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害人不浅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道德经》与读后感

  现实世界中,我们也看到,许多标榜自己如何仁义,如何做好人做善事,到处炫耀的。这些人未必真是好人,说的多的往往做得少。标榜的目的无疑是谋求回报。刍狗,草扎的狗,古代用于祭祀。刍狗不是活的生物,在它们面前标榜仁义没有用,可以理解为不求回报,也可以理解不一视同仁。

  橐籥,就是皮囊做的风箱。橐与都是动物皮做的,两者有区别,橐为两头都有开口的,而囊只有一个口,橐作风箱用,大约唐之后被木质风箱取代,囊是口袋,用于装东西的。这用橐籥比喻道,道就像橐籥,中间空心。老子强调作为管理者,要把自己放空,不要捞取。想为自己捞,你以后的成就就少了。

  老子认为,现实生活中,各种术很多,难以全部搞清楚,要抓住本质的,关键的。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很现实,醉心于各种技巧与方法,这些都是术,在工作中,生活中马上可以使用。其实更重要的掌握基本理论,要把道理搞清楚,以不变应万变。术有很多,无穷无尽,道是根本,只有一个。道与术的关系,就好像科学与技术关系一样,没有基础科学的支撑,技术只能玩花样,无法深入发展。

  以当今互联网社会来说,海量的资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世未深的学子往往以浮光掠影的态度去吸收这些资讯,并为此而自豪,进而追求更多地去获得这些所谓的“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和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这些资讯自觉地进行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道德经害人不浅

道德经优秀读后感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一本儒家学说,是一本交给我们要讲文明,要诚实,守信的一本书,还是一本为人民诉说不公平书。

  如七十五章

  民之饥,

  一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

  夫惟无以生为者,

  是贤于贵生。

  这一章,向我们倾诉了,古时候,那些当官,没月收的税太多了,如果你挣了十个铜板,他们都要收你八个铜板,有五袋大米,就收三袋大米,所以才会有农民饥死。

  还有一些诗人,看到了这种情况,写了一些诗如:王冕的《悲苦行》:

  悲苦行

  前年鬻大女,去年卖小儿。

  皆因官税迫,非以饥所为。

  李绅的《悯农》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道德经读后感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章中又讲到“祸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两段话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体比起来哪个更重要?身体和物质比起来那个更珍贵?得与失比起来哪个才算有害?样样都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长久。

  于丹在解读儒道的理论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什麽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就是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的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经验就是多学习,学习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学会掌控自己。

  在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种X—惑力极强的社会中快乐,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间,在你的事业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麽?其实老子讲的道理并不深奥,而且很实际,就看你怎样去认识。“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会贪婪,他不会要那些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

  就像练太极拳,大多人初衷都是为了健康身体而进入,但到后来为什麽差距会很大呢?。这就是看练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达到健康,就要踏踏实实的按照拳理去练,只要你用心,你就会达到你的目地,因为你要的很实际。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显露,可能你的心就静不下来了。表面的东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没有静下心去练,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层的功夫。所以你要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一定要问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平平静静的。因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满足我的要求。但有一点,我不风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论是家庭,还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个心态的体现,知足的人能静,不浮躁,所以他会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富”这个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记的在和一个朋友聊家事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这个“富”实际的意义就是自己的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对外的炫耀。人要学会为自己活着,我说这话不是说自私,而是说人不要为别人怎样看待你而活着,否则会活的很累。

  人们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个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麽会事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当今社会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人要的东西太多了,到后来连自己是谁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来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点评,我要想再上加两句。博友讲“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银子。看看我金银都有了,所以我不是应该知足,而是必须知足。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进入QQ,只为缘而来,为朋友而来,为美好的心情而来,又何必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纲上线,轻松事要严肃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原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委曲就能求全,懂得拐弯就能走上笔直的大道,低洼之地就会注满水,破旧了才能新。(领导者)减少了自己的欲望,就有所成就;如果本能地任由欲望无限制地增加,结果你会更加困惑。所以,圣人坚守道的规律,成为天下的领导者。不盯着自己优点,所以能够彰显;不刻意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够看得见;不自吹自擂,所以能成就事业;不自夸,所以能够成长。正因为不跟别人抢功争利,所以没有谁能够与他争天下。古人所说的“曲全”,难道只是说一说而已吗?做事做得好,全归功于道的法则。

  【延伸解读】

  曲,弯曲。老子告诉我们要有所取舍,放弃虚幻的东西,成就大业。有时候,越争取越争不到。委曲一下自己,放弃一些名誉地位,能够保全大局。枉,树长弯曲了。树苗往上长的时候,遇到石块,会拐个弯继续往上长,这棵树仍然可以长得直。韩信胯下之辱,就是枉则正的例子。但为什么后来功成名就之后,却表现得骄傲,说自己不屑与樊哙等为伍呢?因为枉则正有被动与主动的区别。韩信当初如果不能忍受胯下之辱,杀了那个无赖,可能自己也会马上没命,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就忍下来了。而后来骄傲的后果没有那么直接,更何况少时候被迫忍受的屈辱会影响后来的心态,有一种报复心,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变得更加狂妄。真正的“枉则正”应该是主动的,悟道的人根本不会把这种“枉”放在心里。有个故事,村子里一个未婚姑娘怀孕了,家人逼她说出怀的是谁的孩子,被逼无奈之下,姑娘说是寺院里方丈的,于是家人把新生的孩子送到寺院,方丈没有辩解,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因此方丈当然遭到全村人的辱骂和僧人们的轻视。若干年后,这位姑娘良心发现,说出了实情,这孩子其实是村里某一小伙子的。于是她家人到寺院里把孩子接回,并两三道歉。方丈也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继续自己的修行。

  洼则盈,老子认为,放低心态,保持谦虚,更容易成功。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谦虚使人进步。人的动物性使他特别容易高看自己,看多别人的缺点。生活中,特别在网络上,许多人专门看别人的缺点,喜欢跟别人抬杠,以此来提高自己。满眼中别人缺点的人,就不可能去学习,其实这样的人是自卑的。

  敝则新,老子认为这个世界生灭往复变化的,以树的生长为例,春天发芽,夏天盛绿,秋天落叶凋零,冬天树叶腐烂至春天又化为泥,为树木提供养分,再进入春天发芽,进入下一个循环。树木凋零为敝,树木凋零之后,意味着不久将有新芽长出来,就是敝则新。

  道德经被人误解,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认为老子主张人应该曲、枉、洼、敝,其实是不对的,老子希望还是全、正、盈、新,但方法是通过曲、枉、洼、敝等状态达到全、正、盈、新的状态。通过前面不利的状态为自己积累能量,达到全新的状态。

  一是道形成的形式,道生一,由道生成的混沌的状态,在现代汉语的语境里,可以理解为道的规律,道的法则。牧,管理者。有版本是“为天下式”,式为榜样、楷模,其实这并不符合老子的愿意。老子在前文中强调过“不尚贤”,就是不赞成树立榜样。

  “不争”这段话是针对领导者说的,但作为普通人,也可以获得不少人生感悟,就不要老是想到与别人争名利,但凡有比较,人生就会痛苦。现在学校教育中,总是喜欢排名,别人超过自己就担心,就不高兴,这样做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要把考试作为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要与别人比,这样就会轻松,可能会考得更好。充分理解这句话,你的人生就会进入从容的境界。

  曲全,就是前面讲的“曲则全”。曲,可以理解为委曲,但委曲的主要针对虚幻的名相、地位、金钱等。全,是做事的本身,真正的人生目的。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信言不美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现代汉语解读】

  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知识,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富却越积越多。他们总是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去伤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

  【延伸解读】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准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可靠。我们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这种道路你认真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处处是陷井。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所以有一句话: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们有定力的。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识,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领会并消化它,最广博的知识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境界的高低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这里边的“善”不是简单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达到了悟道境界。在这种善的境界里边,这人不会为自己求多,而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没有达到那个上善的境界。这里指领导者会不会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其实,老子鼓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戏。

  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幸福国家强盛的用心不应该被泯灭。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明白的人。悟道之人必定会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收敛其光芒,混同于尘土之间。挫光锐气,解除纷扰,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达到大同境界的人,你不能够太亲近他,也不能够太疏远他;不能够用利益诱惑他,也不能够危害他;不能够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所以他是世间最尊贵的人。

  【延伸解读】

  “知者弗言”是真正知道的、明白的人,人家不多说话,多说话、总是到处说的,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阅历来看,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什么都没见识过的时候,您就喜欢不断地讲,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您真的什么都阅历过、经历过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些没什么好讲的,这时候您可能就开始慢慢变得沉默了。辛弃疾写过这样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

  其实,老子给我们讲的也不是人生阅历,他讲的是“道”。明白“道”的人,他就不说话了,而那些每天在说的他却真正不知道“道”,所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对于这种形名,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叫真,真明白以后,你也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没法确实确立一个真正的形名。明白“道”了,知“道”的人,人家就去低头做事,把事情本身做好,利益众生,为大家不断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去做,但是对做事所带来的形名,带来的外表的体现、表现,我们却尽量不去过多地言语修饰、过多地提及它,这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

  “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讲的是把那个欲望的孔窍给堵上。“闭其门”的“门”指的是心门,古人认为这里也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给闭上。“塞其兑,闭其门”在讲一个领导者,你要把自己的欲望之门给闭上,这样才能做好领导。“和”是调和的意思,也就是说你所发出的光,你要把它调和到舒适的地步,不要使它特别耀眼、特别光亮,你要把光的形迹尽量淡化。“同其尘”,也就是说把自己变得微小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要混同于尘土。

  “挫其锐”就是挫光它的锐气,把它的锐气收敛起来。“解其纷”是解除那些纷扰、纷争的状态,然后就进入了一种叫“玄同”的状态。那么什么是“玄同”?玄,深远的;同,大同的境界。当我们看清了世界的本质,我和你没有本质区别,我和这个世界没有本质区别,我与这个世界也是一体的。这就是“玄同”。

  真正的修行不在行迹,而是在心里。放下争夺之心,整个团队齐头并进,这才是和谐的模式。

  圣人悟道之后,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以后,德行深厚,他跟周围人特别融洽。因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会拉帮结派,不会对某些人特别亲密、亲近,也不会疏远某些人,而大家又离不开他,也没法诱惑他,更没法去伤害他。悟道了之后,但行善事,莫问吉凶,心中坦然,所以别人也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区分您、去影响您,因为您不在意自己的这些利益了,那么这些条件就影响不了您了,所以您进入了一种混沌、坦然的状态。

  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并且会互相转化,曾经的“贵”很可能转眼变成“贱”,曾经的“贱”又可能变成现在的“贵”。这都是不断转化的。贵贱其实都是一种幻象、都是浮云、都是结果、外表的光环而已,所以不要太在意它,和亲疏、利害一样,我们如果在意它了,我们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中。譬如有的人原来身在高位,属于贵,后来退休了,一介平民,无权无势,心里落差太大,结果导致出现了差异,情绪郁闷,肝气不疏,诱发糖尿病。因此,贵贱都是浮云,不要太在意,以免陷入烦恼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为无为事无事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现代汉语解读】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对于怨恨要以恩德来回报。对难的事有所图谋就要从它简单的地方开始,要做大事就要从细节上一点点去做。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说要做大事,但是从点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轻易的承诺就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结果做事中必定会有很多困难出现。所以有道的领导者做事都严谨认真的当作大事来做,做起事来就最终没有困难。

  【延伸解读】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就是没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不是为了我获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轻松,轻装前进,放下企图心去做事,反而会做得更好。“事无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这样做事情结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无味”,可以解释成朴素和本真的心态,你以这种朴素和本真的心态去体会人生的话,那么您的人生一定会体味出更多的精彩来。所以,消除企图心,轻装前行,凡事尽力而已,这样收益反而越来越多,境界也会越来越高。

  老子讲的意思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东西当作多的东西去做。也就是说,你看着那东西少,你觉得任务很小,但是你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一个特别多的事去认真去做,这是做事的具体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说,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这小事做好了,不断提升积累,然后最终成为高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而老子说“以德报怨”。后世就为这个问题开始争论了,争论到底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其实这是没有搞清楚两者讲话对象到底是谁。老子《道德经》写的是管理的内容,是给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写的,所以,在当年老子这些东西都是治国的内容。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下面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有怨言,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难道马上以怨报怨,与员工斗争,甚至开除员工吗?而是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主动感化员工,解决问题,继续给予恩惠,让员工成为一个善人,这就叫“抱怨以德”。孔子讲话对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对于普通人不能用领导者的标准要求他,而是要求坚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线。“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争执了,要裁决,上法院,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间能保持一个“直”,一个公平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个角度,强者对于弱者“以德报怨”,显示出强者的气度、格局。譬如,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是相国,大权在握,但面对廉颇的挑衅主动避让,这是以德报怨。廉颇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动,负荆请罪,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平等的双方只要“以直报怨”就行,社会显得公平。而弱者对于强者说“以德报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为。

  与“以德报怨”相对应的是“以怨报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别人埋怨,被别人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几个人,最小的是儿子,前面都是姐姐,这家里面就让姐姐无休无止的去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边省吃俭用,把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全都往家里汇,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认为这是应该的。就算这样无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还责怪姐姐,这就叫"以怨报德"。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你只要少付出一点,你就是对不起我了,你就伤害我了,我就跟你没完。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第一,我们该做好事,还要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报,甚至回报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为什么我们发出善的信息,回馈的却是恶的东西?说明帮助的方式有问题,要调整方式,冷静一下、反思一下,换一种方式。“大善是小恶”,“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当,也可能害人害己。

  “图”是图谋,要去做的事。中医讲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别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当于要去打仗了您现拿锤子砸兵器;渴了您现挖井,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们要学会御敌于战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发出来了,这时候医学往往力不从心。

  细节决定一切,好的坏的都是取决于细节。

  简单的道理往往被忽视,细节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成大事的关键。老子告诉大家要做好工作,从细节上开做,从细节开始、点滴做起,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认为,“无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这是胡解,把《道德经》解偏了。实际老子说“无为”是对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欲望,那种需求;对大家要“为”,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明显是要“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个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着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当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过一段时间以后,您回头一看,您原来所期望的目标其实早已完成了。一个人怎么做才会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点去努力,肯定会成功。第一,你的事业是对众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坏事,这是方向。第二,你对它有兴趣,做这事感觉到快乐了,然后认认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够坚持下去,愿意坚持十年。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你肯定能够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轻诺的人,他看轻这种承诺,他觉得承诺可以随便给,很简单,不注意这个细节,更容易“寡信”。如果许下了诺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把每件事都要当作难事来做,不要轻视任何一件事,不要贪多,这样做事才会没有困难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经济学必读十大书籍

三字经全文 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