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民间故事300字左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有趣的民间对联故事

  清朝时候,西湖的冷泉亭上,挂有一副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戊辰九月,清朝有名的文人俞樾和他妻子到飞来峰下游玩,坐在冷泉亭边休息,欣赏这副对联。妻子看了一会,要求俞樾给以解释,俞樾把原来的对联改了二字,作为回答: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妻子一听,觉得改得不好,立即表明自己的看法: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过了几天,俞樾带着次女秀孙又来到冷泉亭边。他给秀孙说明上次怎样给对联改字一事,秀孙赶紧望着亭子,沉思了好大一会儿,慢慢地说: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明白上联的“禹时”是指大禹治水的时候,改得实在是好。至于那“项处”却不大好理解,便向秀孙追问。秀孙爽朗地笑着说:“项羽曾有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座峰不是他从别处拔起,怎能飞到这里来呢?”俞樾听罢,深为女儿的智慧所震惊,连连鼓励她奋发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有趣的民间故事300字左右

中国民间故事缩写

  武松去县城,来到景阳冈山脚,进了“三碗不过冈”酒店。他不停店家的劝告,三碗三碗地喝酒,足足喝了十八碗。

  吃罢,摇摇晃晃要上冈。店家劝阻:“客官,这山上有大虫,晚上会出来咬人,你是在我家休息一晚,明天中午和别人结伙一起过冈。”武松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武松上了冈,坐在大青石上休息。忽的蹦出一只大虫。大虫又饥又渴,扑向武松。武松叫了一声,拿起哨棒,闪在一旁。大虫一直往武松身上扑咬,武松左一闪,右一闪,酒都化作冷汗出了。大虫的前爪往地上一按,往上一扑。武松灵巧地躲过。大虫一扑、一掀、一剪,力气泄了一半。武松抄起哨棒猛地一打,把树枝都打断了,棒子也变成了两半。大虫又一扑,两只爪子拱搭在了武松面前。武松抓住机会,使出了自己平生力气,全力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已七窍出血,武松拿起哨棒对大虫打。大虫慢慢嘴里没了出的气。

  武松坐了会儿,准备抬虎下冈,可哪拿得动,只好一拐一拐地下冈。

有趣的民间对联故事

  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有一年春节,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坐,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越往下看,生字越多。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有趣的民间对联故事

  岳阳楼,在岳阳城西,“八百里洞庭”湖东岸,遥望群山,景色秀丽,为唐中书令张说守此州时所建。三国时,东吴于洞庭湖上操练水军,便在这里观兵。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真是水天一色,湖中波光粼粼,渔帆点点,远山苍茫,缥缈云间,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成为历代的游览胜地,文人、学士赞美题咏,多不胜数。在岳阳楼门口,有副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副对联,上联写景,下联写情,情景交融,并与《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呼应,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很高的。清道光年间云南罗平县人窦兰泉所撰、何绍基书写的一副长联(一百零二字),更是岳阳楼对联中的佼佼者,历来脍炙人口,其联云: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渍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贯串了岳阳楼的历史掌故,下联写尽洞庭湖的山川地势,问答慨叹更显得情真意切,余味无穷。

好书推荐作文 有趣的《浙江民间故事》

  今天假日小队去新华书店活动。!我发现了一本《浙江民间故事》的书,上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可是品味书香活动推荐给我们小学生的一本书啊!里面的故事有帝王王妃的故事,有贤相清官的故事,有兵家将帅的故事,有文土故事,有仙道宗教人物的故事,有名胜古迹的故事,有风物故事,有鬼狐精怪的故事,还有计巧机智的故事……

  《浙江民间故事》选编了故事二百二十个余编,约三十万字。这当然不是我省民间故事的全部,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就这些故事来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江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是一部难得的乡土教材。

  我从《浙江民间故事》里,看了九龙造天台。据说天台山原来是一朵用龙鳞造成的莲花哩!

  天台山七十二座山峰,就是七十二片莲花瓣,主峰华顶,就是莲花的顶。早年,这里呒山,只是一片海。海里住着东海龙王和他的九个龙子。他们出来行云布雨时,狂风呼呼,柯鱼船碰上就翻,无数人丧失性命。

  九个龙子,条条都心地善良的好龙,看到每次行云布雨都要丧掉格多性命,肚子里很是难过。最小的九龙子心肠格外侠义。一日,他忖出个办法,找来八个兄弟商量:“各位哥哥,我昨夜想出一个办法好救百姓。我们每人献出八片龙鳞。化成一朵大莲花,每次行云布雨时候,把花放在海上,那些柯鱼船不就可以避风了。”八个哥哥一齐赞同,忍着痛拔下龙鳞。八九七十二片龙鳞,化成一朵有七十二个花瓣的莲花。从此,渔民再也不愁风浪。

  龙鳞做成的莲花是仙物,金光闪闪,这光照到天宫,王母娘娘看莲花格外好相,想抢来放到自己的荷花池里。她忖硬抢,别人要讲话,就说九个龙子违反天条,把他们都打进天牢。莲花也被没收到天池里。海面上没有了莲花,柯鱼人又象以前一样苦。

  王母娘娘叫红桃、碧桃两个仙女看管九龙。九龙听见柯鱼人的叫声,火煞,把牢监铁索摇来啷啷响。两位仙女早就对王母娘娘做法勿满。看到九位龙子的侠义心肠,牙齿一咬,把九位龙子和莲花都放回东海。

  这样一来,不得了,王母娘娘派出天兵天将和九龙打了起来。打了三日三夜,天兵天将还是打勿赢。王母娘娘呒办法,在玉皇大帝那里要来一张圣旨,派太白金星送去,要九龙停手,把莲花交出来。

  九龙还是勿肯,太白金星道行深,把圣旨抛起来,圣旨飞到莲花上面,旋了三旋,变成一张天幕,把莲花罩了。

  九龙赶紧上前抢救,可是已经来勿及,只听见“轰隆”一声,一道红光喷出来,九龙眼睛睁勿开,让天兵天将柯牢了。

  红光闪过,九龙睁开眼睛一看,莲花没了,原来的地方变出了一座大山,一数,山刚好七十二座,中间一个山顶,样子恰象那朵莲花。

  这就是天台山的来历。中间的山顶,因为是莲花的顶,老百姓就叫它“华顶”。九龙到哪里去了呢?被太白金星关在这座山东面的九个水潭里。这水潭就叫“九龙潭”,就是现在的天台榧树进点的地方。

  我看完了看完了这个九龙造台的故事,我从里面感受到,这九条龙真伟大。因为这九条龙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啊!这个故事你们觉得吸引人吗?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了!

有趣的民间对联故事

  一)数字联讽“马屁精”

  某市搞严打,市长的儿子因行迹不轨落入法网。市长的秘书马某为说情忙得不亦乐乎。此人善解人意,八面玲珑,处处圆滑如玻璃球,外人送号“马屁精”。就在马某四处奔走之时,他的家门上多了一副对联。此联以数学和物理多词嘲弄这位又圆又滑的“马屁精”:

  曲圆半径处处相等;

  摩擦系数点点为零。

  (二)歪诗联童生妙对答

  从前,读书最兴作题对对子,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要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和押韵。有一日,一位姓刁的先生出了一句歪联:

  抓而痒,痒而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抓抓痒痒,痒痒抓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让童生对。童生们想了半日,也没有一个人对出下联来。先生骂了一句:“你们这此废物,看哪个童生先对出来!”有一个童生听罢,心想:就以先生二字来对。于是他站了起来,说:“先生,我来对!”先生点了点头,童生开口对道:

  生了死,死了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听了,气得半死,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三)苏东坡戏联友名对

  秦观和柳永(屯田)都是苏东坡的好朋友。秦观因为那首《满庭芳》的词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句“山抹微云”是个佳句,因而时人便称秦观为“山抹微云”,使这句词成了秦观的绰号。秦观的女婿范温对岳父有这个名字引为自豪。他常自我介绍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人们确也投以羡慕的眼光。

  那时柳屯田的《破阵子》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颂的名句“露花倒影”。于是时人也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

  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酒至半酣,苏东坡诗兴大发,随口将二人的名字和绰号联成一副对联: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秦柳二人一听,同声大笑,深服东坡诙谐的捷才。

  (四)苏东坡戏嘲张三影

  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其词以描写男女之情见长。他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获得“张三影”的雅号。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对张先进行戏嘲。对联写道: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成为曲剧《西厢记》)故事,将张先比做拈花惹草的秀才张珙。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

  愁似鳏鱼知夜永;

  懒同蝴蝶为春忙。

  这副对联,对自己作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有趣的民间故事

  至今为止,西湖流传了许多故事,我很感兴趣,于是我兴致勃勃的读起了《西湖民间故事》。

  这本书有许多故事,有石人岭、明珠、飞来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臭秦桧和石人岭。臭秦桧讲的是新上任的抚台姓秦,是秦桧的后代,看到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墓前,很生气,便夜晚将铁像扔进西湖里,可第二天西湖水却臭得不得了,老百姓发现此事后,要求捞出铁像,抚台不同意,可铁像自己出来了。我觉得这则很好玩又神奇,铁像怎么会使西湖水发臭,又怎么会自己浮出水面呢? 石人岭讲的是杭州干旱,每天都要去很远挑水,通过老人的指点,一个名叫水儿的小伙子的另一些小伙子决定砸穿石墙让水流出来,通过一年的努力,他们一口气砸穿了石墙,可石墙里的石浆把水儿凝成了石人。

  我觉得水儿很有毅力,由于墙停下砸就回复原样,他们一直砸了一年才成功,他还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要是我早就放弃了,以为我没那么大的毅力,也不愿意变成石人,我要向水儿学习他的毅力,和他的勇敢。

  民间故事非常有趣,也很神奇,勾引着我期待下一个民间故事。

有趣的民间故事

  今天,我们小组的几个同学来到指导老师的办公室。我们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开展第二步的活动——上网查询有关舟山民间故事的资料。

  我们兴冲冲地打开电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舟山的民间故事。我们在舟山神秘、幻彩的民间故事的海洋里遨游,觉得好精彩啊!

  我们舟山最多的就是鱼了,当然有关鱼的民间故事也就最多了。那些童话般的鱼类故事:“癞头黄鱼”、“梅子游大海”、“带鱼舞师””等等。都含有丰富的知识和情趣,每个故事把每种鱼的特征、性格都形象化地告诉了我们,又生动又有趣。

  有鱼就肯定有渔民了,舟山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反映渔民生活情趣的故事,如:“鱼哪里最好吃”“状元老爷与抲鱼阿毛”“二浆囝打赌招亲”等,都是赞美渔民聪明才智的故事。渔民故事中,还有一类专讲渔民风格、精神的,如“青浜庙子湖”、“菩萨穿笼裤”的故事,讲述老渔民才伯公为渔民点火引航的故事。

  我们还看了许多许多……在其中,我们也解开了我们最初的疑问:“船眼睛的来历”是讲渔民期望自己有一双能看穿海底的眼睛,以求多捕鱼、免灾难的心愿。

  舟山的民间故事可真多,真有趣啊!我们只是看了冰山一角,还有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呢!今天我们真是大开眼界啊!

民间的故事

  绍兴城里新开了一家点心店,徐文长常常光顾,店主就央求他写一块招牌。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招牌挂出来不久,点心店果然门庭若市。有了名声之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生意也渐渐不景气了。一天,一个顾客对店主说:"你看,徐文长给你写的招牌,点心的‘心’缺一点,难怪生意不好。"

  于是店主找到徐文长,请他加上一点。徐文长笑道:"加上去不难,你可不要后悔啊!"店主连说不会后悔,于是徐文长用黑漆在"心"字中间补了一点,可是,点心店的生意不但没好转,反而更加萧条了。店主摸不透个中奥妙,就来请教徐文长。 徐文长说:"‘心’无一点,引人注目,店就有了人气,而且缺少一点,使人有空腹的感觉,来吃点心的人就多。加上一点,变成了个实心肚子,谁还要来吃?只要你以后不再偷工减料,再把‘心’上那个黑点改成红的,生意还会兴隆。"

  店主恍然大悟,照办了,果然灵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爱国分论点万能模板

嫦娥奔月故事400字左右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