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和谐。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不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就会使人类的福利受损,就会使人类的活动受限,最终人类自身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一种发展的大趋势它已被世界上诸多国家普遍认同。充分领悟并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知多少》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自“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重大战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在书中还明确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基于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系统工程。这一课题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未免太大了,内容也太多了。但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那么就一定能改善环境,减轻地球的负担,保护好绿色的家园。尽“我”所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护环境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新型城镇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镇化看似给我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我国逐渐发展壮大,实则不然,其背后的本质存在着许多弊端,于是,社会逐渐向“新型城镇化”开始转型。
首先,走城镇化道路这个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我国在这条道路的引领下摆脱了以往的贫穷与落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渐渐发现了其背后隐藏的巨大黑洞。近几年来,我们眼前的青山绿水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城镇化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建高楼”,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林木和田地被建筑物取而代之,在城市中,工厂排放的废气和污水、汽车的尾气无处不在,然而树木越来越少,净化空气的速率远不及废水废气污染空气的速率,我们很难再在城市中吮吸新鲜的空气,也很难再在城市的上空看到夜晚的星星。再者,城镇化仅重视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农村里仅剩妇女、小孩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若国家不加以扶持,一个地区仅靠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如何能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逐渐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靠拢,可长久以往,旧型城镇化只会拉大贫富差距,使我国出现“农村”与“城市”间的两极分化,也许前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后几十年我们将会看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到人们的基本生存,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与时代脱轨。旧型城镇化存在的弊端必将成为社会的一大毒瘤。
于是,新型城镇化诞生了。何为新型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在旧型城镇化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前提:城乡一体、生态和谐。为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采取了产业互动的策略,例如,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土壤肥沃,地广人稀,适宜发展种植业与畜牧业,而城市人口多,流动量大,恰好可以为这些产物的输出提供市场,在这个添加剂无处不在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和追求原汁原味,因此,这些土生土长的农作物应当会十分受人们青睐。再例如现在许多开发商选择在农村地区建立度假村,在保留淳朴的乡村风格上加以建设,节假日期间吸引了不少人口,人们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每日匆匆忙忙,也会想要在依山傍水中寻找心灵的一片寂静。如此以来,这种转型既给农村和城市同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既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又体现了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不仅保留甚至促进了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又很好的解决了旧型城镇化所存在的弊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意在警示我们做人切不可目光如鼠,一定要将眼光放在长远的未来;国家亦是如此,任何的发展策略,都不应偏离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思想:可持续发展。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若只贪图和追求眼前那一时的利益,任何事物都将会走向衰落,新型城镇化的转型,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唯有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才能让我国越走越远,也唯有如此,中国这颗璀璨的明珠才可真正的闪耀于世界的东方。
如何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走向城市化,不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当今政府化解房地产危机的现实要求。对于走向城市化,政府、社会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准备好了吗?可以肯定地讲,我们没有准备好。因为走向城市化、走向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不具备现代人思维、现代人行为准则的人很难和现代化划等号。
一项制度只要实施18年,就会成为一种社会习惯。
首先,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现代人吗?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学生出现了那么多暴力事件。校园日益暴力的趋势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权力和拳头说了算,说明我们的社会和文明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从全能政治转向有限政治的过程中,道德的管控出现了真空地带。这个真空地带再由政府来管理已经不可能了,由什么组织接替,我们的党和政府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
由于严格的等级制、长期的户籍分离制度,排外、嫉妒、变色龙这些非现代人的心理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的心理行为模式,导致我们从平房搬进楼房后,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如何化解这种人群之间的日益分离、陌生化趋势。通过政府解决已经不可能,这个问题必须通过社会组织、特别是宗教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如何引导
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已经30多年了,可以说整个社会的生育观念已经在这项强制制度的引导下固化了,如何扭转这种观念可能不是简单地用口头的方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它或许会成为整个社会非常头疼的问题。
搬进楼房后,如果成人的问题还不能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话,那么高层建筑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患上抑郁症,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了。中国偏远的县城都有大量高层建筑出现。高层建筑在安全、消防、人们的心理方面都有隐忧。高层建筑的隐忧有一天会爆发的。未来,我们不仅要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要面临大量人口抑郁症的问题。
我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一种发展的大趋势它已被世界上诸多国家普遍认同。充分领悟并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知多少》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自“1992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重大战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在书中还明确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基于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系统工程。这一课题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未免太大了,内容也太多了。但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那么就一定能改善环境,减轻地球的负担,保护好绿色的家园。尽“我”所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护环境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虽然无法阻止他人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但我能从爱护花草树木、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每一张纸和每一支铅笔做起;我虽然无法阻止他人乱捕滥杀珍稀动物,但我能做到不捕捉不饮食国家保护的所有珍稀动物;我虽然无法阻止江河湖泊被污染,但我已开始使用无磷洗衣粉洗来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并尽可能地节约用水,以节水为荣;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我可以手提菜篮去买菜而不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饭盒;我无法阻止自然资源被疯狂地掠夺,无法阻止废气烟尘污染着天空,但我能做到随手关灯来节约每一度电从而减少一份污染,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还可以采用节能灯来实现绿色照明……
总而言之,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太多了,但是我能做到的与保护环境有关的事情也不少。我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尽“力”,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就一定能实现!“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这是我们祖先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层领悟。通过阅读《可持续发展知多少》这本书,我深深意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和谐。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不加强自然环境的保护,就会使人类的福利受损,就会使人类的活动受限,最终人类自身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人与环境—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环境即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因此环境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环境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一旦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将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些与环境赖以生存的生物。而倘若污染超标或破坏过度,将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问题。
现如今人类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奋斗历程,在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进行环境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现在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那么环境保护究竟是什么呢?环境保护,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中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其实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工程技术的、法律的、行政管理的等等。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因此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人们对土地和海洋的过度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又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废物、废水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特别是固体废物在雨天形成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这种渗透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使得陆地淡水资源和沿海地带被污染。再加上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室效应和能源浪费,对本已负担极重的环境自我调节系统致命一击,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呢?“保护”这个词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对地球生物的保护。因此我们首先要继续坚定不移的完善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为环保提供法律依据与支持。例如,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放射性物质、“三废”、烟尘、粉尘、垃圾和污水等,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还需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用法律保护环境,真正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此外,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培养和加强公民的环保概念,从孩子抓起,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的力度。
接着,要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杜绝不顾环境的开发。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防止由于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最后,进行全民垃圾分类,便于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据报道,在垃圾中,约50%是生物性有机物,约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在这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收获更多的是培养了公民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无价的。垃圾分类降低了处理时的成本,营造了美好的社会氛围。
在人类发展史中,人类与环境产生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人类在发展的同时环境亦得到保护,则是良性发展;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却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则会出现环境问题,最终破坏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我们必须明确我们人类有且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破坏远比修复容易,所以我们要敲响我们心中的警钟,也呼吁大家进行环境保护,还自己一片蓝天。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的现状
(一)环境恶化
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没有环境保护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进行环境保护,人类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严酷的环境问题,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的中国,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一条巨大的水沟,1995年有环境污染达到1875亿元。据中科院计算,目前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是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二)环境污染及原因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
首先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更影响到农业和畜牧业,水体污染也加紧了水资源的短缺。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类的主观程度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过大,利用率低,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人类的生活污水和废水的排放也影响着水质。
其次是大气,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繁育,须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大量的燃烧煤炭、石油所产生的化学物质以及废气和烟尘等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污染物质有6亿多吨,污染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生活污染,如家庭、商业服务部门等污染排放的烟尘和废气。二、交通污染源,如汽车、飞机、船舶等排放的废气。三、工业污染,如发电厂、钢铁厂及各类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粉尘。
最后是土壤,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好坏。特别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于生物生长的各种有益元素,使土壤及水体发生污染,就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影响人体健康,随着人口增加及经济发展和土壤恶化,环境安全问题愈加突出。据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大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使粮食逐年减产1000亿公斤。其中,在一些污灌区土壤镉的污染过面积,近20年来增加了14.6%,其中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1.2万吨,平均每亩施用931.1克,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
二、保护环境与措施
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是自身的生存和发着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问题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过度增长、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经济的增长,以至于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界各种环境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按照特有规律运动,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本地区的自然规律,对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应加大整治力度,恢复本来的基本属性。如草原沙化就应加大整治力度,恢复本来的生态功能应遵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易菜则菜的原则进行生态建设与保护。
生态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保护环境的目的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的。2011年8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切身感受与监测数据统一起来,环境质量好不好,群众感受说了算,群众信任哪里来,科技数据是关键,要避免出现两张皮,人民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而检测数据喜气洋洋,自说自话。
着力重点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坚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改善水环境,毫不松懈地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管理,以联合治污为突破口,改善渤海、黄河、长江和珠江河口、海域环境质量,实施择优保护一湖一策,建立目标责任制和事故评价制度,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为重点,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倡导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发展中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发展循环经济要以循环经济思想为发展思路,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和谐稳固的态势永续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法律体系,尽快制定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建立生态保护和建设制度相应的标准,以明确环保部门的执法权限,以明确部门执法人员的责任,设立环保监督职能机构,使环保部门能从严执法,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的查处力度,显现环保法律的威慑惩治力度,从根本上遏制环境违法行为,逐步减轻生态恶化的趋势。
三、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体现,那么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出现就从不晚的。无论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是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的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发展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更需要行动
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句对可持续发展的诠释,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生态平衡的观念。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世界求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只用眼前交换的价值来衡量我们的行为。在丹麦,人们钓鱼时会自觉地用随身佩戴的尺子来测量鱼的长度,如果不够长,他们会自觉地把鱼抛入湖中。他们这样是为了以后年年有鱼可钓,竭泽而渔只会断了自己的后路。在投入商品世界的同时,我们要坚守那些永恒的价值,坚持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几乎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去做的人寥寥无几。因为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没有经济实力。面对不断上涨的油价,人们大多会选择燃煤,这样环境污染就会加剧,严重的甚至造成酸雨,在农村,虽然提倡使用沼气,但真正懂得这种技术的农民又有多少,面对变废为宝的垃圾人们只能丢掉,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人们仍然樵采,因为他们没有经济实力去负担其它费用。提倡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口号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生活在自己唯一的一次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投入,有所坚守,而不是做一个随波逐流的落伍者,
统一的秩序,良好的风气是比口号重要的,一个古道热肠的人,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认识无法实现理想的。二战后,德国人面对破败的经济和世界人们的质疑并没有退步,而是坚持自己的领导人,修建集中营纪念馆,推行非军事化管理等,用团结统一齐心协力的奋斗向世界人民承认错误,并重新得到尊重。一个国家一旦没有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念是任何灾难都无法击倒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样如此,这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的,我们要把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从古代先贤的萌芽思想,到现代成熟的思想体系。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行动的支持,对于我们的行为,不仅用交换的价值衡量,更要从长远利益考虑,
可持续发展与不断进步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从先前的落后到现在的发达,的确很不容易。经历过6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终于屹立于世界,这是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
XX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的,中国是需要发展并正在发展,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发展,就意味着落后,就会永远停滞在前进的大好道路上。得不到发展的民族,不久会被世界淘汰。人与人竞争,国家与国家也在竞争。人与人,争的是钱、权、势,而国与国竞争的是发展。
与其说发展,不如谈进步。
发展,似乎是国家的经济,科技等大事的发展;但进步,就说明了一个国家里人民的进步,发展与进步,不就是人民的进步吗?天下的老百姓,是发展的基础,这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进步,累计起来不就是发展上的成功吗?只有人民在素质,品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小进步,就创造了大发展。
进步,仿佛是民族的文明,道德等小事的进步:但发展,只是在进步上进行的,两者的相辅相成,在进步上谈发展,在发展上论进步,不是很好吗
发展是为了进步,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进步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为了国家的未来。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大众的幸福生活,为了我们的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所以,我认为,进步并发展着。
农村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是否能在当今基础上,按此速度可持续发展下去,已成为学术和实践中一个颇为受人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城市消费无力,市场疲软,轻工业、家用电器产品滞销。而与此同时,农村8亿人口中拥有电视机等消费品比例却非常之小。
农村家庭中几乎少有家具陈设、厨房用品、卫生设施。而建材工业在农村的市场则微不足道。农村的基础设施开发,如水、电、交通、通讯,都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开发农村市场,是中国在今后30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应该说现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条件,远优于1978年中国改革伊始。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农业战略是为了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话,那么今天工业积累了的资金,就应该可以用于发展农业经济。而农业经济的再次起飞,将支撑着中国今后30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同中国的经济奇迹,今日的中国贫富不均,已举世公认。这已成为今日的严重社会问题,也必将涉及到中国执政党的信仰和执政基础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真正富起来,这不光是农民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公正问题,是执政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国家问题。当然,解决这一问题,不是要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执政党如何利用国家掌握的经济资源,政策权力,对社会进行更公正的再分配问题。
温家宝提出的三年取消农业税,就是以税收杠杆,把国家所摄取的收入再分配给农民。这是一个晚到的,但不无作用的政策。在费税改革上,中国应该采取“先养鸡,后下蛋”的做法。坚决把这300多亿农业税从农民身上减去,即使这会导致有些地方财政不足,影响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国家还应防止“收费”回潮。本来农民的公益事业,不能完全由农村的“一事一议”来让农民承担,而应该用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来解决。如在城市修路,不是由城市居民出钱,同样,农村的路为什么要农民们来付之
需依靠农村自治机制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光依靠取消农业税是不够的,还应进行农村结构性调整,取消现有乡镇体制,加强村民自治和村委会作用。乡镇的作用,日渐减小,如征粮、募兵、计划生育等。更多的乡镇已成农村改革的包袱和阻力。
大部分乡镇人浮于事,负债累累(实际已破产)。有些乡镇转嫁危机困难于村民,如任意挪用其掌管的农业税附加费,而这笔钱本应用于农村建设。
要使农民收入真正提高,在国家提高对农业投资中获得收益,就必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环节,直接落实到村里。现在农村自治机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并在逐步完善。
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村务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机制,都是可以使国家的农业投资,优农政策具体落实到农民身上的有效保障机制。现在的“六小”工程,农村基础建设有多少一部分落实到农民收入上,使农民真正获益?有很大部分是被消耗、浪费掉。要么前期工作跟不上,要么资金和工程管理不健全,要么建后不配套。如果能将这些工程项目直接落实到村里,由村委会负责,村民代表大会监督,明晰项目产权,管理责任,把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将会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实惠。
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化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一个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应走出一条新路,而不是一味的征地,建造城市。关键是应把重点放在减少城乡差别上。减少城乡差别,定位应放在将现有的村落改造成花园村庄,逐步将农民改变成居民。通路、通电、通水,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以县划范围,视各县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在县内建造城市,数目取决于本县人口和地理范围。城市的功能是为本县居民和农民提供工作、商业、消费及休闲。而居住在花园村庄的居民不必拥挤到城市里居住,却可在城里上班、消费,同时又可享受到田园式生活,不必遭遇到大城市里的污染、噪音、拥挤和交通堵塞。
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可以解决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差别,又可防止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去,避免中国城市发展墨西哥城化。如果按中国政府的计划,每年以百分之一的速度城市化,到2020年,将中国城镇化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到15%至16%,那将意味着3亿至5亿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就是说,中国要再造40多个上海,才能容纳这么多人口。这显然是个严重问题。
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而不是一味城镇化,应是中国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要求。
2.培养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3.重点:理解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理清线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梳理要点】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哪些
要求树立一种新的观念——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各小组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生成”中的疑问。
2.各小组通过下列活动探究问题,并以各种形式展示。
◆活动一
某中学一兴趣小组围绕淮河流域A市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为了收集相关资料,他们打开电脑,点击一个相关网站,获得了如下资料:
材料一淮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有句民谣唱得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然而,这条曾养育了全流域两亿人民的“母乳”般旳河流,如今干流水质大部分处于直污染状态,191条支流中有一半水质明显下降,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农产品质量下降。
材料二在该网站上,A市市政府还列举了一些本市存在的问题,其中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尤为突出。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请分别从初中学生和企业经理的角度谈谈应该怎样做
材料一说明了淮河的严重污染影响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保护水资源环境。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经理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要使用环保设施,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治理。
(2)结合材料二,就如何解决A市的问题,请你给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保护资源的国策;提高公民保护资源的意识,合理开发资源。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偱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活动二
材料一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已达1.75亿公顷。但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材料二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占亚洲总人口的1/3,是欧洲人口的近2倍,是美国人口的4倍,是日本人口的10倍。
(1)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实施什么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2)应怎样实施上述发展战略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点拨:可围绕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