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一篇关雎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诗经关雎吟诵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词解:

  关关:鸟儿的连续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现在被认为是鱼鹰。洲:水中的小岛。

  窈窕:相貌与心灵都美的样子。

  淑女:性格娴静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浅水性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

  流之:顺水势采集。(采之、芼之)其意略同。

  寤寐( ):寤指白天,

  寐之夜晚。即日日夜夜。   思服:思念。   悠哉:焦虑的心态。

  辗转:翻来覆去的样子。  琴瑟:古时的乐器。(钟鼓同)

  友之:与之为友。   乐之:使之快乐。

  现代诗译:

  芳草茵茵的河洲上,

  春天的雎鸠鸟儿在不停的鸣唱。

  美丽娴静的姑娘啊是我梦中的女郎。

  长长短短的青青荇菜我不停地采啊采,

  长长短短的青青荇菜我仔细地摘啊摘,

  美丽娴静的姑娘哟我日日夜夜把你渴望。

  日思夜想的姑娘,你到底在何方

  思念你的夜竟是如此得漫长。

  美丽的姑娘我要拨弄琴弦向你歌唱,

  美丽的姑娘我要轻抚钟鼓向你歌唱。

诗经第一篇关雎

杂感: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xìn)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笔者试译:

  水鸟儿关关地歌唱,嬉戏在那河中的小洲上。美丽善良的女子,正是小伙子心中的理想新娘。

  青青的荇菜短短长长,忽左忽右把它采摘忙。娴静温良的女子,让他日日夜夜梦寐挂肚牵肠。

  追求没能如愿以偿,让他朝朝暮暮百结愁肠。悠悠相思人彷徨,辗转反侧难眠费思量。

  青青的荇菜短短长长,忽左忽右把它采摘忙。端庄慧妍的女子,操琴鼓瑟对她一诉衷肠。

  青青的荇菜短短长长,忽左忽右把它选择忙。温婉动人的女子,击钟鸣鼓使她满心欢畅。

  杂感:偏偏喜欢你

  我是三千年前最至情至性的那一笔,我看到,三千年前温良的人儿,就知涉水采芙蓉,那位淑女微微的颔首,于是便有了千古如斯的风流。在古老的小河之州,有关雎鸟儿成双成对,年轻的诗人热烈大胆的告白,让小小的人儿急得羞红了脸……江水流逝楚云飞,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的寤寐难眠,终于酝酿出千古绝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即使昔日人已没,水面上依旧斜晖,脉脉一如当年。

  而有些人、有些事即使已成过往云烟,有些情意、有些感动永不褪色,历久弥新。

  事情还没有半点头绪,他就开始痴想——

  小伙子傻得可爱,八字还没一撇,就开始嘀嘀咕咕、叽叽呱呱,不着边际地做梦,什么“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大抵说得就是这种情景了。

  可是,这样天真而坚定的话——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却比那些山盟海誓更质朴、更塌实地让人受用,听了心安。

  他的眼眸,如同星辰一样晶亮透明。

  她一僵,故意背过去不看他,脸红得厉害。

  而他不以为意,继续孜孜不倦地上门提亲。

  好话不知说了多少,刁难也不知受了多少,终于——抱得美人归。

诗经 关雎 蒹葭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内容,现在来学习关雎与蒹葭。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8.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3、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4、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诗经》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 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2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参考答案:

  23.B 24.D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

  寤寐溯洄(sù )(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题:

  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诗经关雎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扩展:

  一、作品概述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二、《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然后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然后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三、《蒹葭》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然后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然后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诗经关雎的全文

  民间的歌曲,唱出的是更多老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现实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长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化妆品、洗发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题解: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

  【原文】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睡醒。寐: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11)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芼:芼(音帽):拔取。有选择之意。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诗经·周南·关雎》赏析

  1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2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讲到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历来也有两种意见。即在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人认为“关关雎鸠”两句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是比兴,由河洲的禽鸟和水中的荇菜“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这就是诗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诗干脆自始至终都是“赋”。而说它的手法是“赋”的,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旧说,认为采荇菜的活动本是贵族妇女(包括后妃以及嫔妾)应做的“本职工作”,所以是“赋”;二是今人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实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劳动少女,于是表示了爱慕之情,无论“雎鸠”的鸣声也好,采荇菜的场面也好,都是“君子”身临其境耳闻目见的,当然属于“直陈其事”的“赋”了。这些说法都能言之成理,读者不妨互参。

  不过如让我讲这首诗,我倒比较倾向于“比兴”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来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我们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但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诗人在选择诗料时单单看中了“关关雎鸠”,这本身就体现了“比兴”的作用。否则诗人为什么不写别的呢?换言之,也只有写互相鸣和的一对水禽才与这首诗的主题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赋”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了。

  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采摘”和“择取”的意思。“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搴”和“流”都作采摘讲。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我觉得此解亦近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

  训诂既明,然后讲诗。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

  3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学里教过一年《毛诗》专题课,承废名师(冯文炳先生)把他的讲义手稿惠借给我,其中讲《关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谨转录于下即做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朝代:先秦

  原文:

  ɡuānɡuānjūjiū,zàihézhīzhōu.

  关 关 雎鸠 ,在 河之 洲 .

  yáotiǎoshūnǚ,jūnzǐhǎoqiú.

  窈 窕 淑 女,君 子好 逑 .

  cēncīxìnɡcài,zuǒyòuliúzhī.

  参 差荇 菜 ,左 右 流 之 .

  yáotiǎoshūnǚ,èiqiúzhī.

  窈 窕 淑 女,寤寐 求 之 .

  qiúzhībùdé,èisīfú.

  求 之 不得,寤寐 思服.

  yōuzāiyōuzāi,zhǎnzhuǎnfǎncè.

  悠 哉 悠 哉 ,辗 转 反 侧.

  cēncīxìnɡcài,zuǒyòucǎizhī.

  参 差荇 菜 ,左 右 采 之 .

  yáotiǎoshūnǚ,qínsèyǒuzhī.

  窈 窕 淑 女,琴 瑟友 之 .

  cēncīxìnɡcài,zuǒyòuī.

  参 差荇 菜 ,左 右 芼 之 .

  yáotiǎoshūnǚ,zhōnɡɡǔyuèzhī.

  窈 窕 淑 女,钟 鼓乐 之 .

  译文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君子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注释

  [1]选自《诗经·周南》(朱熹《诗集传》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周南,周代地域名称,泛指洛阳以南到汉江流域一带。关雎,篇名,取第一句”关关雎鸠”中的两个字。

  [2]关关:雌雄二鸡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即王雎。

  [3]洲,水中陆地。

  [4]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5]好逑,好的配偶。逑,匹配之意。

  [6]参差,长短不齐貌。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7]流,求取。之,指荇菜。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8]寤寐,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9]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10]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1]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2]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13]芼,择取,挑选。

  [14]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快乐。

  简析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见。《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平常的话。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至于景与情或曰物与心的关联,即景物所以为感为悟者,当日于诗人虽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则已是微妙,其实即在诗人自己,也未尝不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时过境迁,后人就更难找到确定的答案。何况《诗》的创作有前有后,创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带着兴义的句子,后作者现成拿过来,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时之感,则同样的兴,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但也不妨以我们所能感知者来看。罗大经说:“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谓此与儿童之属对何以异,余曰不然。上二句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体认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我们何妨以此心来看《诗》之兴。两间莫非生意,万物莫不适性,这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为看待人间事物的一个标准:或万物如此,人事亦然,于是喜悦,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如此诗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万物如此,人事不然,于是悲怨,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雄雉》),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邶风·谷风》),如“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泉水》)。《诗》中以纯粹的自然风物起倡的兴,大抵不出此意。总之,兴之特殊,即在于它于诗人是如此直接,而于他人则往往其意微渺,但我们若解得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万物的死生消长,都看作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那么兴的意义便很明白。它虽然质朴,但其中又何尝不有体认生命的深刻。 “钟鼓乐之”,是身分语,而最可含英咀华的则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 ‘友’者,亲爱之意也。”辅广申之曰:“以友为亲爱之意者,盖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这“友”字一个现成的注解。若将《郑风·女曰鸡鸣》《陈风·东门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并不是泛泛说来,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时代以歌诗为辞令,我们只认得当日外交之风雅,《关雎》写出好婚姻之一般,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却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时候,《诗》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关雎》便好像是人生与艺术合一的一个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现在文学史的黎明。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向来有赞誉。为什么用关雎作为这篇充满爱意的诗的题目呢?在孔子编辑《诗经》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风,为民间传唱的诗,《孟子见梁惠王》中有关于民间的歌曲的记载,风,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雅,中的部分来自民间,部分来自贵族的歌颂诗。颂,便是贵族用来祭司时歌颂上天,先祖的诗。所以,大部分的诗是没有名字的,而编辑一部书,为了让人们便于查阅必将为每部分添加题目。当然,孔子比较谦虚采取了取诗每句开头的词作为诗的题目。《关雎》取自关关雎鸠 ,“关关”是指雎鸠的叫声,拟声词。后世多用这种的命名方法,如唐李商隐的《无题》,因为有多首,所以采取了孔子发明的命名方法,如《锦瑟》取自:锦瑟无端五十弦。

关关雎鸠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呢

  关雎全文阅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全文翻译: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关雎对照翻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关雎·诗经

  《关雎》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关雎》这首诗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雎鸠和鸣声。雎鸠(居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鱼鹰。

  2、河:黄河。洲:水中央的陆地。一二句是诗人就所见以起兴(起头儿)。

  3、窈窕:容貌美好。淑:善,品德贤良。淑女:好姑娘。

  4、君子:《诗经》中贵族男子的通称。好:男女相悦。逑:同“仇”,配偶。“好”、“逑”在这里是动词(和《尚书大传》所载《微子歌》“不我好仇”句同例),就是爱慕而希望成为配偶的意思。

  5、参差:不齐。荇(杏xìng)菜:生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叶心脏形,浮在水上,可以吃。

  6、流:通“摎(究jiū)”,就是求或者捋取。和下文“采”、“芼”义相近。以上两句言彼女左右采荇。她采荇时的美好姿态使那“君子”时刻不忘,见于梦寐。

  7、睡醒为“寤”,睡着为“寐”。“寤寐”在这里犹言“日夜”。

  8、服(古读如愎bì):思念。“思”、“服”两字同义。

  9、悠哉悠哉:犹“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10、“辗”就是转。“反”是覆身而卧。“侧” 是侧身而卧。“辗转反侧”是说不能安睡。第二、三章写“思服”之苦。

  11、友:亲爱。“友”字古读如“以”,和上文“采(古音cǐ)”相韵。

  12、芼(茂):“覒(茂)”的借字,就是择、拔。“芼之”也就是“流之”、“采之”的意思,因为分章换韵所以变换文字。

  13、乐:娱悦。“友”、“乐”的对象就是那“采”、“芼”之人。最后两章是设想和彼女结婚。琴瑟钟鼓的热闹是结婚时应有的事。

  【题解及原文】

  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翻译】

  鱼鹰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白话翻译】

  雎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美丽贤良的女子,做梦也在把她思。

  追求她却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间。想啊想啊心忧伤,翻来覆去欲断肠。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弹琴鼓瑟永相爱。

  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鸣钟击鼓乐她怀。

  《关雎》欣赏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诗经关雎

  《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

  悠哉悠哉⑧,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⑨。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⑩。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 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配偶。

  ⑤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⑧悠:忧思的样子。

  ⑨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⑩芼:拔取。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25个笑到抽筋的短笑话

关雎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