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传统中国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绘制于纸绢上的独幅绘画作品,是出土于墓葬的随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之欧洲绘画作品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

  工笔重彩画与水墨写意画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的中国画似乎就是水墨写意画,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划,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工笔画所用颜料大多以矿物质制成,历经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个画面漂亮明丽,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正因为这部分绘画作品具有富丽堂皇的外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宫廷画家部采用此种画法,以表现皇家气派。

  相对于工笔画的就是写意画,又称“粗笔画”。其画风简略,通过尽量简练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相意态,而并不十分在意所画对象的逼真与形似。画家在画中多采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张扬不同的个性。因此,写意画作品带有一定的即兴性、随意性和偶然出现的意外效果,较难临仿和描摹。它们几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着素淡、清雅的外观。这类作品在后期中国画坛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来看,早期的(公元12世纪以前)画幅均为工笔重彩画。晚期的作品则多是水墨写意画;再从作者的情形来看,工笔重彩画的作者大都是职业画家或工匠画家,水墨写意画的作者则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当然,在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还有一片开阔地带,供画家们在两端取舍,从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笔半写意的画法。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中国画离不开诗词、题款、篆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述。

  早期中国的许多文字,是根据对象的形状或意义,用简练的线条描绘出来的象形艾宇。这与使用线条画画相似。中国文字的这一特点,加上书写文字的形式本身带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性,因而与绘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人谓之“书画同源”。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诗句的形式——直接题在画面上;并按中国文人的习惯,在画的落款处盖上刻有自己名号的朱砂红印章。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强调绘画笔墨的书法情趣,是品评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下的重要标准。

  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画家综合的艺术修养,画家在下笔之先,一般已经将题诗的内容、宇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盘的考虑。画中的诗何与图像相辅相成,对画面意境和构图起到了某种补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红颜色义与黑白的(水墨)图画形成色彩的差异。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蔼,可以是江面的晨雾,也可以是日月的光华,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关注的要点。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也许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檬拢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公元11世纪时的中国大画家、大文学家苏轼(1036-1101)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这也是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足鼎立

  在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是三个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大致可以和欧洲绘画中的人物、风景、静物相对应。

  以人物形象为赛主体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各科目中出现最早的,美术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用白茎、红矾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画的人寨形和动物图案,可以说首开人物画的先霸河。至大约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艺术发展逐渐成熟。这一时代的霞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顾恺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画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主张,认为画家不仅应当正确地描绘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即内在的东西。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循这一认识,从事创作和品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前期有极其辉煌的历史。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科目。它的兴起比人物画要晚得多,大约在唐代(618-907)趋于成熟,此后名家辈曲名作不断,盛极一时。山水画的兴盛,有其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深层的原因。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场市井,心也向往着山水林木;亲近自然、融人自然,成为中国文人(包括画家)最大的愿望。画家们在描绘自然景色中寄托内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时给予观赏者以许多联想与启示。纵观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山水画画家在所有画家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中国画的另一门类,以描写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体,其中最常见的是将花、鸟组合在一起,故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给人一种特殊的观赏情趣,其兴起较山水画为早,起先用于工艺品的纹样上,到唐代开始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独立门类。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梅、兰、竹、菊,认为它们清雅高贵,表现了文人清高脱俗的气质。因此,梅兰竹菊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

中国古代人物画

传统文化国画

  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我爱国画,也正是因为国画洒脱、流畅,并不是像西洋画一样,有无数丝线束缚,有的只有眼睛看到的,不能有丝毫偏差,让人感到死板。我在初学国画时,经常抠着小细节,画出来的画也不好看,只是好像是把书上的物,搬在了纸上,使我觉得只是画出来的,并不是活灵活现的生物。老师常常对我说:“国画,讲究的不是表面上的,国画讲究灵动,讲究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不是书本能够左右的,是靠心来完成。若你死抠书中的东西,那么你永远创造不出好的作品,永远只能照着别人的心境当成你自己的心境,永远不会体会到国画的情趣。”在日后的不断练习中,我渐渐悟出了一些门道,渐渐地明白了国画所存在的意义,所存在的价值:国画所表达的,是作者的心境,因此,国画才会洒脱,流畅,随着作者的心境,国画所表达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体会到一些感觉后,我发现,我的画渐渐灵动,渐渐地就像是一个活物,这使我特别开心。

  渐渐爱上了国画。每一个星期都在盼学画的这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我可以尽情地遨游水墨的世界。大胆地画,开心地画。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我都画过,但我最喜欢竹子,竹子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奉献,卓尔,善群,性坚,操守,担当。画竹的时候,竹节最难画了。画竹节时,我曾经历过数次失败。因为竹节的墨汁变化层次多,为了显示出刚劲的竹节,墨色是主要的。笔肚沾淡墨,笔尖沾浓墨,画时要一笔抹过,决不能三五层的描。运笔要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竹的脱俗。每当画国画时,就觉得心情很舒畅,胜比游了美景后的心情。每一次,我都能体会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

  我爱国画,我爱那种快乐的心情。我爱国画中的山水、动物、人物、工笔、写意、传统。国画,是中国人自己的绘画方式,起初的我只因为这一点,现在的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国画,爱上的国画独有的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国画是笔墨造化的艺术,虽无西方油画色彩的绚烂多姿,但是她以笔墨的变化万千、意境的深远并富于历史悠久的艺术而屹立于绘画艺术之林。她重意和神,而非形,并以意取胜。就意而言,国画中蕴含着人们理性的思考,所谓中国画的理性。

  一、 笔墨造化的艺术,自然的理性美:

  国画注重用笔用墨,以毛笔落墨的轻重徐疾,造成线色的刚直、柔和、飘逸等的不同变化,同时水墨的浓淡随画家的情感变化而出现微妙的变化。强调物我一体的境界,需通变,且有法可依,但求变化。法,即法则是前人的完整的经验总结。

  《易经》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唐代的释亚栖道“风书通则变… …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三分,亦被称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就是要求书画要求变。

  王羲之善于博采众长,学别人的而能求变,故而创立了千变万化的书法。王寅的《梅兰竹谱》云“凡绘画之初作工巧,… …久则熟,熟则精,精则变,变则一片化机,皆从无中出,是为超脱极致。”苏轼也说过“山石竹木水波烟云无常,故而有常理”。提醒人们:自然界中万物的状态有变化,中国画也一样讲求变化。但万物有本来的规律,必须不悖常理。总之,通过笔墨之变化来表现出追求自然、效法自然的哲理。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蕴含的哲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之美。

  二、写意重神,虚无的理性美:神本虚无,意本虚无,而国画体系中却蕴含神与意之论,赋物以神。这正是与西方注重色彩的明暗,追求散点透视的写实主义迥然不同之处。该论断,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神’反映的是人们追求的风度,魏晋时的谢赫倡导“气韵生动”,顾恺之的在实践中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物正在阿堵之中”,点明了绘画中的风神、风骨、风度,反映了魏晋玄学中的哲理。

  庄子的《庖丁解牛》的寓言进一步展现了对神的关注。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最终达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的地步。强调的是神,从而很容易地引导了中国画从写实走向写意,写意由此萌芽。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画的写意重神必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是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而发展的,写神国画中人物画有尤重视而写意画无处不在,也无处不美。实际上神,意,虚无的哲学思想似乎含有唯心主义的哲理,并不是完全的虚无,也不乏对宇宙的探讨与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故而神、虚无是充满理性的,画中有大美而不言,意、神在也,理性之美常驻。

  三、艺术的融合,统一的理性美:

  国画不仅仅是绘画的艺术,而且还包含了书法、文学、篆刻艺术,是多艺术共同发展融合的艺术,并十分讲求各艺术的协调统一。如画中之题款,须讲究“画上题款,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他处也,如左有高山,右边空虚,款印在右;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技法上,而且也包含在其它艺术的协调统一。如果款题的不当,而国画注重空间的伸展与气势的恢宏时,无疑对画本身而言是一大惋惜。各艺术对立统一的特性,始终贯穿着国画创作的始末,蕴含着儒家和而不同的哲理,这是中国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四、诗文并茂,哲思的理性美:

  诗文并茂始盛与唐朝。在宋朝,时人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的是文学美与诗的绘画美,表现出画美的主题。诗言简练,即能反映绘画的主题,也能流露出画家内心的情感与哲思。梅、兰、竹、菊历来作为画家广泛创作的题材,是国画家对中国传统的君子典范的追求。如赵孟頫的《岁寒三友图》、张无咎的《四梅图》。而题画诗更丰富了其内涵,反映出理性的光辉。郑板桥的一幅《兰竹图》题词曰:掀天揭地之文,震地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故不再寻常蹊径也。表达了画家的大无畏的精神,是画家反封建传统启蒙思想的反映。

  同时,题画诗对于意境的构造也功不可没。总之,中国画充满着理性,并继承着中国传统的穿越时空的哲理思想,绚烂致极,有大美而不言。虽然国画中充满着理性美,同时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糟粕部分。如明清时期,“扬州八怪”的画作,有些偏于怪诞,不说常人无法理解,甚至连画家也琢磨不透其中的真正含义,意境过于玄妙,寓情于画却远于画外。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我们当以理性的头脑去加以判别、并果断地摒弃,进而将国画发扬光大,并继承国画纯真的理性美。

中国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剪纸、皮影、年画……而古色古香的中国画更是韵味十足,既可苍劲有力,又得淡雅脱俗,别有一番姿态。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始于汉代。其色彩微妙,给人以清素之感。它是用毛笔与水、墨等作画于宣纸上。它的作画对象主要是山水、花鸟、人物等。淡淡的色彩,深远的意境,隐约之间,仿佛置身仙境,一股清新之气流入心田。一幅中国画,有画面、落款、印章三个部分组成,精心装裱一番,更是巧夺天工。

  回顾过去,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上,中国画画家人才辈出。徐悲鸿擅长画马,笔下的骏马豪气勃发;齐白石专长画虾,那虾灵动传神;张大千喜好画荷,画出的荷花婀娜多姿……这些历代画家的姓名我们耳熟能详,他们将万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为我国艺术创作事业添上了不可缺失的一笔。

  不同于西洋的油画,中国画落纸烟云,讲究画面的意境,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耐人寻味的意境之美。这种艺术的境界,使人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感染,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中国画作品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意志,深邃高远。

  中国画就如作诗,一草一木皆为文字。它饱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它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正是用几支毛笔和一盘颜料,便可画出黛绿的青山,清澈的泉水,郁郁苍苍的密林,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追求。

  中国画可以陶冶性情,徜徉在中国画的艺术世界里,感受着中国画那独特的魅力,用毛笔与颜料绘出不一样的世界。浓墨重彩的笔调让人看后觉得庄丽典雅,轻描淡写的笔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丽。中国画是多样的,它让你感到目不暇接。这水墨丹青的中国画,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我们用笔墨绘出中国的大好山河,写下中国的五彩赞歌。中华儿女们骄傲地挺起胸膛,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共同迈向美好的未来!

中国古代绘画历史

  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又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式。

  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流而创作的绘画。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又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式。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还有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看来,它的历史已不下于5000年。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我还知道一点古代绘画呢!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

故事古代人物画

  《武侯高卧图》

  朱瞻基(1399—1435)作。即明宣宗,朱元璋之曾孙,在位十年(1425—1435)。朱瞻基虽为皇帝,但是喜好闭目酣睡。诸葛亮的神情安闲自在,而举止则狂放不羁。全图素雅清淡,不施色彩,十分恰当地表达了诸葛亮清闲的田园生涯。画面线条流畅,顿挫明显,采用了“钉头鼠尾”的描法,很有表现力。

  《文苑图》

  五代·周文矩(生卒年不详)作。周文矩为五代南唐画家。画面右上方有宋徽宗赵佶题“韩滉文苑图”。据考证,此图是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

  《莲塘纳凉图》

  清·金廷标(?~1767)作。写唐杜甫五律《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一的诗意。原诗句有“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两联句,图中景物与诗意相结合。此画笔墨工细,人物动态幽闲自在,衣褶用浓墨勾勒,略似折芦描法,起伏转折,回肠荡气,笔势流畅。其布景简洁,设色雅淡,山石似用小斧劈皴,锋棱多姿,墨色富有层次,别具一格。

  《渔父图》

  陆治(1496—1577)作。字叔平,吴(今苏州)人,居太湖包山,因号包山子。善诗文书画,师祝允明、文徵明。画擅花鸟,工笔、写意均能,人谓得徐、黄遗意。“渔父”一图,画渔夫们在水上捕鱼,一个渔夫正撑船而行,一个渔夫正要撒网,一个渔夫正在收网,水波滟潋,细柳飘浮,芦苇摇荡,一幅优美的渔民生活图景。

  《临韩熙载夜宴图》

  明·唐寅(1470-1524)作。画家晚年信奉佛教,取号六如居士,日趋消沉。他的《桃花庵歌》有“别人笑我成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他的自题的七言绝句中有:“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此图为唐寅临摹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五代名士韩熙载故意耽于声色以避后主李煜的召用。唐寅临摹此图时,在背景中作了较大的改动,而人物形象更显得浓艳华丽,具有明画风格。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三角形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