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有几种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作文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修辞手法有几种

修辞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列数字]: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太阳》中: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例如《太阳》中:“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例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作假设]: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例如《太阳》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说明方法中下定义与作诠释,作比较与分类别这两类要准确辨析。

  下定义与作诠释。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而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作比较与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常言道:万法无章 ,真正的好文章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写出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呀!

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拟人法

  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化动法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说明法

  采用说明法描写物品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例如对物品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此外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时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远。

  运用“五觉”法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借物抒情法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托物言志法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物品自述法

  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因此要我物品具有人的特点。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体现了人的特点,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点,物品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远眺近看法

  建筑物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远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体轮廓。但是,远眺不可能看清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建筑物在空间的位置,缺乏一种整体感,往往有一叶障目的感觉。我们描写建筑物时,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

  内外结合法

  从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内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因此要作详细的介绍。从外面观察建筑物要着重从整体上进行描写,切忌写得支离破碎。从内部观察建筑物要细致,因此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读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内外结合法描写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法。

  移步换形法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说明介绍法

  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文章从描写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写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环境衬托法

  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彩笔描绘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远近结合法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写植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时序变换法

  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写出来,同时把前后有关的情况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同的时间给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这一组彩色照片,读者对它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采用时序变换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学会七种修辞方法

  小学期间遇到的修辞方法基本有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对偶这7种。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修辞手法,显得平淡无味;适当地使用几种修辞手法,会使文章鲜明生动。

  比喻就是打比方,把有相似之处的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拟人把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生命、思想、感情、语言、动作、性格。

  夸张夸大客观事物能力、能量、本质属性等,用以渲染气氛、表达思想,或强调难度,或深化喜怒哀乐的程度,如“千斤重”、“万丈高”等都属于夸张句。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确定的意思,多用于强调,表达强烈的感情等。

  设问自问自答,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对问题的思考。作文技巧

  排比把句子或词汇结构相同、相近、含义关连的排列一运用,一般都排列三句以上。如:像报春的燕子,像欢跳的小鹿,像翻飞的蝴蝶。

  对偶用字数相等、句法近似的语句,表示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有时可将几种修辞方法用于一句或一段中,既可用拟人、比喻,也能插进排比、对偶等。

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列举如下: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

  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

  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

  衬托(分正衬、反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

  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

  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

  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

  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

  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

  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

作文的必备修辞手法有哪些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5、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6、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介绍几种不常见的修辞手法

  孙春广于伟伟

  1.移用

  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

  例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

  2.婉曲

  婉曲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

  例孔已己一到店,所有的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孔已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暗示“你又挨打了”。)

  3.回环

  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即“甲——乙、乙——甲”排列。

  例她哭一会儿笑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大概是疯了。

  4.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

  例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屈原》

  5.示现

  示现指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

  例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6.复迭

  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

  例女人还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荷花淀》(呆呆、嘱咐嘱咐)

  7.跳脱

  语言因为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转,事情的突发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叫跳脱。

  例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8.仿词

  仿词也叫逆换。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造出一个同原来的词语意义相关的新词语,以造成表达上的新鲜感。

  例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几种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如果漂亮的脸蛋是一份推荐书,那么圣洁的心就是张信用卡。”

  “人生如果是一盘棋,那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没有气眼的生活。”

  “今夏的女生是红桃绿柳,灿烂夺目,点缀了校园,可爱非凡。”

  “希望是栖息在人类灵魂中的一种会飞翔的东西。”“儿子是箭,父亲是弓,要想把箭射得更远,父亲的背便愈弓。”“那些细碎的往事,当时只是寻常,如今却全变成钻石一样晶莹纯粹的回忆。”“如果你曾经把失败当成清醒剂,就千万别让成功变成迷魂汤。”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王小丫的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2.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种类:

  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

  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拟物)

  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拟物)

  F、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再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又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又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9、通感:(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形容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天山景物记》)“凝脂”,是由山色“柔嫩”,山形“柔和”而来,是作者将视觉转移为触觉,仿佛触摸到“凝脂”,让人产生柔嫩、舒服之感。

  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是刘鹗《绝唱》中对黑妞说书的生动描绘。

  通感和移用的区别:

  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通感则侧重在感觉上相移。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用法

  1、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夸张)

  1.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乌江》 (反问)

  1.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叠题乌江》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对偶)

  1.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 (排比)

  1.6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比喻)

  1.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 (对比)

  辨别修辞手法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借助这些修辞手法抒发什么感情,达到什么目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两首诗,看看他们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春雪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嫌、故。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演讲稿的5种修辞手法及写作要领

  1)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或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深思。比拟具有深刻、形象和幽默诙谐的特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剧效果,把精彩的论述与模形拟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既能给人理性上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请看这个结尾:“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没有太高的奢望——只求用知识的雨露去浇灌幼苗。像红烛,将全部心血化为光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的心灵;像春蚕,为谋求人类的幸福,吐尽最后一口丝。”这是名为“我的理想之路”的演讲结尾,就用了一连串的比拟。

  (2)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密切相关、结构相似、语气连贯的句子排列起来就叫排比。这里需要指出,排比和对偶是有区别的,使用时应注意区分。对偶句限定为两个句子,排比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构成。对偶句要求上下句字数、结构均相同,而排比句只要求大体相同。对偶句可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排比句不能表示相反的意思。另

  外,运用排比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生拉硬凑,表达的内容中有并列的部分才能运用。只从形式考虑,有意铺排,则显得累赘,反而影响表达。二是排比句的分句或词组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颠倒和错乱。

  请看下面文字中的排比运用: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3)引用。

  引用,就是演讲时引用某些原始资料、典型的原话或成语、典故、格言等,以增强说服力和演讲的动人色彩。

  演讲稿常用的五种修辞手法、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及演讲稿的写作要领及方法演讲稿常用的五种修辞手法、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及演讲稿的写作要领及方法

  请看:“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4)数据。

  数据,是指在演说中运用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以增强表达效果,强化可信度。其实,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数据已成为各级领导者说明问题、论述问题时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如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都会用详实准确的数据来说明经济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以求全面地反映当前的工作局面。

  (5)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演讲中恰当地运用

  对比手法,能使形象突出,能较全面地表现演讲者的观点,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常用的如正义与邪恶,英勇与懦怯,伟大与渺小等等。

  运用对比时,对立统一的两种事物或概念的对比叫两体对比;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比,叫做一体两面对比。

  演讲要有题目,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来演讲这是演讲者和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题目是演讲者和听众的一个媒介.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话题,听众感兴趣的话题。演讲稿的主体要了解对象,有的放矢。演讲稿是讲给人听的,因此,写演讲稿首先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了解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否则,不看对象,演讲稿写得再花功夫,说得再天花乱坠,听众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动于衷,也就达不到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其次要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演讲稿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它要求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最后要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

  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

  演讲的结尾也是十分重要的,常见的结尾技巧有点题式,1989年,西班牙的卡米洛·何塞·塞拉·特鲁洛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塞拉在授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虚构颂》的演讲,他这样结尾:“通过努力和想象,人最终可以成其为人.告诫式,尼日利亚的渥雷·索因卡是第一个接受诺贝尔奖的非洲人,他在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作了《这一段过去必须诉诸现在》的讲演.他的讲演回溯非洲历史,特别是南非的历史,正是为了纠正过去的记录.警句式,1971年,智利作家巴勃罗·聂鲁达在题为《通向光辉之城》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提出,文学公开的推动力量在于提高诗人与公众联系的责任感,并承担社会进步变革的责任.这位智利获奖者用一个警句“诗是不会徒然吟唱的结束了他的演讲.结尾既充满哲理,又给人鼓舞.

  写好演讲稿必须把握好这些技巧。

  演讲稿,是在演讲前写成的用作口头演讲的文稿,它与一般文稿不同之处在于:不是书面发表后给读者浏览,而是口头表达后让听众接收,因此,演讲稿的内容、语言必须体现演讲的**和请求。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请求:

  1、针对性强。演讲稿的种类很多,例如介绍事迹型,阐发事理型,抒发情感型及各类致词等,由于它们的目标、请求、对象各不雷同,撰稿的内容和情势也就不同。因此,演讲稿首先要针对你演讲的目标请求,其次还要针对不同年纪、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场合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干合适不同类听众的口味,达到荡人心魄、鼓舞人心的后果。

  2、主题明白突出。演讲是面对面的交换,听众缺乏进一步思考的时间,所以演讲稿一般不寻求含蓄深奥,而是请求直抒胸意,你同意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比如《未有天才之前》这篇演讲稿在开头就明白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大众,要发展新文化,就必须发明扶植新文化的社会条件。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让听众一开头就很明白作者的见解。演讲中的主题不仅要做到明白,更要做到突出。有一位演讲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演讲中你要告诉大家你将要告诉他们什么;你正

  在告诉他们什么;你已经告诉他们什么。这句话其实是说在演讲过程中主题需要重复强调,这样才干给读者留下深入的印象。

  3、材料真实可信。演讲稿的材料包含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无论哪一则材料,都离不开“真实”。政治家常常对他们的演讲撰稿人说:“我需要真正的激动。”如今的读者已经不信任官话、大话、套话,要让他们真正激动,就离不开说真话、讲真事。比如一篇题为《为了共和国大厦永远矗立》的演讲稿写了“我”作为共和国税官的高尚行动,但同时也裸露了自己的心坎世界:……那位老板娘拽着我的袖子说:“大兄弟,何必那么认真呢?抬抬手让我过去算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了300元钱……我心想:这钱来得太容易了,都赶上我一个月工资了。此时,我只要稍稍那么一点点……我想到了爸爸常常告诫我的一句话:“喝凉酒,花赃钱,早晚是病。”……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让这点炮弹把我摞倒了,多丢人哪!演讲者并没口号式的宣传自己的高尚之举,而是坦陈心坎动机和复杂的心理,表现那种常人也能达到的并非高不可攀的向高尚攀援的过程。这种有血有肉的

  真实才干令人佩服。

  4、语言要活泼形象。针对演讲面对面与听众交谈的**,演讲稿的语言要多用短句,要口语化、通俗化,让听众听明白,听明白,受激动;也要积极应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重复等修辞伎俩;还要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琅琅上口的韵律美。有人概述毛泽东演讲的**为“三美”,即通俗美、修辞美,其实也就概括了演讲语言**。在演讲过程中,短句激烈,富有战斗性;排比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感叹句豪情洋溢,令人振奋;问句咄咄逼人,雄辩有力。举个修例子,董文华在《我不做这样的飞鸽》中这样说:“我们怎能嫌弃脚的土地,难道它不是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组成部分?我们怎能嫌弃大别山贫穷,难道它本来就该是这个模样?难道祖国的儿女只有躲开的理由,而没建设的任务?难道一个新时代的人,一个有血气的表年能做这样的‘飞鸽’?”以上的反问气势逼人,铿锵有力,即沾染了读者,同时也演讲的主题得到了强调。因此,语言在演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思路清楚明了。演讲稿的结构,一般有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开头,是给听众的第一印象,要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气氛,开开端就把持住听众的情感。开头一般有

  这样几种方法:从标题谈起;揭示中心或概述内容;从寓言故事、典故、名言警句、个人经历等说起。不管哪种方法,演讲者都要找好演讲的切入点,这样才干使演讲内容新鲜,构成奇特的视角。例如,在一次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中,一个选手以《镰刀和锤子下畅想》为标题,从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子的象征意义入手,通过“镰刀和锤子联合在一起并镶在鲜艳的红旗上”暗示我们党始终与国民群众心连心,然后列举事例烘托主题,既达到了歌颂党的目标,又避免了中口号式的空洞。中间部分紧承开头,应用逼真感人的材料,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切忌装腔作势,不着边际,虚多实少。同时,主体部分必定要体现出活泼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否则易使听众感到演讲内容枯燥管味,从而产生厌烦情感。结尾,要给听众留下鲜明难忘的印象,切勿伧促结束。常见的结尾方法有:总结全文,强调演讲主题;用哲理性的语言,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用风趣的语言再次制作气氛,让听众于轻松中受到沾染;用充满豪情的语句,给人以鼓舞。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描写秋雨的诗句

表示秋天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