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课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这样历史地结合在一起了,而这正是邓小平理论所担负的崇高使命。正如[***被屏蔽词语]同志所说,“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熟悉。江*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进一步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布满生气的中国出现在布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历史越往前发展,就越会显示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正如[***被屏蔽词语]同志所说,“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审时度势的领导才能,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励精图治的工作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尤其是他集中全党聪明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被屏蔽词语]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被屏蔽词语]人的实践经验。正是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们透视出中国[***被屏蔽词语]率领中国人民从东南西北悲壮奋起的宏大历史场面,领悟到一个古老的民族何以复兴于当代的全部秘密,并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辉煌。

中国文化课读后感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作文

  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这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内容。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最喜爱手工剪纸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侯,奶奶就教过我剪纸,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还夸我心灵手巧。每当手工课上剪纸时,我都兴奋不已,在手工课上我和同学们认真地学习剪窗花,剪燕子,做风车,这些在我的手上一点也不难,手工课的王老师经常奖励我一颗颗红星……当看了这本书我的剪纸兴趣更浓了,加上我有学画画的功底,剪的花样就更多了。今年过年的时侯我剪了各式各样漂亮的窗花,贴在奶奶家的窗户上,全家喜庆多了,过年的味更足了。中国的戏曲品种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比如中国的京剧,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等等,作为一个安徽人,我不得不说说黄梅戏,他深受从们的喜爱,大街小巷的人们都能哼唱上几句黄梅戏。

  去年学校艺术节,我们代表学校排演的节目《黄梅小花》,我还是领唱的主要演员呢!老师一点一点的教,我们一板一眼的学,每一个唱音,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我觉得中国古代流传文化,深入浅出的引导着我们后人,引领着我们新一代。我们将寻根溯源,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而又优良的文化!

中华文化读后感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础,以五十余年的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之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数不胜数,例如:中国陶瓷、四大发明、文房四宝、皮影等。今天,我们就着重说一说文房四宝,所谓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笔:因为王羲之的缘故,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造纸的状况,并对四纸做了说明,给予很高的评价;砚:墨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发展,才能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现在在“洋节”风靡,而传统文化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清明节还有谁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只是去坟前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谁会安静地在家包粽子呢?中秋月圆之夜,又有谁和家人一起惬意地坐在院子中,吃着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传统文化慢慢被人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社会中日益冷清,这些现象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无形的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因子,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文化讲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整个民族不断弃旧图新,不断改革创新,文化传统在不同的时代延续,变化和发展。中华文化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中绽放出夺目的绚丽光彩。

  在科技条件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蕴含着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阳光照透每一颗尘埃,耳边却传来了来自千年前的呼唤。是谁在吟诵:床前明月光的故乡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肠断白濒洲的思念之情;蝶恋花的爱慕之情。

  破茅草屋前的杜甫含泪辛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汩罗江前的屈原“半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郁郁寡欢壮志难酬的心情。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优秀的:鞭跶黑暗,它刀刀带血;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刻画人生,它句句有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

  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上,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代代相传,保卫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家园!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

  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是一个体量巨大的课题,她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其广度和深度一般人难以驾驭,但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一书处理得似乎比较恰当。秋雨先生还是那位谙熟文化传播之道的大家,他深知要让传统文化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就必须摒弃艰深晦涩的讲道理摆论据的方式,他会精心挑故事,更会平和讲故事。更为难得的是,他给奠定中国文化根基的几篇名作《道德经》《逍遥游》《离骚》《金刚》等,按自己的理解一一翻译,特别是蕴含天地人之哲理《道德经》,在秋雨先生笔译下表达得更直观,读者在结合自身经历下渐读渐明,或许在思想碰撞中又会有新的理解。

  最近由读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一书,一发不可收拾的掉进了中国历史中。我从来没有这么被吸引着看某本书这么长久过,即使是大家都喜欢看的小说。一开始打开喜马拉雅的音频感觉是一种任务,后来在上下班的路上,睡觉前这已经成为习惯性打开方式。这让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喜欢的是历史。

  《中国文化课》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史为迹叙说悠悠文脉,谈儒释道深究文化哲学,反思得失探寻利弊,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022讲中国由此迈向大唐118页余秋雨先生对中国唐朝文化的研究是很深入的,对很多文化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比如说:大唐何以出现文化的制高点,因为前面有魏晋风骨做铺垫,出现了诸如陶渊明,阮籍,谢灵运这样个性化特征明显的人格形象;后有北魏孝文帝实行“与汉通婚”,让中国文化里有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渤大气魄,还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中国由此进入世界性文化,即“中国由此迈入大唐”。盛唐之气得以承接,生发出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和拥有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并因之产生盛唐人的集体人格:具有诗人的“浪漫情怀”。璀璨如明珠的艺术形式一唐诗,与书法-道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深处的无价瑰宝;这种文化解读,是你在课本上没听过,没见过的,余秋雨先生能把这些书本上没有的,解释的这么透彻通俗易懂,实属不易。

  真正的去读历史,才发现自己竟什么都不知道,几十年来学到的还是那些以本为本的课本知识。这样的教育,以本为本的教育,灌输式的教育下的产品一我,竟然在不惑之年才感受到了历史及文化的灿烂,这不得不说是我的悲哀,也是我国教育的悲。但如今我们的教学正在阵痛中蜕变,虽然每一步都很艰涩,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教学所担负的重任,更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脱胎换骨!

中华文化经典书籍读后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着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思维的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谐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

  读了杨力老师的《周易与中医学》,收益匪浅,然后录像买了《中医运气学》、《中医疾病预测学》,然后买了这套书。十分喜欢!学习中医,中国传统文化是基础,十分感谢杨力老师为读者编写的这套丛书。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可悲和即将灭亡的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智慧,可以拯救世界,造福人类。正如曲黎敏老师引述的那样:“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能有幸出身在中国,学习、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没一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强烈推荐杨力老师的这套书!感谢杨力老师……

  看完大家的读后感,再来回顾一下《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发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伦理思想皆曾经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弘扬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无疑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本书展示了中华民族瑰丽的历史画卷,其丰硕的内容,琳琅满目。一页页的画面,绚丽多姿,光彩夺目,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观止之叹……

中国文化读后感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神州大也,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认识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和谐共处。文化自觉带来的将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将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间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华古文化坚实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派学说。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论语》是最适合我们八年级学生的著作。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间点上他一手创建了影响身后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之后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核,就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断断续续阅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顺着先生的思维脉络,接受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打开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或悲壮、或辉煌,洋洋洒洒扑面而来;合上书,形如“百家争鸣”的问答犹在耳畔激荡。

  秋雨先生双脚丈量丝绸古道,穿越历史文化的时空长河,亲眼目睹并感受过中亚文化、欧罗巴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古罗马等等人类文明的伟大遗迹,写下了《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文采斐然、微言大义的作品。作为一名文化学者,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代表着主流价值观,深深影响着当今世界。

  我喜爱传统文化,也热爱人类文明。不论是在学生时代的课堂上,还是社会生活的文化场所,只要与诗书典故、断壁残垣、陶艺碑文、建筑桥梁有关,不管懂与不懂,都会予以关注,以现有的学识认识她,解读她。通过博物馆、书本、历史资料了解过人类文明的缩影后,会为那些潜心记录历史、收藏古今者致敬。也会为焚书坑儒、文字狱等错误做法深感惋惜。文化在不同行业人的眼中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考古学家心中的“文化”最大,是指人活动的痕迹;行政官员心中的“文化”最小,是指宣传加娱乐;一般民众心中的“文化”最杂,是指古文、英文加文凭。

  先生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他说一切文化的最后成果都是人格。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伟大不是苦难造就的,但苦难确是通向伟大的必要程序。”屈原、杜甫、司马迁等文化名家彪炳史册的成就的取得,毫无疑问是肉体苦难的“恩赐”。普希金、鲁迅未曾受到肉体的折磨,身处相对优越的环境,但他们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对文化的贡献,则是因为都经历了心灵上百转千回的巨大创伤。

  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要让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方向,通过文化的繁荣,缩小贫富差距,涤荡民众心灵,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汉唐、魏晋、唐宋等全盛时期,都闪耀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灿烂光芒。文化能带给人类什么益处,对推动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提升幸福指数有什么帮助呢?这正是发展和繁荣文化的真正起点。文化不会直接带来物质财富,但能抚平伤痛,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消减仇恨,给人精神、思想的和谐家园。历史是一面镜子,成功虽不能复制,但失败、坎坷可作为借鉴,使社会或个人在发展进步中少些阻碍、灾难、失败、曲折,存在得更具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文化是不同民族间交流的名片,兼容并蓄的催化剂,繁衍生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当下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会滋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不论是社会大环境下的文化还是某个国家、地域的局部文化,或者企业文化,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一本好的文化书本,可以引领和激发读者获得不同的视角、个性的生命体验。文化的教义在于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传承朴素的为人、行事准则,指导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和行为趋向,教我们做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思想淳朴之人。文化可以加深人的思想认识,约束行为习惯,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教化本性,这就是文化之于我的无形力量。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读后感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尤其在书中到处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

  文体中涵中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学著作,其文体大多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书的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从中渗透出一股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无论是《诗经》、《楚辞》中的古体诗,还是《唐诗三百首》中的近体诗,都有一股浓浓的中国味道,文化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中国的文体多样,在书中,则能尽收眼底,从书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艺术涵中华文化。艺术是一个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载体之一,就是书。《天工开物》,让人感叹年味的美妙;《衣装秘语》揭开了中国装饰的奥妙。也许,在这些书中,艺术是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文化暗藏其中,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年画是中华文化,服饰也是中华文化。不久前,听到一则新闻:一位上海女士,想将其设计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团队带到欧洲、美洲等地区。但她没有考虑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传播,唐人街上到处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蓝眼睛金发女郎。而这一切不仅在于海外华侨的贡献,更多的在于书的作用。书的传播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更进一步,而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会永藏于书中。

  文化人传播中华文化。读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诗人作家。从《小说老子》、《说李白》到《鲁迅评传》、《余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领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华文化。人是一个国家的代表,璀璨的中华文化也像这些文化人一样不断发展完善。

  中华文化,一个底蕴深厚的名词,而从书中,我们可以不断吸取文化的养料,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自己,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书中,我们感受中华文化,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中国文化课读后感

  熙熙攘攘的人海中,小情绪太多太多:职位、权利、名声、利益、潮流、情感,在历史与现实中比比皆是,但值得我们驻足、仰慕、思索的应该是古往今来的那些大情怀、大孤独。

  听到余秋雨的真人的声音,还是让我很是意外的,一代文豪的声音居然如此质朴,语速不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很少引经据古,就像一个平凡的长辈向你谆谆教导。认真听下去,就如同一股清澈的甘泉流入心头,让烦躁的心平静下来。

  我们在路上,摆脱了固定的环境,陷入了广阔无比的陌生和未知,但是生命的缆绳还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上,这就会比我们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强大!

  谈到文化,余老师首先否定了我们天天被灌输的职场规则、心灵鸡汤、厚黑学、权谋论等等,不能让这些文化牵着我们走,我们才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应该朝着简单的方向走下去,人与人的都勾心斗角不该成为文化的主旨。当我们醉心于职场的争锋夺利、一争高下、甚至不择手段把别人踩到脚下的时候,就真的快乐充实吗?当算计了别人,天天睡觉都要想着会不会别人算计,这样也不知道是痛苦还是幸福。

  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确实是在从我们古代的文化中汲取着糟粕,所谓职场文化就好比春秋战国,每个诸侯国都是满无仁义道德,干的大多是背信弃义的勾当,昨天还歃血为盟,今天就生死相向,从中原因说来也简单就是一个“利”字,这才是糟粕文化的核心。唯利是图成为文化的主流时,将会成为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些文化巨人几乎同时出现在世界上,他们很像是一起同时接到了同一个指令,而且手拉着手并肩下凡,只不过他们互相在云端告别,去了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罢了。余秋雨先生提道背诵古诗、古文、古代名人的生平事迹,张口就是引经据古,说些个大多人听不懂的古诗文,古代名人的生卒年月也是一清二楚,这些在当今这个网络如此发达时代,随便找个智能手机、随便一个搜索工具,一下就一清二楚的事情,何须再耗费时间和经历做这些事情。当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文化,文化不是复古,而是这个时代前沿的东西。

  就像古巴比伦文明残留的沥青路、古埃及文明遗留的法老村、古印度文明毫无底线的消逝;就像古中国文明里函谷关外远去的白发老子、离世前吟唱中的孔子、雨中被逐出屋檐的墨子、稷下学宫中不合群的屈原;就像遥远的历史中被坑杀的百家学子、被焚烧的百家著作、被整个王朝侮辱的司马迁;就像曹操的江山与星河、阮籍的长啸与痛哭、嵇康的打铁声与绝响的琴声.

  历史滔滔不绝,他们是圣者而终究不是仙人,但逝去的是他们的形体,而长存的是他们的文人风情。这些风情是大江大海里不灭的汹涌波涛,而我们在乎的不能只是那些“枯藤老树昏鸦”。

  我看着听着余先生舒缓的讲述中不止一次落泪,这种感动,定然不是那些看似繁华簇锦的“枯藤老树昏鸦”能带给我的。感谢余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万里考察,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刻研究与思索,感谢余先生带给我们,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的盛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凿壁借光的故事读后感

《这就是中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