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笔记大全知识点归纳
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
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
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
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五)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
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
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21%78%%%%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现象
碳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产生大量白烟
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铝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MnO22KCl+3O2↑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
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2H2O===2H2↑+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2:1
质量比1: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2H2O===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最多的元素是O。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CuSO4·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
氢气验纯的方法:
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集满氢气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立即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里的氢气。点火后,根据声音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如果听到的是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氢气不纯,必须重新收集进行检验,直至听到“噗”的声音,才表明收集的氢气已经纯净,可以使用。重新收集氢气检验时,应另换一支试管进行操作,若仍使用原试管,要先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去收集氢气进行点火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CuO===Cu+H2O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H2SO4=ZnSO4+H2↑Zn+2HCl=ZnCl2+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深圳化学知识点总结
sz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D=AD+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液体:CH3OH固体:NaNO2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CaCO3BaCO3Ag2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七解题技巧和说明: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2NaOH==Na2CO3+H2O(H2CO3+2NaOH==Na2CO3+2H2O)
SO2+2KOH==K2SO3+H2O
H2SO3+2KOH==K2SO3+2H2O
SO3+2NaOH==Na2SO4+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②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H20==H2CO3SO2+H2O==H2SO3
SO3+H2O==H2SO4N205+H2O==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2HCl==CuCl2+H2O
Cu(OH)2+2HCl==CuCl2+2H2O
CaO+2HCl==Ca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H2O==2KOHNa2O+H2O==2NaOH
BaO+H2O==Ba(OH)2CaO+H2O==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MgO+H2OCu(OH)2==CuO+H2O
2Fe(OH)3==Fe2O3+3H2O2Al(OH)3==Al2O3+3H2O
二、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
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
初中物理实验难题解题技巧随笔
一、累积思维法
设计实验时,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一次测量具有不确定性或不可靠性,则采用累积后求平均值的方法,称为累计思维法。这是为了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而设计的。
1.时间累计法:如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采用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来求单摆的周期。
2.空间累积法:如测量一张薄纸的厚度时,可测多张薄纸的厚度后求平均而得到一张纸的厚度等。
二、转换思维法
在设计物理实验时,有一些些物理量其实是不容易直接测量或某些物理现象直接显示有困难,这样就把难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容易测量的物理量进行间接测量,或将某些不易显示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容易显示的物理现象而进行间接观察,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转换思维法。
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利用做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求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在研究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利用位移求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
三、比较思维法
设计物理实验时,利用对比实验,找出物理现象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比较思维法。
1.条件比较:比较不同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如研究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过程比较:比较不同物理过程的现象的变化。如比较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可推知平抛运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3.状态比较:比较物理现象在实验时间内初、末状态的变化。如比较酒精和水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可推知物体内分子之间有空隙。
四、替代思维法
设计物理实验时,将直接无法测量或不太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直接无法观测的物理现象,通过变通替代的方法间接进行测量或观测而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替代思维方法。
1.物理量之间的替代:如研究单摆的运动图像时,用纸板的位移替代时间,简化了实验测量。
2.物理现象之间的替代:如初中的热胀冷缩实验,利用双金属片热胀冷缩的弯曲来接通电路,让灯的明暗来反映双金属片的弯曲。
3.物理过程之间的替代:如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用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与竖直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分运动过程替代平抛运动过程,将曲线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研究。
4.物理仪器之间的替代:如测电源电动势内阻实验中不提供电压表,而利用电阻箱和电流表完成实验。
五、近似思维法
设计物理实验时,为了简化实验测量,突出实验的物理意义,对一些中学阶段精度要求不太高的试验,在其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采取近似的处理,这种实验设计思维方法称为近似思维法。
1.对象近似:如在气体实验中,将常温常压下的实际气体近似看作理想气体;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将“细线与小球”近似看作单摆。
2.过程近似:如单摆实验中,只有在摆角小于5度时,摆球的运动近似地看作简谐运动。
3.结果近似: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将电流表、电压表近似地看作理想仪表。为了提高精度,要求将实验条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电表合适的量程于合适的电路连接方式。
物理八年级复习总结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生活中物理:
1.拉链的原理:
2.圆珠笔的原理:
3.冲浪运动为何降低重心:
物理学家:
哥白尼:
爱因斯坦:
牛顿:
居里夫人:
波尔:
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
探究报告包括: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机械运动: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简称:运动
参照物:选择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疑惑处:①不能把研究物体的本身作为参照物②参照物不一定是静止的
运动是相对的,如何理解呢?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就不一定了,比如说
站立在地面的人,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就是静止,而对于月球来说人就是运动的,所以说物体静止或是运动并不是绝对的!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长度单位:
1K
1s=1000
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1光年=9.46053×
刻度尺的使用:
一齐二直三估读使用刻度尺注意量程和分度值
v=(s单位是单位是s,速度单位是)
平均速度=
计算时注意各个量的单位
1
1k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识记注意:1.速度的变化2.运动轨迹是直线
探究报告包括:1.提出问题2.制定的方案3.收集的实验数据4.得出探究结论
第三章声的世界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在真空中不能转播。
噪声:
乐音:
响度: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单位: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生活实例:响鼓必用重锤,鼓面下陷越深越响;收音机的音响旋钮就是改变收音机喇叭的响度!
音调: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高低主要是说它振动的频率。七个音符就是反映振动的频率,男高音,女低音,这里的高低都是说的振动的频率!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男高音声带振动就快些。
频率:单位:
1Hz的物理意义: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起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区分每个人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的声音。
噪声的防止:1.2.3.
人耳听觉频率的范围:
超声:次声:
超声的应用:
次声的危害:
第四章多彩的光
光是延直线传播,但是需要有两个条件:①同种物质②物质必须要均匀所以有结论: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两个条件缺一就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沿直线传播的自然现象:①影子②日月全食日月偏食日月环食③小孔成像
光速=光在空气中速度光在水中速度光在玻璃中速度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发射:
漫反射:
平面镜成像特点:
为何用玻璃做这个实验
光的折射定律:
与折射有关的现象:①插入水中筷子看起来折断②海市蜃楼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记住一点光路是可逆的,光从A点可以到达B点,那么从B点也可以到达A点。
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为七种颜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从上到下)
色散的实质:每种光的折射角不同,所以可以把它们分解出来。
光的三基色:红绿蓝(RGB),这三种光混合可以得到其他四种颜色的光,但是它们自身不能用其他颜色光混合而得到。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RYB),这三种颜料可以调出其他颜色的颜料,而自身不能用其他颜料调制。
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有它反色的光所决定,比如树叶是绿色的,因为它反射绿光;如果物体反色所有的色光,物体就显白色;如果物体吸收所有的七色光,物体就显黑色。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所决定,比如红色的玻璃,就是能够透过红光的玻璃,能够透过所有色光的物体就是无色透明的;如果所有色光都透不过的物体就是不透明的物体。
凸透镜结构:对光线有
凸透镜焦点:
物距:
像距:
主光轴:
光心
画光图记住三点:①平行与主光轴光线汇聚经过焦点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仍然沿直线传播
③光路是可逆的
物距(U)像距(V)像的特点生活中应用u2f2fv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像---------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投影仪uf--------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特点:
如何记这张表,首先2f是一个特殊点,物和像等大;U2f,也就远离透镜,像就变小,相应的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所以像要越过右侧2f处,所以像距变成fv2f.
相反物体越过2f处,那么像边变大,并且像跨过2f往后跑,所以像距V2f了。
所以我们要记住:像、物同向移动(向右都向右,向左都想左);物越靠近透镜,像越大;物离透镜越远,像越小。
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对光线有
凹透镜的焦点:
画光图记住三点:①平行与主光轴光线折射后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仍然沿直线传播③光路是可逆的
人的眼睛:眼睛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眼球后边的上,形成物体的、的像。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视距离为25c
近视眼特点:佩戴矫正
远视眼特点:佩戴矫正
眼镜度数和焦距之间的关系:度数=1/f×100焦距f单位是米
例如:300度的眼镜焦距=米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何理解,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相应的也对另外一物体施力。力的现象总要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我们手掌对桌面一个压力,那么桌面也对我们手掌一个支持力。对于手掌施的压力来说,手掌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对于桌面给的支持力,桌面是施力物体,手掌是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力拉弓,弓弯了)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到运动)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力的表示:力的示意图(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示意图(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2.
3.
4.
校零最关键.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
重力的计算:G=(注意质量单位Kg,g在没有特殊说明下都取g=9.8N/Kg)
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在受力分析的时候注意,任何时候不要忘记画重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所以画重力的时候,作用点一定要画在重心上,不能画在物体的表面或者底部(如下图)
提高物体稳度:1.增大支面(台灯底座)2.降低重心(不倒翁)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因素:1.物体间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对于压力的理解:压力并不一定是重力,不要和重力混在一起(如图一)
静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将要发生滑动(看起来是没有移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大小和拉力相等,方向相反,并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当然在增大过程物体还没有滑动)
画出下图的静摩擦力并标出大小
滚动摩擦力:像汽车轮子和地面产生的摩擦力
同等条件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的多
减小摩擦力三种措施:
1.2.3.
增大摩擦力三种措施:
1.2.3.
第六章力与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物体的合外力为零,F=0N,保持两种状态:1.匀速直线运动2.静止
只要在做题的时候,看到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受到合外力为零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理解:物体的运动的最终结果都是要保持两种状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比如运动足球,到最后还是到一个什么状态———静止
关于惯性在生活中运用:
1.斧柄松了,通过用手柄的下端撞击石头或树墩,斧头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下运动,这样斧柄被套紧了
2.汽车安全带的作用:
力的合成,主要是两个力的合成:
同一方向两个力: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和,方向和这两个力想同,F合=F1+F2(两人提水)
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大小等两个力的差,方向和较大的力保持一致,F合=F1-F2(拔河比赛)
力的平衡:
平衡状态:如果在两个力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理解:从物体运动来看,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实质:物体的合外力为零
比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运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我们可以想到物体所受的和外力为零,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牵引力和地面给汽车的摩擦力,那么它们应该是大小相等并且方向是相反的;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地面给汽车的支持力,那么他们也是大小相等并且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汽车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合力都为零的。
再如静止的物块: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的质量。国际单位:千克(Kg)
对于质量理解:
物质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状态(冰熔化成水),形状(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空间位置(从地球到月球)
天平使用:
1.称量前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称量时不能超过量程
2.校零:1.2.
3.称量:正确称量(左物右码),物重=砝码+游码,不正确称量(物体放在右盘)
砝码=物重+游码
4.从砝码盒中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保持天平清洁干燥。
量筒使用:
1.看清其量程,称量不能超过量程
2.读数应保持相平
密度: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一个属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
漂浮:悬浮:下沉:
第八章压强
压力:物理学中将垂直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不要把压力和重力混为一谈!!
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公式:
对于公式的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固体的压强,不要和液体压强混为一谈。
影响压力的两因素:1.压力大小2.受力面积大小
液体压强
影响压强的两个因素:1.2.
浸在液体中物体,各个面都要受到液体的压强,左右面受到压强相等,那么所有压力也相等,所以互相抵消;上面比下面小,所以会产生向上的压强差,表现出来就是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悬浮:漂浮:
悬浮和漂浮浮力=重力,其中悬浮: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
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相连的容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保持在同一高度。
实质:在底部压强保持相等。
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液压机原理图:
两个活塞产生的压强相等
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上升的,大气压强降减小!
压强影响水的沸点。
标准大气压:p=
76c柱所产生的压强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
流体压强:
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理解记忆:
1.河道旁漂浮物会飘向河中心,因为河道中间流速快,压强小,两边流速快,压强大,会把漂浮物推向河心。
2.高铁旁的安全护栏,防止火车经过时车道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会把人推向车道,造成的事故。
第九章机械与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F1的力臂是:OAF的力臂是:OBF1×OA=F×OB
从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关系可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特点:
定滑轮特点:
动滑轮特点:
注意动滑轮的支点位置
滑轮组:
省力怎么判断:
与动滑轮和重物连接的绳子的数目,有几根就省了
几分之一的力
F=G(不考虑动滑轮的重量、绳重和摩擦力)
F=(物重+动滑轮重)【考虑动滑轮的重量,不计摩擦力】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重物上升H,与动滑轮连接绳子数目为N,那么移动距离
S=nH
滑轮组有用功等于物体上升高度所做的功
W=GH
滑轮组总功等于沿拉力F所做的功:
W=F×S
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永远是小于100%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E=和质量、距地面高度有关
动能E=质量、速度有关
第一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909年卢瑟福在成功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叫原子核,核外是电子,在不同轨道绕原子核运转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
分子之间存在找空隙。(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发现总体积小于它们体积之和)
分在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不管是什么温度都在做运动
分子之间存在找斥力和引力(当两个分子远离到一定程度,两分子间产生引力;到两分子靠近到一定程度,两分子间产生斥力)
物理初中的读书笔记
物理课程教育的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的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科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的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怎样清晰的交流并建立起批判的、逻辑的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物理课程评价的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㈠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
㈡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的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的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评价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的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的平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公平合理的选拔的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成效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学生的学习存在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给予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判是完全必要的,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活动的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的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的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习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健康发展。
初中物理心得体会日记
物理是初二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它是一个既有趣又启发我们思维的学科,而且它也作为我们学习的一门主科,又是一门新加入的课程,那就更加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学期过半,可以说是紧张而忙碌,收益颇多。首先,我们要认清庐山真面目。对于物理的解释,最直接就说:万物的道理。的确是这样的,物理主要是研究声、光、热、电、力学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比如,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电灯、电脑、电视等各个用电器,都要用电。又如,30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实验室发现,白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没有这一发现,我们就无法解释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落日为什么是红色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也不可能制出彩色电视机。牛顿常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究,并由此发现了支配宇宙万物运动的物理规律。假若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今天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都不可能成为现实。除夕夜,世界各地的华人也就不能同时观看春节节目了,等。由此可见物理学的重要性与真实性。因此,要想学好物理,就先要热爱生活,喜欢观察、猜想,培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能更好的学习物理呢?经过不到一年的与物理学习的过程,我也有了总结了一套有关物理的学习方法。首先,课前认真预习最重要,学习就像是一场战争,如果你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敌人攻击的时候,你就会手忙脚乱。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你不预习,学起来可能你就会觉得很被动,追不上课;相反,预习后再听课,你会觉得十分轻松,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其次,课堂听讲也很重要,你可以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听讲,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省的听讲时理不出头绪。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记笔记,有些同学觉得没有必要,但其实笔记是很有作用的。物理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定义、定律、规律等。这些文字语言,应牢牢记住。因为众多考题都是围绕此展开,中心离不开它。如:光沿直线传播,就考了小孔成像、三点一线等等。不管题怎样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中。抓住定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就无需翻书了,一个笔记本就全OK了。
接下来就是课后作业,这一项对于同学们也许就是最头疼的一项了。谁都不愿意写作业,但其实作业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师讲完知识后,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遗忘,这就需要我们以做作业的形式来巩固。最后是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个人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所以复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还有,对于平时遇到的难点或不解之处,应主动问同学、老师。哪怕一个再普通、微小的问题,也要敢于问。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今天积一个毛病或者问题,明天再多一个,长期下去,岂不堆病如山,病入膏盲了吗?到时侯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物理知识颇多,只有靠一点一点积累,才能构成全面的知识网络。在做物理题时,首先要将基础知识非常了解,对每一个公式都要研究透彻,知道公式使用前有哪些必备的条件,遇到的问题应该对应的公式,这样做起题来就会感到轻松许多,如果有的问题做不出来,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它,从各个角度来解决问题,一种方法走不通就马上想另一种方法,最后实在不会就去请教老师,有时老师说一句话就会使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找到一条清晰的思路来完美的将题解决掉了。
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所以“勤”与“苦”是学习的关键,勤苦的意思是:勤劳刻苦。顾名思义就是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曾经有一名世界著名的人生导师说过:“吸收知识犹如获取食物,当别人把它递给你时,不要害羞,而应立即伸手去拿,而且每次都要拿一份大的。这个世界上只有知识是唯一一种可以永远传播的东西,而且只要你愿意搬走多少,吸收多少,就能拥有多少。”这句话告诉我们:勤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你不勤奋,就是你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如果你的态度出了问题,就意味着你人生的失败。唯有勤奋才能使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欢愉。物理是一门重要的知识,面对我们面前的知识,我们不要逃避,不要畏惧,不要懒惰,勇敢地把它占为己有,不要把这些属于自己的东西白白浪费掉。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途径。总之,要想学好物理平时就要多观察勤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弄清楚,上课及时做笔记,下课及时复习。
这就是我的物理学习心得。
物理初中的读书笔记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的理论科学。物理学从早期萌芽到近现代的发展,都以它的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着哲理的物理思想,影响着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正是因为物理有着以上的特点,而初中生的思维主要还是感性认知为主,理性认知为辅,基于这两个事实,就决定了物理的教学必须讲科学、讲严谨,讲逻辑。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最基本的体现。否则,学生会出现科学性错误、结论表述不够严谨、过程分析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学生越听越乱,学习教学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养成脱离实际、浮躁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的习惯。
“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以下特点,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有以下表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是人们在分析和观察了一系列事实及实验,抽象概括出了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从共同特征中抓住了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物理概念是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初中生已经开始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很低,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必由之路。物理还年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是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物理事实了解得再多,也是没有作用的。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特殊性、深刻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推理,把本质特性从非本质特性中抽象出来,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和升华。
总之,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教师的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