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登岳阳楼》的读书笔记

  当代唐诗欣赏大家张碧波老师曾经对杜甫的律诗有“概括广,寄慨深,结构章法谨严,语言凝炼精警,风格沉郁顿挫”的论述。

  正因为杜诗有上述特点,所以,人们对其作品中个别语句的解释,会有失之偏颇的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

  例如,杜甫《登岳阳楼》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不管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唐诗鉴赏辞典》,乃至古今众多评论家的说法无一例外: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也有的人为了自圆其说,更有如下牵强的解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们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我觉得,这只是解释了诗句的表面含义,未能把握其深层意蕴。是不能让读者满意的。所以有人曾提出这两句诗是否有些夸张失实的质疑。而且,一贯刻意求工出语惊人的杜甫,决不会步前人后尘而将《观沧海》中的有关诗句化为“乾坤日夜浮”的。因而我们有理由重新探求更合适的解释。

  我们知道,杜甫在长安展转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宦途的失意,生活的贫困,命运的坎坷,使他开始注目于现实,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之黑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他的视野由个人生活的小天地转向了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且深为后代评论家所瞩目。

  例如,黄庭坚:子美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杜韩自作此语耳。

  朱熹:杜诗佳处,有在用字造意之外者,惟虚心讽咏,乃能见之。

  元好问:前人论子美用故事,有著盐水中之喻,固善矣。但未知九方皋之相马,得天机于灭没存亡之间,特色牝牡,人所共知者,为可略耳。

  这里,我们不妨再看一看,在杜甫的代表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是如何描绘黄河凌汛的(黄河上游的冰块顺流而下挤到“几”字弯处的冰冻线上形成的灾难性梗塞)。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多么真切的叙述,多么惊心动魄的的景观!但这样去讲还只是表面上的理解,因为这几句话是有弦外之音的。原来,此处化用了共工触山的神话,借对黄河凌汛的描述暗示唐王朝时局的严重,将面临极大的危险。

  这是何等雄浑的笔力!且此诗写在安史之乱以前,就我们今天看来,诗人的见解又是何等精辟!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前面提及的话题,那就是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一诗句,到底该做如何解释

  谁都知道,唐人诗作常常借古讽今,以汉喻唐。该手法可谓司空见惯,如杜甫在《兵车行》中用“武皇开边意未已”暗讽唐玄宗;再如高适在《燕歌行》中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开篇;还有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入题。这“汉皇”说的是谁?请读下文,“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自然知晓。

  在《登岳阳楼》这首律诗中,杜老先生更是技高一筹,可谓独尽其妙了。但按上述众家的解释可就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使原诗臻于化境的艺术魅力,在人们的感知上大大地打了折扣!

  那么,对这一诗句到底怎样理解才符合作品的原意呢

  请先别急,听我再讲述一段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担心各诸侯王权势过重,胫大于股,尾大不掉。任用晁错削减诸侯封地,加强中央集权。

  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首先发难,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汉。吴王传令所属百姓:“寡人今年62岁,小儿子14岁。境内男丁,上至62,下至14,尽数出征,诛灭奸人晁错。”由于景帝即位不久,政权不稳且迫于吴楚兵威,只好把晁错当做替罪羊而枭首示众。但吴楚联兵并未罢手,反而得寸进尺,直逼京城。幸好有名将周亚夫扼守要塞,与各诸侯援军同心协力败吴破楚。这段故事就是西汉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王之乱”。

  据此史实,我们自然就可以用双关的理论去解释上述诗句的内容。

  “吴楚东南坼”句中的“坼”字乃是“裂开”之意,全句仍是以汉喻唐,其深层含义是说安禄山史思明同当年汉景帝时的吴楚一样祸起肘腋,给唐王朝造成了致命的创伤。

  “乾坤日夜浮”意为唐王朝的政局已经危机四伏,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中,三朝两夕,就可能有倾覆之患。

  这样理解,前面的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样分析,上述所有疑点都将悄然冰释。而且,这就不仅只是单纯地描绘洞庭湖上宏伟壮丽的美景了,而是直接担忧国家前途命运的神来之笔了。

  于是,全诗文意如行云流水,一气贯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青年时就曾向往这洞庭美景,可惜未能来此一游;如今已是垂暮之年,在这战事频仍烽烟四起的环境中却奔波至此,我怎能不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近年来皇上政事不谨,佞臣专权,造成藩镇割据,致使安史二贼祸心顿萌,如同当年汉景帝时的吴楚之乱一样挑起祸端,致使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险象环生。这样继续下去,大唐江山可就岌岌可危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己半生以来,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和亲人失散多年,音信不通。离开夔州后,全家人就只能生活在船上,自身又是年迈多病,这样漂泊无依的生活实在难熬,不知何时才能有个安适的归宿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今天登临这座名楼,远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气象,却又不禁忆及西北的吐蕃族接连犯边狼烟蔽地的状况,我禁不住涕泗横流,已是无法自抑了!

  全诗抚今思昔,情景交融。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家国之痛。意境沉郁而且悲壮,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古今绝笔。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翻译: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唐诗《登岳阳楼》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登岳阳楼作文

  酷暑7月底游长沙,一个强烈愿望便是要去看岳阳楼,目睹那中外闻名的岳阳楼的风采。

  在太阳的热情簇拥下,我们与洞庭湖平行走了很长的路,才来到景区入口。进门,又是很长的路,路上偶尔有小小的亭子,或是小小的湖,心想,这应该是用来衬托岳阳楼的高大的吧。热浪让人汗流夹背,但要急着见岳阳楼的强烈愿望让我忘记了这一切艰辛。突然,岳阳楼出现在面前,我却惊呆了。

  这也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规模上,比起那些小小的路边风景,自然是很壮观,但实际上,就与一栋正常的两层民居一样。规模完全达不到意料中的宏伟壮观暂且不说,毕竟是古人的建筑,这种规模放在古代还是不常见的,但怎么连一点古典气息都没有呢?看一眼就知道,是重修的,柱子还闪着油漆的光亮,那些镂刻、锦绣,都不知翻新了多少遍。

  被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写得如此出名的岳阳楼,看来也不过如此。什么“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当我登上岳阳楼,从狭窄的小圆窗朝外张望时,所看到的洞庭湖,形如浅滩,水似浑浊,色显灰黄,早已没有了浩浩汤汤的感觉。虽说水天一色还在,但“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早已不见。最远处的确看到了连绵不绝的山,但感觉是那一排山把洞庭湖拦截了,困住了,而吞长江的场景是根本就没有。“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些就更不用说了,有的只是火辣辣的太阳和不变的蓝色天空。

  你能说范仲淹是在作假吗?你能说他不写实吗?我们似乎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评判这篇文章。其实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前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他是凭感觉或是友人的描述来描绘洞庭湖的。他的重点,其实是后三段的感想,表达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和抱负,这也才是这篇文章真正的出彩之处。

  这让我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要有真实经历才能写得一篇好作文。如果这个说法站得住脚,那范仲淹难道就是一个反例了?他没有见过洞庭湖景象,却依然把洞庭湖写得那么逼真,那么生动,难道老师的观点是错的?或者说,范仲淹写的东西没有一点是真的

  当我站在岳阳楼上感慨的时候,我感觉到,范仲淹是把情感写进了景中,在景中融入了情感,这才是让这篇文章触动那么多人的心弦而成为传世杰作的根本原因。这样一想,老师说的“经历”就好理解了,真实情感其实就是最好的“经历”,作文写得好坏,是否有真实的情感经历至关重要。

  我眼里的岳阳楼是那样的普通、平凡,但它在历史上和人们心目却又是如此高大和神奇。由此我又得到另一个感慨,在人类长河中,一切伟大都诞生于平凡。古有舜发于畎亩,傅说发于版筑,管仲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的名典,而现代的雷锋只是一名很普通的军人,只因他帮老百姓做了一些普通平凡的好事,便被列于道德高端。正是从这些普通平凡的事情上体现了雷锋身上那种金子般的品质。伟大寓于平凡,古今莫不如此。

  登岳阳楼,虽然没能饱一饱眼福,但也让我想懂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才是旅游的真正意义。

唐诗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杜甫《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⑤,乾坤日夜浮⑥。

  亲朋无一字⑦,老病有孤舟⑧。

  戎马关山北⑨,凭轩涕泗流。

  ④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冬,诗人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后写的。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

  ⑤〔吴楚东南坼(chè)〕意思是,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⑥〔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⑦〔无一字〕音讯全无。字,指书信。

  ⑧〔老病有孤舟〕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杜甫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所以这样说。

  ⑨〔戎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这年八月,吐蕃以十万人进攻灵武(今宁夏中卫以北),以二万人进攻州(今陕西旬邑西)。戎马,借指战争。

  练习见《客至》课文

杜甫:《登岳阳楼》

  【年代】:唐

  【内容】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唐代杜甫《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鉴赏】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登上岳阳楼

  他应朋友之邀,轻轻然徒步登上岳阳楼。在淫雨纷纷之时纵观洞庭湖之景观,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

  然则春和景明,他所睹之物又为另一番景象。湖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登斯楼也,他则感到心旷神怡,荣辱偕忘。他站在楼上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他触景生情,虽处江湖之远,但仍忧其君,不论是进亦忧,还是退亦忧。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为人之道。他就是一位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文学之星----范仲淹。

  在一个酒楼中,一位潇洒至极的男子,只身面对眼前的金樽美酒,毫不动容。看似人们视以为美味佳肴的饭菜,他不以为然。“刷”的一声,只见一道白光闪过,他抽出了身旁的宝剑,仰天长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忽而,他又拍案大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何等雄壮的气魄!他乃一代诗仙---李白也。自然乃万物栖息之所,亦是万物生长之地。她秀美的山川与清泉使历代文人突发灵感,到处留下了墨迹。

  这位骚人不同与上面二位。他所游之地并无岳阳楼壮阔,却也不乏诗意。

  他带领众人屣行于山中,一路上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好不惬意!他们在醉翁亭中饮酒观景。始知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好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这位与民同乐者又谓何人?原来他就是欧阳修。

  历史长河中这样的迁客骚人不计其数。他们留下的墨迹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光辉的文化瑰宝,而他们也将成为一颗颗闪耀的明星,永远闪烁。

登岳阳楼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到了那连绵小雨繁密而又不绝时,数月天气都不会放晴。雨丝如同银针从天上掉落,狠狠地刺入大地,扎入旅人彷徨的心灵。这时的风如同灰色的猛兽,在天空、大地、湖面上奔腾怒号,鼓动着黑暗的巨浪,从远处看去,海水如同连接着天空,以破竹之势吞噬着河岸。原本迸发着热浪的太阳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难道是被那浊浪排空之景给吓着了?夜晚,如同绝美缎带般的灿烂星河也不知流向了何处,难道是被这阴风怒号之声给阵住了?那踊跃着的兽脊似的山岳,也因充斥着天空的阴暗隐没了形体,整个世界不论白天黑夜都处于一种压抑、沉闷、恐怖的气氛之中。商人和游客也没法前行,船上的桅杆站不住身板而倒下,船桨划不动铁水而断折。登上岳阳楼,看到这样的景色,人们恐怕会感到被贬离国都,凭栏而望,思乡之情化作泪水混含着惆怅。人们担心他人议论自己,惧怕他人批评指责,这种心情就如同阴云之上有把巨大的铁锤,悬悬欲坠。怀着这份心境,望向四周,满目凄凉。听风,观潮,感慨万千,不禁长叹而涕下!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而到了春天,春风和暖,如同温润的丝绸溜过树梢,日光明媚,如同希望的种子洒向大地。湖面没有一点波纹,安静地如同一面明镜,倒映着天,倒映着岳阳楼,使人不禁生疑:水中,可是有另一座亭台楼阁?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湖水与天色相接,一股翠绿浩浩汤汤地奔腾而来!沙洲上的鸟时而振翅高飞,时而停息于树,发出的啼鸣有如佩环,清脆地敲击着游人的心房。美丽的鱼在水中自由畅游,给这一碧万顷之景添上了几处斑斓的妙笔。岸边与小洲上的花草,青葱、翠绿,幽幽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钻入肺腑,洗涤着不安与污浊。是夜,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天幕是一片深沉的蓝,皓月当空,清辉泻千里,举头仰望,仿佛可以在那轮明月中瞥见亲人的笑颜,自己脸上也浮上欣慰的笑容。湖面上倒映着细如碎金的月光,水波缓缓流动,带动着那抹金色舞动起腰肢。而无风时,水中静默的月影像是沉入水中的玉璧,又如一只璀璨的眸子,与星河之上的月亮遥遥相望。晚归的渔家收着渔网,唱起了丰收的欢歌,而不远处的渔父也不由自主跟着附和,自然与人融于一起,这样的快乐哪里有尽头?!登上岳阳楼,游人们自会感到心旷神怡,忘掉了荣辱,在清风的微拂中把酒对月,欢饮达旦,一片祥和喜悦之景。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狗的外形特点

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