文字是有力量的,有温度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书笔记:马丁·普赫纳《文字的力量》

  一本有意思的书,选取了历史上影响历史进程的16本书,从书籍本身的解读,历史背景,涉及到的作者及文明,由浅入深的解读,是一本“文学”或者说是“文化”的简明历史教程。

  作者马丁·普赫纳教授讲述了文字的大历史。从文字的意义说,文字可以说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工具之一。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人类的工具大多是四肢延伸,棍棒延长了手臂,轮子延长了腿脚;只有文字和书籍是大脑和精神的延续。

  普赫纳则直截了当地说:地球是一个由文字建立的世界。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视觉信号系统。这些符号能书写由声音构成的语言,使信息传到远方,传到后代,产生了文明,没有文字的另类人类都趋于消亡。

  本书是文学是历史,是一本可读性强的作品,时间轴脉络清晰。

  文字的发明和传播是人类一个质的飞跃。语言固然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但语言的局限也显而易见,它是即时的仅存于人的记忆,保存和流传的时空十分有限。文字不仅使先人的智慧和思想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世代传承,同时也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开启了人类互联互通、以观念角力的新时代。

  文字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力量是巨大的,其影响是深远的。而文学影响世界文明的阶段从宏观来看,文学塑造人类、创造文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文明初期:这一时期诞生的文学是由口语相传的故事整理成文字,新奇的文字工具由抄写员主宰,文字系统非常复杂,仅少数人能掌握。

  2、轴心时代:创造出“教师文学”,成了各种文明的思想底色。不管是耶稣、释迦牟尼,还是苏格拉底、孔子,其留下的作品和思想都是由其追随者整理出来的教学和谈话记录。

  3、出现独立作者:文字和文学开始普及,在模仿古老文学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小说等新文学形式。

  4、大众文学的新时期:纸张和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和文学一起,让地球成为一个被书写的世界。让经典得以保存,也让通俗文学变得繁荣。

  在具体的视角下,文学是通过直指人心来改变世界的。比如,亚历山大的征服,是被一部传奇史诗所唤醒的。人类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月球时,使用的也是文学的意象和语言,点燃了无数人对浩瀚宇宙的向往。文学的发展和文明的历程,是真正的“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创造了文字,文字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如果说文字塑造了文明和世界历史,那是因为文字首先塑造了我们人类自己。人类因为使用了文字,才产生了复杂而精妙的概念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变得比以前更聪明,也更复杂,同时我们也变得很自大很狂妄。文字的使用,深刻地影响了,甚至说是再造了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我们的思想变得过于复杂,我们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观念所异化,我们是自然界最聪明的物种。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厚实的世界历史,向人们述说了一大堆,一长串历史故事,犀利的笔法,巧妙绝伦的链接,让我们看懂了世界!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字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有了不仅限于文字传播的新媒介——互联网。一个老内容搬到一个新载体上之后,内容本身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人们受载体的限制,渐渐倾向于阅读短小精炼的文字,长篇大论慢慢变得不受欢迎,更多的人甚至回归了听觉和视觉传播,信息的传播变得碎片化了。

  海量的,快速切换的,彼此没有逻辑的碎片信息,造成了人们对信息根本态度的两个转变:第一,只关注当下,而漠视历史;第二,因为丧失了事件概念,我们也就丧失了对信息进行阐释的能力,除了娱乐,我们对信息别无所求。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人可写文章变得方便,发表也很随意,如何利用好,舆论导向,传递正能量,把握人生观,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文字有一种力量,可以使茫然者找到目标、自卑者拥有自信、失败者重拾骄傲。

  文字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能用心去读懂一个人,了解他(她)的情感、感受那些故事背后的欢喜与失落。

  文字可以记录现在,可以缅怀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

  一段文字,可以伴随人的一生。

  一种力量,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联起一部世界文学史。从经典文本到电子屏幕的时代,文字被发明到被各种消费的历程原来对物质世界的巨大变化影响深远。

  本书逻辑清晰,论点明了,论据扎实,难得的是一点也不枯燥,可读性非常强,每天晚上都读得欲罢不能。

文字是有力量的,有温度的

文字的力量

  孰文?孰武?念天下之派系,莫过于“文武”二字。看古往今来,文者,多吟诗作对之雅事;武者,则击节舞剑征战沙场之豪情。一曰“静”,一曰“动”。静难喻动,动难示静。嗟呼!文武岂非不能结合?文辞难道不可体现武魄

  看岳飞的《满江红》,我们耳熟能详,嗟叹不已。何以?皆因那跃然纸背的报国杀敌的高昂激奋,那忧国忧民的悲愁抑郁,“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决心透过短短的诗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代英雄以文载武,把他的感慨用诗篇千百年传下来,激荡起我们的满腔热血!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反复吟读,简直让有志之士扼腕痛惜!国难当前,宝刀本来用于杀敌,但有将相之才的辛弃疾却只能拔刀在手里盯着。《破阵子》里有“醉里挑灯看剑”,《水调歌头》里有“长剑倚天谁问”,拍遍栏杆,徒唤奈何!――你感受到了吗?悲郁的文辞中流露着国难当前一个铁峥峥汉子的百感交织:仇恨焦虑,失落苦闷,而却仍顽强等待,对国家民族不舍不弃。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绝命诗》中的这两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豪情便在这里一览无遗。看吧!文能载武呼?在这一篇又一篇的激扬文字中,浮凸出气吞山河的万丈豪情,浮凸出中国人雄赳赳的武魂。

  为什么我们可以从这些平常文字中看出如此顽强的性格,坚定的自信心以及强大的爱国热情?――这些热爱祖国山河关心人民疾苦的文官武将把他们的一腔热血,他们的未筹壮志,他们的郁闷痛切于有意无意间都注入了文字中,于是,文字里透出武的气魄,武的精神也回荡在文字中。他们用文字把“武”刻画了出来,他们把文与武结合在一起,于是刚柔并济,于是气贯长虹。

  然而,单是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文能载武,不仅载其精神,亦能载其攻击之实质。鲁迅以笔为刀枪,纵横于硝烟弥漫的反动文学中。他的杂文,他的小说,乃至他的诗篇,如枪似弹,毫不留情地攻向敌人设置的虚伪堡垒,一针见血地击中敌人的要害。闻一多的文章则如战场上的激扬鼓点,咚、咚、咚,鼓舞着千万战士傲视敌人无畏前进。他着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抑扬顿挫,气盖彤云,揭露了国民党貌似强大的空虚实质,预示着人民胜利的必然结果。这篇身体力行的战斗檄文加强了革命战士的信心,更激发起无数爱国志士投身革命事业。

  还有一种以文载武的形式,把箭头指向己方,如号角吹响――“如果我们不去打仗,敌人杀死了我们,并用枪头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当代着名诗人,配合革命形势,巧妙地用简单的文字发动广大群众一致抗日。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它是布帛,也充枪弹;观雅事,也载着了然世事的洞明,非比寻常的智慧;更重要的,它载着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文字的温度

  如果你是一个文字的爱好者,如果你用心地去触摸,一定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

  上学的时候,因为写作水平有限,所以语文成绩不佳,于是总是羡慕同学的那一手好文笔。

  工作了,年轻时的忙碌又难以让自己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去真正写一篇像样的文字,四十岁之前,文字跟我像两个擦不出火花的朋友一样,别说感受它的温度,就是连最起码的默契都达不成。

  跟文字结缘或许是因为年龄问题,我感觉最主要的应该是因为工作性质的改变吧,说白了就是为了适应图书馆这个工作环境!

  四十岁,不惑之年的我被安排到了图书馆上班,每一次进入图书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书架和摆放整齐的图书,可谓门类齐全,种类繁多,随之而来的感受是自己将要忍受无期的寂寞!因为图书馆有时会一天连一个人光顾也没有。

  为了让自己完成华丽的角色转化,我必须要爱上书,爱上文字, 在工作之余,三年时间我浏览了图书馆上万本图书,也写出了几百万字的生活与教育随笔,从此,我也跟文字成了最好的朋友。

  现在,如果哪一天不读书,我会不适应;如果哪一天,不写日志,我会不习惯 。虽然自己文学功底薄弱,但是我每一天都在努力弥补这个缺陷,别人用唯美的文字妙笔生花,我用朴实文字记录生活。

  图书馆最难熬的应该是冬天吧!因为图书楼没有供暖,四百多平的空间只能有一个电热扇取暖,很多时候,我冻得手脚冰凉,严重的时候脚会冻伤,奇痒难忍,这种滋味估计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吧!

  为了让自己忘记寒冷,我拼命地敲击键盘,忘我地在让思维穿梭于文字之间,就这样,寒冷随着文字的生成被我忽略,所以我很多次这样感慨:原来文字也是可以用来取暖的!

  我喜欢在文字里写身边的人和事, 并且大部分写了自己和家人,我喜欢积极地去考虑问题,用真诚去触动人类内心的那份善良,怀一颗感恩之心,让文字传递能量,传播热量。

  每次翻阅以前的日志,看到一个个好友的精心点评,每次去欣赏朋友的文字,我的眼眶总是湿润一片,原来,这源于朋友们文字的温度。

  文字是有温度的,如果你能用心去触摸!

文字的力量作文

  文字有一种力量,可以使茫然者找到目标,自卑者拥有自信,失败者重拾骄傲。文字可以记录现在,可以缅怀过去,可以展望未来。

  从温庭筠的小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滚滚江水所带走的愁思,看到那倚栏而望的思妇,看到那双眼中无绝期的思恋,看到那风帆承不起的哀愁,看到那份晨曦中的期待,那份黄昏后的失落。她是用怎样的心情对镜梳妆呢?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心情,重复着看到曙光的希望与夕阳西下的哀伤。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就是这寥寥二十七个字所带给我们的遐想与悲伤。

  我们走近了李清照,却又被她的一腔柔情与寂寞所震慑,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使她“欲语泪先流”,那样美好的春色却依旧提不起她的兴趣,那些随波逐流、漂流而下的小舟,也载不动她的愁思。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这世上所有的苦难一齐降临,却只听她叹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将隐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浓浓哀愁毫不保留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那是意气风发、老当益壮的苏轼,他豪情万丈,他整装待发,“为报倾城随太守”这是打猎出发时的场面,“左牵黄,右擎苍”,他充分的准备着,势在必得。虽人已老但心未老,仍有少年的狂放之气。“鬓微霜,又何妨?”一腔报国热情,未曾减去丝毫,面对国土的丧失,他却无能为力,自然是感慨万千的。这时的他,不再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再是“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不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只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而又直率的爱国情感。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心报国的苏轼。

  那是辛弃疾眼中的边塞生活。是“八百里分麾下炙”的集体生活,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紧张刺激,是辛弃疾的能文善武,是辛弃疾的深厚功底,那一幕“沙场秋点兵”,那一次“醉里挑灯看剑”,那一声“梦回吹角连营”,是他边塞生活的全部记忆,是他用一字一句构造成的雄浑画面,是他对祖国的希冀、对未来的梦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文字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能用心去读懂一个人,了解他的情感,了解那些故事背后的欢喜与失落。一段文字,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一种力量,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那么,让我们去汲取并接受这伟大的力量吧!然后把这力量,无限传递。

文字是一种力量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不太懂得流泪了。至于那种泪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地涌来,冲击我们脆弱的心灵堤坝的体验则更是少之又少了。

  然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那就是优美的文字的力量。

  人的一生怕总是平平淡淡的多,轰轰烈烈的少。平庸琐屑的生活往往让我从平凡走向麻木,内心从柔软趋于刚硬。而优美的文字则让我再次碰触到庸常现实之外那令人震颤的神圣情感与令人目眩的辉煌意象。当高尔基用优美的文字叙述善良的小茨冈向孤独的我伸出援助之手,跳起热烈舞蹈的时候;当安徒生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小人鱼如何放弃了爱情甚至生命而去选择变作海上浮沫的那刻,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让我们泪如潮水。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那就是优美的汉语文字的力量。

  亲近汉语文字近三十年,我所能肯定的惟有一点:汉语文字的优美独特是我耗尽一生都无法完全领略的一道风景。无论我再接触哪种文字,也不会认为它能拥有与我们优美的母语相抗衡的力量。当我把“山”、“川”、“日”、“月”,写成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图画;当我把“好”、“美”、“家”,拆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会意符号;当我把自己的名字嵌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臣心一片磁针石”、“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中——总有一种沸腾了血液的力量让我泪如潮水。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那就是渐渐离我们而去的优美的汉语文字的力量。

  我并非一个食古不化的老顽固,我也欣赏并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与新奇。但是有些毫无美感的网络语言(其实有些只能算是符号)让我们优美的汉语变得面目不清乃至面目可憎。从“菜鸟”、“楼主”到“MM”、“GG”的流行;从“腹黑”、“吐槽”到“SB”、“TMD”的泛滥,我们眼见着优美的汉语渐渐远去,不得不带着痛心的感觉转过脸去,任凭泪流满面淹没心中欲休乏力的无可奈何。

  优美的文字是人类文化的宝藏,汉语文字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捍卫她的优美应当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坚持。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让这种力量支撑着心灵,我才会真正懂得泪水的意义。

文字是有力量的,有温度的

文字的力量

  “没有分量的文字,是没有力量的。”这是我在韩寒的小说《三重门》封面所看到的一句话。看过这句话后,让我感悟不少。是的,的确这样。

  告别小学升上初中的开始,在作文上我对自己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以往小学里的文字是那些作文精选里的摘抄、模仿、加工,纯粹是为了拿高分,讨好老师的文字。因为当时的参考,只有局限于老师的指导,还有同龄人刊登的作品,只有局限于一个区域的思考。也由于年少无知,我并没有深入体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更深内涵。

  某一天在书店闲逛,一本文学月刊吸引住我。那是一群80后写手的书刊。随手翻了一下,里面的插图的风格竟然很曼妙地符合我当时的心情,它们似乎占据了我心里所有的空间,让我爱不释手。

  往后的日子,每月我都会到书店购买新一期的月刊。班上的一些同学也受影响喜欢上这本刊物。

  它是《最小说》。

  它似乎不是单单的一本刊物,而是有生命的、一直吸引着我的一个个故事。它吸引着我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下感触,写出一种独特的对生活的认知。而它也开始像藤蔓一样渐渐地在我周围蔓延开来,将我团团围住。

  于是,写作的风格更倾向于这一类型。

  但是,转变的开始往往不好应对。

  我很沉醉在这一风格里却始终感到很迷茫,迷失在文字虚无缥缈的空间里。因为我写作出来的东西,虽然尽量用上华丽的词藻,却怎么也表达不到我想表达的效果,总像缺少了什么,显得牵强、肤浅、浮躁,没有内涵和意韵。

  我开始陷入沉思:为什么和别人想表达同样的思想,可是表达出来的效果总是不如人家

  我无精打采地环视书桌上的杂物。忽然一本八月的《最小说》映入眼帘。随手翻开一页,是落落的专栏《微热》。我似乎有点机械地看下去。这是第二次看这篇文章,与先前的感觉很不一样,让我有了更大的感触。之后,我一口气把整本书看完。心里似乎打开了一扇窗,豁然开朗起来,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明亮动人。

  我明白了:能感动人的文章,里面有它真实的情感、真切的感受。这样写出的文字不浮躁,让人看了很舒服,有种贴心的亲切;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欣喜与忧愁,愤怒与悲伤,狂妄与自卑;让那些孤独的心灵也能拥抱久违的温暖。

文字的温度

  许多年前的一天,我与妹妹的一次对话使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字的温度。

  那天天气十分干热,走在路上,行人们都汗流浃背,恨不得马上跑到空调屋里去喝一口凉水。爸爸带着我和妹妹开车外出。不巧,车上的空调坏了,我们就忍受着发动机和天气的双重考验。就在热到快要受不了的时候,我的妹妹忽然说出了一句话:“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是汉族吗?”我和爸爸一脸不解的看向她,只见她薄唇微启:“因为我们一直在流汗啊。”听到这句话,我和爸爸先是一愣,然后捧腹大笑。我随后笑着说:“没文化真可怕。”但我的妹妹紧接着说:“哼!谁说我没文化?那你给我解

  释解释我说的哪里错了呀?”我一时语塞,竟不知道如何反驳。

  几天后,我连忙找到老师,并向他询问这个问题。老师拍了拍我的肩,笑着说:“不用担心。此汉非彼汗。流汗是人体正常反应,是三点水加上干,表示炎热干燥流汗。”我连连点头。而汉是指汉人,两个虽然读音一样,但意思不一样。

  啊!原来是这样,我弄懂之后立即向妹妹解释,妹妹也表示自己懂了此汉非彼汗。这件有趣的小事不仅使我们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了凉意,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也使我想起了一句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文字的温度美文

  这里所说的文字是用手写在纸笺上的沁着幽香的文字。

  很久没有亲手握笔在纸张本本上中规中矩地写字了,所以说到我曾经钟爱的文字,内心总有一种难言的惶惑歉疚和久违的温暖怀念。

  自添置电脑以来,一直是在冰凉的屏幕前敲击着键盘,胡乱地记下些零碎的思维和散乱的词句,有时也在备课本上和课本的边角涂鸦几页几行生疏冰凉的文字,但那是职业使然。就是在现在我也是坐在电脑前记下这些感受。这种难改的陋习让我忐忑不安地持续至今,时时让我产生一种遥远的怀念和数典忘祖的背叛。

  师范读书时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钻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也就成了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饥馑的年代青年学子业余时段聚焦的乐园。总记得每天下午上第三节课,大家最焦虑的一件事就是担心老师拖堂抢不到图书馆的座位,有的人甚至为争抢座位还动过干戈。那时家里没有银子买书,书店里也没什么好书和杂志,进了图书馆后便饥不择食地拿着别人挑剩的报纸杂志读,散文、诗歌、小说、评论、哲人慧语等等,遇到有用的或感兴趣的就一丝不苟地摘抄。有时没抢到座位就呆坐在教室里摘抄词典,前前后后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摘抄了了十余本,一有时间就顺手拿出来默读凝思。看着这些沁着墨香的一笔一划亲手写就的温暖的文字,犹如新生的婴儿,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这些温暖的文字保留至今。那一段业余时间,我们没有蹉跎。

  蜡笔钢板油墨板刷,腕酸指麻头晕眼花。这些陌生的词汇和远去的记忆,如今已不为青少年们所知晓了,但上了点岁数的与文教文墨打交道的人都有着鲜活的记忆。

  是的,这是指刻写手印。

  相信每一个走过那段岁月的教书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昏暗的灯光下,伏案运腕;近视的镜片后,目光如炬;冰凉的蜡纸上,文字成排;漆黑的滚筒下,资料试卷诞生。渍着未干的墨迹,沁着幽幽的墨香,一行行峻峭的文字温暖着求知学子的心灵,一排排娟秀的数字符号标示着一代教书人的心路历程。文字的温度,让他们浸润其中,乐此不疲,深深留恋。

  文字的温度不仅弥漫在书写的手心指间,更氤氲在握笔人的心灵,流淌在写字人的血液。温暖的文字是一段无言岁月的深刻记忆,是一首时代交响中的特殊音符,更是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翡翠珠宝。《诗经·将仲子》里爱情的羞涩和甜蜜,《离骚》篇中爱国的情怀和不屈的气节,太白笔下狂放的傲骨和潇洒的豪情,东坡词里豁达的气度和悲壮的人生,放翁诗《示儿》中深沉的遗憾和滚烫的忠告,鲁迅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条幅上惺惺相惜的炙热,无不使人深深沉吟,缱绻遐思。这些优美的文字和汉字排列组合成的灿烂华章,都是我们的先人亲手在坚硬的竹简和黄巻上青灯下写就的。那是一个只靠心灵的吐纳来运笔和靠手腕的抖动来张扬的时代,文字的温度不仅温暖了亲人朋友的心灵,也温暖了一个时代的脉搏,温暖了世人的灵魂。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南宋诗人陆游一首《钗凤头·红酥手》让后世无数爱恨情长的痴男怨女唏嘘不已。在那个兵荒马乱洛阳纸贵的特殊年代,书信是亲友沟通最畅达最珍贵的方式,即便是近现代,亲朋密友间的书信往来也是不可替代的媒介。如今,纵使是平常百姓之间的普通信札,如果我们有幸能从家中搬出一两匝哪怕搜出一两封,我想,我们的心头也会涌动一股温馨的暖流,荡起一阵和煦的春风。我敢打赌,如今有哪位小伙或姑娘拥有一两封他(她)心爱的人儿亲笔写给他(她)的有温度的初恋情书,他们一定会视为珍宝,永久珍藏。

  书信交流不仅仅是汇报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琐事的沟渠,也不仅仅是嘘寒问暖报平安的管道,而是一个时代或最响亮的呐喊,或最卑微的呻吟——她倾吐苦衷,分享甘甜;她表白爱情,构筑友情;她澄清是非,化解宿怨;她书写性灵,宣示立场。黄金万两不足贵,家书一纸抵万金。书信的字里行间,是友人的肺腑,情人的心跳,同僚的祝福,亲人的笑靥。每一封信笺,浓墨飘香;每一个字迹,温情绵绵。

  前不久发现的一封鲁迅先生致陶亢德的200余字的书信手稿,在嘉德秋拍会上拍出了650余万元的天价,不仅是因其为名人信札,也不仅是因其唤起那个时代深藏已久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这纸反映一段尘封已久的文苑轶事的信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生命的一截轨迹,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对话,当然还有先生那别具特色的文字遗留的温度。

  可是如今,又该到哪里去寻找书信的倩影呢?手握笔管,飞洒成文,鸿雁传书的又有几人呢

  伟大的互联网早已把邮件传书的空间挤压得形销骨立、奄奄一息,精巧别致的邮花也自惭形秽,羞怯地隐身于时空的罅隙成为集邮爱好者的收藏,有温度文字庶几成为快节奏车轮下的木乃伊,人们勉强能在尘封的旧档和书画家的墨宝题款中依稀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精神魂魄和袅袅余温。炙热鲜活的文字在我们的心中慢慢死去,文字的温度被科技带来的的便利冷却到了冰点。

  是的,这是令人欣喜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

  键盘已经给我们的文案提供了便捷的快餐,宽带网线和已经为我们搭好了穿越时空的高架桥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感知文字温度的神经就该麻木。记得前不久一位欧游回来的朋友跟我聊起西方都市的街市。在俄罗斯、西班牙这些国家,街道上的道路店面门牌大都用本国文字标识而很少只用英文,他们不盲从,不趋时,但也不排外。西方人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情有独钟,不仅应给时下某些一味崇洋的人一些启示,而且给我们的高层决策者和底下执行者们应有的反思。

  不是吗?对电脑现的过份依赖,现在已然让许多青少年连一些次常用乃至常用的汉字都不会写了。面对不容乐观的现实,CCTV科教频道今夏刮起的席卷全国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旋风所诠释的深意和明年高考部分省市大动作的改革方案出台所发出的信号,不能不让我们觉醒。英语的用途无可辩驳,但汉字的温度不容使之冰凉,汉语的魅力和光芒不仅应该绽放在无形的互联网世界,也应该绽放在油墨纸香的有形家园!

  但愿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字的温度不再因为时代车轮的碾压而烟消云散,有温度的文字不至成为感叹逝去岁月的挽歌!

文字的力量作文

  我对文字有一种特殊的喜爱和感情,记得我还不到三岁的时候,爸爸给我讲书,他还没开讲,我自己就念了起来:“有个老木匠无意中发现了一块会说话的木头,就用它做了一个木偶。木偶眼睛圆圆的、鼻子尖尖的,……”我突然会读书了,还把爸爸吓了一跳!

  从那以后,我每天就没离开过书,渐渐地从图文版过渡到了纯文字版。一开始还是爸爸读一段,我读一段;或者我读一篇,爸爸读一篇。再后来干脆就不让爸爸读了,而是我看一本书,爸爸自己看一本书。爸爸担心我不认识的字瞎猜乱念,所以每到星期六、星期日爸爸还是让我给他读一两篇,把念错的字更正一下,对于不太理解的词组解释一下。有时我还打开《新华字典》,让爸爸和我一块读上一两页。目前我已经读过几百本书了吧。看书入了迷,还因为忘记了写作业和弹琴的时间而挨骂呢。

  我喜欢文字,所以不知不觉就像滚雪球一样,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字,它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存于人们生活中。我觉得每个字都是我的好朋友,见了它们觉得特别亲切。从我的感觉来说文字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生命的。

  字,对我来说,它不只是那普通的间架结构,不是那普通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不是那普通的所谓的偏旁部首。它的生命,在我的心里跳动。不管我在哪里,只要有了文字,我便充满了活力。

  字,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使人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可是,每个人都感到了它真正的价值吗?没有,很多人没有。只有全身投入,用心去看,才能感受到它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只用眼睛去看。

  许多人,只是用眼睛去看,这样,文字的美妙就无法被这些人用心去品味,只用眼睛看文字的人永远看不到文字的美妙,他们认为文字是枯燥的,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抛弃文字,去寻找所谓更加完美的“生活”。

  他们怎能知道他们没有发现文字的美妙是由于他们对文字的态度?没有文字相伴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当他们抛弃了文字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美好光阴,被他们白白浪费掉了,阅读给人们带来的真正的幸福,也早已被他们抛在了远方。

  在我的眼里,文字好像一幅幅生动的图像。它给我知识,给我营养,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是,在我们幸福的童年,酸甜苦辣不是每天都能尝到的,然而,只要你认真品读那些由文字组成的优秀作品,就会感受到,它远远超出了我们生活的狭小空间。

  文字,它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对于懂得文字存在的意义的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的,是享受。这种享受不是普通的享受,是文字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的冲击,这种愉悦和冲击只有用心灵感受文字的人才能体会到。

  我,要一辈子生活在文字之中。

文字的力量高三作文

  翻看以前的日记,自己一再强调文字的使命,自己那个时候一定是看了什么视频,看了什么激励人心的文字,然后不断的告诫自己,文字的使命认真负责。

  至今的我依旧想要用文字去改变一些人的性格,甚至想要驱散人们存在的冷漠。有时会觉得这种想法太不切实际了,首先我们得有自己的生存条件。

  毕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不是每个人都能抵达的境界。可我依旧相信文字就是具有改变和影响他人的力量,所以我依旧坚定,我是渴盼着能够诞生某些个能够让他人内心充满温暖的文字,甚至可以让他人转变一些冷漠、消极情绪思想的文字。

  对待身边朋友,可能我会更多的想要去让他们们的温暖,但是我的能力根本就没有办法,像我这种在实际生活中是一根筋,待人粗心大意大粗条,根本就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被爱者,能够落实实际行动,给他人带去温暖的举动行为并不多。但我又真的不想辜负他们对我的温暖,给予我的那些感感动,文字是我能够表达感激与回报的方式之一。

  只希望我的文字能够有力真诚,能够温暖,深入人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谈谈你对语言的理解

励志的语言经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