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医入门必读三字经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称为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也有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难经》,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通晓内、儿等科。《后汉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手术。著述已佚,现存《中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其所著《脉经》内,整理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著《针炙甲乙经》,按部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著《诸病源候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必修课。本书较系

  统地对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有《素问释文》,对素问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家。

  11张子和,名从正。著《儒门事亲》,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围。

  12刘河间,名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及《宣明论方》等。

  13李东垣,名杲。著有《脾胃论》等。

  14朱丹溪,名震亨。著有《格互致余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15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国外有很大影响。

  16杨继洲,著《针炙大成》。

  17陈实功,著《外科正宗》。

  18张介宾,号景岳。著《类经》等,后辑成《景岳全书》。

  19叶桂,字天土。著《温证论治》,相传为门人辑成,以卫气营血、三焦,阐发外感温病的病机。

  20程国彭,字钟龄。著《医学心悟》,论述简要,选方切用,很有实用价值。

  21江涵暾,字笔花。著《笔花医镜》,是一本较好的门径书,以脏腑为纲,对药物进行归类。

  22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文献。

  23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为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可谓活血化瘀之大家。

  24吴师机,著《理瀹骈方》,是以外用药治内病的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中,可称独树一枝。现已由李超等同志重编为《中医外治法简编》。

  25唐宗海,著《血证论》,对气血的生理、病理有所研究。

  26张锡纯,著《医学中衷参西录》。

  27即《医宗金鉴》,是由清zhengfu授意吴谦等编著的一部临床综合性医书。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1:绪论篇:

  以前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中基,没有现在学习的唯物辩证观,反而是在整体观念的中对人和自然、任何社会的联系有较大篇幅的论述。当时的学习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太讲解,印象也不是很深刻。这次跟随老师重新学习,最让我深刻的是老师提出了中医学第三个基本特点取类比象。也跟随老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好多东西不会用中医基础的理论里啊理解,可能就是思维的局限。我感觉取类比象这个思维方式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2:阴阳五行篇:

  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老师的讲解确实就是说阴阳就是相对的属性之类的,五行也是按照五种物质元素的转换这么来理解的,以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觉没有那么简单。后来慢慢看一些各家学说的书在理解阴阳上五行也只是从气机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于好多书中的理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认为阴阳就是一团气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转换,五行除了五种元素外可能就是五脏的气机的运转,但是六腑的气机又怎么运转的,模糊的对不上号。这次学习后才知道阴阳五行是宇宙中的天体而来,阴阳日月,五行五星,这就是取类比象吧,也终于把理论上升到了道德层次。关于五行理论在知道临床治疗这一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听课也终于能够对上号,心中有数了。

  3:藏象篇:

  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本次听课,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

  (1)在心的功能里边,也是第一次注意到心是主神明的,不是主神志的,以前认为这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心里有了正解。对于临床还没有太大的体会。

  (2)对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明白了是先宣发才能肃降,近期整理了老师的一些病案,也深深的体会到,好多病是通过这一条来治疗的。

  (3)对于六腑的功能这一次是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三焦的功能,以前甚至认为三焦是个可有可无的提法。

  再有对于好多知识错误的认为一切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在心里过度的把内经神话,原来中医一直在发展,而且后时医家的贡献这么大,也错误的认为看病只有伤寒,对于后时各派的理论少有触及。我感觉这学习完藏象最最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以后的中医之路有着颠覆性的帮助。其他各条的学习也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只是还写不出来。

  4:气血津液篇:

  在我大学学习期间的课本中对于精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专门的论述,这一点老师也是专门强调重要性,对于气血津液,主要是认识到了内经原文的重要性,因为老师画出了好多需要掌握理解跟气血津液有关的内经条文,这是以前从没有关心和认识到的。

  5:病因与发病篇:

  为什么得病?因为五行不平,关于老师把五行和人体质的分类也是第一次接触,感觉很新鲜,而且非常的形象和使用,对于指导治病也是立竿见影的。以前认为人得病就是外感六淫、七情六欲、饮食内伤、过劳这么几个方面。根本没有体会到体质对于治病的重要性。

  (1)风善入孔窍,比如痔疮这个病,现在真的是理解的透透的,真的想不到孔窍和风这么大的关系。感触风邪的人还能吃,这也是新学到的,不会正确的中医思维真的就联系不到一块去。

  (2)在湿邪里边最新的认识就是对于脉诊濡脉的形象理解。以前老师把这个弱脉和濡脉分不清。再就是终于想通了人体内可以同时存在湿热和寒湿两种。

  (3)七情内伤里边是对这个肝郁理解的更加扩大化了,不是只有生气了才是肝郁这么简单。尤其是老师关于抑郁症和肝郁的区别的论述和治疗起来的不同。

  (4)痰饮,早先就认为痰和饮就是一个东西,现在来看不是,不仅表现出来的脉象不一样而且得病的症状也是大不同。怪病不只是多痰,淤血也是多怪病。主要是对我的死板的思维有了转动。

  (5)对于病机和防治原则主要的认识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好多条文是真的很重要,需要熟悉的,以前没认识到,也没结合起来看理解这些东西。

  通过这一次的新学习,纠正了好多过去的一些错误理解,最主要的是体会到了老师经常说的要打开你们的思维这句话,要学会用中医的基础理论来解释一些症状和疾病。最近整理的病案确实是这样子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给女朋友讲故事

统计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