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鲁迅的读书小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 "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鲁迅的小故事

鲁迅先生的轶闻趣事

  鲁迅对对联

  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私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鲁迅理发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今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知道鲁迅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鲁迅爱书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情况。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鲁迅童年故事

  金牌换书

  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由于家境贫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创作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

  2.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鲁迅先生十分珍惜时间,却从不把参加体育活动和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看作是浪费生命,恰恰相反,他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作是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的手段。

  种花。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的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的生命。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合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杨贵妃》的剧本。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看戏。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目连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新戏。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篆刻。鲁迅先生喜好篆刻,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他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它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猜谜。小时候,祖母常教他猜谜语。事隔30年后,他还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鲁迅还常幽默地用“谜语”来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鲁迅用过的一百几十个笔名里,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养鱼。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苔太密,会影响鱼呼吸,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习武。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学过柔道,回国后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形同鬼魅的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去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跄踉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

  绘画。鲁迅先生童年时就喜欢绘画,三十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君无常”画像就是他于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一幅,至今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里。

  养壁虎。鲁迅先生饲养过壁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五十年代写的《追忆鲁迅先生》诗云:“雅人不喜俗人嫌,世顾悠悠几顾瞻;万里仍旧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李盛仙)

  3.鲁迅的教子经

  海婴出世的第二天,鲁迅手里捧着一盆小巧玲珑的松树,非常高兴地来到医院的房间里,轻轻地放在了许广平床边的一张桌子上。这是他送给妻子许广平的。这松树翠绿、苍劲、孤傲、沉郁,有似鲁迅的性格。他希望儿子也像这松树。

  从寓所到医院有百数十步远。在海婴生下来之后,鲁迅每天至少有两三次到医院里去,有时还领着一批批的朋友去慰问,手里特意拿些食用物品给许广平。每当静静坐下来之后,他便欢喜慈祥地看着孩子的面孔,承认很像他自己,却又谦虚地表示:"我没有他漂亮!"

  怕用烟熏了孩子,每天工作时他就搬到楼下去,把客堂的会客室改为书房。但一到夜里12时,他必然上楼,自动地担任到凌晨2时的值班,留心海婴的服食眠息。他时常抱着海婴坐在床头,手里搬弄一些香烟盒之类,弄出锵锵的响声,引得小孩高兴。小身子在他大腿上乱跳;倦了,他有别的方法,把海婴横卧在他的两只弯起来的手臂上,在小房间里从门口走到窗前,再来回走着,唱那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诗歌调子: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红红,小红象。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有时又改口唱仄仄平平平仄仄调:

  “吱咕,吱咕,吱咕咕呀!

  吱咕,吱咕,吱吱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在他两手造成的小摇篮里安静地入睡。有时,他很累,但是总不肯变换他的定规,好像那雄鸽,为了哺喂小雏,就是嘴角被啄破也不肯放弃它的责任似的。

  鲁迅原来是不大喜欢看电影的,后来听朋友们说,和孩子一块看电影既是一种娱乐,又可教育孩子,多方受益。于是他也看起电影来。不论写作多忙,凡是有适合儿童看的电影,鲁迅总要专门陪海婴去看。什么《人猿泰山》、《泰山之子》、《仲夏之梦》、《米老鼠》等,以及一些世界风光之类的纪录片,都带海婴看过。

  除了电影之外,一些较大的文化活动场合,只要有重大文化活动,鲁迅也总是约许广平携儿子光顾。不过,有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他是要考虑一番的。

  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预购了有狮、虎、大象表演的马戏节票,他简直心花怒放,兴奋不已。他一直等到很晚,迟迟不肯上楼睡觉。鲁迅考虑到这些节目大都是猛兽表演,并且是在深夜临睡之前,怕海婴受到惊恐,所以没叫他去。第二天,父亲知道海婴很难过,便耐心地向海婴解释,告诉他以上的考虑,并答应白天找机会陪海婴再去观看。意外的是,第二天他们去看表演时,没有猛兽类的表演(那些猛兽关在大笼子里),只看了些马术和小丑的滑稽节目。不过,这对海婴来说,感到更有趣。

  由此可见,鲁迅为了海婴的身心健康,是何等的煞费苦心。如今,每当提到这些事,海婴还是激动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地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4.鲁迅争分夺秒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近代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5.鲁迅的遗嘱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1.不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6.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关于鲁迅的经典故事

  1、鲁迅理发的故事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2、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今天,当我们惊叹于《阿Q正传》的精妙时,你可知道鲁迅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工夫吗

  3、鲁迅爱书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 “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4、鲁迅童年故事

  金牌换书

  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由于家境贫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创作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

  【历史成就】

  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鲁迅的杂文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鲁迅提倡的新兴版画,又是当时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成部分,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鲜明特色。

  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

关于鲁迅的故事

  历史席地里,那是一位怎样的人儿,朴素的中式外衣留下半点阳光灿烂,浓密的胡须,一个隶书一字留下的却是春光满面哦,那是我们可亲可敬的鲁迅先生啊!

  鲁迅,他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把一生交给了党,在生命即将终结时仍然孜孜不倦。他又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呼起了中国,也拯救了中国。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的确,他的贡献无人能及。他一生的时光都在创作上,然而正是这些创作呼醒了炎黄子孙。他虽然已不在人间,但他的一注爱国精神却永驻人间,他的精神滋润新一代的芳草,是维护而不弃,能让种族崛起。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有的人虽生实死,犹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却精神不朽。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轻于鸿毛。而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因为他的一生有如一个太阳,虽身处宇宙黑暗之中,但能够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世界。

  鲁迅,一个多振奋人心的名字啊!他划破无边际的黑夜,将迷惘的时代迸裂,在沧桑岁月中竟能干出如此伟大事业!

名人鲁迅的故事

  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下面是关于鲁迅的故事一则,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学习,好学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鲁迅研究学问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鲁迅认为需要学的某一种学问,便埋头专门钻研,坚持不懈。比如社会科学,原先他并不十分注意。但1927年是革命转折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观实,使鲁迅深深感到进化论思想的偏颇,由于革命的需要,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读的书真是惊人。从1929年起,三、四年间几乎每天手不释卷。这样刻苦学习的结果,他后来以杂文的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痛击国民党反动派压制学生思想、镇压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反动教育政策,深刻剖析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的实质。能一文刊露,群丑敛声。鲁迅先生终于用阶级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鲁迅的小故事作文

  六年级的语文课,有好几篇与鲁迅相关的课文,例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这些文章文笔优美,语言精简,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鲁迅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家来到了位于绍兴的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就在自家院子旁,叫“三味书屋”,鲁迅每天都和几位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还请了一位叫寿镜吾的先生教书。寿先生为人正直,教书有方,在当地小有名气。

  书屋里面共有五张桌子和一张茶几,中间的一张桌子是老师寿镜吾的,上面摆着一把戒尺;其余四套桌椅则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散布在教室的四个角落;而那张茶几,则摆在老师桌子的后方,上面有一幅山水画。左上角的一张木桌就是鲁迅曾经学习的地方。据说以前鲁迅的位置是靠近大门的,但是一下课就有几位同学在门旁跑来跑去,非常顽皮,他觉得太吵,影响了他的学习和休息,于是他就要求换座位。

  在鲁迅书桌的右下方刻了个“早”字,这个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原来有一次,鲁迅因为贪睡迟到了,被先生用戒尺打了手掌心。这滋味可不好受啊!于是,鲁迅就吸取教训,在桌子的右下方刻了一个醒目的“早”字(虽然现在不能在桌子上乱画乱刻,但以前好像没那么讲究),来时刻提醒自己别再迟到了。

  鲁迅还做了一个“三到”书签,夹在自己的书中。书签上写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时刻告诫自己,读书时心、眼、口要一起用,这样效果才会好。

  原来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这么多平凡的小故事,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不是很有启发吗

鲁迅有趣的小故事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是的,鲁迅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冷竣而严肃的。但那决不是他的全部,鲁迅还是一个全身被幽默感充斥着的人。那种幽默不是哗众取宠、一笑了之,而是一种从骨髓里溢露出来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和犀利深刻。所以,我们不妨说说鲁迅的幽默,我想他决不比专业的幽默大家逊色。

  1881年9月25日,一个娃娃诞生了,这个人就是鲁迅。他的出生,在今天看来,用一个不恰当的歇后语来说是“玉皇大帝娶土地婆——惊天动地”的。因为这注定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诞生。但他那时哪晓得这些!小时候他相当调皮活泼,他的曾祖母不苟言笑,小孩子都很怕,他却故意从曾祖母面前走过,假装跌跟头倒在地上,引得老太太惊叫:“哎呀,阿宝,衣裳弄脏了!”这时他才满意,不闹了。12岁时被母亲牵着去三味书屋,他却扭扭捏捏,一百个不情愿的小模样,和现在的小伢子软磨硬蹭不愿上学没个两样。在三味书屋也不好好读书,只留恋紫红的桑葚,墙边的小虫子和赤练蛇的故事。但他终究是聪明的,尽管贪玩,后来却颇有建树。倘在今天,小鲁迅定会被奉为素质教育的典范加以膜拜。

  鲁迅是一个不太讲究穿着的人。他爱穿长袍,相对他瘦弱的身材来说,似乎袍子比西装合适。但他确实是太不修边幅了一点,经常穿着长衫在灰尘中行走,感觉竟有点像他笔下的落魄人物孔乙己,于是便闹出了笑话:在电梯里经常被认为是可疑人物;许多人见到他以为是有幸发现了鸦片鬼;有时去买药,竟然连药房里小伙计都鄙视他;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甚至常被警察搜身……

  鲁迅是义无返顾把辫子剪了的人。这在当时就像男人穿裙子一样不可思议。但他面对嘲笑、讥讽、辱骂,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他基本上留平头(相当于现在的板寸),他的发质坚硬,根根迎风翘立,铁刷一般,简直酷毙帅呆了。现在的俊男靓女们热衷的染发、烫发等等,和鲁迅比可就小巫见大巫啦。

  但他懒得理发,而且往往一忙起来数月不理。朋友们开他玩笑:“豫才,你的‘地球’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说:“噢!我掏腰包,你们好看!”后来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勉强去理一回。有一次走进一家理发店,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还在理发结束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理发师一数给了三倍的钱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见状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精雕细刻”地做,满脸写着谦恭。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今天咋给这点

  您上回……”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处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点。”理发师听了如坠云雾。

  他的胡子也很有个性,从日本留学回来那几年,他的胡子是日本式的——两头往上翘,看起来很滑稽,被周围的人嘲弄,说他是崇洋媚外。鲁迅烦扰得不行,干脆把胡子修剪成隶书的“一”字,竟然从此平安无事。

  看过鲁迅年轻时的照片,觉得并不是很帅,起码和现在韩国、日本的所谓“第一美男”有段距离。但鲁迅对自己却信心有加,一次英国作家萧伯纳见到他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溢美之言,鲁迅不但没有谦卑之词,还竟然说:“我老了会更漂亮!”这个老头真是有意思极了。

  二

  鲁迅有很多嗜好。比如爱给人起绰号这个从小养成的习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项功课叫“对课”,他的成绩不错,屡受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有一回,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问他对什么好,鲁迅说:“对‘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寿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而他则在一旁以书遮眼,憋不住笑出声来。鲁迅的观察力可谓尖锐,他把女生的哭状起了个惟妙惟肖的称呼——“四条”,因为女生一哭,眼泪、鼻涕齐下也!不是四条吗?他在北大讲课,当时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岛,留了个学生头,他便给人家起了个绰号“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真是搞笑的能手!而且他竟把爱人许广平叫做“害马”,甚至在给母亲写信时也派上用场,说:母亲放心,害马现在很好……

  吸烟、喝酒、饮茶可谓是鲁迅的“三瘾”。他的烟瘾一向很大,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拾支装包。他夹烟的姿势很特别:用大拇指和四个手指拿香烟,而不是夹在食指和中指中间(窃以为有现代黑社会老大的风范)。还有一点很有趣,在人前吸烟的时候,他总是从他那件灰布棉衫里去摸出一支来吸,他似乎不喜欢将烟包先拿出来,然后再从烟包抽出一支,而再将烟包塞回袋里去。他这脾气,一直到了上海,仍没有改过。不晓得是怕麻烦呢,抑或怕人家看见他所吸的烟低劣,觉得没面子

  除了三瘾之外,他还喜欢吃糕饼糖果等甜食,这是在日本留学时养成的习惯。有一回,人家送了柿饼给他,他喜欢得不行,藏起来自己偷偷享用,还舍不得给别人吃呢!只有在女士来做客时,才“大方”地拿出来,因为女士们胃口小,只能吃个一两片而已!他还能吃辣椒。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有一次他期末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懂得实惠,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买一大串红辣椒回来。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现在看来除了可笑之外,也生出几分感动。

  他的胃口很特别,喜食蛇肉、龙虱、梅干菜。而且从不吝惜,经常请友人吃饭,且不看菜单一口气就能点出“木樨肉”、“酸辣肚丝”、“炸核桃腰”、“三鲜铁锅蛋”、“糖醋软溜鲤鱼陪面”等好几道菜来!

  他爱看电影,几乎可从影迷升格为影狂。鲁迅到43岁时才首次观看影片,但一看而不可收。鲁迅后期(46-55岁)在上海生活的9年内,共观看电影142场。其中1934年37场,1935年36场,1936年秋季病危前19场。这三年平均起来几乎每周一场。好电影不轻易错过,甚至一看再看;而且大都是率领家小、呼亲唤友,数人驱车同去!有趣的是,在国外引进的电影里面,他最爱看的是大自然丛林草莽的野兽影片(相当于近来的“动物世界”。鲁迅今若健在,定是赵忠详的fan)。

  鲁迅还喜欢习武,他曾在留学日本时学过柔道,回国后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形同鬼魅的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去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跄踉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鲁迅虽瘦削,但功力略见一斑。

  三

  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风趣,幽默中又带着一种大气、智慧、乐观和风度。有一次他的侄女问他:“你的鼻子为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点,扁一点呢?”鲁迅笑了笑:“我原来的鼻子和你爸爸的鼻子一样高,可是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额头、鼻子都碰矮了!”

  广州一些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怕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希望鲁迅给创刊号撰稿。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名流免不了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在北京女师大任教时,一次一个学生未经家长允许,和别校一男生去逛公园。她父母发现后,跑到学校大吵大闹,咒骂校方管教不严.封建死板的校长也像泼妇一样斥责女学生“太不像话了”。鲁迅先生正好经过那里,得知原委后诙谐地说:“现在风和日丽,有两位青年一块逛公园,有何不好?那些公园年青人都不准去逛,非得成了老头子老太婆才能去逛吗?!”

  鲁迅家里有两个保姆,不知何故,经常发生口角。他受不了整天的吵闹,竟病倒了。隔壁一个小姑娘问道:“大先生,你为什么不喝止她们?”鲁迅微笑着说:“她们闹口角是因为彼此心里都有气,即使暂时压下去了,心里那股气也是压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或两个人失眠,还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算了。”

  他说话向来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比如他对人们遮遮掩掩的“性”发表看法: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可惜的是中国的旧见解,竟与这道理完全相反。直到生了孩子,还是躲躲闪闪,惟独对孩子威严十足。这种行径,简直和偷了钱发迹的财主不相上下!他为了说明看人不能片面,风趣地说:英雄是厉害的,但不能因为英雄也性交,就称得上“性交大师”!

  鲁迅虽然胸襟宽广,但决不适用于对待丑陋的社会现象上。一切假恶丑的东西在鲁迅面前都无以遁形。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鲁迅看不惯:“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还不如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说着还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状。听讲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鲁迅对腐朽文人向来是不留情面的,这是个不怕得罪人的怪人。似乎整个文化界知识界都是他的前世冤家。徐志摩、胡适、郭沫若、林语堂、梁实秋、成仿吾等都曾经受过鲁迅的唾沫的“侵害”,常过骂的滋味;就连与文学不怎么搭界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竟也和他打过笔墨官!看来鲁迅真是汲取了孙中山“博爱”的精髓。

  四

  鲁迅本身就是一个会说幽默和笑话的能手。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反动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是如何地主持“公道”。鲁迅先生为揭穿这一骗局,说了个小故事:“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喜形于色,说是阔佬同他讲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了。他对我说:滚开去!’”听故事的人哈哈大笑。国民党对美国主子摇尾乞怜的丑态被揭露无遗。

  他为了说明反动派鱼肉百姓,把百姓当炮灰,举了一个寓言:某朝某帝的时候,许多宫女生了病,总是治不好。最后来了一个名医,开了处神方:壮汉若干名。皇帝没有法,只得照他办。若干天之后,自去察看时,宫女们果然个个神采焕发了,却另有许多瘦得不像人样的男人,拜伏在地上。皇帝吃了一惊,问:“这是什么?”宫女们就嗫嚅地答道:“是药渣!”

  30年代,一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一问题,鲁迅没有多说只讲了两个故事:其一: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有所感悟道: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后又自言自语:一定用金扁担的!其二:有个农妇很想吃柿饼想,于是她就想:皇后娘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下令:快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对幽默和笑话理论还有独到的看法。他在1934年4月1日给陶亢德信中说:“中国之所谓幽默,往往尚不脱《笑林广记》式,真是无可奈何。”在鲁迅看来,《笑林广记》式的幽默,并非真正的幽默,只不过是轻松好懂、油滑庸俗的东西,用以娱己或朋友间玩笑罢了。鲁迅坚决反对油腔滑调的打诨、装疯卖傻的逗笑、轻薄猥亵的奚落,讲求的是一种机警、深刻、余音绕梁的深意,欣赏水平是很高的。而鲁迅也以自身演绎和证明了这一点。

  五

  鲁迅的很多文字也是犀利幽默的。他说: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真是另类极了!鲁迅很讨厌蚊子,受不了蚊子的叫声,于是蚊子在笔下很有笑意。他说:“你只管叮我好了,但请不要叫!然而蚊子仍然呜呜地叫。这时倘有人问我‘于蚊子跳蚤孰爱’,我一定毫不迟疑答曰‘爱跳蚤’!这理由很简单,就因为跳蚤是咬而不嚷的。早上起来,但见三位得胜者拖着鲜红色的肚子站在帐子上;自己身上有些痒,且搔且数,一共五个疙瘩,是我在生物界里战败的标征。我于是也便带了五个疙瘩,出门混饭去了……”

  然而他的文字终是战斗性的,是投枪,是匕首。他的许多文章如《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至今读来,仍能感到一股凛然正气。但现在,一些顽皮的孩子们却捣蛋地将鲁迅某些文字的本意曲解了,使庄严肃穆变成了滑稽搞笑,但也体现了智慧和生趣。不妨引荐一则,姑且认为这是鲁迅以变相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幽默。(下面是一名记者“采访”鲁迅的“实录”)

  鲁迅对早恋问题的精辟回答

  问:您对早恋者的评价是什幺

  答: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问:您对已经被老师和家长发现了的早恋学生有何建议呢

  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问:父母应该怎样看待早恋问题

  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问:你怎样评价那些排斥早恋的学生呢

  答:无情未必真豪杰。

  问:您对早恋中的男女有何劝告呢

  答: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忽略了。

  问:您对早恋本身的看法是

  答:他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

  问:请您将国内外同龄人的早恋问题做一个比较

  答: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问:您对教师干涉学生早恋抱什么态度

  答: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问:您对教师不干涉学生早恋又抱什么态度

  答:则普天下之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问:您对学生某某因早恋而被其父殴打有何看法

  答: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问:您认为早恋的学生应具有怎样的气质

  答:横眉冷对千夫指。

  问:胆量呢

  答:我以我血荐轩辕。

  问:您觉得早恋者该怎样面对师长呢

  答: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问:您自己有过早恋的经历吗?当然您可以不回答。

  答: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

  问:最后,你最想对早恋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诚然,我以上的文字带着一种游戏的味道,但其实它是含着苦涩的。鲁迅的悲哀和沉重足以感染每一个人。他烙于脑骨的幽默气质谁也学不来。就连他的遗言“赶紧埋掉,拉倒,管自己生活,否则可真是糊涂虫”都是那么风趣而催人泪下。我们不会忘记鲁迅,就像我们不会忘记自己。

  秦堤的富有情趣的小诗《鲁迅轶事》,也许恰倒好处地概括了鲁迅的一生——

  那年,鲁迅远离故乡

  来到了城市

  他慢步在街头

  感到空气恶心

  很快就呕吐了

  隔夜饭连同许多八股文

  都呕了出来

  他来到医院

  医生说他的病

  非常古怪,恐怕不能治

  他愕然,一声轻咳

  愤怒喷了一地

  之后他经常失眠

  经常听到植物痛苦的呻吟

  一天夜里

  他的胡须在摆动中

  似有金属的碰击声

  不少人害怕起来

  担心会被针灸

  他的语言也四处飘闪

  长成了株株野草

  倒被另一些人挖回去

  医好了久治不愈的老病

  至于他的身躯

  据说变成了一把

  正义的匕首

  长期被一个国家佩带着

  一直至今

  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小学关于鲁迅的故事作文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鲁迅的少为人知的砺志故事

  故事一:鲁迅的教子经

  海婴出世的第二天,鲁迅手里捧着一盆小巧玲珑的松树,非常高兴地来到医院的房间里,轻轻地放在了许广平床边的一张桌子上。这是他送给妻子许广平的。这松树翠绿、苍劲、孤傲、沉郁,有似鲁迅的性格。他希望儿子也像这松树。

  从寓所到医院有百数十步远。在海婴生下来之后,鲁迅每天至少有两三次到医院里去,有时还领着一批批的朋友去慰问,手里特意拿些食用物品给许广平,

  每当静静坐下来之后,他便欢喜慈祥地看着孩子的面孔,承认很像他自己,却又谦虚地表示:"我没有他漂亮!"

  怕用烟熏了孩子,每天工作时他就搬到楼下去,把客堂的会客室改为书房。但一到夜里12时,他必然上楼,自动地担任到凌晨2时的值班,留心海婴的服食眠息。他时常抱着海婴坐在床头,手里搬弄一些香烟盒之类,弄出锵锵的响声,引得小孩高兴。

  鲁迅原来是不大喜欢看电影的,后来听朋友们说,和孩子一块看电影既是一种娱乐,又可教育孩子,多方受益。于是他也看起电影来。不论写作多忙,凡是有适合儿童看的电影,鲁迅总要专门陪海婴去看。什么《人猿泰山》、《泰山之子》、《仲夏之梦》、《米老鼠》等,以及一些世界风光之类的纪录片,都带海婴看过。

  除了电影之外,一些较大的文化活动场合,只要有重大文化活动,鲁迅也总是约许广平携儿子光顾。不过,有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他是要考虑一番的。

  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预购了有狮、虎、大象表演的马戏节票,他简直心花怒放,兴奋不已。他一直等到很晚,迟迟不肯上楼睡觉。鲁迅考虑到这些节目大都是猛兽表演,并且是在深夜临睡之前,怕海婴受到惊恐,所以没叫他去。第二天,父亲知道海婴很难过,便耐心地向海婴解释,告诉他以上的考虑,并答应白天找机会陪海婴再去观看。意外的是,第二天他们去看表演时,没有猛兽类的表演(那些猛兽关在大笼子里),只看了些马术和小丑的滑稽节目。不过,这对海婴来说,感到更有趣。

  由此可见,鲁迅为了海婴的身心健康,是何等的煞费苦心。如今,每当提到这些事,海婴还是激动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地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故事二:鲁迅的遗嘱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1.不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故事三: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的7个小故事

  1.理发付钱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5.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6.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7.戏弄特务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户外拓展训练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