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介绍和历史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颐和园

  占地290余公顷,主要由昆明湖与万寿山两部分组成。颐和园建于1750年,原名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嬉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后改名颐和园。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再次修复。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1992年被评为“世界上造景最丰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1998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我能来到颐和园,感到很荣幸。

  我们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一见到昆明湖我就想起苏轼的诗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边的昆明湖晶莹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涟漪,湖中借杭州西湖长堤,仿东海神山仙岛。那边的万寿山满山古柏苍松,掩映着雄伟的宫殿、秀丽的楼阁。啊!人间仙境!这里让我流连忘返。

  看完昆明湖,我闪来到了玉澜堂,是慈嬉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乐寿堂――慈嬉太后住的地方。乐寿堂的匾上有一个电灯泡,据说是中国最先用电灯的地方。出了乐寿堂,来到了著名的长廊。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有佛香阁,山顶还有智慧海。这些建筑的顶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最后,我们从北如意门出了颐和园,结束了游览。

颐和园介绍和历史

颐和园的介绍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介绍

  颐和园又名清漪园。大家看,这里是着名的长廊。这长廊有七百多米,分成273间。它有一条条绿色的长柱,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地,像一个个有素的士兵;有红漆的栏杆,而且每一间横槛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如:花草树木、人物、风景等等。旁边还种着一盆盆五颜六色的花,一丝丝花香在这长廊飘来飘去,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现在,请各位女士们和先生们小心梯级,而且不要乱丢垃圾,有垃圾一定要丢到果皮箱,保护好这里美好的环境!

  各位游客,大家请跟我来!这是一个你们最盼望的景点——昆明湖。昆明湖是一条长长的堤坝。湖北有几座形态各异的石桥,桥栏杆上有过百条石柱。石柱上雕刻着狮子头,他们神态各,好看极了!

  我们要上山了,各位走好啊!我们下一个景点是万寿山。万寿山的半山腰中有一个三层的宝塔。旁边还有一棵棵参天的大树,绿树成荫的,一眼望去像一块大大的翡翠。

  昆明湖的冰不下40c没有开冰场但是大家都在上面玩耍,因为不平整,所以出乎意料的,也不是很滑。

  颐和园一天游到此结束了。大家觉得这景色美吗?我们祖国还有很多名胜古迹,以后我们还会观看到更美的景点的!各位游客,再见了!

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家皇家陵园,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乾隆皇帝为庆贺母亲崇庆皇太后60大寿修建了宏大的清漪园,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颐养千年,重修清怡园并取"颐养太和″的意思,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一座大型的山水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园内亭,台,楼,阁,廊,榭等各种类型的建筑到多达3000多座。其中,最有名的廊是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廊间横廊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片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故典等。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有名的格式佛香阁。他在万寿山的山腰建在一个高21米的方台基上,是一座像八角宝塔寺的建筑,格高41米,阁内有八根巨大的铁梨木住,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格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最有名的桥是17孔桥,他飞越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是圆中最大的石桥。桥上共有128个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戏,还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颐和园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有仿江南水镇而建的苏州街,有园中之园之称的谐趣园,还有西洋风格的石舫…颐和园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着极高地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简介

  北京的颐和园里的承德避暑山庄以及里面的苏州拙政园、留园共合称我国“四大名园”。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主要是有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有2.9平方千米,宫殿园林里的建筑有3000余间。园中景象万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著名的长廊。这条长廊可不一般,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长廊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每间的横槛上都画有五彩的图画,画上有人物、花草、风景……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最特别的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因此,这条长廊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走出长廊,迎面的就是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十七孔桥如一条玉带一样横在昆明湖上,连接着东堤和南湖岛。站在桥上,放眼望去,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坝,错落的岛屿,以及湖畔高低错落的各式古典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光。

  与碧波万顷的昆明湖相映衬的便是颐和园中另一胜景一一万寿山。万寿山是燕山的余脉,虽然只有近60米高,但山上树木苍翠,景色宜人。而当时的设计师们,便依照山势,建起了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叫佛香阁,并以佛香阁为中心,建造了排云门、排云殿、五方阁、宝云阁等建筑,形成了一个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高空俯视,金色的琉璃瓦在苍松翠柏间若隐若现,光芒四射,仿佛是一片重楼仙境。

  万寿山后还有苏州河古买卖街,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美景胜迹数不胜数。置身园中,真像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介绍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

  颐和园原本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颐和园

  你知道皇家园林博物馆吗?你知道你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吗?没错,就是美丽的颐和园。今天就让我做大家的导游,带领大家了解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旧称“清漪园”,它的规模宏大,内外华丽,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明化遗产。

  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了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0年重建,并改称颐和园。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再一次遭了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不断的修缮,才得以让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青春。这是经过了多少次的破坏呀!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四分之三!根据不同的地点与地形,建造了不同风格的精致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700多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色的项链把建筑、青山、绿水以及一切都连在了一起。这艺术真是巧妙,这就是罕见的园林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等的千米长画廊和昆明湖中的17孔桥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点哦!

  颐和园是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荣耀和骄傲!身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努力学习,成为中国的骄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颐和园,山青水又幽,景色秀丽,它坐落在北京城的西北郊,因为京城的地势自北向南斜,因而成了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这片土地集无数帝王的万千宠爱于一身。

  一开始,颐和园不叫颐和园,而是清漪园,最初只是后宫嫔妃们休闲避暑的场所,雍正帝继位后,连同政务、读书、娱乐一起搬到了颐和园,如此,这里逐渐成为了政治和娱乐于一身的双重中心。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308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背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是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

  走进园门,入眼的是一对猪猴石,第二道大门里,万寿石映入眼帘,石后麒麟现身,在颐和园,世界上唯一一对龙在下,凤在上的雕塑,象征着慈禧太后无上的权力。

  再往里,长廊显现,颐和园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它位于万兽山南麓,全长有728米,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00余米的游廊中,绘有图画上万幅,将传统文化、山水风景、花鸟鱼虫置于画中。

  颐和园的景区中,万寿山总能因其山中多而宏伟的建筑首先映入眼帘。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五彩琉璃多宝塔,诸多亭台楼阁,登其上方,昆明湖中秀美景色尽收眼底。

  无论是远观还是近赏,昆明湖都是颐和园中最为娟秀的景色。碧波挡烟、余波淼淼,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静卧湖中,远远望去,像是一幅中国山水画。

  古老的颐和园,从一个景点跨入另一个景点,便是从一个世界跨入另一个世界。这里景点之多,景色各异,数不胜数。

  每当游客踏出颐和园的大门,总会不由回眸。世事无常,风云变幻,虽然经历了百年沧桑,颐和园依旧屹立于青山翠谷之中,历久弥新。

中国文化古迹—颐和园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文化古迹之一——风景优美的颐和园游玩。今天由我带领你们看美丽的地方。大家可以叫我小雯。首先我要将四点注意事项,一、参观时,眼看手勿动;二、游览时不要掉队;三、不许拍照的地方不要擅自拍照;四、记住集合时间。好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博览颐和园的景色吧!

  大家请跟我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你们看,绿油油的柱子,红漆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各位请随我来,据我所知,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都各有不同。

  大家看,我们已经走完长廊啦,来到万寿山脚下1大家抬头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大家看,我们已经登上了万寿山。大家向下望,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是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大家向东远眺,是不是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呢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护卫者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各异的石桥。看,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你们走过场长的石桥就可以到小岛上游玩。好了,现在给两个小时给你们去参观颐和园的其它景色,两小时后在小岛上集中。

颐和园的历史

  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驶入了一个多世纪前的慈禧水道,心里没有太多起伏,只有默默的崇敬。

  时值正午,太阳彰显出了她的毒辣,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水波拍打船舷的声音萦绕左右,夹杂着海腥味和阳光的空气袭人,那时不时出现在水道上的水泥桥仿佛是新文明与古文明的对话,我暗暗发笑,任凭时不时被切断了的阳光洒在脸上。

  驶出慈禧水道,便来到了玉带桥的前面,听导游说整个颐和园从上空俯视像一头乌龟,而这座桥则像一条系在脖子上的玉丝带,故美其名曰“玉带桥”,宛如是在昆明湖上升起的一条长虹。顺路前行,路旁百年的柳树舞动着多姿的腰杆,多情地舞弄着自己的枝臂,在风的吹拂下,一会儿在水面打个漂儿,一会儿又与过路的游人拉扯;树下的长椅上也坐满了人,有情侣、有家人、有朋友、有花甲老人。他们迎着湖面吹来的暖风,呼吸着绿荫下的空气,享受着透过树叶的间隙射下来的零零星星的阳光;远方山上的塔在朦胧的雾气中给人一种似近非近似远非远的神秘感觉;湛蓝的天空中偶有鸟儿掠过时,同队的小朋友就会兴奋的讨论起这只不知名的小鸟,而这只鸟儿就又像是受惊了似的,一头扎进路旁茂密的树冠中,叽叽喳喳的叫声在你两耳边回响不绝,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在这条柳荫大道的尽头便是当年慈禧囚禁光绪的“宜芸馆”,我迈过高大的门槛,走过乾隆御笔,却找不到一丝皇帝的威严,那仅存的只有荒凉,可悲可叹一代帝王竟被囚禁于此,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宜芸馆葬身火海,至今人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见到瓦砾上被火烧尽的灰烬,而就在一个敌寇入侵,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后宫专权,宦官挡路,能想象出当年的变法之路是多么的艰辛,那一代的爱国志士深知变法利害,本着“不想让大好河山葬于吾辈之手”的初衷,在旧中国掀起了着名的救国存亡运动。在我看来,他们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到最后又是封建礼教的刽子手,在腐儒之风盛行的那个年代,我们欣慰的看到康有为痛述变法之利害,梁启超奋写《中国少年论》,谭嗣同誓为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一个小小的宜芸馆能禁锢住光绪的脚步,但怎能禁锢住一个古老民族?一百多年了,葬于那场大火的树木早已抽出了新的枝丫,吞进呛人的硝烟的湖水也早已重泛波澜,我们也目睹了中国人的自强与不惜,历史的长河缓缓前流,只有的痕迹,而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铭记。

  与宜芸馆的凄凉与悲惨相比,当年的慈禧老佛爷居住的乐寿堂却多了一份祥和与豁亮,正对着乐寿馆的是一块偌大的青石,据说这就睡所谓的“败家石”,明朝的的官员想把这样一个石头搬到家里但最终却落得个败家的下场,当年乾隆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搬进了颐和园,最终清政府不也是灭亡了吗?哼哼,一块石头就能把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给弄垮,这背后又是怎样的讽刺,又有着怎样的警示意义啊!

  站在“排云门”外,头顶着“星拱瑶极”的牌楼,昆明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星云争澜,风雨协和,当年的慈禧老佛爷是否坐在这儿静听荷花开放的声音?英法联军是否在这儿张扬着所谓的胜利者的嘴脸?历史哲人是否在这儿洞察了颐和园疾痛呻吟

  昨日的皇家园林,今日的旅游胜地。颐和园承载了太多的荣辱兴衰。跟着导游的脚步,我们走过了被历史烙下印记的街道和桥梁站在21世纪的初期品味着20世纪的辛酸与艰难,颐和园对我来说早已不是一个旅游圣地。数里长的长廊几经焚毁和重建,古典雅香的皇家园林几经践踏和欺凌,横卧的十七孔桥怒目圆睁任凭激荡的湖水拍打他坚实的根基,目睹了火光与凌辱的昆明湖湖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沉淀早已经澄澈如镜。昔日的硝烟早已被历史冲淡,昔日朱红的砖瓦被烈火退去了颜色,昔日的昆明湖怎没一些愤怒?我分明看到昆明湖的厌恨和泪水早已发泄到禁锢她的汉白玉石栏上,那时不时跳出来的游鱼和探出头来的荷花默默地向游人诉说着“勿忘吾耻”。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闹天宫故事情节简述

破釜沉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