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前的夏天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天黑前

  在天黑前的一个小时,我又跑到了阳台上,晚风轻轻滑过我的脸颊,是多么让人凉爽!我想伸手去抓,可它却像个孩子似的一溜烟地跑走了,跑到了远处的大树上,我想,它是想和大树爷爷聊聊天吧!

  天黑前,云朵匆匆从天空中飞过。看!那骏马似的云朵上仿佛坐着一位骑士,他这是要去哪儿?是要去战场吗?瞧!那可爱的猫咪似的云朵,身边还有一团毛线,啊呀!它好像把毛线弄散了,希望它的主人不会责怪它;嘿!那朵云真像一个幽默滑稽的老头,瞧他那头上顶着一桶牛奶,手里提着好多袋东西,还在和别人谈天,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让他讲地那么津津有味;哦?那个云朵真像个头戴牛仔帽的放牧人啊!他一手拿着小木枝一手拿着烟,悠然自得地赶着羊抽着烟;再看看那群羊,一个个又肥又壮,还有几只可爱的小羊羔呢!这让我好想摸摸它们又白有舒服的毛。

  天黑前,晚霞是那么美丽。它把湛蓝的天空染成了玫红色,由浅到深是那么有层次感。晚霞把一切都染红了,整个城市都沉浸在红色之中。

  天黑前,太阳公公要下山了,当他将最后一光缕阳光洒向大地时,太阳公公去休息了。小鸟们叽叽喳喳地飞回窝里,对面的爷爷也烧起了菜,家家户户的灯都陆陆续续地开了起来。

  天真得黑了,月亮悄悄探出了脑袋,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我关上窗回到了房间。

天黑前的夏天

写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凯特的故事

  “一部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我相信,对于这样一本拥有如此高评价的书,不仅是我,所有人在读之前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期待。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开始读这本书的,现在,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和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受。

  小说的主人公凯特,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她虽然年过四十却依然风韵犹存,无论自己承受怎样的压力,也会尽力使自己在丈夫和四个孩子面前扮演一个体面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二十多年都如此平淡美好的生活就在这年夏天的一次“出走”中彻底改变了。凯特接受了一份起初并不心甘情愿的兼职翻译工作,因此,在一个夏天时间里,她脱离婚姻和家庭,开始以一个独立女人的身份进入社会,然而这次出走的代价除了最开始的欣喜与成就感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反思了。曾经美好的爱情在20多年的婚姻里消失殆尽,时刻操劳的子女们羽翼丰满之后的疏远,中年女人的抑郁和疯狂,都在这个夏天的“出走”中变得越发明显起来。

  没有步入中年,所以我没有办法理解凯特对于婚姻和家庭的否定,但同样是女人,我却可以理解她在逃离与失去中的徘徊。女人总在爱情、婚姻、家庭的某个转弯处突然想起要重新审视自我,然后失落感就随之而来。在“出走”的过程中,凯特不停地在寻找自己,无论是带她“出走”的艾伦.波斯特,还是她旅途中的伴侣杰弗里,或者是她“出走”途中最后遇到的少女莫琳都在帮助她寻找自我。然而,在我看来,至少到小说的最后,凯特都没有真正的找到自我,只是一味的在迷失自我的感觉中失落着。就像她对好友玛丽的评价,既羡慕她自由任性的做派,又不能苟同她无视道德束缚的行为,“我永远不可能成为她那个样子”;就像面对少女莫琳,她想起自己19岁时的青春,可是在莫琳的询问中她却无法给出答案。无论她做怎样的改变,做出怎样的决定,都不能改变最终的婚姻之路,她依然要会要原来生活的轨迹中去,做一个体面的妻子和体面的母亲。

  凯特一直在做一个有关海豹的梦,这个梦贯穿了整篇小说,其实,那只受伤的海豹又何尝不是凯特自己,当她在梦里终于把受伤的海豹送回到它的伙伴中时,其实也同样预示着凯特回归的必然性。

  天黑前的夏天,一个女人在摆脱了家庭的、婚姻的束缚之后努力的找寻自己,努力的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天黑之后,现实的影子重新围拢,他要重新走进婚姻、走进家庭,扮演自己的角色,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莫琳和凯特

  我看书从不写读后感,在读《天黑前的夏天》时,我就有这个冲动,看完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我被莱辛那深深地文字功底折服。起初我不明白莱辛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包括凯特的梦,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一直要做关于海豹的梦,后来我明白了,海豹就是凯特自己。

  在土耳其,凯特邂逅了小自己十几岁的青年,他是她的情人。他们去西班牙旅行,本来属于他们的旅行应该是浪漫、激情的。但是他们的旅行随着旁人的猜忌眼神,以及杰弗里的生病,让凯特觉得漫长而痛苦。她开始想念丈夫,于是她丢下了杰弗里,怀着对丈夫的思念她回到了伦敦。

  玛丽,她的朋友,这是个放浪的女子。凯特羡慕玛丽的生活,她效仿玛丽,但是跟年轻男子的旅行,却没有让她享受到背叛的快感(她的丈夫背叛她很多次)。与莫琳的邂逅,我想作者对莫琳的塑造,也许有着凯特年轻时的影子。莫琳年轻、漂亮、追求者众多,但是她不想像凯特那样,婚后围着家人转,仿佛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适应家人。但是凯特对莫琳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我想,你可能想错了,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的另一种人就一定超过前者。”是呀,我们总是会说如果我当初选择另一种生活,那么一定会比现在要过得好。但是你想过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的呢

  这部作品将中年女性的内心世界做了真实、细腻的描写。读完之后也让人思索很久。婚姻,就是一个相互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的过程,相互间的妥协、包容和牺牲也许能成就一段完美的婚姻,我只是在假设也许理想的婚姻应该就是这样的。毕竟我还没有走入这个围城。

  本书最后有一段是莫琳和凯特上街购物,她们遇到一个和莫琳年纪一样大的年轻的两个孩子的妈妈。也许就是因为这段插曲,让莫琳最后选择和威廉结婚。我想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它值得我去读第二次,因为它的优点不胜枚举。

  最后以本书一段话结束我的读后感“我们穷尽一生评价、权衡、盘算自己的想法、感受……结果都是扯蛋。我们怀着不同的想法和感情经历了某一事件,并在当时有了相应的判断,等事情过了很久——瞧着吧,看起来就会大不相同。你以为,那才是当时的情况;你以前的所想所感,现在看来是那么可笑,那么乏味。”时间是检验事情与否的唯一标准。既然可以肯定一年后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某些想法一定不同,那么为什么还要劳心费力的去评价这事呢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凯特的勇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读完《天黑前的夏天》,我不禁沉思起来。

  时间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维度,《天黑前的夏天》里的主人公凯特逃脱家庭,逃脱自我泯灭的生存陷阱,即使最终回了家,找到了自我,也终究无法逃脱时间。想到这一点,才明白为什么原本一个圆满的结尾配了这样一个哀伤的书名。天黑前的夏天,夏天结束,便是天黑。悲喜之间的选择,只能由读者自己来作了。时光这个词,贯穿始终。一个短暂的夏天里,凯特的人生记忆中,展开了一条悠长的时光隧道。“一个女子,像过去漫长岁月里常做的那样,站在树下,端着托盘。”漫长时光仿佛铸铁一般锻造出凯特,一个居家女子本分屈从的形象,这是在夏天的开端。“在一件需要全心投入、历时漫长的事件一端,走来一个自信勇敢的年轻姑娘,另一端走来的则是一个中年妇人——她自己。”婚姻这场事件也是一条时光的通道,站在两端的人却如此迥异,离开家庭之后的凯特通过观照他人,看到了自己。“等到一年之后,想起这个夏天的离家经历,她会作何感想?可以肯定的是,她的想法绝对不同于现在。”即使回了家,时间继续前行,或许一切又都会改变。最终,她又将原本的想法否定了。

  夏天结束秋意渐起的时候,凯特的旅行终于到了终点,她勇敢地提起箱子,在年轻人的喧哗骚动中走向了家门,也走向命运固有的道路,把他们留在后面。她让头发保持原样,以本来面目面对家人,面对将来的生活,是自我意识让她变得强大起来。路或许依旧是那条路,只是在黑暗降临的时候,她有了更充足的底气,能够任时光荏苒。

  时光永不可能倒流,也不可能停止,坚持,勇敢,能让自己在时间的流动中更加勇敢。

写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

  作者对了《天黑前的夏天》后,对这本书感触颇深,特此读后感大全网为您编辑了,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也许既读过《天黑前的夏天》又看过《绝望主妇》的人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书中的凯特和电视剧里的Bree实在像极了。永远一丝不乱的红发,举止行为优雅,家中大事小情料理得井井有条,典型的中场阶级家庭主妇,当然身后还跟着一群魔头一样的儿女向她炮轰过多的管束和关心,以及一个工作体面又爱“无伤大雅”的出出轨的丈夫。

  这本书还没看到凯特开始她的夏日之旅我就不得不从沙发里跳起来去准备晚餐,顺便打开电视听个声。出乎意料的是电视里正在直播国家大剧院今晚的音乐会,演奏的还是那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人卡门。于是我系着围裙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来回在厨房与客厅电视之间,因为抽油烟机的噪音实在太大了。而我,书里的凯特还有电视里的卡门三个女人着实形成了一幅奇怪的画面。

  做饭和吃饭的双重热力把我烤得满头大汗,饭桌另一端的男人脸上却明显的摆着酒足饭饱又不愿帮忙洗碗的纠结表情,这个时候真的很有上那招必杀技挤按睛明穴轮刮眼眶将他就地正法的冲动,当然最后他还是在我出招之前系上围裙把碗洗了,但是洗洁精永远不会放回原位,电饭锅永远剩着不洗,洗碗巾永远揉成一团摆在水池旁边……

  如果这是一个主妇的自白,那么《天黑前的夏天》也许就是一个主妇精神自我救赎的过程。在这本书之前,多丽丝莱辛的书只读过《金色笔记》,但阅读的经历是不顺利的,所以拿起这本书难免有些犹豫。庆幸的是,它真的十分易读。在夏天正式来临之前,凯特的四个孩子和丈夫各自都有了出行安排,她不再需要围着他们鞍前马后,整整几个月一个人的时间。在接受了一份高薪却不那么有趣的工作后,凯特飞往土耳其任职,短暂的工作结束后遭遇了小他十几岁,热情而又焦虑脆弱的西班牙情人,在一场重病后又遇到了合租的年轻女孩莫琳,每一个人和每一种境遇带给她不断的自我省悟。这个夏天像一面镜子,在凯特人生的转弯处让她照见了自己。

  其实是很普通的一个故事,却折射了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的走投无路。对于凯特,婚姻就是人生的方向。而婚姻需要妥协,你的妥协不是针对一个人,甚至不是针对婚姻,而是针对人生本身,如果你不妥协,又不能像小说的女主人公那样有如此深刻的自省能力,如此坚定的自制能力,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哲人的思维,那你肯定会变成怨妇。故事的结局,凯特重新回到了家庭。有人在这本书的读后感里写下这样一句话:生活不在别处,在你坚固的自我核心里。所以,自信地回家,顺理成章地生活,乃是幸福的归途。

  有另外一个故事,是大学时的英语课文,大概是讲一个女人的朋友赶到她家告诉她丈夫乘坐的飞机坠毁了,女人一滴眼泪没掉默默地走回到楼上的房间,她在窗前飞速的回忆这些年的生活,自己像一台电脑,存储了家人所有生活的琐碎,男人的衣袜鞋帽,家人的饮食起居全由她一人负担,并且需要随时开足马力在对方一声问话下迅速告知答案。忽然间这一切都结束了,再没有约束,她无比轻松。这时门铃忽然响起,朋友开门后竟是她丈夫安然无恙的站在门口,他没有登机,闻声而来的女人看见丈夫,大叫一声,倒在楼梯上去世了。这个个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遍寻记忆,有太多女人们之于爱情之于婚姻的故事。是选择像卡门一样的“不自由,毋宁死”,像凯特一样最终安心的回归家庭,还是像这一个在绝望中轰然倒地的女人

天黑前的夏天随笔

  今天是来到大洋学堂的第八天,不过今天放假不用上课,给全体队员放假,但很多队员都继续工作而没有去休息,我们依旧相约在八点准时在办公室开会,我们文艺组今天开了几次会议,确定好07.24晚会的所有事项以及突发情况,真的是辛苦他们了,也许在大会上我们没有汇报出来太多工作,但其实我们都干了,在这里,想对文艺组的队员们说:谢谢你们。

  我们为了搞出最完美的文艺晚会,这个是整个三下乡的重头戏,因此我们很看重晚会的工作。由于还剩下几天的排练时间,时间比较紧急,趁今天有空之余,我们在天黑之前搞定好了很多工作。比如说:晚会的宣传单,海报,以及联系广告公司还有当天的晚会工作安排等众多事物。在这个完美的盛夏里,终于自己能松了一口气,但不到最后一刻,我们绝不放弃,尽量给孩子们一个难忘的童年,让他们长大以后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原来上过这么大的舞台,是这么棒的。在这里,我们尽我们所能去达到最好,尽量所有节目都能让小孩子穿上心仪的衣服,我们的资金很缺,但最后我还是要求买了那些服装下来,因为小孩子们太喜欢了,我们向学生承诺过不收取任何费用。都是要用我们队员的经费付出。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会给这片土地的孩子们带来一个完美的盛夏,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值得了而没有白费.我们队员从来没有抱怨自己多干了什么,少干了什么,都是有空一起大家帮忙,有什么想法或者好的意见就勇敢提出来,对于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好处。

  大概晚上九点后搞定了今天的工作以及明天的计划安排,我们队员的节目就到一楼的大厅进行排练。排练了很多次,他们没说过停止,直到动作做到整齐规范,有些队员有两个舞蹈的,跳到满头大汗,不过他们脸上露出来的都是阳光的笑容,就像在这个天黑前的夏天,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闪闪发光,而使我们全身充满活力去努力。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天黑前的夏天》

  《天黑前的夏天》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被《纽约时报》誉为“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内容简介:

  故事围绕一位叫凯特·布朗的家庭主妇在一个夏天里的短暂经历展开。结婚多年一直无怨无悔地充当家庭主妇的她,在这个夏天,丈夫和几个孩子都要外出旅行,自己一下子成了多余的人,但这也让她有了一个机会走出多年经营守护的家。她先是在国际食品组织担任葡萄牙语翻译,尔后前往伊斯坦布尔组织会议。期间与一个美国的小伙子结伴去西班牙旅游,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情。在经历了种种的矛盾和斗争之后,在故事的结尾她独自返回了伦敦。

  作品目录:

  在家

  在国际食品组织

  在旅途

  在酒店

  在莫琳的公寓

  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是人类思想发生剧烈震动时期,而女性主义思想也在经历了1840年到1925年的第一波以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运动之后,进入到了以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的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60年代女性运动在已经拥有了诸如选举权、工作权和受教育这些基础权利后,当时女性普遍要求进一步消除两性差别。当时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应当克服自己的女性气质,努力发展男性气质,其中也包括攻击性和独立性,她不赞成母性是与生俱来的。在破除茧缚愿望速成的当时,女性运动者们从一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诸如她们宣称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如同一条鱼不需要一辆自行车一样。她们为一头羊加冕以此来讽刺被选中的美国小姐,并设置了自由垃圾筒,把乳罩、腹带、紧身褡、假睫毛一类的东西扔进垃圾筒,甚至有轰动一时的“烧乳罩”事件。总之,一切的核心就是反对男性脑子中的女性形象。

  而这一切在莱辛眼中显得过尤不及,在经历了40年的两性之争之后,莱辛经过对现代女性的观察,已经不再相信60年代的革命,这个40年来被尊为女权偶像的英国文坛的老祖母,认为“60年代转错了方向”。莱辛非常谨慎地否认她曾视自己为女性主义者。于是在1973年她54岁知天命的时候,她出版了《天黑前的夏天》这本小说,告诉所有的人女人更应该怎样生活。

  主要人物:

  凯特·布朗

  凯特,年逾四旬,是一位贤妻良母,二十多年来,勤勤恳恳,一心为家庭忙碌,相夫教子。在一个夏天,丈夫要出外工作,子女长大成人,纷纷离家,留下凯特孤身一人。凯特发现自己已经不被家庭所需要,内心十分孤独痛苦。凯特应邀在国际食品组织担任翻译职位,而后又应邀组织另一重要会议。期间偶遇一位年轻男子杰弗里,并与他开始一段恋情,与他同游西班牙。而后,凯特对这段母子般的恋情十分失望,由于生病,毅然离去,独自回到伦敦。大病痊愈后,在莫琳的公寓租下一处,等待丈夫和子女的归来。为了丈夫和孩子,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凯特完全失去了自我。在这个夏天,凯特对自己二十多年的家庭生活进行了深思,最终得到自我解脱。

  杰弗里

  杰弗里比凯特小15岁,相伴凯特到西班牙。他们同游理由只是彼此需要个“伴”从一开始她就知道,回首往事的时候杰弗里对她来说会是“味同嚼蜡”,她却鼓不起勇气回英国。考虑到杰弗里的经济状况,他们住的酒店要“降低档次”,出去玩得时候只能坐杰弗里唯一坐的起的是大巴或火车 凯特本想随心所欲放纵一番,却没想到连性生活都那么荒谬“看他的模样就像一个十岁的孩童在同伴的怂恿下攀高墙,或像一个苏联工厂的工人—— 超额完成指标 ”这段旅程中,同游的杰弗里除了睡觉就是生病:在车上,“跟着颠簸的汽车,东倒西歪”的睡;在酒店,“脸朝下摊手摊脚地趴在床上”睡。而凯特则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回忆自己与丈夫和孩子的冲突,这25年来,凯特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妻母的身份,不允许自己做出任何有损家庭颜面的事,而其丈夫却是“处心积虑地安排生活”为了和邂逅的年轻女子“经历一场又一场性遭遇” 而在丈夫看来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要而不会伤及到夫妻感情的关系 为了孩子,凯特是“榨干了自己喂养这几个——魔头”,可是得到的回应却是小儿子的大吼:“看在基督的份上,别管我,你快要把我窒息死了!”她觉得自己“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被健康的同类生生啄死:又像一只动物遭残忍的孩子戏耍玩乐。”与杰弗里的同游随着他俩的生病而告终 凯特也快速回到了伦敦。

  莫琳

  莫琳,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爱吃儿童食品,开心的笑伤心的哭,因为不想像妈妈一样成为婚姻的牺牲品而害怕结婚。她尝试着婚前一段又一段的恋情却又没有同意任何一个人的求婚。此时的凯特充当了一个合格的“成年礼中的长者”的身份,纠正莫琳对婚姻看法的同时也纠正了自己对婚姻的认识。“我想,你可能想错了,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另一种人就一定超过前者。”在这里,凯特和莫琳靠搜寻凯特记忆中的快乐来打发白天的时光。

  凯特对莫琳的感情近似姐妹、朋友,也包括母爱。年轻充满活力的莫琳让凯特看到曾经的自我,她的单纯善良使凯特与其坦诚相见,她不幸的家庭遭遇和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的脆弱让凯特对其产生了母亲的怜爱。凯特甚至将自己关于海豹的梦告诉了莫琳,而出乎意料的,莫琳并不像丈夫和孩子那样对自己进行嘲讽,而是鼓励她将梦做完。于是她们就这样相依为命,白天莫琳像女儿一样倾听凯特曾经的故事,而晚上凯特则认真地搜寻关于海豹的梦。

  作品赏析:

  作品思想

  凯特生活在各种人格面具下,又在阴影中挣扎。因此,对于凯特来说,必须调节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冲突,以防形成“畸形人格”,这就需要自我反思。凯特通过平衡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平衡内心与外部世界,真正意识到了回归的重要性,从而完成从“放逐”到“回归” 的过程。

  首先,凯特生活在“妻子” 的人格面具下,时刻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生怕自己出错,给丈夫丢脸,这使她感到十分压抑。于是,阴影的凸显,使她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在旅途中,她的内心在挣扎:由于丈夫的背叛,她也没必要对丈夫保持忠诚。她在戏院看戏、走在大街上时,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和举止,颇有“破罐子破摔” 之意。这是两种极端,是人格面具与阴影之间的严重对立和冲突,需要自省来调节,否则必然会造成精神错乱。最后,她通过自我反思,终于重新认识了作为妻子的这个角色:要给对方留有空间,而不是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走,要选择一个折中的道路。

  其次,凯特在“母亲” 的人格面具之下,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总是以子女为中心。孩子的各种事情,该管不该管,她都要管,很多时候总是小题大做,弄得和子女的关系很“紧绷”。在旅行途中,由于“阴影”的爆发,她意识到是该“放手”的时候了。于是,她和子女的关系又变得过于“松弛”,对子女的一切不管不顾,随他们去。旅行结束,经历了种种事情之后,她逐渐意识到,需要“自省”去平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整合自己的人格”,达到统一。在酒店,她通过与莫琳(与自己女儿同龄,可以视为是女儿的化身)的相处,学会了怎样去重新认识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她要做一个“适可而止” 的母亲,这正是“自省”在起作用。

  最后,凯特在旅途中酣畅淋漓地享受性爱自由,但那种自由是违反道德的滥性,仅仅是报复丈夫的一种手段,她选择了那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发泄。通过自省的调节与整合,凯特明白了,出现了性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而不是靠那种极端的方式去报复,更不应压抑在“人格面具” 之下,忍气吞声。

  通过“自省” 的调节,凯特对婚姻、家庭和性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危机。她通过梦境、冥想来内省自己,调整自己内心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感,从而真正回归家庭,完成放逐。

  艺术手法

  《天黑前的夏天》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异故事”全知叙事手法。莱辛运用该手法描写受婚姻和家庭束缚的压抑女主人公凯特的精神折磨,表达了传统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其它次要的人物也均选择女性来演绎。文中提到的几个男性也均为女性人物“凝视”的对象,表达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取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型声音。结构主义批评将叙述者、受述者和所述对象之问的关系仅仅视为结构关系,兰瑟却将之视为权力斗争关系。“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谁是叙述者,谁是受述者,谁是叙述对象成为一种权力之争,这种人物之间的叙述权之争又是男女社会斗争的体现。”而莱辛运用的是全知的异故事叙述者,叙述对象也均为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均为女性的客体,甚至没什么发言权,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体权威的建构。

  另外,叙述者分为两类。一类专注于表述行为,仅仅叙述虚构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另一类从事“超表述”的行为,作深层的思考和评价,在虚构世界“以外”总结归纳,寻求与受述者对话。显然,《天黑前的夏天》不属于第一种叙述者类型,除了叙述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小说中更多的是心理描述和隐性的评价,而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让评价和与受述者对话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在自由间接引语中,能同时听到人物的声音和叙述者的声音,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时,实际上也宣示着叙述者的态度。全知的作者型叙述者渗透到每个人物的内心,充分发挥出“自封的权威”。

  小说中一共14次写了凯特的一个梦,一个关于海豹的梦。其实这就是凯特关于自己生命状态的一个隐喻(中年女人)。梦里她看见山上有一只因盲目寻找而被搁浅的海豹,满身伤痕只剩一息。在梦里凯特抱着它经历艰险终于回到大海,这其实就是凯特精神危机之旅的最终结果。小说也用“回家”二字作为整部小说的结尾,结束了一个女人天黑前的最后躁动。

  《天黑前的夏天》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但在写作手法和人物塑造上显示出女性作家独特的细腻和视角。叙述手法中大量运用独白和梦境,这体现的是步人中年后的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成熟思考,特别是对普通妇女命运的关注。在这种女性视角的观察、体味、想象与表达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得到细致的描摹,而女性内心关于婚姻、自我、年华和性等的困惑和迷乱,也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品影响:

  《天黑前的夏天》一出版就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赞扬也有争议。多数批评家是通过凯特对父权制文化的反抗来揭露她的精神成长历程,例如Gayle Greene在Doris Lessing:The Poetics of change一书的第七章中将《天黑前的夏天》视为一个封闭的圆,并通过性别角色和父权观来分析凯特的自我发现历程, 并探讨了结局的矛盾性。有的批评家是通过心理因素来分析凯特的个性化进程,例如Roberta Rubenstein的The Novelistic Vision of Doris Lessing:Breaking the For of Consciousness中关于《天黑前的夏天》一章里讨论了凯特的心理及生理上的转变。还有批评家是从象征的角度来解析这本小说,例如Susan M. Klein在Critique上发表的First and Last Words: Reconsidering The Title of The Su Before the Dark一文阐释了标题中夏天和黑夜的象征意义等。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叙事策略,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作品。

  作品评价:

  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纽约时报》

  一部杰作……可以说是莱辛最好的作品。 ——《经济学家》

  一部变幻多姿、缜密认真的小说,它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虚幻的想象也可以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来。 ——《国民观察家》

  莱辛作品呈现出的敏锐,些许像D.H.劳伦斯晚期的作品,我们会被其中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所捕获。——《新闻周刊》

  一本真诚的书,深具洞察力和严肃性。 ——《爱尔兰时报》

  一次自我发现的夏日之旅,以令人惊异的方式结束,一次自我确认的过程,如此具有穿透力,令人感到震惊、充实,充满敬畏。——《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本小说几乎没有赘言,没有可省略的段落,它的力量在于它的自制。 ——《纽约时报》约翰·伦纳德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多个重要文学奖项,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莱辛的生活比较颠簸,境遇比较窘困,直到1950年《野草在歌唱》的出版使她一举成名。此后莱辛又发表了多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 《金色笔记》一般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

  “如今你正青春年少,可一晃便步入中年,但要想弄明白,是什么时候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实非易事。紧接着就老了,而你却浑然不知自己是何时变老的。你对待周遭人事的态度变了—哦,是的,大变特变了,但你本人却毫无意识,因为寒冰是慢慢地、慢慢地将生命之谷冻结起来的。大多数人只会这么觉得:我恐怕不年轻了。”

  《天黑前的夏天》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作品,最近偏爱女性作家以女性视角创作的作品,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在家的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了整部小说,又回头重读了这本书前半部分,开始那种模模糊糊,就逐渐明朗了。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在家,在国际食品组织,在旅途,在酒店,在莫琳的公寓。女主人公凯特从一个地方,逃亡到下一个地方,接着下一个,最终结束旅程,收拾行李回到了家里。一切似乎都没什么变化,几个孩子,一个丈夫,一如往常稳定富足的生活,可是,经过这一个夏天的流亡(身体和内心),凯特的内心已经悄然变化……

  讲几点印象比较深的地方。

  丈夫出轨—在婚姻中迷失

  家庭幸福美满,四个儿女也已健康长大,夫妻恩爱,实则暗礁涌动,我看到,妻子仰慕丈夫,她感到丈夫在和同事,特别是同外国同行交谈时,具有了不同的气场,似乎在发光,在膨胀,他身上深藏着一种永远在家庭生活中无法找到生长空间的潜能,而丈夫却没有同样的感受;而迈尔克的出轨,让凯特感到自身价值乃至体内物质都遭致侵袭,她自觉仍具有性魅力,而丈夫搞外遇的唯一目的就是性,这让凯特感觉自己被践踏了。

  这里我很欣赏莱辛塑造的凯特的形象,她不是一个怨妇,她聪颖,她心里很清楚地知道,她已经没法尊重丈夫了,在她眼里,他就像一个贪吃糖果却不予节制的孩童,形象日益渺小。

  我也始终认为,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尊重都是靠自己挣得的。

  情人杰弗里—年轻人的浪漫亦非所需

  其实凯特并无意与小15岁的杰弗里做爱,这里作者讲得很明白,对女人来讲,“没有一个头脑清醒的女人会为了性找小伙子,就性事而言,只有成熟的才有味道”,但,她还是和杰弗里去了西班牙度假,却常常克制自己的“母性”,看待杰弗里不由自主想起自己的儿子。

  她可能只是想知道,丈夫迈克尔为何会出轨,或者想在这一段关系中,重新被需要被渴望,了解自己。最终,她抛下杰弗里,独自离开了。

  换个衣服,挽起头发,就成了另一个人

  从西班牙回来的凯特,生了病,形容枯槁,虚弱的她不复往日光彩,走在街上就像隐形人,她突然发现,只要她换身装扮,就没人会注意到她,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而只要她再换套衣服,盘上头发什么的,就能让他人的眼球跟着她走,浮想联翩。

  一个人真实什么样子,旁人应该也不甚在意吧,只要这个人能满足自己一部分需求即可,他们也会随着这个人角色的不同,转变自己的角色,正人君子和猎艳者可能是同一批人。

  玛丽

  玛丽是凯特的邻居,按凯特的话说,玛丽这个人和她认识的所有女人都不一样,是个别人嘴里的“野蛮女人”,其他人都受无形锁链—愧疚感—束缚,这些应该做,那些不该做,但玛丽就完全没有。

  凯特喜欢玛丽,我也喜欢玛丽,还有些佩服她这样的女人,她说起选择比尔作为丈夫的理由坦坦荡荡:“我选择比尔,是因为他的工作比别人更好。好了,别急,许多女人都可能这样想或这样做,但她们嘴上会说,因为我最爱他,或因为我敬佩他,或因为他很性感,她不会,她就是为这个嫁人的。”她丝毫不掩饰,不伪装,不自欺,不骗自己,而现实生活中,多少女人自我欺骗,拨开迷雾,理智看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要的是什么的人,太少。

  玛丽再好,凯特也不是玛丽,就像我一样,羡慕玛丽,也不是玛丽,谈再多玛丽也没有什么用。凯特一个夏天,兜兜转转,找自己的位置,找自己的价值,最终发现,既不在家庭,不在丈夫,不在孩子,不在精心维护的身体和美貌,更不在一套套作为面具的衣服上,而在自己的内心。

  上面的总结可能听起来像鸡汤了,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才能看到自己,在恋人的关系中,有他,才有作为女朋友的你;在家里,有父母,才有作为子女的你,我们常常把自己忘记,树立以他人为中心的目标,赋予其意义,“为了”他人减肥健身,“为了”他人努力工作赚钱,“为了”他人打扮自己,可是,关系是脆弱的,是容易改变的,将生活的意义和个人的喜怒哀乐寄予在他人身上,不仅仅是一种冒险,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天黑前的夏天》读书笔记

  《天黑前的夏天》是莱辛的作品,我挤着空儿读完,说实在的,没有完全读懂。读得浅点看到的就是家庭妇女的中年危机和对人生的迷惑、妥协,想得多点觉得这也没啥特别的,难以想出更深处的含义。难以跨越年龄的障碍和经历去读这部作品,更不用说是从这本书来考虑女性的复杂心理了。

  我难以理解为他人所需要的那种感觉,主要是自己几乎从来没有过类似的想法。相对应的,我更理解那种想要变成隐形人的感觉,想跳出生活的圈子来看生活的感觉,有些许心理疲劳,但无从跳出原本的生活圈子或者说对自己的生活圈子有心理惯性,还是要回到原来的生活。但此次此刻更希望自己能旁观自己的生活,希望通过这种旁观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像女主人公是观察玛丽的生活和自己生活的区别,不断的思考。即使生病了也要回到伦敦去,即使不希望和丈夫一起旅行也想要在病的时候受到慰问,那也是为什么凯特发现玛丽没有认出自己非常开心。

  凯特最后带着蓬乱的头发回到原本的生活,象征的一种改变,但这是真正的改变吗?很难说,这更像是一种宣告,向她逐渐不满意的生活的一种宣告,只不过是个开始,不是结束。

  怎么看这部作品呢,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说到对女性复杂心理的描述,我更喜欢劳伦斯的《虹》,更为直接的风格。

《天黑前的夏天》读书笔记范文

  夜深人静,一杯咖啡,一盏台灯,一本书,一个人。

  《天黑前的夏天》,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不作品被誉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的第二部不容错过的好书。

  中年妇女,旅行,思考,人生。

  本书以女性的视角出发,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述了一位家资殷实的中产阶级中年妇女在某个夏日突然间打破常规,走出规范生活的感情变化和内心体验,细致地描摹了这位女性内心关于人生、爱情、婚姻、自我的困惑。

  凯特·布朗太太是一位四十五岁的中产阶级妇女,丈夫是一位医院工作的神经科专家,育有四个孩子,大的二十五,小的十九岁,家资殷实,她是专职的家庭主妇。从小凯特就是一位被无数的光环围绕着的女孩子,周围总是围满了爱慕、嫉妒的目光,有地位的家庭背景,姣好的容貌,良好的教育,她——有很强的优越感。遇上他现在的先生迈克尔时,深深坠入爱河,很快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从一个到四个。她逐渐接受自己角色的改变,从姑娘变成妇人,持家的行家里手,把家中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为孩子打理着一切。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成年,她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与她的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孩子们总是用挑剔、带刺的语气跟她说话,令凯特最为不解的是她的老幺觉得生活在妈妈的重重重压之下,想急迫地摆脱这种束缚。

  就在那个夏日的午后,停电,篝火烧水,客人来访。她的思绪一点点开始发生变化,慢慢走出了常规的生活。关于国际食品组织会议、翻译。

  在爷爷和爸爸的影响之下,她有着很强的语言天赋,可以在五国语言之间自由地转换,尤其精通鲜有人知的葡萄牙语。于是,她在丈夫的鼓励与允诺之下,心怀忐忑地接受了国际食品组织会议的翻译工作。她很自信,满满的自信,只要干一件事情,她一定会做的很棒!胜任工作,洞察这些飞来飞往的关系潜在的与会代表们的各种表现。凯特是一位优雅的女士,从她的衣着打扮及散发出来的优雅从容气息上无法辨出她的真实年龄。很受男士的青睐,总能够吸引无数西装革履的绅士的目光。是的,她享受惯了这种备受关注的目光,她觉得自己不能离开这些目光的追随。就像在国际视频会议散去的时候,由心生出的落寞之感。

  她恪守妇道,对丈夫忠贞不二。虽然丈夫曾经背叛过她,与其他年轻女子有过令她不能接受的交往,他们的婚姻备受羡慕,她们的家庭是别人的楷模。

  但是她与一位小她十几岁的青年在土耳其的邂逅,他们一起的旅行,他是她的情人,她是他的情人。他们走到了遥远的西班牙,七月的西班牙海边人群熙攘。身着名牌的凯特高贵优雅,杰弗里年轻帅气,酒店住宿时别人猜忌的眼神,仿佛望穿一切,直指内心,内心赤条条地被那些猜忌的眼神审视。他们的旅行,漫长、无奈、痛苦。杰弗里一直生病,后来乘坐巴士到了一个偏僻的小镇,他不能再动,就将他放在了修道院,凯特拖着微恙的身体,怀着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回到坐落于伦敦南部的家。但是她也生病了,他们的大房子出租给了被人,租期未到,她不得不独自住在伦敦中部市区的豪华宾馆。疾病侵蚀着她的身体,皱纹爬满她的脸颊,衰老很快与她结结为好友。往日那头烫过的漂亮波浪红发生出一绺白发,失去了往昔的色泽,干枯蓬乱。镜中的凯特,憔悴、消瘦,可怖。她穿着蓬松的华贵衣服,带着用来遮掩乱糟糟的头发的帽子回到自己家的小区时,别人都没有认出她来,除了邻居家的小狗,她往日的好朋友玛丽无视她的存在。起初,她伤心,她失落,她想大声哭泣,为什么没有人认出昔日容光焕发、笑眯眯的布朗太太?难道这些人的眼神出毛病了

  拖着沉重的身体,她回到了宾馆。这里有漂亮的女孩子照顾她,她懒散、憔悴,身上的衣服完全不配她的身形面貌。她的出现总是引来别人异样的眼神——衣服包裹着的骷髅。

  结清账单,离开宾馆,漫游在街上,她只是想找一个落脚的地方。租了莫琳的公寓,与这个跟她女儿年纪相仿、天天会有男孩子来访、懒散爱哭、爱吃儿童食品的怪女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她过起了往日看来不可思议的“贫苦人”的生活,拎包排队买以前不正眼瞧的食品,被别人忽略地走在街上。她觉得穿着怪异、衣衫不整、头发蓬乱的自己是个隐形人,在这个陌生的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不用刻意打扮什么,不用满脸堆笑地成为布朗太太,她只是个无人理睬的老妇人,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

  蜷在被窝像个孩子一样哭泣,没有人理会她,她是个隐形人。在莫琳的打理下,凯特穿上了贴身的漂亮衣服,走在大街上,吸引了很多男士的目光,口哨声、邀请声,不绝于耳。返回去穿上原来宽松膨大的衣服,走在大街上,无人问津搭理。她愤怒,她想大声喊叫,她想哭。她想,人的眼神就是这么浅薄。

  自从离家那天,一直以来缠绕心头不能退去的关于受伤的海豹、冰冷的礁石、飘落的雪花的梦。莫琳说,等那个关于海豹的梦做完,凯特就该回家了。凯特延迟了归家的时间,把家务教给女儿打理,自己晚点回家。莫琳说,她不知道自己该嫁给谁,追求者众多。她哭泣,她愤怒,她想逃离那个贵族身份群族。

  她俩一起吃饭、聊天、哭泣、大笑。凯特给莫琳讲了好多好多故事,都是关于自己的孩子、朋友,却绕开了夫妻感情。莫琳生气,哭泣,犹豫。

  莫琳不想像凯特一样,婚后围着家人转,仿佛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适应别人,仿佛自己是一部功能齐全的家庭运转机器,没了她家里的什么事儿都不行。就这么过自己的一生,莫琳觉得,她不想,一点儿也不想。

  聚会,莫琳选择了她的同类,贵族。

  凯特的梦做完了,她提起行李箱,走向了公交车站。

  整个故事就这么娓娓道来,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没有爱憎分明的人物立场,有的只是细腻、悠长的感情变化。那些画面仿佛在遥远的梦中,照得发白的日光,湿热的空气,黏糊的皮肤,现实的压抑中怀念记忆中的清新画面。作者细致地揣摩人物内心的波动与变化,将一位中年妇女的内心世界刻画的如此真实、细腻,仿佛笔下的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当然,这部作品的优点不胜枚举,不然不会赢得诸多殊荣。

  但是透过作品,关于人的本我、真我,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女人,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掩藏着多少的寂寞与无奈?大多数女人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资源匮乏。活在别人眼中,却不知道自己最想干什么,只要自己的存在能为家人提供便利,就心满意足?一身漂亮的衣服,引来的是啧啧的称赞声,来自男人的复杂的目光,来自女人的复杂的目光,靠衣着点亮的光芒,照耀着自己,飘乎乎走在羡煞目光铺成的大道上。某一天,当所有的镁光灯消失,你能在黑暗中安之若素吗

  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为每个人披上了不同的外衣。内心疲惫与否,大脑困顿与否,精神空虚与否,自己知道。寻找自己的独立人格,过有丰富的精神享受的充实人生,追求自己能获得的安然与恬淡。

  有自己追求的独立经济能力、有自己事业的女人,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依旧会被家庭所累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不点幼儿园

开到荼蘼花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