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观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攀登者初中生的观后感

  今天提前观看了电影《攀登者》,坦白说它带给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点点。这是一部献礼片,对此类影片似乎总有种模式化的印象,即“意义”是大于“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调动起了你所有的情绪:紧张、懵懂、心疼、难过、释怀、振奋……再联想到真实的时代事件,场灯亮起时,你还在那个故事里。

  对于珠峰,作为普通人其实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约存在于地理课本和风光纪录片,登山,那就更遥远了。从普及知识意义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

  再来讲讲片中两段感情,在我看来是有着对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缨相识多年,虽中有分离但不曾忘记,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国梁和黑牡丹在珠峰大本营相识,有点一见钟情的味道,年轻人的互生情愫虽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时候,他会默默给她拍照,洗出来放在房间的墙上,她会给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会因一点私心给他添了麻烦,当然还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两人都青涩的可爱。这样在完成国家登山任务过程中萌发的爱情之芽,并没有最终得到花开圆满的结果。

  不同的是,李国梁终没有机会对黑牡丹表达,他的爱全在那一张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缨,等到了不善表达的方五洲说“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难说,谁的遗憾更大一点,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儿”,珠峰见证无数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变,爱人在心里也会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儿。

  然后就是攀登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紧张到不行,有时甚至觉得都不敢呼吸,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气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张,每个人都恰如其分,鲜明的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吴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气场和铁汉柔情,章子怡的徐缨是过硬的专业气象保障是柔中带刚,张译的曲松林有执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国梁敢于担当勇于牺牲……还有胡歌、陈龙、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罗布等所有主创,都让我跟着他们体会人物的悲喜,跟着他们或流泪或欢呼。

  最后,我要说我最爱的演员井柏然。今天之前,我从没想过会为一部电影流这么多泪,也没想过会因为一个角色而这么心痛。李国梁是有登山经验的摄影师,所以有着艰巨任务。完整影像资料是登顶的必需证明,承载着两代登山人的梦,井柏然的表演很准确,他对登山的热血,对黑牡丹的动心,对曲松林的坦诚,还有主动请缨的魄力,都让人物立住了,立体了。我看他反复拖轮胎、爬梯子、水中憋气,我脑中反复的是他从梯子上摔下来擦破手掌的样子,记得后来宣传另一部电影时他手疼的拿不了话筒,可他依然没有在任何地方提过这段,粉丝们都是在花絮出来后才知道。

  井柏然现在还是不主动提受,因为他说这不值一提,演员最重要的是戏,为角色的付出都是应当的,观众看的是最后呈现好不好,而不是过程。我边看边哭边在心里说,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国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台阶的喜悦之后,来得那么突然,快得我无法接受。我的泪水再次决堤,是为这个角色,他在的年华,拥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登山能力、摄影能力,他离登顶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机和相机里的登山成果。不难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国梁尸体时那种悔恨,他哭喊的“我错了”,是对方五洲说的,更是对这个年轻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还想到李国梁未说出的那些话,觉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时去做啊,别等到来不及了才后悔。李国梁是有遗憾的,但他和无数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会消亡的。

  就像主题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绝顶只为国旗飘扬,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撑着他们克服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们也不会忘了他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攀登者观后感

电影《攀登者》优秀观后感影评心得最新范文

  晚上刚刷完《攀登者》,国庆档三部片子已全部打卡完成。个人觉得这三部片子,最值得看的是《攀登者》,主题明确立意深厚场面恢宏,其次是《中国机长》,整场看得比较紧张,很逼真,两位机长都很有型。《我和我的祖国》是国庆档必选项目,应景应节,顺着时间轴了解下历史时点,感觉还可以看看。

  不过,从这几天的票房统计来看,《攀登者》既然不是票房冠军,也许影迷会说冗余的感情戏,配音和嘴型的不匹配等,还有网友说,这是来看特效片的,因为冰山不真实。我只能笑着对他们说,然道你要让吴京和章子怡真的爬雪山拍摄吗?《攀登者》真的这么差吗?不论导演最初是什么设计,看完《攀登者》后,我感觉这是一部与信念有关的生死攀登,正如那句名言“山就在那里”,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一群登山者。欣慰的是,国人登顶珠峰的历史终于被搬上大银幕了,而登顶的特效在国片里也堪称登峰造极。

  口碑很正要,只有看过的才会真心评论,攀登者如果一帆风顺就不叫攀登者了,只有经过拼搏笑到最后的才能成为攀登者!大过年的,他们二位《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端上的是饺子,很应时令,不论荤素都叫座。吴京却端上一盆烤肉,味很正,但时令不服。这个节就不说了,过了这两天,还是烤肉大卖。我对导演李仁港和吴京点个赞!

  攀登者不论从哪个角度,方面都很好看,情节,画面,精神,好多观众动情了,哭了……我和我的祖国是陪两个姑娘看的,老大13岁,初中二年级说好看,老二12岁六年级说一点都不好看,我也觉得很一般,我是被70周年的爱国氛围感染进电影院的,说实话还有媒体他妈的胡吹胡捧,说多多好看,差评!个人觉得好的就是好的,不用你吹,观众心中有杆称。

  为什么那么在意票房,非要做对比,然后出了一大批黑哨。攀登者真的值得看,国家的每一寸土地都来之不易,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我的国倒像一部纪录片,回顾这70年的每步脚印,让每个公民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大家都去看吧,这两部电影都是创作团队的心血。尊重别人的心血也是在尊重自己!

  9月30日,国庆三强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一同上映,截止10月6日,上映了7天的三部影片在票房排名上仍没有改动。《我和我的祖国》已经突破19亿的大关,位居首位。《中国机长》也突破了16亿票房,紧随其后,而《攀登者》的票房却出现了掉队的现象,票房只有7.25亿,与前两部影片的票房相比,《攀登者》的票房算是遭遇滑铁卢了。

  在《战狼2》之前,吴京算不上能扛票房的演员,可以说是娱乐圈的一介小生。但在《战狼2》和《流浪地球》票房大卖后,吴京成为了娱乐圈首位票房突破百亿的演员,名气大增,也被大家神话成了票房的保证。但国庆档的《攀登者》可以说了破灭了吴京票房号召力的神话,败给了群星荟萃的《我和我的祖国》,败给了养眼的制服阵容《中国机长》。

  那么票房掉队的《攀登者》能回本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对票房分账有个基本的了解。所有影片的票房收入首先得扣除3.3%的税费和5%的专项基金,剩下的91.7才是一部电影,最终的“可分账票房”。但在可分账票房中,作为放映场所的影院又要拿走57%,剩下的43%就是制作方和发行方的份额了。

  在一般情况下电影的发行方会在43%的净票房分账中抽取10%作为发行代理费用,所以制片方能分到的钱就是净票房分账的90%了。

  从上我们就能得到制片方能分得的大家看到的电影票房的百分占比:制片方所得票房=总票房91.7%43%90%

  由此可以算得一部影片制片方最终的票房分账为总票房35%左右

  以现在《攀登者》7.25亿的票房成绩来看,套用上方的公式,以一般的情况来算,最终制片方能够分得票房的35%,即2.5375亿。可以看出制片方所得的票房大约为影片最终票房的三分之一。

  以《攀登者》5亿的制作成本来算,影片的最终的票房,必须得15亿以上才能回本。

  虽然《攀登者》票房没有达到预期,但除去《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这两部影片来看,《攀登者》在十一假期的票房表现仍然可圈可点。据猫眼的票房数据显示,《攀登者》在9月30号上映的首日,就夺得了1.49亿的票房,10月1日当天,仍然票房过亿,斩获1.25亿的票房。也许档期的问题,碰上了《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这两位抢镜的对手,票房的增速越发疲软了。

  对于攀登者票房掉队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01《攀登者》缺乏优势

  《攀登者》是一部描述中国登山队敢于冲顶、不畏牺牲,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故事。虽然和《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一样,都是爱国题材类型的影片。但与《我和我的祖国》相比,后者将爱国情感展现得更加的到位,剧中熟悉的画面、熟悉的年代,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中国机长》又作为一部新题材的电影,有好莱坞的特效,有视觉震撼,与《攀登者》见多不怪的题材相比,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02《攀登者》的制作时间紧

  据编剧阿来透露,《攀登者》从写剧本到上映时间大约只有一年。由于拍摄必须在冬天进行,给他创作的时间还不到60天,最后集中创作,剧本成型的时间只有两周。

  03《攀登者》有较大的改动

  首先《攀登者》的结局就改了,吴京饰演的方五洲本来并不是具备光环的主角,章子怡饰演的徐缨也不是片中甘于自我牺牲的伟大形象。原版剧本虽然也有感情戏,但饱受争议的大多是后续添加的片段。

  在剧中胡歌饰演的角色原名也并非是杨光,而是与原型真名夏伯渝类似的夏伯阳,编剧阿里取这个名字也是有寓意的。小说中的夏伯阳足智多谋、顽强勇敢、视死如归,并非剧剧中简单一带而过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原剧本李国梁的突击小分队有不少的戏份,黑牡丹还把李国梁的骨灰盒和口琴埋到了峰顶之上,方五洲(原剧本名为王五洲)也没找到当年埋下的国旗,最后登顶成功,也不存在徐缨(章子怡饰演)的牺牲,也没有方五洲与徐缨的深情诀别。

  每一个导演都不能保证每一部影片票房的成败,吴京也同样如此。虽然吴京之前创造了影片票房的神话,但票房市场始终还得看观众们的需求。对于吴京和其他电影制作者而言,影片票房的掉队,既能够让他们看到自身作品的不足,同时又能够了解到观众需求的变化,也是一次收获。对于我们观众而言,应该多支持高质量、散发正能量的电影,而不是一味追随当红的小鲜肉和颜值担当,观众口味变了,也许制片方才会制作出“口味”更好的电影。

  国庆档由《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以及《中国机长》组成的“国庆三强”之间的冠军之争也是越来越激烈。《我和我的祖国》以大优势压倒《中国机长》以及《攀登者》,目前居于“三强”首位。而《中国机长》紧随其后,“最惨”的就属《攀登者》了,票房不足其一半。

  《我和我的祖国》目前以19.57亿票房居于首位,虽然有不少爱国情怀在其中,但是影片的质量以及精彩程度也是没有话说的。而《中国机长》目前总票房也高居16.52亿,而《攀登者》总票房只有7.27亿,更是不足其他两者二分之一。

  作为同一起跑线的三者,在上映之前的开始,无论是期待还是口碑,《攀登者》都比其他两者好上不止一分,最后前者却被逐渐拉开差距,如今算得上是完败。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总体来说虽然比之其他两者差上一线,但比其他电影还是好上不少,最大的特点就是演员阵容的强大了,吴京的演技就不用说了,在《攀登者》当中再次担当“一哥”。其次就是井柏然,算得上是影片中的一个大的亮点,表现出人意料的精彩。

  然后就是张译发挥也很好,吴京和张译两人之间的戏很让人动容,这种战友情、兄弟情很让人感动。比较失败的角色就是章子怡了。影片中的章子怡算是一个比较空洞的角色,其次就是在影片中也显得太娇气了,毕竟一个如果连走路都走不稳的人,还能去攀登

  强大的演员阵容以及精彩的也是《攀登者》不愧为国庆三强之一的原因。但个人感觉大多数票房是因为小长以及宣传的到位的原因,而这也是《攀登者》比不上其他两者的原因之一。

  说到影片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导演本身,浪费了一个如此惊心动魄的影视题材,以及一个强大的演员阵容。《攀登者》整部影片应该是我们如何在质疑声中向世界彰显中国力量,而不是过多重复的、用力过猛的老式桥段去表达不分主次的其他情感。

  首先就是爱情戏的加入,方五洲、李国梁的两段爱情太尬了,和整部电影格格不入,为这部影片的评分大打折扣。按理说攀登珠峰这题材属于冒险片,但看完思来想去这其实是部爱情片,电影的基本结构就是谈谈情,登登山再谈谈情再登登山。

  总体来说是导演想拍得太多,分不清主次,正所谓贪多嚼不烂,这是这部影片最主要的问题。比之李仁港导演以往的作品,大多数为动作戏以及武侠剧。而《攀登者》同样加入了不少武侠元素。其中影片中工厂里吴京跑酷的片段太浮夸,也验证了影片混乱的武侠元素。

  影片导演的叙事能力让人极为堪忧,完全不把登山之前的训练当回事,配乐也是不那么搭,和感情戏一样让人尴尬,总之题材是好题材,演员是好演员,导演却没有想象中的完美,抛开影片的爱国情怀,整体来看只能说,基本是演员为影片拉分。

  上映一周,国庆档大片票房逐渐拉开了差距。《我和我的祖国》一路领先,票房突破19亿大关;《中国机长》紧随其后,票房17亿;唯有《攀登者》略有落后,7亿票房。但从票房来看,似乎接下来就是《我和我的祖国》跟《中国机长》的角逐,而《攀登者》已经被“淘汰”了。事实上并不尽然,《攀登者》后劲足,也没大家想的那么糟糕。

  三部国庆档大片,《我和我的祖国》更像是纪录片,而《中国机长》、《攀登者》是由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中不乏惊心动魄的片段。可同样是改编,《攀登者》跟《中国机长》的票房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演员、剧情都没问题,唯一的差别就是“口碑”。

  《中国机长》一播出,大家的观后感都是很燃,以及对机组人员、中国民航的敬佩。而《攀登者》点映还没结束,就迎来了铺天盖地的骂声。

  《攀登者》票房为什么这么低

  首先就是网友对吴京的“恶意”,作为“百亿影帝”,吴京近几年的发展可谓是一帆风顺,从《战狼》系列再到《流浪地球》,吴京是当之无愧的影帝,敬业又有实力。

  可也正是吴京过高的头衔引起了部分网友的不满,吐槽他的电影,吐槽他这个人。而《攀登者》点映还没结束,网上就迎来了一大片的吐槽声。吐槽的中心点毫无疑问就是吴京,嫌他和章子怡的感情戏太多。可125分钟的电影,20来分钟的感情戏真的多吗

  明明影片结束后,很多观众都沉浸其中,不舍得走,为影片中惊心动魄的情节而震撼。可网上却是一片骂声。

观攀登者有感

  国庆节的时候,我观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让我非常感动。

  1960年,中国登山队由150个队员组成,准备从北坡登顶珠峰。他们经历了暴风雪、冰裂缝、雪崩等重重难关,终于登上了珠峰的“第二台阶”。而此时,登山队只剩下三个人。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2点16分,他们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虽然他们登上了珠峰,但是,因为没有拍到照片,所以不受西方媒体的认同。

  1975年,中国登山队又带领了200余人,准备再次登顶珠峰,并打算测量出珠峰的准确高度。在大量的练习和几次的攀登后,9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创下了人类首次连续18小时,不携带氧气瓶登顶珠峰的奇迹!他们还测量出了珠峰的准确高度——8844。43米。

  我们要学习登山队员们顽强的斗争精神。电影中,攀登者们在攀登过程中,不断地遇到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多次命悬一线,却不曾妥协,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

  现在看来,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中国一步步向世界的新高度砥砺前行!

攀登者观后感

  《攀登者》影片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从1960年到1975年,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1975年第二代攀登者顶着凌冽的风雪攀登架设“中国梯”,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需要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并精准勘测珠峰的“中国高度”。这个”终于”来之不易。

  这不仅仅是一次攀登,更是对国家主权捍卫的使命,对祖国热爱的态度。攀登精神已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已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深处、已成为激励每一个中国人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团结奋进的信心和勇气。观影结束,大家纷纷表示登山队员的团结拼搏无惧艰险,映照了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我们会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并把它带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中,勇于攀登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意志努力奋斗。为“寰宇高度”架设“东方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拼搏。

观影日记:《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原本以为,看完这片子的感受会比较像“霍格沃茨最终取得胜利”、“百万雄师过大江”这种,或者感慨一番“人类渺小,造化神奇”。我错了。实际观感,很像是看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暗夜里独行,尽管跌跌撞撞,却出奇坚定地朝着同样的方向。顺着他的脚步看去,远处有雪色的光,耀眼明亮。这种光芒给他的背影勾勒出漂亮的轮廓。于是我便能看见他的动作。他跌倒又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也曾停下过,又忽然腾地跳起,接着便跑起来。笑声、哭声、呼喊声、喘息声伴着瞬息万变的风声,竟像是一部古老的乐章。

  有时,看着他艰难地站起,心中亦有钝钝的痛感;他疲惫地倒下,我也觉得有些累了。却又实在想看着他到达终点,看着他走进那束光。终于到了。镜头推过去,原来,那是他的母亲,笼着一袭光华,张开双臂,笑着,将他抱进怀里。他又开心地钻出来,骄傲地站好,说,“您看,我来了。我也可以的,对不?”两人笑着笑着,眼眶中皆盈满了泪水,泪水中藏着回忆,藏着故人,也藏着更高的天际,和更远的远方。记得看电影前随手点开了一个胡歌的访谈,其中大概有这样一句话。是说,登顶并非挑战自然,而是,被自然接纳。也许确实是这样。

  也会暗暗觉得,这一众主演,以及这个题材本身值得更好的叙事节奏、情节逻辑以及更恰当的配乐(有几处音乐有些奇怪),但我还是非常感激这部电影的。在认识它以前,珠峰的高度对我来说是且仅是一个试卷上分值不高但必须记住的数字。但如今却因为它的存在,会去尽力了解背后的故事。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电影《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克服万难,成功首次北坡登顶珠峰,并在1975年,于珠峰“第二阶梯”架设“中国梯”,成功精确勘测珠峰的“中国高度”两次大事件,证明了中国的毅力与硬实力。

  《攀登者》中登山队员们为了登顶,玩命往上冲,为了团队,坚决不拖后腿,为了梦想,砥砺前行。登山过程中,扑面而来的暴风雪,让原本容易的几十米变得举步维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停歇,冷风直灌。

  恶劣的环境,让人们由起初的信心满满,慢慢转为立场的动摇。有的人开始怀疑,开始麻痹,置身于死亡的边缘,带着一股令人恐惧的气息。

  虽然,影片给人紧张的气氛,但是《攀登者》依然让人心潮澎湃,那种专注执着让人感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注执着是一种心无旁骛的态度,更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我们“要竭其力,对待事业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着眼于大局,立足于小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新时代,敬业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小到个人职业,大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都能专心致志,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攀登者》观后感

  电影一开始,爸爸告诉我:“他们正在爬珠穆朗玛峰”就在这时遇上了雪崩,老队长永远埋在了登珠穆朗玛峰的半途中,在新队长方五洲的带队下经过千辛万苦只有三人于1960年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此刻多么令人激动!遗憾的是由于雪崩弄丢了摄像机。没有留下登顶的影像资料,这次登顶不被世界认可。

  15年之后中国再次组建了登山队,方五洲再次任队长,这次遭遇了10级大风暴,气象专家徐缨迷路,方队长找徐缨受伤,登山一度陷入困局,李国梁任新队长,带领队员登山再遇强风暴,李队长牺牲。

  国家气象局报告登山最佳窗口期已过,徐缨却提出根据她们对气象检测研究今年还有最后一次登山窗口期,经过讨论决定,方队长再次带队员登山,在气象专家的正确指导下,我们英勇的登山队员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终于在1975年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向全世界宣布了珠峰的新高度8843.13米。

  通过这部电影使我认识到:不管做任何事,只要认定目标,努力向前,就一定能够成功!

观影日记:电影《攀登者》观后感

  今年国庆节的电影市场非常火爆,值得关注的就是国庆献礼片,今天我们来说说说《攀登者》。这部电影的参演者很多,最让我们熟悉的就是吴京、章子怡、胡歌等人。9月30号影片就将全国上映,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口碑爆棚。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时隔59年,由徐克监制、李仁港执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刘小锋、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多布杰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电影《攀登者》袭来。在致敬海报中,五位演员神情坚毅、目光坚定,传递出一往无前的信念和决心。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电影《攀登者》剧组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故事,影片的主创团队在前期筹备阶段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无论是影片中富有历史年代感的场景搭建,还是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所使用的冰镐、冰爪、氧气瓶以及登山服等装备与服装道具,都遵循史料记载,做到真实还原。据了解,为了让演员表演更加真实,剧组的每一位主演都要背着重达17公斤的登山装备进行训练和拍摄。为体验高海拔和极寒环境下的真实感受,主演吴京还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时节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岗什卡雪峰,足足体验了半个月的攀登生活。

  在此之前,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中国一段几乎尘封了60年的历史,一个关于民族尊严与捍卫家国的故事。在刚解放时期,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世纪50年代,中尼双方因为珠峰的归属问题起了争议。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当时中方提议给山峰起一个友好的名字“友谊峰”,尼方也拒绝接受,尼方坚持认为“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登上过珠峰,何谈珠峰是你们的领土”。为此,国家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登山队,我们要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战!攀登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态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观看电影《攀登者》观后感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来都不缺英雄。

  ——题记

  昨天,经老师推荐后,我点开了这部电影——《攀登者》,看完后,我感触很深。

  《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却因突发意外,致使相机丢失,未能留下登顶证据,这一次登山未获得国际认可。

  13年之后,中国攀登队再次集合,第一代攀登者的故事激励着第二代。在经历了无数次危机与重重困难后,中国队终是再次登上了珠峰之巅,将红旗插在了珠峰之上,洗刷了中国攀登者们近15年的质疑与屈辱。

  “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这是第一代攀登者队长牺牲前,挣扎着吐出的最后一句话语。

  “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这是所有攀登队员誓下的诺言,只要不倒下,就坚持到最后一刻。

  数次攀登珠峰,克服的是自然极限,耀眼的是不朽精神,闪光的是无畏信念,铭记的是爱国热血。无论风暴,雪崩,冻伤,亦或是截肢,殉难,牺牲。永不放弃,勇往直前。这些可敬可佩的付出和迎难而上、不畏险阻,凝聚在一起的,是不灭的民族精神。

  当我看到张泽饰演的曲松林,像孩子般扑在方五洲怀里,放声大哭时,我的鼻头也是酸的,无论身处何方,看到这一幕,都难免回心酸,眼泪是用情至深的证明。

  其实,我们都是攀登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都要面对风雨,碰过绝壁后,找到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东西,伴随着爱与使命,责任与勇气,一步一步走下去。而我们看这些电影,不单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英雄,更是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获得前进的动力。

  英雄不老,品质长存。

二年级观后感:《攀登者》观后感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史记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