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始皇的功与过1500字论文
关于评价秦始皇嬴政的作文
自古乱世出英雄,有一人,挺身而出,吞并六国,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
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戏诸侯,其岳父联合犬戎族攻下镐京,幽王死,西周亡。幽王之子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此后数百年,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各诸侯国势力互相兼并,迅速膨胀,争战连年,诸侯争霸,大国称雄。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一时间,泱泱中华大地,风云变幻,狼烟四起,血火飞溅,刀光剑影。处处有凶险,遍地是英雄,既有侠骨柔肠的仁义之士,也有阴谋算计的狡诈奸雄。帝王将相,纵横捭阖;智者谋士,约从离衡;平民走卒,揭竿而起。
自古乱世出英雄,有一人,挺身而出,吞并六国,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
就是这个人,扫六合,建秦朝;修灵渠,筑长城;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废分封,立郡县,为了国家的同意,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
也就是这个人,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统一了全中国,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有的人认为,长城的修筑加大了人民的负担,每年都要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去修筑。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再加上南方要开凿灵渠,人民生活的苦难更是不言而喻。
但是,可是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中原的统一并不代表整个民族的稳定。事实上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它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北方的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的骑兵可以活动在蒙古草原上,不用筑城就可以生活。没有长城的话,若是要对抗匈奴的南下进攻,就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更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况且,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开凿的灵渠也是为了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绝非个人的享受。
还有,秦朝的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秦始皇设置的郡县,是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恺撒,他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的,我们不可以否认,秦始皇有着不可原谅的过错。但是,我说,秦始皇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证实了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秦始皇时期开创的制度,为日后中国的发展打下了不可替代的基础。因此说,秦始皇功不可没。
正是因为有了秦始皇,才有了中国日后的昌盛和富强!
秦始皇的软肋杂文随笔
最近见到几篇有关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的文章,有的以为是他母亲赵姬行为不检点,给他心理上留下了阴影有关;有的以为他忙于政务和长生不老,无暇关心此事。不过都没有触及到秦始皇唯我独尊的关键,可以和专权抗争的,除了地方政权和官僚集团的势力,还有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力量,所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还要焚书坑儒。按照李斯的说法是:“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揜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仁义、烈士、不同意见和任何他认为可以盖过自己风头的事,都是不能容忍的。他对吕不韦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这里固然有其母亲的关系,但封十万户和“仲父”之称,对于他来说,都是芒刺在身的事。他把曾经和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逼入绝境,还发狠说:“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从蒺藜其脊肉,干四肢而积之阙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的行为过于拉风了。他还想到了死后不能控制的谥号,所以他要除谥法,说:“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如果他没有立皇后,则可以从《荀子》中找到答案,荀子说:“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立了皇后,就是承认了有妻,杨倞注《荀子》的解释是:“妻者,齐也,天子尊,无与二,故无匹也。”这是秦始皇不能容忍的。不过,秦始皇是不是真的没有立皇后,还是有疑问的,《白虎通》就说:秦国称后始于孝文王以安国君立为王,以华阳夫人为王后,以后“秦称皇帝,正嫡曰皇后。”《中华古今注》有:“始皇诏后梳凌云髻”的记载。看来秦始皇还是立了后的,只是有关皇后的记载很少而已。
但是,无论如何专权,有一件事是可以拿来忽悠他的,那就是长生不老和死后的享受。于是出现了一位名字叫清的特殊女人,《史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秦始皇不仅容许她发财、用财自卫,还请她到京城为客,死了还筑台怀念她。她老家的《长寿县志》还说她家族的仆人上千、徒附和私人保镖上万。简直是独霸一方的地方武装,就是因为她经营的是丹砂。《汉书.食货志》说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丹砂不仅是炼丹的材料,还是秦始皇陵必需的水银的原料。这就是司马迁感叹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居然可以“礼抗万乘”的原因,秦始皇和她之间存在着一笔心照不宣的交易。
宋仁宗时的中书令夏竦按照封建妇道,在他的《女怀清台铭》里对寡妇清“贞妇”提出了异议,他说:“妇越闺户,预外事,是非贞也;图货殖,忘盥馈,是非孝也;采丹石,弃织纴,是非功也;抗君礼,乖妇仪,是非德也。”而宋代的学者刘攽,多少也看到了“贞妇”背后的实质,他在《女贞花》诗中说:“巴妇能专利丹穴,始皇称作女怀清。此花即是秦台种,赤玉烧枝擅美名。”此时还有什么贞不贞的问题?要不是她死得早,不要说在偏僻的巴地独霸一方,就是再多提出一些让秦始皇违背独裁原则的要求,也是完全可以得到满足的。
秦灭六国,却留下了一个卫国,而且终秦始皇一生没有去绝卫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谜。《史记.卫康叔世家》说卫国到卫元君时已经只留下濮阳一地了,秦灭了魏国后把濮阳划入东郡,而把卫国从河南东北部迁到了西北部的野王县。
卫国的最后一个国君叫君角,奇怪的是,“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以后,秦始皇却一直没有去灭卫,直到秦始皇死了十多年以后的“君角二十一年”,秦二世才“废君角为庶人”,卫国这才算是寿终正寝了。而这时秦朝本身也快走到尽头了。
秦始皇除了留下一个中原的卫国,他没有统一的还有几个边远的地方。《西南夷列传》说:“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除了滇以外,《东越列传》还记载:“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越王勾践世家》则记载:楚威王大败越,尽得故吴地,“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
闽中郡采用了君长统治的办法,秦王朝认为这一带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所以闽中郡虽然名义上实行郡县制了,实际的建制却是与其它郡不同的。秦政府并没有派守、尉来闽中,而是仅仅废去了越人的王位,行政长官仍然是勾践的后代。
越族是个很大的种族,分支极多,《索隐述赞》说:“勾践之裔,是曰无绪,既席汉宠,实因秦余,驺、骆为姓”。在司马迁《史记》以前的上古时代,是男子言氏不言姓,女子言姓不言氏的,比如我们现在说秦始皇为嬴政,上古时代却是为赵政的。因为他的先人封于赵,所以秦始皇以嬴为姓,以赵为氏,《史记》上也只有赵政,没有嬴政的。
勾践的姓是姒,氏为驺,所以,这也佐证了东海王驺摇确实是勾践的后裔。而且他们被楚国打败后,仍然还奉之前的楚为正统,就这样,到秦灭后的东海王驺摇,他们已经维持了七代,这在秦国是很有几分一国两制味道的。而且还有不少“滨于江南海上”的一些地方,始终没有被秦始皇统一过。
秦始皇灭了六国,就开始热心于巡游,立碑记功,宣扬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劳,并且开始大享其乐和寻求长生不死。他已经无心去攻打路途险阻的滇,以消灭楚国的残余;也无心去与擅长水战的越人争夺滨于江南海上之地了。
但是这毕竟和他宣扬的一统天下有些缺憾,于是,秦始皇就需要为自己的不彻底性设置一个托词了,他特意留下了一个卫国也就很有必要了,这样可以用来自欺欺人,以便看起来似乎随时都可以拿下。但从地图上抹掉野王县的卫国,虽然只要高兴,随时都是可以做到,但滇与越的残余,虽然已经难以对秦始皇构成威胁,要拿下它们,却也是不那么容易的,这就成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一笔糊涂账。
去孟子故里转了一圈,想起一直有争议的秦始皇《峄山刻石》,于是上峄山寻访了一番。秦始皇为自己的立石记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史记》载:“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却没有记载刻石的具体文字。唐人《封氏闻见记》说这块刻石在后魏太武帝登此山时,被“使人排倒”了。以后又经历了几次变故,杜甫就有诗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据说以后的文字,是按照南唐徐铉摹本重刻的。自从刻了《峄山刻石》,秦始皇刻石的嗜好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因此他又“与鲁诸儒生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而上了泰山,立了《泰山刻石》。除了这两个刻石,接下来的《琅邪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门刻石》都被他刻在了海边,包括最后一块,也是“望于南海,而立石刻”的《会稽刻石》。
秦始皇的沿海巡视中,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琅邪,那正是越王勾践胜吴后迁过去的都城所在地。《越绝书》记载:“勾践徙都琅邪,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虽然《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但是勾践的后代东海王摇,闽越王无诸等人统治的地方仍然存在。《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杀西呕君译吁来,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南方的百越仍然不肯服从秦的统治。《越绝书》还提到:“娄门外力士者,阖庐所造,以备外越。”、“娄北武城,阖庐所以候外越也。”内越和外越仍然是秦国海上的主要威胁,所以他多次到琅邪视察和派人出海,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寻仙求不死药。
从北边的碣石门到芝罘、东观、琅邪,加上“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再到会稽,就是一条海防线。公元前219年东巡刻石,并“徙徒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公元前218年,“登之罘,刻石。”归途中又视察了琅邪;公元前215年,到海防北大门的碣石门;公元前210年东游会稽,又沿海北上到琅邪。他在“铭功会稽岭,驰望琅邪台”的同时,还“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南海大越故地。”可见他对越人的防范心理,而他曾派徐福两次入海东渡,也显然有寻仙以外的重要目的。
《会稽刻石》的特别之处是有一段不一样的文字:“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有人说这反映了他的贞节观,以及之所以杀吕不韦,鄙视生母的心迹。顾炎武则认为:“《吴越春秋》有谓勾践‘以寡妇、淫泆过犯,皆输山上;士有忧思者,令游山上,以喜其意。’当其时盖欲民之多,而不复禁其淫。传至六国之末,而其风犹在。故始皇为之厉禁,而特着于刻石之文。”但两者都忽略了越人在多次大规模征战以后,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衡的情况,以及他们卧薪尝胆,卷土重来的特色。秦始皇自家的心事,何必写到越地去?禁其淫佚,越人比不上齐人的女闾七百,为什么一定要写到越地去呢?那是想尽可能地减少越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还极具侮辱性地用了“寄猳”这个词语。
秦七刻石现在原物仅存《琅邪刻石》十三行残碑一块,为二世诏书及从臣名,计八十四字。秦亡后,刻石被凿破扔入了海中,到了近两千年后才被捞起,现存国家博物馆。而《琅邪刻石》还透露了一个有意思的信息,虽然秦始皇说了:“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但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是有封侯的,所以碑文提到的随从人员中有:“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等人,这些列侯和伦侯的排名还都在“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之前。以后秦二世也封赵高为“武安侯”。颜师古说:秦制第十九级的关内侯“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但对照秦始皇至死还留一块小地方让卫国延续下去的情况,他让几个地位高于丞相、卿的列侯存在封地,也是可能的。几个强人在一起,不分给他们一点好处,谁给他卖命呢
不少学者认定,尚贤任能也是法家的政治主张。但商鞅却是明言要尚奸的。《商君书》说:“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疆。”用善人是不行的,因为:“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为了统治的需要,亲情是要不得的。“章(彰)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按照专制的规定,人与人之间“划清界限”是必须的,这里不能有善恶的评判,也不能有个人隐私,“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打小报告是受到鼓励的。于是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就成了统治的大敌,被商鞅称之为“六蝨”。在他的眼裡,有了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这十样东西,则“敌至必削,不至必贫。”不要这十样东西,则“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于是,参观兵马俑的时候,常常让人怀疑这个“见战,如饿狼之见肉也”的强大的军阵,究竟是正常的人组成的,还是异化成了动物的人组成的?这样没有文化、没有廉耻的军队,当然不可能按兵不伐。因为:“国疆而不战,毒输于内”,社会要求和社会矛盾得不到转移,不满得不到发泄,必须通过战争,使“毒输于敌国”。
就是真的“按兵不伐必富”,民也富不起来。商鞅对于富民的办法是:“民有余粮,使民以僳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四寸之管无当,必不满也。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粮食多了,可以用来买爵位,这就设立了一个装不满的无底洞。因为刑罚多如牛毛,而且轻罪重罚,“弃灰于道者黥”、“步过六尺者有罚”,还有各种连坐之罪,弄得人人难逃法网,“农有余食”也是不利于让他们出力的。“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要他们出力,必须让他们贫困,因为“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这样就达到了“民贫则力富”,力富又不得不出死力的效果。
不仅要民贫,还要愚,“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他们要的只是民力,“民不贵学问,则民愚。”还要“废逆旅,私交。”不让他们有所交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焚书坑儒就不难理解了。商鞅变法成功了,秦始皇最终也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统一大业,天下百姓做人的权力也进一步被剥夺了。
汉承秦制,以后封建的列朝列代,也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这个传统。《资治通鉴》所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儒法二家,左手右手而已,商鞅那样的法家毕竟过于赤裸裸,所以到了荀子、韩非子等人那里,就不那么直白了。统治者也看到了“内王外圣”,用儒家忠孝仁义的欺骗性,来掩盖那一份赤裸裸的重要性了。
浅谈始皇帝秦王嬴政
如果要说中国历史上谁才是第一位皇帝,那么这自然非属秦王嬴政不可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中国华夏九州大地所有的部落统一起来的人,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其功劳无人能比,就算是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清朝皇帝康熙、乾隆,都无法与秦始皇媲美。你问为什么?答案很简单,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仅仅只有元太祖成吉思汗而已,他们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皇帝,对于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事迹我们早有耳闻,但是秦始皇一直被骂为“暴君”、“暴政”,大家对他有很大的偏见,但是其实他的很多实际都是你不知道的,今天我就来浅谈始皇帝秦王嬴政。
他是善于使用反间计的大军师。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秦始皇剑指赵国,赵王派老将廉颇率全国大军出去抵抗,廉颇英勇善战,再加上赵国易守难攻,秦军连年征战,所以秦国大军一时间竟然没有办法攻破城池,嬴政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觉得赵国只能智取不能抢夺,怎么智取呢?关键是要解决掉廉颇,只要指挥大军的不是廉颇,一切都好办。于是秦始皇找到了赵王手下宠臣,贿赂他:“你要知道,赵国迟早要完,我们大王看重你,想要收你为我们的间谍,为我大秦所用,你愿意吗?”那人当然知道赵国现在情况火烧眉毛,正想着另投他主呢,现在秦国这条大粗腿来了,他当然得抱紧,于是就答应说:“好,我投靠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如今我们大军压境,廉颇是我们最大的绊脚石,这是你立功的大好时机,怎么样,表表对我们秦王的忠心吧!”就这样,廉颇这个大功臣被奸臣污蔑,凌迟处死,秦王命大将杀神白起为大元帅,率军攻入城内,统一了赵国。
他还有点儿虚荣心。灭掉山东六国之后,秦王大摆宴会,在宴会上,他说:“在我横扫六国之前,我的父辈们就已经称王,如今我统一六国,是天下富强团结,我的功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如今我如果再称王,配不上我的大业,诸位说,我应该叫什么好啊?”“大王,古人说三皇五帝,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上面是三皇,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从今天起,不如您就叫泰皇,然后,您自称朕,为无上天子。怎么样?大王,不,泰皇您意下如何啊?”一个聪明点儿的大臣建议道。秦始皇嬴政却说:“泰皇已经前有古人了,我再叫‘泰皇’,恐怕也显不出朕的高贵之处,这样,我就叫‘皇帝’,由于这个称号我是第一位,所以我又叫‘始皇帝’,为‘秦始皇一世’,以后我的继承者则为‘秦始皇二世、三世’乃至‘万世’!诸位爱卿,意下如何啊?”大家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哦,大王觉得自己比三皇五帝功劳都大,所以在“三皇五帝”中各自摘一个字出来,以显示出来自己的高贵,一些大臣马上赞叹道:“殿下英明!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在座的所有人马上反应过来——“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自己的建设事业,导致“官逼民反”,六国贵族重新联手,再加上民间起义不断,秦王朝只存在了两代然后就像一堵墙一样倒了。
秦始皇,他是一个我们高攀不起的千古一帝,以我浅薄的学识怎么能完全谈论他呢?我只不过是抓住他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进行“浅谈”罢了。
论秦始皇给后人留下的错误印象
说到秦始皇,人们习惯性的把他认做暴君;而秦皇所统治的秦朝,也几乎被人众口一致的指责为暴政。但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题记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战争击败敌国之后,千篇一律的做法都是将战败王室,将相用屠杀来予以摧毁,将战败国的百姓贬于奴隶的地位进行虐待和压榨。秦始皇会选用历史上普遍采取的残酷模式吗?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但,这是真的吗
据《史记》记载,秦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六国的王室进行屠杀灭族,也没有杀六国的大臣,将军和富豪,只是把他们迁往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我们再想一想,若秦皇杀人如麻,看不起战败国的平民百姓,那楚人刘邦为何可以做官?楚人萧何为何可以被朝廷提拔?楚人项羽为何行动自由?原因只有一个: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的是宽松的仁政。
“统一全国,秦皇杀功臣”
大将王翦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战无不胜”,秦皇之所以能灭六国,完全是靠的王翦的军事胜利,可天下一旦太平,这种人就可怕了。王翦一旦反叛,没人能打得过他。君王生性多疑,怕的就是这一点,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免生后患。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越王勾践诛杀功臣文种,汉高祖刘邦诛杀诸侯王,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
可王翦很幸运,秦始皇不仅没有杀王翦,还奖励了王翦的儿孙。
一个被后人忽略的事实是:秦始皇没有杀任何一位开国功臣。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不用解释就让人想到是针对读书人的。即把你书烧了,又把你人杀了。看到这四个字,自然会得出秦始皇痛恨读书人,从而要摧残文化,灭绝读书人的恐怖现象,但这留给我们的“现象”是不对的。
“焚书”意指焚烧书籍,人们会联想到禁锢思想,摧残文化。似乎无论什么情况下,焚书都是不对的。李斯在提议焚书时,理由是“今诸生不师今学而学古”,可这里的“诸生”并不是指读书人。秦皇时期,读书识字之人基本都是王公贵族的后人。直到后来,围绕在王公贵族(六国)周围的门生,门客阶层,便成为了当时的“诸生”。而所谓的“焚书”,是因为当时有人锲而不舍的提出分封诸侯国,好不容易才统治的天下,竟让又要分裂。秦始皇想让他们断了念头,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杀人,秦始皇却只是烧毁了他们的书籍。值得在意的几点是:1、烧毁的书是关于诸侯国的历史的。2、此举主要局限于咸阳。
“坑儒”,其实是“坑术”。大家都知道,秦皇是一个迷信的人,他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卢生和侯生便主动请求。可是,研制不出“长生不老药”啊!怎么办?骗哇!他们拿着巨额的工钱,也没能找到奇药。秦皇很生气,因为他听到替他办事的人非法牟利的信息,然后就把这批贪污巨额的术士给坑杀了。多简单的一件事啊,可后人却以讹传讹,逐渐变成了坑杀读书人。本来挺公正的一件事,却让秦始皇背上了一个“暴君”的骂名。
如今的我们,得感谢始皇帝,若不是有一个统一的,庞大的国家,若不是有厚厚的万里城墙,或许我们的国家早就四分五裂,或许中国也随着古玛雅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在风中消散了。
——后记
秦朝始皇帝
13岁的嬴政在打猎之中遭遇韩夫人暗派的刺客,嬴政与卫士英勇激战,杀死刺客。韩夫人与樊于期合谋,采用韩王提供的一箭三鸟之计,派人向皇宫射匿名信,揭发赵姬与吕不韦淫乱、嬴政是吕不韦之子。异人阅后,气得吐血,但识破匿名信的目的,既严厉警告了赵姬和吕不韦,又下令处死韩夫人。经韩夫人苦苦哀求,异人饶了她。嬴政继位后,赵姬要在宴会上用慢性毒药毒死韩夫人与成蟜,被嬴政巧妙制止。韩夫人向赵姬进献玉柄马鞭,赵姬误认为是匕首,下令抓捕韩夫人和成蟜,韩夫人乘机装疯,实施韬光养晦之计。
多国联军第一次攻秦国时,魏无忌领导联军顺利打到函谷关,嬴政采用虚实并举之策,将联军打退三百里。嬴政还运用多种方式施展离间计,使魏王怀疑并将魏无忌调离前线,联军对魏王的做法非常气愤,纷纷撤军回国。
为让成蟜立功升官,韩夫人派人与韩王暗地合谋,叫成蟜说服嬴政,派成蟜到韩国要地。嬴政将计就计,不顾吕不韦劝阻,派成蟜到韩国索要土地。韩国君臣假戏真唱,非常勉强地割让了一块地给秦国。成蟜回国后,嬴政破例提拔他为长安君。
多国联军第二次进攻秦国时,成蟜极力请求领兵出征。嬴政欲擒故纵,令成蟜率军作为右路军去进攻联军。成蟜乘联军击败秦军左路军,在阵前发动叛乱,联合联军向咸阳进军。嬴政与吕不韦领军迎击,引诱成蟜进入埋伏圏,经激战将成蟜抓获。嬴政斥责成蟜之后,特赦了成蟜,成蟜不堪屈辱,撞石自杀,嬴政搂着他大哭一场。嬴政率军朝邯郸前进,联军急忙撤军到东阳关,以保卫邯郸。嬴政撤军,派人用计煽动项燕的不满情绪,让项燕怒而撤军,致使联军解体。
吕不韦以嬴家的恩人、嬴政的仲父和老师的身份,通过向嬴政讲课,向他推荐人才,编撰《吕氏春秋》供他阅读,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将自己的主张强加给他等手段,不断向他施加影响,企图当周公。
嬴政为摆脱吕不韦的影响,在环境不利时就软抗;忍无可忍时就硬顶,但更多的时候是用智慧敲打和制约吕不韦。嬴政登基伊始,机智地撤掉了吕不韦的特殊席位,让他与大臣们同列。吕不韦将《吕氏春秋》悬在城门口,声称谁能改一字就赏千金。嬴政得知,用激将法激淳于越去敲打吕不韦,逼使吕不韦撤掉悬在门口的书。吕不韦到嬴政面前请罪,嬴政严厉斥责他,罚他到御前会上自责一次。嬴政发现赵姬与吕不韦的接触不正常,但又没拿到实据,于是就借聊天之机,用历史上丞相与王妃通奸而被帝王处死的故事警告吕不韦。吕不韦心中震惊,事后暗地将嫪毐献给赵姬,以替代自己。
赵姬与嫪毐淫乱生子,事发之后嫪毐企图谋反并杀死嬴政。嬴政得知,派兵平息嫪毐的反叛,斩杀了嫪毐和嫪毐之子,把赵姬幽禁在雍城,将吕不韦罢免并遣回封地洛阳。吕不韦被贬封地洛阳后,擅自接见六国使节,聚众议论朝政。嬴政发旨严厉谴责,令吕不韦迁至蜀地。吕不韦不堪严责而自杀,嬴政闻讯,猫哭老鼠地痛哭一番。
陈忠等二十七名官吏强谏嬴政宽恕赵姬,惹怒嬴政,将他们全部处死。七十多岁的茅焦不畏斩杀,勇敢而又机智地劝谏嬴政,终于打动了嬴政,嬴政亲自到雍城将赵姬接回咸阳。
嬴政按照缭子提出的“远交近攻,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离间收买”的战略,开始征伐诸侯国。
为保护韩国,韩王派郑国到秦国,以帮助秦国修渠为名实施疲秦之计。韩王还借嬴政索要韩非之机,派韩非出使秦国,令他暗中引导秦国进攻赵国。李斯嫉妒韩非,指控韩非是间谍。嬴政识破韩国的阴谋,令李斯审问韩非,李斯乘机害死了韩非。嬴政发函谴责韩国派韩非来从事间谍活动,令韩王道歉,割让南阳。若不答应,就进攻韩国。韩国忍痛割让南阳。王翦在接收南阳时,以假道伐虢之计攻破韩国王城,俘虏了韩王。
嬴政派嬴成率军征伐赵国,嬴成用计大败赵军,赵军主将庞暖气得中风而亡。赵国调李牧率军阻挡秦军,不论秦军如何挑战辱骂,李牧坚守不出,以挫秦军锐气。嬴成派特使给李牧送一只乌龟,在龟背上写上李牧的名字,以羞辱他。李牧高兴地把乌龟收下,将士们义愤填膺,要杀特使,被李牧拦住。嬴成用围点打援之计去攻赵军的粮仓肥下,李牧不为所动,用计夺取秦军两座后方城池和大量物资。嬴成率军来争夺失去的城池,又被李牧的伏兵打得惨败。
嬴政重罚了嬴成,派王翦率军去迎战李牧。王翦为避赵军锋芒,只对峙,不交战。李牧几次偷袭都王翦击败。嬴政和王翦多次使用离间计,使赵王对李牧产生了怀疑,下令调李牧去防守匈奴。李牧担心离开前线会动摇军心,交出军权,但不离开前线。赵王以抗令罪抓捕李牧,李牧悲愤而自杀,其他将领或自杀,或出走。秦军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将赵军击败。王翦将邯郸包围数月,赵王出城投降,赵嘉率领宗族化装成百姓出逃。嬴政封赵王为房陵侯,赵王不受,悲愤撞石而亡。
姬丹游说嬴政不要灭赵国,嬴政不听,将姬丹软禁。姬丹掐死卫兵,逃出秦国。燕王与代国联合抗击秦国,姬丹派荆轲去刺杀嬴政。荆轲提出要用樊于期之头作为献礼,才能得到嬴政的接见,樊于期愿献头颅,慷慨自杀。姬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唱罢《易水行》,义无反顾地驶向秦国。嬴政不听大臣劝阻接见荆轲,当嬴政查看督亢地图时,荆轲抽出匕首刺杀嬴政,嬴政躲过,与荆轲展开激烈的拼搏,赵高用竹简砸荆轲,荆轲躲让,嬴政拔出天子剑将将荆轲杀死。
嬴政发令攻打燕国。姬丹用诈降计和偷袭计对付秦军,却被王翦识破,王翦将计就计,大败燕代联军。为保燕国不被灭亡,燕王令人杀死姬丹,将其头献给秦军,乞求休战。嬴政谴责燕王杀子以求自保,令秦军继续追击燕代联军。燕王被擒后,嬴政将姬丹之头还给燕王,燕王愧恨而自杀。
灭魏时,嬴政用声东击西之计,先攻打楚国,以麻痹魏王,然后突然奇袭魏国王城。魏王不听大臣的劝告,不与楚国联合抗秦,也不靠前设防。秦军发现楚国派兵增援前线,迅速改变计划,转向进攻魏国,很快击败魏军主力,将魏国王城包围起来。
时降大雨,嬴政采用以水代军之计,令秦军引河水包围魏国王城数月之久,魏王决定投降,主战将领悲愤自杀,或者出走投奔楚国。魏王投降后,嬴政封他为巴陵侯。
在商议灭楚之时,嬴政不采纳王翦用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才能取胜的主张,轻信了李信之言,派李信率军二十万去伐楚。李信中了项燕的引诱之计,进入楚军包围圈,被楚军打得惨败。
嬴政亲往王翦家中作检讨,再三请求王翦出征。王翦虽然答应,为使嬴政放心、并确保自身安全,他向嬴政要房要地。嬴政不仅答应王翦所提要求,还把公主嫁给王翦的儿子。
王翦到前线后,针对楚军粮草紧张的弱点,与项燕打持久战。项燕派特使当面反复污辱王翦,王翦不为所动;项燕采用多种计策进攻秦军,都被王翦击败。项燕用匿名信施展离间计,也被嬴政识破。楚军粮草严重短缺,项燕不得不以撤退引诱秦军出来决战。王翦抓住机会,倾巢出动,多路一起进攻楚军。楚军招架不住,被打得大败,项燕被围困。他英勇厮杀,壮烈殉国,王翦乘胜前进,很快攻破楚国王城,俘虏了楚王。
嬴政率领群臣迎接王翦凯旋,王翦主动交回索要的田宅,并向嬴政请罪,嬴政感动地嘉奖了他。得知蒙武病重,嬴政不惧传染,登车看望,割下胡须给蒙武作药引。
灭齐时,嬴政先以疑兵之计麻痹齐王,然后派一支部队进攻齐国主力,另派一支部队从齐国最薄弱的地区进攻,轻松地打到齐国王城。齐王被秦国的诱降之计迷惑,不听主战派的建议,投降了秦国,被押到偏远的院落里软禁起来。
胡璇企图以歌舞长期迷住嬴政,华蓉以历史典故劝导嬴政,使嬴政不看歌舞,引起胡璇嫉恨。胡璇极力争宠,缝制披风,当着华蓉之面给嬴政披上。当秦国攻打齐国时,齐王令胡璇向嬴政求情,胡璇为了争宠,采用不同于华蓉的做法,不为齐国求情,赢得嬴政的好评。
建立秦朝后,嬴政主张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但遭到皇亲和功臣的顽强抵制。嬴政从长远的角度阐述了废除分封制的重要性,王绾和嬴成不能接受,策动二十五位大臣在皇宫门口跪求嬴政采纳分封制。嬴政采用各个击破之策,机智地使他们离开皇宫门口。
嬴成因没被封王而失望,借不服李斯当丞相撞翻李斯的车并在朝堂上殴打李斯,嬴政将他关进牢中。出狱后,嬴成担心嬴政杀功臣除后患,边韬光养晦,边暗地走向阴谋推翻嬴政的道路。他企图通过出征得到兵权后谋反,杀死嬴政后自己称帝。他两次力争出征,嬴政识破他的野心,坚决不让他出征。嬴成用软硬兼施和欺诈之策反了功臣李信,李信利用美人计拉拢皇宫卫士长王镇,企图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嬴政和扶苏。嬴政不断用计进行考察,并敲打嬴成和李信,发现了他们的野心。惶惶不可终日的嬴成也不断用计迷惑嬴政,以保护自己。嬴政不急于除掉他们,不断用计一步步逼他们充分暴露,最终在大殿内将他们一网打尽。
围绕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统一赋税和土地制度、去泰山封禅、焚书坑儒、禁私学、兴建大型工程等重大事件,嬴政、李斯与王绾、淳于越等大臣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的矛盾。王绾和淳于越多次在政见上与嬴政发生激烈的争论。嬴政若认定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他或耐心地引导、或机智地反驳,若仍不能说服对方,他就果断地拒绝。他若认识到自己错了,就及时吸收正确的主张,并表彰敢于力谏的王绾与淳于越。
王绾和淳于越多次用计诱导李斯产生过失,多次利用李斯的过失弹劾李斯。因李斯是嬴政的亲家,李斯又善于迎奉嬴政,嬴政便暗中保护他,使得李斯往往是有惊无险,即使被撤职,时隔不久又恢复职务。李斯和周青臣也使用许多计策,或引诱王绾和淳于越出错,或用计陷害王绾于淳于越,激化他们与嬴政的矛盾,最终导致淳于越和王绾被迫辞职,扶苏被贬出朝廷。为致淳于越于死地,李斯用计将淳于越骗回朝廷,淳于越劝谏嬴政颁发罪已诏检讨在焚书坑儒和禁私学等重大问题上的过错,召回王绾和扶苏,嬴政严辞拒谏,淳于越激烈强谏,加上李斯火上浇油,惹怒了嬴政,将淳于越处死。
胡璇用仙杯讨好嬴政,被华蓉机智地破解,胡璇更加痛恨华蓉。她韬光养晦,主动向嬴政和华蓉认错,将自己绣的丝织品送给华蓉。暗中却拉拢宫女秋菊,利用嬴政怀疑苏桂与兰池刺杀案有关之机,设计毒杀华蓉,并嫁祸于宦者苏桂。事情败露后,胡璇诬陷华蓉指使廷尉府酷刑逼供,制造假供词,并称神灵托梦告诉她,华蓉的属相克夫,劝嬴政休掉她。嬴政严厉驳斥胡璇,下令将她斩首。华蓉不想让胡璇死得痛快,为胡璇求情,将胡璇改判为终生幽禁,胡璇不堪受辱,暗令胡亥以后为她报仇,然后在狱中撞墙而死。
项梁、张良等团伙为推翻秦朝复辟六国,针对嬴政进行统一政治、经济制度的各个重大行动,发动了颍川暴动、皇陵暴动、楚国陶仁事件、兰池刺杀嬴政、博浪沙刺杀嬴政、刺杀李斯和淳于越以离间大臣激化朝廷内部矛盾、勾结嬴成发动政变等一系列阴谋活动,并制造了企图扰乱嬴政心境的陨石事件、玉璧事件。向秦朝和嬴政发起一次次进攻,不仅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震动,也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斗争。
嬴政君臣与复辟势力展开了激烈斗争。对两场暴动,嬴政恩威并用,将镇压和感化相结合,粉碎了复辟势力的图谋,分化了复辟势力的阵营。对刺杀李斯、淳于越两起事件和张良制造的陨石等事件,嬴政及时识破复辟势力的阴谋,用计巧妙地作了处理,不仅化解了负面影响,还收到较好的正面效应,张良等人不得不佩服。在兰池和博浪沙刺杀嬴政事件中,嬴政与卫士一起英勇搏斗,杀死杀伤刺客,挫败了张良等人的阴谋。事后,他不畏刺杀之险和辛苦劳顿,仍坚持到江南去巡察,最终病死在途中。
我心目中的秦始皇作文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来去匆匆,走过了多少风云人物,秦始皇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厚重的脚印。秦始皇只有一个,但是在不同人的心中,对秦始皇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有人说:他是暴君,搞得天下百姓不得安宁。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称赞他的立国是“掀翻一个世界”。
秦始皇,名赢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庄襄王死后继秦王位,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①秦王统一七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善于用人、雄才大略的秦王的统治下,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②废分封,立郡县,建议中央集权制度。
嬴政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耳机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
车同轨:秦统一以前,各地的车辆大小不同,这不利于车辆通行。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书同文:秦统一以前,各诸侯国的文字也不统一,对政令的推行和各地区文化的交流造成障碍。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秦统一文字,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
④御匈奴,筑长城,派蒙恬收复河套地区。
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征发大批人力修缮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后又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设县,为进一步开拓西域奠定了基础。
在我心中,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新的历史时代。但是秦始皇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秦始皇为了强化专制统治,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同时大修宫殿和坟墓。据说秦始皇所修的宫殿,关中三百,关外四百余,其中最有名的是阿房宫。又用刑徒七十二万人穿骊山作陵又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他还兴师动众,五次远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书坑儒。这些作为大幅度摧残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严重社会危机。秦始皇去世才1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王朝仅存在15个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飞烟灭。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人物评论:秦始皇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於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衆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爲“千古一帝”(李赞《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駡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爲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爲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因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於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後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後,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爲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其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於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爲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爲什麽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爲何在西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後,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後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後,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请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後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西元前二三八年到前二三○年,秦国不断向韩、赵、魏进攻,爲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西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灭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能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即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即在尽心地爲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於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後,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爲一个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过,对於历史发展具有多麽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後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於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爲西方落後地区,秦孝公也曾爲此而苦恼,昭王以後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其主要统治地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统治时期,其国土竟达空前广大的程度,面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爲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爲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爲後来的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爲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於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徵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爲沈重的劳动。这种徭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麽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着《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麽?”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爲人民群衆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爲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産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於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至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爲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他诸侯国是极爲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後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爲如此,也是由於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爲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初中议论文:对秦始皇如何评价?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领主制,在本质上同是封建主义。但从封建领主制走向封建专制主义,则是封建社会向前发展中一步的前进。这一步前进的历史实质,是农奴制的被废除。
当然,封建专制主义的创立,不应完全归功于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它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长期发展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封建领主经济走向崩溃的结果,主要地是中国土地所有权从封建贵族世袭所有制向新兴地主阶级私人所有制的转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形式。土地所有关系的这一改变,改变了农民和土地所有者的生产关系,它使农奴式、半衣奴式的农民变成了小块土地的所有者;它挖空了封建领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剥夺了封建领主借以剥削农民的物质条件;问时也替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准备了建筑的基地。可以这样说,秦国的统一,不是由于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历史的进程使封建专制主义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占了优势。但是这里所说的优势,是指的历史的倾向性,而要使这种历史的倾向性变成现实的历史,还要经过人的努力。秦始皇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这种历史倾向性变成了现实的历史。因此,我们不能说,秦始皇在这一历史的变革中,没有起过任何作用。
提起秦始皇,就会在我们面前出现一个专制皇帝的阴影。的确,秦始皇是一个典型的专制皇帝,他毫不隐讳要把一切的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要把自己变成人间的上帝。但是正象我们不能把封建专制主义的创立,完全说成是他个人的功劳一样,也不能把专制独裁完全说成是他个人的个性。应该说秦始皇的专制独裁,实际上是以他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的阶级专政的表现形式。
任何阶级,当他要夺取政权的时候,都要集中权力。新兴的地主阶级也不例外。史实证明,在战国末叶,以六国国王为首的旧贵族,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作最后的挣扎,企图抵抗历史的新倾向,保护他们垂危的腐朽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新兴地主阶级不集中权力,组织并指挥自己的武装去粉碎封建贵族的反抗,旧贵族是不会自动走下历史舞台的。秦始皇执行了这个历史使命。他以秦国为据点,向六国旧贵族进行了毁灭性的讨伐,在秦国军队的面前,六国国王的王冠一齐滚到地下。在覆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把旧贵族借以巩固封建割据的物质条件加以彻底的摧毁。他就象一个清道夫,把暴力当作一把扫帚,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中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件事,是历史向秦始皇提出的新问题,因为在当时,不但中国不曾有过,全世界也不曾有过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秦始皇是在没有任何范本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首创这一制度的。
要建立一个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必须有一套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当然最重要的是经济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秦始皇首先下令“使黔首自实田”,用命令把土地私人所有制从秦国推广到以前在六国统治下的地区,这就替新兴地主阶级的全国规模的阶级统治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体制方面,他宣布了废封建为郡县,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此外,又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所有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历史活动。
仅仅次于消灭封建领主制,秦始皇又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据史籍所载,秦始皇的国家,西至临洮、羌中,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东南到了中国大陆的尽头。此外,秦始皇又开五尺道以通滇黔,凿灵渠,分湘江之源以通岭南。这样就打通了从中原通达西南和岭南等边远地区的道路,突破了这些地区诸民族的原始闭塞性,使得当时的许多落后地区有机会接触中原的文化,并且逐渐加入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体系之中。这对中国历史的全面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统治这样一个从来没有的大国,特别是为了保卫黄河流域的城市和农村免于匈奴人的蹂躏,秦始皇在他的国家的北边连接并延长旧有的燕、赵、秦长城,成为屏障北方的一条围墙,又沿着这条长城建筑了很多亭障。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他又堑山堙谷,修筑了一条从咸阳附近通达九原的直道。同时又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把重要军事据点贯通起来。对于秦始皇所作的这些工作,我以为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
应该受到谴责的是秦始皇大修宫殿和坟墓。据说秦始皇所修的宫殿,关中三百,关外四百余,其中最有名的是阿房宫。又用刑徒七十二万人穿骊山作陵。在宫殿中都有钟鼓美人。但是从秦始皇历年的巡游看来,他并没有躺在他的宫殿里去享受钟鼓美人。他在统一中国以后的十二年中,(公元前二二一年――前二一○年)前后出巡五次,几乎走遍了他的国土。看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
秦始皇把中国的历史从封建领主制推到封建专制主义,应该说有他的功劳。因此封建社会的这一发展,意味着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人身隶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或者说是农奴制的废除。但是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道路,是用农民自己的尸骨铺平的。在覆灭六国的残酷的战争中,以及在后来无止境的土木徭役中,死亡的农民是不计其数的。农民用自己的鲜血刷红了阿房宫。但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一付新的枷锁,新的剥削制度,新兴地主阶级的赋税与徭役。因此,在农民看来,这不过是以暴易暴而己。
吾论始皇之过
废话有害健康,赶快切入正题!
易中天曾品过三国,但我今天不品三国,我品一个人。谁呀?你们都认识——秦始皇。
秦始皇,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争议往往表现在哪方面呢?千古帝王论功过,一世矛盾说始皇。对,争议,就是他的功与过。这个问题已引得无数人为之争鸣。究竟是他的功大于过?还是他的过大于功?各方褒贬不一,各有说理。而我,则认为,秦始皇的过大于他的功。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新题,我只不过发表一下我的拙论罢了。
秦始皇姓甚名谁,大家都知道,嬴政。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嬴政陆续灭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便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接着又统一这个,修建那个,为后世怎么怎么样,其实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稳定自己的皇位。
但是,我要说的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不能过分夸大的。我既然说他的过大于功,当然不是瞎说,就像办案得讲证据,我的拿出些话据来。
第一,能让我心惊的,便是他焚书坑儒了。
在一次咸阳宫宴上,李斯不同意儒生淳于越的“恢复分封制”,并借题发挥,说那些儒生借古非今,惑乱百姓,就建议秦始皇烧了他们的书,断了他们的“胡乱思想”。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了一道“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有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第二年,他听见有一批儒生批评他,便将这些暗中批评他的儒生抓来460多人,全部在咸阳城郊,活埋!
这种禁锢思想的行为不知能否用上“令人发指”这个词。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曾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还有一个,便是他的生死宫殿了。
何为生死宫殿呢?首先,生,秦始皇为了显示自己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的声威,强迫人民出力替他建造一所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这个阿房宫,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无与伦比,极度豪华。规模那么宏大的宫殿群,就供他享乐用。再者,死,他又发动广大劳动力为他修建骊山陵墓。那骊山陵墓,完全就是座地下宫殿,亦是奢华之极。还用明珠做日月星辰,用水银做江河湖海。做地上皇还不够,还要做地下皇!这也说明了他权力欲已经膨胀到了想入非非的地步。
两座大宫,着实要了百姓的命啊。为了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还有其他的一些秦王的暴政。比如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地主对农民剥削也就十分残酷,以便把赋税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
秦朝的刑罚也是十分严厉和残酷的。死刑有弃市、腰斩、车裂、磔、镬烹等等名目,罪名比较重的犯人,他们的亲属也要被一并处死。
综上所述,我再次声明,我还是认为秦始皇过大于他的功。
我的演讲结束了,再次感谢大家!
谢谢!
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公元前247年即位,公元前2XX年驾崩,在位37年但这37年却让秦始皇成为了千古一帝,他统一了六国,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一生功勋卓着,但现代人对他的讲评却是褒贬不一,我认为秦始皇功和过都有:
一:横扫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东周国力衰微,周天子虽任在位,但已是名存实亡,东周初年分封的各个诸侯纷纷自立为王,周天子已经无力再指派他们,这时就出现了诸侯之间的吞并战争,正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小的国家越发弱小,强大的国家越来越强大,这种局面持续到了战国时期,此时天下主要被燕、韩、赵、魏、秦、奇、楚缩掌控,其中要数秦国最为强大其余六国的实力一个也不可能与秦国相匹敌,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几个国家团结一起,可由于楚王的贪图小利,合作最终失败。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全面发动了对六国的兼并统一战争,到了221年,随着最后一个齐国的灭亡,秦统一了天下,我认为秦国并非是灭六国的真正凶手,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如果不是楚王的贪图小利,或许六国不会灭亡的那么快,可能秦国并不是六国的对手,反而可能被六国灭掉。横扫六国之后,如何来管理好这个庞大的国家就是一个难题了,有人提出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可这个方法秦始皇已经经历了它的住,一旦国力衰弱,又将成为一个乱世,李斯提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制度,所谓集权,就是大权在皇帝手中,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来协助皇帝办事,在地方上设置郡县制,至秦灭亡,秦共设置了48个郡,郡是秦朝在地方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而郡下面又有县,所有郡县官员必须都有皇帝亲自任命。
二:统一规制,汉字产生后,经长期的发展,到秦灭六国前已行成了几种书写方式,而且在设立的各郡县中,有些是从前别国的人,面对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规定以秦国小篆字体统一,与小篆不同的全部废除。在经济上,秦朝推出了着名的秦半量,把原来六国的布币,刀币、铜被贝全部作废,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其次还统一了度量衡,秦统一前计量单位不统一,势必会形成民心大乱,如果一个赵国人去楚国人的摊位买东西,双方度量衡不同,所以买到的东西也不同,所以说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为秦国的统一占有重要的低位。
三:秦始暴政,一个空前强大的秦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过几十年,秦灭亡罪魁祸首在于秦的暴政,其一是赋役沉重,在秦始皇时期,赋税十分沉重,有句话叫“秦朝赋税20倍”,于古衙役更繁重,据统计,秦朝人口两千万,每年有两百多人服衙役,严刑苛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秦始皇实行了严酷的刑罚,可分为死刑,肉刑、徒刑、连坐等12种刑法,而且条条都针对当时的农民和奴隶,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秦始皇一生50年,却让他成为了千古一帝,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融合国家,而且还开创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暴君,为秦朝的灭亡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