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文天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

  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述志。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被元兵扣留数日(相当随风去北海游玩过),终于脱险回到南方。

  臣的心好似一块磁铁,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后两句说明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

扬子江文天祥

文天祥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铭记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为祖国而奋斗,共赴国难。文天祥因为这首诗,留名史册。

  相传文天祥被押解潮阳,见到弘范的时候,左右押解的人威逼让他拜见弘范,文天祥却一身傲骨坚决不拜,弘范敢动与他的忠心,用对待宾客的礼仪接见了,文天祥。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文天祥一生抗元,早已决定了,为国捐躯。

  所以当弘范要文天祥写信招降人在抗原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时,文天祥大义坦然的说:“我自己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背叛父母,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坚持要文天祥写招降书,准备好笔墨纸砚,文天祥无奈,就把自己所做的过零丁洋的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传唱千古的“”弘范看了之后,就再也不提这件事了。

  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张世杰也失败了,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宴,演上歌舞升平,弘范对,文天祥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丞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是宋之二是我大元皇帝,人不是你的,荣华富贵。你还可以做宰相。”文天祥本就无心酒水,此刻更是潸然泪下。

  沉声说道:“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人臣及时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过,怎么还能苟且偷生,另是他主呢?”

  弘范被文天祥的一片忠心所感动,派人护送她回到京城。文天祥不愿屈服于皇帝。最终慷慨就义。

  从此却有个多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和平,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从八年抗战到如今的中国梦,文天祥那一片丹心永远在我们心上铭记。

  激励着我们,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有,大踏步向前走的力量。让我们时刻铭记着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说出的努力,还有那些英雄,

  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而文天祥因为你的一片丹心你也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远远的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稚嫩的童音读着如此悲壮的诗。却别有一种意境。文天祥你听到了吗?还有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的仁人志士,你们听到了吗

  后人将永远铭记你们!

名人事迹文天祥

  名人事迹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江西吉水人,宝佑进士后为官。1276年,出使元营被扣,后在京口百姓的帮助下得以脱逃。

  1278年兵败被俘,元军欲诱降,文天祥书《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解至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劝其出仕,又被拒绝。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英勇就义。文天祥的这首《过零丁洋》,不仅气势如虹,而且技巧圆熟,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不朽之作。

  从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成为必将永远流传的名句。现在,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文天祥曾在镇江逃脱元军魔爪的故事。

  1276年二月间,文天祥出使被扣以后,被元军押着北上,19日到达镇江(当时叫京口)。

  因暂不出发,文天祥借住在镇江人沈颐的家里,开始策划逃走。

  文天祥的朋友杜浒觉得这非常冒险,文天祥说:“死不足惧,绝不后悔”,并准备在万一失败时自杀殉国。

  杜浒在筹划准备的时候,接触了十几个镇江人,没有一人去向元军告密。

  最后杜又找到了一个可以解决船只的人,并表示要给他一千两赏银。

  那人说:“我为宋朝救一位丞相,好去建功立业,赶走敌军,要钱做什么?”

  29日夜,文天祥等在北固山下上了船,逆流而上,这时他们才发现,从甘露寺往西,沿岸停满了元军的船只。

  文天祥等人只好硬着头皮,就从他们旁边把船摇过去。

  元军做梦也想不到有人会这样堂而皇之地逃走,谁也未加盘问。

  渐渐地,元军的船队终于落在后面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喝问:“什么船?”大家一看,原来是停在江边的一艘巡逻船。

  “河豚船!”一个船夫应了一声,继续往西摇。

  “歹船,快追!”船上的元军不信,摇着船要追,谁知它原来停在水浅的地方,现在潮水一退,船已经搁浅了。

  元军忙了一阵,弄不动船,只好眼睁睁看着这条“歹船”扬长而去……

文天祥作文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v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在江西吉安县固江乡精合黄村的古侯城书院遗址,有两棵遒劲挺拔、枝叶茂盛的古柏。村里人都说,这两棵柏树是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栽下的。

  文天祥少年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到侯城书院去。一进大门,只见对面墙上挂着几幅人物画像。

  “这是谁呀?”文天祥指着一幅画像问。

  “欧阳修。”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读过他的文章!”文天祥兴致勃勃地说,“那篇《醉翁亭记》,写得妙极了!”

  “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杨邦义,”父亲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画像,“他被金兵俘虏后,坚贞不屈,宁死不降。金国大将张真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杀了,还挖出了他的心……”

  “太惨了!”文天祥眼睛里喷射出怒光。

  “这边两幅画像,分别画的是周必大和胡铨。他们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亲深情地介绍着,每一言每一语都强烈地撞击着文天祥纯真的心灵。

  文天祥决心学习欧阳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气度学识,杨邦义、胡铨的气节忠勇,长大了报效国家。为表达这种雄心壮志,他当即从附近的山坡上找来五棵柏树苗,栽在书院门前。前四棵柏树,象征欧阳修、周必大、杨邦义、胡铨,第五棵尾梢入士,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后来,这五棵柏树不仅全成活了,而且长得格外苍翠。

  清代著名诗人胡友梅还写过一首《吊侯城书院古柏》的五言古诗呢!可惜,由于战乱,先后有三棵古柏被大火焚为灰烬。幸存的两棵,现已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接受人们的凭吊。

扬子江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下面是文天祥的作文,请参考!

  文天祥是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英雄,他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祖国,值得我们敬佩他的爱国事迹很多,下面我就讲几个给你们听听吧!

  有一次,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部崩溃,文天祥立即那家资来充军资,又组建了一支十万余的义军,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抵挡不住,这场仗被元军打败了。次年正月,元军攻打来了,朝廷里的人都逃跑了,只有文天祥在朝廷里,皇帝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但是文天祥一到元军的大营里,就被他们捉住了。可是,文天祥不屈服,伯颜只好把他押到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到达了福州。由于文天祥一心为国家好,得罪了很多人,他遭人陷害,被处死了。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看过了文天祥的这些爱国事迹,为他感到骄傲,虽然被人陷害而死,但这也是他的荣耀,应为这是他爱国所遭到的陷害,值得崇拜,因为他也为国家做了贡,虽然不多,我想,他在黄泉之下也心满意足了!

  他的这些事迹让我对这位爱国大英雄——文天祥,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我为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文天祥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译文】

  被元兵扣留数日(相当随风去北海游玩过),

  终于脱险回到南方。

  臣的心好似一块磁铁,

  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创作背景】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文天祥曾自编诗集,以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中途脱险,流离颠沛到福州南宋朝廷为顺序,取名《指南录》。本诗即为点题之作。其《指南录后序》曰:“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记载了艰苦的经历,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对祖国的爱正像指南针一样,从未改变。

渡扬子江文天祥

  扬子江,指从江苏省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扬子江》。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释】

  1、北海:这里指北方。按《指南录后序》,应为北方的海(渤海、黄海)。

  2、回从:回到。前两句说,前些日子被元人扣押,被迫在北方漫游一段;今天,终于回到扬子江的大江里来了

  3、扬子江:指从江苏省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

  4、磁针石一一指南针。

  5、南方——宋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这里的南方指南宋王朝,代表当时的国家。

  【解说】

  前些日子被元人扣押,被迫在北方漫游一段;今天,终于回到扬子江的大江里来了。我对南宋的忠心,如同那指南针永远指着南方一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不恢复南宋王朝,我死也不肯甘休。

  【赏析】

  南宋德祜年间,元兵南下,占领了长不中下游地区,度宗庶子益王赵退守福建一带,不久改元景炎(1276),赵在福州即位,史称端宗。

  元兵入侵时, 文天祥曾赴元营谈判,被元丞相拘禁,后逃脱。这首诗是他向南宋的首都投奔途中所写。此时文天祥从南通搭船到浙东转往福建。诗中“南方”指南宋朝廷。“磁针石”即指南针。诗人以指南针比喻自己的一片忠忱,既通俗又恰切。

  文天祥曾自编诗集,以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中途脱险,流离颠沛到福州南宋朝廷为顺序,取名《指南录》。本诗即为点题之作。其《指南录后序》曰:“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记载了艰苦的经历,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对祖国的爱正像指南针一样,从未改变。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lǚ)善,号文山,吉州庐陵(lín)(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末年的大臣,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元兵入侵时,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对南宋王朝的忠心至死不变而被害。

  文天祥曾自编诗集,以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中途脱险,流离颠沛到福州南宋朝廷为顺序,取名《指南录》。本诗即为点题之作。其《指南录后序》曰:“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记载了艰苦的经历,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对祖国的爱正像指南针一样,从未改变。

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作者】: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译文】:

  多少天,一直在北海随风飘流,如今绕道渡过扬子江头。我的心就像那指南针,不指着南方就不肯罢休。

  【评论】:

  今·钱钟书:“在《指南录》、《吟啸集》里,大多是直书胸臆,不讲究修辞,然而有极沉痛的好作品。”(《宋诗选注》第311页)

  文天祥曾自编诗集,以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中途脱险,流离颠沛到福州南宋朝廷为顺序,取名《指南录》。本诗即为点题之作。其《指南录后序》曰:“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记载了艰苦的经历,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对祖国的爱正像指南针一样,从未改变。

《扬子江》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作者介绍] 文天祥(公元1236年-1282年),字履善,一定宋瑞,号文山,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是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二十岁中进士第一名,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州,官至右丞相。元兵南下时,他代表南宋和元谈判,被扣,后逃出,起兵抵抗,兵败被俘,最后英勇就义。后人在他被囚的兵马司狱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资纪念。他于所遭险维及平生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可称诗史。在大都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后世所传诵。有《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 扬子江:长江的别称。北海:这里指北方。回从:回到。前两句说,前些日子被元人扣押,被迫在北方漫游一段;今天,终于回到扬子江的大江里来了。磁针石:即指南针。南方:这里指南宋王朝。这两句说,我对南宋的忠心,如同那指南针永远指着南方一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不恢复南宋王朝,我死也不肯甘休。

  【译文】:多少天,一直在北海随风飘流,如今绕道渡过扬子江头。我的心就像那指南针,不指着南方就不肯罢休。

  [鉴赏] 《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诗,一向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的。此诗,是文天祥从元军中逃脱出来,奔向福州(当时端宗越显在福州即位)时在途中所作。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抒写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暂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首句“凡日”、“随风”、“北海游”几个字,用轻松的语气写出被元人扣押时的生活。二句“回从”、“扬子大江头”,则是一种亲切的语调。三四两句,“臣心”,用“南方”来比“南宋”,最后“不肯休”作结,自见文天祥对南宋的忠贞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好句摘抄短一点

清仓大甩卖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