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土木工程教育

  在学完有关测量的知识后,去施工现场进行实际的操作,观察自己测量的数值与正确的测量数值有什么区别,如果测量错误,一定要总结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进行改正。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水平。在学校中也要建立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完善一些实验室中的具体设备,还要邀请一些企业中专业素质较好的技术人员来学校中进行授课,使学生知道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中哪些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为学生指导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

  一、教改、科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改、科研和工程实践的活动中来,不仅可以使教师丰富教学的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是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参加教师研究的一些课题操作,使学生在这种综合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梳理相关的知识结构,并学会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现在的高效教师,大部分只注重一些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日新月异的建筑业不能清楚的了解,为了在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是与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让教师在每个寒暑假都去跟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只有这种理论和实践双向发展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应用型的土木专业的人才。

  二、实行导师教学制

  在大三的下学期,就要改变那种常规的教学模式,采取一个专业教师专门指导部分学生的教学制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工作。由于教师的时间较为紧张,而且学生在理解上也有所困难,所以在讲授的时候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够看到具体的图像,避免学生因教师简单的语言表述而不理解的现象,这样使公式、图像和文字都融合到多媒体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有效率,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还可以将教师的课件拷贝下来,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学习研究,通过这种学习制度,可以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的选择自己的道路,还能较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的土木工程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使其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学到与时俱进的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熟练掌握后,再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仅从高等教育内部微观层面探索如何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并有一定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但是制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条件是多元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和探索性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参考,还处于探索过程,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工作正在逐步深入,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定会把培养高素质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人才培养的五种方式

天才培养计划

  “培养出一个天才要胜过培养出千万个普通人。”当然这个话谁也不敢公开讲,不然会被群起而攻之,因为这个社会普通人占绝大多数。但国家、社会需要天才,培养天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义务和权力实话实说:

  一、天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现行中、小学校不是专门为培养天才开办的,而是为了培养绝大多数普通人开办的:

  1、学校规章制度条条框框,限制了天才的发展,教学大纲、教育教学计划是为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制定的。

  例如:(1)达尔文从小就热衷动植物的研究,他为了制作标本而考试不及格,受到校长的批评:“你光搞这些东西,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课程,所以成绩这么差。”

  (2)牛顿由于热衷于思考数学问题,他在学校的总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名,但他会制造机器玩具。

  (3)成都第五中高三女学生陈雪潜以托福考试540分的成绩被美国一所科技大学录取。但这个学生在中学是差生,全班54名学生,她成绩排到30名以后,教师常指责她:“贪玩,不务正业”(这样的话我常听到,当老师的、当家长的和当领导的都爱说,我自已有时也说,没办法)。以她的成绩在国内是考不上大学的。但该生是一名创造型人才,读高中期间已取得一个专利,并已申请了几个专利。

  (4)、文豪斯科特成名后的一天,去访问他小时候的母校。这个消息立时轰动全校,学校特准备了一堂课给他看。斯科特不满意,他要见全校成绩最差的学生,教师们不得不把最差的学生叫来,那个学生臊得面红耳赤,不敢抬头。斯科特抚摸他的头,给了他一枚金币,和蔼地说:“你是全校最差的学生,你是好孩子,你要牢牢的守住我的位子”原来斯科特在这所学校学习时成绩总是倒数第一。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天才学生在普通学校,可能是差生,往往由于他们与众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挤。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也是普通人,而不是伯乐。

  2、培养天才关键在早期家庭教育:

  例如:(1)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已精通六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为突出的数学。9岁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来看,他的成长主要得益于他父亲的教育。

  (2)《俗物与天才》一书的作者塞德兹博士[美]的儿子小塞德兹5岁参加行医开诊的初试,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顺利完成所有考题,成绩合格。6岁那年,上午9 时塞德兹送他上小学一年级,中午他母亲接他时他已经成了三年级的学生。就在那年他小学毕业了。因为太小了没中学要他,8岁时好不易有所中学收了他,他又觉得学得没劲,他中学课程早已学完了。9岁-10岁在家自学,11岁考上哈佛大学。15岁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了。塞德兹博士教育小孩得益于他的导师詹姆斯,而詹姆斯正是最早发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价值的人。

  (3)1999年成都18岁的女孩刘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的,从《哈佛女孩》一书中可以看出刘亦婷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她母亲刘卫华,而刘卫华又得益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简译本,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个小册子,这本书是刘卫华怀孕期间得到的。(我得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时,我的孩子已14岁了。真的好遗憾!)

  这些天才并不是他们的天赋有多高,而是全赖他们的父母早期的教育有方。

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心得体会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用这一目标是否实现来检验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教训。

  一、教育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人才培养工作包括教育和学习两个方面,是同一个事情的两面。

  我们不妨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习方面来看。最新的关于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的定义说,有效的学习是改变行为的学习。或者换一句话,就是学习的目的是改变行为。只有发生了相应的行为改变,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的目的才到达了。需要改变的行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隐的行为,包括人的思想、认识和思维等。一个是外显的行为,包括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和业务操作技能等。总之一句话,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思想认识和提升行为潜力,原先不理解的此刻理解了,原先不会做的此刻会做了。

  教育是另一面,学习要到达的目的也是教育要到达的目的。能够这么说,有效的教育是改变行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也是改变行为。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是要从两个方面培养人才,一方面是提高素质,另一个方面是职业技能的培训。

  因此,检验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是否让学生学到了一些职业技能,二是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职业技能培养的经验与教训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技能的教育在大学教育,尤其是在我们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就业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头等重要的问题。职业技能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顺利的就业,也关系到校园的生存与发展。

  在大学里培养职业技能有它的特征。最核心的特征是,这种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学习的间接性。职业技能的学习不是在实际操作中,而是在校园的课堂和实验室中。这种学习方式之所以可行,是因为人有替代学习或者说观察学习的潜力。就是说人们能够操纵符号(如语言等),思考外部事务,并预见行为后果。因此,人们学会某种行为,并不是务必要去实际经验。

  工商管理教育就是把各类组织机构在实际经营管理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透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进行必须程度的条理化和抽象化。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就应能够透过课程的学习对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系统的理解,从而能够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掌握几项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比如说财务管理技能,商务管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等。

  在04级的专业培养工作中,我们的思路是对的。但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基本概念都没有掌握。有很多04级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反映,感觉自己什么也不会做。这就意味着我们很多的同学没有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知识,没有学会几项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是我们对学生的理解潜力不够了解。因为我们是新成立的院校,所以对学苗的状况并不清楚,只能在授课的过程中逐步地了解。这部分同学的理解潜力,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努力程度,兴趣爱好等都是和一本二本学生有很大的差别的。对教育对象的不了解,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就应想办法系统地了解我们的学生,从而为我们找出适宜的教育方法做准备,仅是透过个别老师的反映和向个别同学了解是不够的。

  二是教师的授课方法。由于对授课对象的不了解,很多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往往按照以前在一本二本院校的讲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或者不愿意理解。讲述的理论过多,或者资料太庞杂,学生找不到头绪。

  三是授课的手段。我系的授课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手段单一,不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学习用心性。这种教育方式对于主动学习的同学,用心思考的同学比较适用。

  要想使我们的同学能够获得完整知识体系,并掌握几项业务操作技能,提出如下推荐:

  1、开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每一名教师的用心参与。

  经常有同学反映,不明白老师在上面讲的是啥,在以后会有什么用,所以不愿意学。或者学了也是仅仅为了考试,考完试全忘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没有那个潜力像一本二本学生那样,透过课下的读书看报来理解消化老师课上所讲的,并自己能够体悟到老师讲的知识的用处,还能够把前后所学的各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串起来,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学生没有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主要原因在此,即大多数的同学没有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的潜力。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传统的单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用一条主线把所有的专业课程串起来。这条线就是管理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这些任务都要做哪些工作,具体的做工作的方法有哪些。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这样,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明白每门课要教的是什么,要学的是什么。而且每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要反复的强调这门课在整个管理工作中的位置,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应的相应的管理部门或工作。这就需要全体专业课老师的讨论协商,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各个老师相互配合,也就能够教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就能够改变学生不知自己在学什么,有什么用的局面。

  2、丰富教学方式

  单纯的文字书本讲授,趣味性比较差,不易于调动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能够透过情景剧,辩论赛,项目小组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我们的学生喜欢直接竞争性的方式。

  3、创造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虽然校园教育就是建立在间接学习的基础上,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集约化,省时省力。但由于看不到学习的直接效果,学习的动力比较差。而且校园的教学经常会与现实脱节。所以说,从实践中学习尤其适用于我校的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立竿见影,学的一般都是立刻能用的到的东西。另外让广大同学尽早参与到实践中,他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弄得知识的用处,从而有学习的动力。

  三、学生素质培养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没有必要去探讨什么是素质,通常所说的素质体此刻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当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活。我们所说的高素质就应大体也是这个含义。更多的我们也不必说。

  在一些学习生活的细节当中,体现了我们学生素质方面的欠缺。反响最严重的是课堂纪律问题,在课堂上闲聊几乎已经是所有大课的普遍现象。很多学生甚至不懂得基本的礼貌礼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学生多了,会严重地影响学风校风,毁坏校园的形象。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两条推荐:

  一是加强人文教育。一个人的人文修养会决定这个人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因此,在低年级同学中选取开设传统文化,人本主义哲学等课程,小班授课,使得学生能够受得人文知识的滋养。

  二是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由于我校的学生相当的一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很多同学表现出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貌,不尊重他人,不尊重生活。有的同学整天的无所事事。因此,透过义工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有组织地让学生深入到生活艰难的地方,比如孤儿院,经济状况较差的地方,比如一些贫困的家庭,深入的艰苦劳动的第一线,比如建筑工地。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活。

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

  纵观古今,秦国因极力推行商鞅变法而使国力昌盛,以致最终实现一统天下之伟业。而清政府闭关自守、摒弃改革创新,终致丧国辱权、泱害国民。故此,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主席曾高屋建瓴强调。而至今日,我国虽步入经济快速增长的上升期,但却凸现出许多有关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据报道, 双边贸易规模最大的30种商品中,中方具有比较优势的很少,多数是日本具有优势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创新水平偏低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高、所需人才匮乏、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等决定性因素阻碍发展。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发展,又谈何发展?所需人才匮乏,创新主体力量薄弱,只能是捉襟见肘,想促进社会快速发展谈何容易?创新能力低下、体制不够完善、科技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又如何促进发展呢?社会终究是向前发展的,落后就等于挨打。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使我国步入更快发展的轨道呢

  首先,务必提高创新观念,在思想上有新突破。观念乃创新之本,失去创新的观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府要重视创新者的个性想法,鼓励创新者积极探索,帮助扶持创新事业的发展。破除旧的传统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发展观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

  其次,务必创新先进技术,在生产力上有新突破。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成立专门研究技术开发的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创新工作。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新技术,开创新领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务必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保障创新力度上有新突破。创新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健全的体制做坚强后盾。及时出台有利创新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拨款资助等倾斜性政策。坚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制法规,保障和维护创新成果。依法惩处侵犯个人、法人创新产权行为,行为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务必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使用上有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企业要搭建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鼓励人才自由创新。高校要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与高校应加大相互交流的层面、层次、广度、深度,创新出更多科技文化成果。

人才培养规格

  对人才培养规格构成因素的划分,有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和四要素法三种。

  二要素法认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要素法认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包括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结构、人格素质结构。

  四要素法则把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分为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2)训练要求

  准确掌握青少年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内容(6项形态、4项技能、11项素质和运动能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考核办法、年龄分组、项目设施,以及评分的标准。

  能选择正确的测验方法,熟练、准确地使用各种仪器和工具,明确测量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对测量数据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能利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对学生进行测量,对个别和群体作出正确的综合评定,有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绘图表的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普通系科的体质测量工作。

  (4)训练测评

  测评应以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卷面成绩与课堂实验(实验应写出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进行评分。

  对普通系科学生的测评工作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学生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总成绩,也可以直接作为课堂实验来进行。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如果担任对中学生进行体质测量工作,应将测评能力作为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准确地完成体质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量工作,包括数据准确率高,采用测试的手段合理,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评价正确,有准确熟练地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

  良:能比较熟练、准确地完成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工作。

  中:基本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及格: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不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2、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对中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搭配,以及对教案的评价;

  对理论课的评论,包括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作业情况等内容的评价;

  对实践课的测量与评价,包括对课前准备情况,对课常堂规建立情况,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内容的评价,以及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量与评价。

  (2)训练要求

  对以上内容能进行比较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合理,测量数据准确率较高,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能正确地选择测量对象,评估结果正确。

  (3)训练途径

  通过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观摩课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练习。

  (4)训练测评

  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的理论与技能是学校体育学考试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安排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并把这一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内容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准确率高,评价结果正确。

  良:能较好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较为合理,数据利用率较高,评价结果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欠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不合理,数据不准确,评价结果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3、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的测定和灵敏素质的测量;

  运动技术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技术量、技术全面性、技术掌握程度、技术效果的测量与评价,包括战术水平定量化的指标、合理战术水平的探索;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综合因素长期积累产生的结果,想要让孩子能够像王子、公主一样成长,一定要在他们享受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历练和引导。心无大爱的王子势必难当兴国大任;心无大爱的公主长大了,也是摧毁他人的事业!历史剧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演绎着因果,演绎着大爱与狭隘的生活!

  人才培养需要磨练,长大以后,才能经得起风雨的冲击;这是自然之道!

  支持体罚,但体罚不意味着打;合理的体罚会有助于身心素质的培养。比如说:犯错时做蹲起;跑步;早起;俯卧撑;仰卧起坐。这几项训练从体能上面,可以让孩子身体健康,从心智上面,可以让孩子提升自信;在行动力方面,可以让孩子告别懒惰。

  体罚与引导并举:让孩子自己说,该不该罚,然后告诉孩子,今天你能够比别人担当的更多,长大以后,你就能够比别人收获更多。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的培养、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措施的指导、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1、审定列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名单;

  2、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

  3、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管理实施

  第六条: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及措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人才的跟踪考评。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第八条:人才的培养方式: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增强其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习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资助重点课题(20XXA108)

  作者简介:刘竞(1988-),女,湖北鄂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刘竞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第一课堂”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模式主要有科研项目参与及竞赛参与,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校;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XX)04-0072-03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中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现阶段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第一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等。

  一“第一课堂”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指学生所接受的课堂教学,其重点在于课程的设置。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课程体系通常采取“通识模块+学科大类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

  通识模块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指公共基础类课程,选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基础平台”的通识类课程。学科大类模块是指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部分高校将此模块划归到通识模块中,学生根据兴趣及能力选择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即专业方向的课程,是在学生确定专业后所修习的课程。

  (一)培养方式

  1.单一形式

  单一形式的人才培养以学科大类或专业试点形式为主。采取这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凸显学科特色。在试点班或实验区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学科大类形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拔尖创新人才。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开设“机械类创新班”、“材料类创新班”、“化学类创新班”(本—硕—博连读班);北京化工大学实行“大化工类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类实学创新实验班,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基础学科生物学实验班,“王大珩”光电实验班;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期智班”、“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等;北京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专业实验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教育实验班”、“工商管理全英文教学实验班”;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计算机类、电气信息类培优班等都是采取这种培养方式。

  2.复合形式

  跨学科复合形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突破单一学科专业限制,学生通过跨学科复合形式的培养,不仅具备单一学科领域知识,还能成为掌握多技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

  采取复合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有:浙江大学“计算机—竺院共建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新增“古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5个试点专业,实施多学院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开设“金融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双学位实验班”;中南大学新增“矿物资源加工利用与生物提取技术的矿物加工”专业等。

  (二)时间安排

  采取“第一课堂”模式的高校,前期进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后期则进入专业培养。具体时间段的划分各有不同:“2+2”,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山东大学泰山学堂等;“1+3”,如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长江大学等;“3+1”,如华南理工大学核电、广日电梯创新班等;“2.5+1.5”,如华南理工大学基因组创新班、浙江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1.5+2.5”,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湖北大学楚才学院等。

  国内不少高校在学制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三学期制”,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浙江林业学院等。把传统的两学期压缩几周,把这些时间与暑假的部分时间结合起来,组成暑期学期。部分高校如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等则实施一学年四学期制。

  二“第二课堂”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的实质为常规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程”模式独立于日常的学校教学活动,突破其拓展度不高及参与度不深的限制,通过课外参与项目竞赛等方式培养实践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一)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参与的培养模式是以实际项目作为牵引,学生通过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增强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学生参与的项目也大多来源于导师的课题。

  我国在借鉴国外大学的暑期项目与企业或组织合作项目等形式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形式多样的项目,鼓励学生申请立项,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20XX年创建的“DIAn团队”(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就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团队,其团队成员既有本科生也有博士生,经过递进式孵化的正式成员都具有永久编号;其新老队员相连、横跨文理工科,从而形成了一个网状的“星形”结构,良性循环的新项目引进方式使得团队成员有机会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课题[1]。华中科技大学“基于项目的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计算材料科学与测量模拟中心”、“基础医学科技创新团队”等也采取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竞赛

  竞赛参与模式是以个人或团队为单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以校内外各项竞赛为载体,经过个人努力及团队间的交流合作来提升实践及创新能力。参赛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组织、选拔学生参与Ac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等国际赛事,形成了迥异于课堂教学及实验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层层择优选拔及培养机制形成“拔尖智力群体”,在榜样辐射作用下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合作精神,使拔尖创新才培养、学科发展、教材建设及课堂研究等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过程[2]。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大学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机械设计等各级各类竞赛,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2~4个“创新学分”的奖励、免试推荐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

  三联合培养模式

  “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企业中的“联盟”观念也逐渐被引入高校,通过构建形式多样的合作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平台。“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两种。

  (一)校际合作(“第二校园经历”)

  校际合作,即通过校与校之间的联合、交换使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环境、享受多种资源,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上实现共同发展。

  学生联合培养的方式一般为学分互认下的跨校选课;交换生项目;短期学术交流等。在暑假或寒假以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开展学习交流;有的时间相对较长,例如“第二校园经历”为一学期或多学期。高校之间相互结盟、联合培养,有利于实施开放办学,而“第二校园经历”对学生感受丰富的学术文化、扩大学科视野、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校际合作的形式分为国内合作及国际合作。

  1.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

  20XX年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后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2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20XX年我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实施交换生项目、联合举办系列暑期学校、共建教材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间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实施联合培养及交换生等项目。

  2.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班”采取“2+2”或“3+1”的分段培养方式,即学生前2或3年在哈工大学习,达到国外高校入学标准即可申请留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继续申请。清华大学每年选送2名优秀“姚班”学生赴就读一学期。华中科技大学与韩国仁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等也建立了合作培养机制。

  海外“第二校园经历”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开拓视野、丰富学习过程;对高校而言,校际联盟方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本国教育教学改革等[4]。

  (二)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形式具体可划分为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以具体的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

  产学研式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基地或科技园为平台,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将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打造成贯通的链条,具体措施有建立联合实验室并模拟生产环境,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实践等。江南大学依托科教园区建设创业见习、创业实习、创业社团、创业岗位、创业孵化基地;江汉大学创建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数学建模等6个创新实践基地;同济大学通过“三区联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方式对产学研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实践探索等。

  “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就业奖励工程”为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奖学金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科技开发、提供典型案例、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等。如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建“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实施“订单式”培养;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与美国xilinx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国际一流的嵌入式系统专项实验室、项目实习基地;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专业与19家企业共同办学等。

  “第一课堂”模式与“第二课堂”模式分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联合培养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既涉及教学环节,但又不限于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鲜见于高校,我国高校通常根据学校实际,有侧重地选择组合多种模式,形成各显特色、异彩纷呈的多样化模式。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落实程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导生制”:规模效益的项目制本科研究型学习模式——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XX(5):4-10.

  [2]王宏,吴文虎。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XX(7):10-12.

  [3]薛萍,张明平。个性化培养催生创造性成果——江苏大学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纪实[n]。中国教育报,20XX-10-17(01)。

  [4]蔡彬彬。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海外第二校园经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19):119-120.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人才培养体系搭建

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