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上册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1

  2、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1000K 1 K=1000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⑵电阻箱。

  三、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物理表达式 I=U/R

  四、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五、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六、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 I=I1+I2+I3+In

  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初三物理上册

8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这些东西(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这是什么

  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拿着不同东西,让学生们摸.

  [师]为什么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生]因为我们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能摸出来是触觉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其实这些东西的特点,除了用手摸,用眼睛一下就看出来了.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上节课我布置收集关于眼睛的资料,来说给大家听.

  二、新课教学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

  [生甲]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生乙]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生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生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师]大家鼓掌,对他们精彩的讲解进行鼓励,谁还有不明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甲]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生乙]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生丙]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生丁]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生戊]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师]请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甲]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生乙]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生丁]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生戊]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课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  处理

  [生甲]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乙]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丁]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师]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看投影.(课本图3.4-3、图3.4-4)

  [生甲]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生乙]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

  [生甲]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乙]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丙]怎么预防近视眼

  [生丁]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

  [生戊]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

  [师]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找出答案.

  [生甲]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生乙]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生丁]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生戊]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生己]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

  [生庚]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

  如果远视很严重,所戴花镜(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它的焦距是1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了,但如何预防?如何矫正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三、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四、布置作业

  P64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P65科学世界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甲图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是正确的

  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应成为平行光,而乙图的光线向外发散,是错误的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应发散,而丙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向主光轴靠近成为平行光.

  丁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是错误的

  2.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睛镜片相对较平.

  3.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

  4.+300度是远视镜片,-200度是近视镜片.焦度是3 ,焦距是3 眼镜度数越深,说明眼镜镜片焦距越短.

  五、板书设计

  近视眼:凹透镜

  远视眼:凸透镜

  教学反思: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生甲]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

  [生乙]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生丙]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很认真,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

  [生甲]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学生们对这个结果很迷惘]

  [师]看投影,在胶片上我画了个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现在通过放大镜,再看看.

  [生甲]看到比原来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

  [学生们走出困惑,情绪高涨]

  [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二、新课教学

  [生甲]显微镜的构造

  [生乙]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生丙]如何使用显微镜

  结合课本图3.5-1投影.让学生讲解.

  [生甲]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乙]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

  [生丙]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生丁]反光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

  [生戊]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

  [生己]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生庚]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

  [生辛]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一、显微镜(板书)

  原理:物镜  f<u<2f

  目镜  u<f

  [师]现在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先用眼观察,再用显微镜观察.

  [学生们观察、教师指导,使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像]

  [师]约400年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来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   解吧.

  [生甲]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乙]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

  [生丙]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

  [生丁]望远镜的种类有哪些

  [师]看投影课本图3.5-2,仔细观察分析的结论.

  [生甲]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生乙]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生丙]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生丁]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生戊]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生己]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生庚]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师]就同学们所讲,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二、望远镜(板书)

  原理:物像:u>2f  倒立  缩小的像.

  目镜:u<f  正立、放大的像.

  [生甲]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

  [生乙]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生甲]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tong的,是双tong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生乙]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生丙]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显微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f<u<2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u>2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四、布置作业

  P67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注意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睛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五、板书设计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献身.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

  ①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②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

  ③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各起什么作用

  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

  ⑤照相机的构造及原理

  ⑥投影仪的构造及原理

  ⑦放大镜的原理

  ⑧眼睛的成像原理

  ⑨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⑩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二、知识网络(板书)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  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课件,器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新课教学

  1. 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 质量的单位

  (1) 国际单位:千克(kg)

  (2)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

  (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质量

  一、 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

  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 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 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 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103:1;2

  教学反思:

  第二节 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

  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新课教学

  1. 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 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 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 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克/厘米3(g/c)

  1g/c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103kg;V=0.25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 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学物理》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密度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 密度公式:

  3.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

  克/厘米3(g/c)

  1g/c

  4. 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教学反思: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

  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看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

  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侍测因体的体积。

  1. 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这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操作。

  2. 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的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1)本实验测盐水的质量的方法与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    (2)为了计算方法,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验操作。

  把两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的表格内。分析数据是否合理。

  3. 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原理:据密度公式:

  3.器材: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

  4.步骤:参书本

  教学反思: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

  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 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 ,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教学反思:

  复习课 质量与密度复习

  一、质量

  1.质量

  定义:物体所今物质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质量。

  单位:kg,g,t

  2.质量的测量

  工具:天平,秤(磅秤,台秤等)

  方法:(用天平的测量质量的方法)

  3.质量的特性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密度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

  2.密度

  ①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公式:ρ=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

  ----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

  ②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

  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

  1g/c×103kg/

  3.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①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

  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

  ②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

  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3kg/;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

  ④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⑤水的密度值:1.0×103kg/,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

  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

  4.密度的应用

  密度的应用:利用公式ρ=变形可得到ρV和V=ρ,即在知道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在知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体积。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原理:ρ=

  2.量筒的使用

  ①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

  ②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与液面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相平。

  ③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

  ④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法。

  a. “溢杯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b.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V2,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V= V2 - V1。

  3.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

  [注意]要先测石块的质量,再测石块的体积。

  4.测量液体的密度(盐水):用剩余法测体积

  5.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 英 国物理学家 法拉第 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 运动方向和 磁场方向 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 和 磁场方向 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 、A

  (3)、换算关系:1A=1000 1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二、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三、电路

  1、 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 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初三年级上册物理的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九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并辅以试卷进行练习,熟练各类题型,由简入深,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于修整。

  二、预计达到的目标:平均分为49分,及格率为31%,优秀率为6%,低分率控制在14%以下。

  三、学情分析

  这这两个班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后进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大多数学生基础差,对物理学习还没有找到一定的方法,虽学习刻苦,但成绩很不理想。

  四、    进度安排

  12、3-----12、4   根据练习册章末总结复习第11章

  12、5-----12、7   完成两套练习卷

  12、8-----12、8   根据练习册章末总结复习第12章

  12、9----12、11   完成三套练习卷

  12、12---12、13   根据练习册章末总结复习第13章

  12、14--------   杠杆滑轮作图练习

  12、15---12、16   完成两套练习卷

  12、17---12、19   根据练习册章末总结复习第14章

  12、20--------   压强浮力专项训练

  12、21---12、22   完成两套练习卷

  12、23---12、27   模拟考试和讲评

  五、复习措施

  (1)、把握命题脉搏,做到心中有数

  考试要考好,老师给于正确的指导是关键。认真研究了去年的抽考命题特点,得到以下结论:命题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标准为依据,以现行课本为依据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依照这样的要求,方向明确了,心中有数了,老师才能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2)、有计划性,针对性复习。

  1、梳理知识,形成结构---便于记忆;

  2、重点内容,细讲多练---技能知识需要过手、过脑、过心;

  3、注意纠错,规范习惯---易错点是难点,找出错误,分析原因,规范格式,养成习惯

  4、综合练习,评讲拓展---练中记忆,练中巩固,练中知新,

  讲中纠错,讲中深化,讲中思维。

九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知识目标:

  (1)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2)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及做功的实质

  (3)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4)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和生活中的常用单位--&qut;度&qut。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计算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1)重点:掌握电功的概 念、 公式及公式的变形。

  (2) 难点: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电功计算。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近期,我们一直在学习电学知识。但说到电,其实,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家庭用电和每

  月要交多少多少电费。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自主预习案】

  1、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______转化为________的过失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

  2、.电饭煲把食物加热的过程中,消耗了______能,转化成了______能,________做了功;

  电风扇通电转动的过程中,消耗了______ 能,转化成了______能,________做了功;

  白炽灯通电发光的过程中,消耗了______能,转化成了______能, ________做了功;

  3、 我们可以用_______来衡量有多少的电能发生了转化。功和能量的单位都是______,所以电功和电能的单位也是_______,符号为______。

  4、观察家中的电能表(或右图单相感应式电能表),了解电能表面板上或说明书上的技术参数,说出下列参数的含义。

  (1).220V: ;

  (2).10A: ;

  (3).(20A): ;

  (4).50Hz: ;

  (5).3000r/W.h: ;

  (6).3200ip/(5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 =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U2t/R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度(k) 1度=1千瓦时=1 k。6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

  ⑵ 1度的规定:1k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P=W/ t 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 k、h

  6、测量: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三 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4、应用电热器

  四 生活用电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的各部分:

  ⑴ 低压供电线:

  ⑵ 电能表:

  ⑶ 闸刀(空气开关):

  ⑷ 保险盒:

  ⑸ 插座:

  ⑹ 用电器(电灯)、开关:

  (二)、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初三物理上册课件

  一、选择题

  1.(13北京)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B、用煤气炉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

  C、把蔬菜放进冰箱,蔬菜的温度降低

  D、在阳光照射下,公园里石凳的温度升高

  2.(13温州)木工师傅做家具时,来回拉动锯条锯木头。锯条温度将升高。该过程主要通过  B

  A.热传递使锯条的内能增加 B.做功使锯条的内能增加

  C.热传递使锯条的内能减少 D.做功使锯条的内能减少

  3.(13乐山)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 木工用锯锯木条时,锯条发烫  B. 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 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  D. 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4.(13黄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路上尘土飞扬,表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手相互摩擦发热,是靠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

  D、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小

  5.(13成都)小文在做“开水煮白菜”这道菜的过程中,有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放一点盐,汤就有了咸味,说明分子只在液体中运动

  B、菜做好起锅时,清香扑鼻,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C、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

  D、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

  6.(13杭州)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浸有少量乙醚(乙醚极易挥发)的棉花,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根据该实验现象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

  B、浸有少量乙醚可以降低棉花的着火点

  C、活塞迅速下压,乙醚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使棉花燃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7.(13浙江)图中改变内能的方法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8.(13临沂)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白行车轮胎放气时.气门嘴处温度会降低

  B.放进冰箱冷冻室的水变成冰块

  C.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气缸内气体的温度升高

  D.用手来回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温度升高

  9.(12齐齐哈尔)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是A

  A、给冷水加热B、压缩空气温度升高C、下滑时臀部发热  D、搓手取暖

  10.(12三明)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 B、用热水给袋装牛奶加热

  C、用”搓手”的方法取暖  D、用锤子敲打铁丝,铁丝发热

  11.(12聊城)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饮料变凉B、划火柴,火柴被划燃

  C、柏油马路被阳光晒热D、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

  12.(12盘锦)下列过程中,属于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锤子敲打铁板,锤子和铁板都变热

  B、两手相互摩擦,手发热

  C、卫星进入大气层时外壳发热

  D、热水中放入冰块,水温下降

  13.(12宁夏)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反复弯折后,铁丝的温度升高B、 火车经过后,铁轨的温度升高

  C、用火炉烧水,水的温度升 D、两手相互搓揉,手掌发热

  14.(12漳州)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力搓手时,手会发热B、用液化气烧水做饭

  C、夏天在太阳曝晒下,水泥路面发烫  D、冬天把手插在口袋里会感到暖和

  15.(12眉山)某同学骑自行车下一长坡时,在途中由于车速过快,于是捏紧刹车,降低车速,保持安全速度匀速行至坡底,下车检查,发现刹车片发烫、有关此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刚下坡时,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匀速下行时,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匀速下行时,机械能保持不变  D、刹车片发烫,是做功改变了内能

  16.(12福州)下列实例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流星穿过大气层时发热发光B、冬天,嘴对着双手哈气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  D、不锈钢汤勺放在热汤中

  17.(12本溪)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 B、用锤子敲打钢板,锤子和钢板都会变热

  C、石头被太阳晒热  D、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吸气冲程

  18.(11清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  B、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只有做功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D、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19.(11宜昌)18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00g水内能相同

  20.(11成都)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一天,南极上的小企鹅豆豆和丁丁(见下图)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他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豆豆:呵呵,这里太冷了,冰山肯定没有内能了

  B、丁丁:再冷,组成冰山的分子在做热运动呀,所以 冰山也有内能

  C、丁丁:呵呵,冰天雪地的,空气中肯定没有水蒸气了

  D、豆豆:冰也能升华呀,这里的空气中肯定有水蒸气

  21.(11内江)关于热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是同种形式的能,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B、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D、扩散现象只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2.(11玉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B、物体的温度高,内能一定大

  C、蒸发在只液体的表而发生

  D、分子的内能包含分子的动能和势能

  23.(11泰州)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 B、用热水泡脚、脚感觉暖和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D、水沸腾时水蒸气顶起水壶盖

  24.(11自贡)在下列现象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

  B、烧水时,水逐渐变热

  C、流星在大气层中高速下落,发出光和热

  D、小孩从滑梯上滑下,臀部有灼热感

  25.(11阜新)(多选)下列事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A、夏天,柏油马路在烈日下会被晒热 B、冬天,两手相互搓一搓就会暖和

  C、用热水泡脚,脚会感觉暖和 D、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会发光发热

  26.(11河池)下列方法中,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 B、用“搓手”的方法取暖

  C、用热水袋取暖D、反复弯折铁丝使其发热

  27.(11牡丹江)下列现象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反复弯折铁丝,铁丝的弯折处会变热

  B、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来取暖

  C、远古时代,人们采用钻木的方式来取火

  D、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汽缸内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温度升高

  28.(11郴州)下列生活场景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搓动双手感到暖和

  B、用嘴向手“哈气”感到暖和

  C、冬天晒太阳身体感到暖和

  D、围坐火炉烤火感到暖和

  29.(11雅安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通过搓手,手变暖和 B、用炉火烧水

  C、阳光照在柏油路上,路面变烫  D、用热水泡脚,脚感到暖和

  30.(11宁德质检)下列现象中哪一种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

  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B、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多年的冰川融化了

  C、用热水袋取暖  D、冬天晒太阳会觉得暖和

  31.(11深圳)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牛,下图中物体的内能减少的是

  32.(11锦州)下列事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A、夏天,柏油马路在烈日下会被晒热B、冬天,两手相互搓一搓就会暖和

  C、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会发光发热  D、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筒壁会发热

  33.(11泰安)下列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B、感冒发热,用冷毛巾敷额头

  C、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  D、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34.(11淄博)寒冷的冬天,双手摩擦会感到手发热,放到暖气片上会感到手暖和,对于这两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做功的方式来增大手的内能

  B、两种方法都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手的内能

  C、前者就利用做功来增大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热传递来增大手的内能

  D、前者是利用热传递的来增大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做功来增大手的内能

  35.(11南宁)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前,水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B、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水的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实现的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木塞的内能

  36.(10广安)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oC的冰块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37.(10莆田)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B、00C以下的物体没有内能

  C、内能和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  D、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38.(10潍坊)物理学把“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请你根据这个意思,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B、同一物体温度越低,物体内能越大

  C、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大

  D、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小

  39.(10河池)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下列关于水的理解正确的是

  A、0℃的水内能为零  B、水温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C、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密度变大D、30℃的水比20℃的水所含的热量多

  40.(10百色)下列关于内能和热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块没有内能

  B、运动越快的物体内能越大

  C、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是从内能大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小的物体

  41.(10宜宾)在下列做功过程中,加有着重号的物体,内能逐渐减小的是

  A. 砂轮磨刀具时,砂轮的温度越来越高 、、

  B. 暖水瓶中的热空气将瓶塞冲出 、、

  C. 在压缩冲程中,气缸内的气体温度升高 、、

  D. 电炉通电后,电阻丝逐渐变红 、、、

  42.(10内江)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人类的生存及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当水的温度为0℃时,水的内能为0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好女人的标准

送给老师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