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的经典句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如此则会少有过失。

  许多人都想保护自己,不愿遭受点滴痛苦。但假如真想饶益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爱护他人。

  上师如意宝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古时候有个楚庄王,一次在作战中大获全胜。为了庆功,楚庄王大宴群臣,还专门让王妃为每一位有功将士敬酒。到了晚上仍未尽兴,于是楚庄王命人点烛夜宴。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被吹熄了。趁漆黑一片,有个将军仗着酒兴想轻薄王妃。王妃拼命挣脱,顺势扯下了他的帽缨,然后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国王查看谁没有帽缨,以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那位将军见此情景,酒一下子全醒了,心惊胆战地等待处罚。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王妃的诉说,却大声宣布:“寡人今日设宴让大家欢聚,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酒后失态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请大家全部去掉帽缨,尽兴饮酒。”并传命重新熄灭蜡烛,等众臣都把帽缨取下来后,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后来,楚国与别国发生争战,楚庄王带兵迎战时被敌军围困,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名大将奋不顾身地冲入敌营过关斩将,勇猛地将楚庄王救了出来。

  楚庄王对他特别感激,一问之下,得知此人就是当日那位没有帽缨的将军。

  楚庄王一时的忍让宽容,无形中却救了自己一命。可见,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格言联璧》中也说:“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意即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如此则会少有过失。

  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是“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有错误的必定是别人,应善待的必定是自己。这有点颠倒啊!

利他的经典句子

利他主义散文

  古人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己的欲念,利己主义是人的本能,特别是在人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利己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利他主义者则一直不被时代所认可。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圈里讲君子社会,讲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讲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便是利他主义有了存活下去的土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慢慢的接受了这一价值取向,封建统治阶级也在极力地推崇,这从而导致利他主义成为一种新时尚,也成为文人知识分子追着的一种时尚。

  到了新中国建国前期,我们强调主权高于人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原则,并且宣扬了一部分英雄人物,他们几乎都是高大上的典型,而且这种教育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因此我们渐渐的行成了利他主义。

  但改革开放之后,外国东西一哄而上,泥沙俱下,一方面我们看到老一辈人还在坚守利他主义这一信条,但另一方面大量的西方私生活因传媒的兴起而到处流传,利己主义又开始泛滥,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财富的极度丰富,人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官方所提倡的道德体系被人们所瓦解,人们开始重新反思这个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富裕人们物质的同时又在消融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物质世界丰富了,GDP上去了,但人的精神世界却荒芜了,拜金主义盛行,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直接和金钱挂钩,各种成功学书刊泛滥,各种教人谋生的秘籍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信仰渐渐消失殆尽,各种“小人哲学”峰拥而至,所有这一切都会扭曲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将会影响一群人的思想走向,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苗头已经慢慢的在扩大。

  现在社会。如果单纯的实行利他主义,为他人利益着想,则被周围人认为是蠢才,默默的付出的人则被认为是傻瓜,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则被认为是成功人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有大肆横行起来。

  利他主义者陷入迷茫期,没想到自己一心为他人利益着想,不仅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而且遭到周围人群的打击和嘲笑,自己的委屈无处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无法表达,自己不仅在为人处事方面处于吃亏状况,而且周围亲近的人则认为自己不成熟,自己无法和这个社会相融合,而这个矛盾一直存在,这样利他主义者就处在迷茫期,不知所云。

  其实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是人正常情况下的两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利己主义者和利他主义同时有统一于每一个人的个体之中,只不过看人的哪一个主义占主导罢了,利他主义的路走的艰辛,但仍然有人去选择,去坚守,这就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本没有什么过错,但问题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可否留下些痕迹?可否做出一两件值得别人回忆的事情?可否活出人生的价值?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利他就是利己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趋行于人世的轨道,览遍群山的卓尔不群,方能领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奥秘。以利他为善良之初,方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胸怀天下的超然之始。

  以利他之水,养举世之正气。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但这并能阻挡利他主义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渴望冲破桎梏,迎接崭新的日光。贝索勒与普鲁斯特关于定比定律各抒己见,相互争执了十年之久。在普鲁斯特的演讲中,他指出: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他没有否定贝索勒的努力,在“利人”同时也正是“利己”。为何不能说“利他也是利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利他”正是活水源泉,带来了“利己”这一渠清泉。

  以利他之水,养有根之木。世上万事万物,向来都不是绝对的。倘若别人都在承受苦难,幸福也不会落在一个人的头上。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不应只是“利己”,更因“利他”,为集体着想。这样方可在路过的每一处风景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而我们做人的格局正恰恰是我们未来的那张锅。或许你不曾在意,但一滴雨露便可唤醒一株顽强的生命,一句温馨的话语便可使人心生善意,迷途知返。有根之木须利他之水,方可枝繁叶茂,无限荣象。

  以利他之水,胸怀天下。当今的世界是发展的,相互融合的。同样如今的中国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走好脚下的长征路,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必定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能够融入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定是那些善于“利他”的人,而后“利己”的“爱人”仁者,更是“兼相爱,交相利”的互利共赢的合作者。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驰骋于时代的疆场。修身正心,从自己做起,“养吾浩然之气”。不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何以臻于完美。有利他之水,何愁不能滋润干旱的土地,绽放灿烂的心花。同样,没有“利他”的胸怀,何以成就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从“小我”中脱离,关注人类的“大我”,才是真正的“利己”之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善若人,人善“利他”而后“利己”。或许这就是人类能够至今屹立而不倒的原因吧。破千山万水,寻世间奥秘。善良的人可能不是最厉害的,但他一定是以“利他之水,润己之心”的人,是能够洞察万物,胸怀天下的人。“利他”并不是牺牲自己,而是人世间最纯粹的“利己”。希望每个人都不要甘于现状,要为他人着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利己”者。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写给儿子的寄语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