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民主专政》读书笔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新民主主义论优秀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可以说是已经走过了九十多年艰辛而又辉煌的革命历程。这么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曾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毫无疑问,这番话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这点从我所拜读的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便可以得出。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多么的伟大。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主席1940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变为战略相持阶段,而这篇演讲科学的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及教训,明确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为当时混沌的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所指望”,在历史上可谓是熠熠生辉。

  它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困扰中国人已久,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毛主席没有绕弯子,开门见山便是:“中国该向何处去?”随后他老人家又旗帜鲜明的为大家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是一番多么恢宏壮阔的言论,这种远在千里之外的期望,岂是一般俗人敢预见的。他为中国共产党人打亮了航海的指示灯,也同样允诺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一个无比灿烂光明的前景。

  之后便阐述了中国的历史特点,从而解读出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老毛认为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要革除的那种中华民族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重新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

  他将中国革命扩张为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指出了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中国革命到了今天,它的意义更加增大了。

  在今天,是在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已经一天一天把世界拖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在苏联已经到了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有能力领导和援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战争,打击资本主义反动的时候。是在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正在准备打倒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时候;是在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时候。

  在今天,我们是处在这种时候,那末,应该不应该估计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是更加增大了呢?我想是应该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中国的革命,对世界反帝主义来说起了一种代表作用,在全世界掀起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潮流中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毛主席在演讲中还强调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走向。政治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设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经济上,他提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这样的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而后还有驳斥论,驳资产主义专政,强调这是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中国的国情不允许中国走,走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共和国的道路是人心所向。驳左倾空谈主义,驳顽固派,皆是说明资产阶级的统治早已失去民心,正是应了俗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无产阶级的统治成了必然的选择。

  读《新民主主义论》使我深刻得意识到只有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走向富裕安康,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说,“而忽必烈以后的元朝诸帝绝大多数权力欲不强,满足于深居宫中、垂拱而治,习惯于对相当其‘家臣’的朝廷高官放手使用、不加疑忌。”

  由此可见,高中历史课本上所谓“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是错的,宋代,元朝不是这样。

政府论读书笔记示例

  英国人洛克是自由主义的奠基者和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政府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天赋财产权利、社会契约论和同意论、统治权力分立的政治分权说,把“人权”、“自由”、“主权在民”等政治理念传递给了18世纪,深刻影响和指导了英国启蒙运动、美国革命以及法国革命。

  二、“读而思”概要

  在论述自然状态时,洛克认为自然状态并非是一种放任状态而是有一种被所有人都应遵守的自然法即理性对此起着支配作用。在自然状态下,若有人侵犯到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时,每个人都有权力制止此种行为。若以现在的视角来解读洛克的“自然状态”理论,其显然存在着不足与缺陷。自然法即理性的具体内涵确定依据、执行过程、运作逻辑未能清晰界定,一个缺乏制度化的理论很难在运作中有效贯彻和执行。正如亨廷顿所言:“政治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政治的制度化”。制度化是一个社会健康、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放在洛克所处的时代,其进步性是显然的。洛克的观点不同于霍布斯等人,他们认为自然状态时一种战争状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利益冲突,显然其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这一要素。自然法即理性的提法一定程度上与现在的法律、法规理念接近,一个社会若想按照一个稳健有序的节奏运行,社会法人与个体的行为必须在一个刚性的约束环境下。只有如此,社会共同体才可以按照一个科学、

  合理的逻辑得以运行。

  在论述财产权利时,洛克认为财产权利是人类其他权利的前提。当一个人有了私有财产,意味着人们有了实现自己合法权利的物质条件,才获得了能够落实而非一纸空文的自由。同时,洛克认为私有财产起源于劳动的过程,劳动使某些自然共有物变为私人财产。洛克的财产权理论显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这一点很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原理。经济的独立是行为独立的前提,个体若想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必须有支撑这一行为的生存与发展基础。财产作为个体物质基础的重要成分要素,必然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另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个体的物质基础决定其思想、理念、精神层次。若个体连基本的生存资料都满足不了的话,其定无暇去追求所谓的自由、民主、发展等层次的目标。洛克的财产权利说显然具有很强的辩证性与实践性,对于现在的行为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论述社会契约论时,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和相对完美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与规则,人与人之间基于现实的差异是必然的,故标准与规则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基于这一出发点,自然状态是难以维护的。故社会成员理应基于维护自己的自然权利而转让部分自然权利组成公共权力组织,立约组成国家,从而确立政治权力、政治共同权威而避免无政府的混乱局面。在这里,洛克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性,其是基于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而确立起来的。政府的重要职责在于维护社会成员的自然权利而不是谋取一己之利,政府的行为应该在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框架下。这一理念在现在的环境下依然是适应的,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中国政府的性质显然具有人民性与公共性,是基于人民群众的意志而组建的,政府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和为民所用。

  在论述政府权力分立时,洛克认为政府权力是一种合法垄断暴力的权力,其能量远非私人暴力可比,一旦社会和私人的自由受到政府权力的侵犯,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为了防范政府逾越界限侵害人民的自然权利,洛克认为有必要分解政府的权力,以捍卫自由。洛克将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尽管这一分权思想仍具有局限性,但洛克的这一分权思想对后世的分权制衡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权力之间的分立与制衡已经成为政府机构设置时考虑的重要理念。政治学上有一条公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即权力在运作过程中不宜过于集中,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制衡是一个合理、科学的模式。放眼世界,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国家结构设置上实现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与制衡,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模式。三种权力之间实现了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这一模式很好地保障了美国民众的民主权利与美国国家的公共利益。美国的分权制衡实践是洛克分权思想的一个积极实践与实证论证。

  三、后语

  洛克生前极力否定自己是《政府论》的作者,但是其带有自身个性的朴实而有足够说服力的语言告诉世人这一真相。他用具有个人风格的语言论述了财产权利的重要性、社会契约论、自然法以及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政府权力分设学说。这一切都奠定了洛克作为一名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的地位,在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民主的细节

  刘瑜所著的《民主的细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将“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宽泛的概念落脚于点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进行描述,使读者——特别是广大的高中生能够较为轻松地理解书中所要表达的意义,而不至于被一大堆生涩的专业名词所淹没。其中有几点,颇有感触。

  第一,我们很多人似乎对民主一词都存在偏见。政治书上有关“民主”概念的阐述是这样的,说“民主是指一种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国家制度,并且总是属于统治阶级,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很多学生便在潜意识里认为,美国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所以美国的民主总是属于少数人,而广大的无产阶级总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个永远站在资本家一边的国度,主动打碎典型地象征着资产阶级的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的正是罗斯福政府,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也可以告倒一个大型制药公司。即使这种现况是经历了无数来自民间的抗争,客观上迫使统治阶级主动寻求调和社会矛盾途径而得来的,但我们也仍然不能否认这些可贵的成就。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我们总喜欢用“人民群众”一词,其实,正如书中所说,“当纽约地铁工人以搞瘫全市交通要挟涨工资时,这些地铁工人固然是人民群众,但那些怨声载道的纽约居民就不是人民群众吗?”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所谓的“民主”。

  第二,民主之所以能够在美国茁壮成长,也还是赖于制度的创新。如果美国的制度没有一定的自由的空间,那些为争取平等的人们也就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这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这也就解释了美国制度的创新之处,它第一个把贵族手中的权利下放到寻常百姓的现代国家。即使起初不尽完善,但这种制度的潜力却是无可估量的。虽然有人曾经担心这种权利的下放会导致精英平民化,但实际的情况是,多数“平民”的福利能够被民主所维护;而艰苦奋斗的精英也能收获自己应有的回报。这就说明了这种制度合理的一面。

  第三,美国的制衡思想确实是保证美国两百多年来的民主长盛不衰的法宝。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抽象的方面。建国之初,就衍生出两个派别。一派主张少数人的精英治国并希望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另一派主张处处维护人权并无限缩小政府职能。在这两百多年来,前者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民主提供着理性,而后者则为民主源源不断地输送活力,使美国始终基本处于这两者的平衡状态中,这就是一种制衡的表现。

  其实,并不是越“民主”就越好,纯粹的民主其实也就是一种暴政而已;不要以为人多就等于民主,是否存在强制性才是判断民主的标准。幸运的是,美国的建国之初就或有意识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具体方面,美国还有很多机制对权力进行着严格的制约——投票选举、媒体和文化产业、活跃的公民组织、联邦制与三权分立等使得每一个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用书中通俗的一句话说,“你虽然拽住了我的头发,但是我踩住了你的脚,他虽然扭住了你的胳膊,但是你拧住了他的脖子”。严密的过程与强大的制约保证了民主的顺利实行。

  第四,民主的推行需要民众强烈的权利意识。美国民众的权利意识远远强于敌人意识,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美国的前司法部长会跑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了。美国人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总是十分敏感,甚至对鸡毛蒜皮的侵权也会“大惊小怪”并竭尽全力为维权。这种行为并不仅仅限于对自身——在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时他们也会这么做,这就是所谓权利和责任的平衡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如果每个人对公共事务都漠不关心,那么民主永远只能是一纸空文,只有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出民主。

  正因如此,美国的民主才能够两百年乘风破浪在世界上一路领航。作为当今中国的高中生,我们也需要慢慢地去观察,去思考,即使无法即刻得出答案,但也必定有其意义所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1.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的天性,消极的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的现象提出的。“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饶廷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动机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要求尊重儿童而不是放纵儿童。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

  2.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该命题时,他关注的主要是正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子形式,学校的生活应该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在杜威看来,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与此相对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这一观点的实质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之富于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因素也是经验的构成部分,经验不仅仅是与认识有关的事情,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因素皆涵盖在内。杜威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是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是在新世界发现能够照亮和复兴旧世界的建设原则的思想家的奋斗结晶,其写作目的是要从美国的民主制度中寻求有益于法国政治体制的良药。“没有比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政府更难抗拒的了。”民主的思想与政治体制的迫切渴求,是托克维尔对19世纪的法国乃至世界响亮的一激。

  ——题记

  我只可说大体翻阅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上下两册的内容,对身为法国诺曼底贵族的托克维尔先生呼吁建立民主制度的磅礴文字颇有感触。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后,因王朝变故出现家庭意见分歧,同时也为了避免革命余波的冲击,托克维尔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之机前往美国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并由此写下此书的上卷,而后五年在经历法国革命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完成下卷。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奋笔之作无疑会成为跨时代的经典。 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写道:“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这也揭露了 《论美国的民主》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书的上册通过对美国地理、种族、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阐明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册则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此书最可贵的在我认为是在当时的出托克维尔对当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体制进行了辩证的剖析而非盲目追从。以下谈谈我对美国民主的几点认识。

  一.美国的民主表现与其民主制度建立的原因

  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美国人的身份平等是在其他国家难以见到的。”“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

  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能帮助它前进。”为何说它是“普遍和持久的”?托克维尔总结了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的因素很直观体现了美国的民主可实现性的要素。美处两大洋的包夹带,与外界甚少来往,美国国家的形成和大规模的移民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移民而成的大杂烩大熔炉般的新国家。在当时作为新大陆的北美洲,其社会自始至终没有形成等级有序的社会结构,人们天生就有极其强烈的平等意识,且加上彻底的独立战争的洗礼,新组成的群众团体有共同经历还有共同的民主自由的呼吁和拥护的政治表现形式,如此背景下地美国民主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甚是约定俗成的。而法国的革命在19世纪仍还处于启蒙性运动和不彻底的改革阶段,临近西班牙、德国、葡萄牙等封建王朝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长期深受欧洲“贵族为圣”的阶级利益和封建统治影响,阶级分明且有序的社会结构也抑制了平等的可能性。民主起立点不同正是作者所要告知我们的,也表达了托克维尔的呼声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并非照搬美国的制度。这也让我想到我国在国家形成方面与美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依赖于氏族的血缘关系而得以存续,世袭理念延续千年,类同于“君权神授”的欧洲文明思想,氏族的条框始终没有被彻底打破,且中国一直维持着大一统的传统以及金字塔形的一元多级的结构,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结构之下,民主与自由绝非易事。

  二.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的地方与中央权利均衡

  托克维尔还指出:“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理念的根源是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在于实行自治,乡镇作为次级的行政单位,拥有这种自治权无疑促使了公平、自由理念在美国的萌芽与发展,美国民主制度的雏形是新英格兰乡镇制度这点无可非议,且美国独立战争的成功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乡镇制度思想的影响使得群众基础相对强从而革命愈能胜利。乡镇自治制度与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的做法有相同之处。基于美国社会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地方拥有较多的自治权,托克维尔认为考察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顺序应该是:乡——镇州——联邦。在美国社会,阶级冲突并不强烈。“社会各个阶层开始混合起来,使人民相互隔开的一些屏障接近捣毁,财产逐渐分散为多数人享有,权利逐渐为多数人享有,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渐平等,社会情况日益民主。最后,民主终于和平地实现了它对法制和民情的控制。”在说明乡镇自治在美国的可能性之余我们还可以可以探究到,阶级冲突愈是强烈的地方,人们之间在财富乃至在身份上的不平等性愈加凸显。

  三.“法”的精神与三权分立的分权与制衡

  “美国的贵族是从事律师职业和坐在法官席位上的那些人。”法制在美国对民主的巩固大有脾益。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公民能依据法律对不同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也可见民主与法律的深入人心。再看到美国的行政制度,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的制度试图缩小行政权威的影响,而把权力分给社会上的许多人去掌握,从而达到权利均衡且又不涣散。只存在政府集权而不存在行政集权,联邦政府并不干预各州政府一般事物。托克维尔极为赞赏美国的分权制度,“虽然欧洲各国普遍都有分权,但美国的分权带来的实际效果最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政治效果,使每个美国公民产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公民在祖国那里找到归宿,祖国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美国宪法与体制约束力极强的三权分立主要是来自权力内部之间的相互制衡。托克维尔提及“他们”规定了权力分享的原则与“控制与反控制”的制度,“清楚地认识到??除了人民的权力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是完全独立于人民的,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中的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托克维尔注意到司法权的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有限制的,因为法院只能在审判当中抵制违宪的法律,但是可以我们可以看到司法权的独立是美国三权分力机制的重要保障,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总统虽拥有强大的行政实权,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受到各方牵制,限制总统的权力也是三权分立制度得以良好实施的关键之一,总统的弹劾制度也使得整个三权分立体制变得更加完整。三权分立制度的理论渊源虽来自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但在当时的法国乃至欧洲效果甚微,效率不高。

  四.美国民主体制的弊病:暴政的后患

  “美国的民主往往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民主政府的毛病马上即可发现,但其优点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民主制度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人民,而民主始终代表的是大多数的人民,政府的行事思维归更易倾于民意,虽然人民可能有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任何民主制度都难免有缺陷,极端的民主导致专制和暴政。美国民主政府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缺失防范暴政的措施,再加上行政权力的集中以及地方政府权力相对自由,整个民主政府有山崩离析的危险。民主政府跨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暴政和管理不当,集外因与内因于一身而

  非它自身的软弱无能。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民主的“暴政”表现,首先反映在舆论的统治方面。“多数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又拥有也几乎如此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议,可以说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于美国总统选举和连任制,托克维尔称总统选举制度而责连任制,认为连任制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是对托克维尔观点的实证。对于陪审制度的政治作用,托克维尔把有陪审员参加的法庭看成是免费的学校。这个学校向人民传授治国的艺术,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然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并没有遏止“多数的暴政”下的私刑。

  五.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

  本书的下卷的二三四章主要侧重与对美国自由主义战胜个人主义的阐释与评价。托克维尔由民主国家的人对平等的热爱比自由更加热烈和持久的观点引入利益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内容,比较两者区别并说明利己主义使美德的幼芽枯死,个人主义使功德的源泉干涸:利己主义是历史悠久的恶习,个人主义是伴随民主国家的诞生而产生的,且伴随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民主国家的个人主义使人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别人,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会被孤寂笼罩。然而又提到民主制度没有使人们相互更加亲近,而发生的民主革命使原先的贵族与贫苦阶级回避,使原先不平等的仇恨保存在了新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的内容之中,也导致个人主义在民主革命完成后比在其他时期强烈。托克维尔认为平等和个人主义可能产生促进权力集中和权力独自再生的作用,形成“社会的利益是全体的利益,而个人的利益不足挂齿”的思想,但随之而来的中央集权或权力集中的趋势,会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强度表现出来。最后提及美国人用“正确理解的利益”的学说即自由主义来反对个人主义,而这种利益又使他们习惯于结社和合作。享有政治结社的无限自由,是美国能够出现各种社团的基础,使美国人从结社中了解了自己的使命。另外,言论和出版自由也对抵制个人主义起了一定作用。“美国人以自由抵制平等所造成的个人主义,并战胜了它”。但在没有政治自由传统的国家,民主有转化为专政的危险。“在平等的原则依靠暴力革命手段而取胜的民主国家”,这种危险尤其大。无论如何,托克维尔始终强调着专制制度的弊端,以及专职和平等的关系,正如其所写道:“在任何时代都是危险之物的专制,在民主时代尤其令人害怕。”

  六.小结

  托克维尔在书中总结了一点,美国之能维持民主制度,应归功于其地理环境、法制与民情、但法制重于地理,民情重于法制。基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现状,中国的民主之路由此书可以借鉴的制度与思想的精华可能如托克维尔所说,需要剖析着尝试下去才可有“药效”。如今所言的法制社会、民主意识已经不断发展,人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和认知观念也在不断提高,尚法观念以及自由主义也被大多数人所推崇。只是我们仍需要思考,在一个人口众多,受传统文化悠长影响环境下的中国,可否有更有效的行政体制和法制制度的突破和改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仍要摸索着前进,希望改革能使得民主集中制度的民主更加凸显作用,使得集中更加符合民意。

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读书笔记

  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评:杜威先生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又不是社会的简单照搬或移植。既然如此,杜威先生议论社会准则的这一段话也大致可以搬至学校范围来解释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原因了。

  在学校里,提倡“师生平等”这个口号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不了,至多实现“平等”的核心内涵“相互尊重”,这种尊重侧重精神层面,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在一种被评价的位置,老师则是评价的主体,实际上,各类试卷,尤其是包含主观题的试卷,主观题答案设置死板,不容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够自圆其说。 这种实际上不够开放的答案设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齐划一。或者用个比喻句来形容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机,有一些孩子的脑袋瓜里的新鲜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长势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长,终究是要被割草机按统一规格割上一遍吧。

  思想丧失了表达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观题的命题与答案设置的问题,需要提高到一个重要维度去探讨并建设。 杜威认为,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地适应那向着未来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评:杜威先生的这句话阐释的是教育的归宿或者目标的,它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现在能应付考试的知识,这只是教育的功利目标或者短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利用在学校习得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个人品质不断完善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标实际上和终极目标是不相抵触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增强自然有助于短期目标的实现,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论,不管是哪种目标的实现,都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得以完成。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

  作为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毛泽东,这以为对现代中国的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伟人,在他那漫长而又富有争议的政治生涯里跨越了近现代中国60年的历史。他不仅是社会活动家,而且是思想家,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扮演了许多角色,褒贬者以其角色描述他,对他们来说,毛泽东或是伟大的舵手,或是冷酷的独裁者,或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的创新者,或是错误地将马列主义作为达到他自己的个人或民族目的工具的庸医,或是无私的领袖,或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兴趣爱好,操纵民众的君主……甚至于他曾经在自己的传记作家和朋友埃斯加。斯诺中表示不想让人把他当作“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来回忆,他说“只剩下‘导师’这个词,就是教员”。

  然而,这个一代伟人确实有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和人格,而他的思想更是具有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科学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他的博大精深多少年来一直被人探究不息。 读过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后,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思想里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则更为突出。 抱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的态度,毛泽东剔除了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把孟子的“民为贵”思想发扬光大。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毛泽东早期的著作中,特别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处处体现了他对民主的渴望、追求和歌颂。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恢复和发展了国家的民主政治及统一战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家的民主政治及统一战线工作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在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党中央“拨乱反正”,为大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含冤受屈的民主人士平反昭雪。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则全面恢复了党的统战机构及统战工作,恢复了各民主党派及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使国家的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民主政治生活同步发展。

  江泽民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领导全党在民主政治及统一战线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长期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多次地强调要发展国家的民主政治,鼓励参政议政,欢迎民主监督,并将这种战略思想具体化、制度化。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大及ZF机关都有民主党派人士及非党人士参加,部分ZF及司法机关已吸收民主党派人士或非党人士担任领导职务,参与ZF及司法的监督。而且这种制度还在继续完善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政治主体已经被消灭。但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涌现出一大批属于社会主义劳动者性质的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这些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同时也希望享受民主权利。他们需要有机会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因此,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应充分照顾这些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通读毛泽东同志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历史意义,认识到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发展内涵。人民民主专政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了中国人民的意愿,是全体中国人民所乐意接受的!

  为了贯彻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国ZF和人民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行使这一权利和义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全体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利的标志。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地位的提升,有利于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有利于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贯彻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方针。只有这样,中国民主建设才能发展的更好,中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了加强自己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认识,我怀着崇高的敬意阅读了毛泽东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理论,驳斥了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观点。文章指出,人民“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自己的国家,对人民内部实行人民民主制度,对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实行专政。二者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文章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之后说:“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及统一战线的思想依然指导着今天的政权建设及民主法制建设。宪法序言规定: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组成的最广泛的联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西游记好词好句摘抄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免费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