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民间艺术—二胡

  有一种声音,悠扬过千江之水,凄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漂泊至天涯之角,流连于尘尘繁世——二胡,那流浪在江南小巷的民间乐器。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

  二胡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乐器中最有特色的乐器,它的音色深厚、甜润、纯正而雅致,能给人以悦耳动听,刚劲而秀美之感,可表现各种情调的曲调、音型、长音等。改革开放以来,二胡走出国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回荡起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乐曲时,震撼了世界爱好音乐人民的心声。学习二胡是对少儿艺术素质的培养,学习毅力的锻炼,有利于开发少儿智力;是中国着名的拉弦乐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纪的中国唐代,当时主要流行在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戏曲的伴奏乐器;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属于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产生于唐朝。由琴筒、蟒皮、琴杆、琴轴、琴弓和金属弦组成,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国的民间乐器,独特的六边形筒,右边嵌着一块薄薄的琴皮,琴皮上的花纹煞是好看。琴皮上有一块三角形的琴马专用扣弦,琴筒上一根木柱矗立在其中,木柱顶端有两把扣弦的弦轴。两根弦间有一根琴杆,拉动它便能发出醉人的音乐声,有事我真为祖先的创造而感叹不已。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二胡作为中华民族器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二胡演奏技艺进入了兴盛时代。二胡是能够与小提琴并列的拉弦乐器,由于二胡的发音醇厚柔美、刻画入微、接近人声,且力度强弱变化自然、表现力极其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蕴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每当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传到我耳边,我便很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世界。音符如同一条条的小船,在湖面上航行;拉到激烈的音符时,面前的光亮闪向了湖面,湖里闪着光,银光闪闪,把小船们飘到了更远的地方……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

  在我看来,二胡虽然没有小提琴那么精致、钢琴那么华丽,但演奏起来,却比小提琴、钢琴更有魅力。

民族民间音乐

音乐

  东亚:旋律十分丰富,多采用五声音阶。日本的雅乐、三味弦音乐,朝鲜的唐乐和乡乐受中国传统音乐影响较大。

  《四岁的红鬃马》是一首蒙古族的“呼麦”(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

  东南亚:受外来音乐影响较大,采用七声音阶,大型的敲击乐队是东南亚音乐的特点之一。

  《星星索》是一首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克隆宗是印尼本土音乐与16C传入的葡萄牙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曲调缓慢悠扬,略带忧伤

  南亚:印度古典音乐中旋律、节奏体系完备,有多样的音阶调式和独特的装饰音体系。孟加拉国被成为“音乐之邦”

  《欢迎》是一首用萨朗吉演奏的乐曲,以西塔尔、鼓伴奏。萨朗吉被誉为“印度的小提琴”

  中亚西亚:属于伊斯兰文化,采用七声音阶,中亚的阿拉伯古典音乐采用二十四平均律音阶。

  《巴雅提木卡姆》是由卡曼贾演奏的乐曲,卡曼贾是流行于西亚、中亚和北非地区的弓弦乐器。 《木卡姆》是波斯、突厥、阿拉伯各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一种由多首乐曲组成的套曲

  非洲音乐的特点:

中国部分民族音乐家

  华彦钧:我国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代表作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等。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我国优秀的民族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发展了二胡、琵琶的表现手法。主要代表作有《病中吟》、《月夜》、《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二胡独奏曲。

  聂耳:云南玉溪人,原名聂守信,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主要代表作有歌曲《买报歌》、《大路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及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管弦乐《翠湖春晓》,他的歌曲具有战斗性和群众性,为我国无产阶级音乐奠定了基础。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歌曲《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合唱曲;《到敌人后方去》(1939年延安);《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歌》;《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1935年)等500多首;交响曲《民族解放》(1940年)和《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

  黄自(1904—1938):江苏人,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代表作有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管弦乐序曲《怀旧》等。

  马可:江苏徐州人,我国作曲家、音乐学家,主要代表作有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管弦乐《陕北组曲》等,专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马可戏曲音乐文集》、《马可歌曲选》等。

  张肖虎:江苏人,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主要代表作有交响诗《苏武》;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

  瞿希贤(女):作曲家,上海人,作品有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条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电影音乐《青春之歌》、《骆驼祥子》、《元帅之死》;改编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及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

  肖(萧)有梅(1884—1940):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广东中山人,1927年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音乐学院。作品有《“五四”纪念爱国歌》等。

  张寒晖(1902—1946):作曲家,河北定县人。作品有《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游击乐》。

  马思聪(1912—1987):作曲家、小提琴家,广东人,作品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青诗》、《牧歌》;大合唱《祖国》、《春天》;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等;歌剧《晚霞》。

  任光:《渔光曲》。

  李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等。

  生茂:《学习雷峰好榜样》、《马儿啊,你慢些走》、《真是乐死人》、《看见你们格外亲》。

  郑秋枫:作曲家,主要作品《我爱梅园梅》、《我爱你,中国》;管弦乐曲《大地回春》等。

  郑律成(1918—1976):朝鲜人,1950年加入中国籍。作曲家,主要作品有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延安颂》,歌剧《望夫云》等。

  贺绿汀(ting):湖南邵东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主要代表作有歌曲《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马》,钢琴曲《牧童短笛》。

中国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中国古代乐器史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二、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三、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四、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俞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别子后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之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质特征和文化定位问题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指千百年来长期流行于中华民族聚居地区,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深入影响的,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传统音乐艺术。其主要部分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品种。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它是专业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的基础。它既不同于创作技术比较成熟的专业音乐,又不同于接近自然状态的或单纯民俗性的民间音乐,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深厚积淀的,在艺术上发展的相当成熟的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一般具有两种内质,即“原生型艺术内质”和“成熟型艺术内质”。“原生型艺术内质”又可称为“自然性的艺术内质”,是指民间音乐在其初始阶段所带来的自然形态的、自发的民俗文化的艺术特征。“成熟型艺术内质”又可称“本体性的艺术内质”,是指民间音乐由于其音乐艺术本体的规律得到了独立发展并取得相对成熟程度时的艺术特征。这两种内质是密不可分的,成熟型艺术内质是从原生型艺术内质中脱胎出来的,是原生型艺术内质的直接发展。这两种内质共存于一个民族艺术的族类之中,是当今民间艺术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是这两种形态,体现着不同的质,并且相互矛盾。但各民族民间音乐的情况各有不同,二者的比例、结合情况、侧重情况也各不相同。这要取决于民间艺术的社会地位、传统积累等具体情况。

  汉族民间音乐同样也并存着这两种内质。它们相互结合特点有二:一是在汉族民间音乐中,成熟型艺术内质占有很大的比重,居于主导地位,成熟程度较高;二是在它向成熟型艺术内质发展的时候,对于原生型艺术的很多型态特征不是采取扬弃的方法,而是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并丰富提高它,使二者在新的高度上结合,这是中国民间音乐中很重要的特点。

  例如最初形成于草台班子的中国戏曲,由于简陋的舞台条件,使得在表演过程中不能像西洋歌剧那样有精美的布景和道具,因此采用以鞭代马、以浆代船等虚拟的表演方式,并在虚拟性的动作的基础上注入意象。戏曲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保留其最初简单形式中有用的部分,并不断发展和提高,甚至使写意性成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特征。再如散板节奏,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富特点的节奏样式。散板节奏是自然语音音调进入艺术领域阶段的产物,随着传统音乐的不断成熟,并非抛弃这种自由节奏,而是在保留自由节奏的基础上注入更为自由、畅怀的特点,并在调式、润腔、伴奏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它,从而使散板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在二人台《走西口》中的“亮调”;京韵大鼓中小彩舞演唱的《林冲发配》;戏曲中的“紧打慢唱”。

  二、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的体现

  音乐的艺术功能是音乐艺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生产实践所施行的实际效能、功用。音乐的创作思维特点是指音乐创作的基本方式、思路等的特点。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民间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一定的功能要求。所以在这里将两者归在一起来讲。

  1、实用性和表现性

  民间文艺是产生在民俗活动之中的,它是为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是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践的功利性是民间文艺所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民歌中,劳动号子对于生产劳动的组织劳动、解除疲劳的功用;民间器乐中,一些吹打或丝竹乐对于农村、城镇风俗活动(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的仪式要求、氛围营造、欢愉身心等功用;民间信仰民俗活动中的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对于仪式的配合、神秘通灵的愿望体现的功用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在原初的民间艺术中,实用和表现是一对始终存在的矛盾。“是一种综合性的原生态的意识团”。它最初的音乐只是其中的一种成份,是不独立的,无法脱离所赖以生存的民俗活动整体。人们总是先从功利的要求出发,然后才有艺术表现要求。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积累了艺术实践的经验,逐渐腾出时间琢磨它的艺术自身表现,使之逐步成熟,并从劳动或民俗活动中独立出来。当实用性功用还很强的时候,艺术的表现性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艺术形式还很简单。如川江船夫号子,最初形成于划船劳动,这种劳动的客观条件是多变的,有紧张的、平稳的,条件不同,两者的关系也不同。后来在比较平稳的劳动的时候逐步发展了它的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所以川江号子后来发展到领唱的人什么都唱,甚至于唱戏曲,好的号工会唱川剧高腔,但在每句结尾处必须落在扳挠的节奏上。所以这时的号工不是脱离劳动的一种戏曲的清唱,而是与劳动紧密结合,但其艺术表现又十分丰富。再如民间器乐江南丝竹、北方的“吹歌”、“鼓吹”等从民间风俗活动中脱胎出来,从娱神到娱人,又从自娱到表演,其音乐自身规律得到了发展,曲目得到了扩大。直至能在舞台上作为文艺节目演出,就已经能够脱离开实用性功能而单独作为艺术品展示出来了。

  2、娱乐性和审美性

  在艺术功能中,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审美包含娱乐,但不仅是娱乐。娱乐是主要以悦耳、赏心悦目等形成感官的愉悦,以调节生活、解除疲劳为主要目的。审美活动是人的整个精神的活动,它还包含更高层次的对艺术美的欣赏活动,娱乐性只是审美的初级阶段。当然单纯的、完全脱离了娱乐性的审美活动也没有的,许多艺术的审美活动都以娱乐为基础,但不同的品种可以有不同的侧重。民间艺术中,人们以此来自我娱乐的要求是很强的。人们劳累一天,需要休息、调剂生活、消除疲劳,去酒楼茶馆里听听小调听听说书、去大场子里扭扭秧歌打打花鼓等等,都有很重的娱乐的性质。在这种民间艺术的演出中,娱乐的成分是很重的。这种娱乐性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还是初步的阶段。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就不满足于此,要求有更深刻的内容表现,更丰富的内涵的体验,有更高的艺术享受。总之,要从求消遣、看热闹提高到欣赏艺术的层次,也就有了更多的审美活动的因素。如人们常称欣赏大戏为“听戏”,“听”字不仅仅指用耳朵听,而是欣赏它的韵味,领悟其中的气韵,但没有人将欣赏民间的秧歌称为“听秧歌”。民间器乐中,江南丝竹从风俗性活动的演奏到“大同乐会”的演奏,音乐从单纯的《老六板》发展到《中花六板》(借鉴了戏曲音乐中板腔变化的发展手法,将放慢加花手法更加丰富),曲目也从《行街》等八大曲发展到《春江花月夜》等,提高了这一乐种的审美价值。

  3、群体性和个体性

  群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但是民间文艺的创作中,个体的独立创造是非常模糊的。民间创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群体的创作。所谓“约定俗成”、“集非成是”等,都含有这个意思。这种特征不仅在民间音乐中有,在其他文艺样式中都有。所以朱光潜先生说民间文艺的创作是“一人创作,众人完成”。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个“个性”规律也开始显露出来,这就是戏曲、曲艺音乐的风格、流派。

  “程式性”包含两个含义:一、是程式思维的体现,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这种创作思维方式来自于民间自发性的创作。二、成为一种“格”,即艺术品种的规格,它是艺术风格、品位的标准。而这种“格”是生活的提炼。所以戏曲、曲艺中不同的品种所适应的范围是不同的,适应的范围越广,说明其提炼的越高。从一般的群体性创作思维的特点到某一个品种具有特定的“格”,是民间艺术从原生型到成熟型发展的过程。

  4、感性与理性

  感性思维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基础,但音乐形态自身的构成要素的自在逻辑规律(调式特点、曲式结构、发展手法、润腔咬字、衬腔的运用等)离不开理性。音乐的思想深刻表现、人物刻画、意境和环境描绘、风格流派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理性思维。民间音乐创作的即兴性,决定了它的音乐创作以感性思维为主的特点。但仅仅是感性还不够,民间音乐在很多方面都有理性的思考,如民间器乐、戏曲、曲艺音乐等。

  三、音乐形态特征中的体现

  1、旋律类型的特征

  民间音乐中的声乐旋律基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朗诵性唱腔,一种是抒咏性唱腔。朗诵性唱腔是与语言音调关系比较直接,对唱词语言音调有较强依附性的唱腔旋律。抒咏性唱腔主要以音乐本体的手段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唱腔旋律。这两者在民间音乐中的比例以及其结合关系,是衡量其音乐艺术表现成熟度的标志之一。

  2、调式音列特点

  汉族民间音乐的主要调式特点:以五声音阶调式为基础的多种调式并存。

  3、节拍特征

  汉族民间音乐的节拍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自由节拍、规整节拍以及自由与规整相结合的节拍。

  4、音乐陈述逻辑特征

  中国的民间音乐在陈述逻辑上的特征:有布局原则的以音乐发展方法为主的陈述思维方法。

  5、织体和音特征

  以旋律为基础,以润腔和支声复调为补充的特点。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综合行政执法

肢体语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