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苏轼对对子的故事

  有一个苏轼的故事,体现了他的学问渊博而且运用灵活。宋朝与辽国结盟,两国使者往来,时常以诗文相互谈谑。元佑(宋哲宗赵煦年号,1086-1093)间东坡就担任接待辽国使者的工作。辽国使者素闻东坡的大名,想出一个奇题来使他答不出来。他们国家素来有一个对子,是“三光:日、月、星”。大凡用数字来对,必然产生难以克服的困难。你如果答四什么,那么下接四样东西,就多了一个字。所以他们整个国内,没有能对出来的。使者首先就以这个对子请教东坡。东坡答:好的,好的。就对使者的助手说:“我能对,而您不能对,也不是可以全大国之体的事。我对‘四诗:风、雅、颂。’这是一个天生的对子,何不以这去回复您的主人?”(我们知道,诗经分风雅颂三种类型。而雅有大雅与小雅之分。四种诗的类型,就暗含在风雅颂三个字之中,这就克服了上面所说的难关。)

  助手依照东坡的话去回复,正在叹愕之时,东坡又徐徐地说道:“我也有一个对子,‘四德:元、亨、利。’”(我们知道,《易经》的乾卦首句是‘乾:元亨利贞。’乾有四德,元亨利贞。这里东坡只说了元亨利,而没有说贞。真的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使者似乎抓住了东坡的把柄,睢盱(张目仰视貌)要来辩论,指出东坡的“失误”。东坡说:“你以为我忘记其一吗?请不要吱声,我对‘两朝兄弟邦’。您是外国的臣子,不知道这是仁祖的庙讳。(仁祖,即仁宗赵祯。祯与贞同音,臣子是不能说出皇帝的名讳的。)”使者实在是想不到,有这样的情况。大骇服。既而互相谈话,都为东坡所胜。使者自愧不如。一直到白沟往返,咬着舌头不敢再说什么了。

苏轼的故事50字

苏轼读书的故事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

苏东坡巧骂贪官的故事

  一年,苏东坡微服出访,到江浙一带暗察民情。

  这天,他来到浙江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宴,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席间,有人提议:“我们都来赋诗助兴,并且凭诗的好坏轮流坐首位,诸位看怎样?”

  县令王笔说:“我领头先赋一首。”接着念道,“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一个官员马上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知府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忽然醒悟过来:好哇,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我还听不出吗?“龟”和“贵”“鳖”和“笔”是同音字呀。他当下指着苏东坡骂道:“狂徒,你胆敢骂人!”三联阅读3lian.co转载请保留

  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诗才是骂人。试想: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烧成灰的,茶酒进肚要变成尿的,这还不是骂吗?至于我的诗才是祝寿的,龟鳖是长寿的标志,你们难道连这点常识也不懂吗?”

  他的话说得王笔无言以对。知府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忙问:“请问贵客尊姓大名?”当他们知道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一个个都愣了。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故事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

  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凡人苏轼的励志人物故事

  苏轼的《定风波》,大家都很熟悉了。还有一篇《游兰溪》,可能很多人不记得了: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大概就是说他前两天因为去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买的地,得病了,然后找了个聋哑人看病如何如何,这件事发生于元丰五年三月。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想起来了,《定风波》前面有一句说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我当时上课看到这里,是真的笑,笑出声。

  两件事连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三月七号去沙湖看地的时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没伞,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历史名人苏轼轶闻趣事的故事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只能哑然失笑了。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一人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不要总把自己置于很髙的位置,要尊重他人,否则,只会让自己屡失颜面。

  一代风流才子苏东坡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却喜欢在人前卖弄,更喜欢作弄人。然而结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弄巧成拙。

  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在江河上泛舟,吟诗作对。苏东坡看到河边有一只狗正在啃骨头,他来了兴致,想以此为题作弄一下佛印。他用扇子指着正在啃骨头的狗对佛印说:“看。”脸上显露出得意的神色。佛印是位高僧,立刻明白了苏东坡的意思。于是,他把苏东坡赠给他并且题有苏东坡诗词的扇子丢进了河里。苏东坡看到佛印的举动,也马上领会到了对方的意思,得意的神色立刻变成了一脸的羞愧。原来他们二人都打了哑谜。苏东坡让佛印看那条啃骨头的狗,其实是给佛印出了一个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而佛印把题有苏东坡诗词的扇子丢进河里,正好回应了苏东坡的上联,也教训了一下苏东坡,这个动作隐含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苏东坡爱作弄人,嘲讽人的毛病让他不止一次地出丑。苏东坡和佛印经常坐禅、参禅。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金山寺坐禅,苏东坡想起平日里和佛印较量多是自己丢脸面,心里很不服气,他一心想找机会戏弄佛印。突然他灵光一现,计上心来。他召唤旁边正在参禅的佛印说:“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睁开眼睛看着苏东坡,没有回答,却反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上下瞧了一下佛印,对他说:“禅师,我看你这样坐着就像一坨屎。”佛印听到苏东坡的回答没有嗔怒和责怪的意思,却微微一笑对苏东坡说:“我看你就像一尊佛。”苏东坡很纳闷,但是他很高兴,因为自己终于赢了这和尚一回。

  回到家里,苏东坡高兴地对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我说他像一坨屎,他非但不骂我还说我像一尊佛。”苏小妹却不以为然地说:”哥哥,我看今天输的还是你。禅师因为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像佛;你心中污秽,所以才看禅师像屎。”苏东坡听了苏小妹的解释恍然大悟,沉思良久。

  对他人不尊重只会自取其辱,因此,在生活中应尊重他人,放低姿态提升自我修养。

天真无邪的苏轼名人故事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苏轼讲故事巧拒求官者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考中进士后在京城任职做官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兄弟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对于那些跑官要官者一概拒之。

  兄弟俩有一旧交,想攀上兄弟俩这层关系谋得一官半职。在苏辙那里苦苦求情,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想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向这位旧友讲了个故事:

  有个穷人去盗墓,先掘开了左边的那一座坟,坟里的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就是饿死在首阳山的那个人,我没有钱。”盗墓的人想想也是:“饿死的人身上会有钱吗?”于是就准备去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说:“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会有钱吗?”

  听完了苏轼的故事,这个人明白了,苏轼是拿这个故事打比方再告诉他: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再说了吧,帮你当官做说客,这个忙我不能帮!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不在为难苏轼兄弟俩。

苏轼的三段爱情故事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他在词方面的造诣很高,提起宋词就绝对要提苏轼。在苏轼之前,宋词的风格多为柔媚婉约的,但是苏轼的出现,将宋词的抒情功能进一步的扩大,留下了许多的不朽诗篇。有才华的文人总是不缺乏爱慕者,苏轼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分别是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也是苏轼终身难忘的一个女人。王弗和苏轼生活了十一个年头,在她死后,苏轼仍旧常常回忆起她,他甚至在王弗墓穴所在的山头种植了上万颗松树。松树万古长青,正如苏轼对王弗的爱一样,亘古不变,生生世世的陪伴着王弗。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词《江城子》就是为王弗所做,至今仍被人们奉做悼亡词的代表之作,而那时距离王弗去世已经有了十年。

  生活不能总是一成不变,人都要朝前看。苏轼在王弗去世后,娶了比自己小11岁的王闰之,而王闰之的另一层身份是王弗的堂妹。之后王闰之陪伴着苏轼度过了十一年,陪伴苏轼去往黄州惠州儋州,这其中的辛苦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苏轼的第三个女人名叫王朝云,是被苏轼从侍妾扶正的,苏轼曾经为王朝云写了很多首词;王朝云也陪伴苏轼度过了他最倒霉的那段时间,足以看出她对苏轼的深情厚谊。又是一个十一年后,王朝云也离苏轼而去;自此,苏轼再也没有续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学生的自我评价

一二年级成语接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