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历史感想

  近代史,我有了非常大的感想,明白了中国成立是多么的艰难,知道了中国近代的历史。

  这是我列出来的事件: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

  清王朝晚清衰败1840-1912反清

  南京临时政府民国开始1912仅三个月建立民国颁布宪法

  北洋军阀民国初期1912-1919反军阀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

  北洋军阀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时期1919-1924反军阀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反军阀国共合作

  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十年对抗1927-1937国共对抗

  抗日战争1937-1945合作抗日

  解放战争1945-1949国共对抗

  社会主义(1949年至今)中共新中国1949至今国家建设

  中国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但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要摆脱敌人的奴役,首先要国强。但是,国人认识这一点时,却走过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醒,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下了契机。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我们应当为国家尽一份我们能做的贡献。

  这就是我对近代历史的一个小结。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中国近代后期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3年)

  时间背景经过评价五四运动根本原因: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国际原因:导火线:爆发:口号:两大阶段(中心、主力、斗争方式)结果:性质:特点: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条件:外部条件:中共一大中共二大性质:特点:意义:工人运动高潮兴起原因: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和领导。顶点:结果:教训:

  配套练习

  1、(90上海)“五四”运动成为我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是因为(多选)A、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初步胜利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中国共产党给予重大影响D、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领导

  2.(04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3、(01上海)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代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4、(99上海)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5、(00广东)中共“一大”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包括①领导工人运动②打倒封建军阀③争取民族独立④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

  6、(91上海)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比较说明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7.(01上海)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某要校举行新老党、团员宣誓仪式。请你为该校推荐一个在上海市范围内中共活动的重要纪念地,并作简要说明(应包括曾在该地发生的中共的重要活动及内容、影响和在该地举行宣誓仪式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6.中国有了一个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了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状况,说明了无产阶级力量已壮大。联系“一大”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无产阶级已达到达200多万人。

  中国共产党有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改变了过去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的状况,使全国人民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联系中共的最低纲领并和同盟会纲领做比较。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改变了过去资产阶级不敢发动群众的做法。联系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建立统一战线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改变了过去斗争老是失败的状况,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终于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联系反对北洋军阀或帝国主义或国民党反动派,壮大力量取得胜利的史实。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民主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开辟了革命新时期。联系中共最高纲领。

  7.例:中共一大会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会议选举了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党纲,从此中国出现了工人阶级的政党(或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在此宣誓,有助于坚定对党的信念

  二、四次革命或战争(1924-1949年)

  时间双方背景经过评价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革命)1.“”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惨案和运动的教训。3.提出了合作的建议。4.为合作提供政治基础。兴起:第一次的实现,军校创建发展:运动和罢工,巩固革命根据地。高潮:1.北伐战争(目的、对象、胜利进军的原因)。2.收回英租界。结果:性质:功绩:失败原因:教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或国共十年对峙)1.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的反动统治。国内社会矛盾发生变化。2.国共两党代表的利益不一样,不同。3.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对共产党实行政策。“工农武装割据”日本大举侵华:“攘外安内”与红军长征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日战争1.日本继续推行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政策。2.在日本的建立。3.中国给日本以可乘之机。4.世界主要大国对日推行政策。5.危机使日加紧侵华步伐。防御阶段:日本共产党国民党相持阶段:日本共产党国民党反攻阶段:日本共产党国民党性质:国内意义:世界意义胜利原因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2.美国推行方针,国民党力图维护制度。3.共产党七大提出主张。争取和平民主: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结果:胜利原因基本经验

2014年历史复习练习专题11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考点】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基础达标】

  1.(2013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如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冶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冶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冶思想的具体实践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3.(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1865~1905年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

  时间进口数(单位:两)出口数(单位:两)平衡1865年55,715,45854,103,274-1,614,1841875年67,803,24768,912,929+1,109,6821885年88,200,01865,005,711-23,194,3071895年171,686,715143,293,211-28,402,5041905年447,503,943377,338,166-94,165,777

  A.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的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D.民族工业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4.(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友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5.(2013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福州船政局是1866左宗棠向清廷建议设立的,由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主持建厂和造船,还雇用几十名法国工匠。1869年,船政局造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以下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船政局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初衷

  B.船政局创办后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

  C.船政局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行业的垄断

  D.洋务运动得到了清政府的全力支持

  6.(2013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下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这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7.(2013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高铁网2012年08月05日讯:预计今年年底前,京深北段与先期开通运营的武广、广深高铁相连,形成我国最长的南北高铁纵贯线,到时,旅客从北京到深圳只需9小时左右,比目前缩短15小时。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B.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8.(2013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考试)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新青年》在北大创刊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宣统帝退位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9.(2013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李鸿章说:“自来备边驭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材料二1896年,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他说:“钦政奉旨招商,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他还认为,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1901年,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3分)你如何评价?(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5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3分)

  【自我测试】

  1.(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2.(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中阴阳结合的

  3.(201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4.(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下表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主要是

  1895年1913年增长货物性质中国进口1.7亿5.7亿3.3倍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中国出口0.28亿1.66亿8倍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5.(2013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摸底考试)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6.(2013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从图7中,可以获得的结论应该是

  《近代中国国民收入示意图》(单位:1936-年币值:亿元)

  A.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1936年后各行业产值均大幅下滑

  C.中国工业化水平处于初期阶段

  D.“一战”后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对历史数据变化的分析。A项不能从材料中“农业”变化趋向得出;B项不在能图中“服务业”变化趋向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从1914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黄金时期。

  7.(2013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图9是民国30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

  8.(2013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图10是第11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官方宣传海报。当年6月,中央电视台转播了本届世界杯的三四名和冠亚军决赛。据此判断,以下表述正确是

  ①该赛事转播于改革开放前夕

  ②现场球迷穿着冬装观看比赛:

  ③当时中国家庭电视基本普及

  ④足球是中国第一大运动项目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

  9.(2013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24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主题三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1900年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1906年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1925年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1930—40年代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1956年公私合营“文革”期间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1982年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1992年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1995年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1999年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2002年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2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2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8分)

  (4)阅读上表,根据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

  从企业发展角度:

  阶段划分阶段名称1900—1925年创业阶段1925—1956年扩展阶段1956—1999年改制阶段1999年至今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从企业性质角度:

  阶段划分阶段名称1900—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956年至今1956—1999年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企业国营(有)企业股份制企业1956—1999年改制阶段1999年至今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阶段名称1900—1956年私营企业1956—1999年国营企业1999年至今股份制公司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结构严谨主题宏大,节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以为代表,从政府组织、选举、赋税经济、兵役等方面分别论述,大体上可以窥探中国历史之全进程了,我能理解的有限,仅分享几点我的一些体会:

  1、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是一段历史进程,非“封建专制”可以一言以概之的,书中君权与相权在不同王朝权重是不同的,唐时期君主的旨意需要送去门下省盖章再交由执行,清时期君主则可以从军机处直接传给个人等,此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君权重而相权弱;

  联想到心理咨询中,哪有一个二个的词就可以概括我们漫长的成长史呢,又哪有一件二件事就可以决定我们的人格发展呢?标签化带来某种效率,却牺牲了更多真相;

  2、书中提到很珍贵的了“历史意见”,即当时的人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而非用我们现代民主视角,井田制发展到后来的均田制,在某个时期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同时西方的选举制,放在古代的中国,幅员辽阔交通落户,完全没有可行性。

  我们看待历史,可以保留现代意见,但也不能忽略当时的意见;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大多数防御机制最初可能都诞生在特定的互动关系中,但不一定适应今时今日的生活,如果我们留心到“历史意见”,也许还要感谢我们这些“不适宜的防御”呢;

  3、制度与人事是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我想提二类人,张居正们以及绍兴师爷。他们的共同点都有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虽然制度约束难以撼动,但是他们还是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绽放在历史的星空下。

  这也得说到,任何事终究要落到人这个字上,一旦由某个人参与,必然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构成我们文明中璀璨的光,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我们才能发展自己,成就每个独特的自己!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大体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着关键的几处转折。

  秦以前的中国,基本上为封建诸侯统治,没有形成体系。

  秦汉才开始施行统一政府管理,中央设政府,地方设郡县。

  皇帝世袭担任,政府里的官职则或推荐或考取不一定能世袭担任。

  中国有着读书人治天下的悠久历史。

  皇帝身边,来来去去的有门第贵族、军事集团、宦官团体,但一直有着读书人的身影。

  后来,朝代更迭,皇帝无数次易主,但政府这一形式已经确立,后续大多是在此基础上的更变。

  汉代为宰相治理全国;唐代三省六部制;明代则废除宰相由皇帝全权负责。

  这些治理方法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弊端。

  汉代宰相治理全国权利相对统一,有利于集中统治。宰相就有可能篡夺年幼皇帝的权利,形成外戚夺权,发展家族势力。

  唐代三省六部制一方面把权利分给部门,决策时进行民主讨论,另一方面权利分散,容易造成互相推诿扯皮,不利于政务执行。

  明代废除宰相由皇帝负责,权利也相对集中,但是有的皇帝几十年没有上过朝,在内阁办理事务,于是大臣和皇帝隔绝,给了太监可乘之机。

  上面说的还只是各个朝代的政府组织,书中还讲述了各个朝代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对人民进行户籍管理及税收的方式、兵役及军队的运行模式等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本书,让我对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制度是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时期所产生的,肯定是有利也有弊的。

  我们不能仅仅用现在的标准去完全推翻当时的制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吸取好的经验,防范有可能产生的弊端。

  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说说中国的经济

  是什么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后退了10年?这应该从公元220年说起。从秦朝到明朝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始终处于繁盛的时期。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派鉴真到日本去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派玄奘去天竺讲学。明朝时期,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使中国逐步走入鼎盛时期。

  可到了清朝时,清朝统治者认为清朝是一个物产丰富,无所不有的地方,根本用不着与外国进行交易;还有就是他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于是就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根本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没有学习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清朝后期,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经常侵犯我国,经过一次次的侵略,终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幸亏有许多正义人士,比如孙中山,周恩来,毛泽东。曾经一次次的拯救中国,推翻清朝政府,才能使中国不算太“悲惨”。

  可是现在我们中国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强国,使我们中国不再受其他列强的侵略。

  我希望我的祖国永远美丽富饶,永远光辉灿烂!!!

中国历史性的变革

  迅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飞跃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实现和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之所以是必经之路,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改革开放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每次抉择必须通过大会商议决定。第二,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在实行三年必须要通过实验基地的实验,好的话就在全国大力推广,不好就停止,放弃。也就相当于小平同志所说的,咱们不能一步到位,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探索,结果绝对是保险,安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祈祷大大的推动做用的。

  三十年前的中国,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科技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不能满足,吃不饱,穿不暖,人民过着空前水深火热的生活,人多物资少,只是希望能不挨饿,不受冻就万事大吉了。但今天的中国,是他们当时想都不敢想的。

  这一切的一切,这么伟大的转变,都来源于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国伟大的中国伟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

  改革开放的三的十年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走过了多少坎坷荆棘,是多少中华儿女,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换来的,多么的来之不易啊。他们的付出,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汗水。为我们创造了祖国的今天。那么,我们有合理不去早就祖国的明天呢? 中火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五千年的蕴含和积淀,曾在汉唐时期我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我们有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由于近代统治者的腐朽无能,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牛马不如。1949年,以毛泽东无首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才获得了民族解放,民族自由。在新中国成立后后又由于四人帮的搞破坏,高搞专政特权弄大跃进,使中国车车得不到发展。

  1978年,在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的阴谋,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的新天地,为中华民族描绘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 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华大地一片繁荣景象,国家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快时代的飞跃在今天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不甘落后,中华人民的团结奋斗在今天用实际证实了。

  我们以岳飞的一首《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首《正气歌,以鲁的一首《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首《背影》长向您不去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我们以瞿秋白手中那束野花,以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以杨靖宇腰中的那书草根,以焦裕禄面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份脚印,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畅想您的灵魂与精神。 改革开放,让我们以采薇采茶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的金黄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如今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万河山河浩浩荡荡以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徐洪刚,走过一队队雷锋,走过一队队李向群,走出中国人民最风流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走出中华民族最壮观,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

  改革开放,成就斐然,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嫦娥奔月使我们祖先几千年伟大的梦想,奥运会成功举办,圆梦百年,这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今天我们的强大实力,改革开放特大成就。 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号将设祖国的本领。在明天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聪明才智。

  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必然,因此历史永远是在两个钟摆极限间徘徊。而中国经济变革的极端则是极度中央集权和极度市场化,也就是大政府小市场和小政府大市场两种情况。

  针对两种极端情况的分析,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间的相互斗争、博弈和妥协;其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和国有专营制度。

  极度中央集权,首先意味着军力支配上中央政府远大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上中央政府远富庶于地方政府。这样的配置往往要求中央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高度的国有专营制度和高度的思想统一。这样的钟摆极端出现在商鞅变法时代、汉武帝变法时代、王莽变法时代、王安石变法时代和计划经济时代。

  极度市场化,则意味着民间资本活跃,工商阶级力量庞大,思想自由,此时往往中央羸弱,地方强势。这样的配置首先体现在中央政府放权,民间商业交易顺畅,税收方面也体现了宽税基、低税率的特点,因此藏富于民是这个阶段比较鲜明的特色,但因为中央政府的羸弱往往也导致军力不足,在军事实力上呈现弱势的特点。这样的钟摆极端出现在管仲变法时代、贞观之治时代、宋朝、民国时代。

  和钟摆一样,当摆锤处于两端时速度为0,但加速度不为0,此时的社会状态往往是稳定的,但却是历史变革的拐点。

  极度中央集权,就像钟摆左端,武帝的武力盛极而衰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极度市场化,就像钟摆右端,唐宋两朝的民间资本活跃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但历史不是永远处于钟摆两端,更多的时间是在运动过程中,此时的不稳定性更甚,因此也就要求更高的治理水平。而若整体配套体制和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话往往会导致更甚的乱世,也会导致改革的失败。

  王莽变法是其中一个典范,以外戚身份夺权,获得皇位并企图效仿桑弘羊,开创武帝盛世之况。在政策上,王莽推崇的是极度国营专政,用强势的政策去推动财富的重分配,实现社会公正。因此在王莽继位后,盐铁专营,物价管制、币制改革、土地改革蜂拥而至,密集且频繁。

  盐铁专营/物价管制扩充了中央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富了国而穷了民,降低了市场的市场配置能力;币制改革则更甚,密集且不合理的币制改革使得政府背书信用扫地,私铸之风兴起,也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市场交易不畅;土地改革则动了根本,土地国有化摧毁了世族集团,使得根基不稳,但土地均分的平均地权思想又无法顺利实施,导致政权不稳。

  对比武帝桑弘羊时代,王莽时代缺少文景之治的积蓄,此时民间积弱,生产力的提高是当务之急,盐铁专营/币制改革/土地改革只是财富再分配,对提高生产力没有丝毫益处,因此这些改革只是拳头打到棉花上,一场空,失败自然也是在所难免。

  宋朝则是另一典范。不同于其他几个朝代,宋朝存在几个鲜明特色:一是允许官员经商,二是不抑制土地兼并,三是对垄断资源进行授权经营,这也带来了宋朝在商业上的极端自由,贸易大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匹配着贸易的发展,买扑、钞引等极度超前概念的模式也应运而生,与之匹配。但官商结合导致的是极大的贫富差距和权贵经济,这使得中央政府羸弱,兵力不济,备受其辱。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一切过往的历史都是为了现今服务的。

  从1949年建国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和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两个过程。

  在市场经济时代,高度国家计划(资本市场管制、生产资料管制、流通渠道)使得那个时代极度匮乏的生产力迅速大幅提升,各种重工业、轻工业初具规模,但这个过程过于强调国家的调控和计划能力,也过多强调了均贫富的概念,这罔顾了市场配置能力和人民积极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计划经济在初期大力发展了生产力,而在后期则限制了生产力。

  而后在1978年进行了改革开放,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上日程,各处都是改革的声音。改革的意见主要有两派,一是企业主体改革派,推崇股份制改革,二是整体协调改革派,分离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区分对待;而最后也没有得出结论就迎来了物价闯关的失利,带来重大打击。

  而在这过程中,带来的另一产物就是双轨制。双轨制带来了极大的权利寻租,这给改革开放后期的物价紊乱和腐败埋下了腐败的种子。

  在经历了物价闯关这一失败之后,朱相开始了新一轮改革。改革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主要有五大内容:建立新的财政税收体制、启动金融银行体系的改革、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分税制改革对现在影响巨大,新的财政税收体制导致了中央政府集权,地方羸弱,也进一步导致了后来的房地产财政;金融银行体系改革使得银行经营商业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使得汇率一次贬值到位,极大增强了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则打造了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最后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基本介绍下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为取代财政大包干制度,重新定义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设置了两者各自的义务和责任,至于合理与否则有待商榷。对于分税制改革,有几个重要的点。首先,中央将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分上划,消费税和关税为中央固定收入,企业所得税按纳税人隶属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增值权在中央和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分成。

  分税制改革带来了两个弊端,其一是为了补贴地方财政,将土地出让收入部分归于地方政府,这为后续的土地财政留下了隐患;其二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不明,地方承接少部分收入,但承担了大部分支出,中央接纳了大量收入却只承担少量的支出,同时在转移支付制度上不公开不透明,权利过于集中,导致后面的跑部钱进等情况发生。

  2)打造三驾马车

  98年金融危机之际,相继打造了三驾马车,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用于基础建设,启动城市化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开放外贸的进出口自主权;实施房改,刺激内需,开放房地产市场;

  此外,在这次改革过程中,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国退民进”,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将国有资本收缩到产业上游和一些战略性产业,通过私有化小型国企达到市场化目的。此举有利有弊,一方面化解了98年的困局,但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肥了当时一众接手人。

  2009年金融危机时则迎来了另一个节点,四万亿计划。为挽救当时的颓势,大力发展铁路、公路等基础建设,但这存在一个问题,国有企业获得大量贷款,而民营企业则处于劣势,使得“国进民退”现象再次发生。

  分税制也发生了部分改革,补偿了地税。增量企业应缴纳增值税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收;应缴纳营业税的,企业所得税由地税征收。

  而到了目前这个节点,“国退民进”这个进程有望再次发生。“国退民进”的表现体现在:

  1)推动小微企业发展,贷款也倾向于向小微企业倾斜;

  2)营改增改革,降低税率,实行宽税基,低税率政策,让富于民;

  3)精简中央部门,放权地方。

  书本内容大致到此为止。

  结合本书内容,对当下的经济政策做个分析。

  第一,“房子是拿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紧缺,地方政府极度依靠土地出让金来补贴地方财政,因此也部分导致了后来的房价不断推高。货币增发、GDP发展和土地财政政策都是房价推高的原因,其中土地财政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后期如果通过其他税收或财政制度补充地方财政,使其不依赖土地出让金生存,则有望将摆脱原本分税制改革的弊端。

  第二:“营改增制度”

  原本在税收方面,在各个流通环节都存在大量的逃税漏税以及反复增收的情况。为了有效宽税基,查明税收,降低税负,推出了营改增制度。

  营改增制度因为存在抵扣,能够避免重复征税的弊端,实现了“道道征税,层层抵扣”的目的,降低企业税负,也摸底了全行业全环节的税收情况,有利于后期定向减税。

  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增强了国税的财税掌控权,削弱了地方财政能力,因此为了找补地方税收,改变了原本分税制的分配比例,将增值税的中央和地方分成从75:25变为50:50。

  第三:定向降息降准

  目前推行的定向降息降准有望降低地方企业的压力,为民间资本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形成“国退民进”的形式,完成从“大政府,小市场”往“小政府,大市场”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第四:MLF/SLF/LPR

  原本通过MLF/SLF政策调控长端利率和短期利率,但这两种操作方式是将利率整体一刀切,无法做到降低企业税负的同时避免低利率推高房价的弊端。因此在今年推出了LPR政策取代MLF/SLF。

  LPR政策的优势在于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定向控制了房贷利率,通过加基点的手段将实体经济和房贷利率区分开,有效避免了脱实就虚,资金空耗的问题,在不推高房价的前提下增加民营经济的实力。

  第五:消费税改革

  最近推出了《关于实施更大规模降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

  在这个方案里,针对对象主要是消费税,不同于普遍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是为了定向引导消费行业,其征收目录是随着不断调整的,具体视情况而定。目前消费税的数额在1万亿左右,占税收总额的6.8%,是第四大税种,排在增值税、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后面,

  目前具体方案还没确定,需要等具体草案出来才能确定。

  其中最可能是有两个变化。

  一是将消费税由生产环节征收调整至消费环节征收,国税改为共享税,补贴地方财政土地出让金的亏空;

  二是消费税的存量部分核准基数,仍划归中央,增量部分划归地方,这就给了地方动力促进消费。

  至于具体等后面草案出来后再看。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李叶波

  根据安排,今天由我来进行学习分享,近一个多月以来,到上个礼拜才断断续续地看完经济作家吴晓波写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可以说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但形式上又新颖别致,以讲历史故事般的方式来评判经济变革的得失所在,很值得一读。但本人限于学识水平,所读心得过于粗浅,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中,作者从公元前7世纪的管仲变法和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讲起,到汉武帝变法、王莽变法、唐代刘晏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李鸿章变法,再到民国孔宋变法,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陈云变法、朱F基变法等等,通过对中国经历的这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进行分析,他从中发现,抛开意识形态的维度,从纯经济角度观察3000年中国经济史,中国历代经济政策均未脱离两千多年前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历史闭合循环。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史上无论哪次改革,实际上都是放权与集权循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国有化与私有化融合、无产阶层与有产阶层妥协、政府治理与市场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说,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除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周期律之外,还存在一个经济改革的"鬼打墙":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后,一落后就再开放,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不断轮回。

  该书中个人特别值得推崇的是管仲,他第一次通过对价格、财政、税收整体配套改革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并首创"盐铁专营"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特别是他的"寓税于价" 的手段更是高明,他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以达到"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在农耕时期,盐和铁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无一民众可以须臾离开。管仲对盐和铁的专卖收入做过举例说明。他说,万乘之国的人口约为千万,如按成人征人头税,应缴纳者约为一百万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钱,为三千万钱。如果进行盐的专卖,每升盐酌量提价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万钱,就可望得到一倍于征人头税的收入。而在表面上,政府确乎不曾征税,不致引起人民的"嚣号"反对。不仅在国内如此,还可运盐出口而获取重利,这等于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齐国纳税,即"煮沸水以籍天下".在当时社会,管仲的这种超出常人的经济思维确实让人惊叹不已。

  可以说,中国这几十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同时,由于缺少对优秀文化的批判吸收,改革之初未加强对人们的思想引导,因而也出了现信仰缺失、盲目拜金的现象,导致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并且很多人将这种不健康的因素无极限地放大,将个人对社会的不满极端化,进而危害社会。因此,才有了我们现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扩大内需等等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有在发展中不忘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经济才能更良好、更健康、更持续地发展。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自由主义经济学"浅析

  近日读了吴晓波所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以下称《历》)一书,在钦佩作者对中国两千多年经济(变革)史所做大量梳理和总结的同时,也为作者并未将所著内容与基本经济学原理做关联而感到遗憾。本文即是希望建立这种关联的一种尝试。

  一。存在"西方的"牛顿力学 和 "东方的"牛顿力学之分吗

  在自然科学中,恐怕没有人会认为由牛顿(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各种科学定律 和 技术会在东方国家"不适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东方国家运用各种(最早)产生自西方的技术顺利地取得了各种成就和进步。

  但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至今仍然会有很多人会觉得由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理论不适合东方国家。当然必须承认东、西方国家由于其各自文化、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等的差异,造成起源于西方国家某些法律、习俗、制度 等不能直接照搬到东方国家,但我认为这些只是东、西方国家在某(些)领域"技术层面"上的方式、方法的差异。从更为根本和宏观的"原理"层面上看,东、西方国家人文和社会学科基本的原理、理念、思想、原则应该是一致的。正如无论东、西方人在外表上的差异有多大,但是从基本的生理结构和特性上看,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虽然经济学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同样摆脱不了基本经济学规律的影响。这就是我读完《历》后最深刻的感受。

  二。"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讲什么

  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有一本名著《国富论》,这本书介绍了两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还有其它相关内容):1. 分工;2. 看不见的手。 这两个原理如同两根支柱支撑起了整个经济学这座大厦。但是随着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日益繁复,人们似乎越来越陷入对于经济学细枝末节的研究,反倒忽视了这两条基本原理对于经济和经济学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就如同人们在同时容易赞叹一棵果树的茂密和 果实的丰盛,反倒忘记了整棵树之所以存在首先是因为有了树根和树干的支撑。 在我看来"分工" 和 "看不见的手"就是经济学这棵大树的树枝和树干。

  《国富论》(英文名:the of nations)最早被翻译成中文时叫做《原富》,其主旨是讨论一个国家的财富的究竟产生自哪里? 亚当·斯密 认为了,"分工" 和 "看不见的手"都是促进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分工"能否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并不难理解。因为分工能够促进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世界上越是"分工"繁复的地区,往往也越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看不见的手"能促进经济繁荣,应该作何理解呢

  其实 "看不见的手"是一条更为根本的促进财富增长 和 经济繁荣的原理。它的主旨说来非常简单:保障经济活动参与者自由、自发、自愿地去参与经济活动,而不要对其进行 "不必要的"外在干预——是保证一国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

  亚当·斯密有句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饮食,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都是处于他们自利的打算".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看不见的手":屠户、面包师和 酿酒师 努力为我们制作出美味的食物并不是因为他们同情我们,也不是因为有一个凌驾于他们之上的"管理机构"命令他们必须这样做,而是他们为了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自愿、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禀赋、才能和 愿望参与到各自的行业和经济活动当中。

  亚当·斯密和其它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促使一个经济体繁荣 同时在整体上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保证经济体内的个体享有"自愿"、"自发"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自由",并且不受外在与其"自主意志"相违背的强制力的影响,只有这样一个经济体的资源分配才是最合理的,其效率和效果也才是最优的。正式由于对"自由"作为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的重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所开创出的经济学也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

  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受到了当时英国王室和社会的重视,在英国、荷兰等一些"海洋型"西方国家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实施。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后来工业革命和各种新兴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和 金融创新 发端于英国的重要原因。

  除了"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亚当·斯密的时代还有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潮很流行: 重商主义。与强调保证参与者的"自由"不同,重商主义认为经济强大的关键在于必须利用"有形的手"——国家/政府的强制力,或者强制力的种种形式(比如政策、法规、行政命令 等)来"有目的地"主导、计划、执行、监控、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从而实现一个"预先"规划好的经济繁荣的目的。可以看出与"自由主义经济学"相比,"重商主义"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强调社会整体经济活动要由一个"主导力量"或者"中央机构"来规制的经济运行,而不是依靠众多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本身"自愿"、"自发"地、看似毫无规划 和 目的地去发展经济。

  那么到底是"自由主义经济学"更合理和有效?还是"重商主义"经济理论 更为合理和有效呢?其实答案早已明了。在现代社会中由"自由主义经济学"演变而来的"市场经济理论"早已被证明比由"重商主义"演变而来的"计划经济理论"更为合理和有效,并且得到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认可和接受。但是为了"求甚解"我们还必须在问一句:为什么

  1

  而经济体内部交易的活跃程度则依赖于交易主体对于各种与交易相关的"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例如如果一个面包师要想尽可能多地达成交易——卖出更多的面包,那么他就必须熟悉和掌握与"卖面包"相关的各种知识:如何选择原材料、应该如何制作面包、如何包装、店面选址、宣传策略、顾客偏好……只有一个面包师掌握了足够多的关于"卖面包"的知识之后,他才可能卖出跟多的面包。同理一个经济体当中任何一种交易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交易者必须尽可能掌握与交易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多地达成此类交易。所以从宏观上看,一个经济体交易活跃的前提条件是——经济体内必须具有足够多和丰富的"知识"被交易者所掌握和运用。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仅仅指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存在的信息(我们称其为"显性知识"),它同时也包括各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甚至是"不可言说"的对与交易相关各种"隐性知识":理解、感悟和 经验(比如一个面包师对于烤面包火候的掌握)。不难理解除了各类"显性知识", 各种"隐性知识"对于经济体交易的活跃程度 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分析了"知识"与交易活跃程度 以及 经济繁荣程度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自由主义经济学"(计划经济)要优于"重商主义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了。因为要促成经济繁荣(交易活跃),一个经济体必须先要有"巨量"的知识体系的存在和运用,由于这个知识体系的庞大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因为外界环境和人们需求的庞大和多变)乃至各种"隐性知识"的存在,因此与能够保证个体"自由"参与经济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和运用各种知识的"市场经济"相比,限制个体参与经济活动自由,依赖"中央管理机构"中的少数人(要知道这些管理机构也是由"人"组成,他们的学习和认识能力与其他人别无二致)来主导经济活动的"计划经济"(人为地)抑制了知识体系的发展 和 运行,因此相对而言其无法促成交易的活跃和经济的繁荣。

  三。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符合"自由主义经济学"规律吗

  我在读《历》的过程中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完全符合"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规律。历史上越是政府对经济干预和管制较多的时期,中国的经济越是衰落和凋敝(秦、明),相反越是政府管制较少的时期,中国的经济越是繁荣(宋初、盛唐)。

  如果我们将实行"宏观管制,微观放活"的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时期的经济政策,定义为经济自由度 和 经济繁荣程度的"中点",那么《历》中其它历史时期在以"经济自由度"和"经济繁荣程度"两个指标构成的坐标系中的分布就会如下图所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游泳注意事项

红十字会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