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球的基本知识
有趣的月球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与地球的平均距为38.445公里。月球的面积只是地球的1/48。由于月球的引力只为1/6,所以人们在上面活动会很轻松。
关于月球有许多有趣的事。站在月球看天空,除了能看到地球和太阳,其它就是一片黑色。我们许多人认为没有大气层的阻挡,星星应该更亮更清楚。其实,大气层只是一个收集光的借体,没有了这个借体,也就看不清了,再加上月球的特殊环境造成漆黑一片。
月球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很特别,月球可分为2份,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它的正面。正面白天最高温度达127度,反面夜里最低温度为零下183度,比“绝对零度”零下273度高90度。月球表面也很奇特,环形山遍地都是。地面积了一米多厚的灰层,月表的土壤能扭曲光线,所以月球上的东西影子并不平行。月表的土壤还能反射光线,这些都是地球比不了的。
“阿波罗”登月计划,由于疑点比较多,已经有一位参加“阿波罗”计划的一名美国科学家写了一本书《我们从未登上月球》来指出美国政府的骗人计划,书中陈述了一些登月计划的疑点。这书出版后,得到了美国许多科学家的支持,美国政府正全力向反对派解释。希望尽快得出结果。
人类登月7次,有17名宇航员登上月球,但月球的秘密还多呢,它们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了。相信月球会更美的!
月球的奥秘
小时候,我常常想: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吗?地球有没有邻居呢?如果有,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和地球一样吗?这一串串的疑问一直伴随着我长大。
今天,伟大的科学家们给了我答案。世界上除了地球,还有火星、木星、土星而地球的近邻就是月球。
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大约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的体积大概有地球的1/49,质量约为7350亿亿吨,差不多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着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至今,月球是人类登上的除地球外的星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还会登上其它的星球。并且,以后科技更发达了,我们还可以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把月球及更多的星球建设得像地球一样美丽、繁华!
揭秘月球
说到月亮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它是团圆的象征和思乡的寄托,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来赞美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但大家了解月球吗?今天就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木、玉兔捣药等美丽的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甙弥斯,并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剑作为月亮的天文符号。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旋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k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k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k相差42200k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的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
月球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传。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一样的。
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科学界这是一个大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理论。“俘虏”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原是一颗流星,当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偶然进入地心引力范围,受到地球引力的约束,因而才意外地纳入了地球轨道。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一说法。“分裂”理论:持这一说法的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从一片炽热旋转的云状物包围着的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却是大不相同的。“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火星更大的行星,以每小时4000公里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这个行星的铁质核一直撞到了我们地球的中心。碰撞结果是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6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了形,这个采取“自杀行为”的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入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并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团,我们的邻居——灰色的月球从此诞生了。
月球的地质构造月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子,这关系到它的起源与演化。20世纪60年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后,人类才开始对月球的内部逐渐有所了解。根据天然和人工月震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月球跟地球一样,也可以分成月壳,月幔和月核等层次。月壳厚约60-65千米,它最上部的1000-2000米主要是月壤和岩石碎块。月壳以下到1000千米处是月幔,有人把月幔的下限定在1388千米深处。月幔的部分占了月球一半以上的体积,主要由相当于地球上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组成,物质密度一般超过每立方厘米3.5克,下层可能略低5%。从月幔以下直到1740千米深处的月球中心为月核,主要由铁、镍、硫等组成。月核的温度大致在1000摄氏度-1600摄氏度之间。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之一。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已经知道月海有22个,总面积500万平方公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位于东部的是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和汽海,位于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静海、丰富海和酒海。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继之而来的熔岩喷发,构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
月球是一座未知的“金矿”,它对人类的意义非同凡响,如果将月球开发,那么将会造福于全人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造福于人类。
月球奥秘知多少-关于月球
月球像一个鸡蛋月球不是一个标准圆形,它的外形更像是一个鸡蛋。同时,月球的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其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
月球形成于较大的撞击科学家们猜测月球的形成源自远古时期星体间的较大碰撞,很可能是46亿年前在太阳系诞生不久,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碰撞地球。地球和火星大小星体的岩石残骸散落在地球轨道附近,这些岩石灰尘云冷却下来,形成小型的固态结构,最终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月球。月球正离地球远去目前,月球正在远离地球,每年月球会偷走地球的转动能,从而导致其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研究人员称,当46亿年前月球形成之初时,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22530公里,而现在两者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400公里。其间地球的旋转速率逐渐减缓,地球的白天越来越长,最终地球的旋转将越来越慢,直至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达到47天,地球与月球的运行节奏才一致。
以后人们1个月的时间概念将改变,不再是30天或31天,而是47天。
神秘的月球
月球的变化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月球是从那来的?上面有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月球是绕地球旋转的星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对地球六分之一,所以,地球上只有六公斤了。
在月球上,人们只要用力一蹬,就能蹿起很高,如果在那跳高或跳远。可以取得在地球上好的多成绩。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圆形坑洞,这就是环形山,一些杰石。石出的科学家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大环形山,其中有四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它们是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蹬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在和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但放入月球尘土,水藻就长的特别鲜嫩青绿。这一串实验是多么令人费解呀!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关于月球的知识:月球的成因
关于月球的成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假说,即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
俘获说:
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个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因为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很大,而化学组成又十分不同,所以,它们可能是由太阳原始星云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质形成的。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却与陨石、小行星十分接近。因此,很可能是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过程经历5亿年。在月球被地球俘获后,月球由于受到地球的起潮力,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月海玄武岩。
分裂说:
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非常快,自转周期只有4小时左右。因此,这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为2小时。这个周期恰与地球自由摆动周期相等,从而产生共振,于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时留下的遗迹。根据计算,地月系统现有的角动量总和,即使再加上几十亿年的角动量损耗,也不足使地球和月球分裂。而且月球的位置又不在地球赤道面上。这些事实是分裂说很难加以解释的。
同源说:
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行星尘埃云所形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地球在形成行星时,一开始便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月球形成的这三种假说,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及其他基本事实。除分裂说一般认为难以成立外,俘获说和同源说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目前尚无定论。
根据对月球各种热历史模型的研究,整个月球曾发生过多次局部熔融。在月球形成的初期,月球的大部分温度曾达到1000摄氏度。距今41亿年前,月球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岩浆运动,在岩浆的分离过程中,形成了斜长岩成分的月壳,残留部分成为月表的高地。月球表层固结后又在较深的部位发生局部熔融,产生苏长岩成分的熔体。大约距今40亿年前,形成了富含放射性元素、难熔元素的非月海玄武岩。斜长岩高地长期裸露在月表,不断受到陨星物质的撞击,因而被削低了1.5~2公里,在高地上发育着大量古老的冲击月坑。后期,高地为一系列的断裂所切割和破坏。距今41~39亿年前,月球比较集中地遭受到各种大型陨星的撞击,使月表出现许多月海盆地,即大型的环形构造,最典型的是雨海事件。月球上的月海大致都是在相近的时期内形成的。月海生成的大致次序是:酒海、澄海、湿海、危海、雨海……。雨海纪形成的各个月海大约在距今39~31亿年间,被后期喷发的玄武岩所充填和覆盖。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大致充填的时间次序是雨海西、雨海东、湿海、危海、雨海、静海、丰富海、澄海和风暴洋。此后月表的轮廓基本形成,31亿年以来,月球内部的演化已处于"停滞"状态,外力作用在月球的演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陨星冲击月表,使月坑继续形成和增多。爱拉托逊纪形成的辐射月坑,其辐射纹受月表的各种作用,或者变得不明显,或者消失;而哥白尼纪形成的月坑,则具有明显的辐射纹。
关于月球的小知识作文
月球的起源
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科学界这是一个大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理论。 “俘虏”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原是一颗流星,当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偶然进入地心引力范围,受到地球引力的约束,因而才意外地纳入了地球轨道。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一说法。 “分裂”理论:持这一说法的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从一片炽热旋转的云状物包围着的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却是大不相同的。 “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火星更大的行星,以每小时4000公里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这个行星的铁质核一直撞到了我们地球的中心。碰撞结果是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6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了形,这个采取“自杀行为”的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入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并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团,我们的邻居——灰色的月球从此诞生了。 月球的地质构造月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子,这关系到它的起源与演化。20世纪60年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之后,人类才开始对月球的内部逐渐有所了解。根据天然和人工月震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月球跟地球一样,也可以分成月壳,月幔和月核等层次。月壳厚约60-65千米,它最上部的1000-XX米主要是月壤和岩石碎块。 月壳以下到1000千米处是月幔,有人把月幔的下限定在1388千米深处。月幔的部分占了月球一半以上的体积,主要由相当于地球上的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组成,物质密度一般超过每立方厘米3.5克,下层可能略低5%。从月幔以下直到1740千米深处的月球中心为月核,主要由铁,镍,硫等组成。月核的温度大致在1000摄氏度-1600摄氏度之间。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之一。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已经知道月海有22个,总面积500万平方公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位于东部的是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和汽海,位于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静海、丰富海和酒海。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继之而来的熔岩喷发,构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
月面月球上的陨击坑通常又称为环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所以又称为碗状凹坑结构。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二是火山活动;但是大多数的环形结构均属于陨星的撞击结果。1924年,吉福德(a. c. gifford)曾把月坑同地球上的陨石坑作了比较,证实了月坑是陨星撞击形成的。因此,陨击作用是形成现今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作用之一。许多大型环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辐射状条纹,并由较高反射率的物质所组成,形成波状起伏的地形,向外延伸可达数百公里。环形山周围有溅射出来的物质形成的覆盖层;溅射的大块岩石又撞击月球表面,形成次生陨击坑。由于反复的陨星撞击与岩块溅落,以及月球内部喷出的熔岩大规模泛滥,使得许多陨击坑模糊不清,或只有陨击坑中央的尖峰露出覆盖熔岩的表面。
从叠加在月海上的陨击坑的状况判断,以及从月球上带回样品的放射性年龄测定表明,月海物质大致是与陨击坑同时期形成的。月海年龄大都在35亿年左右,而月陆高地的形成至少在月海熔岩喷发之前10亿多年已经存在,因此原始月壳是更为早期形成的,并且是大量熔岩的不断喷发,月球物质长期圈层分化的结果。研究表明,月球的圈层结构是继大约46亿年前它所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天文演化阶段之后,又一个持续了约10亿年之久的一个圈层分化过程。月球上大型环形山多以古代和近代天文学者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开普勒、埃拉托塞尼、托勒密、第谷等。月球表面陨击坑的直径大的有近百公里,小的不过10厘米,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多达33000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最大的月球坑为直径235公里。在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布满了密集的陨击坑,而月海所占面积较少,月壳的厚度也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正面的月壳厚度为60公里左右。由于月球表面之上缺乏大气圈和水圈,所以月球早期的熔岩喷发和陨星撞击形成的月球表面形态特征能够得到长期的保存。自1969年以来,宇航员已从月球表面取回数百公斤的月岩样品,经过对这些月岩样品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这些月岩曾熔化过,月球表层物质主要是岩浆岩组成。月球的年龄至少已有46亿
月相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蛾眉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90度; 渐盈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渐亏凸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 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潮汐是由月球的吸引力造成的。 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因白天为朝,夜晚为夕,所以把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开发月球大量研究表明,月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月球虽然环境恶劣,但也有独特的优点:引力很小,在那里建造发射场向空间发射载荷成本很低;没有大气,在那里建造天文台能看得更远、更清楚;在那里建造太阳能发电站效率高;月球有丰富的矿藏,能造福人类……总之,月球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人类登月1969.7 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陆月球,随后3年多里,阿波罗计划又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1970.4 的阿波罗13号,虽因氧气瓶爆炸发生事故,但仍安全回到地球。 到阿波罗17号止,先后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这些“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月岩、土壤标本,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达440公斤。阿波罗飞行把许多仪器安装在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
科普作文:关于月球的知识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每秒2.4公里,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这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这两个周期相同则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
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轨道面有6度41分的倾角。因为这一倾角的存在和月球绕转速度的不均匀等原因,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地面上某一点的观测者多少还能看出月面边沿有前后的摆动。从地面观测,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余41%则不能直接看到。
月球形状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最多不过有某些形态上的相似罢了。
月面上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其中大的直径可超过100公里,小的不过是些凹坑。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 7~10%。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月面最大的几个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3公里;牛顿环形山,直径230公里。许多环形山的中心区有中央峰或中央峰群,高达2.5公里。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它们是广阔的平原。在月球正面,月海面积约占整个半球表面的一半。已知月海共22个(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叫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雨海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此外,较大的还有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月海大多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四周是山脉。有些月海伸向陆地称为湾,小的月海则称为湖。
月陆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一般高出2~3公里。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其反照率较高。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而背面则月陆面积大些。月陆形成的年代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46亿年,比月海要早。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公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
月面上有一些辐射纹, 典型的有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第谷环形山有辐射纹12条,从环形山周围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最长的达1800公里,满月时看得最清楚。其成因尚无定论: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陨石轰击月面造成的。
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1/1000。月球上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大气,几乎接近真空状态。通过月球火箭探测查明:月球正面有称为"重力瘤"或"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达12处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所覆盖。
月球没有像地球大气那样的保护层,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月岩的化学成分、岩屑大小、玻璃含量以及再结晶的程度。月球早期广泛发生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浆,从而形成月面上广阔的熔岩平原。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它的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摄氏度。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而且所用的射电波的波长愈长,愈能探测到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 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摄氏度,很可能是熔融的。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
要想知道月球,首先得了解月球,那么我就来介绍一下月球吧!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万公里,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本身并不能发光,人们所看到的月光是它所反射的太阳光线。月球的体积仅为地球体积的1/48,面积与亚洲的面积相当,质量大概是地球的1/81,密度是地球的3/5。
那么月球上的一天比地球上的长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月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自太阳从东边升起之后,一定要经过180多个小时才能升到中天,从中天移到西边“地平线”落下,也需要180多个小时;在经过360多个小时的黑夜,才算一个完整的“昼夜”。准确的说,地球上的一个昼夜是23小时56分04秒;那么月球上的“一昼夜”则为27。32天!
在月球上,人们还可以自由自在的跨越三四米高的障碍。因为月球比地球小的多,因此,月球上的引力仅为地球的1/6。所以,假如你凭借你现在在地球上跳的高度,到月球上起跳的话,你就能成为一名跳高健将。
经过我的介绍,你已经知道月球了吧,其它的就要靠自己去摸索了。
神秘的月球的知识
在夜深人静的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那皎洁的月光曾经吸引了多少古人美好的遐想啊。我也常常想: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吗?我们人类能住在上面吗?月球上的景色美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今天“科普视”进校园的课堂,从中也知道了许多关于神秘月球的知识。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奇特的景色:这里的海没有水,月球表面上洒满了灿烂的阳光,而上面却都是岩石和环形山。老师还讲到,火箭要想去外太空,就要逃离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冲破地心引力,那速度竟然达到了每秒7·8千米、10·85千米,甚至最快能达到每秒16、7千米,真是令人无法想象啊!而月球又是唯一一颗围绕地球的一体星球,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49分子一,地心引力只有地球的6分之一,所以在月球上,几乎找不到活的生物。
这节课告诉我们:对于谜题重重,神秘的月球,需要我们大家继续探索、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