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朗诵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赋得古原草送别》作文

  浩瀚如烟的唐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其画面之美,韵律之妙,言情之深,无不令人沉醉。诗中有画,画里含情。读诗岂止是读一种文字、一种感情?读的更是一种人生,千年前诗人之人生,亦是今日你我之生命。我是繁华世间的一个过客,犹如一株柔弱而寻常的青草,却想看一看这大千世界的美好。在阳光和煦的午后,坐在那花树下,品一杯茗茶,捧一本唐诗,醉一缕清风,忆一段往事,此情此景,岂不美哉

  比起李太白的豪情万丈,杜工部的沉郁古朴,我更钟情于白乐天的自然流畅。最喜欢的是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我看来,此诗清新淡雅而不失韵味,通俗易懂却寓意深远。一千个读者赏《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我喜欢白诗之浅白平易、清新悠然,你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是大家耳熟能详也最脍炙人口的。这里赞美了野草生生不息、坚强不屈的意志,我们大多也只记得这几句。但若加上“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几句呢?整首诗画面尽展,一幅初春美景图跃然纸间。此时的你,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你的心去描绘这样的画面:

  春天悄悄地走来了,带着春风春雨,滋润着神州大地,一夜便染绿了古原。芳草凄凄,以碧绿鲜艳的风姿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春去秋来,周而复始,这片草原在年年岁岁的春荣秋枯中轮回,这是她的选择,更是一种执着。然而纵使那野火无情肆虐,焚烧掉的,也只是她的身躯,土下深埋着她斩不尽锄不绝的根须,来年听到春风的呼唤便破土而出,依旧能铺绿这无边无际的荒原……野渡寂静,远处的芳草淹没了古老的驿道,绵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偶尔掠过的马蹄声,裹着一缕轻尘,渐行渐远。春是明媚温馨的,即便是绿春的蔓草终究又送游子远去,即便是萋萋芳草可比满腹离伤。但谁又能忽略她的绚丽多姿,抵制她的无穷力量呢

  此诗文字优美,诗句精妙,情感深沉。在诗句中既有作者赞美春草坚韧品格之情,亦有欣赏春天美景之心,也有人说是讽刺小人所作。但是究竟表达了多少微妙情感,你我毕竟不是白居易,无法一一言尽,只要能欣赏诗中美景,品味励志之情就足够了。感受诗的纯美意境之时,我们这不完美的人生又当如何呢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要学会去欣赏生活的美好,去锻练坚强不屈的意志。我们的生命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欣赏美的时间。生活本就是简简单单才快乐,初春时节,你不妨也放下身心的束缚来到大自然,让自己融入整个天地。听溪水叮咚,闻百鸟歌鸣,赏百花争艳,春景尽在我眼中,也流动在我心间,不是很美好吗?春天有草的繁茂青春,秋天有叶的枯荣凋零,世间百态都是如此,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我们不必太在意得失。悲伤有时,欢乐亦有时,当我们身处困境,应该保持欣赏美景的心情,具备春草坚韧不拔的精神,拥有重获新生的希望,这样就足够快快乐乐了。愿你我之生命,没有凄惶,不惧风雨,无畏挫折,一如那片绿意盎然的春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朗诵

我喜爱的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我国是文明古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瑰宝包括有剪纸、国画、书法、戏曲、对联等很多很多,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唐诗。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写的是茫茫草原上长着茂盛的小草,每年小草都会变绿,即使冬天小草被大火烧的干干净净,到了春天,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会生机盎然。

  后来,爸爸妈妈让查电脑,我还知道《赋得古原草送别》后面还有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十六岁考试的时候的一篇习作,赋得就是古代考试命题的意思。这首诗前面四句描写的是古原草不屈不挠、顽强向上的精神,后面四句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唐诗琅琅上口,我非常喜欢。我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向小草一样充满活力,天天向上。

新《赋得古原草送别》

  校园中的草,

  七天一枯荣。

  同学拔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小路,

  晴翠接荒地。

  又听拔草去,

  心中怒火燃。

  问君何能尔

  曾有委屈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后感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开始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写出了原上野草秋枯春荣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绵绵不尽的春草比喻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境界。

  细细品味这首古诗,它更像是一首励志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寓意一种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更具有积极意义。2008年5月12日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顷刻间山崩地裂,屋倒楼塌,无数条鲜活的生命被夺走,面对大灾难,我们的人民没有被吓倒,一方有难,八方相助,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条条道路被开通,一间间活动板房建起来,一批批学生重新走进了课堂,一面面五星红旗又飘扬在灾区的上空,我们深信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就像诗中的野草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等待春天来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是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的新汶川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没有经历过苦难洗礼的生命是幸运的,也是脆弱的,透过灾难,你会发现,人性的坚韧、顽强和宽厚是来自于苦难的另一种恩赐,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收获面对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前言】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 “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 “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译文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白话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诗人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作品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诗人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诗人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即使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诗人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名家评论

  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但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诗人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 “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 “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

  日月如梭,转眼间离别的时刻到了。白居易强压住心中的依依不舍,把目光投向了无边无际的草原。

  只见繁茂的野草密密麻麻的盖满了每一寸土地,簇拥着点点红艳一直铺向前方荒凉的古城。远处的蔓延着,蔓延着,阳光下一片翠绿。那绿,翠得快要滴下来了,像是一位少女,伤心地快要滴下泪珠似的。远了,远了,友人踏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去。回头,又回头,友人是那么的不舍!慢慢地,他消失在了草地的尽头。

  泪终于忍不住了,滴在野草中,簌簌作响,既而消失了,不留一丝痕迹。此时,草儿们个个低着头,饱含着无限的深情。它们被感动了,沙沙地响,那是在安慰白居易吗?白居易在心中想到:“这满原的草每年都枯谢一次,繁盛一次。野火无论怎么样烧,每当春风拂面,它们又会重新长起来。这就好象我们的友情,无论相隔多远,只要心灵相通,就算天涯海角,也会心心相印!”

  想到这里,白居易抑制不住内心泉涌般的情感通过诗句喷洒了出来,这就是名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摸了摸脸上的泪痕,久久地凝望着天际,他决定从离别的痛楚中挣脱出来,好好给友人写一封信。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繁盛的样子。

  2.原:原野。

  3.荣:繁盛。

  4.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父亲一周年应该怎样祭拜

网上祭扫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