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大学生在心理问题上体现了其特殊性,大学生心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智力水平高,平均智商为116.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2)考试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3)在自我评价上普遍存在光环效应和心理脆弱。(4)大学生通常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似的人群,建立起同伴群体。[4]以上心理特点造成了大学生在心理上普遍敏感、脆弱、缺乏面对挫折的经验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去寻求大学生心问题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发表文章中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准不够、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存在诸多悖论,例如大多数高校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所以没有专业人才资源,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思政老师、德育老师兼任。没有专业的老师自然难以设计出合理高效的课程,而国内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心理健康教材。另外,因社会发展迅速,学生的心理也在迅速发生改变,例如90后和80后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就有着明显的区别。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既要做到课程设计合理又要做到与时俱进确实非常困难。而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校专门招募一个专业教师团队设置设立一个专业学院似乎更加不现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是一条短时间内难以走通的路。

  在以上观点基础上,本文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三个解决方案。

  一、鼓励学生加入社团

  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满足兴趣爱好、社交等需求,而且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做具体工作的过程,积累处理问题和面对挫折的经验。虽然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是心理健康的。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让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并协助一些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同学走出心理问题。

  二、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

  对于少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应该由思政教师及时发现,并指导其接受治疗。目前国内普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认识不足,甚至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5]这类情况往往会造成一些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病情遭到延误甚至加重。与生理疾病类似,心理疾病也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应该培养思政教师的心理诊断能力,让思政教师有能力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借助专业机构

  学校的师资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建立专业的心理诊疗机构,也不可能把思政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心理医生。因此,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必要时学校应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应做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和其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类似,人人都可能得,只要及时治疗完全可以被治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接受专业机构的诊疗。

  从长远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从目前的情况出发,似乎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到一个让大家满意的程度。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现实、操作性较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案。本方案可以在现有条件下,以较小的成本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群体的危害。对于大部分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较少的学生,我们采用了鼓励学生自我调节的方式。对于少数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我们让思政教师扮演了类似校医院医生的角色,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不需太多专业设备,只需要帮助学生判断病情,之后的问题交给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而在利用专业机构的过程中,我们也很重视学校在各方面的桥梁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如何尽早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缓解甚至解决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心理健康的方式和技巧

  作为一名教师深感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重要意义的举措。

  我们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它是一种内部因素,这是不断发展的,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因素中,尤其是教育的影响下,而他的这种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处于矛盾统一的运动之中,它推动这个体的认识、交往和劳动,从而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在这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对学生只注意到他们的表面行为问题如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并把这些问题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小学生心理需求。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中临的重要课题。

  (一)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

  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

  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盖着的却是一个战战兢兢地坐着乃至于跪下的灵魂。

  我们提倡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只有心理距离近了,才能让空间距离拉近。

  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首先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蹲下来看学生”的说法源自一个小故事:年轻的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店,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这位妈妈兴奋得不忍离开,虽然没买什么东西,但她还是带孩子不停地走着看着。孩子终于不干了,叫着嚷着要回家。妈妈说:“你自己闹着要来,这么会儿你怎么又要走了?”说着说着发现孩子鞋带开了,就蹲下去给孩子系鞋带。当她将要站起来时,她忽然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原来从孩子的高度看不到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看到穿着各色裤子和裙子的腿。

  所以想要理解孩子就要和孩子站在同等高度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师要正确处理尊重和爱的关系。要注意爱不等于尊重。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上课很爱发言,但回答问题答对的却不多。老师了解到孩子是为了面子才举手的以后,找到学生,告诉他,以后你还可以多多举手,让同学知道你是个爱发言的同学。但是以后回答问题,会的你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这样我就知道什么时侯该叫你回答问题了。课下我们再把不会的问题弄明白。

  这个案例中,老师既设法保留孩子爱发言的好习惯,又注意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是一个把爱与尊重的关系处理得很恰当的例子。

  2、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1)、在教学管理中提倡建立一种开放式、自由式、参与式的模式。

  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相当于老师把做好的饭菜喂给学生,早已不再提倡。

  近年来我们提倡的就是启发式与共享式。

  启发式是指老师把饭菜做好,告诉学生哪个好吃再吃。

  共享式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做出饭菜,一起研究哪个好吃,再吃,坏的扔掉。

  咱们来比较一下几个国家教育形式上的差别:

  同样是画苹果,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本子上学画。

  日本,把一篮苹果倒在地上,喜欢画红的,就画红的;喜欢画绿的,就画绿的;喜欢画半红半绿的也可以;喜欢画烂苹果也不反对。

  美国,把学生领到苹果园去画,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学生所描绘的画面,更加多种多样,具有强烈的个性效果。

  还是在美国,老师教孩子画太阳,孩子画出了各种颜色的太阳,有一个孩子甚至画出了蓝色的太阳。老师问他为什么给太阳涂了蓝色,他说:“我画的是映在海里的太阳。”孩子被誉为“有创新能力的同学。”

  (2)在教学中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

  例:有一盆水,两个人在场,一个人干净,一个人脏,谁会用这盆水?答案可以有四个:

  A、干净人用,因为他有干净习惯,脏人不用,因为他没有干净的习惯。

  B、脏人用,有干净的需要,干净人不用,因为他已经干净。

  C、都不用,干净人已干净不用再洗了,脏人习惯了脏也不用洗。

  D、都用,干净人习惯干净需要再洗,脏人有干净的需要也要再洗。

  这么多的答案,理由都是说得通的,那就都是正确的。

  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艺术,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体罚。

  体罚变相体罚都好理解,心理体罚诸如设惩罚座,让全班不和某一个学生说话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

  教师要做到三多,三个不批评。

  多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个不批评:

  无意识的犯错不批评,给学生自省机会。

  早上犯错不批评,给学生一天的好心情。

  家长面前不批评学生,给学生留足面子。

  因为鼓励与欣赏的功效总是大于批评,所以有诗人说“批评家多么可怜,赞赏家多么可爱”。

  在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身上,曾发生过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是变批评为鼓励的一个绝好例子:陶行之在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见到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扔石块,他当即制止了那个学生,并让他下午两点到自己办公室去。下午,不到两点,学生就来了。陶行之热情地请他坐下,并给了他一块糖,说:“你很准时,这块糖是奖给你守时的’。学生正在惊讶。陶行之又给了他一块糖,说:“我制止你时,你能立刻住手,这说明你尊重我,再奖你块糖”。接着他又拿出第三块糖给这个学生说:“听说你打人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你有与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学生听到这哭了,说:“我错了,他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行之笑了。又给了他一块糖,说:“你自己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陶行之还曾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告诉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现教育的情感化。

  交流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找学生个别谈话,书信交流,日记交流都是增进师生间感情、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式,也可以开动脑筋在寻常事件中寻找情感线索。

  举个例子来说:

  有个老师在教学中处理过这样的事。讲过《塞翁失马》后,班里有四个学生,无论如何背不下《塞翁失马》,老师尝试了各种方法让他们背,甚至把每一句的字头都写到黑板上去提示他们,他们还是背不下来。于是李老师又想出一个主意,他准备组织一次考试,试题中就有默写《塞》。考试前两天,他找四个学生分别谈话,内容是:考试中有默写《塞》,我可没告诉别人。你要珍惜机会……结果全班在《塞》这道题中得满分的就是这四个同学。.

  在这个案例中,李元昌老师就利用了情感线索,给学生一次成功的机会,让他以此为阶梯攀登更高的山峰,效果非常好。

  5、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教育教学与学

  跟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教育的生活化。

  虽然减负的口号一喊再喊,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作业并不少,对待这种现象老师无奈,家长无奈,学生更无奈,有段学生改的歌词,很有意思也很真实、形象: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为了调节孩子生活、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咱们可以改变留作业的方式,比如取得家长的支持留点家务作业等。不善于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很不足的。孩子小时非常有必要接受家务劳动锻炼。

  6、以游戏为媒介,释放学生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正面情绪。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少年儿童最迷恋的活动,这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兴趣和向往的追求,而且是促进他们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重要手段。让他们主动的参与,成为发展他们身心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例如;活动名称;你抓我逃,活动目标:促进积极敏捷性,增进同儕情谊,达到康乐目的。活动时间:上课中随时可用,或全校集合时,庆生会。活动过程:老师说:四年甲班学生答:「哦耶!」------动作:右手食指伸直,左手拇指、食指作圆圈状;双臂往上伸,双足向上跳。全体动作:拍掌两下,口唸1、2。拍掌三下,口唸1-2、3。拍掌四下,口唸1-2、3-4。每人右手食指伸直,左手食指和拇指做圆圈,口唸5-、6-。口唸「叭」,即时左手抓林做右手,自己右手从邻座左手逃出。被抓住者即死了,将淘汰。注意事项此活动可重复进行,第3的动作可依带领者创新求变化。第二遍:双手轻拍头,唸1-2、3-4。第三遍:双手轻切颈部,唸1-2、3-4。第四遍:双手拳头轻捶腰部,唸1-2、3-4。淘汰者离开,圆圈可缩小,最后不被淘汰的即是赢家。三、可促进团体凝聚力及个人注意力。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即锻炼了身体,又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和交往能力,潜在的有是他们的德育和美育得以提升

  总之,儿童是无辜的、快乐的、幸福的,心理教育要我们以朋友般的平等、尊重、友爱、积极和开放的环境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

  丰台乡伍仲小学

  吴录祥

  日期:2008-12-19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打印][评论]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创设阅读的空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阅读的时间:

  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3、诱导阅读的渴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挑逗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我每两周安排一次班队课举行“故事会”,每位学生准备1~2个故事,轮流讲,人人必讲,这样学生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有的从别人那里“取经”,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学生书包中常可见到《白雪公主》《格林童话》等书籍,丰富了学生的头脑。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导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地──(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的池塘边上演了一幕动人的童话剧,是什么呢?听!(师动情地朗读,讲述童话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进入情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读来有情有趣。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示“苍蝇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这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是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荷叶圆圆》第二段)

  三、自主读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班中设立了“阅读章”。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读一点课外书,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一本书读完了,请他们写上看法,即可得到一枚“阅读章”。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赛”上,朗读自己读过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张“阅读证书”。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中的时间也围着我要读书。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的乐趣。

  有乐趣才会喜欢,喜欢才会去读。我深信

  日期:2008-12-19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打印][评论]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这才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8年12月6日

2017年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7年高考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唯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

  高考常见心理问题出现后,该如何解决?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高三学生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①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②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心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③考前作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④不妨采用“极限思维法”,想象你所焦虑的事件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你就会发现现状还是值得乐观的。

  学习动力不足也常常令高三学生苦恼。学生一方面有提高成绩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知学”“好学”并且“乐学”,从价值上给自己的学习以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

心理障碍作文

  被提问是每个学生的家常便饭,家常便饭虽然很普通,但却很可怕。如果遇到会答的问题,一被提问,总是因为害怕给吓忘了,如果遇到不会答的问题,一被提问,魂都快要吓没了。

  每堂课前,任课老师都要提问,为的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以便我们巩固、记牢已学的知识。这原本是件好事,这种方法可以促使人的记忆,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怕被提问,怕得不得了。

  每当老师提问的时候,我总是把心提到嗓子眼儿,心里默默地祷念:千万别叫我,千万别叫我!一边想一边看着书,生怕自己被叫起来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一紧张就心跳加速,越跳越快,心都快蹦出来了,眼睛偷偷地看着老师,希望可以逃过。当老师叫了别人时,我的心才能放回原处,这时我会长叹一口气,好像大难不死一样。

  可是每堂课的提问很多,一道题逃过去了,还有另一道,每一次提问我都要经历这可怕的过程,一直到提问结束。

写心理问题的作文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完善是相对的。人类的缺陷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面对缺陷,不要自卑,不要悲观地面对,要坦率勇敢地面对。

  美国人安迪,右手只有4个手指,他是一名优秀的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但是做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他的梦想。虽然安迪具备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几乎所有的条件,但是各电视台的负责人看到他残疾的手都回绝了他。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之后,安迪终于被一家电视台录用。

  在试镜的时候,安迪要按电视台的意见戴上仿指手套,但是这样安迪总是感到虚假和不自然。在正式主持节目时,安迪摘掉了手套,以最自然的态度去面对观众和自身的缺陷。由于安迪真诚、自信、充满魅力的主持,安迪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观众来信不断,他们热情赞美了安迪的主持艺术,对他面对缺陷的坦率给予了热烈的赞美,观众接受了他的缺陷。

  安迪,这个个性坚强、心理健康的人,没有因为生理上的不足而自暴自弃,反而战胜了自己的缺陷,并将缺陷转化为自己特有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功了。

  张海迪,她身体高位瘫痪,却并没有因此而自卑,而是以轮椅上的病弱之躯,顽强拼搏,攻克了几门外语,翻译、出书。我们看到了她的缺陷,也看到了她超强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坦然的面对缺陷也是一种美。

2018心理辅导: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解析

  进入初三,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们容易出现对对学习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这些现象会对中考产生不利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初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调节方法。

  第一个易出现的问题:欲速不达,挫败信心。

  一部分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又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

  对于此类问题,首先要克服急躁情绪,对学习要有耐心。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后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学习要有耐心。其次要合理定位。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再次学习要有毅力,调查中发现,有将近30%的同学认为自己“自制力太差,遇到困难就想躲避”、“做事经常半途而废”、“遇到难题就想放弃”、“花了大量时间来制定计划,但却不能付诸于行动”、“学习虎头蛇尾”等,他们意识到学习成绩的不足,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造成的,并为之着急。

  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

  上初三了,按理说应该努力学习,可有的同学上课不能注意精力,有的同学也想上课好好听讲,但就是控制不了我自己。

  对于此类问题,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一些同学因初三学习任务加重,因此,一到晚上便大搞“夜战”,结果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即便勉强起来,头脑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伏桌睡觉。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要在白天完成,白天无精打采,必然效率低下。所以,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足精神,以便提高白天的学习效率。其次要学会自我减压。初三学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老师、家长的期望,又给同学们心理加上一道法码;一些同学自己对成绩、考试等看得很重,无异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必然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心理上难得片刻宁静。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减压,别把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平日努力了,付出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又何必让忧虑占据心头,去自寻烦恼呢?再次做些放松训练。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后向身体的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先从左脚开始,使脚部肌肉绷紧,然后松驰,同时暗示它休息,随后命令脚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干部休息,之后,再从脚到躯干,然后从左右手放松到躯干。这时,再从躯干开始到颈部、到头部、脸部全部放松。这种放松训练的技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而一旦你掌握了这种技术,会使你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达到轻松、平静的状态。

  第三个易出现的问题:攻不下关,情绪焦虑。

  一些初三同学表示,他们深知这一年的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有的学科再怎么去“攻”它,成绩就是上不去,每次考试都考得“灰头土脸”,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只能束手无策了,甚至对它丧失了信心。

  很多同学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关键在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考试常常失败,当失败的次数多了以后,同学们从这门学科中获得的全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心态,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因此也就减少了学习这门学科的潜能开发,所以,学生们应多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沟通,善于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注意一点就是把时间用在难题上的同时,也要花一点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考试中基本知识就占了8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0%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第四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

  在初三学生中,有很多人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

  对于此类问题,要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尽管学校和老师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临考前,保证自己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第五个易出现的问题:不知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

  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和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期望过高。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不良的心理暗示等介绍

  对于此类问题:首先要学会理解父母,变对立为合力。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孩子,要把握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平时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子女,不应该过多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方法,而应该更多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你学习的态度放心,对你努力的行动满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将父母对你的期望转化成你们的共同目标。其次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可能有时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们忽视了孩子个人的需要,父母的不良暗示造成的影响,但不知压力过大就会变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积极性只是考生的外动力,在内动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能成为一种压力。所以内外动力的协调,最好由考生自己来完成。当考生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应该主动与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转达给父母,让父母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通过与父母的沟通,变压力为动力。再次要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考生应该与父母坐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实力,了解期望考入学校的实际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额、入学的分数等等。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

  青春是一朵盛开的花,鲜艳多姿却也娇嫩无比,正如花开的日子并不都是风和日丽,成长的岁月也会遇到阴霾和风雨——心理健康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近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很多,在这个年龄阶段,主要表现在狂躁、逆反、自卑、交往,我也是一名中学生,我也经历过相同的这些东西。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心理问题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克服心理问题

  某小学办理新生入学手续时,有两个小男孩同时来报名,他俩长得一模一样,甚至连出生年月、父母的姓名都一样。“你们是双胞胎吗?”年轻的女教师问。“不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懵了:怎么不是双胞胎呢?作为读者的你,说不定也会感到奇怪吧。然而,如果有人悄悄地告诉你:他们是三胞胎中的两个,你大概就不会感到困惑了。

  为什么老师一见两个酷似的小孩,就马上想到他们是双胞胎而不是三胞胎中的两个呢?原因就在于她习惯了一种常规性思维。常用的思维方式会让人逐渐形成一种惯性,它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对人的活动发生影响,这叫做“心理定势”。在写作中我们也常常受到它的干扰。例如在看到《2020年回母校》这个题目时,不少同学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当了工程师,一进校门,操场如何宽阔,教室如何明亮,图书馆怎么高大,树木又怎么繁茂以及以前教过我们的老师已经老了许多,我们心情很激动……用尽一切漂亮的形容词赞美学校,歌颂学校。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些呢?这是因为,平时在学校建设方面的宣传教育和设想使大家有了这么一个蓝图,或者说有了这么一个框架,它套住了大家的思维。

  但作文最忌雷同,我们要排除定势的干扰,努力寻找新的构思、新的角度。如有位同学这样构思文章:“我”以极其沉痛的心情来到母校,悄悄地绕了一圈,因为“我”曾经被母校开除过,后来又因打群架而被劳动教养。在服刑期间,老师和同学经常写信给“我”,和“我”谈心,在他们和管教人员的教育下,“我”认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思想逐渐有了转变,表现也积极起来,终于提前释放。如今回来,偷偷地看一看母校,表达自己深深的内疚和歉意。此文想象大胆,构思奇特,不失为一篇别出心裁的好文章。

  又如写《也谈“吃一堑,长一智”》。同学们往往顺着这样的思维习惯来写:先举一个失败的例子,然后点明它给我们的教训,它使我懂得了什么。事例加教训,清清楚楚,简简单单。但这样写一般化,缺乏独特性。有位同学的基本观点却是这样:不“吃堑”也能长智,因为获取才智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吃了“堑”也不一定能长智,因为有的人根本不会吸取教训,找不到“吃堑”的症结,“吃堑”之后还是要吃堑。最后强调:有些人对工作极不负责,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也无所谓,还以“吃一堑,长一智”作为挡箭牌。这样的文章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深思。

  “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对历史与传统提出的诘难。在写作中我们也不妨经常这样问问:难道只能这样写吗?就这么一种写法吗?这样,必定有助于我们冲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来。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首先给大家拜个晚年,七年级的第二学期已经开始了,大家的假期生活结束了,你们要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来,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我们心理健康课给大家的只有放松没有紧张,所以大家可以在我的课上轻松愉快的听我讲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

  我知道大家应该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是你们对心理学了解多少呢,你们对自己的心理又了解多少呢?其实大部分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只是有的人表现的比较强烈,而有的人自己可以调节自己的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常被大家忽视,大部分中学生也不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我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到了2000年以后,超过三成以上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二,青少年,还有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缺乏信仰,政治盲从。现在有的学生一提政治就反感,不愿接受正面教育,因而出现不明事理,不辩真假,学习盲从,在个人追求中一旦出现偏差,便心灰意冷,痛苦失望,自暴自弃等。

  2.压抑与自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压抑、自卑,精神上萎靡不振,情绪上消极低落,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性格孤僻,不合群。适应能力差,合群意识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不愿深交,对待学习不够主动等。

  4.多疑和嫉妒,不信任他人。受疑心的困惑,在别人成功的面前,失去内心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为别人失败而庆幸,这是常见的嫉妒心理疾病。

  5.残酷与自私心理。少数学生存在这种心理疾病,以戏弄别人,暴露,嘲弄和编造别人的流言为快事,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甚至以残忍的方式虐待动物,弱小的同学等。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解惑,对那些“不遵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各种原因都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发生扭曲,但是各种心理问题又是可以避免或者减轻的,只有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那么我们就能大大的减轻心理问题发生几率。我们同学有了问题不要回避,要勇敢面对,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疾病,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我们只是心里有些不痛快,可能找人发泄一下就好了。不要怕别人的异样眼光,也不要用异样眼光看待有心理问题的人。拥有健康心理是要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更要靠自己,勇敢面对、积极调节。

  谢谢!

  塘沽盐场中学

  2015年3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科技对国家发展的意义论文

党内群众意见模板5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