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看“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国掌权二十余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推行。惠王即位后,商鞅虽然遭车裂,但新法未变,最终实现了秦由落后变强盛的巨大飞跃。

  一.变法

  商鞅变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或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奖励打仗有功的,取消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户口税,实行二十等爵制度,商鞅还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二.影响:

  商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经济繁荣,军力强大;天下人才汇集;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强盛。但是商鞅变法也有一些不好的影响:如燔儒书,使大量儒家文化及其他名家学派著作被毁,禁锢世人思想。重农抑商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难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实行专制中央集权导致国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难以进入民主社会。

  商鞅之所以会变法成功主要是因为:改革符合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还有秦孝公对变法的支持,对商鞅的信任。

  总之,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秦国,出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上,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浅析商鞅变法

  秦,国富兵强,傲视诸侯。八方征战而所向披靡,一统九州之势,无人可敌,更无人可挡。为何?商鞅!他,思想前卫,洞察民之不快,透悉民之疾苦。他,一心为民,立志革新。他,革除弊端,设立新法。军功换爵,是他的杰作;郡县易封,是他的精华。正是他,率领秦国走向荣耀,引领秦国走上辉煌。正是他,商鞅。

  商鞅,原名卫鞅,应秦孝王求贤令赴秦。于秦进行了两次改革,史称“商鞅变法”。他赴秦后,在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他先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与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又开始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

  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发展经济,推行法治,接下来便是强兵了。商鞅采用了用军功换取爵位的制度,从而提高了秦军的士气与战斗力,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军事保证。他还统一了秦国的度量衡,推动了商品互换,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并且他创立了连坐法,使亲戚朋友之间互相监督,以落实各项法律。

  秦国推行新法十年后,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从此崛起为战国第一大国。变法前的秦国,经济落后,制度落伍。而变法后的秦国,经济繁荣,制度先进,军事强大,拔萃出群。这是质的飞越,量的升华,秦国从此不再普通,而是傲立于群雄之间,超脱于斗争之外。这都是商鞅的功劳。

  商鞅废除了旧制度,颁布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他的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的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改革还促进了秦经济的繁荣;而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的职能更为健全,中央集权的建设从此开始。而同时,商鞅变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鞅变法,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在如此光鲜的壮举之下却有着无法抹杀的黑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似乎就是一种必然。改革者承受着所有因改革而失去利益的群体的愤怒。商鞅以一人的性命换取了一个适应时代潮流的模式,他是伟大的。

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战国初期,7个诸侯国中,秦国是比较落后的。有一天,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周围站满了人。担任左庶长(秦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的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金(秦以一镒为一金,一镒合24两)。人们听了,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谁也没去动它。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赏他50金。这时,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围观的人都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说:“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

  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得从头讲起。商勒(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人,原名公列鞅,后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于商地(今陕西商县),后人叫他商鞅。当时的秦国,因远在西方,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比较落后,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比如秦国河西地区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国强占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使秦国强盛起来,便下令求贤,广聚“有能出奇计强秦者”。这时在魏国怀才不遇、有志难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来到秦国。他三次晋见秦孝公,对他说,“要使秦国富强起来,必须实行变法,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还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办事,赏罚分明”。秦孝公很赞成商鞅的主张。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却竭力反对。甘龙说:“圣人不改变民俗就可以统治,智者不变更制度就可以治国。”商鞅驳斥他说:“治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必须因时因事而异。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没有恪守古制,却能使国家强盛;夏桀、殷纣倒是死守古法,没有变革,却灭国了。可见,反古法者,无可非议;因循守旧的人却不值得赞扬。”他劝说秦孝公不要犹豫,要下定决心,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遵守旧习惯和老规矩。秦孝公很快颁布了新法。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一律以战功的大小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老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因懒惰而贫穷的应入官府做奴婢。

  新法实行后,效果十分显著,农业生产发展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秦国很快摘掉了落后帽子,并打败了曾欺负过它的魏国。秦孝公更加信任商鞅,在公元前362年提升他为大良造(相当于相兼将军)。两年后,商鞅又开始了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奖励垦荒;健全地方行政机构,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规定刑无等级,不管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凡是违法者,一律依法治罪。并建议迁都咸阳,以便向东发展。

  商秧实行新法触犯了王公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敢公开抵制,便由太子驷的两个师傅唆使太子故意违犯新法。可是商鞅不畏权势,坚决维护新法。他狠狠地把太子批了一顿,又给两个教唆犯治了重罪。这样,其他王公贵族再也不敢触犯新法了。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最弱小、最落后。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力图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于是下令求贤,从各国引进变法人才。商鞅闻讯后入秦,向秦孝公提出了新的变法主张,受到秦孝公的赏识。

  商鞅意识到颁布的新法如果没有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贯彻执行起来势必困难重重。为了保证新法的在百姓中顺利进行,于是,采取了“立木为信”的方法,在百姓中得到了信任,提高了政府的威信。新法颁布以后,秦国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由上至下都能依法行事。尽管后来太子公开反对新法,但由于有言在先,反对新法就要受罚,秦孝公也不能不同意处罚太子的老师。由此可见,推行新的政策,贯彻执行新法,一要取信于民;二要广泛征求意见,保证新法的正确性;三要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法度之外。否则就难以成就大事业。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的变法措施得到较为彻底的推行,于是秦国废除了奴隶制。新的制度和规定,使秦国上下形成了崇尚耕战的风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很快成为国富民强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划时代的大变革,从此以后为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自秦以后2000多年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模式。

  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们提倡的讲诚信,这就是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从小以诚实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支持改革,维护改革开放的成果。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三: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人物介绍: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陕西商洛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于(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封他,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

  商鞅生活在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的战国中期。他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先后推行了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打击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和旧的生产关系,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压倒山东六国的一等强国,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思想在商鞅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商君书·弱民》。本辞条以下引文,凡引自本书的,只注篇名)。他认为人口众多是赢 得兼并战争胜利、统一天下的重要前提。人口太少,出兵攻伐敌人,就没有多余的人力耕种土地,取得给养;如果把人力用于耕种,敌人也会得到休息,不能两全其 美。所以,要想富国强兵,彻底制限敌人,首先就应根本改变秦国“人不称土”(《徕民》)的局面,大力增加人口。根据当时秦国的国内外形势,他认为增加人口 最好是用经济办法,采取“徕民”政策。这样既可在短期内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移民,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人兵源枯竭,迫使敌人完全臣服。反之,采用人口 自然增殖,不仅费时久,收效慢,也削弱不了敌人。在人少地多、生产工具和军事装备都很落后的战国时期,商鞅主张用徕民办法增加人口,虽然有益于秦国的社会 生产发展和富国强兵,但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雷锋说过的话

上古四大灵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