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国际竞争与合作日益紧密,科技与人才竞争不断升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着,社会竞争力也逐渐增强,沉重的心理压力不知不觉间渗入了儿童的领域,给儿童的身心健康蒙上了一层阴影。儿童的心灵是稚嫩的,脆弱的,承受能力也远不及成人。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的事件屡见报章正是一个信号,证明了在校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

  关注一下媒体,我们会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如香港8岁小学生默写不及格跳楼自杀;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一良种场小学的两名小学生,因为迟到受到老师批评之后,喝下农药自杀身亡;兰州九岁小学生学电影情节自杀……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人群中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据报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在全市8个区、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的最新调查显示上海中小学生5.85%想过自杀。由此我们认为如果现在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悲剧还将更多地上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能不引起重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抽样调查学校中高年级189名学生当中发现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相当大,超过35%的学生认为读书后为的是赚大钱,更有甚者认为是替父母或老师才学习的;对于学习过程中约有10%出现厌学问题;而在人际关系的选项上问题也相当突出。总结心理调查发现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究其原因,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等。这也反映出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在家庭和学校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呢

  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块误区。儿童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所致,并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作为父母应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依我看,作为父母的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互相谦让,建立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给孩子温情,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教育方式上力求民主,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还要信任孩子,尽力满足孩子独立性的需求。但教育爱抚孩子要适度,不能演变成溺爱,而且家庭成员教育要求要统一,教育步调要一致,免得孩子左右为难。如此建立的温馨家庭,能极大的改善亲子关系,有利于小孩子的教育成长。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班主任作为中队辅导员,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适当兼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达到有利于心理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有利于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心理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是缺乏的。但各班的心理教育发展参差不齐,专职、兼职心理教师匮乏。心理咨询室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式单调等。我们深深地明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目标性原则;2.现实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差异性原则;5.活动性原则。

  “五项原则”是心理教育的总体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实施呢?围绕着课堂、课后和课外,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老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地有效地实施。

  一、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抽样调查中发现超过10%的学生不主动回答提问,约8%的学生不准时完成作业或缺交作业反映学生对学习兴趣出现偏差。老师作为知识的施教者,在课堂的教学中应将心理教育付诸于其中,以达到科学施教,从而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

  其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参加学习。教师提问时对学生的态度,包括面部表情、目光、动作、语言等,对学生发言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教师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消除学生对回答(或提问)问题的恐惧心理。

  其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在关键时刻把问题提出来,下“及时雨”,当学生思维犹如平静的湖水时,用提问巧设疑难,造成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当学生思维处于“十字路口”欲进而不知方向时,用提问引导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学生的思维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以减小难度,鼓舞信心。

  其三、巧设问题和因人施问。提问的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智能,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太难,学生茫然无头绪,学习吃力;太易,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巧设问题,这样就像攀登高山一样,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思想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这样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要设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千万不能把提问的眼光只注意几个尖子生,为了“一枝独秀”而忽略了“满园春色”。

  其四、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即使有些学生的回答不甚全面完整,但毕竟经过了一番思考,哪怕有微小的闪光点,教师都必须加以肯定和表扬。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体验学习的愉悦,增强学生的信心,千万不要讽刺挖苦学生。

  总之要运用好提问这一重要教学手段,要使提问更富启发性,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智能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利用课堂有限的每一分钟,使学生乐于其中,自然而然地,学生对课堂、对学习的学科感兴趣了,功课的问题就得到解决。

  二、课后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对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后活动中,以减少学生之间隔阂,特别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有很大的好处。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学生通过玩游戏,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通过宣传板报,小剪报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学样、社会、国家的认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学校得到了六个市级二等奖、五个市级三等奖,极大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课外活动的心理教育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活动,释放情绪,减轻压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型课外活动,如月饼盒回收活动、歌咏比赛、法制和国防教育、迎新活动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开拓进取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也可以更加合群。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这些都不失为缓解压力的好办法。学习生活一成不变,总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业余生活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减少压力,并消除压力。

  不断地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带动他们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五项原则),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

重要的心理健康

  健康这个词大家不陌生吧?那大家知道健康到底是什么吗?让我简短的说一下吧: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及良好的适应能力等。如果你缺少一样都算不上健康。

  一许你有着强健的体魄,可是你有健康的心理吗?下来让我告诉你,健康心理具备的条件吧!

  第一,学习中和生活中能正常的进行一些的活动,也就是智力正常。

  第二,能自己把握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每天都保着情绪稳定的效果。

  第三,坚定的意志做事要有始有终。

  第四,开朗,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第五,要使自己“惊喜若狂”也不要使自己“怒不可遏”喜怒都要有限度。

  第六,正确的认识自己,充满自信。

  千万不能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喔u比如,抑郁p多疑p孤独p自卑p依赖p嫉妒p情绪波动等。

  杀手大家都知道吧u可你知道心理健康的“杀手”吗?这几“杀手”主要是缺少爱抚过分苛求和惩戒无度。下面就听我细细讲解。

  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对青少年而言,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爱抚。由于我国离婚率较高,极巨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他们会表现出恐惧、愤怒、羞愧、做恶梦、烦燥等消极情绪。有的还出现依赖、焦虑、对人存有敌意、冷漠、无动于衷、情绪低落、固执、闷闷不乐等现象。所以缺少爱抚成了心理健康的一个“头号杀手”。

  过分苛求就是指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脱离了我们实际,提出要求过多、过高,以至于难以达到,到了苛刻的程度。所以苛求也逃不脱心理“杀手”的罪名。

  所谓惩戒无度,就是指经常为一点小事,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惩罚和训诫。经常对他们的惩戒会使他们感到紧张、恐惧、不安、戒备。只有在愉悦状态,人的聪明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紧张、忧虑、恐惧、不安就会出现“抑制”。严重的惩戒还可能造成“孤僻、自卑、自毙”等恶果。

  从上面来看,心理健康对我们多重要啊!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

  经过查阅资料得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同时,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身体受伤时,人们知道要看医生、吃药。可是,人们却忽视了心理疾病。现在,青少年很容易发生心理疾病。

  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常心理疾病表现在:忧郁、狭隘、嫉妒、惊恐、残暴、敏感、自卑。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心胸狭窄,有的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有的人敏感多疑,还有的人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些都是不健康的。

  心理健康的孩子应具备5个特点: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所以,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我们才能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学习,才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才能开心的成长。

谈谈心理健康

  现代人的压力已经低龄化,身体体检或许有的人每年都会检查至少一次,那么心理健康呢?自我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这个问题后,才知道同样也需要认真对待。

  比如我,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和疑问,我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初次了解价格后我知道医院有心理门诊和专家门诊,前者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完付挂号费即可;后者是资深心理专家800元/小时,这是大部分医院的专家问诊价格比较透明。我选择了后者,开始我第一次的心理咨询体验。

  如何面对焦虑?如何解决焦虑?这是困惑我的问题之一,我讲述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后,医生给我建议是早睡早起,做运动,先调理好自己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精力去解决问题。

  人为什么要结婚?一定要结婚吗?这是困惑我的问题之二,医生的回答是人要结婚的,并且对我说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次谈话里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解决我很多的困惑。问题的答案看起来非常简单,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做不到,在没有跟医生谈话前我是理论跟实际永远是背离的,谈话后心里非常畅快,问题根源解决连身后的阳光都觉得灿烂。

  焦虑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工作和生活出现的难题得不到解决不仅会影响情绪,也会加深焦虑,进一步会造成拖延,这会变成很严重的问题。而人恰恰是需要沟通,书里给的是知识如果学不会运用等于空谈,我觉得一旦遇到本身无法解决的情绪问题应该寻找帮助,这才是好办法而不是积压在心理。

  “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这句话应用于任何事情都行得通,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目标才会有所付出。此次的体验给我的收获很大,我知道开始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知道寻求帮助,而心理健康不是难于开口求助的问题,一个人只有身心都健康,才能生活的更好。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广播稿

  1、(齐)红领巾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广播员:XXX、XXX、XXX。以下是我们今天首播的内容。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A):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呵护,因此也使我们的身心存在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谈谈有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请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B):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C)(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A)(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B)(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请同学们在听了之后结合上面的标准进行自我测试,不好的方面我们要努力改正,好的方面我们要坚持!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情!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特别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人们尤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发展。

  有两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双双考上了重点大学,在所有人都期望他们能有所作为时,却惊闻其中的一位已退学,为什么呢?原来林同学入校后,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际,因自己来自农村深感自卑,在自我、父母的压力下日渐消沉。最终,精神恍惚,成绩快速下降。在某次考试中,竟有三门功课未及格。于是他不得不向父母提出要求退学。而另一位呢?辰同学性格开朗,待人大方,并且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农村出身就低人一等,而是奋发努力,不但考试成绩科科优秀,而且还荣获了国家奖学金二等奖,成了同学、父母眼中的骄子。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环境,为何二人的境况会截然相反呢?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两同学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林同学由于内心自卑,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不知化解,积压心头,于是造成他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使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走向了退学,可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啊!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幸福的、成功的。谁不期望有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呢?然而,健康、幸福绝不是仅靠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丰富、科学的饮食,甚至体育煅练就能完全做到的,健康更多的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人的心灵世界。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每个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就必须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生活,无数事实主明,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心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最幸福,最成功,然而没有健康,这一切都只能幻想。所以,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大学生一定要正视心理健康,塑造良好心态。

  况且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铸造美丽人生!

关于青少年十大心理健康问题

  八、学习障碍

  [案例]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应对]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小贴士]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九、精神分裂症

  [案例]小王自从升入高三后,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越来越怪异,整日自言自语。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最后,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症。

  [应对]由于这类疾病常有许多前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师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征兆,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这类患者的挫折应对能力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恶化,不能承担太大的学习任务。应尽量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

  [小贴士]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到20岁。主要症状包括思考、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十、抑郁症

  [案例]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小贴士]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

  素质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整体素质,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在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一般地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关键,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矗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由这几方面综合形成的有机的整体水平。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在向学生传授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知识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通过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的意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教育功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离开心理素质的培养,讲教育转轨,讲其它素质的提高是没有心理基础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思想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及学习能力的增强,使之乐学、会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及运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其劳动热情,更快地掌握劳动技能;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增强对各种矛盾的承受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力。

  人的心理机能,有利于促进入的潜能的发挥,其中包括人的智慧潜力和职业训练,以及人的情感和意志,人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素质是指在一定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自觉努力及外界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心理素质的好坏体现在心理状态正常与否,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三大方面,外化于行为习惯及社会适应状况。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有关专家提出开设心育课程,这确实是个积极的建议。但是,在目前课程计划不变的情况下,还是应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德、智、体教育之中综合进行。

  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育者应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的重要内容,自觉地贯穿到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为建立科学的基础知识教育的新体系扫清思想障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者应当熟悉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现律,掌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此教育者必须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这既为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也对教师的自身修养、自我教育大有裨益。其次,树立主体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是教育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切忌“用粗暴的态度摧残他们敏感的自尊心”,以免影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所谓“后进生”重要一点就是他们参与学习的机会少,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平等地”同教师进行交往,以致使他们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因此,教师要相信他们,为他们创设一种自由、平等、互爱、温馨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有意关注后进生、帮助后进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其优点比其缺点,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求得发展。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采用启发、激励等方法,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动机等意识倾向,唤起学生认识事物的喜悦,认识到所学知识、技能的价值,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发散思维,促其勇于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兴奋、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学习的成功,满足自己的需要。调动非智力因素参与认识活动,提高心理活动机能,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逐渐培养从喜欢这门学科,到热爱这门学科,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献身国家的持久、长远的学习动机。第四,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运动心理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一样,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观点的容器。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发展主体自身的积极性,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即依赖于主体心理的“自我运动”。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心理机能的提高,心理潜能的发挥,有赖于受教育者自我心理的把握和积极主动的活动。人的自我认识程度和人的发展程度是正相关,正确的“认识自我”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启发、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既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让学生及时认识自己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引导学生对以后复习、作业等的检查、评价;既要重视对考试,检测后对知识、能力缺陷的评价,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总结;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满足,让其学得快活,又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失误后教训的总结和心理的调整,学习策略的改进。总之,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取得好成绩这仅仅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运动,学会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调整,自主发展,以达到德、智、心、体和谐发展才是最终目标。第五,在学习辅导中加强心理辅导,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材施教是普遍应用的教学原则,其根据就是承认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的指导,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是有效办法。在学习辅导过程中进行知识补缺,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争取成绩提高,这些是我们教师经常做的,与此同时加强心理辅导会收到异曲同工之效。如,对学习困难生要体谅爱护,不能简单批评斥责。要耐心启发,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苦人”、“烦恼”,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心理状态,摆脱精神压力,树立自信心。既要借助情感的动力作用,又不为情绪所左右;既不压抑情绪,又不使情绪奔放不羁;既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对其“导之以行”,并指导、帮助他们达到“持之以恒”的效果。对学习优秀生可采用激励方法,通过榜样作用,提出高层次目标,激励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等意识倾向,调动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磨难法,通过创设困难情境,如压“担子”,出“难题”让学生适当遭受磨难,以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和适应能力。总之,要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

  、如何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因为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人文精华,只有通过学生心理机制的选择、消化,才能渗透在人格之中,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以,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真正做到这一点,应抓好以下几个转变:

  1、教学目标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论以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往往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只对知识、能力、道德等确定目标,很少或没有确定心育目标。我们往往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甚至将一篇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只

  一要我们适当地挖掘,有机地渗透,就会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心理素质综合,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

  2、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是主角,老师讲学生答。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的地位。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者、指导者、组织者,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建一种平等、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学起来,尝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活动的载体。

  3、教学活动的转变。传统教学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外显性结果而忽视内心世界。其实,善于适应社会的良好品质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活动中产生和养成的,教学中要着重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要做到:给学生多留自觉学习的空间,多留创造的空间。例如,在教授《项链》这篇文章时,不妨给学生留下一个自由探索的问题:主人公的命运与她的性格之间有何关系?让学生在探索参与中明白“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明白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4、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要积极探索,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话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构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方能治百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而一味蛮做,便大障于孩子的发达。”所以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必须先了解他们,掌握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学生不同时期会显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要因人、因时而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有目的地挖掘各册语文教材中的针对性、恰当性的文章,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教育。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以往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到心中自有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的蓝本,这是一片全新的广阔天地。

  (三)以活动为载体,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语文课中为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思想品质,我们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依据课文内容去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对课文人物进行再塑造。这一过程其实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的一个良好途径,使学生通过扮演的过程深化理解,将课文中优秀的行为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如设计《将相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深受到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胸襟开阔的人格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个体心理和行动的启迪。

  (四)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转化为

  学生的自觉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表达一份爱、一份期待与鼓励,让学生感到我们能学会,我们成功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的实际运用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结合,通过文章的阅读和教学,在字里行间、人物言行、环境渲染、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验,方能体现文道合一的实质。

  以九年级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本文叙述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过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本文在传统语文教学的理论指导下重点应在于分析文章写作线索。一条明线,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一条暗线,以杜小康心理变化为线索。写作特点在于情景交融,以环境描写烘托渲染人物心情。如果仅仅以语文教学知识为重,笔者以为此篇美文将上得枯燥无味,支离破碎。

  笔者尝试着挖掘其中心理健康的因素,以体验、感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抓住文章中体现杜小康心理状况的语句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揣摩感知杜小康的心路历程,从而形象直观地理解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如杜小康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他害怕了,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他紧紧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群鸭子追去→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蛋!爸!鸭子下蛋了!”

  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及句中加点词语,让学生体验到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正是心灵之旅,正是他成长的体验,从无奈、小孩子气、不懂事、害怕、无助到适应、面对现实、战胜困难。课堂中学生们在分析体验中实际上已融入到了人物本身,仿佛他们就是杜小康。学生们很自然地在课堂上与我交流了自己的类似经历。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知识点——以环境烘托渲染人物心情,学生们仿佛一下子全理解了。那无边的芦苇,那群鸭们的成长,那场暴风骤雨,那颗温热的鸭蛋……。他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挫折,不战胜它,人就不能成长。笔者深深体会到了,将心育与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便乐在其中。

  三、些许思考

  本文只是就心理健康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做了一个简要的阐述。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的渗透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渠道是多种的。心育中的挫折教育、情感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人际交往等都可以很好地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育之中,关键是找到两者的切合点。此外,作为语文教学中半壁江山的写作教学也是心育与语文渗透的一个突破口。将写作作为学生心理情感的反光镜,通过指导学生写好宣泄情感、迁移情绪的作文,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心理指导。这一点也是值得做进一步探讨的。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亲爱的同学们:

  又是温暖明媚的一天,校园之声广播站又带着春风和大家见面了!首先愿每位收听我们广播的老师和同学,都在这美好的天气里有一份很好的心情去对待一天的工作和学习。

  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迎来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阳光;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采蝶的翅膀美丽如画。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与同伴交往等方面,常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吗?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其实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谈谈有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就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友好的与他人相处,能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不灰心,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学习,不向困难低头,追求成功,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或许你听起来这太深奥了,那么就请你认真倾听一位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首先是 活波、开朗,喜欢和同伴玩耍,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2)能同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诚恳、谦虚、公平和宽厚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特别是同学之间本着“宽厚、理解、尊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不计较小事,以和为贵。

  (3)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不会应羡慕别人而怨天尤人,产生妒忌,甚至带有攻击行为,同时不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4)思想应该有条理,行为前后一致,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有一定的毅力,能够正确面对挫折,并且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放弃前进的步伐,敢于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5)同时,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活泼开朗,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遇事冷静,处理谨慎,同情老幼伤残,痛恨坏人坏事。

  一个外表看起来很好的苹果,如果里面生了虫子,过不了多久这个苹果就会烂掉。而我们小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了,就会对什么事情都不会在意,总是快乐不起来,看什么都不顺眼。

  据调查了解,通常我们把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不健康的心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懒惰。具体表现是不愿意写作业,不愿意作笔记,不愿意搞劳动等,我们可以从身边找以找这种现象,找以找这种人。

  (2)自控力差。具体表现就是课堂上管不住自己,总想乘老师不注意和同桌说说话,甚至看见别的人有什么好东西,明知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还是忍不住将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你可以现在就对照自己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行为。

  (3)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4)失落:你们中的很多忍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为此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乐等方面。这容易给你们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就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现在就问以问自己,你自卑吗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这六条是我们小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出现了这些现象,会直接导致我们的学习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自暴自弃,打架闹事,厌学逃学,甚至轻生自杀。那么该如何矫正这些不良的心理,使我们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正常的小学生呢?以下提供的这些方法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1.学会放松。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或者想,自己还很年轻,还可以从头再来,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用这些想法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紧张,放松自己的心情,并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2.学会发泄。当心情不好时,当自己不高兴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不平衡。比如说可以跑步、打球、打枕头、听歌、睡觉、看书、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是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这样心理会好受一些。但切记不可以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

  3.与人谈心。我们的心理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不开的要学会求助,尤其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生。在学校可以找老师,找心理辅导老师交谈,在家可以找长辈找亲友谈心,千万不要把什么问题都留给自己,要学会与人谈心,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记住,学会与人谈心你将受益一辈子。

  4. 学会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把内心的委屈和不安用笔记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你们也不要过分的担心自己的日记被家人或同学偷看,担心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的面对他人和自己。

  5.学会感恩。我们的生活被爱包围着,我们不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甚至我们还感激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

湖州市满分作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初探

  科技推动进步,科技的每一步发展都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亟需一种能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方式,而远程网络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一需要,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

  依据教育技术的发展,远距离教育界通常把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函授教育阶段、广播电视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教育方式。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也称网络教育,多数从事高等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为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或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某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中国国内举办网络学历教育的多为国内著名公办大学。高等网络教育学历证书国家教育部承认 ,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67所普通高校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允许上述68所试点高校在校内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对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教育手段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人类的教育手段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反过来,教育手段的改进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也就间接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飞跃。教育手段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物质基础,它的每一次发展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目前,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瓶颈,国民受教育程度低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成了当务之急,而且必须找到适合中国目前状况的教育手段。

  随着人类信息活动的增加及范围的扩大,仅仅依靠语言、手势等已不能满足日常信息传递的需要。在劳动中,人们又逐步地创造了文字符号,使人类语言外化,使人类的信息传递和存储方法发生了革命性改变,第一次超越人类自身的生理局限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人类的教育真正有了物质的依托。最初的文字是雕刻在石头、金属、甲骨、竹简或木头等的上面,以后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使信息的传播更为方便。虽然当时受教育者仅限于王公贵族和祭司,但人类的教育毕竟有了一个崭新的开端。到11 世纪40年代,我国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与过去一直延续的手抄和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速度,使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高速度复制信息的能力,为教育的平民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18世纪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出版印刷上的应用,更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和范围迅速提高和扩张。从这一时期开始,为了适应产业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兴办学校,人类教育迎接来一个全新的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电影、电视、录音和录像技术等一系列模拟电子传播方式相继产生,应用和推广普及,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空间覆盖到全社会,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复制和储存之方便,前所未有,人类进入到了以模拟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阶段。这一时期的传播特点是以电磁介质为载体,以声音、图像传播为主体这些传播方式已经影响到教育手段的变革,扩大了教育手段的外延,改变了教育手段的形式,人们可以通过音像资料或电视、广播教学获取知识,其实也是为那些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的人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那些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素质或者学习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了一个学习深造的机会,开始初步改变人们认为教育只能在校园内进行传统观念,使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更为宽泛。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后,人类进入到了人类传播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即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时代。它融合了印刷媒体和模拟电子媒体的所有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不足,使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方式通过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大融合,把图书、报纸、杂志等第一代载体和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磁带等第二代载体在网络中统统数字化,把它们之间的界限完全打破,使得它们之间的差别变得模糊而不可辨认。数字技术和以前所有的媒体之间的另一个差别还在于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它把延续了几千年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实现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把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地位相对化。网络传播使得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史无前例的。网上学校大量出现,远程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远程教学与虚拟课堂作为互联网络上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使每个联网的学生都能聆听到优秀教师的讲授,既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见,网络教育极大地拓宽了人们接受教育的范围和途径,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信息化”的增加,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2009年1月份发布的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以22. 6%的比例首次超过21. 9%的全球平均水平,网民数达到2. 98亿,其中学生网民占了33. 2%。网络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青少年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讲,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控制了心理教育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顺应潮流,高度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化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 网络的无政府状态带来新的困难 。

  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体,缺少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每个人既是信息的获取者又是信息传播的主导者,这就削弱了我们对信息的主导能力和控制能力。青少年政治辨别力低、生活阅历浅,极易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产生心理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互联网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

  2. 信息霸权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使我们面临巨大压力。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的最大冲击是信息霸权的冲击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企图通过思想文化、政治观念的宣传渗透,实现其“和平演变”的阴谋。在此背景下,能否及时地捕捉信息,准确地掌握青少年群体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变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和影响力,将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

  3. 网络隐源性导致道德意识缺失和不健康心理繁衍。

  网络的隐源性使广大青少年“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意识得到放纵,导致自我约束力、道德责任、集体意识弱化。美国学者麦克尔? 海姆讲到:“虚拟现实技术使问题变的更加迫切,本体论转移———实在转移———问题变得更加明显了。”网络所造成的道德意识和人格结构的缺失,以及由此所导致性格孤僻、心态失衡等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 网络的现实性与虚拟性互动,使我们的工作难度加大。

  由于网络行为的虚拟性,青少年在网外的心理状态与网上的心理表现可能完全不一样,受教育者的心理状况除了教育者所掌握的存在矛盾之外,也不一定与他们在现实社会的心理状况一一对应。要解决好这对基本矛盾,就必须坚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现阶段,做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务之急需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各级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和主要内容。要结合实际,做出具体规划和部署,力争主动,狠抓落实,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掌握主动权,使网络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和新工具。

  2. 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工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责任到人;要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要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熟悉现代网络技术,并具有探索精神和工作能力的专业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和网站骨干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认识网络、熟悉网络并能够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探索教育规律,加强课题研究。

  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加强对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的特点、性质、作用的探讨;要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交互性、隐匿性、实时性等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问题;研究网络与青少年的成长和网络教育与非网络教育的关系;要认真研究、探讨和把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点以及运作模式。针对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方法和调整策略,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 丰富网络内容,提升育人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网页;要精心设计网站版面,准确提炼内容,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开设网上心理教育相关内容的论坛,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学生个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讨论和引导;要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等,在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

  5.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法制教育。

  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学校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其运作规范,有章可循;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和网络宣传的管理,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滤,净化网络空间;要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学生上网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方面要发挥网络的时效性强、影响力和覆盖面大的优点,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切实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要注意减少或消除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使其更好地服务青少学生,用网络文化之光照亮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 IC)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9 - 01 - 13.

  2 江泽民.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北京: 中央文献 无忧论文网出版社 2002.

  3 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的灵魂 人民网 2006 - 11 - 17.

  4 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喜忧参半 中青在线 2004 - 02 - 12.

  5 信息时代宣言 N 国际电子报 1996 – 05 - 0613

  6 信息时代我们将怎样生活 阎平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 06

  7 数字化世界 葛洛蒂(美) 张国治(中)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 - 10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工作例会会议记录

图书馆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