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三字经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三字经,我的生活启蒙老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是三字经的开篇首句,我们都很熟悉。三字经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我在暑假已经把它背了下来。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它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亲师友,习礼仪”,倡导我们要尊敬师长友爱朋友。妈妈告诉我,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你想,老师教给我们文化知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做事的本领,我们能帮老师做什么?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亲近老师,尊敬老师。朋友是我们的亲密伙伴,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她叫殷飞扬。我们之间虽然也经常吵嘴,但从不放大彼此的缺点,一转身就把不愉快给忘记了。奶奶常笑我们是对“小冤家”。我知道对朋友要真诚,要懂得包容对方的坏脾气。

  对老师朋友如此,对父母亲戚就更应如此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替父亲暖被窝。孝顺父母,这是每个儿女都应该做的。我也要学习黄香,我的妈妈是一位老师,她有时晚上很迟才回到家,冬天我都会给妈妈准备好热水袋,让她一钻进被窝就能感觉我暖暖的心意。人家不是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嘛!“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虽然我们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长辈难免宠爱我们,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们,但我们不能恃宠而骄,也可以学习孔融把好的东西“让”给长辈先吃。原先家里有好吃的,奶奶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谁让我是她的“心肝”呢!学了三字经后,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谦让,无论对谁。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作为学生,努力学习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它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我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可是我还是非常贪玩。有时需要在妈妈的“监督”下才能把作业做完,考试时又粗心大意,所以学习成绩常常令人担忧。我发现当我变得不贪玩时,我的成绩就会“好”起来。我经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我们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人之初 三字经

三字经故事讲解

  《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1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白话]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慌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3、五子登科

  《宋史 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4、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6、尧的传说

  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尧父乃帝喾,名?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7、舜的传说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 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三字经详解:为学者,必有初。终,至四书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读 书求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奠定扎实的基础。按中国的古礼,也就是周公之礼,小孩子六岁就读小学,先从生活规范开始学起。八岁开始学字,也就是学六 书;十八岁束发,行冠礼以后入大学。因此《大戴礼记?保傅篇》中说:“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小艺;“诗书易,礼春秋”六经,是大艺。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最后才是六 经的大学之道,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

  生活规范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子游在《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不要小看这六个 字,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是中国文化教育一贯的传统。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活教育,大多是与职业、赚钱相结合的技能培训,与传统的生活教育是两回事。 小孩子娇生惯养的多,特别是富子弟,家里都有佣人,他们自己哪里会洒扫庭除。现代人不会扫地、抹桌子的多得很,扫把乱挥搞得尘土飞扬,一块脏布越擦越脏。 连最基本的洒扫庭除都不会,今后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呢

  应对之事就更成问题了。常有这样的孩子,你问他:贵姓?他就回答:我贵姓某。府上哪里?他会 说:我府上某地。应对的礼仪根本不懂。至于进退就更难了,一件东西该不该拿、一件事情该不该做,这些都是大学问,小的时候就要开始教。如见到长辈如何问 候、到亲友家拜访,该站还是该坐,站在哪里、坐在哪里等,都要教育。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小孩子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到客人家里拉抽屉、开柜子,没有一点规 矩,可见我们的小学教育大成问题。

  传统的小学要教授文字,除了上面提到的训诂、句读以外,还要学习汉字的结构和起源,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转注、假借,六书之学。在形声义三方面,给小孩子打好文字基础。这方面的教材,周朝用《史籀篇》,秦汉用《仓颉篇》,以后出来《急就章》,六朝以后用 周兴嗣的《千字文》。

  此外,小学阶段还要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六艺教育,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礼是生活规范、乐是艺 术、射是射箭,相当于今天的健身,御是驾车,相当于今天的军训;书是文字和书法,数是数学,相当于今天的自然科学。可见,传统小学教育的内容绝对不比今天 少,可能更全面。可惜,古六艺的传统教育今天已经没有了,在日本还有点依稀仿佛的影子,日本人将其转变为“八道”,即茶道、艺道、花道、书道、剑道、棋 道、柔道和空手道,八个文化传统保留下来了。

  小学期间,行有余力的可以读“四书”,但是老师一般不开讲。什么时候开讲呢?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要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是要到大学阶段,老师才详细讲解四书中的道理。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本来《大学》与《中庸》 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熹将之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经朱熹注解的四书,代替了五经的地 位,在元明清三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是士子学人的必读之书,对中国近古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字元晦,号紫阳,祖籍徽 州(今安徽歙县)婺源,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十九岁中进士,曾做过五任地方官,但时间都很短。他主要从事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修复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建立武夷精舍、沧州精舍等,广收弟子门徒,传播理学。朱熹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有《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周易 本义》、《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辞集注》等。

  概括地说,四书中的《中庸》谈理,相当于认识论;《大学》谈法,相当于方法论;《论语》《孟子》是事例,由孔子、孟子两位名角,一个演仁,一个演义,生动 地表演给我们看。但是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上,是孔子传曾子,曾子著《大学》;曾子传子思,子思著《中庸》,代表了原始儒学的三代人。许多人以为《大学》《中 庸》就是孔子的思想,其实不对。《大学》与《中庸》是曾子与子思的学术论文,他们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不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而《中庸》与《大学》的学术 观点又有不同,这是要注意的。

  至于孟子晚了孔子165年,只是子思的门人,因为孟子的年龄小子思近100年。

《三字经》全文解析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含义】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含义】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含义】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含义】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含义】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含义】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含义】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含义】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含义】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含义】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含义】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含义】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含义】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含义】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含义】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含义】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含义】“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含义】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古人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平面。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含义】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含义】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含义】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含义】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含义】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4、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含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5、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含义】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6、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含义】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7、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含义】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8、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含义】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29、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含义】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0、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含义】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伤心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1、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含义】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32、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含义】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3、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含义】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4、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含义】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5、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含义】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6、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含义】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7、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含义】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8、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含义】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39、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含义】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40、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三字经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当师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既识字 讲说文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凡训蒙 须讲究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中书熟 孝经通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教室清洁无纸屑, 桌椅排成一字形。 老师在否一个样,排队做操没杂声。

  比学赶帮学习忙, 课堂纪律常在心。课间活动要活泼,安全意识不放松。

  团结友爱如一人,创建文明我有功。 德智体美全发展, 争创先进好班风。

  1.进校: 穿戴整洁重仪表,危险物品莫带来;进校说声老师好,相互问候有礼貌。

  2.集队:出操集队快静齐,升旗仪式要庄重;听好看好用心记,行为规范要遵守。

  3.锻炼:两课两操要参加,动作规范做好操;持之以恒是关键,体魄健壮素质好。

  4.学习:上课专心勤思考,作业工整按时交;各种课程都重要, 学会学习讲方法。

  5.课间:课间休息不打闹,文明整洁要做到;上下楼梯有秩序,课间安全最重要。

  6.安全:生命宝贵要珍惜,防火防电防跌伤;安全法规要记牢,出现事故莫慌张。

  7.公物:公共财产要爱护,如有损坏要赔偿;校园花草勤护理,三化建设靠大家。

  8.生活:勤俭节约不挑吃,文明进餐讲卫生;按时作息精神好,预防疾病身体棒。

  9.离校:值日卫生勤打扫,离校熄灯关门窗;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10.目标:班级公约大家定,行为习惯常对照;同学之间常勉励,遵纪守法班风好。

三字经内容简介及全文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

  《三字经》作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gǒu bú jiàoxìng nǎi qiānjiào zhī dào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xī 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dòu yān shānyǒu yì fāngjiāo zǐ jù yáng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yǎng bú jiàofù zhī guòjiào bù yánshī zhī duò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zǐ bù xuéfēi suǒ yíyòu bù xuélǎo hé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rén bù xuébù zhī yì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rén zǐfāng shào shíqīn shī yǒuxí lǐ yí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xiāng jiǔ língnéng xíxiào yú qīnsuǒ dāng zhí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róng sì suìnéng ràng lídì yú zhǎngyí xiān zhī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shǒu xiào tìcì jiàn ī shùshí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yī ér shíshí ér bǎibǎi ér qiānqiān ér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sān cái zhětiān dì rénsān guāng zhěrì yuè xīng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sān gāng zhějūn chén yìfù zǐ qīnfū fù shùn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yuē chūn xiàyuē qiū dōngcǐ sì shíyùn bù qióng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yuē nán běiyuē xī dōngcǐ sì fāngyìng hū zhōng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yuē shuǐ huǒ jīn tǔcǐ hángběn hū shù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shí gān zhějiǎ zhì guǐshí èr zhīzǐ zhì hài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yuē huáng dàorì suǒ chányuē chì dàodāng zhōng quán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chì dào xià nuǎn jí zhōng huázài dōng běi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hán yù jūnshuāng lù gǎiyòu gāo yuánzuǒ dà hǎi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释】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yuē jiāng héyuē huái jìcǐ sì dúshuǐ zhī jì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yuē dài huáhāo héng héngcǐ yuèshān zhī

  曰岱华蒿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gǔ jiǔ zhōujīn gǎi zhìchēng xíng shěngsān shí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解释】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

  yuē shì nóngyuē gōng shāngcǐ sì ó zhī liáng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yuē rén yìlǐ zhì xìncǐ chángbù róng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dì suǒ shēngyǒu cǎo ǐ zhí àn shuǐ lù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yǒu chóng yúyǒu niǎo shòucǐ dòng éng fēi zǒu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dào liáng shū shǔ jìcǐ liù gǔrén suǒ shí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niú yángjī quǎn shǐcǐ liù chùrén suǒ sì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yuē xǐ nùyuē āi jùài yùqī qíng jù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qīng chì huángjí hēi báicǐ sè suǒ shí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suān kǔ gānjí xīn xiáncǐ ǒu suǒ hán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shān jiāo xiāngjí xīng xiǔcǐ xiùbí suǒ xiù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páo tǔ gé shí jīnyǔ sī zhúnǎi bā yīn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yuē píng shǎngyuē qù rùcǐ sì shēngyí tiáo xié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gāo zēng zǔfù ér shēnshēn ér zǐzǐ ér sūn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zì zǐ sūnzhì xuán zēngnǎi jiǔ zúrén zhī lún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fù zǐ ēnfū fù cóngxiōng zé yǒudì zé gōng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zhǎng yòu xùyǒu yǔ péngjūn zé jìngchén zé zhōng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cǐ shí yìrén suǒ tóngng shī xù bèi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zhǎn qí shuāidà xiǎo gōngzhì sī ǔ fù zhōng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lǐ yuè shèyù shū shùgǔ liù yìjīn bù jù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shū xuérén gòng zūnjì shí zìjiǎng shuō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yǒu gǔ à xiǎo zhuànlì cǎo jìbù kě luàn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解释】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ruò guǎng xuéjù qí fándàn lüè shuōnéng zhī yuán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fán xùn ū jiǎng jiūxiáng xùn gǔ jù dòu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xué zhěbì yǒu chūxiǎo xué zhōngzhì sì shū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lún yǔ zhěèr shí piānqún dì zǐjì shàn yán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zǐ zhěqī piān zhǐjiǎng dào déshuō rén yì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zuò zhōng yōngnǎi kǒng jízhōng bù piānyōng bù yì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zuò dà xuénǎi zēng zǐzì xiū qízhì píng zhì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zhōng shū shúxiào jīng tōngrú liù jīngshǐ kě dú

  中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shī shū yìlǐ chūn qiūhào liù jīngdāng jiǎng qiú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yǒu lián shānyǒu guī cángyǒu zhōu yìsān yì xiáng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yǒu diǎn ǒu xùn gàoyǒu shì ū zhī ào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zhōu gōngzuò zhōu lǐzhù liù guāncún zhì tǐ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dà xiǎo dàizhù lǐ jìshù shèng yánlǐ yuè bèi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yǒu guó fēngyǒu yǎ sònghào sì shīdāng fěng yǒng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解释】《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shī jì ūn qiū zuòyù bāo biǎnbié shàn è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sān zhuàn zhěyǒu gōng yángyǒu zuǒ shìyǒu gǔ liáng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解释】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ěr yǎ zhěshàn biàn yánqiú jīng xùncǐ xiān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解释】《尔雅》一部分辨别古今文学的差别,另一部分解释文字的意义和给事物的名字下定义,所以我们要读经书之前,应当先读《尔雅》,然后才能读懂群经。

  gǔ shèng zhùxiān xián zhuànzhù shū bèishí sān jīng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

  【解释】古代圣人著作的经典,经过诸先贤加以解释意义而成为完备无缺的十三经。

  zuǒ zhuàn ǒu guó yǔhé qún jīngshù shí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解释】左丘明著作除了《左传》外,还有《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十三经之外再加《左传》和《国语》便是十五经。

  jīng jì āng dú zǐcuō qí yàojì qí shì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zǐ zhěyǒu xún yáng zhōng zǐjí lǎo zhuāng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jīng zǐ tōngdú zhū shǐkǎo shì xìzhī zhōng shǐ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zì xī nóngzhì huáng dìhào sān huángzài shàng shì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táng yǒu yúhào èr dìxiāng yī xùnchēng shèng shì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xià yǒu yǔshāng yǒu tāngzhōu ēng sān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三字经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经的小故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

  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人之初三字经读后感内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父亲生日宴请邀请函

保护粮食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