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听,清澈见底的小河正弹奏着圆舞曲;你看,多姿多彩的春天正扭着小蛮腰向我们走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呀!你瞧,两只嫩黄嫩黄的小鸭子正在红掌拨清波呢!它们自由自在地跳着鸭式摇摆舞,迎接万紫千红的春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呀!哇哦,杨柳千枝吐翠,摆着长长的绿色的裙子,扭动着曼妙的身子。它们无忧无虑地扭着东北秧歌,沉醉在江南莺歌燕舞的春天里。

  忙趁东风放纸鸢呀!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娃兴致勃勃地来到河堤上放起了风筝。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风筝顺着春风跳起了恰恰舞,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他们摇头晃脑地跳着双人舞,欢欣雀跃地享受着春风拂面。

  风,染红了花的衣裳,水,漂清了鱼的泡泡。你再听,潺潺流动的小河弹得更欢了;你再看,千姿百态的春天舞动着婀娜的身段,带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时光!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来了,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把大地吹绿了。弯弯的小河边,小草穿上了新绿的外衣,花儿五彩缤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一声“嘎嘎”,原来是一群小鸭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来到河边游春。“瞧,河水多清啊!”小鸭们纷纷兴奋地叫了起来,它们迫不及待地摇摆着黄茸茸的身子,向小河奔去。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小鸭们在河里尽情地嬉耍着。有一只小鸭大概看到了一条小鱼,猛地扎进了水里,马上又钻出了水面,扁扁的鸭嘴里多了一条蹦动的小鱼;一只小鸭也许是被河两岸的景色陶醉了,它悠闲地拨动着红掌,又不时忽左忽右的观赏着美丽的春光,身后留下长长波纹;更有一只小鸭抑制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曲项向天歌,似乎在唱着:“世界多美呀,蓝湛湛的,绿莹莹的,碧澄澄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早春的第一缕春风飘荡在天空中,拂过水面,拂过我的脸庞。我张大嘴巴,深吸一口凉气,清新中夹杂着早春花儿和泥土混合的清香。我不禁沉醉在这缕缕春风的醉意中,这真是上天赠予我的最美好的礼物。

  我伫立在水边,望着风拂过的波澜起伏的水面,一群鸭子在水中游泳,成群结队地上岸。看它扑扇着雪白的翅膀,直挺着细长的脖子,争先恐后地朝岸上涌。蓬松的羽毛不时地散落在水中,好似一叶叶扁舟轻轻漂在洁净透澈的水面上,水浸湿了羽毛,在留下晶莹的水滴,透亮而又美丽。争斗中,又互相扯下洁白的羽毛,张大黄澄澄的嘴巴大声叫着,忽而又趁伙伴们猝不及防之时猛地咬一口,弄得周围到处都弥漫着腾腾的“杀气”,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水也被溅到空中,我透过空中的水珠,抬头看着蓝天、白云。蓝天是那么的广阔,云朵在蓝天的笼罩中翻腾着,飘荡着,不断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画,像极了一幅神奇的沙画。水声与鸭叫声交织在一起,鸭子与水打成一片,共同绘成了一幅早春暖鸭戏水图。

  天渐渐亮了,初升的太阳盖过白云露出了笑脸。火红的颜色中闪烁着春天的生机,照耀着大地,照耀着万物。我沐浴在阳光里,身上仿佛被披上了一层袈裟,闪闪地发着金光。鸭子们的羽毛也像被染上了火红靓丽的颜色,它们在蓝天与大地间盎然游动着,好似一个个火团在水中漂浮着,水与火的融合映衬着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早春奇景图。

  阳春三月,万物初生。我坐在湖边,望着水中熙熙攘攘的可爱活泼的鸭子们,幻想着我也是一只鸭子。和它们一样,最先感知春的到来,感知水逐渐温暖的过程。在水中,静静守候每一朵花开,静静等待每一片绿叶,细细地感受万物的变化,生长的声音。

  我爱自然,爱春江水暖,爱霞光万丈,爱云卷云舒,更爱早春时节可爱的鸭子们。它们带给我的绝不仅是美丽,更使我热爱万物,热爱生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

  寒冬之时,冒出的是对春天的盼望,寒冬过后,迎来了春风温煦的吹拂。绿芽不多,第一片绿由我铺展,花儿不多,前几朵花由我绽放。苍山有绿春意浓,小洲有花春烂漫。清波荡漾,乃是雏鸭戏春水,传送春天的讯息,直达你的案头书桌。

  公鸡报晓

  晨光熹微,微风习习。独立寒秋,举目四顾。我乃雄鸡,舍我其谁? “啼鸣”一声天下白,阳光普照俱欢颜。

  丹凤朝阳

  苍茫的天地之间,峻岩峭石,壁立千仞。丹凤一声啼鸣,朝阳冉冉升起在山颠,霞光给万物披上了霓裳羽衣。苍松更翠,菩提更绿,紫叶樱更艳。高山之巅的朝阳啊,让大地一片风光,清水碧波上的丹凤啊,让世界生气无限……

  丛林大象

  有花有草有绿树,西双版纳是我家;青山在我大背后,小河在我小脚下;山石头上挠挠痒,小河浜里洗洗澡;折下松枝当空舞,吹起水花漫天飘;不要问我哪里来,在此相见缘分在,不分高贵与卑贱,请你骑到背上来。

  玉兔奔月

  冬天到了,嫦娥轻拂洁白的衣袖,回月宫去了。可爱的玉兔却还在依恋水仙花一脉脉的清香。月宫在遥远的天边,说远也不远。用绿色的水仙叶子铺一条路,用水仙花茎升一条天梯,瞧,小玉兔蹦蹦跳跳奔向了月宫…… ——六(7)沈嘉仪

  年年有余

  春水荡漾,波光粼粼;水草丰茂,鱼翔浅底;金鱼先生,白须飘飘;摇头摆尾,祝贺新年;兔年吉祥,年年有余。

  雀舞春光

  秋去冬来,满眼是枯黄,冻结的是活力和希望。但在我们的案头、有一片绿,呈现一片生机,有一只鸟,舞动一片春光。我们的眼里,早已没有了枯黄,有的只是生活的红红火火,快快乐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其一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鉴赏】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赏析一】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其二简析】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赏析四】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

  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晓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了作文

  蹦跳在蜿蜿蜒蜒的石板小路上,哼着小曲,欢快踏春。穿过一片深深淡淡的碧郁,看到的就是这般欣欣向荣、无忧无虑的美好景象。

  “春江水暖鸭先知”。眼前石桥流水,鸭悠闲嬉于水。春天就该是这样:竹林翠密,桃花清艳盛开,绿头鸭欣欣悦悦地叼食丝绸样的水草,岸滩间长着几点嫩嫩的芦芽。

  静静坐于湖边,看到星星点点的日光散落一湖碎金,灿灿烂烂地漾开,美得辉煌别致,我略有一点恍惚。

  回过神来,发现湖东有小亭一座,古典庄重,诗意浓浓。不经意抬头望天,竟有一只玲珑的喜鹊也歇于亭!只不过立在亭檐:眼角圈边有一弯月牙儿似的乳白标记,机灵俏皮斜竖它的尾羽。映着水蓝的天,对着叶绿的檐,几枝奶白的大丽菊绽放落坐于旁,和月牙儿来个小小呼应。灵气溅溢的花鸟图!

  随意欣赏路边的风景,甚是可爱,元气满满。青翠的芳草地点染着甜美气姿的桃粉小铃兰,清新令人心静。有一叶粉蝶飞来停在最美的那一朵花上。

  美丽的瞬间总是让人莞尔一笑。

  不知不觉,已是黄昏夕阳时。照在新叶之上,给它添行一种虚幻的感觉。

  踏春光,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春江晚景 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句解竹外桃花三两枝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

  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

  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

  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万物逢春气象新。

  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

  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清人王士禛在 渔洋诗话 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

  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

  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

  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赏析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 春江晚景 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 春江晚景 ,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欧阳修 六一诗话 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 明道杂志 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春江水暖鸭先知散文

  元宵节已过,猴年春节大戏在举国欢庆的热烈气氛中也圆满收场啦!紧接着是按四季轮回,冬天渐渐过去,春姑娘悄无声息地飘然而至。2月4日“立春”,2月19日“雨水”,马上就是“惊蛰”。在这早春时节,让我们仔仔细细地欣赏大自然是怎样嬗变的吧......

  “立春”一过,表明时令发生了变化,天气由寒渐暖,阳气上升。人们虽仍着冬衣,但最寒冷的时节宣告过去,朔风渐退,万物从冬眠开始苏醒。不过,寒冷的天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农谚就有“返了春,冻断筋”之说。早春还会下雪,还会起雾,与冬季相比,即使下雪,也不会很大,雪花在天空飞舞飘落中就融化了大半,落到地下一般积存不多,“三月桃花雪”更不用说了,到了哪个季节,大自然一般都会唱哪支歌。

  当春风吹来的时候,结了冰的山涧小溪、弯弯的小河开始融化,清澈见底,淙淙流淌,汇聚在一起奔腾不息地流向大河,流向湖泊,流向大海。湖面上,那几只野鸭浮在水中,一会儿“呱呱”地叫着,悠悠然然;一会儿,扑棱棱一头扎进水中,起个猛子再跳出来,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在嬉戏着。正应了大文豪苏东坡的那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以他们的生活习性和方式来报告着春的讯息。

  风是无形的,但也是有形的,它能借助外物表现出来。伟人毛泽东有诗云:“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古人也曾有“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佳句,都是来形容春风吹拂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大文豪王安石也有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流传千古。在诗人的笔下,春风如剪刀,裁剪出杨柳万千条,裁剪出杏桃梨千树万树繁花似锦,分外妖娆。只有春风的吹拂,才会绿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是春姑娘的魅力所现!

  “雨水”过后,春雨就像春姑娘普天撒下的绣花针,细细的,柔柔的,亮晶晶。滋润着大地禾苗,滋润着世界万物。田野里,被冻了一冬的麦苗油菜,可是农民的宝贝,农民的希望,经过春风的吹拂,经过春雨的滋润,就像刚刚睡醒又饥饿的幼儿,得到饱餐,会茁壮地生长。那麦苗打个呵欠,伸个懒腰,振奋精神,喝足养分,就撒着欢地要疯长啦:先是褪去被冻坏的枯叶,后是由黄变青,由浅变深,一马平川绿油油,阡陌纵横壮实实,经过返青、拔节、孕穗、灌浆最后到蜡黄成熟,绝大部分环节都是仰仗春天环境下的成长啊!那油菜跟着麦苗的脚步返青,而快速地超越,拔节、起苔、开花、孕角灌浆、蜡黄成熟,提早于小麦半月在初夏收割,它的生长各环节更依赖春天环境下的成长啊!

  雨是有形的,它是云雾的结晶,也是老天恩赐于人类和大地万物的“精灵”。古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有人把它说成是“春雨贵如油”,“雨露滋润禾苗壮”。正是有春雨的滋润,菜畦里各种蔬菜嫩旺旺的,仿佛是在薅着长,为集市和各大生活超市提供着新鲜应时青菜,保证了市场供应。特别是头茬韭菜,鲜嫩鲜嫩,绿油油的,没有任何瑕疵,看着就想抓上一把尝鲜。小时候在农村就流传一种说法:“葱辣鼻子蒜辣心,韭菜不辣吃半斤”。因此,这个时节,农村最忙的要算是这些菜农,田野里,除了麦苗油菜,远看就是白茫茫一大片一大片,在天朗风清的上午或下午,人们在忙碌着。走近细看,有的在塑料大棚里摘黄瓜、拔蔬菜,侍弄青苗苗;有的在小拱棚里种菜籽,下秧苗,薅杂草,净化秧苗;有的在往畦田里浇水、施肥、松土耘锄;有的正在装机动三轮车,准备把成车的蔬菜运往四面八方,好一派春季劳动的繁忙景象啊!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柳树发出了嫩绿的鹅黄色的新芽,桃花、迎春花、油菜花也争先恐后的开放了。小草也探出了头,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西水坡的湖水一碧如洗,约有五里之遥,往南面看,白云在古城墙之上,湖水清可见底,下面的游鱼清晰可见,在城墙下静寂无人树林里,可以听到小鸟的鸣叫此呼彼应。湖面上荡漾的一百余只野鸭和鹭鸟,和游人一直保持着200多米的距离,它们不时的飞起水面,嘎嘎地欢叫。

  4月3日至5日,是清明时节,濮上园、绿色庄园开展了“能背父母进门就可以免费入园”的感恩活动。

  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开始了,人们大多要在清明时节放生家里饲养的鱼儿和小鸟,以祈求一年的平安好运。我家也决定将在绿色庄园钓到的两条鲢鱼放生到市人民医院的小池塘里,到了那里才发现池塘里没有水,我和老爸就带着两条鲢鱼在濮阳宾馆后院的池塘里放生了。

  4月4日,我和爸爸到老城看望了爷爷奶奶。下午,我们还去参观了烈士陵园,陵园的西侧是革命烈士纪念碑,东侧是烈士纪念堂,纪念堂的东墙上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名字,里面还有我老家五星乡大井村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叫万永兴、万怀士、万祖义等四人,毛主席说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清明节这天,妈妈去清丰外婆家为外公上坟去了,奶奶也到爸爸的外公家去烧纸、祭奠祖先,缅怀他们的美德,感恩先人的功劳。

  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没有烈士,就没有我们伟大的祖国!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奥林匹克口号

运动会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