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想的故事名人
名人坚持梦想成功的故事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幼儿园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他本以为这些东西,在德军空袭伦敦时在学校里被炸飞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并且一躺就是五十年。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
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国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三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ZUI多的只能背出7个。
ZUI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能进入内阁。
总之三十一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这个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示,没几天书信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
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本。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五十年了。五十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是我,感谢你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五十年过去了,能够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三十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三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五十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
【刘备坚持梦想成功的故事】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不过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度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的甜甜的笑……
【莱特兄弟坚持梦想成功的故事】
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不过,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持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有关让梦想成真的名人故事
很多人都听过潜意识,知道潜意识,可能也用过潜意识。好莱坞巨星金·凯瑞就是一个最佳实践者。
大概在金·凯瑞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功。他的家庭背景不是很好,所以他每天就只好在那里搞笑,每天看着镜子做那些奇怪的鬼脸。
假如你看过金·凯瑞的电影,你一定会很好奇地想,他的嘴巴怎么可以张那么大?他的脸怎么可以歪成那个样子?事实上那是他连续练习15年的结果。
所以,每一个成功的人士,都有一个成功的榜样。
在那个时候金·凯瑞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功,当时,他运用了潜意识的力量。有一天,他拿出一张空白支票,上面写着:“这个支票要付给金·凯瑞1000万美金,在1995年年底,要拥有1000万美金的现金。”他开了一张支票,后来就把这张空白支票携带在自己身上。每天有空的时候,就把这张1000万美金的支票拿出来看——“金·凯瑞得到1000万美金,在1995年年底”,“金·凯瑞得到1000万美金,在1995年年底”……每天这样看。很巧的是,在1995年,金·凯瑞从事电影的第二年,他得到一个契约,高达2000万美金一部片子,超过他原来的期望。
金·凯瑞的父亲过世后,他来到父亲的墓地,把那张空白支票摆在他父亲的旁边,他说:“父亲,我终于成功了!”
潜意识的力量无所不能,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运用了潜意识的力量,所以,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梦想运用潜意识实现!
几年前在看车展的时候,我看到一辆奔驰轿车。那时候,我准备要买一辆奔驰S320。结果车展上展示的是一辆奔驰S600,我想反正这个车子的样子是一样,我就站在旁边,请我太太拍了一张照片。事实上拍了这张照片之后,我就把它摆在抽屉里,再也没有看过了。
直到有一天我的助理到我家里来,我就跟他说:“你要成功的话,一定要运用潜意识的力量。”于是,我就把我很多以前贴的梦想板从牛皮纸袋里拿出来,并且这些东西都实现了!
我告诉他:“你看这是我的家具,和现在你看到的是不是一样?这是我的书桌,这是我手表的图案,这是我汽车的图案,这是我汽车的模型。”我的助理看到之后就吓了一跳,他说:“陈老师,真的,我一定要运用潜意识的力量。”
结果后来从那个牛皮纸袋当中,我拿出了一个奔驰S600的图片,我以前曾经钉过。可是一直觉得实在是太贵了,所以我就把它收进去了。结果我发现我实在钉了很多,我连S600的车子,S600的内装,S600的字样……我都把它剪下来,贴起来,全部都有钉洞。
所以我就对我的助理说:“看来我真的很想拥有这辆车子,可是一直觉得太贵。但我现在还是要把它钉在我的梦想板上,我要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即使我不想买,看看潜意识会不会因为我天天看而实现。”
结果我在两个礼拜前,买了一辆S600,而且内装跟我那时候贴的一模一样。当我购买那辆车的时候,我准备买另外一个颜色,而且我都下定单了。到了晚上,我太太说:“不要,我们不要这个颜色,我们要换另外一个颜色,要跟梦想板上贴的颜色一样。”
可见潜意识的力量有多大,假如你没有用潜意识的力量,你真的在浪费你自己的生命。
在我17岁的时候,我时常说,下个月赚10万美金,下个月我要买一部保时捷……事实上我那个时候都没有兑现,可我在几个月前也买了一部保时捷敞篷车。事实上,这些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关键是你到底有没有坚持到底。
坚持梦想的名人故事
名人为梦想奋斗的故事1:华尔特·惠特曼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l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功成名就的美国着名诗人郎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华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无边无际,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名人为梦想奋斗的故事2:宗庆后
他刚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然而父亲还是没能熬过去。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无奈地结束学业,挑起赡养母亲、抚育弟妹的重担。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舅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学徒。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他坚信,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后来,他的名字被世人熟知,他是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一天只能吃两顿,即使是两顿,还都是汤汤水水,根本填不饱肚子。他九岁才上学,念到十四岁,因为家境实在太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母亲向生产队申请领养了一头牛,于是他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放牛娃,他一天能挣两个工分。他知道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他一边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他能借到的所有的书。后来,他创办了福耀玻璃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他叫曹德旺。
他初中毕业以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舟山马目农场当起了挖盐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单调的生活让他很失落,他总想着要出人头地,可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就四处找些书来看,希望能从书里找到出路。一起挖盐的工友瞧不起他,工作累得要死,还装什么清高看书。工友的挖苦激起了他对成功的强烈渴望。后来,他成为了娃哈哈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叫宗庆后。
名人为梦想奋斗的故事3: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 希望 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名人为梦想奋斗的故事4:莱特兄弟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名人为梦想奋斗的故事5:哈兰·山德士
他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普通的农户家,6岁那年,父亲不幸去逝,留下母亲和他们兄妹三人。为了维持生计,母亲早出晚归,四处揽活,基本上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作为长子,他十分懂事,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12岁那年,母亲不堪生活的重负,带着他们改嫁了,然而他和继父的关系却处得不是很融洽,他时常有一种身在别人屋檐下的感觉。为了不看继父的脸色生活,他决心自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命运,让弟弟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小学还未毕业他就辍学了,在一家农场找了一份零工做。尽管农场的工作十分辛苦,但自食其力的感觉还是让他无比欣慰。
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他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在农场一干就是好几年。其间,他也从一个小孩长成了一个大人。长大后,他渐渐意识到,农场的工作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不见天日的劳作仅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找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他果断地放弃了农场的工作,做了一名粉刷工。干了几年后,他发现粉刷工也不适合自己。接着,他又做了一名消防员,可依旧感到前途渺茫。此后,他又换了很多种工作,卖过保险,当过兵,做过治安官……可以说能够做的工作,他都一一尝试了一番,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转眼间,他已步入不惑之年。回眸这四十年,他惶恐地发现,自己一事无成。那段时间,他彷徨到了极点,不断地追问自己,我到底适合做什么?如何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短暂的痛苦后,他又继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不久,他在肯德基州开了一个加油站,加油站的生意还不错,每天都有很多的客人,他由衷地高兴,眼里又看到了希望。
在开加油站期间,每每看到那些历经长途跋涉,饿得饥肠辘辘的司机时,他就动了恻隐之心,常常邀请他们一同进餐。那些司机对他做的美食赞不绝口,尤其是他做的炸鸡,味道十分鲜美。这突然让他有了一种想法,为何不准备一些方便食品,来满足这些司机的需求呢?况且自己的烹饪技术还不错。
说干就干,他在自己的加油站旁卖起了炸鸡。起初,人们只是来加油时买上一两只,但随后他们发现这儿的炸鸡口味非常独特,就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来买。没过多久,他的炸鸡就火爆起来,生意出乎意料地好,收入竟超过了加油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炸鸡很快传遍了整个肯德基州,于是人们纷纷来到他的加油站,有的甚至不是为了加油,而专程来品尝他的炸鸡。
由于顾客剧增,加油站的地盘更本完容纳不下,他只好在马路对面买了一块地,专门投资修建了一个可容纳一百五十多人的快餐店,当然其中的主打食品还是炸鸡。然而,他的生意做得并不顺利,先是政府为了修路,拆掉了他的快餐店;接着,他被生活所迫,将炸鸡的专利卖给了别人;随后又因商标侵权,与人打了一场官司;直到88岁,他才真正拥有自己的事业。这个命运多舛的人叫做哈兰·山德士,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如今,他的炸鸡风靡全球,在世界上拥有一万五千多家连锁店。
原来,上帝的延迟并非拒绝,只要你认定一个目标,勇敢地走下去,早晚会迈进成功的殿堂。
实现梦想的名人故事
1、欧阳修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2、司马光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3、孙敬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1
名人梦想励志的故事
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 塞内加
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别人做雇工。一次,他停止了耕作,走到田埂上怅惘很久,说道:“如果我们中间将来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别人。”别的雇工笑着回答说:“你给别人做雇工种地,怎么会富贵呢?”陈涉叹息说:“唉,燕雀哪里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淮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而当时的学生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茅以升《立志造桥》
茅以升是我国建造桥梁的专家. 他小时候, 家住在南京. 离他家不远有条河, 叫秦淮河. 每年端午节, 秦淮河上都要举行龙船比赛. 到了这一天, 两岸人山人海. 河面上的龙船都披红挂绿, 船上岸上锣鼓喧天, 热闹的景像实在让人兴奋. 茅以升跟所有的小伙伴一样, 每年端午节还没到, 就盼望着看龙船比赛了. 可是有一年过端午节, 茅以升病倒了. 小伙伴们都去看龙船比赛,茅以升一个人躺在床上, 只盼望小伙伴早点儿回来, 把龙船比赛的情景说给他听. 小伙伴们直到傍晚才回来. 茅以升连忙坐起来, 说;"快给我讲讲, 今天的场面有多热闹 ? "小伙伴们低着头, 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秦淮河出事了! "" 出了什么事? " 茅以升吃了一惊. " 看热闹的人太多, 把河上的那座桥压塌了, 好多人掉进了河里 ! "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茅以升非常难过. 他仿佛看到许多人纷纷落水,男的女的老的小的, 景像凄惨极了. 病好了, 他一个人跑到秦淮河边, 默默地看着断桥发呆. 他想; 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造桥的人, 造的大桥结结实实, 永远不会倒塌 ! 从此以后, 茅以升特别留心各式各样的桥, 平的, 拱的, 木板的, 石头的 出门的时候, 不管碰上什么样的桥, 他都要上下打量, 仔细观察, 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桥画下来. 看书看报的时候, 遇到有关桥的资料, 他都细心收集起来. 天长日久,他积累了很多造桥的知识. 他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经过长期的努力,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成为一个建造桥梁的专家.
班超《投笔从戎——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
东汉时,有一个叫班超的著名人物。他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他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与母亲也随同前往。由于生活艰苦,班超不得不替官府誊抄文件,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报酬只能维持生活。一天,班超一边抄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叹息说:“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别的大志向,也应该学习张骞,在与别国的交往中建立功勋,以取得封侯。怎么能老是埋头于笔墨纸砚之间呢?”不久,他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鲁迅《弃医从文——因社会现实而改变 》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课间加映的日俄战争的 纪录片上,看到中国人被说成俄国侦探而被砍头,死者和围观者都很麻木。这使鲁迅认识到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下决心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 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名人梦想励志故事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巴尔扎克一生共完成了九十本长篇小说,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每天深夜十二点时,仆人就会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奋笔疾书。一般他会连续写五六个钟头,直到累到极点才会离桌休息。
巴尔扎克是举世公认的观察和剖析人性的高手,但在现实生活里,他却不太精明。在年轻时,他曾经商失败,欠下了六万法郎的债务。等他成名后,尽管收入不菲,但由于奢侈浪费,最后弄得入不敷出。在这段日子里,还发生一桩趣事。
有一天晚上巴尔扎克醒来,发觉有个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屉,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问道:“你笑什么?”
巴尔扎克说:“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连一毛钱也找不到,你在黑夜里还能找到什么呢?”
小偷自讨没趣,转身就要走。巴尔扎克笑着说:“请你顺手把门关好。”
小偷说:“你家徒四壁,关门干什么啊?”
巴尔扎克幽默地说:“它不是用来防盗,而是用来挡风的。”
巴尔扎克曾自诩要超过拿破仑,“他的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能完成。”他的确做到了,可惜他只活了五十岁,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作品,成为全人类巨大的损失。
巴尔扎克曾自诩要超过拿破仑,“他的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能完成。”他的确做到了。巴尔扎克的例子又一次生动的说明了生活是一种心态。
名人梦想的故事
引导语:梦想是每一个人毕生的追求,有了梦想,人生才有意义,名人有哪些关于梦想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曼德拉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再接再厉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逝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司法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向导同学抗议学院的白人法规,甚至因向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自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
范仲淹“划粥割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
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博格斯的理想
夏洛特黄蜂队的一号球员博格斯从小酷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斗牛”。当时他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打NBA。博格斯身高只有1米60厘米,在东方人里也算是矮子,更不用说在即使身材高大的NBA了。博格斯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神准,甚至在高个队员面前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人们每次看到博格斯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心里总忍不住赞叹,他的表现不仅安慰了天下身体矮小而又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平凡人内心的意志。
葛达德
葛达德正在厨房的桌子前做着生物学家庭作业。这时他听到隔壁父母的一位朋友说:“假若再让我回到约翰的年纪,我干的事就大不一样!”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葛达德的心灵。他在活页本新的一页上方端正地写上:“我的终生计划”。葛达德花了五个小时,一口气写下了一百二十七个梦想实现的目标。
下面是这些目标中的一部分:目标第一:探索尼罗河;目标第一百二十五:登上遥远、美丽的月球。为了实现这些梦想,葛拉德在他的小车子上写上了周计划和月计划。他每周都要量体重、清理衣橱、分析食谱和自我检查行动的得失。每天早晨他花六十分钟练习杠铃、拉力器和单杠,以保持优美健康的体型。总之,葛拉德全力以赴地朝着自己订下的目标而努力着。每当他实现了一个目标,他便带着甜美的神情,在一个“目标”旁边画上一个代表成功的红色标记。结果怎么样呢
到葛拉德六十一岁时,他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原订的一百二十七个目标中的一百零八个。
梦想的名人故事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1475年3月6日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他13岁时跟随基兰达约学画1年,后从师贝托多学习雕塑1年。他的艺术创作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和萨伏那罗拉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
米开朗琪罗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卫》雕像,被认为是象征着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力量。他还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连续工作4年,独立完成了《创世纪》的巨型天顶画。他晚年所作的美第奇陵墓雕像《晨》、《幕》、《昼》、《夜》,具有冷静而沉郁的悲剧性质,显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动与意志的矛盾,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状态。其它重要作品还有壁画《最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及《奴隶》等
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童第周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让梦想点亮生命的微光励志人物故事
他是2014年全国939万名高考考生中的一员,却又是特殊的一员。高考,他手持放大镜,使用大字体的试卷作答。最终以超出甘肃省文科一本线15分的成绩敲开了梦想之门。
他出生时即患有先天性眼底疾病,导致他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仅为0。02。站在距离视力表一步远的地方,他也只能看到最大的字母,这仅有的微光给他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看书、画画,只能靠听故事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然而这仅仅是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困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真正的考验才逐步开始。
为他选择学校时,父母很纠结,既希望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又担心他跟不上学习进度。最后,在中学当老师的母亲仔细权衡,还是把他送进了普通学校。
在学校的每一节课他都要倾注全力,因为看不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他只能依靠听。别的同学课上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再看笔记,而他只能凭借记忆。他担心漏掉任何一个字,所以拼命地听着、记着。
课上所学的知识要反馈在作业上,而他必须依靠父母帮他读题,他思考后说出答案,再由父母代笔写到作业本上。可是,考试时没有人能帮他读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得不开始学习写字。
学写字的历程是异常艰辛的,他将整个身子深埋在大张白纸上,依靠电子助视器,看着父亲帮他抄写的,如碗口般大小的大楷生字。每学写一个生字,他都要在纸上趴上数个小时,才能熟悉这个字的结构,然后慢慢摸索着写出来。为学习一个生字,他趴得脖子僵硬,腰酸背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日积月累,他会写的生字越来越多。他不仅没有落在其他同学后面,甚至成绩还遥遥领先。
一次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想。有的同学说想当科学家,有的同学说想当警察,还有的同学说想做律师……轮到他时,他沉默了,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些什么?理想对自己而言是不是就是空谈。那段日子,他的情绪波动很大,他感觉读书、写字瞬间失去了意义。他想将自己的生命就此沉沦,因为他再也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动力。
父母说尽了鼓励的话,他也尝试着改变,可仍收效甚微。那天,家里来了客人,是父亲的老中医朋友,老中医和父亲讲了一些医治病人的故事。他本来在屋里百无聊赖地躺着,当听到一个重症病人医治无门,通过老中医详细的摸脉诊治,竟奇迹般地完全康复时,他的心中似燃起了一团熊熊烈火。父亲的朋友走后,他摸出房间,激动地问父亲:“我能做一名中医,治病救人吗?”父亲在他的眼中看到了久违的坚毅,连连点头,说:“能,当然能,只要你好好学习。”此刻,他拥有了自己的梦想,仿佛生命之灯瞬间被点亮一般。
为了支持他这个梦想,不懂中医的父母给他买了许多中医典籍,一本一本不厌其烦地读给他听。他带着浓厚的兴趣,沉浸在这条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为了扩宽知识领域,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盲文,阅读盲文的课本和杂志,并通过读屏软件学习操作电脑,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又拉得一手好二胡。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他一直在普通学校学习,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2014年6月23日,高考成绩公布。他的总成绩为558分,超出甘肃省文科一本线15分。这一刻,尘埃落定,他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如花般绽放。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他不仅能出口成章地背诵《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中的篇目,还能给人摸脉诊病。
他,就是甘肃省天水市的盲人考生张耀东,有记者采访时问他,为什么选择学习中医?他淡定地说:“在很多年前,我就对高考选哪个专业拿定了主意,中医学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我的梦想能弥补我眼睛的缺陷,让我在这个学科里学得很好。”
让梦想点亮生命的微光。其实,梦想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当你把它种在心中并为此而不懈努力时,终有一天你的世界会春意盎然。
擦身而过的梦想和灾难名人故事
弗兰克来自美国一个保守的煤矿小镇。20世纪60年代初,13岁的弗兰克疯狂地爱上了太空旅行。她注视着电视屏幕上谢泼德等著名的航天英雄爬进电话亭般大小的太空舱,然后被舱下烈火炎炎的火箭推动进入天空。这样的场景让她激动不已,浑身战栗。她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同样遨游太空,小小少年因为梦想而热血沸腾,这几乎成了她的信仰。
弗兰克所在的小镇,偏僻闭塞,13岁以后的日子里,弗兰克同其他年轻人一样,默默地念完中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她所执教的学校,依旧没有远离她出生的煤矿小镇。时光流逝,儿时的梦想渐渐变得单薄并且远离现实。她开始将梦想转移给自己的学生,渴望在他们心中点燃探索宇宙的志趣,期待他们中的某一个将来能遨游太空,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日子在平淡中慢慢流逝,儿时那个充满幻想的弗兰克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儿时的梦想渐渐沉淀为她的心结。
2
然而,事情在1985年突然有了希望。
1985年初,白宫宣布,里根总统指示国家航天局着手物色一名普通公民搭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总统还指定这位公民须是一位在职教师。
弗兰克看到这一消息,兴奋得几乎晕厥过去:她是普通公民,又是个教师!这意味着她完全符合竞争条件。“这是将实现我一生梦想的机遇吗?”她自问并且欣喜若狂。无论如何,她决定好好珍惜和把握这尚且十分渺茫的机会。
两周之后,国家航天局宣布,任何有意为成为太空中第一普通公民的荣誉而竞争的教师!应写信给他们以索取申请书。弗兰克几乎是在这个消息宣布的当天就将自己的请求寄往华盛顿的,并且是用快信!她不清楚全国有多少教师也有着同样的梦想。
3
填写申请书是个时间长费脑筋的过程。弗兰克回忆说:“我日日夜夜思索着国家航天局想要获得怎样的答案,我认真推敲每个问题背后隐藏的对意志和品德的考核,然后用最温婉坚定的语言一一做了回答,以表达我的信心热情和毅力。”
弗兰克小心翼翼地审视自己填写的申请书,然后把它仔细地装入信封,投进自己最信任的一只邮政信箱。
弗兰克回忆那段日子时写道:“在信件投递后的日子,每天我都跑到信箱去看我是否通过了航天局的严格筛选。我在祈祷他们用最公正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去审核每个申请者的书面请求,我敢肯定我是最具实力和热情的人选。”
“国家航天局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审阅了1.1万份呈送的申请书。后来它终于来了——一个左上角印着国家航天局标志的官方信封。为了这个消息我等了那么久,现在它终于来了,我倒不敢开启信封了。我害怕那是我被淘汰出局的坏消息。于是我边读信,边祈祷是好消息。”“我的祈祷灵验了!我通过了第一轮筛选,国家航天局需要更多地了解我,以确定我是否符合下一步的条件。
4
弗兰克进入了从上万名申请人中选出的不到一百个有着共同梦想的男女精英群体。这个群体为接受最后的评估而相聚在一起,而其中只有一人将实现航天梦想。弗兰克认真地去表现自己,每天平静而坚实地努力着。训练结束之后,这些人相互告别,相互祝愿,开始了最后的等待。
就在弗兰克充满信心地做最后等待的时候,当头一记闷棍似的消息传来了:她将不是遨游太空的第一位教师。国家航天局选上了一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的教师,她的名字叫克里斯塔·麦考利芙。这位品质出色的女教师从众多精英中脱颖而出,将成为教师中惟一的幸运者进入太空。对弗兰克而言,前功尽弃,这残酷的结局就这样将她终生的梦想击碎了。
“情绪低落信心丧失和愤怒取代了我原先的兴奋心情。我感到困惑迷茫。上帝啊,为什么不是我呢?我到底缺少什么应该具备的条件?为什么生活这么残酷地捉弄和打击一个满怀期待并付出巨大努力的人?我还有什么颜面去面对我的家人我的学生和我社区里的人?他们曾经梦想我们的小镇可以借以出名的人,如今却功败垂成,沮丧不已。”
“我在孩童时代遭受打击之后,曾无数次地向我的父亲求助。这次我也同样如此,我想这样可以减轻我的痛苦。当我告诉父亲那令人心碎的消息时,他静静地看着我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原因。”
5
1986年1月28日,星期二,也是弗兰克梦想了25年的那一天,她和曾经分享自己美梦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观看教师麦考利芙历史性的飞行。“挑战者”号自发射台发射升空,发射似乎完美无误。这一刻让弗兰克不能平静,她又在问:“为什么不能是我呢?我愿意为身在那航天飞机里面做任何事。”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升空73秒时,“挑战者”号突然尾冒黑烟,飞行轨道急剧扭曲,继而燃烧并开始下坠,在空中翻卷沉落,最后坠毁。包括女教师麦考利芙在内的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那些怀着兴奋和期待的孩子在电视机前哭泣起来,里根夫人看着电视屏幕惊恐地摇头,口中说:“不……不……”
全美国顿时被惊愕和悲伤湮没了……
弗兰克沉重地写道:“对于一个满怀期待,亲历选拔失败,再目睹这样灾难的人来说,我没有感到侥幸,却满是彻骨的悲伤。‘挑战者’号7名友人的罹难和他们为航天事业的献身精神,将对我的一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永远不会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