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鉴史问廉之四·道德之择

  做官者为政以德,才能德行天下,让社会变得安定和谐。为什么这么说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用各种法律条文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约束老百姓,人民虽然会躲避这些规定约束而免于处罚,却不知道什么是廉耻;如果用礼法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约束老百姓,人民就会知道廉耻,并主动改正错误,遵守礼法。所以,作为一名官吏,尤其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吏,唯有自己先遵循道德操守,才能感化老百姓,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的去遵守道德和法律,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

  东汉的杨震,在上任的途中,路过自己从前的学生王密所管辖的县城,受到了王密的热情招待。有一天,王密拜访杨震,两人聊得很开心,一直聊到了深夜。这时,王密从怀里拿出几根金条,说是要感谢杨震的教育之恩。杨震拒绝接受,王密便说深更半夜的,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便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后来,王密为了自警,便在自己的县衙盖了一座内堂,这便是千古留名的“四知堂”!子曰:君子慎独!杨震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恪守自己的做人准则,严格按照遵循道德礼法,成为一代清官的典型。其实,清官就是如此,不仅在人前清正廉洁,无人之时更是洁身自好。在清官杨震的影响下,当时的东汉大治,社会风气非常之好,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显然天下太平。所以说,为政以德,方能使德行天下。

  当今社会,之所以风气欠佳,就是因为部分官员的道德缺位,正能量不足,没有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行,以至于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要想改变我们目前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都有道德,讲礼貌,是需要我们为政者来带头的。因为,所有的为政者都是百姓们的榜样,都是风向标,他们往哪里去,人民群众就往哪里去,他们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人民群众就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尤其中国有七千多万的党员,遍布于全国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更是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明德守法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首要准则,真诚的对待每个人民群众,这样才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温暖,去自觉的弘扬社会主义美德,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如今的中央提出了要以德治国,就是看到了道德礼法在治理国家中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以德治国,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央领导的带领下,如果全国大大小小的官吏都能为政以德,那么让全国人民都变得有道德有素质,构建德行天下的美丽中国,将不再是一个梦!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孔子有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也许两千余年以前人们的理想国的确如其所想,受自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便成了判断大同社会的重要根据。可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东逝,时代的飞速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同社会的涵义。所以,背起行囊,踏遍山川沟壑,尝尝人情冷暖,世事温凉,行路时不忘回首宣告:我们在路上!

  大道之行,始于明德修身。

  古以君子为德行的最高标榜,可什么样的人可以谓之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君子的品格,“仁而不忧,智而不惑,勇而不惧”是君子的修养,“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君子的态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君子的追求。料如此,君子应如是。可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的确难以触碰到君子的高度,似乎君子只适合瞻仰,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修缮自己的品性,磨炼自己的心性,在外物的种种诱惑下,褪去一身浮夸,酝酿出一种宠辱不惊的风华。

  大道之行,行于和而有容。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爱好和平,讲究和气的国度。山脉的连绵起伏阻隔了这个民族大多的风险,默默地为我们撑起了半边天,在大山的护佑下,安全,依赖由此便在国人的心中扎了根。所幸,我们非为蛮人,儒家之宽容仁爱的和气在我们的血脉里一脉相承,向往和平的种子也在吾民心中发了芽。此后的王朝更迭,虽覆能复,仍不失其度,在于有容,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有战乱,伴随着文明之火的骚动,中国用其广博而温煦的胸怀拥抱着,包容着,同化与被同化不再是对冷冰冰的反义词,从次它便有了温度,灼热而又脉脉温情。

  大道之行,憩于知之天命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亦或是知天命而乐之,不过一线之隔,一念之差,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斡旋,而又不失其“度”。由此反观当下,人们习惯于向自然索取,却又不堪承受自然的“回报”,世事似乎总是这般吊诡,不是全然忘了,而是被利益迷了眼,熏了心,还有受种种危机所逼,不得已而为之罢了。可是我们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人类把手中的刀一次次挥向自然吗?残忍的冷眼瞧着大自然的汁液流干吗?不!我想我绝做不到,自山水旁出生的我始终相信我们是自然的儿女,我们吮吸着它的乳汁长大,割不断情丝,剪不断眷恋,紧紧相依难再相离。所以,我知道我们的使命,征服自然时我们选择化解,安于自然时我们停步休憩,如此,五柳先生谓之:托体同山阿。

  大道之行,思于现代之殇。

  困囿于社会格局,精神泅没如泥牛入海,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成了焦躁的催化剂,键盘的敲击声声声入耳,心里的燥乱无处可遣,紧张的急于趋附,便沉溺于科技便利的假象,各种技术欲反客为主,人类亦是快成了机器的奴隶,此般景象要是被先人料到又岂非不会抚掌而叹?当前人留下满地的笔墨情怀给养我们时,我们又留下了什么?难道我们只能留下各种技术机器,让它们继续去奴役我们的后代子孙吗?经不起细想,终是不忍。由是如此,跟随者时代前进的脚步,亦步亦趋,勿忘回首拾起笔墨,让时光与文字在老庭院里厮磨,万里躞蹀,以此为归。

  ,行于路,歌于途,在沿途的的石碑上刻下我们的宣言,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人格,关于包容,关于自然,关于美丽,关于人间。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为先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

  追溯华夏文化五千年,历史在不断地演变,夏商西周,秦朝汉宫,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在不断地进化,由元谋人、蓝田人到一代代君王,“人文初祖”黄帝,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大禹,雄霸一方但又治国残暴的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的汉武帝,奢侈暴政的隋炀帝,虚心纳谏、以民为主的唐太宗……时间又怎么能阻抑历史匆匆前进的脚步呢。让人深思,一次次的改朝换代,统治者该如何稳住江山呢

  现今社会,许多领导人物之所以权利稳如泰山,才干固然重要,最大的因素莫过于深受群众的追捧和爱戴。所以我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得天下,在于取悦民心,得民心以仁政为先。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秦始皇就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绚丽而短暂。他威名远播,带领秦兵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开创了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他如此功绩赫赫,理应受到万民敬仰,受到后人垂青,可恰恰相反,群众不仅爆发了秦末大起义,而且还推翻了他一手创立的秦朝。这就在于他的残暴——繁重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生活苦不堪言;严峻刑法让老百姓活在阴霾下,担惊受怕,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试问,民怎能容忍这样的暴君?嬴政啊嬴政,“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啊!

  农民起义源头起于对统治者的不满,对百姓生活的同情,逼迫统治者调整政治,促使改朝换代。可想而知,群众眼里根本不会去思量你当初立下的汗马功劳,只在乎你现在是否为百姓谋福址?尽管你才略了得,如因你的某种缺点遭到群众的排斥,最终还会败下阵来。一失足成千古恨,君王处事要三思,一个抉择就事关祸连百姓与朝廷。政治黑暗,事关君王是否愿意拨乱反正

  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历史上光芒四射,备受赞扬,就在于他的仁政可以得民心。他虚心纳谏传得一代佳话,他铭记“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吸取隋亡的缘由,目睹农民起义,感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深知人民群众伟大力量。这启发了他以仁治国,事事以民为先,展现“贞观之治”的现象,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国力强盛,为唐朝他日步入鼎盛打下结实的基础。唐太宗深受百姓爱戴,至今仍讴歌伟绩。由此可见,当初他取悦于民,他的仁政让他实实在在地坐拥天下。

  历史就是如此。翻开历史的书页,无不向我们讲诉朝代更迭,试想君王如果仁政,便让江山稳固屹立不倒,那何乐而不为呢

  仁政可以得民心,得民心必得天下。群众会像一抹阳光,给予君王与朝廷一片明朗大地;群众会像风帆,与君王和朝廷在大海上乘风破浪,顺利航行,共同进退;群众会像一棵大树,帮君王与朝廷遮挡所有的风雨……历史璀璨始终需要君与民共描绘,君待民好,民自然待君好。

道德经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德以化人财勿累已

  [原文]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已,而以有财乱世,其累尤深。

  [译文]

  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对待子孙要求十分严格的人家,容易培养出品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而对待子孙姑息迁就的人家,容易出现道德品行很差的人。有时可以看到有些人家一些聪明的子弟,很快随波逐流成为品性低下的人;而那些天资愚笨的,却培养出良好品德,这些都与家长的培养教导有关。一个人难以有高尚的品行,都是因为看不透一个“利”字;学业上没有进步,总是因为不奶抛掉一个“懒”字。好的品德可以感化他人,而品德好又加上有很高的权威,那么这种感化尤其迅速;钱财容易给人以牵累,而钱财很多又处在混乱的社会中,这种牵累尤其严重。

  [评说]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孩子就像一棵稚嫩的树苗。他需要爱心的呵护,也少不了捆绑定型,即严格的教育。对孩子过分宽容,会导致善恶不分,重蹈前科。后天的教养对一个人尤其重要,别让孩子成为又一个仲永。“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皆因受到了“利”的诱感。钱财不是罪恶的,钱财的魅力却能使人罪恶。人是御物的,怎能御于物呢?做钱财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议论文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进入QQ,只为缘而来,为朋友而来,为美好的心情而来,又何必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纲上线,轻松事要严肃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以德托才

  是谁,在洪浪滔天之间明辨禹之帝王之才?是谁,在不得之中一心孔明治世之才?又是谁,在惑言乱耳之际识得邹忌讽谏之才?其所共源者,皆为德也。才与德,为人流芳百世之基石,亦为人寻寻觅觅而不知其所踪者。苦求之间,何为才,何谓德,及其二者之间有何系结,皆为世人之所深思。

  才,为人治世之源,有才者,人皆仰之。吾与子寒窗数载,所求为何?才也。帝王吐哺礼士,寤寐辗转,所求为何?才也。才为人修身治国平天下之源泉。不有才学,和展抱负?古有曹子建才高八斗,七步为诗。其之才学,为人景仰,流芳百世。后有毛润之才横溢,独立天地之间抒己主沉浮之志向,终得引领风骚,成一代风流。故无才无以治世,由此可知也。

  德,即人处世之根。无德者,人尽唾之。自桀纣因酒色丧朝至秦王以暴戾亡国,皆所谓失德者失天下也。继而遗臭万年,为人神之所共愤。在世为人,必处世,而处世必以德为基。凡成大业者,无德不以至此。若唐太宗无容人之德,又何来魏征一代谏臣之名?斯贞观之治,又以何得建?上溯春秋战国,蔺相如以谅人之德,与廉颇尽释前嫌,结为生死,共卫其国,若无其德,赵何以在强秦之下保留一丝声息?是故德为人处世良剂,人所共知。

  德才兼备,以德托才。才高于人而无德者,其行径必为世人所恶,然则独有德而无才以托,其行径亦为天下笑。何也?德才兼备者无所为也。夫禹之帝王之才识舜之谦让之德;孔明治世之才见于刘备之求贤之德;邹忌讽谏之才立于齐王之容人之德。治世兴盛之理,皆出于此。以彼之德托彼之才,而无大成者,未之有也。

  呜呼!德才兼备也,难矣。大凡世人,二者总轻其一,为之奈何

  盖人之所探者,皆德才与孰重,安知其二者缺一不可哉?独具才德之一而无以成事者,亦悲哉!若知其共存之理,成事有理矣。夫众生皆平等,之所以有圣庸之分,惟不透此理耳。以德托才,此圣人之所由来也。

  才者,所以安邦;德者,所以安国。才德须相济相和,此所谓以德托才。

道德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是好的,习性是坏的,如果把本性比作玉,那么习性就是尘,德是本性的流露,因为无始以来的坏习性使本性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看不到人性当中纯善的性德了。因此我们要用孔夫子留给我们的宝贝——儒家文化思想,来洗涤蒙在本性的尘,使人性回归本善。

  道德虽然是抽象的,却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中华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时代,有重新提倡其价值的必要,肃清社会歪风,培养出一代品行优良淳朴大度的新人,重现中华道德文化的光芒。

  小悦悦事件的出现,只是社会“缺德”现象的表象,冷漠、残忍、堕落,折射出公民社会道德教育的长时缺失,人们已经看不到人类正确的走向,而这种“缺德”现象却显得很“正常了”。

  拯救堕落的人性,找回失落的本性。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才有了夜不闭户,路人累了就进来喝口水歇歇,与主人家拉拉家常;这家的大娘要去干活,邻家的大妈就帮忙带带孩子;人们互帮互助,社会祥和安乐。而现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冷森森的,防盗门挡的不是贼是信任。住了几十年,连邻家是谁也弄不清楚。人与人之间显得陌生,不愿奉献自己的一丝友善,甚至接受别人的爱都感到恐慌。

  贫则思道,以往家徒四壁,没有什么好贪恋的,有的就只是一颗淳朴的心。过去是农村包围城市,现在是农村变为城市,好事的背后就是坏事,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充斥着物质金钱。人的贪心被放大了,不择手段地想着如何发大财。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人们选择了冷漠、自私、不信任,这怎么能要求他们无私地奉献爱心呢

德与得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强调,应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从而使百姓归依,从而得到民心,做到以德服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泱泱大国,倘若只以武力征伐,以力服人,而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那么这样的国家也不会久存。秦始皇为修阿房宫,大兴土木,加重人民的负担,徭役繁重,刑罚苛刻,最终驱使秦朝走向了灭亡。因为秦始皇只懂用刑罚来治理百姓,从而忽略了人心对一个国君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人心不归服,社会便不会稳定,社会若不稳定,那么,何来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呢?很显然,国家的治理首先是“德治”。

  正如我们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他认为百姓好比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为为君者应当依靠百姓来巩固国家,而得到百姓的关键是得民心,所以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使百姓在内心上愿意臣服于他,以至于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他知道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体察民情,实行仁政、德治,客观地聆听社会的声音,从而使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为政以德,”即是以“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稳定社会,这个“德”也是道德,这个观点放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随着经济的日益发达,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匆匆,人们似乎遗失了最珍贵的道德,并且忘记了捡拾……也似乎在行走的过程中忘记了我们的初心。人们的心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雾气……龙应台曾说:“人就像是散乱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像是一根柔软而又坚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连起来起来构成社会。”社会风气的好坏,关键在于人道德素质的高低,只有人民的道德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才会好,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所谓“德政”,既是以德治国,以仁爱治国,同时又是以道德治国,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正如雪莱所言:“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我们要爱自己,即自爱,同时又要爱他人,爱社会,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有爱的大家庭。我们的生命之所以浩瀚无穷,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也只有道德人心提高了,社会风气才能好,人民才能归依,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德者,得也

  吾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蕲已之得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蕲已之得,吾虽愚拙,知其不可,而况于众人者乎?惟有德而得。

  老子云:“小德小得,大德大得。”唐太宗识得鸿蒙天地,以十思宏兹九德,行为世范,坤厚载物,德合天疆,终而得天寿,得太平,得人和,得贞观之誉也。假若太宗与商纣无异,酒肉池林,荒淫无德,横征暴敛,则天所不覆,地所不载,无论所得矣。由是观之,德之于人大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亡,农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无德则碌碌而无所得焉。先哲有言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余欲改之:“德不正则行不顺,行不顺则得不成。”

  “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国语》如是言。而今有冒天下之大不韪者,郭美美也,冠已以中国红十字会总经理之名,虚张声势,意欲得众人之歆羡追捧,然则反其道,屡遭鄙夷唾骂,大可轩渠哉!其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无德而望有得,卒自伤也!嗟呼!德乃得之本,先已之德而得,而后自强不息。

  然有德未必有得,无德也未必无得。何出此言也?乏善者,吾见之甚矣。寡德者,吾习之以为常矣。然则乏善寡德之行,毋为者何,惑矣!得者,天时地利人和之所共也。顺天之时,获地之利,与人之和,而非德而得。有德之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无德之人司彻无亲,常与德人,或德天独厚,或得天独厚,如是而已。

  德乃得之始,得乃德之成。古之众人因德而名垂青史者不乏其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史亦不乏书,然则何时而得焉?风霜雨露,德行守真者善,自修其德,推己以人,斯乃以德谋得;水静伏明,德与人合者大,应用无染,昭其馨香,斯乃以德促得。由是,未必寻得,得自来也。盖如孔圣人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

班会课万能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