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学生的十大心理问题

  第一: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等,而实际上他们当中有一些学习不是很努力的,他们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他们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第二: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讲究“实际”,加上一些家长[微博]对子女娇生惯养,在孩子身上花钱大手大脚,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除礼尚往来外,还要摆酒宴。男生中“烟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讲究穿着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还随身带着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的服饰。但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他们轻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平时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一些中学生中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劳动是人类的美德,通过劳动得来的享受是正当的、光荣的,不劳而获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由于其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这类学生往往通过记日记、画画、写字等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他们很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中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他们从苦闷与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老师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逐步消除其依赖心理。

  第五:情感与理智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充满信心”和“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之事,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之事,则避而远之。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第六: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观后感

  星期五,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一个法制节目,这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节目中的很多很多的青少年,他们犯了法。他们现在被关入大墙之中,后悔莫及。

  当他们见到自己的亲人后,一直在听他们的教育。当然现在听已经太晚了,如果当时听一下他们的劝告,也就不会落在这个泥潭之中。他们没有一个人不关心家里的,没有一个人不后悔的,没有一个人不想好好改造后到大墙外面去,获得自由的。如果再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不会再犯罪的。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例子,比如:一个同学把另一个同学的橡皮弄没了,那个同学肯定会去找他算帐,就难免打架。在玩的时候,有人只是开个玩笑,拿一下别人的东西,而那个人以为他是故意的,就上去打架。现在很多少年罪犯都有一个规律是:辍学——流失——染上恶习——犯罪。往往也有很多人都不想杀人,而是在自卫时都误杀了他人。

  很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在社会上闲逛或去上网吧结识一些坏人。我们平时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但要把数学、语文学好,更要把思想品德学好,要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和人相处要团结友爱,相敬如宾,做到宽宏大量,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要有正确的思想观,不但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更要做一个有很好心理素质的新新人才,心理的健康,能使青少年犯罪降低到零。

  让我们都重视起来吧,杜绝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争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首先给大家拜个晚年,七年级的第二学期已经开始了,大家的假期生活结束了,你们要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来,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我们心理健康课给大家的只有放松没有紧张,所以大家可以在我的课上轻松愉快的听我讲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

  我知道大家应该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是你们对心理学了解多少呢,你们对自己的心理又了解多少呢?其实大部分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只是有的人表现的比较强烈,而有的人自己可以调节自己的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常被大家忽视,大部分中学生也不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我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到了2000年以后,超过三成以上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二,青少年,还有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缺乏信仰,政治盲从。现在有的学生一提政治就反感,不愿接受正面教育,因而出现不明事理,不辩真假,学习盲从,在个人追求中一旦出现偏差,便心灰意冷,痛苦失望,自暴自弃等。

  2.压抑与自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压抑、自卑,精神上萎靡不振,情绪上消极低落,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性格孤僻,不合群。适应能力差,合群意识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不愿深交,对待学习不够主动等。

  4.多疑和嫉妒,不信任他人。受疑心的困惑,在别人成功的面前,失去内心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为别人失败而庆幸,这是常见的嫉妒心理疾病。

  5.残酷与自私心理。少数学生存在这种心理疾病,以戏弄别人,暴露,嘲弄和编造别人的流言为快事,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甚至以残忍的方式虐待动物,弱小的同学等。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解惑,对那些“不遵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各种原因都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发生扭曲,但是各种心理问题又是可以避免或者减轻的,只有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那么我们就能大大的减轻心理问题发生几率。我们同学有了问题不要回避,要勇敢面对,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疾病,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我们只是心里有些不痛快,可能找人发泄一下就好了。不要怕别人的异样眼光,也不要用异样眼光看待有心理问题的人。拥有健康心理是要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更要靠自己,勇敢面对、积极调节。

  谢谢!

  塘沽盐场中学

  2015年3月

青少年犯罪读后感

  少年如花季,花季犹美好。然而,谁能想像得出在现实生活中,竟然有这样一些少男少女,正选择着杀人、抢劫、盗窃、…… 青少年本是 “八、九点钟初升的太阳”,是祖国的花朵。人生才刚刚开始,有多少人在憧憬着明天,有多少人在向往着未来,有多少人在寄托着希望。假如没有诱-惑,假如没有放纵��假如没有犯罪,人生将多么光明,生活将多么美好。面对青少年的犯罪,我们在悲哀、愤恨之余,不禁深深地思考,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正显上升趋势,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究竟是为什么? 纵观一个个的犯罪案例不难发现,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家庭的环境不好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青少年正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环境不好或管教不当,极易导致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加之社会环境和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极容易交上一些不良的朋友,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性。长期下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方向,最后无知地走上了犯罪道路。 当然,我们青少年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与其费尽心思、手脚发颤地想作案计划,还不如想想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在不触犯到法律的前提下解决所发生的问题。即使作案成功了,可吐一时的心头之快,但为此我们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片中的那些青少年犯罪者进了少年监狱后,对父母说的最多的话莫过了对自己所做行为的忏悔和一句在常人看来很平常的话——“我想回家!”所以,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不值得啊!。

  今天彻底看完了《我的兄弟叫顺溜》这部电视剧,我觉得我不写点东西实在是有点对不起这部电视剧的导演了。不否认,这部电视剧最初的几集确实还有些意思,但是打从第十二集开始,这部电视剧的导演就进入了3岁的低幼儿智商范围,列举:

  一、安排了一个反复不听从军区命令的陈太太(陈大雷的老婆)吴妮。在出现的几集中,除了做了几双鞋和几件衣服外,啥作用没起,最终还导致了六分区主力营长的死。

  这位陈太太多次拒不执行军区让其撤退的命令,并最终导致被捕,随后,总军区政委以开会为名将陈大雷骗到军区,由大司令陈怀仁亲自到六分区指挥营救陈太太吴妮,但结果却是大司令陈怀仁不痛不痒的开了个会,然后就做起了看家大掌柜,坐阵六分区司令部,却让三营长带队去执行营救任务,我就奇怪了,既然你不来亲自指挥部队,你过来干嘛?再说,就算你大司令再有本事,你还能比陈大雷更了解他自己的部队?还是说你大司令陈怀仁亲自到六分区走一遍六分区的战斗力就能提升一大截

  要说怕陈大雷感情用事,影响营救计划。你开玩笑呢?能做到分区司令一级的人物,会有这种弱智般的智商吗?会做出冲动之极的傻事吗?他要是真能干出这种事情来,也只能说明他的上级,总军区用人不慎、辩人不明,实实在在的是一大饭桶。

  再说营救过程,这个最为搞笑,也最为弱智。

  先说陈太太吴妮,她在顺溜的狙击下顺利的从日伪军手下逃脱,逃就逃了吧,公路两边就是山野和树林,可这个陈太太吴妮,可真不愧是有这么个可爱的名字,真是妮的可爱,妮的犯傻,妮的智商无限等于零了,两边山野树林不躲,偏偏顺着大道跑,结果又一头撞进见日本人,如果不是开qiang的鬼子qiang法差,如果不是后面的新四军动作快,这位妮得可爱得要死的陈太太,可就真的要因为傻得可爱而死掉了,当然,这只是暂时没死而已。

  再说三营长,一个跟着陈大雷打了n多年杖的老兵,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教训”着顺溜的老兵,一个实战经验无比丰富的老兵,居然在战斗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满山遍野的大喊狙击手的名字(顺溜),难道他不知道狙击手隐蔽的重要性吗?还是他担心顺溜不被暴露出来?一名狙击手,在进入战斗后,隐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他却大张旗鼓的找,这种低级的新兵错误居然出现在这样一位老兵油子身子,简直不可思议,就算剧情真的需要三营长死掉,也可以安排一种正常的死法,可影片中的这种死法,我除了用弱智来形容外,找不到其它合适的词了。

  最后再说一下顺溜,在三营长以生命为代价再次为他引出鬼子的狙击手时,他趁机站起一qiang,击中了鬼子,而这个顺溜,居然不先去确认鬼子的生死,而是背起了已经挂掉的三营长,接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山本(鬼子的那名狙击手)开qiang射杀了吴妮。

  至此,这一场完全是由闹剧组成的片子,终于在因为一个没起啥良性作用的女人倒下后而结束。

  二、伏击日军华东驻屯军石源将军的戏码。(长话短说了)

  这场戏也堪称经典啊,首先是伏击地点的选址:顺溜的姐姐家,顺溜亲眼目睹了其姐姐被鬼子轮j,姐夫被鬼子戮杀(编外:存心折磨人是不?),然后打第二十二集开始,剧情由顺溜姐姐与其姐夫(保国)被害为线,一根肠子通到底,然后,狗血场情慢慢上演……

  1.鬼子投降,中央有令,不得杀降军鬼子,可顺溜不管啊,他要报仇啊!(这点我喜欢,有血性!)顺溜单qiang千里追杀(好像有点夸张),中途被翰林与侦查排长抓到一次,并被翰林进行了一次政治教育(这次教育有大作用,直接改变了顺溜的人生)。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问题。为此,我通过走访,交谈找到了他们犯罪的一些原因:

  1.好胜。某些人因为从小好胜,所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好奇。某些青少年因为好奇,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3.好玩。青少年看惯了电视上称老大杀人,且自我强壮,便好玩被骗下山涧。

  4.“乐于助人”。青少年为了在哥们中威风起来,帮孤朋狗友做见不得人的坏事。

  5.电脑与电游。某些青少年因为某些因素,去打劫别人,使自己能玩电脑电游。

  6.家庭暴力。某些人因为家人打他,他实在忍不住了,便走上自亡的道路。

  7.仇恨,与第六点差不多。不过不是家人打他,而是因为他对某些人有仇,想报复一下,从此走上犯罪之路。

  这些原因只要触到了,那青少年的前程就被挡了,要很久才能再前进,也有可能一生前进不了。

阻止“青少年犯罪”

  今天最后一节课,我们通过电视,观看了在“多功能活动室”的讲座,主要讲的是“未成年犯罪”。

  对于“未成年犯罪”,这个词儿在多年前是不“流行”的,就在近几年内,这个词在社会不断蔓延,弄得社会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未成年犯罪”,到底是怎样的呢?对于“未成年”,这些“未成年犯罪”的人又有多大呢?关于这一点,公安局局长作了以下解释:未成年犯罪,未成年的小孩,最小9岁,最大18岁,但一般是10岁左右。“9岁、10岁……”惊人的年龄。在这个时期,做为小学生的我们还在干什么呢?没错,那时,我们正读4、5年级,正在教室里面专心致志得听老师讲课,认认真真地在教室里做作业。可是,当我们在听课,做作业时,这些小孩正在犯罪。他们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假如9岁被判刑,坐牢,13岁出来,那将是什么时候,绝大多数知识已经匆匆擦肩而过,到那时,又能做些什么呢?又去犯罪,做惯犯?还是努力学习?还是打工?都不行啊!因为到那时再来亡羊补牢已经晚了,再怎么也不可能坐在教室里听课,将来上一所好大学了……

  “未成年犯罪”,看起来简单,其实,它却牵连着我们的一生啊!即使是一天、两天时间,都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局长特地向我们介绍了几种避免犯罪或被害的经验:

  ⒈少参加宴会。在宴会里,大多数犯罪份子都在那里集中,如果,悄悄给你的饮料等加入毒物等,那么,你的一生就全毁了。

  ⒉少跟着陌生人走,不认识的人千万不能和他交朋友。不好的朋友也象一颗埋藏在身边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所以,我们要慎重交友。

  ⒊如果遇到坏人,千万不能够紧张,要以智和坏人斗,记住坏人的样子,习性以及他的车牌号……

  ⒋到哪里去要早点回家,不走僻静的小道,不在路上玩耍……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更要控制住自己,不要被青春期的好奇心感染,凡事要多为后果着想……

  阻止“青少年犯罪”,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青少年犯罪

  2月16日,南方网发表评论员文章《整个社会日益童稚化》文章说,“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动用了十八般武艺,最新登场的手段是组建“妈妈评审团”,为青少年的网络世界保驾护航。据称,“‘妈妈评审团’将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为基本原则,当好互联网建设的巡视员、监督员和网上不良信息的评审员。”

  文章指出,母亲的身影不是第一次在类似活动中显现。大概没有多少人记得,早在1995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就曾在一版刊登《一位母亲的呼吁》,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动员起来扫除电子黄毒》。这个“呼吁”是一个普通女工的泣泪之声,她省吃俭用为儿子买了电脑,竟意外发现儿子没有用电脑进行想象中的学习,而是在看黄色光盘。此后不到半年,在隆重推介“中国第一个电脑反黄软件”“五行卫士”时,《光明日报》再次发表题为《为了母亲不再呼吁》的文章,称该报关注反黄软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再让母亲们为此呼吁”!

  文章指出,家长的关切终于演进成了制度,虽然发起组织“妈妈评审团”的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更乐意将其称之为“民间公益组织”,但官方在背后的推动显而易见。率先提出建立“妈妈评审团”这一建议的青少年教育专家甚至建议,要给“妈妈评审团”一个传递信息的畅通渠道。“孩子的事情是等不得的。按照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层层审批的做法,最终批复下来直至解决问题可能会等很长时间。能不能为妈妈评审团建立一个专门的快速通道,把问题直接反映给相关的主管部门,简化中间环节,最好一个星期之内就得到回复”。果真认为,妈妈们的家长权力就具备了升格为社会权力的可能。于是一系列问题就出现了:要不要对评审团团员进行“公推”,以防止人数远较她们为多的妈妈乃至爸爸、爷爷、奶奶们“被代表”

  要不要对她们进行考试,因为低俗信息的标准连专家都说不清,虽然李素丽票卖得好,但人们对她能否清楚地界定低俗信息却不见得有信心?文章说,政府的这一举措明显是要“花季护航”全国人民,把自己摆在为人家长的位置上———而当监护行为被扩大,当家长身份进行了社会化扩张,成人正当的信息诉求往往也必须降至儿童的水准,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日益童稚化。文章说,“深入整治低俗”是一场无情的运动,不知有多少网站在去冬今春的寒风中哀号,然而,妈妈们在运动中的出现不仅为之涂上了一层温情色彩,似乎也赋予其更多的正当性。

  这是因为,妈妈们竖起的大旗是“保护未成年人”,占据了社会道德的制高点。文章说,多年以来,各类内容监管都包含一种奇特的现象:管理者在强调管理合法性时,总是突出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青少年犯罪

  我认真翻阅了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违法案例,难免心伤,案例中的犯罪青年几乎跟我们差不多大。本应该在学校享受青春美好时光的他们却在花样的年华踏上了犯罪这条不归之路…

  家庭是每个孩子生活的起点,家长则是我们生活学习的最直接启蒙者。现在很多违法青少年的家庭都存在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等问题……这样的问题使青少年在家里无法感受到来自家庭本应该有的温暖。试想,一个整日在家面对父母不和或恶语相向的少年,怎么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所以,我认为家庭和谐对青少年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认为父母更应该懂得对子女的科学教育,改变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同时家庭成员也要关心孩子,特别要在思想上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孩子心里的烦恼或困惑。更要言传身教,做好表率。使未成年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最单纯的温暖。这样孩子才能保持一个良好乐观的心态,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想想,一个心理健康,家庭幸福的孩子又怎会价值观扭曲,放任自己去踏上一条不归路呢?我想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家庭问题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最大关键! 现如今,也有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孩子们都享受着来自多个家长的溺爱,使很多孩子从小就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也很多问题……这些往往也是青少年误入企图的一个原因。并且,我认为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祸根……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常常对涉世未深,判断力差的未成年人起着导向作用。含有暴力、赌博、色情、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的有害信息乘隙而入,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与思想。以致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堕落,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家人有时也需对孩子的社会交际进行小部分干预,尽早防止孩子误入的歧途。

  这些都是我看完案例后的感悟,也更加警醒自己要端正自己的自我价值观,谨慎交友,更要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到学习中来,享受在校园里的最纯粹的青春美好!

青少年犯罪

  1、从犯罪动机来看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都很盲目,具有冲动性,在不知不觉中就步入了犯罪的深渊。这一点我们先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理来分析,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冲动性。再加上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所以往往并不是策划好了的犯罪,而是在无意中就做下了血腥的傻事。如令人震惊的成都建筑职中学生刘飞杀人案。2004年10月13日上午,刘飞在电话中与周浩发生纠纷。当日中午,周邀人找到刘飞理论,双方发生打斗,在打斗过程中,刘飞拔出随身携带的小刀朝周的胸部猛刺,随后又持路边店铺的一把菜刀追杀周浩。最终,周浩因心脏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死亡。此案例中的刘飞在打斗过程中就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一时冲动拔刀相向,甚至还持路边店铺的菜刀追杀周浩,由此可以看出其心理的不成熟,由于他的逞强好胜,在冲

  动中将一件小事酿成了命案。

  2、从犯罪过程来看,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所以青少年犯罪大多在一念之间,它具有突然性。可以这样讲,大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没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罪的意图,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上述案例中的刘飞和周浩其事件起因就相当简单,犯罪过程极其突然。刘飞就是因为周浩问责的刺激,一时可能想不通,继而萌发了伤人的念头。而且不计后果,从而酿成了命案。

  3、从组织结构来看,青少年犯罪具有团伙性,这源于青少年本身的合群性。崇尚江湖义气,在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从河南省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一项调杳表明,在受调查的538人中,参与团伙作案的有309人,占60.5%[5]。从各地情况看,团伙作案普遍呈增多趋势。并且许多犯罪团伙有向犯罪集团发展的趋势。团体内不仅有头目、有名称,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对社会危害较其他犯罪更严重。随着社会人、财、物的大流动,青少年犯罪团伙流窜作案逐年增多。

青少年犯罪心理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犯罪群体逐渐呈现出低龄化、手段智能化的现象。预防打击青少年犯罪的过程艰难漫长,因此要结合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以及犯罪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

  当前青少年的犯罪总数正呈现出飞速上升的趋势,同时其犯罪年龄也逐渐走向低龄化。实施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可以正确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特征

  (一)犯罪形式方面

  首先盗窃形式的犯罪率飞速上升,大部分青少年由于长期受到家庭、学校或者其他方面的制约,其价值观念得不到正确的培养,过于贪图物质方面的享受却得不到满足,从而走向了盗窃的犯罪道路。

  其次是抢夺、打架斗殴的犯罪率飞速上升。部分青少年自幼年时期就生活在单亲家庭或不幸家庭中,从小就承受着家庭暴力,使得这部分青少年的性格逐渐内向化、冷漠化;并且还有一部分青少年由于长期受到家庭的溺爱,从而导致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采用极端的报复方式。

  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型的网络犯罪逐渐兴起。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愈发的广泛,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诸多高科技犯罪人才开始转向利用这一技术展开犯罪活动,并且呈现出愈加旺盛的发展趋势。

  (二)犯罪主体方面

  我国当前青少年的辍学率呈现持续上升且低龄化的趋势。在这一年龄段,法律制度并不能对其进行严惩,因此造成这部分人群形成侥幸心理;社会以及学校、家庭方面的教育已经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培养。甚至于部分青少年人群在小学就已经辍学,文化程度处于中下等,导致其文化素养极其匮乏。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其物质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丰富多远化的特点;同时青少年人群大部分处于早熟阶段,对于物质需求逐渐提高,并长期受到负面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得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的发展愈加旺盛。

  (三)犯罪手段方面

  青少年犯罪手段逐渐趋于成人化,并且其作案手法极其残忍。已经逐渐从盗窃、挑事等小型犯罪案例转变成为高智能化的犯罪案例,其暴力倾向愈加严重,但是通过和成人犯罪模式的比对分析发现,其犯罪手段存在几方面不同之处。

  第一,预谋性质的犯罪率较低,其偶然因素占据较大比例。第二,其犯罪手法过于大胆。第三,青少年犯罪手段过于离奇,不符合常规,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同时在近几年来青少年的犯罪方式逐渐走向智能路线,主要在于对信用卡以及证件方面的伪造应用;并且其科技应用技术也逐渐上升,经常出现盗用他人账号盗取财产的现象。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

  当前青少年价值观正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对于是非对错的辨别意识有待提高,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容易迷失方向,所以青少年的犯罪因素存在于诸多方面。

  (一)主观方面

  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价值观念得不到正确的培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初期阶段,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不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1.模糊的法律概念

  大部分的青少年对法律制度没有实际的认知,并且对于犯罪行为、违法行为以及犯罪后果等认知过于模糊。另一方面,青少年人群经常会出现小型的抢劫犯罪案例,认为只是单纯的抢劫,并不知道这一系列行为已经触犯了一般犯罪底线。

  2.缺乏对犯罪行为后果的认知

  当青少年发生犯罪行为时,对自身行为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知,并且对于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认知也过于模糊。虽然青少年在成长时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鉴别水平,其思维模式依然处于不成熟阶段,过于追求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状,;在这种背景因素下,容易诱发青少年群体发生犯罪行为。

  (二)客观方面

  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其腐朽的拜金思想以及享乐思想等逐渐衍生。同时在暴力文化等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长期受到物质诱惑,从而导致其犯罪活动屡屡发生。

  1.社会环境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现象愈发严重。这一因素致使青少年群体经常出现盗窃财产的现象,加大了青少年的犯罪率。同时网络方面开始出现负面文化,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逐渐广泛的背景下,使得部分青少年禁不住诱惑从而走向网络犯罪的道路。并且当前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剧,使得辍学较早的青少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正确积极的管理,使得青少年犯罪率屡创新高。

  2.管理方面

  学校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智力开发。没有发挥素质教学的现实意义,使得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得不到科学有效的教育,并且法律观念过于淡薄,心理以及生理方面得不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初步形成时期,家长没有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由于长期得不到法律观念的灌输,使得这部分青少年逐渐发展成为犯罪群体。

  三、针对青少年犯罪展开的相应预防措施

  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开展对未成年犯罪预防的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使得价值观念得以正确形成,从而推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要将我国青少年的相关立法工作进一步改善,使得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针对青少年开展法律知识的普及活动,拓宽宣传领域,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进行展开及时有效的预防工作。另一方面,要大力整顿社会中各种不良现象,使得社会环境得到良性改善。尤其是“黄、赌、毒”这三大害对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承兑最高,要严厉打击这一现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将社会德育教育全方位的展开,使得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得以形成,从而发挥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二)教育预防工作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学生可以得到优秀的知识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学校自身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资源,因此要对教育方式加以改善,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德育教育力度,平衡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学校还需要加强和学生家庭方面的沟通,使得青少年学生可以长期处于积极的校园氛围中,使得不良因素得以剔除,推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三)家庭预防工作

  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中,家庭预防工作是最直观的方式。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关联,因此家长需要对青少年展开全面教育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摆脱溺爱与高压教育等教育模式;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青少年处于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其身心必然可以得到健康发展。

  家长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动向,采用合理方式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使其可以得到健康向上的教育思想,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

  (四)自我预防工作

  青少年自身需要加强素质的培养提升,提升自身的是非辨别水平。虽然青少年正处于自制能力、法律认知都较为薄弱的成长阶段,但是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辨别意识。因此要加强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强化其道德观念,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在这一健康氛围的影响下,青少年的综合道德素养得到健康发展,其行为模式、思维模式都得到合理规范,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同时对犯罪诱导因素的自觉抵挡意识逐渐得到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不仅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同时青少年方面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得到良好教育,不仅自身得到健康成长,同时也推动了文明社会的建设。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未成年自我保护顺口溜

青少年犯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