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我是岸

  我是渔港

  我伸展着手臂

  等待穷孩子的小船

  载回一盏盏灯光

  若干年前,这样的诗句曾让苇岸血液激涌,假如谱上曲子,我想只能是一曲因朴素而晴朗的民谣。苇岸像是飞鸟时代的手工劳作者,他在“闪光的树木和奔涌的激流之间,在一条延伸到蓝色地平线的小路上,在光明和宁静里面,在乡村一角——鼓溅着如花串,想迸发出爱和充盈痛苦”,一如他至爱的法国诗人雅姆(ja,f.)的《为他人的幸福而祈祷》:

  把我未能拥有的幸福给予大家吧……

  苇岸自称“观察者”,他用心凝视大自然中的季节轮换,慢慢将光线和温度地变化写进文字,写进一种古老的时间里。在他留存不多的散文中,其实并没有太多时间或空间地辗转,他只沿着播种、劳动、季节的脉络,每一个片段都是单线条的。我感到他在思索、或书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他几乎不曾转身,只是这么痴痴地凝望,这么久久地伫立着……

  苇岸诚心诚意地赞美太阳、月亮,赞美大地和小麦,和旋舞其间的美丽生灵:

  胡蜂是他的邻居,他每天都感受到它们带来的新鲜的原野气息,他目睹了它们辉煌灿烂的一生。当胡蜂只留下空空的巢——“像一只籽粒脱尽的向日葵盘或一顶农民的褪色草帽,端庄地高悬在那里”——他想起诗人黑大春所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

  苇岸身边的蜜蜂,“似一种光辉,时时照耀,感动和影响着我们,也使我们经常想到自己是普通劳动者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还有麻雀,那些鸟类中的平民,苇岸为它们写字。“它们的家族,一定同这片土地一样古老。它们是留鸟,从出生起,便不远离自己的村庄”;还有山路上的蚂蚁,完成着自己庄重的使命;还有蝴蝶、林木和鸟巢,都在他的笔端获得了生命……

  我想,当苇岸静静观察它们的时候,定是像看着亲人一般,把它们的一举一动,一丝一毫都记在心底,只恐有朝一日分别时,记忆也随之空白。

  如此舒缓而深郁的语句在他的身边也整体排列着,如若密密匝匝的、不曾封锁的篱笆,之所以挺立决非为着隔绝,而是为了护佑这些微小的生灵,这些微物之神。

大地上的事情

畅销书籍推荐:《大地上的事情》

  内容简介:

  散文作家苇岸全部关于自然主题的作品结集,包括其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放蜂人》等。全书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万物的浩瀚之间,建立了深刻的联系。这些散文内容涉及蚂蚁、蜣螂、胡蜂等昆虫;麻雀、苇莺、杜鹃等鸟雀;麦子、白桦等植物;日出、大雪等物候……以最美的汉语描画出最壮丽的万物,并由此提出,人类以大地为居所,应当对此怀有谦卑的感激之情,而不要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

  作者简介:

  苇岸(1960-1999)

  原名马建国,诗人,散文作家,自然之子,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

  1960年1月7日出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哲学系,翌年春正式入学,并接触朦胧诗。1986年,经海子推荐读到《瓦尔登湖》,受此书影响,由诗歌彻底转向散文创作。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1998年在其居住的小区东部田野的一个固定位置,对同一画面拍摄一张照片,开始《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的写作。1999年5月19日19时,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终年三十九岁。

  苇岸著有《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太阳升起以后》(2000年)、《上帝之子》(2001年)、《最后的浪漫主义者》(2009年)等作品,其散文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

  编辑推荐:

  中国惟一的大地写作者和践行者,汉语自然文学的最高成就。

  20年来无数文艺青年秘密传阅的圣洁之书,在寂寞中点亮尘世的青灯。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为无数孩子寻找到隐秘的心灵回归之路。

  图书目录:

  代序 一个人的道路——我的自述

  第一辑 大地上的事情

  第二辑 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

  第三辑 去看白桦林

  去看白桦林

  美丽的嘉荫

  天边小镇

  放蜂人

  鸟的建筑

  我的邻居胡蜂(一)

  我的邻居胡蜂(二)

  海日苏

  我与梭罗

  土地道德

  素食主义

  第四辑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选

  附录 最后几句话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XX年7月《散文选刊》作家珍存栏。载刘烨园先生:苇岸:为他人的欣慰和宁静,一脉美好价值充实的宁静,一腔不惮牺牲自我的欣慰。他因此而活在“大地上的事情里。”XX年5月19日,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苇岸散文集《太阳升起以后》出版发行。部分作家出席了该首发式,并于当天下午赴昌平,对苇岸进行了纪念活动。苇岸是1999年5月19日去世的,以其《大地上的事情》赢得赞誉。

  《圣徒之美》载XX年4月13日《齐鲁晚报》,作者耿林莽。苇岸这个笔名清晰地表达出他对大地、河流、优美、绿色植株及其摇曳丰姿的投影的钟爱。大地、庄稼、鸟与昆虫、草叶、花和果实,胡蜂来去与季节的转换,这一切,人与自然的亲缘联系,便是他笔墨光照的美的世界,无所不至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爱心渗及万物,这使人想起陶潜、王维和中国古典诗文中虚静美的追求,农耕文化背景的深渊。然而不仅与此,苇岸接受的文化影响还来自于西方:梭罗、爱默生、托尔斯泰、利奥波德,还有雅姆人文精神,对生命的爱是其核心。钟情于大自然,热爱大地河流。就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他那里下了一场大雪,他还孩子似的给诗人王家新打电话,说是要出去看雪。白芒芒的大地一片洁白,这是“圣徒”的心灵的向往和反射。“圣徒”的美,雪一样的洁美。

  .2《山东文学》载崔凯璇的文章《上升中的生命飞扬》一文中说:苇岸以旁观者或边缘人的姿态,描摹大地上的事情,把自己的欣喜、感叹痛惜之情,隐藏在文字后面,将主体闪避到对象的边缘,从而形成一种类似“零度写作”的状态。通过我的观察使大自然生动鲜活地“自动呈现”出来,在主体情绪完全收敛的状态下,展现出生命世界的丰富、充实、完备、自足的自在状态,但是也正是通过散文中自在状态的展示和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文字,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写作主体怀着热切的爱,专注而执著于大地上的一切诗意事件的聆听和涵容。把自然与人们和谐统一,看作是最高幸福,把大自然作为拯救心灵和获得生命力的精神故乡。从而在字里行间,一个寻求诗意栖居与自在生命状态的主体形象跃然纸上。

  《诗歌先锋档案》中载诗人黑大春的文章:苇岸随1999年病逝,一个行将就木的理想主义世界用被吻别的泥土收回了它末代英雄的骸骨。中华大地一下子变得空无,尽管这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苇岸是唯一一个令我信服的人文主义者!这不仅由于他的受家族遗产,于1989年后,又受圣雄甘地非暴力影响了素食主义生活方式,也不仅因其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人格魅力,并具其在原则上所体形(现)的鲁迅硬骨头精神,包括他的土地道德中涵盖的人皆成舜尧的信念以及他对许多外省诗人伸出的俄罗斯圣愚之手。(他认为帮助了某个诗人就等于帮助了诗歌本身)。当然还有他童心未泯的幽默感。譬如:某年愚人节他在电话中一板一眼地对宿醉中正揉着红眼睛的我说:他赤手抓住了一只野兔。但最可靠的依据非他的文本莫属。那一篇篇朴拙似魏碑的随笔:实证了克劳塞维茨的诗学范式:散文不过是诗歌以另一种手段的延续而己。

  XX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是在昌平市场里面的旧书摊上发现那本《芙蓉》杂志的,我一抓了过来付了钱,那上面有大地上的诗人——苇岸画传及创作,林贤治先生的《未曾消失的苇岸》,林莽先生的《苇岸生平与创作年表》,苇岸自传《一个人的道路》及其《大地上的事情》39则。我骑车直奔图书馆,当走进图书馆时,头有点晕,不一会儿,找到图书管理员,借到98年第二期《世界文学》我与梭罗。《人民文学》99年第5期苇岸《1998·二十四节气》六则,我一边发着高烧,一边看着苇岸的文字,至今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苇岸家住昌平,我却在昌平旧书摊上发现了这本书,虽然我们素不相识,我在鲁南一个小城镇上关注着他,盯视着他。

初二读后感:读大地上的事情后的心得体会

  苇岸对世界的要求并不多。他住在乡下,对物质的需求几乎降至最低——就像他所崇拜的梭罗;他吃素食,粗茶淡饭,朋友也不多;他的节俭甚至体现在他的创作上,他读得多而写得少,谨于言而慎于行,这么多年,我只读到过他一本散文集子,就是1995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印行的《大地上的事情》。几乎没有人关注他的存在,如同没有人在意原野上一只羚羊的存在。可上帝还是收走了他。上帝是多么刻薄。

  我是关注他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尽管我们从未见过面。几年中我们只通过有限的几次电话。1997年1月24日,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有机会与我坐在一起交谈。但是他住得太远,我这个人又一向比较懒,一直没去找他,想必他也不善交际,故而我也从未在圈子里某一次小聚时碰到他。今年新生代散文界在楼肇明先生的策动下搞了一个散文朗诵会,我当时只因贪心看一场球赛,便没有参加,不知苇岸去了没有——我想他是应该去的。总之我不知道自己和苇岸之间算不算是朋友,但这种不需时时提起却又彼此挂记的淡淡的情感却令我感到温暖。

  苇岸在那封信中还说:“你具有一种我不具备的(亦是令我钦慕的)快速运用文字的能力,这与思维的敏捷相关。我则迟讷得多,故我有些反现代(它的效率和竞争)。”他说得不无道理。上帝为我们安排了不同的生命形式。在我奔忙的岁月中,效率成为我保持创作状态的惟一途径,如果不及时抓住思想的吉光片羽,那末它们就将弃我而去,永不回头;而在苇岸那里,时光则从容悠缓得多。所以他的文章很浓稠——要过很长时间,才从身体里榨出一滴汁液。这是他作品的价值所在。他热爱他的文字,仿佛上帝热爱他所创造的世界。他说:“作家应该是文字的母亲,她熟悉她所有的儿女,他们每个人的技能和特长,当她坐在案前感到孤单,她只要轻轻呼唤,孩子们便从四方欢叫着跑来,簇拥在她的身边。”(《作家生涯·文字的母亲》)

  他的素食主义不仅仅是出于一种个人的癖好,而是得之于一种深刻的理念,那就是对物欲的节制和对精神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他并非主张禁欲,但他号召节制,遵循自然的法度。非常年代里曾经盛行的禁欲主义是物质生活贫乏的结果,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纵欲和贪婪因没有物质基础而显得可怕,因而禁欲固然违背人性,却实出无奈。所以,道德的修行,为社会生产的危机罩上了一层安全网。而目前,我们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物质进步的同时,潘多拉的盒子也被打开,欲望与邪恶没有限度地泛滥,加速了人类精神的沉沦。所以,后工业时代里苇岸的抉择同工业时代里梭罗的抉择有着相同的意义,他们都是“把思想与行为完美地结为一体的人”(《人必须忠于自己》)。苇岸的节制是理性与智慧的产物,是对人类的忠告。他说:“土地借助利奥波德之口,向忘形于主人幻象中的人类,发出最后呼声。这呼声包含一个内容:‘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对此,阅尽人间的土地,充满信心。”(《土地道德》)这种感悟可能是他长期与自然、与土地对话的结果。他感悟自然,是为了倾听自然的秘语,并以信使的身份,将它们传递给愚顽的人类。泛滥的欲望正在毁掉我们苦心孤诣地创造的文明,在这个时代里,节制,无疑成了最高贵的品德。他写道:“《历史研究》的著者汤因比即认为,工业革命以来被刺激的人类贪欲和消费主义,短短二三百年间,便导致了地球资源趋于枯竭和全面污染。面对未来,人类不能再心存科学无敌的幻觉,科学虽有消除灾害的一面,但(现实已经表明)一种新的科学本身又构成了一种新灾害的起因。人类长久生存下去的曙光在于:实现每一个人内心的革命性变革,即厉行节俭,抑制贪欲。

  “而在自律方面,曾严厉抨击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的索尔仁尼琴,反对‘贪婪的文明’和‘无限的进步’,提出应把‘悔过和自我克制’作为国家生活的准则。因为纯洁的社会气氛要靠道德的自我完善来造成,稳定的社会只能在人人自觉地进行自我克制的基础上建立。托尔斯泰也曾讲过,人类不容置疑的进步只有一个,这就是精神上的进步,就是每个人的自我完善,人类如果没有内心精神上的提高,那么徒有外部体制上的改革,也是枉然的。”(《素食主义》)他对奉行素食主义的梭罗、列夫·托尔斯泰和萧伯纳推崇备至。素食主义在苇岸的生命中不是最重要的内容,但他至少以此表达了他与物质文化对峙的决心。这是他所选择的自我救赎之路,我们也可以从中思索己身的出路。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范文

  做一条清澈的河流《大地上的事情》

  早就读过苇岸的书《大地上的事情》,当年是一本小小的小书,作为游心者文丛的一本出版的,那一套书都很漂亮,都很精彩。苇岸只写了这一本书就得病去世了,可是就因为这一本书,人们并没有忘记他。我有个习惯,就是在报纸上如果看到介绍和评论我拥有的相关的书籍的文章,就剪裁下来,放到这本书里面。这次打开以后,才发现里面前前后后竟然夹进去了三篇。

  沉寂了十多年以后,终于等到了这本书的再版,两本书对比一下才发现,原来的版本竟然那么小那么薄,回想一下,民国的书其实更小更薄,那《繁星春水》那《朝花夕拾》,小得那么精致,薄得那么可爱。不知不觉见,书就长得那么大了,可是有多少书是因为注水而增肥的呢

  很好奇新版怎么会增加了几倍的内容,打开目录才知道,《大地上的事情》只是新版的第一部分,还增加了苇岸未能够完成的《一九九八 二十四节气》。还有去看白桦林等散文,还有苇岸的日记,还有我最喜欢的前言和后记。在这前言和后记中,介绍了诗人苇岸的简单的生平,初上在北京昌平的乡村,恢复高考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那是一九七八年,然后开始接触朦胧诗,开始写诗,后来接触了海子,喜欢上了《瓦尔登湖》,喜欢上了梭罗,也喜欢上了散文。

  新版的前面还有一页苇岸的手稿,用笔和稿纸写出来的文字让人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那时候还没有电脑,那时候人们被称为读书热,那时候是诗人最被尊敬和崇拜的年代,可惜诗人的生命往往都那么短暂,还不到四十岁,苇岸就离开了我们。

  十多年前看过的书,已经记不住任何细节了,不过每一本好书都会在你的心中留下一种味道,那味道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大地上的事情》留下的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芳香。这次正好再次重读一遍,在书里面和苇岸重新相遇。必须承认经历了十年的光阴,我现在更喜欢苇岸的文字了,在诗人的笔下,小草,虫子,鸟儿,太阳都是有生命的,更可贵的是诗人描绘出了他们别我们忽略了的形象。大型蚂蚁筑巢把颗粒远远的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现在我们还会带着欣喜和发现的目光去观察蚂蚁吗?如果我们看不到了,那么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

  书中最让我心动的是这一段,“成人世界是一条浊浪滚滚的大河,每个孩子都是一支欢乐地向它奔去的清澈小溪。孩子们的悲哀是,仿佛他们在世上的唯一出路,便是未来的同流合污。”

  苇岸就是一条拒绝同流合污的清澈的小溪流,让我们看到了清澈原本有多么美好。苇岸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被河流所污染,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河流本来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一条拒绝被污染的小溪,也拒绝流入污秽的大河里,所以苇岸的离去,也许是诗人维持清澈与纯净的唯一选择。

  并不是说清澈是高尚的,污染了就不再美好,我想诗人期望的是被污染的河流,总会有一天会想起来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自己应该渴望成为什么样子,并且会因为一条一条小溪的渐渐清澈,而变得越来越回到小溪的美好。当我们的河流在未来变得越来越清澈的时候,让我们不要忘记苇岸,不要忘记曾经拒绝流入污水中的一条如诗如画的清澈小溪流。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这本书里有好多篇主题,其中有一个主题是:“大自然的文字——大地上的事情”。这里面有许多篇小的故事,今天我只读了七篇故事,但是有几篇我觉得里面的道理非常好。

  第一篇讲的是:三种蚂蚁的筑巢。小型蚂蚁筑巢是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蚂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大型蚁筑巢便是随意、粗略、不拘细节,随意一丢便好了。

  这篇故事虽然很少,但是我也从中读出了道理:蚂蚁筑巢就和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优点、缺点、特长、爱好……而蚂蚁筑巢也一样,每种蚂蚁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有优点,也有缺点。

初一年级读后感: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言

  家乡的土地令苇岸魂牵梦绕,于是他花费大半生精力,写下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许多事情,而苇岸正是这一切的追随者。

  这是书中一段关于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我看过日落,大约3分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衰落胜于崛起。

  这一段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引出了一个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发现,这条或许有些悲伤的哲理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他的亲眼所见、源于他无比丰富的内心。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为一个人注定的结局。

  苇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几万文字,这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自然,追随自然,同时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以家乡金黄的麦秆作笔,以清凌凌的河水为墨,随四季轮回而写作。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苇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还在发生着,等待我们去观察、去感悟。

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体会

  很多过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有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那个人情冷、世态炎凉的社会。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一种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一般的安详。她轻轻地着大地,即将逝的母亲最后一次抚自己的孩。眷恋、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

  作者还记叙了一个画面:

  一个孩有着十分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妈山边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书库。但是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

  作者在这段文字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

  我想做一些评论,暂请作者大人原谅我的无礼。我,一匹马若真生于某个社会、改变不了自己成为坐骑的命运,那么也只好坦然面对。一旦强烈的拒而被杀了卖肉,就比什么都残酷了。生命终还是重要的,不轻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场又一场的挑战。想寻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个给他套上羁绊的人,然后从他的身上踩过,直到那个人再也站不起来。如果被驯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它的顽强。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那小马驹为何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想燃烧,哪怕只有一丝火苗。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风中观赏这一奇景,也许我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面敬佩火的无畏,一面慨叹自己的懦弱。

  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强大--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只记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开阳台的门都会听到隔壁的猫向我的父亲问好。那的确是只对于我父亲的,猫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时常把它关在屋里,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父亲有时候会吹口哨来逗那只猫,它也很听话地回应着。时间久了主人不再打开阳台的门,于是我们再也听不到那友善的。现在搬了家,不知那只猫住得还好不好,新的邻居在打开阳台门的时候,还有没有可的猫问候。

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我想谈谈苇岸。对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就如同他的书从来不会上畅销书架,只是静静地待在一个偏僻角落里一样,苇岸居住在小城昌平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然而今天,我却只能以“纪念”为题了,因为5月7日是他周年的忌日。《中国青年报》为此发了两篇纪念文字,分别是林莽和宁肯写的。而我也觉得,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或许我也该说些什么了。

  我与苇岸的相遇实是出于偶然,并且也几乎只能是偶然。那天我随手翻了翻《中学生阅读》,里面刊载了苇岸未完篇的《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质朴而富含乡土气息的文字很快征服了我,我一遍又一遍地读,惊叹于作者观察的细致与他平和、温柔的心。后来,在《读书》2017年第2期中,见到《中国当代散文发展报告》的编著者之一,陈旭光称苇岸为“谦卑的大地的倾听者”时,我马上对自己说:“对了,就是他。”于是,当我无意间在一家小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他的《大地上的事情》,毫不犹疑地便买了下那唯一的一本,尽管其时我手头仅有10元钱。付款后,我把书紧紧地贴在胸口,就像拥着久别的女友。

  我的激动并没有错。读竟全书有种发呆的感觉。平静如水却爱憎的文笔和处处显现出的简朴而高贵的心灵,恍如隔世,好似一朵七色花从离自己已是久远的童话世界飘来,丝毫不逊于陈旭光先生,具有“卓而不凡的风度”“展示了一种被我们熟视无睹,忽略已久甚至因麻木钝化而遗忘了的‘原生’状态的大自然,这种沉静、凝重,不无神秘而充溢着主体灵性的内在呈现,不禁使我仿佛沉睡着的审美倍觉‘陌生’和‘震惊’”的盛誉。在他的文字中,你找不到任何谩骂的字眼,也找不到现代商业文明的浮躁心态。他就是那样平平静静,温文尔雅,有着周恩来般的细致与温情。然而,他又不是毫无忧思,对现代文明背离土地,背弃心灵,它有着切肤之痛:“我的视野,将尽被剥夺;我的景色,将彻底消灭”(《进程》)。但他并没有起而怒骂,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从不自视为征讨者,他更在乎的是每个人内心对土地应有的亲切之情,他的文章重在唤起人们心底最善良的温情,用爱和感激来重建人们与土地的联系。在文坛一片刀光剑影的征伐声中,突然出现了这么一条清澈幽秘的小溪,实在令人欣喜。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苇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几万文字,这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自然,追随自然,同时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以家乡金黄的麦秆作笔,以清凌凌的河水为墨,随四季轮回而写作。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苇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还在发生着,等待我们去观察、去感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音乐的基本要素

约翰克利斯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