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

  2011年3月的某一天,一个叫黄宏成的台湾人,回到老家福建南靖县梅林镇梅林村黄氏祖祠祭拜,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和20多位黄氏后人,齐刷刷地匍匐于地,亲吻脚下的土地足足12秒。让人更没想到的是,这只是黄先生亲吻大陆30多个省和台湾319个乡镇大地泥土的数百个12秒中的一个场景而已。

  2012年,我成了一名驻台湾记者。去往机场的路上,一眼望去,都是尘土飞扬的工地,有红澄澄的、也有黄澄澄的,司机告诉我,那是红壤和黄壤。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那边的水土,不知是否包容得下我这来自大陆厦门的小女生

  一下飞机,就直奔市区,蔓延的绿意,怎么也遮不住台湾泥土的颜色,同样的红澄澄、同样的黄澄澄,我一时间竟忘了自己方才曾在两岸之间的起落。

  “小姐你是从大陆来的哦,那你会唱‘起来’那首歌吗?”台湾司机这么一问,我才回过神来,有点迷茫地问,“‘起来’是什么歌?”弄了半天才搞懂原来他指的是《义勇军进行曲》。

  于是,在海的那一边,我第一次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竟然是在出租车上,和一位司机大哥。

  去年中秋,我去台南麻豆采访当地的文旦祖师爷——买郎宅郭家。初见郭老先生,他头上戴着绿营选举造势的帽子,对我们的采访极为抗拒。老人家连连摆手说:“不要采访啦,你们大陆人来台湾,赚钱的是你们,又不是我们。”我当即用闽南话回答:“阿伯,我就是在大陆吃到你们麻豆的文旦,才专程来采访您的。”看得出来,我一开口,他很吃惊,“原来你们也会讲台语哦。”我告诉他,不只是我,在大陆还有两千万人,每天都说着和他一样的闽南话。

  原来在海的那一边,有时只需要一段乡音就能够弥合那长长又深深的心隔。

  在高雄左营,我们见到了祥和里里长刘德文,12年来他坚持着一项“特殊服务”,义务帮助辖区内的老兵将骨灰送回大陆。当航班抵达老兵故乡时,他坚持骨灰盒必须先放地上一段时间,按他的说法叫“走地”,让老兵可以第一时间脚踏家乡的土地;他的服务专用袋,是喜庆的红色袋子,用来安放老兵的骨灰盒,他说,对中国人来说,落叶归根是喜事,这是中国人的伦理。

  原来在海的那一边,他们也会用心贴着土地,用梦裹着情谊,更会用回家的陪伴去消弭游子远走的距离。

  今年6月,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台,成为第一个到访台湾的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那天他前往拜访高雄杉林区的一处木瓜果园,很多当地果农拿着各式各样的小物件,热情地向张志军索取签名。一位果农手里拿着写有“张志军”三个大字的斗笠爱不释手,他说,他要把这顶斗笠带回家挂到墙上,留作纪念。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这位大陆高官说话很实在。”

  原来在海的那一边,在一样土地上着笠耕作的人们,虽说谁都有谁的好恶喜厌,但谁也都有谁的乡里乡情。

  那里的人,和我们说着一样的语言;那片土地,和我们有着妈祖关公的文化传承。但总有一些情境,还是敌不过可怕的政治操弄。我被一个司机在半路上丢下过,就因为我是大陆来的。一路走回,脚底仍旧是红壤和黄壤的交合,这样的遭遇,并没有让我模糊那片土地的颜色。因为,那片泥土有温度,记者往往是第一个感知其人情冷暖的群体;因为,那片泥土有尺度,记者往往是第一个用其来丈量心与心距离的群体;因为,那片泥土有跨度,记者往往是第一个体验超越分歧寻求共识的群体。

  海的这一边和那一边,多少有着事实上的距离,但正如台湾诗人向明所写:铜墙的壁垒呵,终不敌亲情的柔指,轻轻一推,就踉跄地闪了过去……不是吗

  现在是2014年的年末,我不知道,现在黄先生的吻,落在哪里;但我知道,半个世纪的风,无论隔着怎样一湾海峡,扬起的都是同一把泥土。

好记者讲好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

  12月18日,由中宣部和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走进湖南长沙。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10位优秀记者为当地近500位新闻从业者和高校学子倾情开讲,分享职业生涯中鲜活的动人时刻。

  解放军报记者邹维荣刻画了中国士兵在强国强军路上不畏牺牲的英雄群像,发出“愿得此身长报国”的感叹;羊城晚报记者王倩三年行进数万里,寻访数百人,记录下中国医者用青蒿素帮助“一带一路”沿线非洲人民抵抗疟疾的感人故事;中国日报社记者张陨璧以“从西沙到马尼拉”为题,展示中国海上维权之路和服务国际公益的大国风采……

  饱含真情的讲述、感人肺腑的故事令在场观众深深为之动容。记者在现场看到,演讲过程中,不少观众潸然泪下。聆听演讲的学生常克文说,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令她触动,也感受到新闻记者对事业的坚守和奉献。

  今年恰逢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中国新闻社记者曾鼐以《烽火中的旗帜永飘扬 “青记”激励我前行》为题,讲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中国记协前身)及其姐妹组织国际新闻社的历史。她动情地说,“国新社”是中国新闻社前身,在战火纷飞的1938年,国新社就是在长沙开始对外发稿,担负起向国统区和海外侨胞宣传抗战的使命。

  “当时很多记者为了新闻理想和民族未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段历史应该被人铭记。”曾鼐表示,希望通过巡讲连接更多青年记者和学子,共同传承这种精神,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巡讲结束后,好记者们还与湖南省直主要新闻单位一线采编人员和新闻专业学生进行了座谈互动,勉励他们践行“走转改”,传播正能量,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采写出更多“有温度”“沾泥土”“冒热气”的报道。

  据悉,此次全国巡讲将从17日持续到23日。经过层层选拔的四路巡讲团成员从北京分赴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地开讲,全面展示当代中国新闻人的社会责任和精神风貌。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范文

  去年夏天,埃博拉如洪水猛兽般,突然袭来。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先后进入紧急状态,西非大地,成为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一辆辆救护车呼啸而过,西方游客、医生大批撤离,空气中弥漫着绝望和恐惧。

  那是我在人民日报非洲中心分社工作的第三年,距离任期结束还有100天。得知中国新一批援助物资运抵西非,我立即请缨,冲向疫区!从南非出发,辗转20个小时,我终于抵达塞拉利昂。下了飞机就开始采访。因接触感染者而被隔离的中方医务人员见到我激动地说:“人民日报记者来看我们,太好了!” 在医院门诊采访时,只见一名当地男子神色慌张地冲进来,大声喊:“埃博拉,我感染埃博拉了!”

  街边、码头、电信营业厅……我走入紧急状态下几乎要瘫痪的当地生活,不知道身边谁是感染者,谁是下一个倒下的人。为了便于深入采访当地人,我不管那么多就钻进一个又一个小村。我能做的就是以笔和相机为武器,马不停蹄地战斗,把疫区的最新情况报出去。8月中旬,人民日报专门开了两个专栏,讲述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心抗击疫情的动人故事。

  中国医疗队员王煜是一个14岁孩子的父亲,他曾接触塞首都第一例感染者。21天的隔离期刚刚结束,他又扎进了病房,“与死神擦肩不是退缩的理由”,他说:“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十几天前,塞拉利昂最著名的医生不幸死于埃博拉,在金哈曼路医院,20岁出头的护士穆苏一边为之流泪,一边毅然穿上了中国援助的防护服,“我的父亲不让我来上班,但是我是一名护士,我要和中国医生一起战斗。”

  一起战斗,一起争取生的希望,一起保卫这片家园。这是抗击埃博拉的所有人的心声,也是鼓舞我在疫区奔波的强大动力!算一算,塞拉利昂是我走过的第十八个非洲国家,我在非洲度过了整整1001个日夜。我经历过战火洗礼,与疟疾、黄热等疾病擦肩而过,可这1001个日夜,我同样被称作兄弟、唤作朋友,见证友谊与合作,被奋斗的力量和发展的希望一次次感染!

  记得去疫区的时候,捏在手里的是一张单程机票,没想到返程成为更大的难题。疫情蔓延,航班缩减,陆路或海路离开疫区希望渺茫,不知何日是归期。疫区的采访经历,让我被很多国家视为“危险分子”,拒绝入境。不得已,我在国际航线辗转60个小时,回到北京。我把怀揣了半个多月的结婚戒指递给未婚妻,她喜极而泣,悄悄地告诉我,父母这些日子里每天都是一大早起来等新出的报纸,等我的消息。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有情者,跨越天涯手牵。

  600多年前,郑和率远洋船队四访东非,古老海上丝绸之路书写的中非友谊薪火相传。半个世纪前,一位喀麦隆留学生在人民日报上说,“在喀麦隆,人们一谈到独立,就想到中国,因为中国过去和我们现在的命运一样。中国就是自由,就是劳动,就是快乐,就是友谊……”半个世纪过去了,69名中国同胞长眠在坦赞铁路的专家公墓,两万四千名中国医疗队员救治了超过两亿七千万人次当地患者。

  独行快,众行远。我们迎来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心共建“一带一路”的大时代。中非合作论坛都15岁了,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2009年起,中国连续6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2014年贸易额比1960年增加了2000多倍。手牵手,中非永远做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真、实、亲、诚的故事写不完,这是风云激荡的国际舞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人类外交史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回国快1年了,但我经常是三句话不离非洲,被同事、朋友们称为“小非哥”。

  夜深人静的时侯,我会时常想起非洲,想起在那片热土上用脚丈量土地、用心记录友谊的同事们,想起坚守在疫区,以及非洲其他地方的外交官、医务人员、维和士兵、中资企业员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不时在我耳边回响:中国和非洲,永远做可靠的朋友和真诚的伙伴!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满怀激情担当使命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女记者,对于工作,我总是满怀激情和责任,不辱使命。但是对于家庭我却亏欠很多,因为工作关系,每当年迈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时,我是那个只有晚上才能到医院照顾他们的孩子,白天病床前的悉心照顾和嘘寒问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为工作关系,我没参加过一次儿子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他每天上学放学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权负责;他去上辅导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爷爷奶奶陪同;我许诺过节或者假日带他去玩儿的诺言往往都成了空话。我从小由奶奶带大,和奶奶感情无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周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着我的手对我说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当时以为奶奶会真的会好起来,就赶回了单位。可是XX年7月6日,当我在参加宣传部组织的去辽东湾新区集体采访时,奶奶与世长辞了。她对我说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给我的最后一遗言!!

  多年来,在长期忙碌的工作中,采访对象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让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个个获得省市大奖和观众认可的新闻作品让我享受到了敬业的成果;“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回顾往事,酸甜苦辣品尝过,悲欢离合经历过,但是对于新闻事业,我也从来不曾后悔过,更不曾放弃过。因为我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电视新闻记者”!谢谢大家!

  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马

  XX年9月3日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热爱就是风雨中的彩虹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来自于我身边的故事。

  就在19天前,湖南多地遭受到暴雨的袭击,我们常宁也没能躲过这一劫,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但在滔滔的洪水中,我看见了一种精神:那是热爱、责任、担当,是义无反顾。

  19天前,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我看见一个美丽的身影,一个扛着摄像机的美丽身影,在她的身上我真真切切地看见:那就是热爱、责任、担当,那就是义无反顾。

  她叫曾娜,一个10岁小女孩的母亲,常宁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我的同事。那一天,我看见她时,是20xx年7月2日早上8点。她就站在遭受内涝的泉峰小区的洪水中,污浊的洪水已经没过了她的膝盖,并且水位还在不断上涨。洪水来势凶猛,还来不及转移的居民只能尽量待在地势较高的楼层等待救援,驾驶冲锋舟的民兵已往返多次,对受困群众进行紧急转移。

  在水位即将淹到一楼窗顶的时候,一名受灾群众正用一条宽布带绑在一名小孩身上,众人齐力将小孩从二楼阳台送到下方接应的冲锋舟上。而这一刻,曾娜正站在被洪水淹没的窗台上记录这惊险感人的画面。当一股水浪打来时,她险些跌倒,但她的第一反应却是护好手中的摄像机,继续用镜头捕捉现场救援的一幅幅感人画面。

  曾娜姐身子娇小,四肢瘦弱,每次一个人扛着好几公斤重的摄像机和三脚架外出采访,总显得格外吃力。在7月2日这一天,她的专注、她的坚毅以及散发出的责任感,让人感到她就是一名冲锋的战士!她采写的《城区内涝紧急转移受困群众》第一时间在央视新闻播出,让常宁防汛救灾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作为防汛抗灾报道的功臣,她也受到了市宣传系统及台里的表彰。

  就在台里举行表彰活动的那天晚上,我发现娜姐越发瘦弱黝黑,透着一种随时能被风刮倒的虚弱感。当时我想这或许是持续奋战把她给熬坏了,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居然是怀孕了!怀孕两个月!也就是说在7月2日抗洪抢险的危急时刻她就已经有孕在身了!

  这是一个好消息,可我们得知的第一反应是惊讶更是后怕!您可能不清楚7月2日那一天的水位有多高:最深处已经能淹没到一个成年男子的头顶,而坐在救援艇上还要捕捉救援画面,可能一不留神就会栽进洪水中;您可能不清楚当时的水质有多脏:那是城市下水道倒灌的污水,是各种生活污水的混杂,里面含有各种细菌各种病毒,甚至是动物尸体!而实际上,就在当天,我们台前往一线的记者好几个都沾上毒气,腿上、脸上至今还长满水泡,这样的条件下对身强力壮的男子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更何况是才怀孕两个月的孕妇!后来我问娜姐:那一天你就没感到不舒服吗?她笑着回答:整个神经都拴在了抗洪抢险上,哪还有精力注意别的事情

  其实,进入媒体行业工作之前,我一直认为记者是伸张正义的勇士,是神气的代名词,可是工作后我才发现记者其实就是一个白加黑五加二的职业:起早贪黑、日晒雨淋、风餐露宿,这些词形容记者再精准不过……这也让我偶尔迷失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该继续坚持。但是,娜姐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我幡然醒悟。她说:干哪一行都要心怀热情,特别是我们这行!

  是的,一个人必须发自内心的非常热爱你所从事的事业!如果有了热爱,当然会有梦想和愿望;如果有了热爱,肯定会给自己定一个又一个目标;如果有了热爱,绝对有办法把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不管面临的困难有多大,永远都不会轻言放弃。所以,在这里,我想说:因为爱,才有义无反顾的执着;因为热爱,才有孜孜不懈的大义情怀。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几天,这句歌词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洪水风雨中,那个伫立的身影也一直在我眼前浮现,我仿佛看见在洪水退去的天边正挂着一道绚丽的彩虹,而彩虹下的她是那么高大、那么美丽!

  谢谢大家!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奔跑的中国

  陈妺:奔跑的中国

  今年7月30号凌晨一点,我跑在北京十三陵景区外面的山路上,周围漆黑一片。我在心里默默算着,距离宣布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还有不到40个小时,我不由得又加快了脚步……

  此时,包括我在内的34位跑友,正一路相互接力,从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出发,跑向崇礼。267公里,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从夏奥会到冬奥会的距离。

  第二天傍晚,当我们冲进崇礼一座正在兴建的奥运滑雪场地的时候,电视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正从信封里掏出那张,印有北京的字条!这一刻,所有的中国人都欢呼起来,大家拥抱着,庆祝着。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申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城市。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怎么能不激动呢!2008年,我是中国体育的见证者,现在我不仅继续记录着体育的历史,还成为了一名参与者。

  两年前,为了更好报道全民健身,提倡运动生活,我开始练习马拉松。还记得第一次跑步的时候,我只能跑5公里。可每次训练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咬牙坚持,让我不断的把自己的极限拉长。有一次训练,我的脚指甲盖跑掉了,哭了一晚上,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到彩虹,跑步的过程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坚强。当我练习了整整一年时间,累计跑过了600公里,我终于成为全国第一个拿着话筒到赛道上,跑着采访马拉松的体育记者。我是记者,也是跑者,我更懂得他们的故事,在这漫长的42.195公里当中,写满了健康的体魄、坚韧的意志,还有奔跑的梦想。

  2015年9月20号北京马拉松赛,三万名跑友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居然传来了悦耳的铜铃声。“(阿姨,赤脚踩在马路上,是种什么感觉啊?)按摩脚底板,特别舒服,我们是赤脚客,大家赤脚相见,特别痛快。”

  跑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突然停下来,站在那儿,久久凝望。老人家姓安,今年74岁,来自宝岛台湾,“1949年我和爸爸妈妈去的台湾,都是家乡,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很强大,一定要强。(欢迎您回家!)”

  35公里,马拉松最艰苦的路段。一个男孩一步一步的往前挪动,他大口喘着气,断断续续的说,“我从没有跑过42.195公里,我的腿都抽筋了5、6次了,我的目标就是终点。我问他,你知道你现在的样子吗?他说,这是我最帅的时刻,因为,这是一种精神……”

  距离马拉松的终点,就只有最后几百米了,周宝林奋力的用双手滑动着轮椅的齿轮,他是一位高位截瘫患者。因为路面不平,周宝林的双脚从轮椅的踏板上掉下来,因为没有知觉随时会有危险。一位女跑友,迅速跑过去,她解下自己的腰包,把周宝林的双脚固定住,然后一把拉住周宝林的手,俩个人一起跑。“宝林先生一直说我们温暖着他,其实不是的。在我疲惫的时候,我过去推着他,就有了力量,是他一直温暖着我们大家。”

  周宝林的背后有这样一张特殊的号码簿,85000001,他是中国8500万残障人士的第一人。您听见周宝林的轮椅和地面摩擦出吱吱的声响了吗?这不就是属于他奔跑的声音吗?这里是北京马拉松的终点,更是中国千万残障人士奔跑的起点。

  运动是一种素质,健康是一种追求,锻炼是一种习惯,我参与,我快乐,不论是马拉松徒步,还是滑冰踢足球,只要大家一起动起来,我们的精气神就一天天的提起来。

  我们已经奏响了生命激情活力的乐章,用坚挺的身姿展示出奔跑中国的形象,这就是,中国力量。让我们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增添一份力量!

  人物介绍:

  陈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体育广播记者,先后参与了多次大型国内外重要赛事的采访报道工作。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曾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一等奖。

  相关视频:

  2015年记者节特别节目《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我热爱新闻工作,所以我要执著地走下去。通过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职业,让更多的人得到关注,享受平等,拥有尊严。亲密接触和聆听了更多新盘锦和盘锦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张张砂纸打磨着我的思想,让我对新闻工作始终充满热忱与投入,对新闻职业始终保持敬畏与尊重。不管我们走得多远,都不会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盘锦广播电视台方青

好记者讲好故事:做新闻事业的忠诚战士

  如果有人问我: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新闻工作者这个行业吗?我会豪不犹豫的大声告诉他:我会!因为,我热爱着这份充满了挑战,充满了期待,充满了责任感的职业,因为,我热爱着这份让我磨掉了青春,任皱纹爬上额头却从未后悔的职业,因为,我一直并将继续爱上这份让我收获了人生幸福的职业。

  忘不了,天寒地冻,我们来到疙瘩楼冰雪欢乐湖,用同期声翻译的方式对芬兰友人进行的采访;忘不了,我们践行走转改,冒着大雾,来到沈阳丁香湖畔进行采访;忘不了,为了每年元宵节一个多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的现场报道,有多少个元宵节没有和家人一同度过了;忘不了和朝鲜族同胞共度三八妇女节一起跳过的舞蹈;忘不了在乡镇村屯的房前屋后,享受花香果熟的动人故事,感受村容村貌的变化、

  忘不了,有多少个忘不了,让我们牢牢的记住。

  如今,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中,在‘美丽大洼、大美盘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环境下,在自觉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社会责任感下,我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要拿出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无限的我一生都会热爱的新闻工作中去,为新闻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做新闻事业的忠诚战士!

  广播电视台编辑胡

好记者讲好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

  日前,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面向本市新闻单位举办首场巡讲。来自解放军报社、中国日报社、中新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河北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10位记者,真情讲述深入基层的采访经历,分享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展示了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诠释了“践行‘四向四做’,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主题。

  “感念生活,勿忘民众。”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湘25年来关注盲童的教育问题,讲述了与同事一起完成12个年级、19册教材的有声读物制作的故事,填补了盲生学习专用教材的空白,努力用阳光般的力量温暖全社会。

  “心有大我,讲好中国故事,记录时代的波澜壮阔。”中新社北京分社记者曾鼐以中国记协80年光辉历程为主题,生动讲述中国记协前身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诞生、奋斗、壮大的过程,鼓舞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传承行业前辈的优良工作传统。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尚斌,亲历河北保定蠡县男孩聪聪坠井救援行动全程,讲述了社会各界无私参与救援的感人场景,介绍了自己一边救援、一边报道的亲身经历,深情感慨“愿天堂没有枯井,愿人间真爱永存”。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听完巡讲后表示,要把在巡讲中获得的感悟融入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新京报、北京晚报等14家市属新闻单位的200名新闻工作者现场聆听了巡讲。

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范文

  我叫张爽,是一个患有血管畸形引起的左侧脑半球弥漫性血栓的残疾女孩。

  20xx年11月,在参加《东北新闻网》《志愿服务》频道举办的《我支持人体器官捐献千人随手拍》的活动时结认了杨东文叔叔,并在同年12月份,在他的大力推荐下,我非常有幸的成为素有“辽宁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东北新闻网》的一员。

  而“志愿服务”则是我上班以来接触过的第一个名词,也是作为残疾人的我独立走向社会后干得第一份工作内容。

  半年工作时间白驹过隙,让我对“志愿服务”从无知走向了略知(略知一二)。但由于接触时间短,所以脑中认知度实在很贫瘠。

  半年工作时间里,共随同杨师傅出去采访志愿活动7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第一次是辽宁省红十字会与华润万家道义店联合举办的义卖暖童心活动;第二次是随同新闻部去采访“身边好人”吴绍新的事迹)。20xx年12月24日,辽宁省红十字会与沈阳华润万家道义店共同举办的“万家平安夜义卖暖童心”活动,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七位90后志愿者们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用他(她)们的热情、耐心的服务;礼貌、周到的用语;不厌其烦的讲解赢得了众家的认可,这些平素都是家中的“掌中宝”的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却都变成了活动的主角,他(她)们都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可锻炼自己综合方面的能力又可以用义卖赚来的钱,来帮助那些患有先心病却无钱医治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我们感到很幸福。”第二次是20xx年4月27日随同新闻部去沈阳中医药大学采访“身边好人”吴绍新的事迹。吴绍新--这个名字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但当我走进病房第一次去认识他、接触他、走近他时,一种莫明且巨大的感染力扑向了我。四年如一日义务照顾养老院老人→48岁罹患癌症晚期→生前填写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和《眼组织自愿捐献书》→故去后完成了生前遗愿,捐献了眼角膜。48年人生之路---他用行动践行了普通人心中的博爱,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用平凡填写着人生的意义。他的善举很让我感动,他不愧“身边好人”的称号!亦足够让认识他的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通过几次参与报道活动后,作为志愿者频道编辑的我一直在想,中国现有志愿者六七千万,这么庞大的队伍,可报道、可挖掘的故事那么广,我们如何才能运用我们记者、编辑们强烈的职业感、细腻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情感、隽永的笔墨、优美的文字、客观的态度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正能量、可歌可颂的故事一一展示出来,让更多不了解他们的人,通过我们的报道去认识他们。此外,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如何提升志愿者频道的内容?2、如何提升志愿者频道的质量?3、如何把志愿者频道办出自己独特的特色

  经过几次三番找工作的经历,我深有感触的体会到残疾人在社会上找份工作做有多么的难!实话实说,我连做梦都不会想到我会来到《东北新闻网》这个充满智慧、思想、才华与情感的集体里!真的,我非常地感谢付海鹰台长能给予我这样的机会!

  招收残疾人来工作,我《东北新闻网》在辽宁省可以说都是首开先河,前无古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作为残疾人,我无疑是省内224.2万残疾人中最幸运的一个!

  从3岁患病至今,我一直都是在父母、朋友千般万般的疼爱与关注下长大的。虽然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判断我的病情时称:“一个人在左脑半球完全坏死的状态下,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实属奇迹,而至于这样的生命还能存活多久,仍旧是医学界未解之谜。”但我想说,我仍然会全力以赴的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去完美地书写一个漂漂亮亮的“人”字!用短暂的一生、残缺的肢体去兑现自己的人生承诺,优秀做人、踏实做实,再利用点滴的机会把自己从小至大得到的小爱转化成大爱回馈出去,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味道、有感情。当有一天,自己将化为泥土回首往事时,希望自己可以负责地对自己说:我没有辜负所有的深情厚爱、没有让父母及所有爱我的人失望,我兑现了自己对自己许下的人生承诺。最后,我更希望我在单位的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为人来取得领导的满意、同事的认可!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白酒文化知识

记者节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