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目送孩子渐行渐远
目送背影,渐行渐远-读《目送》有感
目送,目送着父亲的棺木缓缓向前滑行,在那雨落的黄昏;目送着儿子华安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知:不必追。”
作者的两次目送,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些悲凉,也许是因作者嗅到了一丝被遗弃的味道,那一刻,空气中或许弥散孤独的苦涩。这,将会成为她一生的羁绊吧,如此心酸又无奈。
而于我而言,目送总是带给我丁香般的惆怅,如斜织细雨,掺杂无尽感动与点点希望。
时间的轴轮转动,多少珍贵的片段被留在记忆深处,定格,难忘。而此刻,它们如狂潮般翻腾、奔涌而来,汹涌澎湃,拍击着我的心岸,溅起细小破碎的白色花朵。
第一个映上脑海的是奶奶伫立在树林边的身影。奶奶已是古稀之年,满头青丝早已化为如雪银白,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带着熟悉的温暖。奶奶不愿在城市里居住,便还和爷爷一起住在乡下。
奶奶家离我家较远,父母平时工作忙,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带着我去看看爷爷奶奶。
每次返回时,奶奶都会送我们很长一段路,她家前是一段难走的泥泞路,年事已高的她总走得很艰难,却依然坚持送我们。直到看着我们坐上汽车,她还站立在原地凝望,瘦小佝偻的身躯旁,孤零零地立着几棵葱茏的绿树,阳光温柔注视,便留下一地细碎金光,一闪又一闪,我恍然发现它们一年比一年高;而她的脚下不论何时,都铺满枯黄落叶。
我从车窗里看她,她一直站着,站着,让我有一种错觉——她会一直站到天荒地老。但很快,我不能从车窗里看见她了。她,或许还没走,但,也看不见我们所乘坐的汽车了吧。
车平稳地开,我却不敢想象,她转身离开的那一刹那,遗落在原地的孤单落寞,如月色般冰凉。我也不敢想象,她是怎样一天一天算着儿子再次回来的日子,那一盏昏黄灯光,陪伴了她多少个孤寂的夜晚,照亮着她,温暖着她。
又突然想起,我也曾目送过别人。那是日光明媚而倾城的六月,我至今记得,那阳光灼人的温度。
那天,我正式与小学生活挥手告别。我与往昔要好的玩伴并未如电视剧中演的一般,拥抱,哭泣,诉说彼此的不舍,我们只是一直与微笑相伴,最后,淡然散去。
而我却忍不住转身停下,停在人群中,凝视她们的背影。忍不住想起几月前,我们曾漫步在操场边缘,仰望蓝天,认为毕业遥遥无期,未曾想到转眼间,竟已各奔东西,各自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就那么站在人群中,我回忆了许多,也幻想了许多,我不会忘记,我们曾经握住小小的拳头,许下的大大誓言。
然而不管是谁目送谁的离去,转身后,都让我们忘记伤感,踏上新的征途吧。美好的时光永不流逝,你我还哀叹什么?需要的,或许只是向前看,大家且行且珍惜吧!
读《目送》有感(李诺言)
她,毕业于堪萨斯州大学,台湾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野火集》《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她的每一本书都流露出真情实感。她是谁呢
她就是《目送》的作者——龙应台。
《目送》是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的,是继《亲爱的安德烈》之后龙应台对“家族人生感情的”力作;以温柔婉转的笔调,写了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失智,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以及父亲离去的背影……感人至深;正如文章中作者说到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在,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如果让我们选择龙应台的著作之一来读,那么,《目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眼泪会情不自禁的落下来;因为,《目送》中到处都有我们感同身受的地方,每一章中都有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情景。就像著名歌手齐秦所唱的:“我想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是的,世界虽有凄凉,但真正的还是温暖,要把每一件坏事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还记得在XX年12月31日,那时放元旦节的假,因为只有一天,所以我和其他几位同学留校。就在那天晚上,妈妈告诉了我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爷爷去世了。在这之前,XX年7月22日,爷爷身体不舒服,大家就带他去成都的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的爸爸妈妈,姨妈和一些亲戚,说爷爷是胸积水,看似不严重。经过十几天,是爷爷66岁的生日,我们为他举行了生日会,他很开心。几个月后的一天,我偷偷的看见妈妈在床上哭泣,我连忙安慰她,这时,我知道了,爷爷的病情在恶化,可我一直不知道他得的是什么病。
直到有一天,我在餐桌上看到一张报告单,是爷爷的,上面写着爷爷患了肺癌,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跑去问妈妈,她说是真的,我一个人躲在厕所哭。当我每次给爷爷打电话时,他总是说他没事,让我放心,好好读书,我都是含着泪,哽咽着答应了。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爷爷,是多么健康、强壮,他为人正直,交了许多好朋友;生病期间,身体就剩了几根骨头。每次看着爷爷的照片,心里都在想:爷爷,我什么时候还能再见您一面,您离去的最后一面我都没看见,但是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一定会好好读书,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我写到上一段时,是含着泪写的,我知道,我以后也会为人父母,现在的我们,是青春期,到以后是中年期,会去追求所向往的一切,但是,平静下来,会发现自己的家人、亲戚都已经离我们远去,自己的兄弟姐妹是我们无法挽留的。
当我们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感悟会更深,更会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并且,更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目送背影,渐行渐远-读《目送》有感
廖羚轩)
回首曾走过的路,一个个似曾相识的背影闪过,不待你看清,便已消散无边;一道道依依不舍的目光浮现,不待你流恋,便已逝于云烟。云舒云卷,渐行渐远。-----题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花开花谢,日升日落,生死轮回,生命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
儿子长大了要远航;儿时的玩伴终归会散去;父亲也在时光流逝中衰老死亡;自己,也不再是当年的青涩模样。
生命,如同一根风中摇曳的红烛,在时光如火的侵蚀下,在风浪的冲击下,终归会熄灭,只留下不容人觉察的残痕。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应选择理智的看待,理性的思考。珍惜生命美好的时光,大胆的去闯,在波涛汹涌里扬帆起航,累了回到家里与亲人享受简单的幸福。不带顾虑,没有羁绊,不留遗憾,完成人生的旅程。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在家人满怀期待的目光中,你哭着诞生了,在父母写满担忧的目光中,你笑着起航了。十年后,在你的盼望下,你的孩子诞生了,在你的不舍下,你的孩子去奋斗了。阳光,把你的视线衬得很远很远,把他的背影拖得很长很长。
蓦然想起,曾几何时,也是这样熟悉的目光在人群中伫立,目送着远航的自己,凝望着那抹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既然自己也曾义无反顾过,也曾流泪过、绝望过,然而却不曾放弃过,那么,为何不让孩子亲自感受生命的意义,感受挫折与成功。
生命,由许许多多的背影和目送编织而成,它连接着生命的序幕与尾声,而我们,“不必追”。
皎皎明月霜满天,不知何时,泪水已蒙上我的双眼,寒风吹打着枯枝,脑海里,浮现出刚入初中时,父母担忧的目光,牵强的笑脸,无奈的背影,只觉一股酸涩涌上心田。带着这份眷恋,我会在人生的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坦然接受岁月的洗礼。
有些事,一个人做更好;有些坎,一个人过更好;有些路,一个人走更好。那些背影,目送,就让它化作人生旅途上的一盏盏明灯,渐行渐远-----后记。
回眸,无声的爱(房临溪)
——《目送》读后感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龙应台的文字,始终给我一种柔软、绵长、细腻而又温和的味道。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在仿佛喃喃细语的字句中,你能感受到一种强大且震慑心灵的力量。她巧妙地攥住你内心那一处脆弱,令你在那一个瞬间潸然泪下;她把这世间最为平凡也最为真实的道理,汇成一股涓涓细流注入心田。
文中几番目送,作者担当着“母亲”和“孩子”两个不同的角色。作为母亲,她目送她深爱的孩子的背影;作为孩子,她感受到他慈爱的父亲对她的目送。三代人,两层爱,只是彼此有没有察觉
当我处在华安的位置时,我有没有想过,回头一眼?没有。我只顾着头也不回向前走,觉得没有回头的必要,觉得那是一件幼稚的事情,觉得我已经长大,而是妈妈太情长。现在看来,我略略能感受到妈妈那是的所思所想了。我是她心心念念的人,我是她的牵挂。她心里一定百般不舍百般不安,若我回眸,一定能稍稍抚平她心中的波澜吧。
在文中,作者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但能让你感到眼中蓄满一池温热的感动。小的时候,我们紧紧地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不肯放开,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人都在成熟。我们慢慢脱离了父母的怀抱,像一只风筝越飞越高,拥抱越来越广阔的天空。当我们每次展翅高飞时,父母的每一番目送都渗透出淡淡的哀伤。我们什么时候,就连分别时,也不曾回头?而父母对我们的牵挂,就像那根细细的风筝线,我们可曾惦念过这缕风筝线?可曾在父母追逐我们的牵肠挂肚的目光中回过头去
有吗?可有吗
那就在他们满眼不舍的目送中,回眸吧,你的一个目光,是他们的心安与欣慰。
一首深邃的歌(徐佳璐)
——读《目送》有感
初XX级12班 徐佳璐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
曾几何时,能这样坐下来品味一本书。翻过一页又一页,在心上洒下一滴又一滴甘露。目送人生的匆匆走过,却无法真正为其添上一笔。目送亲人的生死别离,却无法挽回这注定的结局。
七十三篇散文,七十三份感悟,七十三首歌,奏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哲学。深邃且忧伤。静静翻阅,细细品读,又有了一份新的理解。细腻的描写,平淡的语调,没有华丽的词语,却显示出华丽的韵味。让这个纷乱的世界得到一份宁静,净化着人们的心,令人身临其境。
一首唱不完的歌,却曲曲折折。这是第一篇打动我心的文章,当五万人在会堂里幸福地欢唱时,却有一人独自在加护病房里。那时人们心中一辈子的“才子”,但在困难面前不也是自己去战胜。人生难免有考验,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真正面对困难时,谁又能从容地选择独身挑战,给予他人太多的相信,最终还不是自己去面对。这条路曲曲折折,沿途荆棘遍布,随时都有可能摔倒,我们常拿一万次的跌倒来比喻自己的挫败,然而这形象的比喻内涵也是告诉我们生活的路上应该自己走,自己闯。毕竟这路上的煞人风景,是一辈子也不看不到的美丽。
一首歌不尽的歌,却令人动容。现在的自己,从未考虑过曾经的相信与不相信,也许是还保持着最初的天真,多年之后的自己也都无法清楚自己的内心。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太多的事物都在扮演着最好的,以至于一时之间让我们无从抉择。可是,对于历史,对于文明的力量,对于正义这些令人沉吟的方面,如果只是太过于片面的偏于某方,那么知道真相的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会适得其反。有些事经过时间的考验依旧保持相信,可有些事却会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但是正是这些所谓的相信与不相信,才拼凑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沉思的道理。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是需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一首道不止的歌,却内涵丰富。时间和财富永远也不可能变成正比例,时间会一点一点缩短,相对应的你的财富也会一点一点增加,时间会与你翩然轻擦,不留半点情面的离开你。在财富上的功夫越多,时间就会加快行走的脚步。从孩童到少年,再到中年,最后到老年,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任何代价对于这时间来说,都谈不上价值,它的一生都在行走,只是你是否珍惜的问题。所以作者才会在文末写上“我在‘金钱’上愈来愈慷慨,在‘时间’上愈来愈吝啬。”
这是一首深邃的歌,优雅却又令人难以捉摸。诗情画意却描不出,宁静悠远却听不出。荡气回肠,是用生命奏出的交响乐,一辈子的时间,只为有一刻能欣赏到那一首极致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