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历史人物小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古代名人历史小故事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一分钟历史人物小故事

历史名人有趣故事

  有一次,萧伯纳在街上行走,被一个冒失鬼骑车撞倒在地,幸好没有大碍。肇事者急忙扶起他,连声抱歉,萧伯纳拍拍屁股诙谐地说:

  “你的运气真不好,先生,如果你把我撞死了,就可以名扬四海了。”

  有幽默感的人,凡事健康思考,保持正面态度,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化险为夷。

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

  1毛遂

  毛遂(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今河北鸡泽)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毛遂猝后葬于距鸡泽县城西北15公里的永年区境内,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为“平干八景”之一,称之为“毛遂高峰”。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

  2008年,中国毛氏研究会给邯郸市鸡泽县政府颁发证书,认定毛遂为毛姓的始祖,毛亨、毛苌为毛遂后人,确认邯郸鸡泽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的直系后裔。而邯郸鸡泽以“毛”命名的仅此一村,这表明毛官营即毛遂故里得到确认。

  中国毛氏研究会最终认定,毛遂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世祖。中国毛氏研究会会长毛炳汉诗曰:“鸡泽毛遂一荐名,毛亨毛苌传诗经;后人数迁到韶山,孕育伟人毛泽东”。

  脱颖而出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毛遂答:“三年“。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

  至楚国后,平原君赞颂毛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将毛遂视为上客。

  楚廷约纵

  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眼见日上中天,约纵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对毛遂道,“先生上。”毛遂亦不答话,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

  毛遂毫无惧色,按剑直前,说道:“合纵之事,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赵亡,楚亦不会长久。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素交好与赵,必遣救兵,若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韩,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言罢,楚王立刻连连称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于是于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纵事成。

  真人难识

  平原君回至邯郸,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其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约纵,且不失赵之尊严,大长赵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之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胜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为上客。

  2蔡邕:三国里最倒霉的人

  我们在品三国的时候,看的是曹操的老奸巨猾,看的是关羽的至死忠诚,看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你有没有看到一个非常倒霉的人呢?这个倒霉的家伙就叫蔡邕。蔡邕倒霉就倒霉在他的才华上。

  蔡邕非常有才,而且是多方面的人才!经史、天文、数学、绘画、书法、音乐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正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才被“群芳”所妒。有人妒出了“高血压”,有人妒出了“心脏病”,有人妒得没治了短了命,有人恼得恨不能一脚将他踩进泥坑里。

  蔡邕作为议郎,曾被汉灵帝召进宫中商策。他直言不讳地斥责“帝贪,政暴,吏酷”,说了一大堆坏话。大宦官曹节听了这些话后心里特别不舒服,逼着皇帝治蔡邕一个“议害大臣”之罪,不仅下了狱,而且还要处死。幸亏有忠臣死谏,他这才保住了颈上人头,被流放到朔方边地。

  宦党曾派刺客一路追杀欲将他致死途中,但刺客却被他的忠勇之气深深打动,未忍心对他下狠手。一招不灵,宦党自然不会死心,他们又贿赂地方官员,让地方官员找个适当的机会除掉他。好在那地方官也是个好官儿,十分羡慕他的才华,非但没有下手,反而将此事透露给他,让他多加小心处处留神。蔡邕就这样绊绊磕磕、慌慌张张、窝窝囊囊地活了一阵子。

  这以后,蔡邕上书皇帝,要求写《后汉书》,皇帝便诏免他的“罪过”,令他返回原郡。可是,蔡邕在即将返乡的时候又生出了波折——当地太守、大宦官王甫的弟弟为他饯行,他死活不买这个账,结果又被上书诬告,他被迫逃到了江南。这一逃,就是十二年。

  要说“知人善任”,还得说是那个大奸臣董卓。他威逼蔡邕进宫,若不进宫就要诛灭他的九族。蔡邕为了他的九族免灾,被迫应召。可他应召不久,坏事情又来了——董卓被王允灭了九族。董卓死后,蔡邕对董卓念念不忘,毅然当市抚尸大哭。这让妒忌他、仇视他很久的王允抓住了把柄,立即逮捕他欲判死刑。可惜的是,是否要判蔡邕死刑的争议尚未停止,蔡邕就死在狱中了。

  蔡邕真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才啊。

历史人物事典故

  祖逖曾和幼时的挚友刘琨一起担当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情感深厚,不但经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并且另有着共同的远大抱负:立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夜里听见鸡叫不祥瑞。”“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今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样?”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日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翔,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工夫不负有心人,路过持久的刻苦学习和练习,他们终于成为了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素材解读:

  只有不停尽力,才有大概得到成功。不路过尽力奋斗,不能成就事业。

  合用主题:尽力勤恳自律

中国优秀历史人物故事

  齐国有个鲍叔牙,他和管仲是朋友,管仲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甚至活命,都完全依赖于这个人。但是,在两人都不发迹的时候,曾经结合着一起做生意,等到赚了钱分利润,管仲总是会多要一些。有人说管仲这个人贪财,鲍叔牙还替他辩白,说管仲家里贫穷才这样做的。其实,这种事情作为鲍叔牙来说,可以给予他充分的理解而不加计较,但作为管仲来说却的的确确是一种贪占。古人有“安贫守道”的说法,要求人们在对待财利时,“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公开的贪占他人之利,任你说的天花乱坠,都不会符合取财古“道”,更不会成为人生美德。

  管仲还不是一个好士兵,他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于是人们都笑话他胆小怯懦。鲍叔牙就出来给他打圆场,说管仲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他不是胆小,而是不得不这样做。这件事情说起来有点儿复杂,古今都讲究一个孝顺,尤其是母亲老年更需要赡养,这原本没有错。但是,管仲用这样一种方式来体现却很难让人赞赏。打仗不是比武,讲究的是团队一体,你跑了,一个整体就有了缺损,更多的危险留给了他人,人家家里就没有老母亲吗?战争的失败,遭殃的是老百姓,受损失的是国家,这种国与家、忠与孝的关系,古今人们论述很多,在此无需多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孝道不值得人们效法和敬仰。

  齐襄公荒淫无道,言不守信,被公孙无知杀死。有人怨恨无知,以弑君自立的罪名将他杀了,要求大臣们从公子中另选新君。因为齐襄公无道,他的两个弟弟害怕受到牵连,分别逃亡他国。公子纠逃亡到他的母亲之国鲁国,辅佐他的是召忽和管仲管夷吾;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国,辅佐他的是鲍叔牙。过了不长时间,齐国果然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不久又被人杀死。

  齐国一时无君。齐国高、国两上卿抢先暗中从莒国召回小白,准备立为国君。鲁国听说自立为君的公孙无知已死,也派兵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听说小白已经上路,莒国离齐国又近,管仲就带兵前去阻止公子小白。路上相遇,管仲弯弓搭箭射向小白,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派人报告了鲁国和公子纠,这样一来,护送公子纠的部队就放满了速度,六天才到达齐国。而公子小白,仅仅是被射中了衣带勾,装死迷惑了管仲,然后很快进入齐国,在高、国两大家族的拥护下登上君位,这就是齐桓公。即位后,齐国马上派出部队抵御鲁军,并将其打败,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按照当时上层社会的观念,“主辱臣死”,公子纠被杀,辅佐他的人更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因此,召忽自杀身亡。齐桓公声称管仲对他有射杀之仇,要求鲁国将活着的管仲交还齐国,然后把他剁为肉酱以便泄恨。鲁国人只好将管仲囚禁,用囚车将他押送给齐国。这时候,管仲的智慧充分得到了体现,他没有因为自己辅佐的是小白的政敌公子纠、自己和小白还有“一箭之仇”,认为回国后必死无疑。相反,他知道,因为有鲍叔牙在,回国后他必定能受到重用。囚车走得很慢,管仲害怕鲁国人醒悟后反悔,就教给车夫一首歌,车夫边赶车边唱歌,忘记了疲劳,车赶得很快,等到鲁国人追来,管仲已经进入了齐国。因为鲍叔牙的关系,齐桓公赦免了管仲的射勾之罪。经过一番交谈,齐桓公知道了他的才能,马上拜他为相,为了表示尊重,还下令国人称其为仲父。此后四十多年,齐桓公一直对管仲信任有加。

  需要说明,从召忽自杀到齐国要人,这中间有一个过程,管仲没有选择自杀,这在当时的人来说不是一种忠义行为。所以,管仲自己也说:“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为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正是因为管仲的种种行为不那么荣光,所以他才发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的感叹!

  管仲还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本来,他刚当相国那会儿对齐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齐桓公正是得益于这些改革带来的成果而称霸天下。他还举荐了王子成父、隰朋、宁戚等人一道治理国家。但是,四十年后,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让他推荐接替他担任相国的人,管仲竟然没人可荐,只好用一句“知臣莫如君”来搪塞。这充分说明,管仲已经从一个改革者变成了一个保守派。

  当了四十多年的相国,管仲富贵的可以和国君相比拟,他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这些设施和设备,绝对不是放在那儿好看的,可见管仲日常的生活是多么的奢侈。改革后的齐国是天下最富裕的国家,称霸后的齐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说他的富贵可以和国君相比,只能是说和齐国的国君相比,除此之外,恐怕他国国君是无人能比。管仲生活的那个时代,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还多少讲究一点儿礼制,管仲自己不是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吗?由此可知,他的生活豪华是超豪华,他的奢侈是超奢侈。

  既然管仲一生有不光彩的另外一面,为什么当时的人没有人痛恨他,后事的人还要效法他呢?这是因为,管仲的改革是富民强国,在民众富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强大,这样的政策是会得到民众拥护的。再有,管仲虽然富贵堪比国君,但是他却从来不在齐桓公面前失礼,自始至终都心甘情愿地居于辅佐地位,这也是当世后代不被人们诟病的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的在于,他一生所做的贡献掩盖了他的这个另一半负面人生,正所谓是“一俊遮百丑”。

古代历史人物故事

  1、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2、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3、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

  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4、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徐霞客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5、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x药,比西方的麻x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渊博的医学和高超的医术。

  6、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匡衡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匡衡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匡衡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7、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孙敬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孙敬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8、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车胤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车胤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车胤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车胤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9、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他从小就有胆量,少年时就练了一身武艺,既有见识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几个强盗趁贺客刚散之机,突然来打劫。宗悫毫不畏惧,挺身而起,击退了强盗。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问他:“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志愿。”宗悫应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

  宗悫长大后,当过振武将军、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曾率军远征南方的林邑国,大获全胜,建立了一些功业。

  他少年时所讲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为少年的远大志向,成为激励人们立志奋进的不朽名言。

  10、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大诗人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领五斗米的官俸,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翻看过去的诗作。突然,一名小吏从外面闯进来禀报:“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请老爷赶快更衣迎接。”

  “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刚来彭泽县不到三个月的陶县令不解地问道。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是我县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眼下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潜本来已十分痛恨官场黑暗,想离开这个肮脏之地。现在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马得到太守宠爱,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还要叫自己去隆重迎接他。想到这些,陶潜不禁长叹一声,愤然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小儿弯腰行礼!”说罢,便取出知县的印信交给小吏,说;“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潜告病还乡,不当这个知县了。”然后收拾行装,昂然归隐而去。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在我们的中国历史上,有的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各位,我们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故事哦!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流传千古,甚至韩国日本都是由中国传入的茶道文化!

小学历史人物故事

  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相传那时的楚国苦县,有位尹员外,尹员外家里呢有一个女儿,尹员外的女儿,长得是文文静静,十分的出众。在整个相县称得上是大美女一个。

  有一年的夏天的一个中午,天气是十分的炎热,这个尹小姐正在家中午睡的时候,梦见了一颗斗样大的流星,这颗流星啊是璨烂夺目,金光闪闪,十分的漂亮,这颗流星啊是从东南方向而来,当时啊就直接的就扑到了尹小姐的怀中,从那以后是,茶饭不思,浑身无力,之后,经过大夫诊治,发现尹小姐有了身孕,尹小姐知道自己有了身孕以后啊,开心的不得了,可是当时的尹小姐可万万没想到啊,她这附中的孩儿啊让她怀了整整的81年啊

  根据《正统道藏。犹龙传》和多种典籍记载,在老子出生的时候此时,天空中就出现了千年难遇的千古奇观,天空中出现了成千上万的仙鹤在空中飞翔,9条神龙是钻地而出,这9条神龙嘴里吐着圣水,喷洒在了婴儿的身上,婴儿是嘻嘻欢笑啊, 这名婴儿正是老子 。在九条神龙钻地而出的地方啊就形成了九口井,从此以后9龙井也就因此得名,一直到现代,九龙井都是保存完好无损。

  老子本人的一生也极其传奇色彩,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意思是,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容貌极似老年人,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无论传说中的老子是怎样的,他确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道教所尊崇的三清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友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

  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经》、《道德五千文》、《道德经》等),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也有一说是:老子归纳了庄周的学说,总结得以成书《老子》。

  但据可考史料,老子的学说渊源于三大古神书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中的《归藏》,扼腕于现世只存下《周易》一书,前两大古神失传,呜呜,长歌当哭!由此可推,确系庄周发展老子的学说。)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历代名人故事

  大笨人李晟

  明朝弘治元年,都察院有一个叫李晟的人上书,说自己搞了个发明,造的战车和弓弩很好用,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明孝宗就让工部照他的设计造造看,结果战车推不动,弓弩拉不开,他却埋怨使用的人力气小。

  后来,他被朝廷以大言无实、垂老不误的罪名开除公职,赶回老家了。正德八年,他又上书搞发明创造,这回是造了盔甲。说是刀枪不入。工部命人造出来让他穿穿看,结果没走路就被压趴下了。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十个简短的革命故事

大学竞选团支书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