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队典型事迹材料
驻村工作队民情日记
时间:20xx年3月16日 星期五 天气阴
人物:市委组织部驻羊山镇北李庄村“第一书记”岳修广
今天早晨,我们工作组一起在村里转了转,对村容村貌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我们走在街上的时候,我们听到一群人在议论纷纷,原来是村里86岁高龄李德昌老人养的羊昨天生下了2只小羊羔,由于管理疏忽母羊因产后虚弱死亡,老人家心疼的打自己的脸,李德昌饲养这头母羊已有3年之久,他定期打扫羊圈、添加饲料、更换清水,还不时地采来地瓜秧、青草为母羊改善伙食,这几乎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母羊死后,老人悲伤不已,家人非常焦急。我们看到老人家困难的情况,给了老人家100块钱。
但考虑到老人现在的心理状态,我们决定给老人重新买一只母羊,以缓解老人的悲伤之情。于是我迅速联系济宁市青山羊养殖基地,赶到那里挑选了一头刚生产完、体形健壮的母羊和出生三天的两只小羊。并在下午送往李德昌家中,向他详细介绍了饲养的注意事项。看着健壮的山羊和可爱的小羊,老人显得非常激动,握着我的手不停的说:感谢工作组,感谢党的好干部。
经过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农村里,有些群众生活确实困难,几只羊就可能是他生活的保障,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感受到党的温暖,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时间:20xx年5月22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人物:县公路局驻兴隆镇皮前村“第一书记”岳梅
今天刚到村,村书记李奉兵就给我反映了一个问题,新农业保险是一项让广大农民受益的政策,由于刚刚推行,有些村民不了解,不愿意接受。特别是村里的李顺生老人乍听“交钱”二字就有些反感,说话也急了:“你们不要说了,什么新农业保险,我一分钱也不会交的!”,村书记几次上门做工作都被拒之门外,他把情况反映给了我。
通过之前的走访,我们对李顺生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老李今年59岁,和老伴独居在家,两个孩子,一个在福州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一个在厦门工作。在李书记陪同下,我们很快到了老李家。一开始我并没有提新农业保险的事,只是和老李拉家常,聊农事,聊他的两个孩子。我对他说:“老李啊,你的两个孩子很有出息,你是该享受的时候咯。”一句话,说得老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近两个小时的闲聊,终于让老李打开心防,我开始细致地向他介绍新农业保险政策,告诉他,办了新农业保险,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就有了保障……话还没说完,老李就冲着屋里喊:“老伴,拿200块钱来,咱的新农业保险的钱还没交呢!”
老李的事解决了,我心里也松了口气。经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到:基层干部们要善于和群众“谈心”,只有心交心,农村工作就会好开展了。
时间:20xx年9月3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人物:胡集镇党委驻邱楼村包村干部李婷婷
上午,我到村里帮扶对象邱志柱大爷家中去看看,邱志柱大爷今年近80岁高龄了,只有一个女儿,远嫁他乡,由于生活窘迫,没有能力赡养老人,所以,邱大爷被列为了帮扶对象。推开虚掩的门,一个佝偻的背影出现在面前,邱大爷正在院落里剥蒜种,我急忙上前帮忙,并和邱大爷唠起了家常,在接触邱大爷过程中,感到邱大爷心态很好,对苦难的生活有着顽强的承受力,对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也很感激。听着老人的述说,我从心底里替他高兴,看来老人家生活的信心是越来越足了,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临近中午,我正帮老人做午饭,敲门声响起了,原来是村里的“好媳妇”孙冬姣来帮老人做午饭了,“好媳妇”帮“困难老人”是村里结对帮扶创举之一。我和“好媳妇”一起帮邱大爷做午饭,然后围在小饭桌上一起吃饭,从邱大爷幸福的笑脸中,我感到了真情帮扶真的能给人带来满足。
吃过午饭后,我便与老人告辞。邱大爷把我送出了很远。离开了邱大爷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心情很愉悦,真心为邱大爷现在的生活态度高兴,希望他能一直这样开心下去。
时间:20xx年5月13日 星期日 天气晴
人物:市公路局驻高河镇邵刘村“第一书记”上官福江
今天,我们到村里入户走访,发现村里60岁的李增昌老人,不仅孤寡一人,身体还患有疾病,生活条件极其困难,至今家中未能通电,成为村里的“盲点”区。了解到情况后,我心情十分沉重,我与村委就此事进行研究后,决定由工作组出资购买老人供电所需的一切物资,立即安排村里电工进行安装。同时,因李增昌老人无重要收入来源,我承诺由自己出资负担老人一年的电费,解决了老人用电的后顾之忧。在给老人装上电灯后,村内317户村民家中全部通电。
通电后,李增昌老人看到荧光灯发出耀眼的灯光,内心无比激动,老人家紧紧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松开,重复着那句熟悉而陌生的话“非常感谢党,感谢党的好干部”,并且拿出自家产的鸭蛋执意让我带走。我婉拒了老人的好意,但却感受到了浓浓的深情。我只是做了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一点小事,却被李增昌老人无限放大,逢人便夸。这让我深有感触,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们不仅要目光放在一些大的项目和投资上,还应该把视觉延伸到普通的百姓家里,要通过我们的行动,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最广大的百姓中去。
时间:20xx年7月13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人物:司马镇党委驻周古堆村包村干部周光忠
凌晨6点我接到群众打来的电话,昨天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给村里造成了较大损害:庄稼倒伏较为严重,进村道路被刮断的树阻断,部分群众房屋出现倒塌……虽然对灾情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现场的情形还是让我有些触目惊心。
与村干部召开紧急会议后,我安排村班子成员积极行动,稳定群众情绪,带领大家抢抓时间开展生产自救。大家不等不靠,救灾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上午10点,被树木阻断的进村道路清理完毕,村内受损线路已修复,供电恢复正常。随后我又到田间帮着群众生产自救,虽然我拿着扩音器站在田间鼓励大家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可是看到田间作物受损严重,心里又是说不出的心痛。有没有办法弥补群众的损失呢?下午6点,我回到镇上,找到分管农业的巩镇长询问玉米、棉花保险补偿的相关事宜,听到保险公司明天会到田间查看实际受损情况及受灾面积,并将给予群众相应的保险赔付后,我才算松了口气。
经过这场大雨,村里有几家的房子实在撑不住了,明天我得去民政部门咨询危房改造的具体条件,争取让贫困户也能住上新房。
时间:20xx年9月3日 星期一 天气晴转多云
人物:鸡黍镇党委驻西桥村包村干部张芳芳
由于不断出现美国白蛾网幕,全镇工作重点都集中在的美国白蛾防治上。点完名,就骑车去了西桥村。一到村口就看见孟书记和几个人正抬着头对着河提上的树木全神贯注的“搜索”,和她打完招呼,就加入了寻找美国白蛾的队伍。
为了增强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在村显眼位置张贴了美国白蛾防治宣传画,另外还利用村广播不停的播放防治宣传录音带,效果不错,很多农户都对自家的树木进行了排查,党员们更是自觉组成义务巡逻队,三五人一组逐户逐树查找。但直到中午我们村还是没有找到白蛾网幕。而周围其他村都发现了,这时我开始焦急了,我想是不是我们哪方面工作没有做细以致没有发现吧。为了掌握查找网幕的技巧,中午我和孟书记到发现网幕较多的任楼村,跟着他们学习技巧。按照在任楼村学习的方法,下午三点多,我们发现了西桥村第1处网幕,到五点多林业站专业人员来西桥对网幕剪除焚烧时,我们已经发现了5处。把发现的网幕都处理以后,并对发现网幕的树木及周边进行药物处理。
今天的工作收获颇多,网幕的发现不仅证明了西桥村美国白蛾已经出现疫情,下步工作会更加艰巨,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只要细心没有干不好的事。
驻村工作日志范文
3月20日下午,嘎兰社区领导向我反映了关于嘎兰社区原委员玉娇同志任职期间部分工资(从 1月至 11月,共计23个月,23000元)没领到,反映多次,至今没得到解决的问题。通过核实,确有此事,按照相关规定,她的这部分工资是应该要发放的。时隔几年,这个事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应该要有个说法,同时要妥善解决好此事。
于是,今天上午我到市民政局找基层政权分管领导咨询如何解决原社区干部工资拖欠的问题。经咨询后,我又及时向街道工委岩叫书记、岩应副书记作了汇报。
下午,接到岩应副书记的电话,玉娇同志工资问题经街道工委研究,同意补发。得知事情能够妥善解决,心里真是高兴。为群众办实事不是挂在口头上的,只有做了,才是真真正正的察民情,解民忧。玉娇同志工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事情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真真正正地察民情,解民忧
4月16日,今天中午我到昆罕新寨村走访,其中在走访苦难户岩温和家了解情况时,给我了不小的触动,一家人从年初忙到年尾只为了能供养子女就学,所以在生活上就特别地拮据。岩温和告诉我:他们家一共六口人,有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家跟他务农、一人在昆明上大学、两个在景洪上高中,所以土地主要就靠他们夫妻俩在家耕种。据了解,岩温和一家还养了6头猪,为了贴补家用,有时岩温和还到外面打工挣钱,所以养殖牲畜的重任落到了妻子一人头上,我在和岩温和的言语交谈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妻子的心爱与感激。
“为了这个家,为了三个孩子能顺利完成学业,他再苦再累也值,只是苦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干苦力活养家糊口。”岩温和告诉我道,“只要孩子能读得上去,我就会供到底,让他们走出这个大山。”我听了他的这番苦心话对他说:“不要太过于辛苦,自己的身体要紧,把身体苦垮了家就完了。”我只有这两句只言片语,因为我被感动得有些说不出话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一定要加大困难户的帮扶力度,我心中又慢慢地树立了一支旗帜。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4月22日 星期二 晴
4月22日,我为寻找适宜的种植项目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对所在村委会辖区村寨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及时与从事种植行业人士交流信息,力争创造合作条件,引进合作项目。在得知村委会辖区党片村民小组还有田地适宜种植合作项目时,我向该村村民邵文林详细了解当地的气温、道路交通、田地面积及使用情况、水源灌溉及现在的租金价格等情况,并将此信息用电话及时联系景洪市搞火龙果种植的朱老板。朱老板得到此信息后很感兴趣,表示近期上来考察洽谈。如此项目合作成功,该村小组的田地及人力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较大价值,村民将得到一笔笔可观的田地租金和工资、管理费等收入,这样一来就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村民走上“小康”路,过上幸福生活。
驻村工作日记
这天是正月十三,临近元宵节。我想看看桑树河村的老百姓是怎么过这个喜庆的节日。因为是初次来,来之前秘书和支书打了招呼。我和秘书驱车来到村口时,支书和两委其它成员已经等候在那里,迎接我的到来。
支书带领我们参观了村里元宵节的布置,村中的主要街道,两旁都挂满了灯笼,村委大楼亮起了彩灯,还有妇女和孩子正在排练节目。
我们在村委办公室开了个短会。支委王先忠说:“元宵节资金不是很充足,排练节目的村民是没有工资的”。会计侯国堂汇报了村里的开支情况,一是村上事务多,开支大;二是缺少产业项目,集体没有收入,资金紧张;三是村里无企业,村民靠外出打工挣钱。村委宋美勤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桑树河村全村97户,373人,有耕地540亩,人均耕地1.45亩,年产粮食270吨。全部为旱地,以玉米为主,典型的传统种植,无其他产业。
我深思怎么才能增加村集体和农民个体的收入
20xx年3月23日2
这天下午,我来到桑树河村,一些村民正在地里干活,我拿起路边的一把铁锹,一边帮着铲土一边和村民闲聊。村民和何忠家有五亩多地,四亩种玉米,一亩杂粮,家里喂两头母猪,收入不算高。他讲到还有许多的村民在养猪,但却没有什么规模。
这时正是农忙季节,村里的男劳力都回家种田。过几天将返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农民的田地得不到深耕,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产生的效益越来越小,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我和两委干部初步确定了村里发展规划;
一、利用村民李勤义和侯二伟养殖生猪的带头作用,建立现代生猪养殖基地。村民看到这两家养殖大户的规模和效益,已经接受了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利用帮扶单位和现在的招商引资大好形势,以及村里的农民合作社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绵羊养殖。
二、利用桑树河特有的林多人少优势,积极发展苗木产业。桑树河村已经有一定的苗木基础和栽培技术,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新品质,如城市绿化植物,观光植物等。提升苗木价值,扩大种植面积。
三、尝试开发有机蔬菜。以养殖业产生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料和苗木发展恢复的良好生态坏境为依托,尝试有机蔬菜的开发项目。
这三个项目可以相互促进,循环利用,符合生物圈生存逻辑,也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幸福度的有力措施。
农村工作队驻村日记
20xx年11月20日,聂拉木口岸公安分局1号警务站站长郑金锁作为第一批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到聂拉木县樟木镇帮居委会开始驻村工作。没想到,他这一驻就是4年。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朋友,从朋友到亲人,一千多个驻村的日日夜夜,给郑金锁留下的是一生难忘的回忆。
“最难忘的是乡亲们那期望和真诚的神情!”郑金锁在日记中写到。
从小在内地农村长大的郑金锁,对农村有着天然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驻村刚开始时,郑金锁就与其他队员一起了解群众的基本情况,宣讲开 展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活动内容。这是全区第一次大规模干部驻村工作,群众一个个期盼的眼神,让他记忆犹新。
“我收到的第一声谢谢,是驻村一星期后。”郑金锁回忆道。
一天,居民次仁德吉找到郑金锁,告诉他:“小孩要上户口,但是我不知道需要哪些手续,我又不识字,你们能不能帮我办理?”
郑金锁当时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骑着摩托车带着次仁德吉一起来到边防派出所,用了不到一小时就办好了。高兴的次仁德吉不停地说着“突切其”(藏语,意为谢谢)。
后来,随着为群众办实事越来越多,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收到的“谢谢”也越来越多,群众和驻村干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有困难就找驻村工作队”,也成了居委会居民的共识。
“最难忘的是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员那噙着泪花的神情!”日记本上记录着郑金锁帮助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员后的心情。
帮居委会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员相对较多,生活中存在许多困难,最麻烦的是冬天缺少柴火做饭。于是,郑金锁和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经过商量后决定,组织帮居委会 警务站十多名民警进入林区捡拾废弃木材。翻山越岭,不通车,他们就用背的方式,将一捆捆废旧木柴送到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员家中。
郑金锁深深体会到,“驻村工作无小事,只要群众需要就是大事”。从那以后,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和同事们一起去群众家中搭把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最难忘的是地震后亲人再次相见的神情!”“4·25”地震后,郑金锁的笔记本再添上了一笔。
地震当时,正在轮休的郑金锁立即拨打队友和居委会干部的电话,急切地想了解群众的安危情况。电话一直处于忙音状态,8级多地震,他的心里深深地为大家捏了把汗,万一……结果他不敢想。
当天,郑金锁就订了返程的机票和火车票,从老家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安置点。途中,郑金锁电话联系上了队友,得知1人受伤,其余人员平安的消息,悬在空中的心才算落地。当他在安置点再次见到大家的时候,犹如亲人历经生死后的相逢,喜悦和庆幸永远难忘。
变“驻村”为“助村”用真心解民忧!驻村民情日记怎么写
“看我这房子,下大雨都不敢住,你们可得帮我想想办法呀”,前巴彦他拉屯王青雷无奈地说。“我也想盖房子,可孩子上学都没钱,哪有闲钱盖房子啊”,后巴彦他拉屯王润贵略带愧色地说。“我这房子挺不了多长时间了,我想重新盖新的,政府能补贴多少钱啊”,后巴彦他拉屯刘长春带着询问的口气说。
关于泥草房改造,住建部门对“穿衣戴帽”和“推倒重建”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但即使是这样,仍有部分困难群众存在资金缺口。省民委刘明主任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该情况后,当即表示,省民委将全力支持和帮助困难群众改造泥草房,在住建部门的补贴标准上再协调一部分资金,只要群众愿意,今年将全村合法合规的泥草房全部改造完成,保障困难群众住房安全。经初步统计,全村尚有泥草房100户左右,目前,已完成改造40户,预计增加补贴20多万元。
住房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保障住房安全就是的民生。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鳏寡孤独的住房安全,对于有能力、有意愿改造的,我们将尽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争取其在年底前改造完成。对于有能力,但无意愿改造的,我们将视其住房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房屋确有安全隐患,我们将动员其进行改造或者搬到其子女、亲戚和朋友的安全住房中。对于确实无能力改造,而且住房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我们将先采取帮助他搬到安全住房内,而后通过产业扶持,帮助他做好改造住房的原始积累,尽快帮助他把住房改造完成。
2016年驻村书记帮扶典型事迹材料
“村里来了指导员,走家串户不拾闲;大事小情全过问,真心实意解民忧!
这是流传在松桃自治县甘龙镇玛瑙山下麻阳村的一句顺口溜。里面所说的指导员就是驻村干部江明。在麻阳村,只要一提起江明的名字,群众都对他竖起大拇指,都说他是百姓的“贴心人”。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该县扶贫办驻村干部江明背着大包小包的行囊,奔赴甘龙镇玛瑙山下的麻阳村,开启了驻村生涯。
初来乍到的江明,对风光旖旎、海拔1400多米的玛瑙山既陌生,又好奇。
巍巍玛瑙山,确实很美、很秀丽,据当地村民介绍,山上有溶洞、溪流,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站在玛瑙山之巅,让人心旷神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江明十分兴奋,像是遇到久别的“朋友”,有点“相见恨晚”。用他自己的话说最为确切:玛瑙山下的约定。
据说,当年贺龙曾率领红三军九师一部进驻甘龙,依托玛瑙山在麻阳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至今遗址犹存 ……
驻村第二天,江明走村串寨,开始村情民意调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麻阳村位于甘龙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接官坟村,南与印江县刀坝乡接壤,北与大树村毗邻,辖7个自然寨13个村民组,共326户1552人,党员21名。村里可使用面积78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村民收入大多靠外出务工,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
通过走访调研,感受最深的是村民朴实、勤劳和直爽。作为驻村工作组的组长,来驻村的目的就是“接地气”,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发展,为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当好助手。想到这些,江明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详细掌握麻阳村的实际情况,江明深基层、送政策、访民情,总是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查看路、沟、渠等建设情况,详细了解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与村支两委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展规划,理清麻阳村的发展思路。
民情日记106篇、交谈心记录102篇、工作台账45篇……
在江明的办公室里,不仅看到各种完善的制度,齐全的办公设施,还翻看了他认真作的工作笔记,他对麻阳村底数十分清楚,情况十分明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村里环境卫生,丰富村里文化生活……
随着目光的转移,在给群众承诺的2013年办理实事的公开栏中,看到件件都是惠及百姓的实事,并在不断的兑现着。
心动不如行动。思路明确了,计划拟定了,说干就干,江明甩开膀子大胆干起来。
“江组长,刚才村民打电话过来,说小沟组山体塌方了,快去看看”。
4月26日凌晨 7点,雷电交加,大雨瓢泼。江明正准备去茶园沟勘查路况,电话突然“嘟嘟”的响起来,电话那头传来麻阳村支书费佐仁急促的声音。很快,江明和费支书立即赶到塌方地点,原来是印(江)秀(山)公路边的小沟组山体塌方,阻碍了车辆正常通行。
看着车辆不能通行,长长的队伍,像条长龙盘踞在玛瑙山上。
说时迟,那时快。江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边和费支书迅速组织群众,一边电话联系挖掘机,及时抢修公路。
群众听说是抢修塌方的公路,纷纷赶赴而来。不久,挖掘机也来了。
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撮箕、有的搬动石头……
在江明的指挥下,抢修工作有序进行。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抢修,600多方的土石被清理干净,车辆可以通行了。
看着公路恢复了正常通行,一辆辆汽车飞奔而过,江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里踏实了许多。
“驻村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很锻炼人,尤其是为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觉很幸福,很满足。”一句朴实憨厚的话,道出了江明驻村的初衷。
要想富,先修路。江明在走访群众工作中发现,陡坎子组共54户238人,至今没有建成通组公路,全凭肩挑背驮,群众生活生产很不方便,极大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改善出行条件,打破陡坎子组经济发展瓶颈,江明与其他驻村干部多次深入该组实地查看,认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群众听说要修公路,积极性空前高涨。江明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年内完成陡坎子通组公路建设。
通过江明不懈的努力,该县扶贫办积极帮扶6万元,群众筹资7.38万元,并投工投劳,修通了一条长2公里的通组公路。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6月3日,江明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农业产业化培训,邀请有关专家,为群众讲授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核桃种植与培育等知识。
群众得知村里要搞农业产业知识培训,大家都早早的赶来,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通过培训与现场解答群众提出农作物病虫防治等问题,提高了群众的农业生产技能。
6月8日,江明像往常一样,早上八点左右,戴着草帽,背着水壶与书包,就出发了,去茶园沟组调研。茶园沟组是麻阳村地理位置最高的村寨,共65户326人。长期以来,由于村子3公里的“连户路”没有得到硬化,不论大人小孩走路,都很困难,尤其是下雨天,泥泞路滑,行人容易摔倒,群众十分渴望硬化道路。
当晚,江明召集部分群众召开院坝会,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如何解决道路硬化资金、土地协调等问题。据初步估算,3公里的“连户路”硬化需要资金10万余元。村寨偏僻,条件恶劣,凑钱硬化很困难。
那晚,江明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碾转反侧,彻夜未眠。
第二天,天刚破晓,未到上班时间,江明就拨通了他所在单位的领导电话,把硬化道路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请求得到帮扶。单位领导听后,十分关心。党组书记周尚军、副主任龙昌培亲自前来该村调研,当场决定调拨10万余元的水泥、沙石等物资,群众投工投劳,共同解决硬化道路的问题。
这个好消息,很快不胫而走,群众兴高采烈,有的还电话给在外打工的亲人,整个茶园沟组都沸腾了起来。
6月中旬,太阳炙烤着大地,气候炎热,群众依然冒着烈日,顶着酷暑,开启了硬化道路的进程。大人、小孩、老人,甚至是连年过古稀、耄耋的老人,都兴致勃勃的赶来修路、送水。“感谢党、政府送来了水泥、沙石,我们的路可以得到硬化了。”费支书激动地对笔者说。目前,道路硬化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为了丰富群众生活,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今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江明共募集经费近5000元,在村里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农民运动会,比赛内容为篮球、拔河等项目,连毗邻的印江县刀坝乡的村寨也赶来了,共8支球队、6支妇女拔河队进行了角逐。
一时间,麻阳村各项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有条无紊。
旱灾无情,人间有爱。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造成麻阳村旱情严重,损失较重。江明与其他驻村干部一道,早出晚归,上山寻找水源,帮助老人挑水,发扬灾情面前毫不退缩的精神。白天,江明穿梭在田间地头,查看灾情,与群众座谈。晚上,做好民情日志,统计灾情,分析灾情原因及解决方案。
江明同群众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并挨家挨户告诉群众有什么困难就拨打连心卡电话。
“请问你是江组长吗?我们家的田里没有水了,需要水泵和抽水机。”
“好的,我们会尽快协调解决。”
7月26日,老寨组一古稀老人胡建耀夫妇通过连心电话卡,拨通了正在村里查看灾情的江明的手机。
第二天,江明通过与镇政府协调,得到水泵、抽水机各一台,并与村会计谌志刚为老人及时送去。
到了老寨组,胡建耀老人年纪大了,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不会使用抽水机与水泵。江明不仅亲自去买来柴油、机油,还找来工具,在沿溪河岸挖好水塘,接通电源与水管。
“来水了,来水了,我们的稻田得救了。”
看到一大股清澈的泉水从水管里汩汩流出,奔向稻田时,胡建耀老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感谢你们的及时帮助,还自己掏钱解决我们的燃油问题,我们这片面临减产的稻田有希望了!”老人动情地握着江明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花点钱不算什么,只要能多抽一点水,老百姓少担忧一点,多收获一点粮食就行了。”江明的话,温暖了群众的心窝。
一个身影一面旗。哪里困难,哪里就有江明的身影。
8月2日,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面对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不言而喻。
江明急忙背着刚从镇上买来的水桶,赶到孤寡老人王玉桃、李仁邦,残疾老人胡建常的家里,询问是否还有水喝,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
在残疾老人胡建常的家里,江明看到水缸里的水不多了,急忙帮助老人去挑水,硬是把老人的水缸灌得满满的,才离去。
“还是党和政府想得周到,派来了这样的好干部。”每次江明去给老寨组的孤寡老人王玉桃、残疾老人胡建常挑水后,他们都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江明总是淡淡一笑。
舍小家,顾大家。为了麻阳村的发展与建设,江明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时间,驻村5个多月以来,一直坚守在村里,不断兑现给群众的承诺。“在与群众一道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别样的幸福。”他时常这样感叹。
在抗旱救灾工作中,总是看到江明穿梭村寨与田间地头的影子,与群众亲切的交谈、了解群众心声、协调抗旱物资、宣传森林房屋防火、化解矛盾纠纷……
江明,尽管过头不是很高,但却看到他高大的身影。
他,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持之以恒,没有豪言壮语,把全部的爱给了麻阳村的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出很多不平凡的诗篇,在玛瑙山下奏响一曲优美动听的音符。
2016学习驻村第一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30多年前,一场发轫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林业科技推广站个人先进事迹土地改革,掀起了中国全方位改革的帷幕。由此,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作为一面旗帜享誉全国。
10年前,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选派干部,39岁的沈浩来到小岗村这片厚重的土地,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用一腔热血激活了小岗村一潭春水,直至2009年11月6日,疲倦的沈浩睡下后再没有醒来……
斯人已逝,但沈浩精神却在江淮大地上树起了一面新的旗帜。
探求就里、艰苦奋斗的求实作风
“这个书记是来干实事的!”
清明时节,江淮大地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漫步在小岗村宽敞笔直的“友谊大道”上,两旁一座座白墙黛瓦文明市民标兵事迹材料的徽派建筑新居耸立,望着这块浸染过沈浩心血和汗水的土地,记者的思绪不禁飞回到了10年前。
2004年2月,沈浩带着组织的重托踏上了小岗村的土地。
“身”入基层、“心”入百姓。上任伊始,沈浩就开始起早贪黑、挨家逐户地耐心访谈……30多个日夜,将全村100多户人家门头“数”了两遍,对小岗的实际情况更是了然于胸。
小岗究竟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尽快走向共同富裕?沈浩以所学专长,结合小岗实际,与村两委一班人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
思路有了,如何干起来?改造村里“友谊大道”东头的一条泥巴路,成为沈浩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沈浩没有采取招投标的形式,而是将全村男女老少组织起来,按劳取酬。这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唤起每位村民对小岗事业的参与感。
沈浩一有时间就到工地上,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都干。有一次,车子轧倒了水泥模板,刚拌好的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水泥熟料洒到地上,一时找不到锹,沈浩袖子一挽,用手一捧捧把水泥料捧回路基。不久,这条水泥路高质量完成,还节余了一半的资金。
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一条路修好了,沈浩的形象也立了起来。“这个书记是来干实事的!”村民们竖起大拇指。
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
“这样的好干部,谁能不拥护?”
小岗村村东的道路尽头,便是小岗陵园。苍松翠柏之间,沈浩长眠于他深爱的土地。拾级而上,人们来到墓前深深鞠躬,寄托哀思。
“心里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转至碑后,默念碑文,追忆事迹,缅怀精神。
任职6年间,沈浩时刻关心、牵挂着小岗村村民。
为方便村民随时进来,他的房间从不上锁。2008年3月,小岗村与石马、严岗三村合并,找他的人爱岗敬业先进事迹材料更多了。村干部怕影响他休息,趁他外出时在楼下装了个铁门。沈浩看到后很不高兴:“乡亲们找我肯定有事,这样做不是把我与他们隔开了吗?”这扇铁门也就从没锁过。
“有困难,找沈浩”,这是小岗村民的口头禅。沈浩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奔波为民,辛劳为民,没日没夜地为群众办事,无私无畏地替百姓解忧。村民谁家有困难,他心里都有一本账,都会想方设法去解决。
2005年,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早已躺下的沈浩,不放心住在危房中的村民徐庆山,撑着雨伞冲进大雨中。由于泥路湿滑,他的鞋子掉了,就干脆打赤脚来到徐庆山家,直到为徐庆山安排好住处睡下,才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拎着鞋子离开。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凤英家境贫寒、常年生病,沈浩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后,立即把她践行群众路线先进典型海军女舰员队事迹材料送到医院,跟院长说:“尽管给她治病,出院了我来结账!”
“沈书记处处为小岗村着想,这样的好干部,谁能不拥护?”沈浩离开5年来,谈起他在小岗村的点点滴滴,村民们依然记忆犹新。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
“我爱你爸爸,别做贪官。”
新落成的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很多单位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专程前来缅怀沈浩。
一张照片引得诸多观众驻足深思。这是沈浩到小岗任职后,女儿沈王一送他的一张个人照,女儿特意在照片背面留下几行稚嫩的文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
任职期间,沈浩清正廉洁,一心为公,做人重形象,做事讲原则,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6年中,沈浩为小岗村民都翻建了新房,而他始终租住在村头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妻子王晓勤来看望他,发现条件如此简陋,难过得流下眼泪。
2008年春节,沈浩一家三口回老家过年。除夕晚上,兄弟几家在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一个侄子问:“小叔,听说明年你们要上不少大项目,能不能介绍点工程给我做做。”沈浩听了,把筷子一放,严肃地说:“这可不行,上面把我派到小岗,是让我把小岗搞好,而不是谋私利的,这个忙我不能帮!”当时饭桌上的气氛很尴尬,年夜饭最后也不欢而散。
沈浩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里,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除了外出开会、招商,基本都在村里。每年春节都忙到大年三十中午才回家,年初二又回到村里……直到去世,他的案头还摆放着11项必须在年底前完成的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表。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一副挽联凝练了沈浩的6年小岗时代先锋最贴民心就业局长先进事迹材料
生活,同时也是沈浩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作为沈浩精神的发源地,安徽省进一步掀起学习沈浩精神的热潮,组织党员干部把沈浩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反复对照,深入查摆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沈浩同志看齐。
沈浩生前接受采访。
沈浩墓碑前的大理石上,有一片已被烧黑,那是清明期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三三两两自发来祭奠沈浩时烧纸钱留下的。
“你是累死的啊,像你这样的好书记,太难得了。”前些日子,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华又照例去祭奠沈浩:“你一个人来了小岗,清明了,我来看看你。也许当时我们就不应该按红手印把你留下……”
红手印,在小岗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以“托孤”的形式按下红手印,掀开了新时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30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了把沈浩留下,一共按下过351个红手印。“他是我们的亲人哪。”“这孩子好啊,能干事!”“他不图一点私利,是难得的好干部。”这些都是村民最质朴的表达。
现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张行宇感慨:“个个红手印都是群众对他的深情呐。作为沈浩的接力者,和他比起来,我还有差距,要向他学的有很多。”
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沈浩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党员干部深学、细照、笃行的一面镜子。
日日夜夜走访村民,当干部不图虚名
小岗村友谊大道两旁,小楼林立。放眼望去,四车道的柏油马路两旁集聚了数家亿元企业,来大包干纪念馆参观三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事迹材料的游客络绎不绝。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个乡村,你甚至会误以为这是一个现代化小镇。
2004年,当脸孔白净的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大家投来的是怀疑的目光。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在心里嘀咕:“省城来的干部,是想借小岗村名气‘镀金’吧,肯定没两个月就走了。”
可让严金昌没想到的是,沈浩刚到小岗村1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起早贪黑,围绕“小岗村究竟要怎么发展”的话题,挨家挨户走访村民,30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将全村108户农民家跑了至少两遍,将小岗村的“家底”及大伙的想法都装进了心里。
当时村里仅有一条800米长的水泥路,其余都是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村里能有更好走的水泥路。知道大家的想法后,沈浩就开始跑上跑下争取资金。为了让“肥水不流外人田”,沈浩还和几位大包干带头人合计,“自己的路自己修”。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修路,让村民们对这位第一书记的看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村里人叹服:“沈浩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在小岗村工作的6年,沈浩不分白天黑夜,都在筹划着如何让“中国改革第一村”脱贫致富,乃至把名气打得更响。他的售票处网店主任先进事迹材料书桌上摆满了《乡村的前途》《中国农村金融调查》等上百本杂志书籍;一遇到重大决策,他都要找大包干带头人们坐下来“拉拉呱”。
同样作为村干部,对比沈浩的务实作风,有些人惭愧了:“工作做决策时,往往是村两委班子几个人坐在办公室一合计,想当然就去干了,不听群众意见,决策时‘拍脑袋’,办砸了‘拍屁股’,难怪群众反感。当干部,就不能玩花架子;当干部,就不能图虚名。”
可以说,沈浩在小岗村的6年,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6年。2008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3年的2300元增长到6600元,112户村民搬进了小区;大包干纪念馆等景点的修建,让小岗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曾经没有一家工业的小岗村,已引进项目13个,到位资金2.3亿元;南连省城的101国道、北至省道307的小岗快捷通道打通后,从村到县的路程缩短了20多公里。
沈浩虽然走了,但他踏实干事的创业精神依然在传承。
2004年和沈浩同一批到村任职的省地税局选派干部、现任涡阳县小辛居委会党总支第一书记杨传杰,已3次下派,先后7年在两个贫困村任职。最近,在任期即将结束时,面对苦苦挽留他的村民,他决定留下来再干几年:“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但是口袋还没鼓起来,我的事情还没做完。看着自己修的路,看着老百姓乐呵呵的笑脸,这样的人生更有价值,我理解沈浩。”
眼皮从不往上翻,心中装满群众
小岗村改革大道一旁,有一座黑瓦白墙的两层徽派建筑,这是村敬老院,是沈浩当年为了让村里的孤寡公司研究室博士事迹材料老人老有所养而修建的。
午后,几位老人坐在长廊上晒太阳。当得知我们来采访沈浩事迹时,73岁的张道维老人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拉着我们到处看:“这里有食堂,房间里还有卫生间,以前我一个人住在草房里,要不是沈浩,我死了都没人知道。”老人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着对沈浩的想念。
沈浩生前的住地离敬老院不远,从动工到封顶,每晚睡觉前,他都要站在西窗看看那灯火通明的工地。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长期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第一线,当时,他的案头上还放着一张《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其中一项内容是:“小岗村敬老院工程,11月15日前完工。”
沈浩的心中,满装着群众的需求。
村民韩庆江不会忘记,当年他家屋子漏雨,沈浩第二天就开会研究给他修房;困难户韩德国不会忘记,家里没钱给孙儿买奶粉,沈浩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钱;关友林全家不会忘记,逢年过节,沈浩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小岗村村民们都知道,沈浩住处的门从不上锁,不论什么时候,都能推门而入。
大伙对沈浩评价最多的是:“没架子,眼皮从不往上翻。”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六安市舒城县幸福村党委书记
国土档案管理员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杨龙和一直把沈浩当成一面镜子,时常用他对照自己和身边的村干部,他反思:“沈浩虽然是省厅下派的干部,可一点官架子都没有。而我们呢,本身是群众,村干部时间当长了,就把自己当成了官,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这很不对。”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安徽省提出远学焦裕禄、近学沈浩,力求做到深学、细照、笃行。目前,全省共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活动联系点5322个,派出督导组1264个,全省95%以上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期望活得更有价值,生活似苦行
“我们基层不是没有‘四风’问题。现在日子好过了,一些村干部也有了享受享受的心理。”对照沈浩这面镜子,杨龙和的话直截了当,“有些村干部认为,只要集体的钱不装进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玩点,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个别干部,群众不送礼不请吃饭就拖着不办事,这样的‘享乐欲’和‘奢靡病’应当及时制止。”
沈浩生前,桌上一直放着女儿沈王一10岁时的一张照片,相框背面是女儿歪歪斜斜的几行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女儿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小岗村6年,沈浩不仅没做贪官,反而过得像个苦行僧。
6年时间里,沈浩一直租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没有卫生间,条件还不如村民家;6年会计先进事迹材料时间里,他对自己很“抠门”,棉鞋,是从地摊上花5元钱买的,线衣袖子已经脱线,被房东扔了,可他又捡了回来,说穿上外套就看不见了。妻子王晓勤看着心酸,很不理解:“家里也不是没条件买点好的,为什么你就不能对自己好点呢?”沈浩说:“生活太讲究,就容易变质。”
对自己吝啬,但对村民和同事,沈浩却非常慷慨。
大学生村官赵玲记得,2008年刚来小岗村,沈浩给他们一批大学生村官屋子安了新空调、装了电视机,配了新电脑。“可他自己用的,还是省财政厅淘汰的。”
和沈浩共事了6年的同事记得,当时村里集体经济没有钱,为了开展工作,沈浩把自家的桑塔纳开来,好多交通票都是自掏腰包,“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他垫付的油票、交通费、差旅费等各种票据就有数万元。”
“人生的目的,不应是追求奢靡享乐,而应像沈浩那样做有价值的事情。”让马鞍山市当涂县鑫龙村大学生村官陈邵霏感触最深的是沈浩日记里的那句:“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考虑的应该是怎样活得更有价值。”
以沈浩为镜,安徽省凤阳县部署开展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活动,截至记省发改委驻城步建设扶贫工作组组长邓逸涯目前,全县共通报批评机关单位64个,通报批评10人,责令做出书面检查49人,党政纪处分5人。针对干部中存在的吃喝风、红包风、赌博风、走读风等“小四风”问题,安徽省加大整治力度,既治“流行病”,又治“地方病”,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地已纠正和查处“四风”问题843个。
2021年驻村书记帮扶典型事迹材料
近日,金阳县委组织部在全县开展驻村第一书记述职交流会,遴选“凉山州帮扶工作先进个人典型事例”。我校驻新寨子村第一书记袁成扶贫事迹入选“凉山州帮扶工作先进个人典型事例”,全县150名第一书记共3人入选。
自驻村帮扶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第一书记袁成带领该村群众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当中,他针对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饮水难、通讯难、用电难、卫生状况差等现状,组织村民实施核桃花椒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借猪还猪,借鸡还鸡”扶持村集体经济,开展村小学援建改造、村党支部活动室升级改造、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板凳工程、修建公用厕所、修建垃圾池、修建通讯基站、开展农用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移风易俗项目,不断加大村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目前新寨子村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农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新寨子村规划于20xx年脱贫摘帽,20xx年迈入小康,时间紧,任务重,第一书记袁成以西南石油大学的对口帮扶思路和方案为指导,结合第一书记工作职责,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围绕贫困村脱贫摘帽“七有一低”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四好”目标,袁成还致力于当好群众“五员”书记(基层党建指导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发展致富引航员、服务群众勤务员、上下协调联络员)。
在开展“决战贫困·党员在行动”活动中,袁成提出“5+1”创新党员帮扶模式,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在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中,袁成带领全体党员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新寨子村被金阳县评为“两学一做”示范村。近期在新寨子村党员群众中大力实施培训提能工程,开办了农民夜校。
新寨子村位于金阳县天地坝镇北边,距县城20公里,平均海拔2400米,属高寒山区彝族聚居贫困村,自然条件差,土地资源贫瘠,基础设施脆弱,居住环境较差。辖4个村民小组,有154户688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153人。
20xx年4月10日,崇左市公安局黎源同志派驻凭祥市上石镇油隘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驻村工作以来,第一书记深入村屯调研、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第一书记驻村以来的先进事迹例举如下:
一、 深入村屯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体察民情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后,首先通过村干了解油隘村的基本情况和村中比较贫困的农户情况。在村干的带领下,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对村中12个屯的贫困户、五保户、困难党员户、村干部、致富能手户和本村学习、驻军、派出所等单位进行走访,并到叫册互市点了解了互市点的一些基本情况,熟悉了本村各个屯的具体位置和本村的具体民俗习惯及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第一书记除回崇左或凭祥向领导汇报工作外,坚持每日必到村屯开展工作,双休日经常都在村里开展工作,把上级组织部门对第一书记驻村的6个100%要求做到位。
二、 倾听群众心声,为群众排忧解难
1、到村委工作的第一天,村团支部书记就反映油隘村那浦屯的水利渠道因大量降雨已被洪水冲垮,致使那浦屯下游的村民农田不能灌溉,无法进行春耕,如果不及时把水利渠道维修好,过了春耕的最佳时期,秧苗很难成活。因事情比较紧急,向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后,第二天第一书记自己出资到凭祥市购买了16条内孔20c水管,还请了凭祥市交警大队的车辆把水管运送到田头,并安排该屯村民小组长组织群众立即对被毁坏的水利渠道进行临时的维修。因维修及时,水利渠道水路恢复畅通,保证了村民的灌溉用水供应,顺利进行春耕生产,此举得到了群众的赞誉。
2、第一书记在到礼那屯进行走访调研时,礼那屯的村民反映屯内的道路现状很差,特别是下雨天的时候,车辆根本无法进入,村民行走也比较困难,黎源书记得知这个信息后,立即组织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了屯内的小型会议,决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法由村民集资投工投劳对屯内的道路进行硬化,并拟定在施工时联系后盾单位进行资金或原材料的投入,得到了村民们的拥护。目前该项目已在村民中进行筹集资金。
3、叫册屯是油隘村离越南边境最近的一个屯,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村民饮用的水源都来自越南境内上游的一条小河,第一书记通过走访村民了解到村民们都很希望能够饮用上安全、卫生的水源。为此,第一书记协同镇党委书记和市扶贫办的领导深入叫册屯实地进行了多次的调研,并召开了屯内的过半村民的会议,镇领导和市扶贫办的领导当场拟定联系油隘村的各挂点单位投入资金在叫册屯修建一座可供全村饮水的水井,并把屯内的道路进行硬化,美化叫册屯的屯容屯貌,此举也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赞誉。
三、 走访农户,解决矛盾纠纷,排除不安定隐患
1、在油隘村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时,在公告贫困人口名单后,因谣言的原因(民间谣传列入贫困人口后每月每人可领很多现金补贴),未列入贫困人口的群众就到村委、镇政府、市信访办反映情况。期间,每日到村委和镇政府反映问题的群众过百人,最多时达到200多人,造成了不安定的隐患。问题发生后,第一书记每日坚持在村委、镇政府或凭祥市信访办对反映情况的群众做思想工作,给群众答疑解惑,并在镇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不分双休日,冒着酷暑连续几个星期下到村屯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宣传,期间第一书记走访了油隘村12个屯所有的农户,并进行了登记造册。经过走访和宣传,现在村民们情绪比较稳定,已经没有到村委或镇政府反映情况的现象,排除了不安定的隐患,为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礼那屯有位村民把自己家的山头承包给外地老板进行药材的种植,应老板的要求,修建一条可供车辆行走的道路,该村民在修建道路时,因未和本屯的村民协调好,就把路修过其他村民的山地,毁坏50多株树木,并在修路开挖土方时有大量的山石滑落山脚村民的农田,影响了其他村民的耕种,此事引起了村民们的不满,经自行协商无果后,村民们就到村委找到了第一书记解决这个难题,并表示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就准备用暴力进行解决。第一书记在听了村民们的讲述后,次日顶着烈日就召集了村干和当事人各方到现场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发现村民们所说的情况基本属实,当即对把山地承包给外地老板的村民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律宣讲,该村民经第一书记动员后,当即表示愿意进行赔偿和恢复被损坏的农田,之后第一书记又和村民们说明了修建道路对村民们今后进山进行耕种和运输农作物时的便利之处,村民们听了第一书记的劝说后也当即表示接受这次调解,只要能恢复农田的耕作,只需要适当的赔偿即可。得到各方当事人的认可后,第一书记就组织各方到村委签订了调解协议,并握手言和,使得此次村民纠纷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避免了更加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传递政府关怀,警民结对全力帮扶贫困户
第一书记本人认为,此次组织干部驻村扶贫攻坚的初衷,既是体察民情、帮扶贫困人口脱贫的一项措施,又是传递政府温暖和关怀、密切干群关系的一种方式。干部不能脱离群众,干部要帮助群众,干部要把自己的关怀传递给群众,让群众体会到温暖,感觉到希望。在深刻理解此次驻村活动意义的基础上,第一书记基本天天下村走家串户,特困户则询问疾苦,致富户则倾听经验,有脱贫意愿的农户则帮忙筹划,让村中的农户都感觉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形成“政府并没有忘记我们”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让群众觉得,政府尊重他们的愿望,政府会全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从而增加了他们对自己脱贫计划的信心。
第一书记通过和入农户走访和谈心后,在本村12个屯中选出23户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意愿的农户进行全面的帮扶,并联系后盾单位崇左市公安局的各个党支部对这23户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崇左市公安局各党支部在深入到结对农户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后,根据各个农户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帮扶计划,并投入了适当的致富启动资金或物资,使得各农户致富的思路得到了开阔,提升了农户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村里来了指导员,走家串户不拾闲;大事小情全过问,真心实意解民忧!
这是流传在松桃自治县甘龙镇玛瑙山下麻阳村的一句。里面所说的指导员就是驻村干部江明。在麻阳村,只要一提起江明的名字,群众都对他竖起大拇指,都说他是百姓的“贴心人”。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该县扶贫办驻村干部江明背着大包小包的行囊,奔赴甘龙镇玛瑙山下的麻阳村,开启了驻村生涯。
初来乍到的江明,对风光旖旎、海拔1400多米的玛瑙山既陌生,又好奇。
巍巍玛瑙山,确实很美、很秀丽,据当地村民介绍,山上有溶洞、溪流,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站在玛瑙山之巅,让人心旷神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江明十分兴奋,像是遇到久别的“朋友”,有点“相见恨晚”。用他自己的话说最为确切:玛瑙山下的约定。
据说,当年贺龙曾率领红三军九师一部进驻甘龙,依托玛瑙山在麻阳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至今遗址犹存 ……
驻村第二天,江明走村串寨,开始村情民意调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麻阳村位于甘龙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接官坟村,南与印江县刀坝乡接壤,北与大树村毗邻,辖7个自然寨13个村民组,共326户1552人,党员21名。村里可使用面积78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村民收入大多靠外出务工,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
通过走访调研,感受最深的是村民朴实、勤劳和直爽。作为驻村工作组的组长,来驻村的目的就是“接地气”,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发展,为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当好助手。想到这些,江明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详细掌握麻阳村的实际情况,江明深基层、送政策、访民情,总是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查看路、沟、渠等建设情况,详细了解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与村支两委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展规划,理清麻阳村的发展思路。
民情106篇、交谈心记录102篇、工作台账45篇……
在江明的办公室里,不仅看到各种完善的制度,齐全的办公设施,还翻看了他认真作的工作笔记,他对麻阳村底数十分清楚,情况十分明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村里环境卫生,丰富村里文化生活……
随着目光的转移,在给群众承诺的20xx年办理实事的公开栏中,看到件件都是惠及百姓的实事,并在不断的兑现着。
心动不如行动。思路明确了,计划拟定了,说干就干,江明甩开膀子大胆干起来。
“江组长,刚才村民打电话过来,说小沟组山体塌方了,快去看看”。
4月26日凌晨 7点,雷电交加,大雨瓢泼。江明正准备去茶园沟勘查路况,电话突然“嘟嘟”的响起来,电话那头传来麻阳村支书费佐仁急促的声音。很快,江明和费支书立即赶到塌方地点,原来是印(江)秀(山)公路边的小沟组山体塌方,阻碍了车辆正常通行。
看着车辆不能通行,长长的队伍,像条长龙盘踞在玛瑙山上。
说时迟,那时快。江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边和费支书迅速组织群众,一边电话联系挖掘机,及时抢修公路。
群众听说是抢修塌方的公路,纷纷赶赴而来。不久,挖掘机也来了。
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撮箕、有的搬动石头……
在江明的指挥下,抢修工作有序进行。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抢修,600多方的土石被清理干净,车辆可以通行了。
看着公路恢复了正常通行,一辆辆汽车飞奔而过,江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里踏实了许多。
“驻村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很锻炼人,尤其是为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觉很幸福,很满足。”一句朴实憨厚的话,道出了江明驻村的初衷。
要想富,先修路。江明在走访群众工作中发现,陡坎子组共54户238人,至今没有建成通组公路,全凭肩挑背驮,群众生活生产很不方便,极大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改善出行条件,打破陡坎子组经济发展瓶颈,江明与其他驻村干部多次深入该组实地查看,认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群众听说要修公路,积极性空前高涨。江明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年内完成陡坎子通组公路建设。
通过江明不懈的努力,该县扶贫办积极帮扶6万元,群众筹资7.38万元,并投工投劳,修通了一条长2公里的通组公路。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6月3日,江明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组织了一次空前的农业产业化培训,邀请有关专家,为群众讲授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核桃种植与培育等知识。
群众得知村里要搞农业产业知识培训,大家都早早的赶来,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通过培训与现场解答群众提出农作物病虫防治等问题,提高了群众的农业生产技能。
6月8日,江明像往常一样,早上八点左右,戴着草帽,背着水壶与书包,就出发了,去茶园沟组调研。茶园沟组是麻阳村地理位置最高的村寨,共65户326人。长期以来,由于村子3公里的“连户路”没有得到硬化,不论大人小孩走路,都很困难,尤其是下雨天,泥泞路滑,行人容易摔倒,群众十分渴望硬化道路。
当晚,江明召集部分群众召开院坝会,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如何解决道路硬化资金、土地协调等问题。据初步估算,3公里的“连户路”硬化需要资金10万余元。村寨偏僻,条件恶劣,凑钱硬化很困难。
那晚,江明躺在床上,左思右想,碾转反侧,彻夜未眠。
第二天,天刚破晓,未到上班时间,江明就拨通了他所在单位的领导电话,把硬化道路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请求得到帮扶。单位领导听后,十分关心。党组书记周尚军、副主任龙昌培亲自前来该村调研,当场决定调拨10万余元的水泥、沙石等物资,群众投工投劳,共同解决硬化道路的问题。
这个好消息,很快不胫而走,群众兴高采烈,有的还电话给在外打工的亲人,整个茶园沟组都沸腾了起来。
6月中旬,太阳炙烤着大地,气候炎热,群众依然冒着烈日,顶着酷暑,开启了硬化道路的进程。大人、小孩、老人,甚至是连年过古稀、耄耋的老人,都兴致勃勃的赶来修路、送水。“感谢党、政府送来了水泥、沙石,我们的路可以得到硬化了。”费支书激动地对笔者说。目前,道路硬化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为了丰富群众生活,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今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江明共募集经费近5000元,在村里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农民运动会,比赛内容为篮球、拔河等项目,连毗邻的印江县刀坝乡的村寨也赶来了,共8支球队、6支妇女拔河队进行了角逐。
一时间,麻阳村各项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有条无紊。
旱灾无情,人间有爱。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造成麻阳村旱情严重,损失较重。江明与其他驻村干部一道,早出晚归,上山寻找水源,帮助老人挑水,发扬灾情面前毫不退缩的精神。白天,江明穿梭在田间地头,查看灾情,与群众座谈。晚上,做好民情日志,统计灾情,分析灾情原因及解决方案。
江明同群众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并挨家挨户告诉群众有什么困难就拨打连心卡电话。
“请问你是江组长吗?我们家的田里没有水了,需要水泵和抽水机。”
“好的,我们会尽快协调解决。”
7月26日,老寨组一古稀老人胡建耀夫妇通过连心电话卡,拨通了正在村里查看灾情的江明的手机。
第二天,江明通过与镇政府协调,得到水泵、抽水机各一台,并与村会计谌志刚为老人及时送去。
到了老寨组,胡建耀老人年纪大了,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不会使用抽水机与水泵。江明不仅亲自去买来柴油、机油,还找来工具,在沿溪河岸挖好水塘,接通电源与水管。
“来水了,来水了,我们的稻田得救了。”
看到一大股清澈的泉水从水管里汩汩流出,奔向稻田时,胡建耀老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感谢你们的及时帮助,还自己掏钱解决我们的燃油问题,我们这片面临减产的稻田有希望了!”老人动情地握着江明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花点钱不算什么,只要能多抽一点水,老百姓少担忧一点,多收获一点粮食就行了。”江明的话,温暖了群众的心窝。
一个身影一面旗。哪里困难,哪里就有江明的身影。
8月2日,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面对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不言而喻。
江明急忙背着刚从镇上买来的水桶,赶到孤寡老人王玉桃、李仁邦,残疾老人胡建常的家里,询问是否还有水喝,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
在残疾老人胡建常的家里,江明看到水缸里的水不多了,急忙帮助老人去挑水,硬是把老人的水缸灌得满满的,才离去。
“还是党和政府想得周到,派来了这样的好干部。”每次江明去给老寨组的孤寡老人王玉桃、残疾老人胡建常挑水后,他们都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江明总是淡淡一笑。
舍小家,顾大家。为了麻阳村的发展与建设,江明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时间,驻村5个多月以来,一直坚守在村里,不断兑现给群众的承诺。“在与群众一道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别样的幸福。”他时常这样感叹。
在抗旱救灾工作中,总是看到江明穿梭村寨与田间地头的影子,与群众亲切的交谈、了解群众心声、协调抗旱物资、宣传森林房屋防火、化解矛盾纠纷……
江明,尽管过头不是很高,但却看到他高大的身影。
他,工作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持之以恒,没有豪言壮语,把全部的爱给了麻阳村的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出很多不平凡的诗篇,在玛瑙山下奏响一曲优美动听的音符。
驻村第一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2012年4月10日,崇左市公安局黎源同志派驻凭祥市上石镇油隘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驻村工作以来,第一书记深入村屯调研、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第一书记驻村以来的先进事迹例举如下:
一、深入村屯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体察民情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后,首先通过村干了解油隘村的基本情况和村中比较贫困的农户情况。在村干的带领下,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对村中12个屯的贫困户、五保户、困难党员户、村干部、致富能手户和本村学习、驻军、派出所等单位进行走访,并到叫册互市点了解了互市点的一些基本情况,熟悉了本村各个屯的具体位置和本村的具体民俗习惯及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第一书记除回崇左或凭祥向领导汇报工作外,坚持每日必到村屯开展工作,双休日经常都在村里开展工作,把上级组织部门对第一书记驻村的6个100%要求做到位。
二、倾听群众心声,为群众排忧解难
1、到村委工作的第一天,村团支部书记就反映油隘村那浦屯的水利渠道因大量降雨已被洪水冲垮,致使那浦屯下游的村民农田不能灌溉,无法进行春耕,如果不及时把水利渠道维修好,过了春耕的最佳时期,秧苗很难成活。因事情比较紧急,向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后,第二天第一书记自己出资到凭祥市购买了16条内孔20c水管,还请了凭祥市交警大队的车辆把水管运送到田头,并安排该屯村民小组长组织群众立即对被毁坏的水利渠道进行临时的维修。因维修及时,水利渠道水路恢复畅通,保证了村民的灌溉用水供应,顺利进行春耕生产,此举得到了群众的赞誉。
2、第一书记在到礼那屯进行走访调研时,礼那屯的村民反映屯内的道路现状很差,特别是下雨天的时候,车辆根本无法进入,村民行走也比较困难,黎源书记得知这个信息后,立即组织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了屯内的小型会议,决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法由村民集资投工投劳对屯内的道路进行硬化,并拟定在施工时联系后盾单位进行资金或原材料的投入,得到了村民们的拥护。目前该项目已在村民中进行筹集资金。
3、叫册屯是油隘村离越南边境最近的一个屯,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村民饮用的水源都来自越南境内上游的一条小河,第一书记通过走访村民了解到村民们都很希望能够饮用上安全、卫生的水源。为此,第一书记协同镇党委书记和市扶贫办的领导深入叫册屯实地进行了多次的调研,并召开了屯内的过半村民的会议,镇领导和市扶贫办的领导当场拟定联系油隘村的各挂点单位投入资金在叫册屯修建一座可供全村饮水的水井,并把屯内的道路进行硬化,美化叫册屯的屯容屯貌,此举也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赞誉。
三、走访农户,解决矛盾纠纷,排除不安定隐患
1、在油隘村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时,在公告贫困人口名单后,因谣言的原因(民间谣传列入贫困人口后每月每人可领很多现金补贴),未列入贫困人口的群众就到村委、镇政府、市信访办反映情况。期间,每日到村委和镇政府反映问题的群众过百人,最多时达到200多人,造成了不安定的隐患。问题发生后,第一书记每日坚持在村委、镇政府或凭祥市信访办对反映情况的群众做思想工作,给群众答疑解惑,并在镇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不分双休日,冒着酷暑连续几个星期下到村屯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宣传,期间第一书记走访了油隘村12个屯所有的农户,并进行了登记造册。经过走访和宣传,现在村民们情绪比较稳定,已经没有到村委或镇政府反映情况的现象,排除了不安定的隐患,为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礼那屯有位村民把自己家的山头承包给外地老板进行药材的种植,应老板的要求,修建一条可供车辆行走的道路,该村民在修建道路时,因未和本屯的村民协调好,就把路修过其他村民的山地,毁坏50多株树木,并在修路开挖土方时有大量的山石滑落山脚村民的农田,影响了其他村民的耕种,此事引起了村民们的不满,经自行协商无果后,村民们就到村委找到了第一书记解决这个难题,并表示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就准备用暴力进行解决。第一书记在听了村民们的讲述后,次日顶着烈日就召集了村干和当事人各方到现场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发现村民们所说的情况基本属实,当即对把山地承包给外地老板的村民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律宣讲,该村民经第一书记动员后,当即表示愿意进行赔偿和恢复被损坏的农田,之后第一书记又和村民们说明了修建道路对村民们今后进山进行耕种和运输农作物时的便利之处,村民们听了第一书记的劝说后也当即表示接受这次调解,只要能恢复农田的耕作,只需要适当的赔偿即可。得到各方当事人的认可后,第一书记就组织各方到村委签订了调解协议,并握手言和,使得此次村民纠纷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避免了更加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传递政府关怀,警民结对全力帮扶贫困户
第一书记本人认为,此次组织干部驻村扶贫攻坚的初衷,既是体察民情、帮扶贫困人口脱贫的一项措施,又是传递政府温暖和关怀、密切干群关系的一种方式。干部不能脱离群众,干部要帮助群众,干部要把自己的关怀传递给群众,让群众体会到温暖,感觉到希望。在深刻理解此次驻村活动意义的基础上,第一书记基本天天下村走家串户,特困户则询问疾苦,致富户则倾听经验,有脱贫意愿的农户则帮忙筹划,让村中的农户都感觉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形成“政府并没有忘记我们”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让群众觉得,政府尊重他们的愿望,政府会全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从而增加了他们对自己脱贫计划的信心。
第一书记通过和入农户走访和谈心后,在本村12个屯中选出23户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意愿的农户进行全面的帮扶,并联系后盾单位崇左市公安局的各个党支部对这23户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崇左市公安局各党支部在深入到结对农户家中了解家庭情况后,根据各个农户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帮扶计划,并投入了适当的致富启动资金或物资,使得各农户致富的思路得到了开阔,提升了农户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五、制定两年规划和承诺事项
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2015年2月,刘永林同志受组织选派到梁山县赵堌堆乡董花园村担任第一书记。履职以来,他牢记省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积极投身到驻村帮包工作中,先后在梁山县精准扶贫工作动员大会上代表省派第一书记表态发言,梁山县电视台今日梁山播放了典型事迹专题片,先进事迹材料被选报省委组织部。
一、勤走访、深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作为省派第一书记,从省城刚一到完全陌生的村庄开展工作,刘永林同志面对的情况简直是千头万绪,难以着手;他采取盯紧靠上的“土办法”,一天到晚地待在村里,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到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庄发展的建设意见、发展思路;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终于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
为拓宽党员群众发展经济的思路,他带领村里10余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潍坊、威海和青岛等地考察农业种养殖项目,学习借鉴外地的致富经验;在多方征询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地制定出董花园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贫困户脱贫致富计划》、《村级制度建设汇编》、《村级党建工作规划》、《2015年党建工作要点》、《2015年党员教育培训计划》等相关规划制度,为帮包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抓班子、带队伍,筑牢党建基础
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组织带领村党员学习党章,领会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掌握省、市、县、乡的有关政策文件,鼓励带动党员积极建言献策,找寻好的发展思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员找准自身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在工作开展中,他以开展活动为契机,很好地将党员群众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一是召开三八妇女节暨创业交流座谈会,就该村党的建设、村庄规划、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妇女搞创业等议题广泛征询意见建议。二是在“六一”儿童节时,为全村120多名小学生每人赠送了一件爱心书包、一只文具袋和书籍,在为孩子带去欢乐的同时,进一步拉近了与村民群众的距离。三是在“七一”建党节、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9户特困户党员购买米、面、油等慰问物品,并组织全体党员召开座谈会,重温入党宣誓,加深党性教育。四是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全家福拍照”活动,发放倡议书200余份,春节期间评选“好媳妇”3名,“好婆婆”3名,并发放了荣誉证书和奖品,“拍摄全家福照片”300张,并装裱发放到每户,带动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风貌,五是开展关爱特困户过暖冬活动,为7户(11人)送去取暖煤1吨/户、棉大衣1件/人、棉被1床/人、花生油1桶/户、面粉1袋/户。六是多次召开村“两委”和党员代表会议,同委员和老党员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帮包村特困人员的情况,他利用民政扶贫政策,为孤儿董圣杰争取住房整修款3万余元。
三、忙“输血”、促“造血”,抓好精准扶贫
针对该村一穷二白的村集体状况,他认真研读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熟悉扶贫精神,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为帮包村办实事、办好事。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为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农田水利浇灌难问题,他发挥水利工作特长,不辞辛苦地全方位考察了全乡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对董花园村每一条田间路、每一座涵桥都进行了调查,找准了董花园村的水利困结所在;牵头完成了《赵堌堆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赵堌堆乡董花园村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并争取将董花园村纳入到“国家千亿斤粮食项目工程”。组织引导村民成立了“黄河金粒有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黄河滩区土地416亩,用于种植有机小米;向省水利厅申请专项资金40万元,新打深水机井7眼,铺设地下管道2400米,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农业用电缆3200米,使整片农田实现插卡式灌溉,届时亩均年增收将达2000多元,同时也为村集体带来3.1万元的年管理提成收入。
建设经营场所,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为破解村集体收入薄弱、贫困户致富无门路的问题,经多方研究论证,他多方筹集资金178.35万元,在德商路西侧村集体土地上,建设上下20间共计1547.06平方米的沿街门市房,用于对外出租,贫困户也可就近就业打工;此项目建成后年租金收入可达24万元,其中8.5万元用于村集体收入,15.5万元用于补贴39户74名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门面房租赁,将使村集体年增收11.6万元,贫困人口年均增收5100余元,年底,村里精准扶贫对象全部实现脱贫。
四、修道路、建广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为响应上级美丽乡村建设有关精神指示,改变群众出行难、缺乏文化娱乐场所的现状,他多方奔走,四处“化缘”:协调资金17.01万元,对村庄6300余平方米的小街巷、胡同进行“户户通”硬化,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行路难时代;筹措43.64万元,修建面积达2000余平方的高标准文化广场,配套建设围墙、厠所、篮球场、文化长廊、文化墙、舞台、健身器材和景观绿化等,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好去处。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刘永林同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团结带领董花园村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奋斗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