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材料

  12月5日,荣成市举行郭永怀画册首发暨“永远的怀念”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永远的怀念”演讲比赛决赛、“永怀教育奖”发布和“永怀讲堂”开课等6项系列纪念活动,深刻怀念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继承和弘扬郭永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和红色基因,凝聚新时期创新发展思想共识。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早年留学海外,致力于声障研究,1956年突破阻挠回国,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中作出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牺牲,同月被授予烈士称号。1985年被追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为纪念郭永怀的光辉一生,10月16日,荣成市政府建设的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开馆,并将每年12月5日定为“郭永怀牺牲纪念日”,开展系列纪念活动。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为了让更多人知晓永怀、学习永怀,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郭永怀精神,本报集中刊发郭永怀部分同事、学生、亲友访谈及郭永怀的真实故事,共同缅怀这位大国工匠。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材料

  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没人说得清楚。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郭永怀侄女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事迹讲解员,今后会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大无畏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荣成来说,汲取郭永怀身上的精神动力迫在眉睫。

  战争年代,荣成走出了100多位将军,为全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今,这里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前三季度,荣成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4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由“速度经济”向“素质经济”的蜕变,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永怀精神,常学常新。郭永怀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67万荣成人民在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征程上不断超越。

  1958年1月,郭永怀出任《力学学报》主编。1957年,钱伟长被打成右派。郭永怀了解钱伟长的学术功力,仍然请他任编委。一次,一位知名教授向学报投稿,钱伟长发现其论文中竟有51个基本错误,提出不宜发表。那位教授向编委会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对此郭永怀不屑一顾,他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

  1958年,教育界开展 “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倾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是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材料

  Se是西方各大学、学术机关开展的在导师指导下就某问题进行研讨的一种常用方式。Se的基本精神是知识互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群体效应,在今天大科学时代更是需要推广的。郭永怀在加拿大、美国学习研究16年之久,当然熟悉Se的妙用。回国后,他仍坚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运用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郭永怀像园丁一样辛勤培育电磁流体力学这株新苗。他的方法就是指定参考书大家分头研读,等有初步了解之后,他便组织学术讨论会,自己也以平等身份参加讨论,让大家轮流报告学习所得,基本上是每星期一次,会上争论热烈各有收获。“这种讨论会对大家帮助很大。他们一方面从郭永怀的发言中,领悟到研究工作的方法,一方面又从别人的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时每个人通过讨论还可以检验自己掌握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情况。

  和大家一样,郭永怀也多次谈到,这种讨论会也使他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年的电磁流体力学研究组经过艰难曲折发展为研究室、研究所,不仅出了一批论文、专著等成果,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一批该领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的成为国际知名专家,他们认为:“郭永怀先生不愧是电磁流体力学的奠基者,力学、物理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郭永怀不仅是大科学家,而且是科技战略家、组织家,他善于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织在一起共同攻关,以便参与者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了解掌握新东西,达到新的高度。这也是大科学的特征之一。所以郭永怀反对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而提倡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共同攻关。因为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激发、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类事例在科学史上是常见的。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读后感

  读完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这套丛书,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这是一套披露“两弹一星”研制经过,展示科学家们绚丽人生和爱国精神的书。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两弹一星”的研制情况属于国防机密,鲜为人知。在1999年9月建国50周年前夕,政府相关部门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或追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将这段历史郑重地公之于世。

  书中描写了“两弹一星”研制历史,写了10为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的个人经历,让我读完之后,被这些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中国的科技国防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这些默默奉献的工作者们,他们的“两弹一星”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指导我们前进的路。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这套书籍让我明白了: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真本领,将来为祖国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也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闻知消息,邓稼先激情满怀,当即朗读了别人创作的一首长诗:当一场暴风雨过后/祖国已迎来灿烂的黎明……我们就要回到你身边/祖国啊,母亲……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作“娃娃博士”。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一百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幽默地对他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大炮仗?”从事核物理研究的邓稼先稍一沉吟,马上明白——国家要研制原子弹。“我能行吗?”邓稼先似乎还没有从吃惊中回过神来。当钱三强谈了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之后,邓稼先全都懂了。不过,这项工作之艰巨、自己后半生将为此付出的代价,一切的一切,在当时他都不得而知。

  那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夜晚,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夜,他一反常态地无法安睡。到后来,他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问他调哪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后来,我说你给我一个回信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也许这都不行。”“当时我们聊到了十几年前,国家备受侵略者蹂躏、日本的飞机肆无忌惮轰炸的情景。往日的情景或许触发了他。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第二天,邓稼先像变了一个人,从不喜欢照相的他,带着妻子、四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这或许是他要留给亲人的纪念吧!

  之后,邓稼先走了。他的妻子许鹿希感到一种莫名的伤害,因为,除了丈夫那些简短的话,没有一个人给她解释什么,丈夫就这样活生生地从身边“消失”了。其实,她哪里知道,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的无悔选择,不仅对她和家人是一种伤害,即使对邓稼先本人,也是一种伤害啊!他的一切都将不告父母不告妻儿,没有个人的行踪,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出国,不能与朋友随便交往,工作成绩再大、功劳再大都将无人知晓,一辈子都不会看到自己声名的成长,甚至到死也只能默默无闻!

  但是,为了自己的祖国,邓稼先认了,宁愿伤害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1958年,邓稼先从许鹿希身边“消失”的时候,邓稼先34岁,许鹿希只有30岁,幼小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在许鹿希的记忆中,邓稼先几乎从未休过探亲假。“从1958年他被调去搞原子弹,到1986年他去世,前后28年间我们聚少离多。他的工作保密性太强了,而且当时纪律十分苛刻、严格,他不能多说,我也不能多问。甚至我的北京医科大学的同事都不能来家里,免得出事。至于他突然回来和突然走以及什么时候回来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的时候,一个电话,汽车马上就在楼底下等着,警卫员一来就马上走了。”

  那是一个几乎从零开始的事业,艰难可想而知。然而,毕竟成功了。1964年10月6日和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爆炸成功!

科学精英:邓稼先

  简介: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深处的核试验现场,活跃着一位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指挥员的身影。直到他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娃娃博士”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邓稼先年仅26岁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与于敏等人一道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两弹元勋”

  1958年10月,他和一大批科学家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到了北京郊区一片阳光普照的高粱地后,隐姓埋名,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

  起初,他们准备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但不久,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

  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和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方面办起“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辅导并组织翻译、学习外文资料,一方面思考原子弹研制的主攻方向。

  他正确地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运用算盘这样简单的工具进行相关的繁重数学计算。在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有个参数即原子弹爆炸时内部所要达到的大气压的数值对探索原子弹原理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为此,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继日地轮班进行紧张的计算,用特性线法得出了与苏联专家结论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结论。该结论最终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从而成为指导原子弹研制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性理论成果。

  研制原子弹成功后,从1965年起,邓稼先又奉命率原班人马与从原子能所调入的于敏率领的研究队伍合作,开始了氢弹理论设计任务,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交了被外国人称为“邓-于方案”的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向前推进并取得爆炸理论的成功。

  无私奉献

  邓稼先在大漠深处长年风餐露宿,艰辛地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工作中,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他就形成了亲临第一线的工作模式。1979年,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他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带病工作,直到1985年才因癌症而被强行安排住院治疗。病榻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着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赤诚。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表示自己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邓稼先逝世后,世界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特地撰文悼念他这位相交半个多世纪的挚友:“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有关敬业的事例素材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