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议论文作文:得人心者得天下

  纵观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至唐宗宋祖,这其中无不说明了一个真理:得人心者得天下!

  在三皇五帝的氏族公社时期,若想当上一个部落的首领,除了卓越的才能,还要有许多的丰功伟绩,在人民心中有信誉,有威严。而且,选举新首领并不是前任首领说了算,还得获得那些挑剔的长老的认可才行。而要想称帝,那便要所有人都服你,都认可你。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国纷争,战火燎起,统一全国,谈何容易?各国之间,谁也不服谁,就一直打来打去,那种所谓的霸主,虽权力是大,但终没有统一全国。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这匹黑马,横空出世,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这个称号。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就自称为秦始皇。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直传到千秋万载。秦国处于荒蛮之地,被他国称为“蛮夷”,就连当时的霸主召集群国,也不把秦国算在其中。但究竟为何,秦国一个“荒蛮国”能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秦国的法律十分严格,可以说,一个人犯了罪,便要诛其九族,他的同学、父母、朋友等等都要处死刑。历史上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商鞅变法”,这也正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做了准备。在当时,秦国的法令可以说是最严厉的了,而其他国家却依旧懒懒散散,这也是是秦国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但秦国成也严厉,败也严厉,秦始皇在位时期,由于“焚书坑儒”等事件,便已造成了一些晃荡,而二世登基后,那严厉的法令再也令人受不了了,人们便举着秦皇太子扶苏和出国大将项燕的旗号叛变了。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之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过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可是因为他们的振臂一呼,各地反抗秦朝暴虐统治的起义群起。在南方的会稽郡声势最大。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演讲稿

  纵观悠悠华夏五千载,每一个盛世背后的明君,都心存同一个信念;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世人皆谓;成功易,守功难。历史上雄才伟略的英雄不胜枚举,且各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但能名垂青史的却寥寥无几,只有那些懂得体察百姓,得到民心的人,才守得住他的来之不易的功业。

  秦末,二世残暴专横,百姓苦不堪言,终于农民起义,火烧阿旁宫,一举灭秦,这正是帝王的不正之举使自己丧失了民心,最终失了天下。而后雄起的是刘邦项羽,他们二人,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人物。然而前者成就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

  二人是何等相似但得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是在意料之中。为什么这样说呢?项羽此人,可谓是当时的皇室贵族了,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而刘邦在当时不过小混混一个,论出身背景,兵力人脉,项羽可谓是上上风,虽然在他父亲时期家道中落,但此时公然造反,民心是唾手可得。

  然而,项羽此人本身刚愎自用,孤傲自负。他没有听取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让刘邦钻了空子,而后又甚听信谗言,离间贤臣,一意孤行,终于兵败垓下。而刘邦截然相反,他知人善任,张良、韩信、萧何得到他的重用,正是这样一位知人善任的豪杰,终于坐拥天下。这些归根结底,也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圣人有作垂无极”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平隋叛乱时就已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懂得了民心的重要性。他称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他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的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以致大获民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守攻自当仁政为先,得以民心,江山自然,屹立万古不朽!

得民心者得天下作文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希望能够搏得大家的意见与批评。

  古往今来,王朝的覆灭,国家的兴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王朝覆灭的原因却是统治不得民心。没有人民的支持,再强大的国家也终将灭亡:反而,民心所向,即使有微薄之力也会铸就辉煌。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下丰功伟业,却残暴的统治百姓。苛税兵役。肆建宫殿,弄得民不聊生的统治。本以为千万世相传的秦朝,只经历二世便不复存在。原因就是失去了民心。最终王朝覆灭,沦为历史的遗迹。

  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就说明了民心的重要。得到了人民的援助,比任何强大的军队都有效,国家为人民而存在,失去了人民,国家也只是一只无用的躯壳,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

  当凯撒征战归来,即便是统治罗马的庞培也不能阻止人们欢迎凯撒,只能撤离罗马:当法国大革命结束,即便是曾经的皇帝路易十六也会被送上绞刑架:当蔡锷以云南一省之兵向袁世凯发起讨伐时,即使袁世凯有全国之兵也最终惨遭失败。

  为人民谋取利益与幸福,人民便会拥护这个政权,从而长盛不衰;而狠心地剥削压迫人们。政权就不会长久,只会渐渐走向毁灭,无数的史实证明了得到民心,方可获得天下,人们都希望成为国家的主人,而统治机构就人民的首领。只有取得民心,才能走向成功。赢得天下!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了。

哈尔滨中考满分话题作文: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人喜欢白色的纯洁,有人喜欢橙色的温暖,有人喜欢粉色的浪漫……你也许对某种色 彩情有独钟。

  激情燃烧的火红,收获成功的金黄,茁壮成长中的那一抹新绿,追逐梦想时的那一片蔚蓝……青春的画卷上,总有一种色彩属于你。

  请以“有一种色彩属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给材料作文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白天处理国事,晚上还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很晚才睡。太子觉得父亲太辛苦,就对刘秀说:“您做这么多事情,不劳累吗?”刘秀回答道:“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就不觉得疲劳。我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啊。” 这就是“乐此不疲”这个典故的由来。由于刘秀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满分作文:赢得人心者得天下

  英国安于现状鞋王有限制造公司生产的大量的雨鞋、皮鞋、童鞋积压仓库,董事长派出推销员步求义莱尔到达太平洋从步文明岛考察,联系推销业务。步求义莱尔到达从步文明岛后,大街走,小巷跑,东奔车站码头,西奔厂矿学校,发现此地人均光脚,无穿鞋历史,鞋类产品无销路。董事长见到推销员的电报,立即召之回国。

  1952年5月1日

  日本善求深实鞋业株式会社同样库存大量的各种门类齐全的鞋,董事长森喜求索派出推销员长余挖掘赳夫到太平洋从步文明岛考察,联系销售业务。长余挖掘赳夫到达后,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从商场到医院,发现此地人均光着脚,无穿鞋历史。他马上给董事长发回电报:此地人均光脚,无穿脚历史,产品潜力大,拟常驻此地。董事长很快给他回报:深入基层,宣传发动。老少穿鞋,利国利民。杂志报刊,发布广告。实践指导,比较对照。开辟市场,早出奇效。

  1952年5月1日

  大西洋苏门塔克斯坦城市上空有一架W-3792飞机在盘旋,城内的高音喇叭里反复播送着一条特快新闻。上午10时30分,飞机将向共党主义广场空投手表,拾到后均由日本西铁城钟表公司免费赠送。隆隆飞机轰鸣声、"日本人神经质"的议论声和高音喇叭中的新闻播报声交汇成一首交响乐。10时30分,暴雨陡降,人们翘首以待,那种神秘与激动无法形容。数千只手表准时从天而降,其壮观确实可以同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中的任何一处媲美。"西铁城"手表进了苏门塔克斯坦的千家万户。西铁城牌手表从高空扔下不损坏,被暴雨淋后没有丝毫变化,成为世界特号新闻。

  1952年5月1日

  艾森豪威斯是美国新总统的角逐者,但他遇到了对竞选总统极为不利地桃色新闻。《明星》杂志刊出署名文章,有景有情地说艾森豪威斯与夜总会歌星莱温逊劳尔有过10年的婚外情,并声称有电话录音为证。这使他本来遥遥领先的支持率陡降12个百分点。

  中午12点整,艾森豪威斯和他的夫人出现在华盛顿白宫新闻播音大厅,他十分坦城地对众选民说;"我过去做错事,婚姻中受到过挫折。我认为你们都会明白我无比坦率。"他的夫人约翰逊接着说:"我们夫寻妇生活的事乃至细节,与其他人都关系不大。我很爱我的丈夫,我尊敬他,并珍惜我们走过的路。如果这还不能使你们信得过艾森豪威斯的话,我就实在无话可说了。"他俩正说着,演播室上方突然落下一个异物,几乎砸到约翰逊的身上。艾森豪威斯眼疾手快,一把将夫人搂到怀里,长达50多秒时间没有松手。

  后记

  英国安于现状鞋王有限公司因经济危机破产拍卖。

  日本善求深实鞋业株式会社收购了英国安于现状鞋王有限公司。

  日本西铁城手表畅销五洲四海,响誉全球。

  艾森豪威斯当选美国第38届总统。

《建国大业》得民心者得天下 观后感

  《建国大业》讲述了1945―1949年这五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影片以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进行重庆谈判拉开序幕。依次讲述了双十协定、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事件。

  同时我认识到,国民党败在了共产党的脚下,其实是败在了自我手里。不仅仅是国民党党的腐败、势力贪污,更是不团结、得不到民心。连老国民党李济深,也被蒋介石排挤,蒋介石总想一人贪污权利,最后成为了“光杆司令”,不得不下台。而共产党团结人民,取得了民心,连对李济深也不计前嫌。国民党的军队要比共产党的军队先进的多,有飞机有大炮,而共产党却好比是小米加步枪;国民党穿的是挺拔精干的军装,而共产党穿的却是烂棉服,但是凭着团结与智慧,取得人民的支持,共产党最终统领了中国。

  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家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人民的,只有取得民心,才能统领全国,走向繁荣富强。

2005年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系列1――得民心者得天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墙,推倒了就是桥。"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就如一堵厚厚的墙,我们只有用真诚去推倒它,才能建造一座沟通彼此的桥。

  请你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见闻、看法、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要求:

  ①不少于500字;

  ②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审好题,选好材。

  本题是一个典型的话题作文,要正确理解提示语中"墙"和"桥"的比喻义。在本题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墙","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桥"。题目中说,"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犹如一堵厚厚的墙",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人与人的心灵"这五个字,这里限制了范围,说明我们在选材时应着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动物;"用真诚去推倒它,才能建立一座沟通的桥",说明我们的立意应是用真诚等美德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危机,使人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像《墙》一文,既实写了有形的监狱高墙,又虚写了父女间心灵上的墙,更写了沟通之后那浓浓的亲情。再如《新白雪公主》改编了《白雪公主》中王后与公主想到隔膜相互仇视的蓝本,通过白雪公主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王后,从而真诚相待、友好相处的经过,极好地表现了"沟通"的主题。

  2、拟好题目,定好文体。

  话题不等于文章标题,本题要求中有"题目自拟"这样一条。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作文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由于话题范围都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宜把话题直接做标题。拟题的方法有两种,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一定要紧扣我们的材料与中心。一种方法是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修饰语,把大题变小,如《沟通--走向成功的捷径》;另一种方法是标题中不出现话题,而是作文内容或中心的体现。如《新白雪公主》《期望?风铃》《大话孙悟空之沟通版》这些题目,更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题目要求明确地指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我们可以根据角度自选文体,如写自己的经验、体验、见闻用记叙性文体;写自己的看法、信念等可用议论文或随笔形式;还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童话、剧本等。一般来说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

  写作要求评析

  1、一定要紧扣话题。

  虽然题目的范围广,可并不是广而无边。其限制就是话题范围,所以在写作时万万不可偏离"沟通"这个话题,另起炉灶,随便写一篇文章来。

  2文体一定要鲜明。

  文体不限,不是说不要文体,可以把文章写成四不像。小说要体现故事情节,记叙文要体现记叙的要素,议论文要体现议论的要素,书信要有书信的格式等等,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明确文章体裁。

  3、构思成文力求创新。

  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针对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命题的创新,这种命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下面两方面。

  (1)内容的创新。

  要求同学们针对话题,创新思维,大胆想象,灵活地选择最能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的内容。比如《大话悟空之沟通版》,就运用非常新奇的想象把孙悟空文学形象放置在现代背景中,体现沟通的主题。

  (2)形式的创新。

  这主要体现在尽可能地运用与众不同的文体上,中考作文中各种创新体裁的文体也层出不穷,如小标题,日记、书信、童话、小小说、剧本等都是形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这是一篇史论性文章,文章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选汉高祖和康熙帝的史料与主题十分贴切,紧紧围绕"沟通"这一主题,足以令人信服。再者,本文语句流畅,思路敏捷,历史材料可谓信手拈来。考生以时间为序,空间跨度极大,从西汉写到了满清,一气贯通,自然天成。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秦朝汉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在不断地进化,由元谋人、蓝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黄帝,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大禹,雄霸一方但又治国残暴的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汉武帝,奢侈暴政的隋炀帝,虚心纳谏、以民为主的唐太宗……时间又怎么能阻抑历史匆匆前进的脚步呢。让人深思,一次次的改朝换代,统治者该如何稳住江山呢

  现今社会,许多领导人物之所以权利稳如泰山,才干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深受群众的追捧和爱戴。所以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秦始皇就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绚丽而短暂。他威名远播,带领秦兵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开创了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他如此功绩赫赫,理应受到万民敬仰,受到后人垂青,可恰恰相反,群众不仅爆发了秦末大起义,而且还推翻了他一手创立的秦朝。这就在于他的残暴——繁重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生活苦不堪言;严峻刑法让老百姓活在阴霾下,担惊受怕,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试问,民怎能容忍这样的暴君?嬴政啊嬴政,“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啊!

  农民起义源头起于对统治者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逼迫统治者调整政治,促使改朝换代。可想而知,群众眼里根本不会去思量你当初立下的汗马功劳,只在乎你现在是否为百姓谋福址?尽管你才略了得,如因你的某种缺点遭到群众的排斥,最终还会败下阵来。一失足成千古恨,君王处事要三思,一个抉择就事关祸连百姓与朝廷。政治黑暗,事关君王是否愿意拨乱反正

  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历史上光芒四射,备受赞扬,就在于他的仁政可以得民心。他虚心纳谏传得一代佳话,他铭记“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吸取隋亡的缘由,目睹农民起义,感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深知人民群众伟大力量。这启发了他以仁治国,事事以民为先,展现“贞观之治”的现象,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国力强盛,为唐朝他日步入鼎盛打下结实的基础。唐太宗深受百姓爱戴,至今仍讴歌伟绩。由此可见,当初他取悦于民,他的仁政让他实实在在地坐拥天下。

  历史就是如此。翻开历史的书页,无不向我们讲诉朝代更迭,试想君王如果仁政,便让江山稳固屹立不倒,那何乐而不为呢

  仁政可以得民心,得民心必得天下。群众会像一抹阳光,给予君王与朝廷一片明朗大地;群众会像风帆,与君王和朝廷在大海上乘风破浪,顺利航行,共同进退;群众会像一棵大树,帮君王与朝廷遮挡所有的风雨……历史璀璨始终需要君与民共描绘,君待民好,民自然待君好。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解放上海之前,5月10日,陈毅又向数百名接管干部作了一次入城纪律报告。他首先抓了两件在丹阳发生的“小事”批评:一是有军人没票硬要进戏院看戏,二是有人擅自拿师范学院一个灯泡。小事不小。“为什么无票非要进去看戏?是不是老子革命几十年,进戏院还没有资格?这个思想作怪,进上海非吃败仗不可!”纪律,一定要严!——事实证明这正是人民军队的胜利之本。

  1945年8月28日,对延安人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天。毛泽东要去重庆谈判的消息已经传遍整个延安,所有中共高级干部都到机场送行。

  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英勇的中国军民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全国人民一致期望建设一个和平、民主、团结的国家。就在这时,蒋介石三电毛泽东,邀他前往重庆谈判。然而,共产党人明白国民党并无诚意,蒋介石的刻薄寡义早有明证。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遭遇便是殷鉴不远。与蒋介石这样一个人物打交道,人们很难预料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上午8时半,毛泽东走出他在枣园的窑洞。上车之前,他停下了脚步,转身看着那一排排窑洞,看着陕北高原的晴朗天空和无垠的土地,陷入沉思。11时,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蒋介石的代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离开延安,飞往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当飞机升向空中,毛泽东要周恩来告诉飞行员,让飞机在延安上空转一圈儿,说:“我要向陕北人道个别。”飞机在延安上空绕了一圈儿,随后向南飞去。飞机上,有人问:“主席,我们能不能回来?”毛泽东沉吟片刻,从容地说:“不管它,很可能是不了之局。”过了一会儿,毛泽东转身问随行人员:“去重庆,你们怕吗?”

  “不怕!”

  “对!这次去重庆,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谈判成功,那咱们就从从容容地回来;另一种可能是被扣押,坐大牢,甚至杀头。但也用不着怕!要是坐牢的话,我们就在牢中看书学习。”毛泽东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用行动昭告世人,中国共产党人是真诚谋求和平的,是真正代表了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赞叹其为“弥天大勇”。

  重庆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在此期间,毛泽东直接同蒋介石就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谈。有关国内和平问题的直接谈判,则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然而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在毛泽东的精心筹划下,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最终形成三路大军中央突破、两翼友军有力钳制的战略布局。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蒋介石集团进行了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事主要力量,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战争中,共产党人丝毫不懈怠地维护人民的利益。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奔赴广大农村,广泛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1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反美反蒋斗争遍及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反抗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已处于全民包围之中。

  在战场上也是如此。其中,和平解放北平和接收上海的故事流传至今。

  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打响。12月13日,东北野战军以势不可当之势将25万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在北平城内。人民解放军在北平城外静静守候,为了保护古都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保全古都几千年的文化,他们想让北平这座古城的门从里面打开。在烽火硝烟中,如何保护北平这座古城成为了中共领导人迫在眉睫关注的问题。12月1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保护北平重要文化区、工业区的电文。文中提到:“沙河、清河、海甸(淀)、西山系重要文化古迹区,对一切原来管理人员亦是原封不动,我军只派兵保护,派人联系,尤其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12月18日深夜,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带着两名解放军干部造访梁思成的寓所。令梁思成惊讶不已的是,来访的军人竟拿出一幅北平军事地图,郑重地请他标出北平重要文物和古建筑的方位。他们说:“为了完整保护北平城中大量珍贵文物古迹和这座历史名城,中共中央、毛主席主张和平解放北平,但是如果事与愿违,我们也要做好强行攻城的准备。”激动不已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连夜在那张军事地图上把北平城内的每一处文物古迹和其他文物保护地点,逐一画上了红圈。

  然而,这张军事地图最终并没有用上。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此之前,人民解放军先用“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办法,以神速动作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南撤西逃之路。接着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12月下旬攻克新保安、解放张家口,歼灭傅作义一部分主力。1949年1月14日,包围天津的解放军发起总攻,经29个小时激战,全歼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傅作义25万守军在解放军严密包围下完全陷入绝境。华北局城工部指示天津、北平的党组织,通过多条渠道做傅作义的工作。傅作义从1948年11月起,曾几次派人同解放军接触,表示愿意和平解决,但实际上仍动摇于“和战”之间。天津解放后,90万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耐心工作以及北平开明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接受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949年1月21日,双方签订《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次日,《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在各大报纸上公布,协议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表明了和平的初衷:“为迅速缩短战争,获致人民公议的和平,保全工商业基础与文物古迹,使国家元气不再受损伤,以促成全国彻底和平之早日实现。”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入北平城接防。这一天,一二一师的干部和战士分别从西直门、德胜门、复兴门进入北平城,与在城内值勤的傅作义军队交接防务。因为是和平解放,所以互相还有一定的礼仪。在交接的过程中,解放军的一个排长带着两个战士过来,向傅作义军队的两个战士敬礼,对方回敬了礼,随后就撤走了。

  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进驻北平的入城仪式。这天虽然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但一大早,北平的工人、学生、市民就一群群、一队队,从四面八方拥向前门广场,前门大街直到永定门的大街上人山人海。路旁排满很多有组织的大中学校的学生队伍,打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旗帜。欢迎的人群里,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上午10时,入城式开始。入城式游行队伍以装甲车为先导,第一辆车上插着红色指挥旗,引导着装甲车队一条线似的列队前进。在前门大街上,装甲车队被欢迎的群众围起来。学生们爬上装甲车贴标语,标语贴完了,就用笔在炮上写。最后,战士们的身上也被写上了标语:“庆祝北平解放!”“欢迎解放军!”“解放全中国!”随后是高悬毛主席、朱总司令巨幅画像的四辆红色卡车,满载着乐队。入城部队从永定门进入,沿着永定门大街、前门大街向前开进。过前门后向东进入东交民巷。这个自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以来一直被帝国主义霸占的“国中国”,昔日的威风终于一去不复返了。这次入城式,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家外国通讯社当天由北平发出的电文稿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规模空前未有,士气十分高涨,装备异常精良,实为一支强大的有战斗力的部队。”“中国革命方兴未艾,南京当局大势已去。”

  和平解放使著名的文化古城、文物古迹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使北大等大学完整地保留下来,没有受到损坏;北平的工矿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社会秩序没有发生混乱;减少了牺牲和物质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北平和平解放示范全国,先后有湖南、绥远、新疆、四川和云南等地的和平起义,这大大缩短了战争进程,避免了人民更多的牺牲,为国家保留了更多的物质基础,便于国家能在短时期内尽快恢复元气。

  同年5月25日的清晨,那是上海解放前两天。早起的市民走上街头,惊讶地发现,街道两旁的屋檐下,一排排解放军战士正在酣睡。露宿街头,不入民宅,这在古今中外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就睡在南京路上”成为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进入上海的第一回忆。战士们没有想到不经意间的行为,变成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一时之间,香港、西欧、北美等地的报纸上,醒目地出现了人民解放军在十里洋场露宿街头的照片,还配发了各种评论。

  在入城之前,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严格规定入城的纪律。他再三强调两条:一是市区作战不许用重武器,二是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得进入民宅。对后一条的规定有些干部想不通,说:“遇到下雨、有病号怎么办?”陈毅坚持说:“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总前委讨论了《入城守则》草案,一致肯定“不入民宅”的规定完全必要。5月10日,陈毅又向数百名接管干部作了一次入城纪律报告。他首先抓了两件在丹阳发生的“小事”批评:一是有军人没票硬要进戏院看戏,二是有人擅自拿师范学院一个灯泡。小事不小。“为什么无票非要进去看戏?是不是老子革命几十年,进戏院还没有资格?这个思想作怪,进上海非吃败仗不可!”纪律,一定要严!——事实证明这正是人民军队的胜利之本。几千名接管干部,几十万大军,经过二十多天的集训和准备,一切就绪。陈毅以豪迈的声音宣布:“今天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接管上海了!”

  1949年5月27日,中国最大的城市、享有“东方巴黎”美誉的大上海宣告解放。为期半个月的上海战役,陈毅曾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将敌人消灭,又不把城市打烂之战役。随着这场特殊战役的结束,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从此走向世界。

  这与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从重庆到南京、上海等城市,搞“五子登科”,分别抢五样东西:房子、车子、条子(金条)、票子(钞票)、婊子(女人)。时任上海市长的吴国桢在事后回忆说,当时上海接收敌伪财产时的场景相当混乱。被接收的不仅仅是敌产,中国人的私人财产也被接收大员趁机占为己有。“海军查封了上海的一个仓库,并宣布其中的所有货物均属敌产,尽管那里面可能有很多商品是属于中国人私有的。在这些人得以申请发还他们的财产前,海军已经将其启封,并在黑市上抛售取利了,根本不管这些财产是敌产还是私产。”当时有一个民谣:“盼中央、想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对于接收中的混乱不堪、贪赃枉法,当时舆论多有报道和批评。《时事新报》在社评中问道:“政府究竟替老百姓做了些什么?”中国民间舆论的喉舌《大公报》痛斥当局“二十几天时间,几乎把京沪一带的人心丢光了”。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了开幕会议,并于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报告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全面地论述了如何迎接全国胜利、如何在革命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等一系列问题。

  毛泽东在报告中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他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对此,他宣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上,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围绕不当李自成、拒腐防变的主题,提出了党内的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共中央进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一次伟大的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中共中央就要进京了。毛泽东要求各机关各部门,认真做好进城的准备工作,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

  在头一天晚上,毛泽东批阅完最后一批文件后,站在窗前眺望着夜空,一支一支地抽起烟来,边吸烟边想着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悲剧,这也是他这些天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3月23日凌晨三四点钟,毛泽东才上床睡觉。23日早饭后,毛泽东走出门口,周恩来迎上去问:“没有休息好吧?应该多休息一会儿才好,长途行军坐车也是很累的。”

  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当日临近中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分别离开西柏坡,一路北上。

  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这是一篇史论性文章,文章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选汉高祖和康熙帝的史料与主题十分贴切,紧紧围绕"沟通"这一主题,足以令人信服。再者,本文语句流畅,思路敏捷,历史材料可谓信手拈来。考生以时间为序,空间跨度极大,从西汉写到了满清,一气贯通,自然天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保证书1000字

爬天都峰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