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30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知道的风俗口头作文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不一样的风俗。另外人们在婚丧嫁娶、孩子满月,搬入新家等也有自己的习俗。根据民族特点、地方特点,习俗还不一样呢。下面我就说说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吧!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为了迎接这个重要的节日大家在腊月十几开始,就会陆续打扫卫生,将房屋彻底打扫,这也是延续尧舜时代就有的“春节扫尘”的风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在腊月还会贴春联,置办年货,什么腊肉、香肠、汤圆、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家里一样都不能缺,以便有客人到来时可以随时将这些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

  到了除夕,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也是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最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打工的地方离家越来越远,春节团圆的意义就更大了。除夕夜的年夜饭,鸡鸭鱼肉应有尽有,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而且会将饭菜的量适当多做一点,让大家吃不完,以便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可现在,很多家庭都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但是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守岁,守岁的时候,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到了大年初一,大家都会去祭祖,上坟。到了正月初二开始,就是晚辈到长辈家拜年。在长辈家,很多亲戚朋友都会聚集在一起,聊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午饭后又一起打打麻将,斗斗地主,聊聊天,确实能增进不少感情。而如今,拜年的形式也多样化了,有的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电话拜年的,虽然没有亲自登门拜年那么直接,但是也是很好的一种传递情感的方式。

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30篇

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

  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

  定亲,儿子长大成人后,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龄、长相、针线、营生都般配的姑娘,作为儿子的配偶。接着就请一位娴于辞令、善于交际的媒人去女方说亲。当然,女方也要详细地了解男方,不过在形式上必须让男方占个主动。姑娘一般在十七、十九这些奇数年龄成婚。

  大定以后,双方父母就可以互相走动,选择一个吉年吉日,围绕八卦举行一个“开婚”的仪式,八卦是指火、水、金、土、天、气、木、山八种东西,同时商定迎亲、挽头的具体时辰,尔后双方便可以向亲朋邻友发出婚宴的邀请了。

  鄂尔多斯风俗,台吉之间互不通婚,同族的兄弟之间不说亲,这是促进后代优生、健壮的优良传统。

  谢谢大家!

普通话三分钟我知道的风俗演讲稿

  各位来宾:

  你们好!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演讲稿

  今晚的月儿格外圆,今天的月饼格外甜。因为,今天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

  我坐在阳台上,与家人一起细细品味着这香喷喷的月饼,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一轮若隐若现的明月也爬上星空。奶奶告诉我,一边看着月亮,一边吃月饼,眼睛会变得更明亮。我看着月亮,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又拿起一块桂花馅儿的月饼,轻咬吃月饼要眼前仿佛出现满园桂树,就连月亮上那若有若无的花纹,在我眼中都成了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在这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团聚,这就足够了。我看了看爸爸妈妈和蔼可亲的脸,又想起了许多不能团聚的家庭,幸福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月饼象征的团圆,那么就愿我家永远团团圆圆!

  奶白的月光一泻千里,将我的思绪牵到了外面。我不禁想起了我在远处的朋友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在沐浴着这月光。回想我们的友谊,我的嘴角扬起了微笑,一句“中秋快乐”足以表达我想说的一切。

  恬淡的月亮仍在微笑着,将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考试说话

  还有7天就是正月十五了。每到这一天,都会想起家乡正月十五撒灯的情景。这一天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神秘,最有趣的夜晚。

  正月十五那天,白天大人就要把油灯包出来。油灯是用海纸包上木屑,包成啤酒瓶盖那么大的小团放在柴油里浸泡,到了晚上九点钟以后就可以撒灯了。15那天叫神灯,人们盼望着保佑自己的神仙都准时到来。先在自己的屋里撒,各屋地上,锅台上,水缸旁都撒。接下来就是院里,各个昏暗的墙角处都撒上,这是对各路神仙的欢迎。院里的撒完后就到大门外,在自己的门前附近撒,正对着大门撒第一包,然后就每隔一小步,左右各撒一包。这是由两个大人来完成,小孩则负责量步子。据说神觉得小孩的心是最干净的,所以喜欢他们来量。如果谁家人手不够,就要邀请别人来帮忙,被邀请的人会觉得无尚光荣,为神办事都会义不容辞。撒灯时要撒到与别人家的接上后才算结束。撒完后,小孩还要等待着看哪个灯最后灭,那就意味着这边神仙最亲近这家,这时小孩要把它收起来藏好。

  正月16那天是鬼灯,人们对鬼是敬而远之的。这天晚上,离山较近的人家在12点时,几家人合伙到山上去撒灯。撒完后,孩子要等,看哪个灯最后灭,就会一脚把它踢开,这说明他战胜了鬼。

  撒灯是大人孩子正月里的一件大事,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吧!

普通话考试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主人跟客人献哈达时,客人应该鞠躬接受。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是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这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为“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象、照相等。

  从战国始,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灯前,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共享天伦、其乐无穷之趣。

  《燕京岁时记》记载过年吃饺子的情形:“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面做饺而食之,谓之‘煮饽’,全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示顺利,家人吃得者,则终岁大吉。”如今,人们已不信这些了。不过,还有人家在饺子里放上糖块、花生仁等,吃到糖块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长寿(花生名长生果)。除夕之夜这顿饺子全家都要吃,谓之曰“岁饺子”、又叫“团圆饺子”。

  古时,称饺子为“馄饨”、“水角”、“角子”、“扁食”、“煮饽”、“银元宝”等等。

  《广雅》记载:那时的饺子叫“馄饨”,形状如饼,到了北齐,形状与以前的就不同了。颜之推谈到:“今之馄邬,形如偃月,形状与现时无异。”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也有记述:“凡御宴至第二盏,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那时御宴上的饺子是“双峰”的,形状与现时的不同,可能是宫中的特制,与民间的形状不一。经过2000多年的变革,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儿。

  据近年考古发现,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区发掘出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里有饺子的遗存,其形状与现在的一样,这表明,在当时人们食用的饺子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把饺子当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过节,迎宾送亲,总要包饺子。春节、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饺子,喜庆团圆。辞旧迎新,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平安、顺利。 北风东渐,上海街上开了许多饺子店,上海人对饺子也感兴趣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们这一带农村中,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要去采摘芦叶了。

  在农村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最为普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境比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米少豆多的豆粽,母亲叫它“豆粽”,一个粽子里除糯米外,就是那些红褐色的赤豆、白豆等豆子,这些都是母亲在房前屋后一些闲地上种的,不过,豆子多了,吃起来很香,包豆粽这个活儿,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的,不然的话,在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来。

  粽子的形状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宝塔粽,尖尖的顶,三角形的底座,竖起来放在桌子上,它不会倒下来,这种粽子大的约有半市尺长短,小的也有三四寸,一些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十分有趣的“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红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包的“月牙粽”、“枕头粽”、“拳形粽”、“方

  粽”等等,五花八门。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不管贫富都要包粽子,左邻右舍串门的,按村里的规矩,也一定要尝一下主人家包的粽子,吃时,把青青的芦叶从下面开始,一张张地剥开,再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粽子的宝塔尖上开始咬起,直到吃完为止。有些大的粽一次吃不完,只好带回家去,不能留给主人家。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散发着芦叶的清香。家家户户不仅自己吃,还要挑上几只包得最好、最大的粽子,用红线串着扔到村旁的河浜里去,连我们偏僻小乡的农民也知道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重气节的诗人。

  小时候的我,疑惑不解也好奇地问过母亲:“屈原抱着怨气是跳到家门前的小河里淹死的吗?”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喃喃地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叫“赏灯”。赏灯可不是单纯的赏花灯或看灯火,它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我们家乡的赏灯跟元宵节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元宵节。可以这么说,赏灯是家乡最重要的节日。

  不同老屋的赏灯日期往往不同。多数老屋的赏灯日都集中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四。我家赏灯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一。在赏灯这一天,很多亲戚朋友都会前来做客。在家乡范围内会有许多自发组织的龙狮队伍前往老屋表演。一般舞龙的会多一些。我们叫舞龙的队伍为龙灯。一旦龙灯来到老屋,老屋的青年人会放鞭炮迎接。这时在家的老屋人一般都会聚在老屋里看舞龙。舞龙结束后,本老屋会派一个代表封红包给龙灯以表示感谢。

  最为热闹的,还是下午的接花灯。接花灯通常安排在下午三点左右。这时绝大多数老屋人都会聚集在老屋门前。先是敲锣打鼓,然后组建龙灯。等人齐之后大家一起步行到圩镇将花灯接回老屋。一路上锣鼓喧天,龙灯相伴。到了圩镇将花灯接回后场面更加壮观。原本车辆通行的国道几乎成了人行大道。这时不仅仅是锣鼓声,还有几乎不间断的鞭炮声。回到老屋后,要将花灯挂在老屋大堂。这时龙灯会围着花灯转圈。转圈的过程中有多次参拜,这预示着吉祥如意。转圈结束后又将进行舞龙表演。这时的舞龙往往会有扔龙头的环节。扔龙头则象征更上一层楼。

  到了晚上,老屋上下会不定时燃放烟花礼炮。只要不下雨,一般还会有龙灯前往老屋。到了九点多,每家每户会有一个代表在老屋大堂欢聚,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才会散场。

  这就是家乡的赏灯,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家乡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600字家乡的风俗每逢过年,父母亲就会带着我和妹妹回到我们的老家——云浮。印象中,爸爸经常回老家,对家乡的种种事,他都娓娓道来。在爸爸的耳目濡染下,我开始对云浮的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过年,我们又一次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往年的回家途中,我都是在车上睡觉。今年没有,因为我想看看家乡有没有变。到家后,我找了个机会,问问爷爷奶奶家乡的种种。奶奶告诉我,以前的房子没有现在的现代,是老式的四房一厅,靠门的两间房一间做厨房和饭厅,另一间做浴室,一间做杂物房,最后一间是房间。中间是客厅,厅的地上有个四四方方的槽。屋顶上开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口,为的是让阳光投射进来,而雨天则用槽把雨水接进去排到地下。外墙是用青砖砌的,耐用又好看,则屋顶是用瓦铺的,整栋小屋温暖又结实。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去了我们家乡以前的小屋拜祭老祖宗。我发现老屋也有个槽在中央。抬头望去,刚好与屋顶上的口一线连上。此外,我还听了奶奶说的其他风俗习惯。比如说端午节,在广州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包粽子,云浮也不例外,亲朋好友互送粽子,家家大扫除,把艾叶,菖蒲挂在门边,可以驱邪并驱杀蚊虫。

  云浮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佛事大会,这是为了纪念禅宗六祖惠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三举行大型纪念活动。“为什么一定是这两天呢?”我问奶奶。奶奶笑着回答我:“二月初八子时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生诞日,而八月初三子时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圆寂日。”听了奶奶的话,我恍然大悟。

  爷爷奶奶说了很多很多云浮的故事和风俗习惯,我越听越感兴趣。在感叹云浮变化的同时,我也感受到家乡的乡亲们正在努力维护着自己的文化遗产,大家都自觉地遵守着家乡的风俗。

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考试说话

  在东北,家里必不可少的就是炕。用砖砌好,水泥抹平,中间留个拱洞,有些人家为了美观,还在外壁上贴一层瓷砖。若是砌得不好,炕面不平,还需在上面垫一层木板。炕面上必须铺一层褥子,即使是夏天,也不能撤下。

  烧炕的主要材料是松针,松树的叶子。从松枝上揪下一大堆又尖又长的叶子摊开在门前晒干,等到松针干透了,就一层一层地压紧,堆在库房的一脚,等到堆了差不多有半墙高了,也就足够冬天烧了。此外还有宋体、干草、剥干净的玉米棒子,都可以当作燃料,不仅是烧炕,做饭烧水也可以用这些。

  正月里寒气正盛,这时候,家家都忙着过年,窗缝里溢出大篷的热气。炕上烧得暖烘烘的,架上一张木桌,一家人盘坐在炕上,烟枪里升起几缕白烟。照例,12点是要吃饺子的,但醋里一定要配蒜和新鲜辣椒。手旁放一大碗热腾腾的饺子汤。这样吃完了饺子,身上也就下了汗。晚上坐在门口,聊上半夜,差不多了就往被窝里一钻,倒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坚持守到天亮。

  现如今,东北的人大多住进了城里,原本的风俗也残存不多。但是饮食啊,语言啊,还是带着独属于北方的习惯和特色

  我家的老屋至今还在,正住着,我不认识的亲戚,过年的时候一定还是满屋子的热气,只是炕上的人想必不会再如当年一般挤挤攘攘了。

  我早已错过了那样热气腾腾的时候,也就只能在姥姥、姥爷琐碎的追忆中,勾出那些曾长流在东北的风俗。

普通话考试说话:我知道的风俗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到城隍庙游玩 ,正巧城隍庙在搞灯会。只见,游人如织,彩灯璀璨。街道及其两侧的彩灯形态各异,美丽精妙。有走马灯、莲花灯、金鱼灯、五星灯、卡通人物灯……

  豫园商城广场,搭起了以花果山为主题的灯饰。孙悟空金箍棒擎天,神采飞扬,正向远处眺望。一面上绣“齐天大圣”的杏黄旗随风高高飘扬。我们到了九曲桥旁,九曲桥进口处矗立起高大的拱门,上写“蟠桃会”三个篆书大字。九曲桥上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接踵。我们好不容易挤了进去。

  九曲桥旁两池水中,金鱼成群结队的畅游着。池面上是《西游记》里的人物故事灯组:这边,玉皇大帝正领着太上老君、南极仙翁等一班神仙去赴蟠桃胜会;那边,七个仙娥手提彩篮正飘向蟠桃园去摘蟠桃。而那孙猴子却躺在桃树上偷吃蟠桃。九曲桥护栏两边“栽”着许多桃树,“结”的桃子又红又大,上面还注明 “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六千年一开花,六千年一结果;九千年一开花,九千年一结果”。我的儿子看得口水直咽,恨不得摘一个,咬它一大口。走到九曲桥尽处,右首池面上有两条五爪金龙腾空而起,傍边站立着东海龙王、龟丞相和虾兵蟹将。还有一根定海神针插在“海”里。个个做得栩栩如生,好玩极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儿子说,到正月十五元宵晚上放灯的时候还要好看,讲了元宵节的由来和为什么要放灯的风俗掌故。这天我们过得好开心喔!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知道的风俗命题说话

生命因你而精彩经典句子