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秋节的历史来源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这句诗是诗人李峤在中秋之夜作的,来赞美中秋圆月。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沉浸在热闹的节日气氛里。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中秋节的由来又是什么?于是,我和妈妈一起翻阅书籍,搜索资料,原来中国自古就有在八月过中秋的习俗,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节。中秋节兴起较晚,到了唐朝才有人登台或坐船赏月,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时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后逐渐形成祭月、拜月、赏月以及吃月饼的习俗。人们在中秋节互相赠送月饼,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饼,用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团圆。

  中秋节的传说也是非常丰富的,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今年的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姐姐还有爷爷一起过中秋。妈妈准备了一桌子丰盛的美味佳肴,有红宝石似的石榴;有紫的发黑的大葡萄;有红中带黄的水晶苹果;有让人垂涎欲滴的蛋黄连蓉月饼;还有可口的饭菜。说着关于中秋节美丽的神话故事。

中秋节的历史

中秋节那悠久的历史作文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乐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亭”、“望月楼”的古迹。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到了,很多人对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都不是很了解,其实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历史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并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在闽南泉州、晋江、石狮有些乡镇也流传着的中秋节夺状元饼的习俗,其玩法与规则基本相同。在安海,中秋赌饼也已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和大众游戏。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福建风物志》记载:在厦门、漳州、泉州、金门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 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在厦门对岸的金门县,金城镇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庆祝中秋社区联欢晚会,都有博状元饼大赛。

  目前流行于厦门的博饼起源说为: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其士兵多来自福建、广东等地,中秋前后愈发思亲怀乡。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克取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厦门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一博。每会月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设有“状元”1个,“对堂(榜眼)”2个,“三红(探花)”4个,“四进(进士)”8个,“二举(举人)”16个,“一秀(秀才)”32个。全会有大小63块饼,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字。因为九九八十一是天子之数,八九七十二是亲王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郡王,所以用郡王六十三之数。

  厦门大学刘海峰则认为博饼从北方流行过的状元筹演化而来。2004年朱家麟先生等人发现福鼎市闽南语通行区域中,至今还大规模地存在着博状元筹的情况

  王步蟾《鹭门杂咏》中“月并(饼)团圆新买得,拈骰夺取状元筹”的诗句,充分说明了清末厦门一带也有博状元筹的习俗。而彭一万先生找到清末举人黄翰《禾山诗钞》中的《赌月饼》诗:“六子齐投任变翻,街头巷尾笑言喧。科名久已遭人唾,犹集群儿抢状元。”则将厦门地区博饼的确切时间提前到清末民初。宣统二年(1910年)的厦门新闻报纸,已有商家制作状元饼的记载。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也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不要忘了,让真情贺卡给远方的亲人朋友一个问候祝福团圆之夜,明月高悬.

中秋节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优良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有关中秋节的手抄报:中秋赏月的历史作文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上,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苏轼《水调歌头》诗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g),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这月亮意上,集凝聚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载有:“天子春朝Et,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说,天子祭拜太阳,在春天早晨;祭拜月亮,在秋天晚上。“夕月”就是秋分(中秋前后)晚上祭拜月亮神,是对月的原始宗教崇拜。因为八月十五月亮最圆,适于拜祭,因而便有了中秋节。祭月是历代帝王相沿的礼俗,现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便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问的祭月之处。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故事结合在一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何时有中秋节?成书于南北朝时代,我国目前最早专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惟独无中秋记事,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也不见中秋节文字,所以书上并不能查到中秋节的来历。但事实上晋代已有赏月习俗,《晋书》中记帝王“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之事,即是例证。唐宋以降,赏月之风大盛。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问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聚会、会集),至于通晓。”另据吴自牧《梦粱录》载: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据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由此看来,中秋成为节日,是在唐代。到宋代,中秋节日风俗活动大大丰富起来,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蔚然成风,一直延续至今,这是比较权威的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的历史来源作文

  相传嫦娥之夫后弈为神射手。上古时十日同现,庄稼枯死,民不聊生,神射手后羿请缨一气射下九日,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英雄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而他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当时,后弈的追星族不少,自然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只是鱼龙混杂,一位叫作蓬的心术不正之徒也混了进来。

  话说后弈成了知名人士后,还从昆仑王母处获赠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趁机闯入内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将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仙药果然疗效惊人,嫦娥的身子即刻产生离心力,飘离地面,夺窗而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弈得知后已无可挽回,他悲痛万分之后。在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妻子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月宫。百姓们闻知后也纷纷效仿,一同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历史作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在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的今天,究竟庆祝中秋意义何在?这里,就让我们重温一些有关中秋与月饼的故事。

  根据古书《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日,”此处所谓“潮汐”皆为祭拜之意。唐朝开元遗事写道,“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而宋朝《东京梦华录》亦记录“中秋夜民间争餐洒楼玩月,至于通晓。”由此可见,农历八月十五日祀月赏日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今日,我与爸爸妈妈来到外婆家,在此之前,舅妈与舅舅及一些亲戚已先来一步。

  我们在吃完年饭后,因为床少的可怜,所以我们没睡,小孩子们及我听大人们说故事,年纪最大又颇有文采的外婆给我们讲了中秋节团圆之意,根据我有限的记忆再用大家听得“懂“的文体来复述一遍。

  “中秋节——月饼何以能寓团圆之意,苏东坡绝句中说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已道出了人们中秋吃月饼盼团圆的愿望。古往今来普天之下,中华游子莫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是炎黄子孙,不论离国多远,离乡多远,一到中秋就会想起月饼,眷恋亲人。

  讲完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番道理,月饼确实是思念家人的“替代品,”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月饼总是吃不厌呢

  因为自从月饼成为中秋节日的食品后,品种不断创新,一次次获得大众的赞赏。

  中秋节,吃月饼,念亲人,这已成为习俗,也已成为习惯。那些在外的游子们,有时间回去看看你们的亲人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百合花的花语

童年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