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与重作文800字高中
我爱你与我等你孰轻孰重美文
曾听有人问这个世界上除了“我爱你”这三个字感人外,还有哪三个字比这更感人?答案是“我等你”。当听的时候没有太多的体会等一个人是什么感觉,而现在似乎有那么一点的感受了。如果说爱得时候快乐与甜蜜多一些,那么等得时候就是痛与无奈多一些。等一个人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大的耐心,很长时间的思念,很长时间的无奈,因为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这种等待有没有意义,能不能等到你想要的一个结果,有时候也在想如果结果不能如你所愿,那个时候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有时候也在想,心有必要那么执着吗?太过执着是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呀?可每次劝自己放弃的时候,那颗心总是有很多的不舍,很多的不甘心。别人说你傻的时候,也总会用“傻就傻吧”来安慰自己。其实一个人的心就那么大,谁也不知道它能承受多少,能承受多久。在承受不下去的时候,是不是也就是该放弃的时候?然后呢,然后怎么办呢?是哭一场?还是醉一场?然后那颗心是不是就不会再那么执着了?人这一辈子也就那么一段时间,其实真的很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结果总是让人在悲痛中苦苦的挣扎,为了那份执着的爱,为了等待那简单而又沉重的三个字,真的值得吗!!也许值不值只有自己才知道,当爱上一个人时,不管多久,那份执着永远深埋心底,爱一个人的心都不会变。“我爱你”说的时候是那么的轻松,但是当“我等你”说出后,又有多少人能坚守住着三个字,简单却不容易做到。。分隔两地的人们用这三个字作为永远的承诺,能承诺多久呢?我等你·那么沉重。
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与“轻”-精品作文
一、重结果,轻过程要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扩大学生视野,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会学习”。一位历史学家说过:“学问始手好奇,而止于交流”。故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参与。然而,遗憾的是,素质教育实施至今天,在应试教育阴影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时下仍有一大部分人,总是错误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终的结果上,产生一种心理误导。比如练习一道题,追求的是一个标准的答案,教师从根本上忽视了一个导向,没有指导给学生如何学会提问题,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结果。也就是说,学生没有从自己的角度去学习。究其本质而言,私下认为,这是一个集交流、合作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找到思维方法,它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它很好表达出来。再有的现象:如参加某项比赛活动,期盼的是能否获奖,虽然,举办者都会在宣传上注明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能力等等为目的。然而,真正达到了目的了吗?学校、老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哪一个不是冲着名次而来的?由于着眼点迥异,对一个家长而言的期望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学校则是不能败在终点线里,究其根本,只为一个,那就是为了最终的结果。
二、重毅力,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浓厚的兴趣能激发生学习热情,使之主动积极地学到广泛知识。为此,怎样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然而,受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古人的“悬梁刺股”和平常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强调一个“苦”字,都给我们教育传递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读书是苦的,没有坚强的毅力是学不了的。这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所提倡的愉快学习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我们的一些校园文化也证明了这些,其中就特显了对毅力的赞扬,值得沉思。相反的,却很少看到对“兴趣”的正面宣传。
孰知毅力是一种靠外在目的支配的内在力量,因此需要学生调动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维系,靠的是学生能吃苦耐劳的一种拼搏精神(笔者并不否认其精神重要,只是在强调重与轻关系),把学习当作一件靠吃苦的事,却忽略了一种观念:学习不是苦差了。就其本质和活动过程来看,应该是充满快乐的,这就是对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种带有自然和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只要有兴趣,学生就有着强烈的冲动性以及急待满足的驱动性,所以说:它是最好的老师,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得心应手地发挥,做到善始善终,故兴趣对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来说,比毅力有着更大的爆发力和推动力,也不难看出:同样完成一项任务,靠兴趣和靠毅力,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乐在其中,而后者却是苦在其中。
三、重记忆,轻思考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就是:把它记住,知识装在你的脑子里,那就是你的。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受传统教育影响,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仍然这样教导学生,更何况,在一些边远的山区,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很大程度上存在,这是“填鸭式”的典型写照,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再就是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仍是过去时。如何放下架子同学生合作,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才是根本,因为教师过于威严,会束缚着学生。另外,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每一个父母对子女教育也是造成学生缺乏思考根源。比如,到亲戚朋友家做客,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是:不要乱动。在重要场合少说为乖。这样听话、少动、少说,又怎能引起孩子思考?又谈何开发创造力?是故,素质教育实施与否,先应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放手教育开始,否则,应试教育会以新的面俱在素质教育的招牌下死灰复燃。这是与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造相违背的。
学者的轻与重
一名真正的学者,应重钻研创新而轻名利。
信息传千古,深藏功与名
信息量飞速流动的今天,获取信息的方式层出不穷,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仍是信息获取的重头。大至宇宙星际,小至鸡毛琐事,在互联网上都是“信手拈来”。殊不知,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默默无闻的英国学者——博纳思·李。
博纳思·李作为世界万维网的创始者,了解他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与他的重创新钻研而不慕荣利的淡泊秉性密切相关。在牛津大学获得一级荣誉学位后,1984年博纳思·李进入欧洲核研究所任职,他的任务只是负责建立一个将全球各地科学家的研究数据及结果进行共享的软件系统。但博纳思·李的钻研精神促使着他去完成一项看似艰不可成的目标——建立一个能让全世界都能共享信息的系统。博纳思·李对其初步设想是利用超文本传输。当时,不少人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企图完成一个上帝都不可能完成的事。博纳思·李却像一头倔牛,不依不饶,凭借过人的才能和深入的探究,终于在1990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万维网,从此开启了人类信息文明史的新纪元。
成功后的博纳思·李并没有选择名就,在当时各个信息大亨的明争暗斗中,博纳思·李毅然做出了一个让人们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专利申请,将万维网这个信息“瑰宝”无私奉献给全人类。世界也没有辜负他,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将长期为人类信息交流与传播“献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博纳思·李就是信息传播新时代的开拓者,为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性作用,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博纳思·李不计名利的伟大人格。试想,若互联网的使用权限受到限制,目前人类是否还处在信息贫乏、交流堵塞的原始阶段
人心自有秤一杆。比尔·盖茨能抓住每一个商机,他虽功成名就,坐拥倾国之财,却被人们评论为“只是一只贪婪的青蛙,眼睛直钩钩地盯住各类食物,抓住每一只昆虫,并充分利用”。博纳思·李虽然默默无闻地工作,却因其钻研创新和不慕荣利的精神而被人们传颂,当仁不让地入选BBC最伟大英国人。历史总会做出公正的评判。博纳思·李作为一位“信息功臣”,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中镌刻下永恒的光荣。
前人立为鉴,少年须创新
反观当今社会,各种学术丑闻令人触目惊心:高校教授不务正业急功近利;大学论文抄袭现象屡见不鲜;科研人员利用科技手段行非法之事,频现报头刊尾。如今的学者们是否都失掉创新钻研的能力了吗?如今的学者们是否都掉入污浊的名利场中去了吗?如今的人类是否一代不如一代失去希望了吗
非也!非也!
我们这一批新时代的少年们,在老一代学者们的引导下,正步入创新钻研的崭新阶段——学校开展的创新周活动,鼓励同学们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奇思妙想化为现实。教育部门组织的科技小发明活动,开拓同学们的思维,点亮同学们的创意,将创新融入到学习之中┄┄正因为博纳思·李的创新思维,才想到了利用超文本传输,也正因为博纳思·李的不懈钻研,互联网的锥形才正式形成。相信自己的创意,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多锻炼发散思维,不必禁锢在白纸黑字的条条框框死板定律中,用思维的翅膀,在创新的天空展翅翶翔!
作为一位学者,自然也不能只贪图于眼前的名利。要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意味着社会的飞速跃进。我们所学习的知识,不是为了将来能让我们名利双收,前程无忧,而是为了人类的共同事业——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博纳思·李作为万维网的创始人,完全可以凭此获得巨额财富,但本着学者轻名利的本性,他宁愿放弃个人利益,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传播媒介,大功甭需多言。
博纳思·李作为一位学者,他的重与轻,也代表着一位真正学者的重与轻——重创新钻研而轻名利。知识即财富,财富却不可能换来知识。对真理地层的开发挖掘,每一次的深入都是凭借创新钻研的力量,名利只是你在挖掘时从头顶射下的虚无光环,放弃深入而寻求名利,那么你将错过地层下知识钻石的幽光。舍本逐末,实为伪学者之为。博纳思·李,与伪学者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避免不了学术界的蛀虫,但我们要做好自己,不懈学习知识,注重创新钻研,看轻眼前名利,相信将来的科技创新,我们谁都不会缺席!
轻与重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生命更显得短暂,竞争更趋激烈,这就注定了人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有所建树。因此,我们必须分清生活的轻重。
据说非洲人抓狒狒时,常将食物塞进小洞中,当狒狒把爪子伸进洞里抓住食物时,人就从隐蔽处赶来了,此时的狒狒抓着食物的手却因洞口太小而抽不出来,“吱吱”地叫又不想放弃食物,眼睁睁地被人捕获。假如狒狒知道前面还有可以吃的东西,放弃这点食物,不就逃脱了人们的无情猎捕了吗
周瑜是一位名将,可他因为嫉妒诸葛亮那超人的智慧,落了个吐血而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世界上比我们强的人还有很多。当然嫉妒之心也不能完全没有,当你嫉妒别人时,说明你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何愁不能胜于蓝。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靠出租驴来赚钱生活。一次,有人租了他的驴,驴拉了一车货物,正至正午,火辣辣的太阳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前进,驴的影子能容一个人歇凉,可驴的主人和租客谁也不愿让出驴的影子。主人说,我只出租驴而不出租驴的影子。租客说,我既然租了驴就应该包括驴的影子……在他们无休止的争吵声中,驴跑了,他们什么也没了。
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一不小心就会一无所有。古人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目光放远一些,看看将来,想想现在,考虑该放弃什么,该拿起什么,分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偌大的世界有别人的存在,也有你的一片天地,合理充实生活,你将是生活的胜利者。
那些不能承受的轻与重
父亲那边的家人,一向亲情淡薄。
离了家乡,忘了乡音。只身漂泊,十八岁的父亲与故土渐行渐远。三十年,是时间,斩断了父亲与故土的牵连,而我只见过爷爷奶奶寥寥数面,对那片土地的情感仅限于父亲的回忆,一遍又一遍,伴我入眠。
一切汹涌的情感,源于一张照片。去年,久病的爷爷去世,在父亲自家乡打来的电话里,他的声音平静:“收拾老头东西的时候,他床头还摆着你的照片,咱俩十年前在‘畅春园’照的那张,他竟然还留着。”
我似乎记得那张照片,应该是早春,北京的天空从未那么蓝,带着暖意的阳光照在父亲肩头,我还那么小,站在滑梯上,勾着父亲的脖子,与父亲头碰头,一起笑的灿烂。照片中的我应该还顶着男孩一样的短发,而父亲仍带着可笑的框架眼镜——我从不知道那个和我除了血缘外近乎陌生的爷爷将远在北京的孙女看的那么重。
震惊,愧疚,困惑,不安。一个近乎素不相识的人去了,我却怅然若失。
我今生只见过爷爷一面,只记得他是个黝黑,矮小的老人。我亦曾在爷爷去世前数月踏上我的首次回乡之途,却在久病的爷爷独居的土屋前却步,屋内很黑很静,竟不似住了沉疴的老人,父亲拦住我,说“算了吧”,我和爷爷的缘分,从此止步于那一面。
父亲爱和我提他的家乡,提四时作物,提家禽牲畜,提他的学校友人,提奶奶做的美食,提他年少时的劳作与经历……唯独难从中找到关于爷爷的只言片语。父亲亲手教我填邮局寄包裹的单据,教我爷爷奶奶家的地址,带我去买药,买北京特产寄回故乡,他从不忘叮嘱我长大后也要心系故土,却鲜少在包裹中留下自己关怀的话语。父亲回乡时竟说不出当地方言,他却喜欢向我“卖弄”他记忆只仅存的零星词语,他仍然在回忆,他仍然在想念,他仍然在努力记住与句连,可他再也无法回到心中的家乡。
一张照片,磨损了边角,泛黄的旧照,承载的是三个人,三段情,三种愁,我一向认为爷爷对我漠然而视,而那张照片,那些回忆,竟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世间又一个爱我的人,在我尚未意识到的时候,永远的离开了,我甚至不能记清他的声容笑貌。
那张在黑暗屋子里沉睡的照片,承载了我难以承受的重量。我不敢想象爷爷卧病时都在看着什么在想着什么,我只是体会到,有些遗憾终不能弥补,有些失去终不能偿还。
一张照片,竟是我与父亲生命里无法承受的轻与重。
轻与重-作文
相信你们一定遇到过使自己逐渐迷失自己的情况。我就亲身体验过这种迷茫的时刻,但是我却反败为胜了。我始终不会忘记自己的取胜过程。
上六年级时,我还是一个小不点,什么都不能解决的小不点。遇到什么事情,自己一看不能解决的,于是便想着请求别人来帮助自己实现事情解决的局面。
一位好朋友来到我的身旁,他告诉我自己不能总是依赖别人来解决事情,自己要动手去解决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那些自己认为不重要,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可以选择不做,但前提是自己一定要动手去做。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对我说出这样的话,但是很快我便明白了自己就是一个依赖狂。
如果不是自己要完成的事情,我一般不会选择去做,但是如果是自己并需要做的事情,我能求别人帮忙做,就尽量请别人帮忙。看起来,我自己一点都不用担心去做事情了。但是,如果我遇到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而这时,别人也不愿帮我,那我就只好自认倒霉了。选择去“自首”,也就是向他人说我不会。
我有一个极大的缺点,那就是不喜欢去学习,喜欢拖拉事情。请别人帮助我后,事情解决了,但是自己仍然还有许多不懂的地方,然而我就放弃了继续追问别人。此时,我就已经显露出自己已经懒惰成瘾的习惯和性格了。我的姐姐曾经多次劝我放弃挣扎,踏实学习,好好做人该做的事情。我听从了她给我的建议,但是我又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去做好一件事情。
那时候,说我不懂事,但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的真相。于是我的压力从脑子中不断增重。我想办法改变自己。
本来考试成绩不好的我,我就丧失了对名列前茅的信心。现在想起自己过去取得了众多的有毁名誉的称号,我就在想,不管了,就继续干吧!
我开始认真学习。我知道这很土,但是改变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向别人展示自己已将改变了的最好一面。我的作业从此不再有人帮我“保管了”。开始独立听讲,独立写作业。刚开始,想提升自己就变得非常困难,然而我后来就不断调整自己。最终,我适应了那种独立学习的习惯。好在我成功了,那学期的期末统考,我的了第十二名。哈哈,看来我还是很有学习的天赋的。
除了在学习方面我取得了巨大进步外,我的性格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不再那么懒散,办事拖拉,而是变得自信阳光,积极向上了。
爱的轻与重散文
爱,是生命的父母,花,是爱的子女。
一株兰,一棵草或一束茉莉,源之于山水或取之于花市,早看晚顾,殷勤倍至,皆尽费心之力,早盼着某一日立现出枝影婆娑,暗香浮动的情致,只可惜,因爱之过猛,娇之无度,终致使其颓然而去······
痛定思痛,前车之鉴,何复之有
初为人父,喜怯之心犹如始习泳者,惴惴然而恍恍乎,皆因不懂不知爱为何物,何以为之。
大浪淘尽年华去,青春早伴梦远走,岂顾我于尘世这令人费解的迷团之中。若问:爱之轻,爱之重可如生命负于的轻与重?如此,又常使我独惧于这人生的一隅,幸然,也许它不仅仅止于我一人可困矣。
也许,这世上,最温暖人,最感动人,最鼓励人的是爱,最伤害人,最影响人,最改变人的也是爱,它一如苏青遭遇陈公博,一如张爱玲遭遇胡兰成。也许,爱的灵肉一脉相承,成了一种我们不可或缺的,成了我们任何其它物质无法取代的情感。也许,愈是亲爱的人愈是伤不起,只因它血肉相依,只因它心身一体。
爱能够拯救生命,爱能够发现希望,只因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对爱的轻重掌握,是否体现着一个人对爱的尺度的把持能力?它一如驾车,一如我们对于饮食度,冷暖度的控制。终以为,花开花落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过程,但绝非是一种偶然的过程,处在怎样的境地,它自然会出现怎样的状态与结果。
一个将爱掏之于尽的人,是最无私无我的人,但也可能将落得一个“一贫如洗”之人,其情形一如我们对待一个乞丐的态度那样——随意、只因他,这乞丐——一无所有。
在爱情里,过于依赖于爱的人,或者过度将情感寄托于爱的人,恰恰反映了他生命的苍白无力,或映衬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爱的严重缺失。
一个甘愿将己身心全力以赴之事,必是为信仰所依托之事;一个甘愿将一切付予所爱之人,必是他生死相依之人,有道是,无言的爱最深;无言的爱最真,无言的爱举重若轻;无言的爱视轻若重。
也许,这世上最好的爱是适可而止的爱,轻松自如的爱,如此,爱,便可以吐字清晰;爱,便可以歌唱如流;爱,便可以茁壮成长······
作文:把握生活的“轻”与“重”
生活于我们不是一片平原,它时而重峦叠嶂,时而小桥流水,正如一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另一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我们才能自由徜徉于山水之间。
学会“看重”,人生才有可能获得境界的飞跃,登上高峰。“看重”是重些什么?对爱因斯坦而言,是对科学之美的深入挖掘;对塞林格而言,是对文学麦田的守望;对梵高而言,是让艺术散发向日葵般的光芒。看重的事物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在它们的身上都体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而最终他们也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一块里程碑。可见,唯有对理想倾注身心之“重”才有可能让人生站上新的高峰,而这条道路是充满着艰险与负重的。“我担心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到了,他将他的苦难与其一生都倾注在了书写底层的命运之中,他的人生因而完满。面对生活之“重”,我们若想达到理想的高度,必要背负与之相应之“重”,而结果必会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彩。
同时,学会“看轻”,人生才能变得自由。人生而不自由,生活赋予了我们许多枷锁,世俗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这些往往都成了通往理想之路的绊脚石,学会看轻,我们才能自由前进。王维行到路穷时,坐看云起时;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一骑白鹿游访青崖;托尔斯泰放下贵族身份,来到林间回归自然本真。他们放下了牵绊自己的事物,在理想之路上自由前行,如此这般的洒脱,人生怎不叫大自由呢?雨果有言:“心灵是人类的枷锁。”若要解开这束缚,我们还得学会一份看轻,让心灵真切地看到比起那些琐碎的事物,真正的重要的事物在何方,如此一来,人生之路将更加清明。
说到底,看重与看轻终究是统一的,看清一些事物,看重一些事物,都是为了人生能行到更远处,更高处。孟子的舍生取义便是这个道理,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把握了这般轻与重的关系,何愁人生不能更高、更远
孰轻?孰重?用一颗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心去看清,让风景洒满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