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作者是谁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美丽的柳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赞美柳树的诗,今天,我也来赞美一下柳树。

  春天,柳树上长出了无数碧绿的小芽,从远处看仿佛是一个个碧绿的门帘,近看像一个个小绿豆。叶子是又细又长的,春风吹过,像一个个小朋友在玩水,还有的小朋友戴上用柳条做的柳帽,像一个个“野战军”。

  夏天,碧绿的柳枝挨挨挤挤的,有很多知了在忘情地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好热,热死了!”柳树远看像一个大伞,有很多人在树下乘凉、打扑克,近看像一个蘑菇。

  秋天,叶子枯黄了,有的叶子落下来了,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还有的枝叶自动脱落了,小朋友抓起落叶向天上一撒,像一块块金子从天上落下。

  冬天,柳树变成光头了,像光头强一样。可是只要一下雪,近看起来,柳树像一棵雪白的梨花树,远看又像一棵长着白银的树,可是仔细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柳树啊。

咏柳的作者是谁

《咏柳》鉴赏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着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着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柳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贺知章的《咏柳》使我第一次注意到柳这种美丽的植物。

  柳是有灵气的植物,自古以来,它就被各种文人骚客赋予人的形象,自然的形象。

  柳,美在它漫长披拂的枝条。古有文曰:“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春风一吹,它那纤细优雅的枝条在风中微微摇摆,如美人的秀发在空中飘舞,无比地风情;又像美人的裙丝飘带,荡人心神。南齐武帝便是爱上了它这飘摇的枝条、风情的姿态,植于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已,还赞它“风流可爱”,可见柳枝之魅力。

  柳,美在它纤细修长的叶。如女子细长的眼眉,眉梢上挑斜飞入鬓,看见这柳叶就令人想起其眉下美人似嗔似怨的眼神,真当绝美。

  柳,美在它柔软挺拔的干。如美人舞动的腰肢般婀娜多姿,李商隐的《柳》中写道:“曾逐东风拂舞筵,东游春苑断肠天。”你看,在仕女如云的东游苑上,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干,意境是何等的优美!

  柳,还美在它身上所含的意义。“柳”者,“留”也。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依依不舍之意。白居易《忆杨柳》中就有“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在“折柳留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这柳丝绵绵不断,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绵绵柳丝被人寄予了这绵绵情思,更是美的缠绵。春到柳先翠,柳,还是春的象征,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漏报春光是柳条”,柳是春的使者,民间早有“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头戴柳圈,乘柳车,到郊外踏青赏柳,柳色把春带到了人们心里。柳婆娑袅娜,万缕柔丝,自古就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赠柳既能传情,亦示忠贞之爱,唐人有诗云“远官折杨柳,依依两含情。”写出情人在柳下相赠柳枝,倾吐内心的缠绵恋情。

  柳,美丽者也。

关于贺知章《咏柳》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介绍

  《咏柳》原文

  碧玉1妆2成一树3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4。

  不知细叶谁裁5出,

  二月春风似6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一剪梅·咏柳》作者夏完淳简介

  引导语:夏完淳(1631-1647)明末爱国文学家。《一剪梅·咏柳》就是夏完淳所作的一首词。作者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

  明代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注释

  ①一剪梅:词牌名。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重头六十字,平韵。

  ②金沟:御沟,御河,上有金鳌玉蝀桥,故简言之,水即沟中水。

  ③陈宫:陈朝宫殿。

  ④隋宫:隋朝宫殿。隋炀帝曾筑长堤植万柳。

  ⑤一晌:一转眼。晌:不多久,读若“赏”。

  鉴赏

  人在时空中本应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际家国破败之时,面对无动于衷的物象,只觉得空茫无着,无能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灵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全篇除首句“伤心” 字样外,纯以意象结撰,词体小令,容量见大。叠句“昨岁”、“今岁”;“才过”、“又过”,承上是似断而续,启下则绵悠深长,余意曲包。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文学贡献

  作品数目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主要内容

  14岁参加抗清斗争后,在血与火的斗争生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而又清新明朗、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及赋、曲、杂文等。著名历史学家,也是夏完淳研究专家白坚先生总结其主要内容为:

  其一,表现抗清复国的心志。诗集中大量篇章直接间接、多方多面、借古喻今、因物寓意地表现了诗人心怀故国、志在南归、念切中兴的思想襟怀和抱负。尤其可贵的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如“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等,气势奔放,开朗壮美。

  其二,抒写兴亡之恨、可谓“处处山河泪,篇篇烈士心”。完淳的诗中有不少借青楼盛衰或宴游兴替以寄予兴亡之恨的内容。

  其三,歌颂英烈,哀悼师友。《六哀》、《六君咏》、《细林野哭》、《吴江野哭》和哭钱熙的诸篇,都属于这一类。其中颇多感人甚深的好诗。千百年后,还使人读之震悼,闻之饮泣。

  艺术表现

  夏完淳诗作,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特色,如用典用事,比较工切;多用比兴,带有浪漫气息;富于想象,时见瑰丽色彩;善于以景为情,融情入景;善于选择特征性的事物和动作来概括情境,表现人物。集中的爱国主题,爱国激情,热烈的战斗气息,充沛的乐观精神,夺目的华美文词,动人的浪漫色彩都形成完淳诗歌的悲壮激昂、清新开朗的艺术风格。

  夏完淳的诗,并非以年少而见称,也并非因殉国而作传。幼年时代吸收的古典作品的精华,长大后实际斗争的磨炼,都形成了他诗歌慷慨悲壮、清新开朗的独特风格,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强烈共鸣。就诗论诗,亦足以睥睨一代,辉耀千秋,屹立于古今爱国诗人之林。

  影响后世

  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后,敬慕不已,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 即十八岁——作者注),头颅如许负英雄。”以自比自励,从完淳的诗中吸取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艺术营养。四川辛亥革命元勋熊克武回忆说:“我在家念私塾时,……,特别喜欢明末夏完淳的诗文,一面抄写,一面熟读,至今还可背诵一二。”汪辟疆在《三百年前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中也慷慨激昂地说:“我早年从《艺海珠尘》内得读《夏内史集》,诵至他16岁所作的《大哀赋》和《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这几篇,有时热血上涌,有时酸楚欲绝,不知不觉的使我对于这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敬佩不已”。闻亦博在《明代模范学生夏完淳传记》中说:“他的一生,始终不肯休息,不肯妥协,燃烧着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在诗句中发生伟大的力量,比之于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写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实多少倍了”。文坛巨匠郭沫若先生也多次著文对夏完淳的诗作进行详细评点。

  诗文风格

  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

  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

  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

  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作品编集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狱中上母书》被选为台湾高中国文教材。《别云间》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

  作品风格

  慷慨悲凉、高亢激越、语言华美、意境苍凉悲壮、爱国激情、时代气息。

  轶事典故

  夏完淳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咏柳

  早春二月。

  诗人贺知章在水塘边踏步,观赏春色。

  一阵风吹来,一丝柳叶拂到他的头上。

  他被柳树迷住了。

  一年一度,柳树又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志。

  “啊!”贺知章感叹道,“多么美的少女啊!”

  于是,这千条万缕的垂丝,在诗人心中,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衬托出婷婷袅袅的风姿。

  啊,春天真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诗人在想,是什么使春天这么美呢

  春风,轻轻吹过。

  柳飘起来了,草倒起来了,花笑起来了。

  对了,美好的春风,是春风制出了嫩绿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披上了新装,春风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贺知章陶醉其中,沉迷至极。

  傍晚,他才回家。

说柳

  柳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文中十分常见,自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诗人们就对“柳”情有独钟,仅在一部李商隐集中,以柳命题的诗就有二十多首。诗人们写柳愈多,它的意味也就愈加丰富。

  柳,谐音“留”,再加上微风吹拂下柳枝绵绵的姿态,决定了它在诗文中最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意。如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人原本处在与友人痛苦相别的时候,正想折柳送友,却发现柳条未青,突发奇想以为是那春风深知离别之苦,才迟迟不愿让柳条发青,这么一想,他便惊讶于春风的可爱,离别的酸苦似乎也就淡了许多,其实离别就是为了再聚呀。

  柳的这一意思已经被用的太多了,以至于我们见到也不会有多少赞叹与惊奇。然而柳是否有别的形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李商隐咏道:“曾逐东风拂柳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他仿佛是把自己比作柳,昔日意气风发、乐游天下,如今却斜阳如血、寒蝉凄切。一盛一衰中,诗人尝尽大起大落的痛苦,也终于明白了年华易逝、世事难料啊

  ,我仿佛能看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深秋的山上、在血红的残阳里落寞的背影,那背影都哀伤得能叫人落泪。

  还有一位诗人写过柳,在他的笔下柔弱秀美的柳一改往日形象,摇身一变化作了反面角色。“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奸佞小人如同乱条狂舞、柳絮纷飞一般,在朝廷中原本悄无声息,一旦东风来到便得势猖狂、趋炎附势、搅乱朝政、蒙蔽君心。一时间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他们妄想在朝廷中用流言蜚语来掩盖真相,用挑拨离间之计来使君王亲佞远贤。可他们忘了像诗人一样正义凛然的志士们正牢牢地盯着他们,漫天飞花也遮挡不住诗人刺骨如清霜、锐利如鹰隼一般的眼睛,他将所有都看得真真切切,小人又能何处遁形

  将每首诗都细细品来,柳也摆脱了单一的形象,在我心中越发可爱与鲜活,一时是叙离情别怨的依依杨柳,一时又引发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一时又变成邀宠取媚的奸佞之徒。交替变幻中恰恰体现我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正是这一特性使得我国古代诗歌文化在世界各大优秀文化面前依旧毫不逊色,独显韵味。

  柳,水边的精灵,拥有苗条的身姿,具有婀娜的舞姿。生长在水边的柳,影子倒影在水中,水衬托着柳,柳映着明镜一样的湖水,异常美丽。

  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说的一点也不错。垂柳的枝条从树干上向下垂,在风中摆动,就像一个女郎在微微的春风中摆动自己的秀发。乍一看,煞是美丽。

  柳是极易生长的,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非常同意。

  柳,拥有一颗不灭的灵魂。今年看到它光秃秃的,秀发没了,只有一颗寂寞的树桩屹立在那里。孰料,来年春天,它已发芽长出新枝。

  你瞧,那边的小女孩爬上了一棵不高的柳树,折下一枝刚长出来的新枝。下了树,折成两段,粗的做柳笛,细的编个柳帽戴在头上。远远望去,真是很可爱呢!

  柳是最朴实的,它谱写了生命的乐章。我不仅爱它那可爱的,清新的,隽丽的的样子,我更爱它那高贵的精神:它不仅给人精神上的慰籍,还给人物质上的帮助。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正是柳树生命力强的写照。

  青岛新世界学校四年级六班李宜蓉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猜猜看这首诗是写什么植物的?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了吧!没错,这首诗就是描写杨柳的。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千万条柔柳吐出嫩芽,泛出绿意,充满诗意。渐渐地,展开了鹅黄色的叶儿。在绵绵春雨中,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乳汁。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柳条摇曳着她那婀娜多姿的细腰,翩翩起舞。

  夏天,枝叶繁茂,柳絮漫天飞舞,枝条长得又细又长,从树干垂了下来,如同少女的长发。一群群调皮的顽童,剪下柳条,做柳笛,吹柳哨,好一番热闹的景象哦!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正是柳树生命力强的写照。任意选一根合适的柳条,斜着切削,插到泥土湿润的地方,几年后便会长成参天大树。柳树具有坚强的品格,从不计较生存条件。随处可见它那婆娑的身影。

  雨天,柳树能吸收雨水;旱天,柳树能释放水;大风天,柳树有身体阻挡风沙………。

  我爱它那婆娑的姿态;爱它那弯刀似的柳叶;更爱它那极强的生命力!

咏柳

  阳春三月,当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时,这便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也就意味着万物生灵的萌发。

  当花儿还没开时,当河水还被冰冻时,当绿草还没破土而出时,是谁最先发现春天已经到来?是身着绿衣的姑娘——柳树!

  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她在第一时间就迎风招展,舒展开自己的苗条的身子,让春风尽情地梳着自己的绿头发,她的婆裟倩影,在河岸上纵情地翩翩起舞,好不自在。在杭州,宅前屋后,河岸田旁,大街小巷,无时无刻不出现柳树的身影,是她把杭州装点得无与伦比,也是她让杭州西湖时时刻刻都充满绿意!

  有人侮辱柳树说她是风骚的女子,其实不然!柳树是再好不过的“西施”了,她的绿,她的细,她的大无谓精神,无不体现出这一点!在人们辛勤劳苦之后,是她在给人们“撑腰”,让人们能够在田边稍作休息,是她冒着炎炎烈日在为人们遮挡阳光,她是多么无私而伟大啊,怎能说她是风骚的女子呢

  晨曦,天刚破晓时,在街上行走的人们会看到北方的“雪”,其实,那是柳絮!那似雪非雪、如雾如云、轻飘飘、毛茸茸的银白色的“雪”是柳絮!她像是柳树的属下,专门替柳树巡视着整个江南的观光地区,似乎在寻找什么。她飘向街道,飘向田野,飘向河流,飘向天际,让整个江南沉浸在梦中,多美的梦啊,有流水淙淙,有花香扑鼻,有鸟声鸣鸣,还有柳树依依,多么美丽啊,多么像一个梦呀,没有人能够打破这个梦,这个梦将永远继续……

  朋友们,珍爱身边的柳吧,多者未必轻,少者未必珍,打开梦境之窗,用心灵的窗户——眼睛来观赏这满排的绿柳,用时间这根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最新民事诉讼法

家庭成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