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节约粮食的故事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他的名字叫“享”,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李享把羊腿割开来。李享就用手把羊腿分开了,手上沾满了油。李享取了一个饼,慢懂把手上的油擦下来。玄宗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觉得李享太浪费了。但让玄宗意想不到的是,李享擦完油,把沾满油的饼有滋有味地吃了下去。玄宗看罢,非常高兴。夸奖李享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珍惜。”
李享当上皇帝,多亏了节俭的品格。这种节俭并非是一种“伪装人格”。李享当政的几年,历经“安史之乱”、宫廷政斗,他内忧外患,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在他当政期间,还出了郭子仪这样的名将,非常“巧合”的是,郭子仪比起李享更为节俭。
郭子仪经常让人把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装订好,“每至岁终,则散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让他们翻过来继续使用。有一天,裁纸的小刀折了,“不余寸许”,裁纸的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削了两小块木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继续用来裁纸。郭子仪高兴地说:“你真是我郭子仪的部下啊。”
郭子仪功劳很大,唐肃宗曾感叹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样的大功,其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著名的戏剧《打金枝》讲的就是关于郭子仪家里的一个故事,因为郭子仪功劳大,升平公主下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但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认为不能向郭子仪行礼,为了这事,升平公主常跟驸马争吵不休。一次家宴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酒后的郭暧终于发作了,抬手给了妻子一个耳光,他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公主跑到宫里告状去了,郭子仪吓得不轻。但皇帝最终没有加罪给郭暧。
郭子仪却历经三朝,逢凶化夷。郭子仪每次“逢凶化夷”,节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据说郭子仪的府门向来是不关的,谁都可以进入。郭子仪这样做,既迎合皇帝倡导的节约之风,又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贪欲,也没有反心。
郭子仪能保全自己,也多亏了节俭。
中外伟人勤俭节约的故事
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的时候,一次他看见路上有一颗螺丝钉,踢了一脚就走开了。书记却把钉子拾起来,装进衣袋。几天后,雷锋要到一家工厂去送信,书记掏出那颗螺丝钉:“小雷,把它送到工厂去吧。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呀。”雷锋听了,顿时明白了。后来他到了**,用旧木板钉了一个“节约箱”,把捡到的破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装进去。许多次,雷锋就是从这个“节约箱”里找到了要用的材料。 提起吝啬鬼,大家都要提起那个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捻灭两根灯草的严监生。书中描述严监生病危时的情景写道:
他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节约的名人小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了一块地,便自己耕种了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但有的时候,过度的节约也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欧洲文艺中,不得不提荧幕上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其中最盛名的要属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生前处处算计,临死还不忘叫掐灯省油,真叫人欲罢不能!各位朋友,勤俭固好,但不必要的勤俭往往会造成人性上的缺陷,这是值得注意的。
名人的勤俭节约的故事
一天,毛岸英买菜回来路过一家小书店,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店堂,看见满屋子摆了好多的书、画。他仿佛走进童话般的神奇世界,翻翻这本书,新鲜;看看那本书,也有趣。
后来发现有一本很厚很厚的长方形的书,卖书的人告诉他,这是字典,是位不开口的先生。岸英像着了迷似的,心想,不开口的先生多好,要是我把它请在身边,碰到难字生词,翻一翻,它就告诉你,那多好,对,买一本!
"老板!这个不开口的先生要卖好多钱一本?"岸英满面笑容,兴冲冲地问。他心想,七八个铜板总可以了吧!
书店伙计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不多!大洋8 角!"
"8 角?"岸英有些吃惊,脸上充满希望的笑意赶跑了。
"8角,就是240个铜板呀!"岸英吐了吐舌头,不忍释手地把字典放回原处,叹口气离开了书店,他下意识地摸摸口袋,袋里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怎么办呢?从哪里搞钱呢?给"大黄牙"当奴隶,连饭都吃不饱,哪来钱?岸英苦苦思索了老半天,想不出一个办法。
他买回一篮豆芽菜,"大黄牙"丢给他6个铜板。他跑到隔壁弄堂里的一家馒头店里,把铜板递过去,习惯地说:"呶,来三只开花馒头。"他总是给岸青、岸龙各买一只,6个铜板是三个兄弟的早饭钱。刚刚把三只开花馒头接到手里,他突然醒悟了似的退回一个,说:"退我两只铜板好啦!"
岸英是个有恒心的孩子,凡是想准了的事,他就一定下狠心办到,即使再饿再冷他也能忍受。
他和岸青省吃俭用,大约两三个月的早晨没有吃早饭,总算积存了200多个铜板。他终于跳跳蹦蹦地走进书店,从袋子里倒出所有铜板,一边要书店伙计数钱,一边拿起《学生字典》翻看。
有了字典,兄弟三人像得了宝贝似的,可高兴啦!从此,岸英一有空就对着报纸查生字,还教岸青、岸龙学文化。
名人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1、赵匡胤
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2、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3、毛泽东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有关节俭节约的名人小故事
⑴周恩来总理节俭节约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节俭建国、艰辛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美、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辛奋斗的作风”。周恩来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手册工作餐规范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省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⑵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俭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规范,不吃鱼肉、水果。
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⑷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节约的名人小故事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都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
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关于节约的名人小故事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但有的时候,过度的节约也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欧洲文艺中,不得不提荧幕上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其中最盛名的要属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生前处处算计,临死还不忘叫掐灯省油,真叫人欲罢不能!各位朋友,勤俭固好,但不必要的勤俭往往会造成人性上的缺陷,这是值得注意的。
【列宁的大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约翰洛克菲勒投宿】
有一次,美国大企业家约翰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一间最廉价的房间。
旅店的经理认出是洛克菲勒后,问他:“您为什么选择这样廉价的小房间呢?您的儿子来这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
“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而我的父亲不是。”
节约的名人故事
1、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2、徐特立的《粉笔诗》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3、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但有的时候,过度的节约也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欧洲文艺中,不得不提荧幕上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其中最盛名的要属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生前处处算计,临死还不忘叫掐灯省油,真叫人欲罢不能!各位朋友,勤俭固好,但不必要的勤俭往往会造成人性上的缺陷,这是值得注意的。
4、列宁的大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5、约翰洛克菲勒投宿
有一次,美国大企业家约翰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一间最廉价的房间。
旅店的经理认出是洛克菲勒后,问他:“您为什么选择这样廉价的小房间呢?您的儿子来这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
“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而我的父亲不是。”
6、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他的名字叫“享”,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李享把羊腿割开来。李享就用手把羊腿分开了,手上沾满了油。李享取了一个饼,慢懂把手上的油擦下来。玄宗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觉得李享太浪费了。但让玄宗意想不到的是,李享擦完油,把沾满油的饼有滋有味地吃了下去。玄宗看罢,非常高兴。夸奖李享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珍惜。”
李享当上皇帝,多亏了节俭的品格。这种节俭并非是一种“伪装人格”。李享当政的几年,历经“安史之乱”、宫廷政斗,他内忧外患,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在他当政期间,还出了郭子仪这样的名将,非常“巧合”的是,郭子仪比起李享更为节俭。
郭子仪经常让人把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装订好,“每至岁终,则散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让他们翻过来继续使用。有一天,裁纸的小刀折了,“不余寸许”,裁纸的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削了两小块木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继续用来裁纸。郭子仪高兴地说:“你真是我郭子仪的部下啊。”
郭子仪功劳很大,唐肃宗曾感叹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样的大功,其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著名的戏剧《打金枝》讲的就是关于郭子仪家里的一个故事,因为郭子仪功劳大,升平公主下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但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认为不能向郭子仪行礼,为了这事,升平公主常跟驸马争吵不休。一次家宴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酒后的郭暧终于发作了,抬手给了妻子一个耳光,他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公主跑到宫里告状去了,郭子仪吓得不轻。但皇帝最终没有加罪给郭暧。
郭子仪却历经三朝,逢凶化夷。郭子仪每次“逢凶化夷”,节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据说郭子仪的府门向来是不关的,谁都可以进入。郭子仪这样做,既迎合皇帝倡导的节约之风,又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贪欲,也没有反心。
郭子仪能保全自己,也多亏了节俭。
关于节约的名人故事
1、毛泽东的节俭生活
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有这样一个镜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拿起一条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钉。他说他曾多次劝主旗帜换条新的,都被拒绝了。这是毛泽东真实生活的写照。毛泽东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白,补钉就有16块。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帮绽了线,缝补好继续穿。
他曾说:“一条毛巾毯我换得起,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丢不起。”
2、徐特立的《粉笔诗》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3、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但有的时候,过度的节约也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欧洲文艺中,不得不提荧幕上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其中最盛名的要属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生前处处算计,临死还不忘叫掐灯省油,真叫人欲罢不能!各位朋友,勤俭固好,但不必要的勤俭往往会造成人性上的缺陷,这是值得注意的。
4、列宁的大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5、约翰洛克菲勒投宿
有一次,美国大企业家约翰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一间最廉价的房间。
旅店的经理认出是洛克菲勒后,问他:“您为什么选择这样廉价的小房间呢?您的儿子来这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
“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而我的父亲不是。”
6、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他的名字叫“享”,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李享把羊腿割开来。李享就用手把羊腿分开了,手上沾满了油。李享取了一个饼,慢懂把手上的油擦下来。玄宗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觉得李享太浪费了。但让玄宗意想不到的是,李享擦完油,把沾满油的饼有滋有味地吃了下去。玄宗看罢,非常高兴。夸奖李享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珍惜。”
李享当上皇帝,多亏了节俭的品格。这种节俭并非是一种“伪装人格”。李享当政的几年,历经“安史之乱”、宫廷政斗,他内忧外患,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在他当政期间,还出了郭子仪这样的名将,非常“巧合”的是,郭子仪比起李享更为节俭。
郭子仪经常让人把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装订好,“每至岁终,则散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让他们翻过来继续使用。有一天,裁纸的小刀折了,“不余寸许”,裁纸的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削了两小块木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继续用来裁纸。郭子仪高兴地说:“你真是我郭子仪的部下啊。”
郭子仪功劳很大,唐肃宗曾感叹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样的大功,其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著名的戏剧《打金枝》讲的就是关于郭子仪家里的一个故事,因为郭子仪功劳大,升平公主下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但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认为不能向郭子仪行礼,为了这事,升平公主常跟驸马争吵不休。一次家宴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酒后的郭暧终于发作了,抬手给了妻子一个耳光,他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公主跑到宫里告状去了,郭子仪吓得不轻。但皇帝最终没有加罪给郭暧。
郭子仪却历经三朝,逢凶化夷。郭子仪每次“逢凶化夷”,节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据说郭子仪的府门向来是不关的,谁都可以进入。郭子仪这样做,既迎合皇帝倡导的节约之风,又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贪欲,也没有反心。
郭子仪能保全自己,也多亏了节俭。
7、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8、勤俭节约的周恩来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9、勤俭节约的邓小平
邓小平爷爷勤俭节约小故事,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10、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