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浅谈“教育方式”

  就教育方式而论,我委实不敢妄加断言它是绝对对或是绝对错的。但基于我长期的观察经验,我似乎发现,不论是何种教育方式,尽离不开“打骂”二字。而与此同时,同学们也都很顺从的接受了,然而事后却无一人为之有改,反之,谓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对老师之大不敬可想而之。这告诉我打骂对学生改掉毛病根本没用,然而这种教育方式还是被彻底的“遗传”下来了,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很奇特地变异成一位真正的善良的老师。这着实有违至圣先师中式教育之本:循循善诱。反之,经数千年之演变,却加以戒尺、教鞭以及诸如此类的教具来惩罚学生。这不禁会让我们疑惑,数千年的演变,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演变?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

  复细想一番,这无非是因为学生的调皮与老师的没耐力。

  本班A君,一表人才。不想此人并非表里如一,竟是屡教不改顽劣之徒,枉仁师予之厚望!某日,A君将数学测试卷以及诸如此类的资料尽扔入垃圾桶,不料东窗事发,被数师训而究之,耐之形不残而色不改。前者,A君已不下数次挨批评,故方有今日之不服。然数师此时绝不该对之以拳脚,应不忘“谆谆教诲”才是,又何以弄得此时两方尴尬之局面

  究其根溯,这种教育方式即是不对的!教育学生,即需耐心,学生可谓亦是从某种角度扭转至正常的,这其中绝不可少教师这谆谆交诲及春风化雨之教育方式,若以打骂为其教学原则,你不如且去教体育,这样,学生好做你的沙包啊!这样,我可以举出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证明此类教育的纰漏,因为学生犯一次错误及过多的批评,即会造成学生对你的鄙视以及仇怨,自然,纵然是复习资料在,他也不会再认真听你讲课了。

  而学生们则更是要避免过多的错误而让老师也对自己不再像往日对待,这是每位老师的心理承受标准,一旦超越,则后果不堪设想!

  望各位师生做好自己,共同营造我们的师生关系!!!

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个案点击】

  苏书刚的父亲是一个年利润逾千万的私营修车厂老板。父亲对这个独生子从来都是宠爱有加。苏书刚还是个小学生时,父亲就给他买了一台最先进的电脑。然而苏书刚对电脑的其他功能都不会使用,只是用来玩玩游戏打打字而已。

  苏书刚消费的大手笔,在学校向来令人乍舌。一天下午,苏书刚兴高采烈地跑到老师的办公室,抬起脚来告诉老师:我买了一双新旅游鞋。老师关切地说:不错,不过踢足球时千万别穿,否则穿不了多久,鞋子就会踢出个洞来。可苏书刚满不在乎地回答说:没关系,破了再买就是了,这双鞋才1860元,找我爸爸报销就成了。我爸爸是会支持我买名牌、穿名牌的。

  【案例解析】

  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须由新生一代来承担,而父母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

  培养孩子成才是当今父母梦寐以求的事情。孩子身心智慧、伦理道德、儿童心理品行精神的最初塑造,良好习惯的培养,是父母的重大责任。没有家庭的积极协助,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将事倍功半,所以要想使孩子真正成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教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像上述个案中的父亲鼓励孩子孩子讲究吃穿,就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其结果必然会害了孩子。

  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哪位教育家否认过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相反,却盛传着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一类的佳话。许多名人也都将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归功于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

  孩子优秀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法更优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选择和运用方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讲究科学,讲究实际,要有运用方法的艺术。要根据教育目的,内容,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父母自己的特点,来恰当地选择运用教育方法。也就是说,选择教育方法要与教育目的、内容、条件等诸要素实现最优化的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庭教育方法,克服重智轻能,重养轻教的家教现象,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

  【建议父母的方法】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务,无论家务和工作多么繁忙,父母也要挤出时间来对子女实施教育。但有些父母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恼。原因很简单,是因为采取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确。专家建议,父母可使用如下方法:

  方法一:以身作则给孩子树榜样

  方法例示

  一个初一的小男孩,偷偷地抽烟,被父亲发现了。父亲问他怎么学会抽烟了,他说:开始看爸爸抽烟,很好奇,就悄悄捡爸爸剩下的烟头点着抽。慢慢地,有了瘾,就从爸爸烟盒里拿整根的烟抽。有时,也自己买。这位父亲反思了自己的不良影响,下决心戒烟,而且让孩子监督。父子共同努力,真的把烟戒了。孩子佩服爸爸有毅力,表示要向爸爸学习。

  操作提示

  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以身垂范,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都给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榜样。

  方法二: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方法例示

  程程的家庭与大多数的家庭不同,程程4岁时妈妈出车祸死了,9岁时爸爸又给他找了个后妈。有一次,后妈在无意中发现程程的相册中有一张反扣放着,拿出来一看,是程程生母的照片。后妈知道在程程的幼小心灵里,有对生母的永恒思念,但又不知是怎样面对眼前的一切。

  后妈当时就引导他:你为什么要保留这张照片?程程半天含着眼泪,趴在后妈的耳边说:那是生我的妈妈!听后,后妈也非常动情,对他说:既然是生你的妈妈,那就正过来放在你的相册里,不是更好吗?程程听后非常感动。

  程程渐渐长大,每逢清明节,后妈都主动提醒程程随其父去给生母扫墓。这样做的结果,程程跟后妈的心贴得更近了,思想沟通也非常容易了。

  操作提示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作为父母要主动放下权威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并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孩子就愿意和父母共处、玩耍,并在玩乐的过程中,与父母进行心灵沟通。

  方法三:让孩子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方法例示

  10岁的小刚一直想当歌星,但是,他的音乐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哭诉。

  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听了这些话,小刚的心情好多了。后来,小刚在省里的歌唱比赛中拿了奖。当记者采访小刚时,他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操作提示

  赏识是教育的真谛,它能够带给孩子无限的信心和动力,让孩子不断地前进。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他内心充满自豪,充满信心,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有人来分担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成功。孩子失败时,更需要父母发现其中的闪光点,为孩子加油、打气。所以,父母要找准时机,创设情境,及时、恰当地赏识孩子。

  方法四:为孩子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

  方法例示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哭号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通过精学六艺,终成一代思想家。

  操作提示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孩子模仿性强,这个特点决定了成长环境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应当努力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方法五:信任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方法例示

  玮玮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打游戏机,甚至背着父母偷偷去游戏厅。父母通过咨询一些专家得知,适当打游戏机,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好处,所以就托朋友从外地捎了一台游戏机送给玮玮。对于一直以为父母会反对他打游戏的玮玮来说,这件事对他的震动很大。后来玮玮到国外留学,有一次父母在他的博客上看到,有同学问他到目前为止你最感动一件事是什么,玮玮回答说:妈妈信任我,给我买了游戏机。

  操作提示

  父母应该信任孩子,做他们的朋友,从而更有利于教育好孩子。这样做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教训。孩子在父母充满信任和友谊的目光与言语中,也会自己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方法六:适当放手,让孩子自主自强

  方法例示

  妈妈对落落的教育是以培养落落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从落落小时候,妈妈就让他认识劳动的价值,让落落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落落家里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落落为了挣零花钱,经常要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落落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操作提示

  自强自主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也是人生的支点。依赖别人者,心无进取,学无长进,得过且过,碌碌无为,一旦面对挫折与困难,便束手无策;而自主自强者,能够正视弱点,刻苦拼搏,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顺畅。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不但给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而且对孩子成长和社会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环境。

  另外还有: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青少年无论思想、心理、智力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了适应这些特点,要求家长要学习教育知识,转变家教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家长和教师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场景,让孩子去体会,让孩子去认识。当你的孩子学习退步或偶尔一次考试不理想时,千万不要因此而否定他的努力。这时,他需要的是关爱和理解。哪怕是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束关注的目光,或许改变孩子的一切,这些表扬和激励会给孩子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孩子的成长,除了您在物质上的给予外,他们更需要您的宽容、安抚、理解、激励和耐心的教诲。

  二、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多家长考虑孩子如何做人,往往注重的是做有用的人,在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其实正直、善良、诚信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爱心和自强自主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都应依据教育方针,全面培养青少年一代,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不但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许多有识的家长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全面培养孩子,为他们铺就一条宽广的成长之路。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以慈母的爱心温暖孩子,以严师的教诲要求孩子,又以朋友的姿态帮助孩子,重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注重心理健康培养。

  四、重视诚实、守信教育。

  学生犯错误很正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能正确认识,正确对待,知错就改,就是好学生。

  培养孩子诚实、守信最好的方法是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中理想的父亲应该是勇敢、坚定、大度、和蔼可亲,有责任感,有现代意识,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心中理想的母亲应该是温柔、贤慧、理解、宽容,是孩子最好的朋友,是心灵的港湾

  五、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展翅高飞。

  孩子在身心发育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保护这种求知欲并培养其创造力,就需要给孩子一个自己探索和选择的空间。对孩子行为的不当干预,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影响。保护孩子的兴趣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并注意帮助和引导,要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之不断努力,有所成就。

  六、用智慧与耐心寻求孩子成才之道。

  每个孩子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天赋、兴趣与个性。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这种教育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需要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发现其特长和短处,根据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许多家长正是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使孩子走上了成才之路。

  七、把痛苦和难堪留给自己,把快乐与自信留给孩子。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快乐、痛苦,苦也罢、痛也罢,能扛的都该由大人去扛,不该把不幸的阴影留给孩子,造成孩子感情创伤和性格缺陷。父母双方的言行,都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彼此都需要大度和责任心,要努力把快乐和自信送给孩子,给孩子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正常的生活空间,使孩子的智力和情感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八、家教中最忌讳的几个问题:

  1、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自己想象的方式学习、生活。

  2、期望过高,逼子成龙,望女成凤。

  3、粗暴施教,孩子心灵受摧残。

  4、不重素质重分数。

  5、有爱无教,过于溺爱。

  6、忽视青春期,该导航时未导航。

  7、破裂家庭,孩子失爱又失教。

  8、外界污染――疏于防范引导。

  九、教育孩子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只有这么一个例子而已,这只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当然也还有一些其它的次要问题。每个人对教育这个观点有着个人独特的看法;对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而我的个人见解如下。

  首先,很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受了个九年义务制的教育就不用在读了。原因之一是有些比较困难的家庭供不起孩子读书,就断了孩子的读书路;二是有少数的家长也认为读再多的书不也没多大的用处,最后大学生不还有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的吗?三是有些孩子实在是读不进书,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读完就退学了,早早的就跑到社会上打拼,去吸收经验。就像是比尔盖茨一样,人家不一样大学没读完,就自己开创了微软公司,最后不也成为了大富翁吗

  对于一些思想比较封建的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读职中的都是一些扶不上墙的稀泥,整天在学校混日子,没一点文化素质,应该都是一些不良学生。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职业学校去就是毁了一生,有的宁愿花大价钱买进普高、重点高中。他们是否想过,在那里读书,孩子是否跟得上课?接受知识能力上是否接受得了?而有的在接受过学校老师的劝导的家长,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将孩子送去了职中。最后,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里,我想强调的观点是职中,也能学习成才。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也朝着建设文明社会的方向发展。现在的社会要的是知识丰富的博士、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能以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干部、踏踏实实工作的农民……而最不缺少的就是一无是处在社会上混完一日就是一日的人。所以,这些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进步、不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那么,他最后将会跌入社会的最底层。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教育和学习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两句话:“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兴趣”、“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很多家长认为棍棒下能出孝子,就有很多的家庭采取暴力来教育孩子。往往,结局只会适得其反,反而给孩子留下了阴影。相信大家都看了电视上的一所这样的广告,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大量的钱在不符合孩子的年龄下就让孩子上早教班,接受各种培训。结果钱浪费了,却没有一点成效。反而是一部很便宜的动画教育,将小孩子培养成了小天才。这种事例告诉我们,拔苗助长的做法是错误的,一切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培养。

  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说难也不难,只是看我们有没有用对方法。我们如今已有一个对教育相当权威的理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社会上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件在困难的事情背后,也终究会有突破点。我相信,就如我们现在的教育一样,不会过多久,教育事业只会越来越好。我们相信自己、相信国家、更相信社会。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作为人类又怎能落伍?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时代主题和要紧任务。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使得学前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为儿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前提,因此,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有利参考。

  一、现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长将重点都放在了儿童的生理健康上,往往只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其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幼儿园和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若发现异常,须引起重视。例如,如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出现不爱说话、不乐于与人交往等现象,幼儿园和家长就应该格外留意。但是,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却将之视为儿童的正常表现,不对这种现象采取任何措施,或是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那么最后可能导致问题的严重化,儿童出现性格孤僻、忧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幼儿园和家长一旦发现儿童表现出此类现象,那么就应该及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对儿童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时常和儿童进行沟通,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恶劣化。

  2.理论与实践不协调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发生着改变,对儿童的教育模式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重视了起来,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现在,我国的众多教育机构开始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时,只注重理论研究,并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只是将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利用起来,所得理论缺乏实例支撑;又或是即使通过研究得到一定的成果,也是根据以往的一些实际经验进行总结的。

  二、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长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儿童进步

  对儿童的教育工作,要想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光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只有幼儿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首先,就需要家长增强对儿童的关心,不仅要让儿童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还要时刻关注着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有足够的耐心,要抽取一定的时间和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感受到成人的关怀与爱。另外,家长还要适当对孩子进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幼?涸耙惨?及时与家长沟通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只有实现家园共育,才能使儿童

  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儿童的教育

  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要充分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对儿童有足够的关心和了解,一旦发现儿童的身心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地解决问题,并及时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在儿童阶段,儿童最爱模仿成人,因此,教师要做儿童的好榜样,如果教师在儿童面前做出一些不适当的举动,就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教师要时刻约束自己,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目前,还有许多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教育工作不够了解。根据上述情况,要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满足教育的需求,才能够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快乐成长。

  3.尽量满足儿童求知欲、好奇心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阅历、生活经验较为匮乏,而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强的,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对很多事情都有感到新鲜、好奇。此外,儿童的天性又十分活泼,所以经常会出现好动的行为表现,这在某些教师看来,就是儿童在扰乱正常秩序,所以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儿童的行为。当儿童接触到某些新鲜事物时,经常会对教师、家长提出许多的问题,成人一开始还能够耐心回答,一旦儿童提出的问题多了,成人就会变得烦躁,不予回答、解释,这样的做法是不恰当、不正确的,会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扼杀在了摇篮里。成人应该尽量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对儿童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谈新时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以发展智育为中心,德育在实践中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号层面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内容单调,重大节而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中,极多的政治化倾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也轻视了中学生行为习惯,交流合作能力等品行方面的培养。而目前我国的德育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讲授,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的选取,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训练以及注重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实德育内容,实现我们的德育目的。

  (二)德育以说服灌输为主,学生亲身践活动甚少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重说教轻实践,学生德育行为能力薄弱。“尽管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中学生德育教育病症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弊端。传统德育泛政治化使学校德育教育也深受其害,传统德育模式使人们脱离了现实世界,泛政治化的这种偏激的德育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轨,只停留在一层干枯的文字层面上。其次,传统德育模式太过理想化,使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使所谓的理想没有现实的根基,只成就了一堆不切实际的空谈。再次,我们的德育教育的实施者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教育者自身素质低,生活习性,行为习惯都影响着学生,对于这一点,学校应予以重视。最后,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德育教育只存在在口号层面上,脱离实践活动。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改革需要我们努力克服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二)经济全球化使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这直接冲击着我国的学校德育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并给新时期学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还要不仅继承传统德育文化的优势,还要不断创新我国德育内容。最后还需要多样化、人性化和高效性的德育手段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三)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中国已步入了一个初步的信息化社会。高科技网络已普遍使用,虽然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然而在人们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随之而来的问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德育首当其冲:信息社会环境的开放减弱了学校对不良信息的控制力,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等等。因此,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的出现,我们中学德育也应该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新内容。

  三、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和完善具有层级化的德育体系

  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我们要树立全球性的,发展性的德育观念。其次,我们还要树立民主的,主客体互动的德育理念。我们要从片面德育观念转变为全面德育观念,从灌输式德育观转变为实效性德育观。

  (二)学校领导思想上要重视德育,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要真正使中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

  根据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德育目标。品德评价要考虑受教育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同样一个事实,在不同年龄和不同个性的学生身上,在不同情境中,其意义就不同。所以,评价不能根据千篇一律的标准,而是应当在参照一般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和因人而异动灵活的运用。

  中学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

  切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创新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儿童教育必须反思的十大问题

  十几年前,我遇到了一美国朋友,见到他3岁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可爱了,我就问他是怎么教育出来的,他没对我多说什么,仅告诉了我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大脑三分之二理论”(就是婴儿在出生时的大脑重量已有三分之一,0-3岁就长到了三分之二,这意味着0-3岁是孩子的黄金教育期)。这个理论今天很多人已经知道了,但在十几年前基本是天方夜谭,我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地意识到中国的孩子3岁前几乎全部交由老人来带了,或送回老家与父母不见面了,而年轻的父母呢,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错过了孩子一生成长的黄金教育期。

  那时的我对小孩该怎么教育一无所知,但外国人的提醒使我感觉到小孩教育是一个很容易被家长搞坏的事,并使我隐隐约约地开始考虑一个较大的困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教育总难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白、柴可夫斯基、卓别林那样众多的能成大器的人才。

  我绝不是那种硬要把孩子逼迫成伟人的变态教育者,可也不甘心孩子将来就是个拿到大学毕业证的普通人。外国人的话使我感觉到每一个新生的婴儿都有可能是伟人的苗子,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抑制了这么多孩子的成长,使中国人整体上变得那么普通

  如今十几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好多教育的困惑,中国孩子在教育上的整体平庸,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社会普遍忽视了孩子“懂事”前的黄金教育期(特别是0-3岁,中国文化惯性里一般认为孩子懂事了才开始教育,而懂事的孩子,一般都超过3岁了),二是一代一代的大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讨厌地扮演着劳累的干扰者的角色,强行地干扰、扭曲、绑架、践踏了孩子的成长,才使得十几亿人的中国,出像样人才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也出过像样的人才,如古时候的李白苏东坡,和上世纪初的严复、梁启超等一大批世纪伟人,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人才,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使他们摆脱了以上两大原因,从而使他们得以自然、自由地成长起来,将人的浩大潜能释放了出来。

  而今天中国的教育条件好起来了,孩子们反而变得平庸了。因此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家长,都有责任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跳出社会的惯性教育而避免被埋没掉,这个事情不能都推给学校和教育部,也是家长的责无旁贷的己任。

  我发现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个很容易从众并滑向平庸的事,似乎每个家长和老师的不假思索的从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都对孩子的自然成长构成致命的威胁。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这是一个这么简单却这么让人望尘莫及的事!

  正因为有这样的危机感和反省意识,我每见到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嘱咐别人“一定要尽量反向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有“教育突围”的意识。

  对于即将为人之母的你,我能与你分享点什么呢,0-3岁的黄金教育期大家一般都知道了,但大家不见得知道在孩子0-3岁时应该注意哪些教育事项,怎样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做到“教育突围”。我相信你一定已经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了,一定已积累了不少常识,那我就不说公知的常识了,仅说几条一般家长不容易想到的“反向思维”,起个名字叫“准父母应该具备的十大反向教育思维”,不在系统,不在全面,不在详细,甚至不在正确,仅是帮你提个醒,激发你从起点上就考虑孩子教育的突围问题,这里的反向思维,指不同于常识性思考和习惯性思考。

  反向思维1。

  具有大学学历的人,他的教育认识不仅有可能是零,还有可能是负数。

  把一个孩子猛然推向你身边,让你评价他的表现如何,你很容易就能滔滔不绝地给他归纳出几条来,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哪需要改进,可你有可能从来没考虑过教育的问题,怎么一上来就能评价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可怕的“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

  我们长成父母的样子,是因为我们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但千万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生长在中国,我们的血液里也不知不觉地自动遗传了教育的认识,这就是教育基因的惯性遗传。由于教育基因有惯性遗传,每个家长几乎不需要有任何认真考虑就可以立即拿出一套头头是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从而一生只做孩子教育的执行者,而很少做孩子教育的思考者。你对孩子的教育中总能找到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总能找到你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状况,在整体上总难跳出相同相似的大圈子。

  教育本身并不难事,不过是使一个孩子更聪明而已,而绝对地跳出民族社会的教育基因遗传,找到更适合于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却是件很难的事。

  因此为人父母,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不可太自信地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进行不假思索的教育,而要耐心地、谦虚地从头学习和研究你孩子的个性化的教育问题,要思考如何摆脱自己对教育的片面认识和不自觉继承而实现“教育突围”。

  以上道理乍一听好像大而空,但慢慢想下去你会发现非常值得思考。中国孩子目前整体上教育结果不理想,归根结底的最主要责任人就是父母,中国父母因懒于思考、惯于盲从和过于自信,因而疏于谦虚地从零做起研究教育问题,因而给个性化的孩子们施加了太多的同一化的化肥,使孩子们树长得不像树,草长得不像草,一眼望去都大致相同相似。

  思维2。

  孩子虽然是你的,但他有他自己独立的“成长权”。

  任何一个法律也不会规定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但为人父母却必须思考孩子的成长权是什么。如果孩子是一棵树,而你让他长成了草,你就是侵犯了孩子的成长权。且不要以为为人父母,给人衣食,你就是问心无愧的父母了,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用盲目的、不合适的教育干扰或践踏了孩子成长权,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人类之所以从远古社会走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就是因为“少数”的人类的种子得到发芽成长,成长了划时代的精英人类,才带领着其他平庸的人类走到了今天。可为什么只有少数种子发芽?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权利发芽成长成参天大树而避免被平平庸庸的教育抑制和耗费掉呢?这是天下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应该想的问题。提出孩子“成长权”的概念,是为了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敬畏心,从而更加重视思考成为合格父母的问题。

  思维3。

  别看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可能“不懂”孩子。

  我前面几次提到了“教育突围”和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起。

  很多家长自信地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还能对他不了解?而事实上睁眼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比比皆是。有的“全职”家长别看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其实完全是孩子面前的陌生人。懂孩子是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甚至需要点天份,你没看很多人都养小猫小狗吗,可养起来大不一样,有的人可以达到和自己家的宠物“说话”的程度,有的人就是在傻养。懂孩子也和懂宠物一样,需要你用心观察思考才能懂。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懂你的孩子,你何谈良好地教育他,何谈让他长成参天大树。为了懂孩子,父母们一定要学会一门外语——孩子的语言,特别是学会不会讲话的0-3岁的孩子的形体语言,这只能靠观察与思考来学习,但这门语言值得下功夫去学,哪位家长这门外语学得好,他的孩子就一定错不了。

  最可怕的是家长看到三岁之前的孩子不会讲话,就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懂,因此就先喂饱穿暖逗乐算了,交流不交流的事,长大点再说吧,这种不懂孩子父母大有人在。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成因及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拖家带口地迁移。然而,这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1.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现在国家解决的方法是以留入地政府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但是这些办法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并不容易得到贯彻执行。政策执行难,户籍制度和高昂的借读费等条件,使得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只好在民工自己办的学校里就读,因这些软硬件条件都不合格的学校和诸多方面的因素,农民工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实践中,城市适龄儿童的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的义务教育费用则由乡镇人民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农民征收。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当地政府也只对本地学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负责,农民工子女在城里接受义务教育成了大难题。即使接受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农民工的子女上大学更是一个大难题。以目前教育产业化的现状,每年上大学的费用起码要一万,这对于漂泊在外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很难承受得起的数目。

  2.农民工子女学校的难题。农民工子女大都在自己办的学校,这些农民工子女学校自身存在诸多难题:一是学校问题。首先,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它的存在属于非法地位。当地很多部门都会来找它的麻烦,责令其停止办学。所以学校的存在就像打游击战一样,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搬迁的经历。其次,学校设施不足,校舍紧张最为明显。校舍场地全部由办学者自行解决,大多租用民房。教室和活动场地大多显得过于狭小,自然采光条件与标准有相当大的距离,有的教室严重超荷。最后,学校各层面的管理比较紊乱,管理职责无分工,基本职能由校长包揽,但教师教学与学校管理职责基本分离。有的管理者既无教学经历也无管理经历,师资来源比较杂。二是生源问题。这些学校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生源的流动性,这就使得招生成为学校的头等难事。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有些农民工价值观念转不过来,对子女的教育不是很重视。即使重视也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难打消了让孩子上学的念头。所以,农民工自己办的学校招生难度很大。另外,由于农民工生活的不稳定,常常会变换居住地,所以农民工子女也常常换学校。三是收费问题。民工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微薄的收入有时连子女的学费都付不起。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都跟学校商量暂时不交费以后再补交。就这样,这些学校都普遍存在着学费收不回来的难处。四是师资问题。限于经费问题,学校给教师的工资很低。这样的薪金标准下,一般教师根本不可能“光临”这些“破烂”的学校。

  3.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安全困境。健康不仅是生理的,也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生理健康上,由于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本身营养就不容乐观,农民工又无法或几乎不能给孩子提供医疗保险,当孩子们生病的时候也是往往不能上大医院看病。农民工子女的生理健康受到了威胁;在心理健康上,农民工子女多来自偏远的乡村,经济条件较差,物资,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而随父母进城后,他们普遍感到城里生活的巨大反差。又加上经常变换居住地,生活的不稳定以及缺乏关爱和沟通,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暴躁冷漠,戒备心理较强。对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关于人身安全困境,许多农民工居住环境相对复杂,对于大城市的治安形势又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因为忙于生计,经常让孩子自己玩或托付给不熟悉的人员代管。孩子年幼无知,自身防范意识差,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给未成年儿童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二、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成因探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1.深层次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性。在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的旧体制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反映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已经解体,二元社会结构趋向弱化,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慢慢松动,但尚未有根本性的变革。义务教育还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比如在义务教育投资上,国家的教育经费严重地偏向于城市义务教育,2001年城市义务教育人均经费4015元,而农村只有900元,1999年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农村为91%,城市为100%。可见,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由于在现行体制中存在着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障碍,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出生区域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在师资力量,学校设施等方面,城乡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分割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上学很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一个工人的工作所得除了货币收入之外,还应该包含各种福利,包括对其子女的义务教育。既然进城民工对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从理论上讲,其子女的义务教育就应该由流入地的政府来提供。如果仍由流出地的农村来提供,等于是落后的流出地补贴发达的流入地,这种补贴方式会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同时,由流出地的政府来负担进城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会减少当地政府从事其他建设和公益事业包括农村社会保障的财力,不利于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根本原因——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平性原则体现不足。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促进人们的积极合作和行动,实现有限资源的适当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解决机会不均等以及由市场体制所导致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根本,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也不例外。如果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追求的是效率,那么,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群体结构所需要的社会政策,就应当以公平为首要价值定位,通过各种再分配手段,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缓和各群体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出现农民工子女教育新问题本也正常,但为什么这种问题的解决如此之难呢?就是因为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坚持公平原则,没有给公民以起码的国民待遇。目前,困扰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就是教育的均衡化问题,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应该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各阶层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针对弱势人群,国家应遵循将公共教育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公共教育资源应向处境不利的儿童倾斜,这是公平观的现实表现。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矫正各种不公平的起点条件,是保证社会机会相对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性设置。在调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是,政府首先要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财政资源,不要因为政府行为加剧结构性失衡与短缺。

  3.直接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基础教育有县(市)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而流动儿童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虽然部分大城市如北京、武汉、上海、天津等地,针对流动儿童入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许多城市大幅度降低了流动儿童的借读费,并确定了流动儿童入学以公立学校为主渠道的思路,但由于各省市在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上,无论是学生经费的划拨,师资的配置,还是学校设置及布点等方面,仍然是以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流动儿童被排除在总体规划之外,除非农民工交一定的赞助费或者政府为农民工子女增拨经费。

  三、如何走出当前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

  “咎其因,则善其行”我们社会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大调配中主要力量究竟应该为我们这群农民工子女做些什么呢?有一些建议还是值得我们去考虑的。

  1.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这种带有身份色彩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这样的户籍制度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在现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像上海那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问题。在过渡时期内,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有条件开放公办学校,或者更直接地为民办教育立法,促使民办教育合法化等,并严格监督国家教学计划的执行。

  2.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适龄儿童,无论国籍是否为法国,都能够享受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有没有合法的身份。法国人的观念是,对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既然来了以后更有可能在这里,教育是最好的融入渠道,同时现在让他们受教育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业,犯罪问题。美国实现的是教育凭证制度,用来鼓励学校之间的竞争,即由户口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用它在异地学校上学,学校则拿收到的教育凭证向政府兑换教育拨款。这就对移民子女给予了一视同仁的教育机会,坚持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3.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予以查处。要制订有关行政规章,协调教育,行政,公安,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农民工流出地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

  4.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5.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根据当前情况应当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给予其合法身份和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因势利导,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与其联手办学。从而打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间的壁垒,为早日实现城市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群策群力,深化改革,真正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为目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因教育的场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特征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但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行为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导致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的主要原因。我国有3.67亿未成年人,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用科学的方法、艺术性的手段实现孩子的顺利成长、成才,许多家长知之甚少。因此,造成无数家庭的家长在习惯了的教育盲区里以“爱”的名义折磨着自己和孩子,家长尖酸刻薄的语言就如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跳动在孩子原本和谐、健康的生命乐章中,许多父母以爱的本意却导演出一幕幕家庭教育失败的悲剧。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这是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他们不顾其子女成民规律和实际承受能力,把考分作为衡量其子女能力的唯一标准。为追求高分不遗余力地给子女施加压力,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以致变得自卑、狭隘、悲观,为子女的身心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在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也很普遍。这些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的父母们往往视孩子如掌上明珠,即只重视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而忽视做人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上的缺点不但不重视、不教育,反而认为无关紧要而加以袒护。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就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物质享乐、以自我中心的独占型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性。其日常行为表现在不孝敬父母,不懂得感恩,没有谦让精神和合作意识。溺爱骄惯的结果是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三)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大多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够好时,往往“恨铁不成钢”,习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子女,训斥、谩骂,甚至信奉“棒打出孝子”。这种惩罚式的教育方法不仅使未成年人身体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尊心、爱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摧残,父子之间、母子之间亲情距离拉大,心理隔阂增加,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尖刻的惩罚中失去了同情心、爱心和宽容心,进而产生了排他性的暴力攻击行为。惩罚式的教育行为是青少年暴力倾向增强的重要原因。

  (四)对子女缺乏情感的交流

  有些家长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错误的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物质生活予以满足就算尽到了责任,对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忽视了对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培养和教育。殊不知,孩子更渴求的是得到父母温暖的关爱、深深的理解和平等的交流。堪忧的是,有的家长感到孩子“无可救药”时就放任自流,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缺陷家庭的增多

  由于父母感情不和,经常闹纠纷,导致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被破坏,子女教育被忽略。丧父、丧母或父母离异,使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心理上失衡,精神上变态或误入歧途。而父母一旦离异,对孩子来说是重大的家庭变故,心理上会受到很大创伤。加之离异家庭在经济、思想、情感等方而形成的巨大落差,年幼的孩子难免因不适应而形成孤僻性格,给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六)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长往往只顾宠爱孩子,忽视家庭教育;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家长常常为生活奔波而顾不上对子女进行教育;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因贫困承受不了沉重的“教育投资”,为度日、为生存,不得让孩子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

  (七)爱慕虚荣、逼子受累型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直接导致许多家长的功利和浮躁。为了让自己孩子有一个辉煌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无数的家长错误的以为“学习好”“多才多艺”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家长每天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逼孩子做题、画画、练琴。然而,他们不知道,孩子也是人,他们需要休息;孩子更是孩子,他们更需要玩耍,需要童年。没有玩耍的童年是痛苦的岁月,结果现今的许多孩子的童年是在不断补习、做题、画画、练琴中度过的。这些超载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承载力的畸形爱,使原本快乐的学习变得讨厌和恐怖了,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厌恶学习。是社会激烈竞争在逼家长们,以爱的幌子折磨孩子,是家长们在用出人头地的虚荣心在逼孩子们越来越厌学。没有自己的选择和爱好,没有人生的幸福感,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现状。如此不懂得孩子心理承受力的爱;不懂得孩子心理需求的爱;不懂得家庭教育科学和艺术的爱所能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厌学、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甚至自杀等。先厌学,后厌世,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和谐的音符。

  (八)道德失范,消极影响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孩子出生以后,最初接触的世界便是身边的父母。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都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不重视自身品行修养的家长,生活中长期缺乏诚信,经常用欺骗、欺诈的手段实现目的,有些还参与黄赌毒等不法行为活动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葬送了无数少年,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在毁灭家庭希望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家庭教育的对策,是针对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的优化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家庭教育的对策应该根据其特点、目的和原则的不同而适时变化。

  (一)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总体来说,家庭教育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融洽、平等的关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家庭教育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作为父母要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同时,家民要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掌握好爱和严的尺度,尽量避免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比如家民的期望过高,过早为子女定向,当期望和现实产生距离时,家长就会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甚至放弃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失去信心,不求上进。相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百般顺从,会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缺乏责任感。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这是保证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家长要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家民要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帮助孩子养成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促进其发展。其次,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这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教育子女讲文明讲礼貌,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教育子女诚实正直,不说谎。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以及坚强的意志。最后,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孩子心理健康不仅对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而且对提高学习和上作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孩子的心理也要多加关注,孩子出现消极情绪,要及时疏导交流,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教育还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人所接受的完整统一的教育,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积极有力的支持。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家庭教育内容集中于“知识灌输”和“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而忽视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另一方面,社会也要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合理的平台,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注重家庭文化建设

  家庭文化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家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家庭精神文化是指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心理、人际关系等。良好的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教育力量,可以帮助孩子树立高尚的理想,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当然,物质文化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基础,这里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和设施等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它既是物质文明的成果,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环境塑造人格。”因此,家长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有利因素,为孩子创造相适应的物质文化。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庭居室应有适合的空间留给孩子。在这些空间中,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材料,可供他们游戏、操作、画画写写。这些材料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教育性,而且要有其内在的价值,能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切实实现手脑并用,玩中学到知识,玩中开发智力。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正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研究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

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文献标识码:A

  通化市XX局,XX局关工委于2009年4月份,对通化市直15所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含普通学校、重点校、特殊学校、民族学校等),采取与老师、家长、学生座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长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抱着这种思想的家长,平时不关心孩子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不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即便老师主动与其联系,也得不到积极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脱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一些家长整天忙于生意、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或其他一些琐事,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这部分家长或者让孩子放任自流,或者把孩子推给老人。学生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在这次调查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朝鲜族中学,有很多朝鲜族学生家长到国外或国内其他大城市打工,导致学校出现了很多留守生,2008年学校留守生人数占到学生总数的54%,有的学生七八年没有见过父母。由于常年的亲情和家教缺位,留守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差,不良嗜好多,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二)一些家长教育观念有失偏颇

  1重身体,忽略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了孩子有一个好身体,许多家长舍得投入,买来各种保健品。相反,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却长期忽略,致使很多孩子心理脆弱,禁不起挫折或者我行我素,惟我独尊,横行霸道,这种过于重视身体发育而忽略孩子心理发展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2一味溺爱孩子,忽视对孩子的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他们没有劳动的体验,不懂得自己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难处,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自私狭隘,不能融入集体。有些家长错误地以为给予孩子的爱越多越好,而过度的爱心会让孩子养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但会毫无责任感,而且还会自私自利,一旦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

  3重分数,忽视品德培养。有很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无所谓。他们向孩子灌输只有成绩好,将来才能出人头地的观念。这种教育观念最终只能是毁了孩子。

  (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1家长教育子女不能以身作则。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重言传,不重身教,总是以家长的权威要求孩子,而自己则无所谓。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往往违反规则,在孩子眼中成为一个言行不一的人。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导致孩子人格分裂,出现更多成长的困惑。

  2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调查显示,76%的家长在孩子成绩不好时,采取打和骂的态度,有60%的家长在孩子表现令其不满意时采取讽刺、体罚和不理睬的态度。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也许在短期内有作用,但对孩子心灵伤害极大。孩子因为没有话语权,不能申辩,或者即使申辩也不起作用,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孩子攻击性强,将来走上社会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而当孩子心理问题积攒到一定程度,一旦爆发,后果将是不可挽回的。

  3重物质奖励,忽略精神鼓励。有一些家长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试考多少名,我就给你买”,这种通过物质奖励所给予孩子的学习动力并不持久,一旦孩子觉得不需要,就不会发挥作用,而且过分的物质刺激,容易引起孩子不良的学习动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给予精神鼓励,使孩子获得永久的精神动力。

  4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有75%的家长经常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使孩子常觉得自卑,不如别人,缺乏自信,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要发现孩子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并及时给与鼓励和赞美,使孩子获得自信。

  5家长不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和理解,有74%的学生不愿和父母沟通,有85%的学生想换家长,学生认为家长总给自己施加压力,不体谅自己,有的孩子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四)家庭教育内容缺失

  1缺乏正确的理想前途教育。在与家长座谈时,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成大器”、“做栋梁”,却少有人认可孩子将来做个普通劳动者。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多是:当官、经理、检察官、外交官、建筑师、节目主持人、艺术家、工程师、教师、医生等,只有一个人表示将来考医考不上去当战士,有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不想或不太想选择去技工、职业学校学技术,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家庭理想前途教育的缺失。

  2缺乏适当的青春期教育。现在的孩子由于青春期提前,开始对异性感兴趣,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他们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然而现实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不知道如何告诉孩子必要的知识,有的家长对孩子交异性朋友视如洪水猛兽。可以说由于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或者讳莫如深或者遮遮掩掩,增加了孩子的神秘感,使一些孩子产生畸形心理,过早接触一些不健康的杂志或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3缺乏生命及价值观教育。调查中有60%的家长没与孩子谈过生命的意义。实际上对孩子进行生命及价值观教育会使孩子终生受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不是积极面对,而是回避,还有的离家出走,更有甚者采取极端的态度,自杀或者报复他人,仇视社会,后果堪忧。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让他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要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怨天尤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也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用好的人生态度来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对策与建议

  (一)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1创办《家教天地》报,为家长科学育儿作好指导。

  2通过开办网站,教给家长育儿的方法,并提供交流的平台,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困惑。

  3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可以采取函授(请专家讲学)和自学的形式,使家长掌握家教的科学知识。使家长依照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争取学校的配合,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老师的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做好沟通,相互理解,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合力。

  (三)动员一切力量,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好坏,既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的未来。要充分发挥机关团体、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创造就业机会,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教育问题

  上学期间,一个老师经常表扬的学生,同学越是喜欢和他交朋友,受到很多积极的影响,班级组织活动,他都在努力表现自己,与同学交往有度,上课大胆发言,获得老师及同学的认可,增强了自信心;信心差的学生,做事前思后想,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和同学的意见不一样后,否定自己,更加自卑。

  教育为国之根本,新课改下的教育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中国现已推行素质教育,为什么这样的现象还会出现呢

  再比如,购物,名牌产品的销售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几倍,可是市场的总体销量却在保持增长趋势,而普通产品却没有以便宜的价格博得更多的销售量,因为,市场的需求量没有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倾向于知名度高的品牌,普通品牌的市场逐步缩小。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两极分化的概念出自马太效应。

  按照它的说法,好学生将会变得更好,名牌产品占据绝对优势,成为财富和权利的中心,而学校表现不好的学生将和普通产品一样在社会底层沉沦。

  NO!

  马太效应绝对不是世界规则的真理。

  在客观世界,任何事情都将遵循周期变化,发生-发展-成熟-衰老-灭亡,借用物理中的一句话: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的。

  也就是说,马太效应只是短期的变化,目前处在逆境中的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改变现状和未来。

  问题来了,该如何做

  1. 给自己定一个短期目标。

  研究表明,那些没有积极心态,没有目标的人,每天处于消极状态,很容易受到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那些心态积极,会为了目标努力的人,遇到困难勇往直前,最终破茧成蝶。

  2. 通过努力的过程,获得更好的资源,将马太效应积极面放大。

  自身发展得不好,接触到的人和事,大多都是对后期发展没有作用的信息,迷茫时,这些信息不能后期选择做一个清晰,直观的帮助,相反,身边优质资源多,比如住在城市的人,对现在社会的新动态有更多的理解和认知,这些资源将会大大提高自身的优势。

  3. 要有一个好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试着放下内心的不安,平衡生活与学习(工作),好运将会青睐与你。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正规教育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