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故事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商量好合围郑国国都,郑国危在旦夕。

  郑国国君十分着急,整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夜间苍老了许多。

  一天,郑国国君眉头紧锁,正用手指敲打着桌面,想着有什么办法能退敌。一位大臣进来,说:“陛下,臣认识一位才子,名叫‘烛之武’。此人智慧超群。兴许,他有退敌之策。”郑国国君听了之后,连忙请来了烛之武。

  烛之武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郑国国君一看,来者竟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心顿时凉了半截,心想:烛之武岁数已经这么大了,他能想出办法吗?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烛之武慢吞吞地走了过来。郑国国君立刻满脸微笑:“先生,现在国都被困,郑国万分焦急。不知您有什么退敌之策吗?”烛之武苦笑了一下:“我年轻冒没有机会为国效力。如果都这么大岁数了,恐怕难以胜任。”言外之意就是不想献计。郑国国君笑了一下,走下宝座,拉起烛之武的手,说:“我在您年轻时没有重用您是我不对,大材小用。但是您难道就忍心看到百姓受到战火的磨难吗?”烛之武毕竟还是很爱百姓,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慢慢地说:“好吧,那就让我试试吧。”

  深夜时分,借着皎洁的月光和城楼上的烛光,城楼上的士兵按照烛之武的吩咐,把他用篮子从城墙上运到城外。烛之武为了让郑国早一分脱离战火的威胁,他快步地走到军营里,直奔秦国国君的军营。营外站有两名士兵把守。一名士兵拦住了他,问:“你是来干什么的?”烛之武从容镇定地回答:“我有十万火急的事要跟你们国君说。”士兵一听,立刻走进军营向秦国国君汇报。秦国国君想:秦国兵强马壮,国富民安,怎么会有十万火急的事呢?他马上让烛之武进来,问:“什么事?”烛之武手一拱,说:“如果不是为了你们秦国的利益,我也不会来。”秦国国君一听立马来了精神。烛之武说:“您说,是秦国离郑国近,还是晋国离郑国近?如果您在攻打郑国时损失惨重,那么晋国会分一些城池给秦国吗?您别忘了,上次晋国答应分两座城城池给秦国。可是第二天,他们又把士兵驻在了那两座城池里。”秦国国君一听,觉得很有道理,答应道:“明天我就退兵。还要留两支部队为你们守城。”

  第二天,晋国发现秦国已经退兵,还有部队为郑国守城,于是也退兵了。

  烛之武用他的智慧退了敌,从此名声远扬。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决定一道发兵攻打郑国。他们这么做也有原因:一方面晋文公重耳在还是公子时,流亡到了郑国。郑文公听说他来了,连城门也不开。于是,晋文公就一直存心想要报复郑国,另一方面,郑国表面上依附于晋国,又在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于是,晋国对于郑国的怨气就更大了。而秦国则想从晋、郑之间牟利,所以也发兵了,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消息一出,郑国上下一片慌乱,大家都在忙着准备东西赶快撤离,但是,当得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北,已经包围了国都,人们都快绝望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大臣佚之孤上朝见了郑文公,焦急地说:“国家已经在旦暮之间了,随时都有可能灭亡,现在只能让烛之武来了。秦国好说一点,先让他去游说秦穆公吧。”郑文公一听有道理,于是,他赶忙请来烛之武,让他去游说。不料,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时,得不到重用,不如别人,现在已经垂垂老矣啦,我也干不出什么事来了。”郑文公急了,说:“我没有及时任用您,这是寡人的过错,然而您不去,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是不利的呀!”烛之武想了想,也不好再推辞了,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又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烛之武独自一人走向城墙,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他爬上城墙,几个士兵一起用绳子把他从城墙上放了下去,远处,是秦军的军营,可以看到那里的火光星星点点地闪烁。烛之武又回头望了望国都,他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

  顷刻,烛之武已经到了秦国军营门口,他定了定神,走进了军营,他穿过那些刀光剑影,来到了秦穆公面前,真正的好戏开场了。

  烛之武先开口了,打破了尴尬的气氛,“秦公啊,您和晋国一道前来郑国,想获取我国土地,我们郑国已经知道必死无疑了,但是,如果灭郑对您有好处,我干吗还来麻烦您呢?”听了这番话,秦穆公微微倾了倾头,想想也是,烛之武顿了顿,又说:“越过晋国,将自己的领土扩张到遥远的异域,您也知道,这难度不小,难道您还想攻下郑国,再把它送给晋国吗?”秦穆公一脸无奈,看了看挂着的中原地区作战地图,便更无奈了,于是说:“这样又如何呢?”烛之武一脸担心地说:“晋国强大了,您可就弱小了啊!”又说:“况且若将郑国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使者将来来往往,你们有什么困难我们也可以帮助你们,对您也不是坏事。”秦公想了一想,这样一来自己便可长久地受到郑国的好处,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烛之武又说道:“上次您帮助了晋公,晋公答应您把晋国的焦、瑕两市划给您,但他早上回去,晚上就开始进行防守,这您也知道。”秦公一听想:的确,晋国是这样啊!烛之武有继续道:“晋国泱泱之大国不守信,又贪得无厌,它已经将郑国作为其之东境了,那么不久秦国您的土地,就将成为他们的地盘了!”秦公一听,大吃一惊,脸色煞白,随即又长呼一口气道:“天哪,要是你不来告诉我的话,我……我就完了!”烛之武见已经有了很大的效果,便又乘胜追击道:“如果晋国不害您,还会害谁呢?所以啊,秦公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秦公一听,这番话太好了!在他看来,这番话可是救了整个秦国啊!

  于是,几天后一场国际会议在秦、郑的关口上召开了,会上双方约定,接下来的一段特殊时期,让杞子、逄孙、杨孙戍三员秦将驻守郑国,并握手言和。很快,秦方就单方面撤军了。

  事情传到了晋国那里,马上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子犯大怒,请求出兵攻打秦国,晋公说道:“不可以,没有秦国的鼎力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忘恩负义,这是不义;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智;以乱易整,这是无德,我们也撤军吧!”于是,晋军也撤走了。

  烛之武回国后就成了明星人物,大家都赞誉他,赞誉他以老臣之躯拯救整个郑国的“英雄事迹”。是的,三言两语,他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结束了一场浩战,至今,他的故事仍流传着。

  【评阅】:��这篇文章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改写。改写很好,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显示出小作者良好的写作功底。文笔若能再放开一些,再多一些联想,则会更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越国:国名

  B.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唯君图之图:考虑,谋划

  D.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解析:选A。“越国”应解释为“越过晋国”。

  2.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①②④D.②③⑥

  解析:选C。采用排除法做题。文段内容没有涉及楚国,也没有说郑国朝秦暮楚,所以应排除③⑤。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解析:选C。C项“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错。

  二、语言运用

  4.罗董事长的一位朋友过七十大寿。假定你是董事长的秘书,请代董事长送一副寿联。

  上联:室有芝兰春自永

  下联:

  解析:对联讲究严格的对仗,要求结构一致,词性、字数相同,又因为是“寿联”,要求有祝愿、恭贺之意。

  答案:人如松柏寿长新

  5.请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00字。

  答:

  答案:(示例)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基础考查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àn)失其所与(yù)

  亡郑以陪邻(péi)舍郑(shě)

  B.缒(zhuì)佚之狐(yì)

  焦、瑕(xiá)秦伯说(yuè)

  C.共其乏困(ɡōnɡ)夫晋(fú)

  朝济(zhāojì)杞子(qǐ)

  D.逢孙(pánɡ)以鄙远(bǐ)

  阙秦(quē)肆其西封(sì)

  解析:选A。“与”读yǔ。

  2.下列加点字的词释义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军队)函陵是(这是)寡人之过也

  共(共同)其乏困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工事)焉

  B.贰(从属二主)于楚辞(推辞)曰

  肆(扩张)其西封东封(使……成为缰界)郑

  C.郑既(既然)知亡矣许(答应)之

  因(依靠)人之力敝(损害)之

  行李(出门所带包裹)之往来

  D.越(跨越)国鄙(以……为边邑)远

  焉(哪里)用陪(增加)邻

  何厌(讨厌)之有

  解析:选B。A项,军:驻扎;是:这;共:同“供”;版:筑土墙用的夹板。C项,既:已经;行李:出使的人。D项,厌:同“餍”,满足。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C.殚其地之出

  D.晋军函陵

  解析:选C。动词作名词。A、B、D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齐孝公伐我北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解析:选A。例句与A项的“鄙”都是“边疆,边远的地方”的意思;B项,“鄙”意为“把……当做边境”;C项,意为“浅陋”;D项,意为“见识短浅”。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选B。B项,“有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解释为“有利于”;A项,“行李”,古义为“出行的人”,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D项,“夫人”,古义为“那人”,今义为“一般人的妻子”。

  6.下列各句中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吾谁与归B.忌不自信

  C.客之美我者D.何罪之有

  解析:选C。例句“何厌之有”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都属于宾语前置句。C项,无倒装,属正常句式。

  7.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A.亡郑对秦有害无益。

  B.舍郑对秦有益无害。

  C.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将损害秦。

  D.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勇武。

  解析:选D。D项,为晋文公撤兵的理由。

  四、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泌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

  B.盍亦求之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

  解析:选D。“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

  9.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解析:选B。B项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译文: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

  答案:(1)介之推从来不提及应得的俸禄,而赏赐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2)偷人家的财物,尚且叫作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力量呢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介之推从来不提及(自己跟着逃走)应得的俸禄,而赏赐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个,现在只有文公一个人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外、国内都厌弃他们。上天不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那些跟随他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人家的财物,尚且叫作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力量呢?居于下位的人把这种罪过当成合理,处于上位的人对欺骗者给予赏赐,上下互相蒙蔽,我难以跟他们相处了!”

  他母亲说:“何不也去求赏?就这样而死,又怨谁呢?”

  介之推回答道:“明知道错误而又去仿效,罪就更大了。况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再享用他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应当让他知道一下,怎样?”

  介之推答道:“言语是自身的文饰。我本身将要隐居,哪里用得着文饰?这是企求显达啊。”

  他母亲说:“你真能这样吗?那我同你一起去隐居。”就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晋文公寻找他们,但一直没有找到,就把锦上作为介之推的封田,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光明磊落的人。”

  五、语用创新

  11.(原创)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毛病,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智慧是基于经验的直觉,②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游戏,③是大量实践经验与丰富知识信息的厚积薄发和

  浓缩。④智慧与遗传有关,⑤与大量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有关,⑥与学习有关,⑦更与思考和总结有关。⑧它是一门严密而深沉的思维艺术,⑨是属于少数精英的专利。

  答:

  答案:②“严谨”应为“严密”;③“丰富”删去;第⑤句调至第⑦句后,且句前加“更”字;第⑦句删去“更”;第⑧句的“严密”应为“严谨”。

  12.《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经典篇章将许多古人写得栩栩如生,请从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概括其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答:

  答案:(示例1)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说退秦军。

  (示例2)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弊。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秦晋组成联军压向郑国。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并且和楚国成为盟国,定能躲过一劫。”郑伯赞同。

  佚之狐来到楚国,觐见楚王。他请楚王发兵帮助郑国退敌,许诺给楚国五座城池。楚王想:郑国一向是晋国的附属国,这次晋国打郑国,我只要出兵,先在旁观战,看战况再说。这样,既能得到五座城池,又使郑国欠我一个大大的人情,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楚王答应出兵。话说烛之武也来到秦国,他先送了很多珠宝给秦王的宠妃,让她在秦王面前替郑国说好话。然后要求觐见秦王。狐(烛之武)对秦王说:“大王,郑国是晋国的属国,但是晋国反而来攻打我们,非仁义之师也。今秦晋联合攻打我国,是晋国假他人之手获利也。一旦晋国打赢了,他能遵守与您的约定吗?他只不过想消耗您的实力,到时候,就是晋国一国独大,可以成为霸主了呢。而且,我国已得到楚国的支持,楚王派兵准备攻打晋国,到那时,晋国自顾不暇,而您出师无名,怕要被天下人耻笑。”秦王听后恍然大悟,遂撤兵。

  晋文公派子范袭击秦军,结果被秦军打败。晋文公又去攻打郑国, 楚国已来到郑国边境,郑出联合,将晋国打败。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退秦师》从情节上做了很大的改编。文章虽简短,但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行文流畅,人物的对话亦能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本文表现了小作者良好的写作能力,望再接再厉。

烛之武

  公元前630年,晋国与秦国出兵围郑,郑国的形势岌岌可危。在这时,有人将他推出。使一个年过七旬,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走进了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也使一个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穿过数千年的风雨,拨开一层层迷雾,走到我的眼前。

  他,就是烛之武。

  烛之武,我想对你说,你是一位英雄。你明知孤身进入秦军大营有多么危险,也许就回不来了。可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你没有退却,而是用你那佝偻的身躯支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命运。“夜缒而出”的你迈着缓慢却又无比坚定的步伐,走入秦营的大门。在这一刻,你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剩下你对国家的责任。是这种责任,是这种热爱,给了你坚定的信念,给了你无畏的精神。个人的生死又怎能与国家的安危相提并论!

  烛之武,我想对你说,你是一位智者,在与秦伯的交锋之中,你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设身处地陈说利害,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可是像你这样的智者,三朝老臣,却始终得不到升迁,竟只是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我不由为你的怀才不遇,也为郑王的“其真不知马也”感到叹惜。命运对你并不公平,大半生饱受冷落。在你用弯曲的脊梁扛起生活的艰辛时,没有人知道你;当你用嘶哑的喉咙呼喊出“伯乐不常有”的愤懑时,没有人听见你。纵然你心中充满了报国的热情,可是颇受冷遇的你,又能为之奈何呢?但面对国家的危难,郑王的请求,你没有抱怨,只是谦逊地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你还是毅然决定挺身而出,为国尽忠。好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养马官!

  最终,你成功了!当时郑国的百姓、官吏、甚至君王都不会忘记你,而这千年之后的我,一个“看客”,为你的仁义、勇敢、忠诚、智谋和爱国喝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在晋文公落难之时,曾经过郑国,郑文公却没有按照礼节接待他,而且在城濮之战时郑国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不肯专一事晋。于是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与此同时,郑国早已是兵荒马乱,百姓们一想到燃起的战火将使得自己家破人亡,就恨不得赶快离开。整个郑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在这时,郑文公召见郑国大夫佚之狐,问他:“事到如今,若是正面回击,我军绝不可能战胜秦晋的联军,你可有什么好办法?”佚之狐回答说:“郑国现已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凭他一人,真的能说服秦伯吗?”佚之狐面对郑文公的疑问,不假思索地回答:“请您相信我,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啊!”郑伯同意了。

  可是见了烛之武后,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知道,这番话是在讽刺自己没有重用过他,便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机之中求您,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便答应了。

  那天晚上,有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他先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这句话实事求是,于是秦伯放松了警惕,继续听烛之武说下去。“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我又怎敢冒昧地用这种方式来麻烦您呢。”“你这是什么意思?少一个敌人,对我怎么没有好处?”“您想,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秦穆公听完这段话,告诉烛之武:“关于郑国如何划分给秦晋两国,我和晋伯可以在战后讨论。你也知道,我们两国是同盟国,正是因为我们的交往很深,你刚才说的不能成为我不帮助晋国攻打郑国的理由。”“秦伯,您不要忘了,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秦穆公马上反驳:“但是现在晋 国的国君不是晋惠公,而是晋文公,两者是不一样的。”面对秦伯的反驳,烛之武不紧不慢地回答:“但秦伯您不能否认,晋文公也是有野心的,他甚至比晋惠公还要老奸巨滑的多。如此一来,晋国,何时才能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烛之武说的,句句都压在秦穆公的心头上,将利害关系分析的很透彻。秦伯心里赞同,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军撤军了。

  晋军知道这个消息后,晋国大夫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一口回绝:“绝对不行。没有秦穆公的帮助,我绝不可能走上今天这个位置。我曾依靠他的力量如今却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就这样,晋军也撤离了。

  烛之武靠着自己的能言善辩,用了一番话就瓦解了看似牢不可破的秦晋联盟,保住了郑国。

  【评阅】:��本文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改写。语言流畅自然,叙述清晰,文笔较好,所增加的细节使故事更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若能再展开一些则会更好。望再接再厉。

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就在这样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刻,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拯救了郑国。勇入敌营,智说秦伯,最终使得秦晋退兵,郑国得救。他,就是烛之武!

  “秦伯说,与郑人盟”的智慧

  在烛之武一番劝说下,来势汹汹,兵临城下的秦军竟然高高兴兴的撤军了,这足以说明烛之武的睿智。秦伯乃一国之君,并不是容易说服的。烛之武从对晋的利、对秦的弊、以及晋文公背信弃义的例子入手,让秦王深入思考其中利益关系,最终从秦国的角度说服秦王退兵。而且,他多年不被重用,却知天下事,纵观历史,也只有身居隆中却了解时局的卧龙可与之一比了。这深度的智慧正是救国于危难的法宝。

  “夜缒而出”的勇气

  一个阴冷的夜晚,在月光照耀下,一位白发老人坐在被绳子吊着的箩筐里出了城,城下是万里联营。他独自一人进了敌营,难道他能以一己之力阻挡千军万马吗?当然不能。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可能有去无归吗?他当然想到了。而这些,在他心中都不算什么,因为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国救民!正是他那无畏的勇气,促使他独自进入敌营,说服秦伯,以一人之力说退了这百万雄狮!这勇气,正是救国于危难之中的利器。

  “许之”的爱国之心

  “许之”,简略二字,便可体现烛之武对国家的热爱。不得重用,今已老,怨言甚多,虽有怨言,但他分得清民族大义,危难时刻,仍不顾自己安危,深入敌营,只为国能平安。烛之武倾尽他毕生智慧,奋力一搏,保国以得太平。若国亡,则民不复也。这种爱国精神,让烛之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郑文公端坐在大殿之上,眉开眼笑,落空了昔日的春光对劲。一个小小的郑国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让晋国和秦国两个大国前来围攻。郑文公脑海里又闪现出了两国联盟攻击晋国的启事:晋文公流浪时郑国没有虐待他,并且郑国没有埋头事晋,犹生结楚之心。诶,多么奇特的来由啊!为甚么郑国如此强大?为甚么强大的郑国要夹在那么多大国之间?莫非天要亡郑吗?现在晋国、秦国就像两只凶悍的野兽,正虎视眈眈地盯着猎物郑国。我该如何办

  早朝的时候到了,大臣们站在大殿之下,小心翼翼,汗出如浆。郑文公审视了这群大臣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国危矣,众爱卿孰有退兵之法?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低头不语。诶!也罢,也罢,天要亡我郑啊!郑文公仰天长叹,瘫坐在了椅子上,眼神浮泛。

  这时候,佚之狐走了出来,作了个揖。这个小小的行动顿时抓住了郑文公的眼球,他一会儿坐了起来。佚之狐振振有辞: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文公眼里俄然放出久违的光芒爱卿何出此言?佚之狐笑而不答。快,快召烛之武!

  烛之武走进大殿,体味了来龙去脉。大师都觉得烛之武会利落地承诺,处理此次危急,如许大师都安然了。可没想到烛之武却推让了。大殿里一片哗然,群情声、责备声不竭。烛之武解释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恐力不从心,反误国之大事。为处理迫在眉睫,郑文公死力压服。不论烛之武是不是能完成任务,郑文公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烛爱卿,吾不克不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今急而求子,同心用心为国。望子能以大局为重,退秦师。若郑亡,子亦有倒霉焉。真不愧为郑文公,一番话说得如此出色,诚心。烛之武终究被压服,郑国的但愿之火终究被点亮,小小的烛光固然微小,但在无边的黑暗中却赐与郑国人无穷的暖和与但愿。

  夜深了,大地堕入一片沉寂当中,时不时传来的几声蛙叫,在沉寂中显得非分特别清楚。这时候,郑国城楼上模糊有人影窜动,在黑暗中一条绳索从城上放了上去,绳上仿佛还系着一小我,他会是谁呢?敌军就在四周,他不怕伤害吗?绳索到了空中,一人解开绳索,举头阔步地朝秦军阵营走去。他就是力挽狂澜的烛之武,一场出色的游说即将演出。

  在秦军大营里,秦穆公道筹办吹灭烛光,上床寝息。一兵士来报:郑国大夫烛之武求见!哦?他前来干甚么?现在雄师压境,郑国被灭指日可待。难不成是来降服佩服的?秦穆公放动手中的烛台,整了整衣冠,端坐着等候着烛之武。

  烛之武走进虎帐,作了个揖。没想到秦穆公仍满面春光、精力抖擞,不愧乃一代豪杰!秦穆公嘴角轻轻翘起,请烛之武坐下,说:你有甚么话就直说吧!烛之武站起又作揖,说:秦晋两国,气力薄弱,两国围攻,郑既知亡矣。可灭了郑国,对您又有甚么好处呢?秦郑两国之间隔了个晋国,就算您灭了郑国,今后也难以办理。若被晋国占有了,您岂不是为别的国度卖力呀?晋国强大了,您不就相对强大了吗?我想您和我们郑国一样都不但愿如许的事产生对吗?如果你放弃攻击郑国,我们郑国将对您感激感动 不尽,只需您路过郑国,我们必然会好好接待的。您路上累了,我们供应舒畅的歇息场合;您渴了、饿了,我们供应和您口味的甘旨好菜,对您来讲这但是百利而无一弊啊!

  秦穆公轻轻一笑,本来你到我这里来使诽谤计啦,你可别忘了晋文公是我半子,相称于我的半个儿子啊!到我们之间来使诽谤计一定也太好笑了吧!

  烛之武仿佛看破了秦穆公的心机,他说道:我想有件事,您必然还记得吧。您曾经赐与晋惠公帮忙,而他也承诺了给您两座城池,可厥后呢,他不但食言,还构筑了防备工事。晋国永久不会满足,他会不断地扩展国土,如果他使郑国成为他的边疆,又想往西扩展鸿沟,如果不侵损秦国,他从何获得地盘呢?请您三思。烛之武真是个短长的辩论家,他抓住两国的好处题目,为秦国好处着想,层层递进,其高超的地方,让人张口结舌。

  烛之武的一番话,让秦穆公再也笑不出来了,这些话捅到了秦穆公的把柄。他俄然意想到了其短长干系,站起家来,在营内踱来踱去,堕入了沉思。一炷香的时候畴昔了,秦穆公终究下定了决计,筹办退师。他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又派了三个大臣保卫郑国。

  郑文公见状,欣喜若狂,一场大难被烛之武的几番话给化解了。郑国高低喝彩雀跃,驱逐大豪杰的到来。

  可晋军大营里却笑不出来,秦穆公的私行拜别使两国联盟分裂。子犯肝火冲冲地离开晋文公面前,要求带兵攻击秦军。晋文公摇了点头:没有他的帮忙,我是不成能坐在这里的。我可不克不及恩将仇报啊!算了吧,我们返国吧就如许,晋军也撤离了。

  烛之武一人敌万,以周到的思惟和三寸不烂之舌,使得秦晋两国雄师分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

  ◆一九五五,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烛之武:迂回曲折,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不确定性规避

写春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