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大全集365个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史》里的人生智慧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8.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史记故事大全集365个

经典历史故事

  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许多劳工趁机脱逃。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于是在芒砀山泽前休息进食,晚上释放所有的劳工说:“你们各自逃生去吧!我从此也逃亡去了。”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愿意追随他。

  晚上,刘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兴继续赶路。月色苍茫,小径蜿蜒。在逃往芒砀山泽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惊叫一声,忙回头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醉意朦胧,朗声大笑道:“英雄豪气,所向披靡,区区一蛇,安敢挡吾道路?”说话间,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见一巨蛇横卧路中,摇头摆尾。刘邦正欲用剑砍去,只见那白蛇道:“我乃贵为天子,焉游四海,诛秦平分天下。”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刘邦酒壮英雄胆,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说吧一剑下去把白蛇斩为两段,顿时蛇血喷溅,染红了土地,至今这里长出的草还是红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气飘荡空中,喊道:“刘邦还吾命来,刘邦还我吾命来。”刘邦道:“此处深山野林怎还你命,待到平地准还你命来。”刘邦贵为大于,金口玉言,后来王莽篡权杀了汉平帝,把四百年的汉室分成两半。传说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还了刘邦所许之愿。此是后话。

  刘邦斩蛇之后,继续前行,又行数里,酒劲上涌,醉卧道旁。

  第二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妪痛哭不已,问道:“你为什么痛哭?”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行人问道:“是谁杀的?”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老妇人说完就不见踪影。这人来到刘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见到的讲了一遍,刘邦听后内心大喜,认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坚定了反秦起义的决心,沛县弟子听说后都愿意归附他。刘邦先隐藏于芒砀山泽中,后又返回沛县,杀了县令,被拥立为沛公,扯旗造反。经过楚汉争霸终于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经典历史故事长

  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分享了短篇历史故事。

  齐桓公见鬼

  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有一次在沼泽地里打猎,由齐相管仲亲自为其驾车。突然间,齐桓公看见了一个鬼?他赶紧握着管仲的手,惊魂未定地问:“仲父你看到什么了吗?”

  管仲如实相告:“我什么也没有看到。”

  齐桓公回宫以后,吓得丢魂失魄,从此就病倒了,竟至几天卧床不起。这时,有个名叫皇子告敖的读书人,主动求见桓公,对齐桓公说:“这是您自己伤害了自己的身体,鬼怎么能伤害得了您呢?一个人的体内如果产生了怒气并且郁结起来,那么他的魂魄就会游离于体外而使人精神恍惚;怒气上升而不下降,人就会爱发脾气;怒气下降而不上升,人就会发生健忘;而如果这股怒气不上不下,恰好郁结在身体的正中,它就会伤害心脏,这时人就要生病了。”

  齐桓公听后,不禁半信半疑地问道:“那么,到底世间有没有鬼呢?”

  皇子告敖肯定地回答:“有的!室内有鬼名叫履,灶房有鬼叫做髻(ji)。院子里的粪土堆上,有个叫雷霆的鬼住在那里;在东北方的墙脚下,时常有倍阿鲑(gui)蠪(long)一类的鬼出没其间;在西北方的墙脚下,则有泆(yi)阳鬼安家;水中的鬼叫罔象,丘陵的鬼叫峷(xin),山上的鬼叫夔(kui),原野上的鬼叫彷徨,而沼泽地里的鬼则叫委蛇( yi)。”

  齐桓公赶紧追问:“那委蛇是怎样的形状呢?”

  皇子告敖形容说:“委蛇嘛,像车毂(gu)那么大,像车辕那么长,穿着紫衣裳,戴着红帽子。委蛇特别不喜欢雷车发出的隆隆声响,一听到这种声音就会抱头而立。谁如果能见到委蛇,那就是将要成为霸主的一种先兆!”

  齐桓公听了这一席话,顿时笑逐颜开。他兴奋地说:“我所见到的正是你说的这种委蛇呀!”于是,他赶紧重整衣冠,与皇子告敖对坐交谈。还不到一天的时间,齐桓公的病就不知不觉地好了。

  俗话说:“疑心生暗鬼。”齐桓公见鬼是一种心理病态,皇子告敖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去满足齐桓公的心理需要,使他的病不治而愈,这个故事是令人深思的。

  齐人学弹瑟

  古时候,有一种乐器叫作瑟,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赵国有很多人都精通弹瑟,使得别的国家的人羡慕不已。

  有一个齐国人也非常欣赏赵国人弹瑟的技艺,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本领,于是就决心到赵国去拜师学弹瑟。

  这个齐国人拜了一位赵国的弹瑟能手做师傅,开始跟他学习。可是这个齐国人没学几天就厌烦了,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不是找借口迟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专心听讲,平时也总不愿意好好练习。

  学了一年多,这个齐国人仍弹不了成调的曲子,老师责备他,他自己也有点慌了,心里想:我到赵国来学了这么久的弹瑟,如果什么都没学到,就这样回去哪里有什么脸面见人呢?想虽这样想,可他还是不抓紧时间认真研习弹瑟的基本要领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着投机取巧。

  他注意到师傅每次弹瑟之前都要先调音,然后才能演奏出好听的曲子。于是他琢磨开了:看来只要调好了音就能弹好瑟了。如果我把调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调好音后都用胶粘牢,固定起来,可不就能一劳永逸了吗?想到这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暗自得意。

  于是,他请师傅为他调好了音,然后真的用胶把那些调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来,带着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家以后,他逢人就夸耀说:“我学成回来了,现在已经是弹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为真,纷纷请求他弹一首曲子来听听,这个齐国人欣然答应,可是他哪里知道,他的瑟再也无法调音,是弹不出完整的曲子来的。于是他在家乡父老面前出了个大洋相。

  这个齐国人奇怪极了:明明固定好了的音,怎么就是弹不好呢?他不知道,音即使能调好,也只是弹好瑟的条件之一。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努力钻研,才不会重蹈这个齐国人的覆辙。

  苏东坡对联逗长老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着作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苏东坡先生来访。

  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这时,老和尚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馀)』,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诸葛亮招亲

  诸葛亮未出山之前隐居在南阳卧龙岗,他住在茅庵里,一边开荒,一边发奋读书。

  卧龙岗下有位黄员外,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而诸葛亮也十分尊敬黄员外的学问;两个人你来我往,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谈谈学问。

  久而久之,黄员外便有心将女儿许配给诸葛亮;请媒人一说,诸葛亮却没有应承,也不好拒绝,只是搁下来。原来诸葛亮听说黄小姐相貌丑陋,心中不大乐意。

  过了几天,诸葛亮上黄员外家拜访,请教一些问题。他向家人报了姓名,家人说:“诸葛相公请进吧!”也不领他就走了。

  诸葛亮只好自己往里走,到第二道门,门紧闭着,等到他轻敲两下,门自动开了。待他入门,门又关上。正在他奇怪,想探个究竟时,前面“呜”地扑过两只狗,叫着冲他扑上扑下,吓得诸葛亮左躲右闪,好不着急。这时跑过一个丫环,拍拍狗的脑门又拧拧狗耳朵,狗就跑开了。诸葛亮细看才知道这是两只木头狗,外面缝了狗皮。诸葛亮忙向丫头打听这是谁做的,丫头笑而不答。

  诸葛亮只好继续往里走,第三道门又是自开自关了,诸葛亮想:这回又能蹦出个什么东西呢?眼前猛地蹦出两只老虎,牙齿锋利,张着血盆大口十分恐怖,诸葛亮不怕:肯定也是假的!于是学着丫环的样子往老虎头上拍,这下可好,拍得老虎尾巴都竖起来,眼睛睁得铜铃似的就要扑上来咬他。诸葛亮正不得脱身!那丫环又跑来,拍拍老虎的屁股,老虎就乖乖地叭下了。丫环说:“你真是自作聪明,狗和老虎会是一样吗?”

  诸葛亮被说得很不好意思,说:“这深宅大院难进,请你带我进行吧!”丫环说:“我正忙呢!”挥手指指那边,那边有盘磨,被头木驴拉着跑,诸葛亮一看就呆住了,惊叹道:“黄先生府上能人真不少啊!”

  诸葛亮想,这里面还不知有多少新玩艺儿,也不知还要惹多少麻烦!犹豫之时,里面走出一位姑娘,对诸葛亮说;“跟我进吧!”这姑娘行为举止利索大方,引着诸葛亮往里走,一边把各种机关拧上,诸葛亮很快就见到了黄员外。

  诸葛亮问:“见先生真不容易,不知是哪位能人发明那些东西?”黄员外大笑道:“是我那好事的丑闺女呀!让您受惊实在多有不恭!”

  诸葛亮一听脸就红了,心中暗骂自己:“糊涂啊,这么有才华的女子提亲给你,是你的福分啊!”于是忙施礼道:“小姐才智超人……晚生在此拜见岳丈大人了!”黄员外呵呵大笑起来。

  后来,诸葛亮与黄小姐成了亲,两人在很多方面互帮互学,很有进益。

  点击展开全文#art_sho;z-index:900;botto;;padding:0;%;height:50px;border-botto solid #f9f9f9;background-i-gradient(hsla(0,0%,100%,0),#f9f9f9);color:#1c6bcc;text-align:center;line-height:170px}#art_sho{position:relative;font-size:14px}#art_sho,#art_sho{position:absolute;top:-20px;left:50%;display:inline-block;-left:-4px;;height:8px;border-botto solid #1c6bcc;border-left:1px solid #1c6bcc;content:' ';transfor(-45deg)}#art_sho{top:-15px}

史记每篇故事的概括

  史记》人物小故事系列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

  2回复:《史记》人物小故事系列

  戚夫人的悲剧

  刘邦驾崩,其正妻吕太后执掌朝廷大权。

  吕太后平时最恨的人,就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与其子赵王如意。刘邦一死,吕后马上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

  又从赵王封地急召如意回京。

  新即位的天子孝惠皇帝是吕后的亲儿子。惠帝非常仁慈,知道母后恼恨如意,就亲自接回如意,寸步不离地保护他。但终究还是被吕后找机会毒死了。

  如意被害后,吕后随即派人去囚禁所,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挖去她的双眼,熏聋耳朵,又灌下哑药,扔到猪圈里,称她做“人猪”。

  几天以后,吕后叫来儿子孝惠皇帝欣赏“人猪”,惠帝惊问是什么东西,回说这就是戚夫人,惠帝当即大哭起来,从此病倒,一年多不能起床,并对太后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再也不能治理天下了。”

  吕太后之刻毒、残忍可谓极矣!

  但正所谓万事皆有因,吕后之深恨戚夫人亦然。高祖刘邦生前,戚夫人最受宠幸,常随在刘邦左右,而吕后年老色衰,倍受冷落。当时以立孝惠皇帝为太子,但戚夫人恃宠生妄,在刘邦面前终日啼哭,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如意取代惠帝做太子,刘邦好几次险些废掉大儿子,靠着大臣们力谏,和张良的计策才未能施行。

  当此之际,戚夫人可有过后顾之忧吗

  女人太过热衷权势富贵,这本身即悲剧之始吧。

  3回复:《史记》人物小故事系列

  可爱的孔子

  大思想家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避艰辛,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田光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要用自杀来激励荆卿,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

  陈胜

  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子。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涉开始的。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懒恕4哟酥?螅?峦醯墓示芍?欢挤追鬃远?肴ィ?挥性偾捉?峦醯娜肆恕

  李广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

史记每篇故事的概括

  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奇货可居

  异人是秦王的庶孙,在国外作人质,车马及日常供给都不充盈,生活窘困,郁郁不得志。阳翟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去邯郸,见到嬴异人,说:“这是可以屯积起来卖好价钱的奇货呀!”于是前去拜见异人,说:“我可以提高你的门第!”异人笑着说:“你先提高自己的门第吧!”吕不韦说:“你不知道,我的门第要靠你的门第来提高。”异人心中知道他有所指,便邀他一起坐下深谈。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太子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你兄弟二十余人中,子是长子,有继承秦国的条件,又有士仓辅佐他。你排行居中,不太受重视,长久在外做人质。如果太子即位做秦王,你很难争得继承人的地位。”异人说:“那怎么办呢?”吕不韦说:“能够确立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我吕不韦虽然不算富,也愿意拿出千金为你到西边去游说,让她立你为继承人。”异人说:“如果能实现你说的计划,我愿意分割秦国与你共享。”

  公仪休拒鱼

  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刘邦记仇》

关于史记中的故事

  1:太公佐周

  西伯从羑里逃脱之后,就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跑来都归顺周国,这多半是吕尚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去世后,吕尚继续辅佐刚刚继位的武王。在武王准备伐纣之前,派人占了一卦,可是卦文显示不吉利,并且将有风雨来临。群臣都很恐惧,认为现在不宜出兵,只有吕尚坚持劝武王进军,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出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取得了伐纣战争的胜利。武王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民心。他进行祭天仪式,向神祇禀告攻打罪恶商纣之事;并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和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民;他还加高被纣王害死的大臣比干的墓,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地,修治周代政务,这些措施大多是采用了吕尚的谋策。在吕尚的辅佐下,武王统治下的周朝很快就兴盛起来。

  2:劝魏事秦

  第二年,秦国想要再次攻打魏国。就先打败了韩国的部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们惊恐不安。张仪再次游说魏王说:“魏国的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四周地势平坦,畅通四方,也没有名山大川阻隔。魏国南为楚国,西为韩国,北为赵国,东为齐国。魏国地处中央,不敢得罪任何诸侯,否则便会引来他们的攻打,而光是驻守边境的士兵就不下十万人。

  “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妄想天下联合为一体,相约为兄弟手足。然而,即使是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时候呢,大王如果还打算依靠苏秦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而结成的联盟,那必将遭到失败。假如大王不跟随秦国,秦国出兵截断赵魏通道,那么赵军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国,而魏国北上合纵联盟的道路就断绝了。韩国害怕秦国,秦、韩合为一体,进而攻打魏国,那么魏国的灭亡就为时不远了。

  “所以大王不如跟随秦国。如果您这么做了,那么楚国、韩国一定慑于秦国的强大,而对大王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楚国、韩国的外患,那么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况且,秦国最想要削弱的国家,莫过于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在外,但实际是有名无实,士兵孱弱不堪一击。假如魏国发动所有的军队去攻打楚国,一定会取胜。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建议,秦国必会出动精兵东进,那时即使您想要投降秦国,恐怕也来不及了。

  3:坎坷的经历

  叔孙通,薛县(今山东省南部)人。秦朝的时候,他凭借杰出的文学才能被征为待诏博士。几年以后,陈胜等人揭竿而起,开始了反抗暴秦的战争。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秦二世便召集博士、儒生们,问他们说:“朝廷从楚地征调的守边士兵在大泽乡造了反,他们攻下了蕲县,进入了陈地。你们各位对此事如何看待啊?”博士、儒生中有三十余人上前说道:“为人臣子,就要循规蹈矩,不能逆乱,逆乱就是反叛,要被判处死罪而不能得到赦免。希望陛下赶快出兵攻打他们。”秦二世听后发怒,变了脸色。

  这时,叔孙通上前说道:“以上诸位都说错了。如今,天下一体,朝廷毁掉了郡县的城堡、销熔了各地的兵器,以此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的意图。况且,国家上有明君,下有完备的法令,人人奉公守职,四面八方都来归附,哪里有敢反叛的人?陈胜等人只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不足挂齿!官吏们正在捉拿他归案,朝廷对此不值得忧虑!”秦二世听后十分地高兴。然后,他又遍问诸位博士、儒生。大家有的认为是反叛,有的认为是盗贼。最后,秦二世下令御史追究此事,把那些认为是反叛的博士、儒生交给狱吏治罪,因为他们说错了话。而其他认为是盗贼的人则不予追究。因为叔孙通说的很合他的心意,秦二世还专门赏赐给叔孙通丝绸二十匹、衣服一套。

  退朝以后,叔孙通回到了宿舍。儒生们责问他说:“先生说话为什么这样的阿谀奉承啊?”叔孙通长出了一口气,回答说:“诸位有所不知,今日,我几乎不能逃脱虎口,差点儿就死在大殿上了,伴君如伴虎啊!”于是,叔孙通逃离了咸阳,回到了老家。当时,薛郡已经投降了楚军,因此,叔孙通跟随了项梁。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便随从了楚怀王。再后来,项羽将楚怀王封为义帝,迁居到长沙,叔孙通被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汉高祖二年,刘邦率领诸侯的军队攻入了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他。不久,刘邦兵败西退,叔孙通与他一起撤退了。叔孙通先生可谓是长于变通的人,跟随的主子换起来就像走马观灯一样。

  4: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史记中人物故事一:玄鸟生商

  契是古代的一支部落殷人的始祖,他的母亲名叫简狄,是有娀氏部落的女子,后来成为了帝喾的第二个妃子。有一次,简狄等三人到河川中去洗澡。她看见一只黑色的鸟(就是燕子)掉下一个蛋,便将它捡起来吃掉了。因此过了不久,简狄怀孕了,生下了契。

  契长大以后辅佐夏禹治水立下了功劳。于是虞舜大帝命令契说:“百官贵族不团结,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和睦。因此,我任命你为司徒官,希望你恭敬的传布五伦的教诲。你要记住啊,五伦教诲工作的中心在于宽厚。”契历经唐尧、虞舜、大禹三位帝王,作为三朝攻打,他的功业突出表现在教导百官贵族方面。他们在契的教导下,个个安定下来,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毫无二心。为了表彰契的功绩,虞舜把他封在商(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这个地方,并且赐姓给他,姓子。

  史记中人物故事二:非子封秦

  非子是蜚廉的五代孙。当时,蜚廉的另一支后代宗族,即造父一族受到了周王室的宠信,被封在了今山西省境内的赵城。非子一支由于与造父一族的亲缘关系,也蒙恩居住在赵城,姓赵。

  非子和他的族人居住在犬丘(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他喜好马匹和其他的牲畜,并且善于畜养、繁殖它们。犬丘人将此事报告给了周孝王,孝王就命令非子到汧水、渭水流域去负责王室的养马事宜。从此,王室的马匹得到了大量繁殖。

  大骆是蜚廉的嫡传后代,周孝王想把非子改立为大骆的嫡子,以便日后承袭祖先的爵位。但是,大骆的妻子,即当时申侯的女儿,已经生下了嫡子成。因此,申侯对孝王说:“以前,臣的祖先娶妻子郦山氏并且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将她嫁给了戎胥轩作为妻室,生下了中潏。中潏因为与王室的亲缘关系而来归附,保卫我朝西部边境,该地才得以和睦、安宁。如今,我又将爱女嫁给大骆做妻子,生下了儿子成。我们两家再次建立了婚姻关系,西戎都来归附我朝,因此,周的王业才能巩固到现在。听说大王您现在打算废除成的嫡子地位,此事关系重大,希望您要慎重考虑。”于是,孝王对臣下们说:“从前,柏翳替虞舜大帝掌管畜牧之事,牲畜就十分的繁盛。因而得到了虞舜的赞赏,虞舜就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一部分赏给柏翳,并封他为侯,还赏赐他嬴的姓氏。如今,柏翳的后人非子也替我繁畜马匹而且成绩优秀,因此,我也将分出土地封非子一族为周朝的附庸之国。”孝王就命人在秦这个地方兴建了城邑,让非子接续嬴氏的庙祀,称之为秦嬴。孝王也没有废除成的嫡子地位,以此来安抚西戎。

  史记中人物故事三:千里奔袭

  穆公三十年,秦国协助晋国围困郑国。郑国派使者向穆公阐明了秦晋两国灭亡郑国的利害关系,语重心长地说:“灭亡郑国只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这对秦国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晋国的强大会使秦国产生更大的忧患。”秦穆公听了之后感到很有道理,于是罢兵回国了,晋国也随即撤兵。

  后来,郑国的内奸向秦国献计说:“我把守着郑国城门,秦国可以派兵来袭击郑国。到时候,我们双方里应外合,此事必成。”对于此事,穆公询问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见。而他们却都回答说:“我军途径好几个国家、行程千里去袭击他国,很难取得成功。既然有人出卖郑国,谁又能知道我国会不会也有内奸将军队动向告诉给郑国呢?所以,此次奔袭不能进行。这一次,一向英明、仁义的穆公却没有听从贤臣的建议。他任命白乙丙、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之子西乞术为将军,率军袭击郑国。军队出征那天,蹇叔和百里奚前来送行,却痛哭不止。穆公听说此事,不高兴地问他们说:“军队出发作战,你们却在此痛哭,这是什么意思啊?”二位老人回答说:“臣下不敢打击军队的士气,只是我们的儿子从军出征,而臣下已经年老,恐怕他们回来晚了就无法相见了,因此在这里哭泣啊。”二位老人退下后,私下里对他们的儿子说:“秦军如果失败,一定是在崤山这个险要之地。”

  秦军一路东行,先是越过晋国领土,接着经过周王室都城洛邑的北门。王室成员王孙满见状,感慨地说:“秦军行动不合礼法,肯定会失败的!”当秦军行进到滑这个地方时,正巧碰见了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当时驱赶着一群牛,准备到周地去做买卖。他遇见了秦军,看出他们要去攻打自己的国家,担心自己被捉去杀掉,便随机应变,把自己的牛献给了秦军,并且对他们说:“听说贵国打算征伐我国,因此我国国君正在认真谨慎地准备抵抗贵军,并且派在下用这些牛来犒劳各位。”听了弦高这番话,秦国的三位将军互相合计道:“我军准备奇袭郑国,不料郑国已经知晓我军动向,等到我军赶到郑国,最佳的进攻时机早已经错过了。”于是,秦军灭掉了晋国的边疆城邑滑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就班师回国了。

  点击展开全文#art_sho;z-index:900;botto;;padding:0;%;height:50px;border-botto solid #f9f9f9;background-i-gradient(hsla(0,0%,100%,0),#f9f9f9);color:#1c6bcc;text-align:center;line-height:170px}#art_sho{position:relative;font-size:14px}#art_sho,#art_sho{position:absolute;top:-20px;left:50%;display:inline-block;-left:-4px;;height:8px;border-botto solid #1c6bcc;border-left:1px solid #1c6bcc;content:' ';transfor(-45deg)}#art_sho{top:-15px}

史记中著名的故事有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1.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2.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

  3.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

  4.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

  5.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

  6.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7.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8.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9.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10.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11.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1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13.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14.霸王别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15.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16.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17.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18.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19.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20.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21.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22.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3.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4.一狐之腋出自《史记·赵世家》

  25.招摇过市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26.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27.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28.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29.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30.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31.歃血为盟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32.因人成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33.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34.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5.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6.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7.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8.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9.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0.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41.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42.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43.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4.肝脑涂地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5.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6.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47.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史记的故事

  史记的故事400字左右:为友报仇秦王因为此事大发雷霆,加紧了对燕国的攻势,终于将燕国灭掉,太子丹也被杀害。秦王嬴政称帝后,到处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同党,太子丹的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也更名改姓,在一个叫宋子的地方给人家当酒保。

  一次,高渐离工作累得疲惫不堪,他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就在那里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还评论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能稍加改善就好了。”有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竟然懂得音乐,私下里对客人击筑说三道四。”主人于是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想趁机羞辱一番,谁知击奏一曲后,旋律绮丽,美妙动听,赢得满座宾客阵阵喝彩,争先恐后地赏给他酒喝。高渐离想他长期隐姓埋名,担惊受怕,这种四处躲藏的生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取出,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将他尊为上宾。大家请他击筑唱歌,都感动得痛哭流涕而去。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表演。

  史记的故事400字左右:田文任相田文在返回齐国的路上经过赵国,平原君对他以礼相待。离开邯郸以后,田文等人来到了赵国的一个县,那里的人听说田文很贤能,便都出来观看他。人们原本以为田文一定是一位高大魁梧的长者模样,可是等见到他以后,大家都很失望,原来他竟是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人,因而不少人都在暗地里窃笑。田文听到了人们的议论与嘲笑,勃然大怒,与他的宾客们跳下车来,大开杀戒,把这个县的人全部杀死了。

  田文回到齐国以后,齐闵王内心十分不安,因为当初是他派遣田文出使秦国,从而差点儿导致田文的被害。为了平息田文心中对自己的怨恨,他便任用田文做了齐国的丞相,主持政务。田文执政以后,由于对秦国一直心存怨恨,他便打算拉拢韩国、魏国去一起对付秦国。为此,田文准备先帮助这两国攻打楚国,以此来得到他们的信任。但是他的这种做法显然是把一己的恩怨凌驾在了国家的利益之上。为此,说客苏代再次劝说他,为他分析了这么做的严重后果。最终,田文只得放弃了这个打算。

  史记的故事400字左右:管仲为相管仲出任齐相后,凭借着齐国地处海滨的有利条件,注意流通货物,积聚财富,逐渐使得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兵力也更加强盛。他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顺应百姓意愿,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所以他的政令特别容易推行。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使国家逢凶化吉,使战斗反败为胜。他能够分别轻重缓急,知道慎重地权衡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南袭蔡国,管仲却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齐王纳贡。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

  管仲为相后,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他娶了三姓女子,还越级使用国君的礼节,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才得以继续称霸。

史记的精彩故事

  史记里的精彩故事摘抄:齐楚结盟

  公元前309年,齐湣王为了瓦解秦楚联盟,就派使者给楚王送了一封信说:“现在秦惠王死了,武王继承了王位,他任用樗里疾、公孙衍,可是楚国还是服从秦国。樗里疾与韩国友好,公孙衍与魏国亲善,如果楚国一定要服侍秦国,韩国、魏国肯定会害怕,到时它们就一定会借这两个人的力量与秦国联合,韩、魏一旦与秦国联合,那么燕国、赵国也会去服侍秦国。到时候四国都与秦国联合,那么楚国就只有当秦国的一个郡县的份儿了。楚王您何不帮助我协力收服韩、魏、燕、赵,然后和他们合纵一起尊崇周王室,以便按兵养民,号令天下呢?到那个时候,天下没有人敢不乐意听从您的,您也就功成名就了。那时,楚王率领诸侯共同攻打秦国,一定能打败它。到时楚王您便可以夺下武关、蜀、汉地区,占有吴国、越国的财富,专享长江、东海的利益,韩国、魏国也会割给您上党,那么楚国将比现在强大百万倍。况且大王您被张仪欺诈,丧失了汉中的地盘,然后大军又在蓝田受挫,天下人没有不替您心怀愤怒的。今天您竟想先服侍秦国!大王您还是仔细考虑考虑吧。”

  楚王正想与秦国联合,见到齐王的书信,犹豫不决,就交给群臣们议论。大家也意见不一。昭雎说:“大王您不如与齐国、韩国深交以抬高樗里疾的权位,这样,您才能得到韩国、齐国的支持要回地盘。秦国在宜阳打败韩国,可是韩国却还服事秦国。到时候秦国攻打三川,赵国攻打上党,楚国攻打黄河外,韩国一定会灭亡。楚国即使再去救助韩国,也不能让韩免遭灾难了,可是为了保全楚国我们又必须援助韩国。齐国之所以信任韩国,就是因为韩公子昧是齐国的国相。韩国已经从秦国夺得了武遂,如果大王再好好亲善它,使它凭借齐国和自己的力量抬高樗里疾的地位,到时樗里疾得到齐国、韩国的支持,他的主人就不敢抛弃他了。所以,如果现在楚国帮助樗里疾,他一定会向秦王说情,把侵占楚国的土地归还给楚国。”怀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与齐、韩两国结盟。

  史记里的精彩故事摘抄:六国合纵

  苏秦到达赵国时,奉阳君已经去世,朝廷也没有了主心骨,苏秦就趁机劝说赵肃侯。赵肃侯说:“寡人年纪不大德行也很浅,登基时间又短,也没有治国安邦的经验,寡人正在发愁呢,如今先生有心保全天下,安定诸侯,寡人也愿意委任先生为国相,作为先生游说各国联合的资本。”于是赵肃侯赏赐雕花车子一百辆,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锦缎一千匹,派苏秦去游说各诸侯国。

  这时,周天子把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祭肉赐给秦惠王,以示恩宠。秦惠王十分得意,派犀首(公孙衍)去攻打魏国,擒获了魏国将领龙贾,攻占了魏国的雕因,并且打算向东进军。苏秦担心秦军会打到赵国来,便用计激怒张仪,使他到秦国去,然后再通过他影响秦王的决策,阻止秦国伐赵。

  于是苏秦又去劝说韩宣王,他一面称赞韩宣王的贤明与韩国军队的强大,一面又指出韩国对秦国俯首帖耳的态度只能使国家蒙羞,以致让天下人耻笑,最终还是给自己留下祸根。听完苏秦的话后,韩宣王气得脸色大变,挥动手臂,瞪着眼睛,手握宝剑,仰天长叹道:“寡人虽无能,却也绝不会去侍奉秦国。今天先生用赵王的行动来启发寡人,寡人愿委任您为国相。”

  苏秦又用同样的方法劝说魏襄王,魏襄王说:“寡人没有什么贤能的地方,今天有机会聆听先生高明的教诲。如今先生用赵王的行动来号召我们,寡人愿委任您为国相。”

  苏秦趁机东去进见齐宣王,同样,他向齐宣王陈明了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齐宣王说:“寡人不够聪明机敏,我国又地处偏僻遥远的东方,面临大海,交通极为不便,因而未曾有机会聆听高人的指导。如今您用赵王的行动来号召我们,寡人愿委任您为国相。”

  接着苏秦就往西南去劝说楚威王,他对楚威王说明楚国是秦国最为惧怕的国家,楚国强大,秦国就会受到削弱;秦国强大,楚国就会受到削弱。而以楚国的实力足以号令诸侯,领导合纵联盟来对抗强秦。楚威王说:“我国西面与秦国交界,秦国早有野心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秦国如同猛虎豺狼,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而韩、魏两国因受到秦国的威胁,立场总是不够坚定,所以也不能同它们共谋大事。如果跟它们共谋大事,恐怕它们会背叛我们而归附秦国。这样,计划还没实行,国家就已岌岌可危了。寡人自己估量,楚国要单枪匹马地对抗秦国,胜算并不高;在朝内与群臣商议策划,也不太可靠。因此寡人日夜难安,饭菜入口都吃不出滋味,心神像飘摇的旌旗那样不得安宁,现在您要一统天下,联合诸侯,保全行将灭亡的国家,寡人愿委任您为国相。”

  于是,六国合纵成功,同心协力一致抗秦。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主,同时担任六国的相国。

  史记里的精彩故事摘抄:投降匈奴

  汉十二年,黥布反叛,刘邦率军东进。陈豨则时常带兵屯驻在代地骚扰汉军,刘邦十分恼怒,派出樊哙来攻打他。陈豨被打败,手下的部将也投降了汉军,他们把卢绾与陈豨私下里勾结的事情交代了出来。于是,刘邦派遣使臣到燕国传达诏令,想要召见卢绾了解情况,卢绾心里有鬼,就以生病为借口加以推辞。接着,刘邦派遣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去迎接卢绾,并且趁机验问卢绾的左右的人,查明事情的真相。因此,卢绾更加地害怕,他索性闭门不出,他对宠幸的臣子说:“现在,各位异姓诸侯王之中,只剩下我和长沙王吴芮。去年春天,陛下消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了彭越,这都是吕后的计谋。如今,陛下身患重病,吕后执掌了大权。她是个妇道人家,怕大家不服她,自己站不住脚,总是想借故诛杀异姓王和大功臣,树立自己的威信。我打死也不能去朝廷,去了就回不来了!”接下来的时间里,卢绾还是宣称自己有病,而没有应召前往京城。

  后来,看到朝廷的压力越来越大,卢绾的左右亲信害怕受到连累,纷纷出逃,结果卢绾说过的话多少泄漏了出来。这些话传到了辟阳侯等朝廷使者的耳朵里,他们回京以后,将情况详细地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听后,十分恼怒。不久,汉朝得到一名匈奴的降者,那个人将燕王与匈奴之间的勾当,全部报告给了朝廷。这时,刘邦完全肯定了卢绾的反叛事实,便派遣樊哙去攻打燕国。卢绾自认为不是汉军的对手,便带着他的全部家属、宫人以及几千名骑兵,驻扎在了长城脚下,等待刘邦病愈,好亲自前往京城请罪,估计刘邦会顾及与自己的情谊赦免自己。但是不久,刘邦的死讯传来,卢绾悲哀、叹息,率领着这些人逃往了匈奴。匈奴单于厚待他,封他为东胡卢王。但是,卢绾的部众时常遭到当地游牧部族的欺凌、掠夺,他们的归心强烈。一年多以后,卢绾在匈奴地区去世。

  吕后当政的时候,卢绾的妻子和儿女率领部众逃出匈奴地区,重新归降了汉朝。那时,吕后正好生病,不能接见他们,便安排他们住在燕王在京的官邸里。不久,吕后打算亲自设宴接待他们,但是却不幸病逝了。后来,卢绾的妻子也病死在京城。汉景帝中元六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以匈奴东胡王的身份归降汉朝,被朝廷封为亚谷侯。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丑小鸭的故事简短版

悬梁刺股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