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政治家名人故事:清廉自律的北宋名臣王安石

  王安石生在宋仁宗年间,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众多文人之中惟一一个以直面改革社会而闻名的诗人。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为一个外国人能知道中国古代的人物,可见王安石影响力之大。

  今天,我们不想从王安石的变法或者诗词讲起,笔者要介绍给大家的只是王安石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北宋是个重视文人的时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北宋是个讲究享受的时代,文官的生活很奢侈。

  就连被通俗文学塑造为清官榜样的寇准,一次赏赐给歌女的缠头就是一匹绸缎,乃至于他的爱妾桃都感觉有些过分,当即写作《逞寇公二首》进行规劝,其一说:“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可知寇准不但有妾,而且生活也很奢侈。

  清廉的官员尚且如此,其他官员的生活情形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风气下,一个做了八九年宰相,在政坛上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人物,却终生只有一个妻子而且绝不纳妾,甚至别人给他纳好了妾,根本不会有任何麻烦,他也坚决不接受,这就更难能可贵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荆国公王安石。

  拒纳妾,王安石不为美色动

  由于主持变法,王安石政敌遍布朝野,其中不乏吹毛求疵、没病找病、“洗垢求其瘢痕”的整人专家,但是在王安石的生活问题上,没有一个人说出一个“不”字。可见王安石在这方面确实有柳下惠之风。

  着名理学家邵雍之子邵伯温着《河南邵氏闻见录》一书,卷十一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邵雍和王安石曾经同朝为官,邵伯温对于王安石很熟悉,所记之事当然可靠。

  王安石出任知制诰时,不到四十岁,仕途如日中天,正在上升之时,日理万机,非常劳累。一天,回到自己府邸,进入内室,不禁愣住了。

  夫人吴氏不在屋里,椅子上却坐着一位二十多岁年轻貌美的女子。只见那女子高绾发髻,上插凤凰碧玉簪,身穿锦绣华服,淡妆细抹,颇有姿色。身子搭在椅子边上,羞答答地看着王安石,好像在打量,在猜测,表情异样,非常复杂。

  王安石大吃一惊,问来者所欲何为?就是说,他不知道一个美貌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半夜到他的房里来想干什么,于是王安石相当严肃地盘问起来。

  原来,此女子是一个下级军官的妻子。她的丈夫在一次押送军用物品的过程中在河里翻了船,损失了一大匹军品,被上级判罪,家产全部查没后还差九十万钱。

  上级说,如果能如数交钱,人就可以释放,保持原职;如果没有钱,她的丈夫就要被免职,还要判刑。

  由于丈夫已被拘押,女子爱夫心切,又没有地方去筹措这么大数量的钱款,万般无奈,才到买卖人口的地方,自己插上三根稻草,自卖自身。要价就是九十万钱。结果被一个老仆人领进这个不太宽敞却很幽静的大院。

  这个女子不认识这是什么府邸,但也看出这是个大户人家,夫人告诉她,买她是要留给官人做妾,吩咐她要好好服侍官人。又说官人是个难得的好人,不会亏待她的。那女子说到伤心处,忍不住掉下几滴伤心的泪。听完女子的哭诉,王安石命该女子回到她自己的房间安歇。第二天一早,立即命人将该女子送回家去,并且不必退钱。

  那个女子问了王安石的名号,才知道眼前这位和蔼而威严,一身凛然正气的人就是名满京华的新任知制诰王安石。于是女子千恩万谢,连连下拜道万福,然后欢天喜地回家与丈夫团圆去了。

  五品官,清廉自律忙公务

  把女子打发走后,王安石才通知吴氏,并询问吴氏为何要这样做。

  原来吴氏进京后,见京师里的人生活特别奢靡,一般的富户都有几房妻室,大富户几乎是妻妾成群,朝廷官员更不用说,几乎没有不纳妾的。尤其是有一定品级一定地位的官员,如果没有一两个妾,就好像不正常似的,人们就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你。或认为这个官员有病,或认为这个官员过于惧内,家中一定是有个母夜叉。

  王安石已经是五品官,早已有了纳妾的资格。吴氏见丈夫终日忙于公务,很是劳累,可能是没有工夫顾及于此,就私自做主,派人到外面去给丈夫买了一个妾。见丈夫决意不纳,又见他已经把人打发走了,吴氏便也无话可说。

  终其一生,王安石只有一个夫人。此事之后,吴氏便再不给他买妾了。

  王安石不纳妾,完全出于一个清廉官员的自律,是自觉的行为,只知道整日潜心去忙公务,这与西晋的贾充和初唐的房玄龄情况不同。贾充和房玄龄都是因为夫人吃醋而又特别厉害而不敢纳妾。

  贾充的妻子郭氏极其厉害,给贾充生了两个女儿。贾充位极人臣,却没有儿子,但郭氏依然不准他纳妾。致使贾充那么高的地位,那么大的家业没有继承人,才出现用下圣旨的方式把外孙当孙子的怪事。

  房玄龄的夫人宁可违抗圣旨喝毒酒,也不同意自己的老公娶第二个夫人。这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王安石的情况与他们都不同,是夫人主动给他买的妾,什么障碍都没有,王安石依旧坚决不肯,更见其高洁。

  不贪财,辞职后寸草不带

  王安石是位冰清玉洁的伟大人物,他不贪官位。进士及第后,其他人都汲汲奔走要谋求一个馆阁之职或京官留在汴梁,这样提升的机会多。而王安石主动请求到偏远地方任职,来到鄞县(今宁波市)出任县令,其后几次辞京官。

  在事业最兴隆之时,坚决辞去相位,回家隐居。他不贪钱财,辞相搬出相府时,所有的官府之物寸草不带。吴夫人特别喜欢那里的一张床,想按照价格付钱买下来,王安石也没有同意,因为他认为,这样将来会说不清楚。王安石不爱女色,终生一妻,更无任何桃色事件,绝无绯闻。

  不爱官、不爱财、不爱色,王安石是个地地道道的“三不爱官员”。仅此三项,便可令王安石永享盛名,留名青史。

  梁启超最服膺的人便是王安石,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王安石的政治水平、人格操守理解得更是入木三分,因此感叹道:“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认为王安石是夏商周三代以来惟一的完人。我们了解了王安石的为人处世,不得不佩服梁启超的眼光。

清廉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清廉节俭佳话的名人故事

  季文子戒奢华

  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却十分俭朴。他的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而只穿布衣;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而饲以青草。有人讥之为“吝啬”,季文子答道:“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乘车骑马呢?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没听说用自己的美妻良马能给国家带来光荣的。”这样,原来讥笑季文子吝啬的人,也模仿季文子的做法。当时,因为受季文子的影响,鲁国上下崇俭戒奢,蔚然成风。

  诸葛亮俭以养德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官居蜀国宰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事奉节俭,力戒奢侈。他的家业仅存钱800铢、田15顷,作为妻室儿女的生活来源。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给,俸资之外,分文不取。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暮年立下了这样的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据史料记载:“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已成为千古箴言,被后人奉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东坡安贫守志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官至翰林院学士。因为他抨击朝廷横征暴敛,结果被贬谪黄州,薪俸也随之锐减,每月仅有4500个铜钱。苏东坡乐道安贫,节俭度日。

  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见客厅的大梁上悬挂着31个竹筒和一个大竹筒,心里十分纳闷。这时,苏东坡嘱咐家人备一席酒菜,要与老友痛饮三杯。家人应诺后用叉挑下那个大竹筒,退到内屋去了。这位老友见状,忍不住向苏东坡发问:“东坡兄,不知你这屋梁上挂的是啥?”苏东坡没有马上回答,只是起身又叉下一个竹筒,倒出筒中数十枚铜钱置于桌上。这位老友仍是不解。苏东坡朗声大笑,说出了竹筒之谜。原来,苏东坡为了做到计划开支,量入为出,把每月领到的薪俸分为31份,然后装入竹筒中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木叉挑下一个竹筒,作为当日开支。每日节余部分,集中贮放在大竹筒中,逢年过节或有来客才从大竹筒中取出备办酒席。这位老友听了,十分感动,称赞不已。

廉洁相关的诗歌

  反腐倡廉“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名利前,品自显。 情系生,慎用权,戒诱惑,操守严。 魏书生,师模范,好公仆,堪垂范。 知足者,心自宽,保廉洁,切莫贪。 勤学习,勿自满,双师型,记心间。 同志间,要互勉,常提醒,共争先。

  官赃民心散;狼来牛羊逃。 官贪民受苦。

  赃官灾害双胞胎。

  包子堵住了嘴,拉条子缠住了腿。 仓大了多鼠,国大了多贪。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篱笆破,狗进来。

  薄处先透,细处先断.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小洞不补,大洞难堵.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官清衙役瘦,神灵庙主肥. 没有香火请不来真神:

  穷帮穷,富帮富,官向官,民向民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着出家人; ——后句亦作关老爷向蒲洲人

  宰相家人七品官;

  阎王爷好见;小鬼难缠;

  肚里没油水,开个现场会:

  虚报了戴朵花,实说了往下拉

  只管老爷坐轿,哪管抬轿的尿尿. 省中华,县牡丹,一般干部抽雪莲 当官娃子不读书,自有就业好门路 上台齐拍手。下台落水狗.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宋司马光《文中子补传》

  廉不贪直不倚。

  唐柳宗元《处士段弘古墓志》

  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瘦人以肥己。 《明史循吏传》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临大利而易其义,可谓廉矣。

  《吕氏春秋忠廉》

  临官莫如平,临则莫如廉。

  《孔子集语漆雕氏》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宋林逋《省心录》

  唐白居易《西掖早秋直夜书意》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 三国曹植《九咏》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明黄遵素《霞舟随笔》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方案

部队励志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